第二课堂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1

【关键字】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般更强调升学率,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机械式套用定理、定义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当代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总之,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即便如此,其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据资料显示,我省自实行3+综合考试以来,物理平均分只有40-45分,08年更是跌破40分大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物理第二课堂还有没有必要开展下去?又如何开展呢?

其实,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66-02

一、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为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第二课堂知识面丰富、方式灵活、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喜爱。

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是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之外,为增长学生政治知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思政课理论性强的特征,在第二课堂的有效辅助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较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原因,思政课第二课堂开展的相对薄弱,存在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相对单一等问题,这也给医学高校教改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结合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可以进一步强化第一课堂教改,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校园活动,加强医学高校人文建设。就挑战而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医学生专业课相对丰富,如何合理的规划和开展好第二课堂就是一个难题。

二、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途径

1、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在开展方式上有别于第一课堂,因此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备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始前,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第二课堂,这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备方法,第一课堂常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第二课堂实践性强,因此在方法运用上要源于第一课堂而高于第一课堂,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备环境,由于第二课堂很多都是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对第二课堂开展的环境有深入的把握,包括相关物资、卫生、安全等保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多,因此相对教师配置主要侧重于专业教师队伍,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薄弱,这也制约了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

医学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富于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同时,开展思政课第二课堂,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有效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实践。

3、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如何开展好思政课第二课堂,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医学高校管理能力的挑战。如何有机协调好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乃至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难点。

因此,医学高校一是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必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需为第二课堂留足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在学生管理部门,特别是团委开展工作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三是后勤部门,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物资保障。四是加强与社会的对接。第二课堂很多需走出校门,因此学校还需与社会各界有效的对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思政课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人文属性。因此医学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环境,人文气息对医学生有着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医学高校可有效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在教室设计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运用墙壁等载体,宣传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人文景观设计时,也可将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融入其中,强化第二课堂。也可有效运用人文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开展有关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医学人文周、人文月活动,在其中有机融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知识,强化第二课堂。

5、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伴随着医学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特别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的概念在深化。

医学高校可采取“校院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专业课第二课堂、思政课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依托纪念馆、烈士墓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切身的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力,了解中华民族的昨天,把握中华民族的今天,憧憬、建设中华民族的明天。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爱国主义、荣辱观、创新精神等中国精神,汲取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三、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的意义

1、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

要发挥好医学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政课教改,而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第二课堂教改,可以强化第一课堂交给,真正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2、推动医学高校教改

医学高校教改是一个大体系,而思政课教改是其重要环节。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服从、服务于整个医学高校教改的。因此,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辅助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使教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3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堂课素质教育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越发重视,第二课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特别是在远程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二课堂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成为大家用于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拓展知识层面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曾经说过“一流人才不是老师从课堂教出来的。”一流的人才不但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强弱是人才质量高低的直接表现。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建设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在第二课堂中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什么叫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与学校教学不同的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任何一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与教育目标密切相关,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除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种渠道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固基础知识,加深知识的拓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二课堂”的概念是由著名教育家朱九思提出的,其中指出“第二课堂”就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性、知识性、运动性等方面。也可以这么理解,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既定的教学计划的课程叫第一课程,那么在第一课程外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就称为第二课堂,有针对性的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电大学生在实践中“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智能”。

二、远程开放教育第二课堂的特点

(一)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专业教育为主

第二课堂和传统上课是完全不同的,它更具有自主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就拿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缙云分校来说,第一课堂的内容、时间、地点是早已确定好的,是要求对应课程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而第二课程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选择到底学习哪种,什么时间学,自由度特别大。如果站在第二课堂的角度上来说,参加的人数越多,氛围越好,组织这些第二课堂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加入进来一起学习,这样开展的第二课堂才有意义。第二课堂的开展是以达到一定目的为指向的,比如统计证培训,培训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统计相关知识、技能,提升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以便更好的找到相关工作,这就是参加第二课堂的目标,也是吸引大家参与进来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活动形式比较灵活

参与第二课堂的主体都是各不相同的,参与培训的目的性也是不同的,就拿统计证培训来说,大致可以将培训的目的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对于“决策层”人员,除了对其进行统计培训思路的梳理,还要着重培养领导者的观念和思路,转变自身角色。而对于“管理层”,不但要提升自己的统计业务能力,还要学会灵活处理上级和下级的各种问题,涉及到公关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操作人员培训的目的性最明显,就是提高统计数据的专业技能。所以第二课程的课堂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在内容侧重点上也是不同的。可以小组为单位,只要小组内大部分学员有时间,就可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甚至可以年级为单位。不管是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活动,事先都要有科学、合理、安全的方案,保证活动效果和目的。

三、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路

(一)做好第二课堂开展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课堂开展之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就拿统计证培训来说,在课程正式开展之前,必须要制定培训计划,其中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的时间安排、地点设定等方面。只有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后期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传授知识

第二课堂虽然和第一课堂有必然的不同,但是很多培训课程依然以老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虽然讲授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第二课堂的效率,必须要注重每个学员的性格细节,对于不同的培训学员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在统计证培训课程中,有些是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的老员工,在统计的业务能力上问题不大,所以对这类型学员主要讲清楚要点和原则即可,不用面面俱到。而对于基层的操作人员来说,不但要讲清楚培训的重点和原则,还要讲清楚每个环节的细节,每一种培训统计业务的计算方式,不然在后期的操作中肯定会遇到问题。

(三)知识内容的知识面尽量拓宽

第二课堂本来就是原有的传统课程基础上加深知识面的拓展,好比统计证培训,统计工作的内容跨度较大,包罗万象,其中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如果在第二课堂中单单只对统计专业知识进行拓展是无法适应社会对该岗位工作的需求的,在熟练掌握统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对金融、税收、会计、心理学、公关学有所涉猎。好比房地产中出现销售收入小于税金金额这种特殊情况,如果在第一季度清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后,房地产企业上年收益情况很好,而当年第一季度却无销售收入,此时报表就会出现税金总额大于销售收入这种情况。处理这种问题的知识已经超过了统计专业知识范畴。

四、总结

总而言之,站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上,由于第二课堂自身具备鲜明的特点,对课程内容和形式上要求较高,所以第二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多琢磨,多积累经验,不断改进第二课堂的教学思路,扮演好教育事业后备军的主要角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兴富.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电大远程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九五”期间中央电大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研究成果及其对开放与远程教育的推进[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1):7-12.

[2]杨清国.湘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IP资源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46-02

“两个课堂”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两大主要渠道。一般而言,“两个课堂”分别指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目前学术界对于“第一课堂”的内涵和体系基本没有疑义,通常指的是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也是高等院校育人的主要途径。关于“第二课堂”,其框架和体系目前尚无定论,争论也比较多。这里所说的“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所学正规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活动。

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关注。高校第二课堂由于其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也颇为丰富。但是,目前在两个课堂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和老师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冲淡甚至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有的同学感到第一课堂学习到的东西并没有在第二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践,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样,两个课堂非但没有互相促进,反而出现了一些冲突,影响了师生参与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看都是没有处理好“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问题。

尽管关于高校“两个课堂”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研究往往局限于对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进行分别的研究,对于两个课堂如何实现良性对接,如何进行互动,相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此笔者拟结合日常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意义

首先,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两个课堂共同、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课堂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主要以理论学习和较为有限的技能训练为主。众所周知,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而,第二课堂的各类实践活动,特别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巩固和加深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又必须以第一课堂的教学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提高第二课堂自身的层次和水准,使第二课堂不仅仅停留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层面。

其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尽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或者途径上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分,但是在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上二者没有差别,那就是都服务于国家、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高等教育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即便“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来实现,但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和“创新性人才”绝不是只依靠第一课堂就能完全实现的,必须依靠第二课堂的各种社会活动。只有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良品德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才能更具有创新精神。当然,只依靠第二课堂也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所以,尽管两个课堂的教育重心有所不同,二者却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它们对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没有偏废。

如今,高校对于第一课堂的教学都提出了各种教改的要求,例如努力建设一些研究型课程,不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第二课堂也改变了原来比较多的注重文体活动的倾向,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扩展。两个课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是切实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趋势。总之,教育形式可以有区分,两个课堂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

二、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路径和机制

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性,但是从现实来看,两个课堂之间的脱节、错位,乃至冲突等非良性对接现象,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因而,仅仅从观念上重视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对接路径和一套稳定的对接机制。

第一,进一步加大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力度。

在两个课堂里,第一课堂是主体,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是两者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相对来说,第二课堂灵活性强,容易较快的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只依靠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的适应或补充就可以实现的,第一课堂同样存在着适应第二课堂的问题。在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能够在第二课堂中切实付诸实践。同时,更要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第一课堂有限度的适应第二课堂,并不是要取消第一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不是削弱对第一课堂的投入,相反,这需要广大教师对于第一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第二课堂的活动绝不可以取代第一课堂的教学。

当然,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更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教改机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应调动高校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长久以来,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特别是职称的评定,几乎完全看教师的科研能力,这在无形之中使教师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科研而不是教学上。尽管,对于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越来越重视教学业绩,但还是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应该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与教师们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一套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评价体系,让热心投入教学事业的高校教师,切实得到实惠,那么实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

两个课堂中,第二课堂是最灵活、最丰富多彩的,但也正是这种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随意性,造成与第一课堂的脱节。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各种学生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引导。

教育管理者对于第二课堂活动要有通盘考虑和全局意识。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组织相当多,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完全自发的活动,往往会导致一些低水平的、雷同的活动,既分散了学生精力,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就要以院系或学校为单位,由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政工老师,对于本学期的活动要有通盘的考虑。或者每学期拟订一个大的主题,发动同学开展若干活动,使每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都能有的放矢。或者结合专业特长,创立若干品牌活动,长期坚持,形成特色。或者将第二课堂划分体系,实现模块化组织管理。例如,笔者所在院系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专业技能演练、文体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志愿实践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若干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有了教育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第一课堂产生冲突,而且还能更好的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需要教育管理者或部门对于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纯以某一活动的成效为衡量标准,而应该更注重长效活动、品牌活动,注重实实在在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活动。这样长期坚持,确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就会对第二课堂活动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第二课堂的活动才能真正起到锻炼同学各种能力、培养意志、陶冶情操,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有效课堂。

第三,调动专业教师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中,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队伍仍是第二课堂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中对学生的科技和创新活动的指导,也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热心的义务行为。教书和育人本就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能够提供很好的育人效果的第二课堂却不能吸引到广大的业务课教师。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给教师提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应该说大多数老师是很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但是往往因为渠道不通畅,学生搞的活动,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得到教师的更多课外的帮助,又不知道该如何获得。有些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名同学组成,大家每个学期讨论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聘请一位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值得推广。

其次,应该确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使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肯定乃至报酬。教师参加学生活动往往不计报酬,不求回报。但是,长期如此,并不能很好的保护广大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把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记入常规教学课时,鼓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再次,管理部门应协调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人员配比和时间分配。热心第二课堂活动和能够拿出一定时间、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是两个概念。专业课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如果管理部门不能将两个课堂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专业课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些高校尝试开设实践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课程体系,预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两个课堂在人员分配和时间安排上的冲突。这也是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新举措。

第四,依靠学生干部,依托学生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由学生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完成的。对于活动的策划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贴近同学特点,依托各类学生组织,集思广益,开展适合大学生活,适合学生需要的各类活动。

要切实调动起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考评体系至关重要。应该说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学生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学生的考评体系,直接关系着两个课堂的导向性。如果完全以第一课堂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必定会降低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如果过多的以第二课堂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可能会造成学生忽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最终都会导致两个课堂不能和谐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考评一般不是以学业成绩优劣,而是综合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参与度或活动成果的一个综合评价,但是如何评定学生的在第二课堂的活动成效,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客观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高校在这方面走在前面,比如研究开发了第二课堂评价软件等,将学生每次参与各项活动的次数和成效等量化成不同的分值,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尽管此种方式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专业,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使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仅流于一些学生积极分子层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总之,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是高等院校进行立体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两个课堂如何有效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院校和专业特色,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两个课堂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黄云明.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5

论文摘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模式,从教学设置、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意科学地组织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对教育目的进行分层设定:第一,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发展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影响;第三,引导学生关注、认可社会的发展变化,树立坚定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的人,是蕴藏体力和智力、现实和未来的劳动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第二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二课堂指的是课外教学,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利用课余(课外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

2.1教学设置。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计划和设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针对社会现实中与主流思想理论不合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可以组织讨论、辩论赛、演讲会、专题论坛、对话等活动,通过各种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辨明是非曲直,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针对提高大学生学术水平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针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薄弱的问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勤工俭学、社区服务、技术服务、便民服务等活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可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指导活动,既可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又可为大学生道德问题提供预防作用;为使大学生消除对第一课堂正面理论引导的疑惑,更全面地了解国情,可以组织社会调研,使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调查,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总之,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科学计划、精心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机会。

2.2组织和管理。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要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科学指导和严格管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非一分为二,各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交叉进行的,因此,“第二课堂”作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整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活动必须置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与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互相补充,形成体系。在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尤其要重视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假期进行,依照课程的基本理论确立调研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深入机关、下厂、学校、街道、乡、村等围绕调研课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为确保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制约理论教学结束后暂不给学生记考试或考查成绩,而将该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放在下一学期,待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教师批阅后,把调研报告作为评定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项改革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纯进行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考查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仅搞活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政治影响。学生们在调研中对所调研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大学生在政治上的成熟,促进教与学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情,真实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学生返校后相互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学生的调研报告也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社会实际材料,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统筹安排和严格管理,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2.3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评估及信息反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办法和评估程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估;还要与学生管理部门合作,构建迅捷畅通、灵敏准确的反馈机制,以便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及行为,以及就业后一定时期的思想状况、社会行为等有关信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把握有关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优的育人效果。

2.4“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就理论层面的问题,可以案例讨论、辩论赛、演讲会、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方式;就社会实践层面或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便民服务、勤工俭学、智力扶贫、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差距、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4.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员阅读并撰写个人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思想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在案例讨论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我是如何理解的?”和“如果是我,我怎么做?为什么?”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来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习过的概念、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讨论比仅仅看教科书,听教师课堂讲,更加生动、真实,便于理解。

2.4.2情景模拟。这是一种由老师围绕教学目的,设立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中的角色,生动再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活动。情境模拟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真实、典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情景模拟,能够使学生跳出自我,看到自己认识上的偏颇与不足,解开自己认识上的疑难,矫正自身的不良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全面地看问题,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模拟教学,包括以下6个环节: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方案(必要情况下准备模拟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结论)交流和教师讲评。

在教学准备上,要充分周密而且富有创造性。教师在课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应的模拟活动,同时要熟悉模拟事件发生的一般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对于比较复杂的模拟教学情景,还应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

模拟教学法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从教学目标上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结论的知识再造式,也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在模拟演练活动中对所学知识的自觉运用(学以致用式)。从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求来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角色模拟法、决策模拟法等。角色模拟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新情景,让学生模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

模拟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可以用“头脑风暴法”,发挥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模拟教学活动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

2.4.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学生将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调查报告,交任课教师评出等级,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社会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老师帮助下,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含义、作用、基本原则、特点、一般过程和调查的技巧等。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进行现实的调查。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调查方法,更能够使学生通过调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应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而不是把第二课堂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要充分认识到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针对现在教师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欠缺积极性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划拨专项经费,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状况进行竞赛、评比、奖惩,教师在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时要记入其工作量,第二课堂教学的报酬应与第一课堂的报酬保持一致,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课堂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 活动平台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