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范文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广受国际关注。该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以下四个要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情境;注重协作学习;注重信息资源。总体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实践证明,该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正面的影响与积极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个性”文化,它是班级的灵魂。然而现在很多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只依靠外观装饰,注重器物摆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提升。良好的班级文化除了要依靠标语、对联、班徽、墙报、班训,更多的是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这样能使班级文化更趋完善。以下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实践:

一、以生为本,建构信息资源,设置优美学习环境

优美的外观环境设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设置优美的外观环境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消除视觉疲劳,由温馨整洁的环境对班级产生“家”的归属感,热爱班级,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外观环境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进行选择加工”:

1.征集班名:为了营造高中文科班文雅博学和谐竞争的书香气,在起班名时征集了学生的意见,定下“博奕书苑”之名。

2.“激活”墙壁:学生自定班级生活、学习主题标语――“励志笃行,博学慎思”,用对联、励志标语为班级气质定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每期墙报设计都有一个主题,但墙报主题不会偏离班级文化主题――“文雅博学和谐竞争”。

3.角落“飘香”: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整齐放置在班级图书架上,与班里同学分享好书。

环境的布置内容都是由学生决定,让学生在选择加工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内心的班级文化理念。

二、协作学习,建构学习模式,创设良好舆论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创设良好舆论氛围的保证。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协作体现为“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

1.生生协作,言说自由:我班学生宿舍内部组织时事热点研讨,每个宿舍把值得研讨的议题贡献出来,在班级展开“每周热点讨论”,学生可以围绕热点自由言说,学生代表作记录,讨论热烈,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不能离经叛道。

2.师生协作,舆论导航:班级需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航,导航的风向标是班主任。在学生自由言说的时候,班主任如听闻离经叛道的言论,要及时将其往正确方向导航;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传播正能量的节目(《社会正能量》、《新闻周刊》、《冷暖人生》、《对话》等)和报刊时评。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建构出一定的话语体系,逐步减少无聊的言说话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自主探究,建构认知过程,促进精神文化发展

学生之间需要协作,也需要独立思考,建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发展。“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班级文化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立班级独有的精神价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目标的达成不在短期,需要不断地建构与发展。

1.利用班级公约,抓好每日常规,学生人人有事做,学生自组“管理小组”、“卫生小组”、“宿管小组”、“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五个组,大体分成五个项目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独立思考,建构班级管理中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养成“人人为班级”的高度责任感,从细节教育处强化班级精神文化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数学 课堂教学 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开展了浩浩荡荡的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指导思想,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并在全国推广。笔者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吸取建构主义思想精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然,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过分扩大其适用范围,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反思。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课堂改革的积极影响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受到抑制。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二)转变教学策略,倡导合作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扎实有效地推进合作型学习,对落实新课改目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

(三)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建构主义认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真正要有被鼓励展开并表达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推陈出新。

1、学会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使学生产生探究心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复杂的问题情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的精神。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课堂改革的消极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鼓励运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的同时,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并不说明建构主义是目前最完美、最理想的教育理论,也并不说明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任何教学。当前,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也存在对建构主义理论认识不到位而生搬硬套的现象,不少流于形式,有些甚至走向了传统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建构”。有些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能“放”不能“收”,丧失了教育的标准;偏重教学过程,忽视教学目标分析;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忽视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等等,这些消极的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与反思。

(一)未能掌握并合理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教学策略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建构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原先的许多教学方法是与建构主义的思想相悖的教学,教师必须掌握能体现建构性教学思想的新的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访问教学。对于这些教学策略,已经有许多教师开始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了,但在使用之初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时会为了使用而使用,忽视了所教知识的自身特性:有的知识适合创设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究,可以用“抛锚式教学”;有的知识适合由教师提供概念框架来辅助学习的意义建构,就可以用“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是指自由的随机的从不同角度访问、探索、建构同一知识内容,这个过程绝不能等同于为巩固知识技能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重复练习,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不同角度的意义建构,以期形成对同一知识的完整认知。因此教师在使用某一种教学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恰当,必须对所教授知识的特性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对所选用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真正的理解,而不能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热”,就一味套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很关键,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不可或缺。尽管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得越充分。把教师和学生的两方面的积极主导作用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才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和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导致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多角度正确认识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肯定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消极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并运用好建构主义理论,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育改革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大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余树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J].视野,2008年6月号 .

[3]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2-77.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电子技术;认知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TN10∶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6.01.025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高校中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很多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应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理念,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1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和知识基础性强,是电子类和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器件基础主要包括基本元器件,如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管,还有这些基本元件所构成的各种规模的集成电路;电路结构基础包括基本放大电路和集成电路芯片构成的大中规模放大电路.正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基础性,所以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精髓.第二,课程重视对电路的分析与研究方法的掌握.例如:在晶体管参数分析一节,分别介绍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而对晶体管动态参数的分析又可以从图解分析法和小信号等效电路法入手.如果说知识是相对静态的事物,那么方法则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2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2.1建构主义的由来

建构主义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他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源自于他对儿童的认识(认知、智力和思维等)的发展和结构的研究.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2].

2.2建构主义与教育的融合

建构主义强调对知识的建构,知识建构是相对于知识灌输而言的.知识灌输属于传统教育手段,它指的是教师将知识直接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知识建构则是将知识的传递与学生的主动学习联系起来,不再是机械灌输,而是教师将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和调动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哪些应用情境,包括和其它课程的联系,并且帮助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就像建造一幢房屋,从一砖一瓦逐步成为最后的建筑.显然,这种方式是牢固的,学生乐于接受.

2.3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第一,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第二,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第三,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第四,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3].

3建构主义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做到教学相长.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包含两方面:第一,教师如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第二,学生的学是一个自主的过程,但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与总结教学方法的改革.

3.1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本身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实用性很强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抽象的内容与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4].3.1.1LED灯和显示屏在日常生活中,LED灯和显示屏随处可见,不仅美观而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那么在介绍了二极管后,学生就会认识到所谓LED就是发光二极管,而发光二极管的亮与灭事实上是利用了二极管的最重要的特性即单向导电性,利用单向导电性还可以构成实用的电子开关.3.1.2话筒和音响设备在会场和大型活动中,话筒和音响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人们用正常的音量就能传递到各个角落.这实际上就是信号的放大,是因为在音响设备中内置了音频放大电路,音频放大电路属于功率放大电路的一种,通过控制音频放大电路的增益大小来控制最终音量的大小.3.1.3充电器各种充电器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基本功能是可以实现电平间的转换.为充电设备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以手机充电器为例,它是将高电平(即市电220V)转换为低电平(如5V手机充电),并且转换后的输出信号必须是稳定的,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利用了直流稳压电源的原理,通过变压、整流、滤波和稳压器环节后将原始信号转换为所需要的输出电压或电流[5].

3.2以方法建构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

知识的建构固然重要,同时方法的建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1非线性非线性(non-linear)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即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曲面或者其它不确定的属性[6].它是由非线性元件引起的,小信号等效电路法是解决非线性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它将整个时间特性相似的部分看做是一部分,这样满足在某一较短的时间范围内相关量的变化是线性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对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对动态参数包括电压增益、电流增益等参数的估算.3.2.2集成运算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应用广泛,但由于电路结构复杂,使很多学生对学习这一章望而却步.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集成电路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由最基本的电路构成,避免学生无从下手,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3.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和方法建构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也就是所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应该具有必要的基础,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先修课程和知识背景,甚至一些生活经历.因为建构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建构中需要经历一个“同化”的过程,即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7].所以一定要与学生原有的图式结合起来,可以与学生多交谈,了解学生先修课程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已讲授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学生经验的差异性,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是不能忽略的,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背景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4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总之,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认真研究和总结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形成一套适合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2]KafaiY,ResnikM.Constructivismin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andLearninginaDigitalWorld[M].Mahwah,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ions,1996

[3]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8):12-18

[4]杨佩,马文宁,孟彬,等.建构主义理论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5(8):289-290

[5]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张恭庆.非线性分析方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精读课;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的内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科恩伯格(O.Kemberg)和斯滕伯格(R.J.stemberg)等人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它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使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攀升。同时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牵引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风行于60年代的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因于外部刺激,认为只要控制刺激并给以适当强化。就能控制和预测行为,它完全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一时期教学中盛行的“听说法”和“视听法”就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思想。8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主流。该理论主张。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流行的“认知法”就和认知主义理论密切相关。自90年代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兴起。如果说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的话,建构主义则更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这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知识。

因此,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感受和创新、探索意识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但是,强调学生的“学”,并不意味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所需要考虑和注意的。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中,精读课是综合性最强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一门基础课。精读教师和学生们相处多,彼此了解多,这有利于开展学习环境设计,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精读课教学中开展建构主义的学习十分有益。下面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2 section A来谈谈基于建构主义的教案设计。

(一)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情景创设。本单元的主题是“代沟”。除了要掌握一些关于“代沟”的词句和表达法,还要了解“代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解决办法。 (二)分析学习者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景问题。学习者是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

(三)设计学习任务

这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情景设计,有助于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这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要设计非良构的问题。非良构的问题具有无显示目标和限制条件:有多解、多解法或者无解;有多种评判答案的标准:问题的概念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那些只需要回答yes/no的问题是“假交互”,这样的问题不能太多。否则只能是“表面繁荣”,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得不到提高。

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不能超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太多。

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一定就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这个领域。

根据这些原则,我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在pre-reading activities阶段。我用一首叙事歌She’s Leaving Home(Lennon/McCartney)引入主题,激发兴趣。听完歌提问,让学生讲讲这首歌的主旨。简单回答之后。进入Brainstorming discussion,讨论父母和孩子“代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有些回答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while-reading activities阶段,主要根据课文内容提问:词句的理解,对下面内容的猜测,写作手法。主旨大意,逻辑信号词的运用等。

在after-reading activities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代沟”?并且用短剧表演的形式来把“代沟”演出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空前调动起来,他们表演的短剧涉及到“早恋”“网络语言”“服饰打扮”等两代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见,把“代沟”活化了,同时使用了很多刚刚学过的新词和新的表达法。

(四)设计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范文5

在课堂上引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是为什么呢?在大多数的中小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现状是什么?以下几种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课件

所谓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在多媒体或课件与课堂的简单相加,这种看法反映出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表明他们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

2、“赶时髦”

持这种看法的老师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说是上级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用。如各种教学比赛、说课比赛等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利用信息技术得多少分。

3、“工具”论

持这种看法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其本质与黑板或粉笔没有大的区别。只不过这种工具能够比较先进一些而已,能够展示比较大的信息量。

4、课件水平越高,课堂整合有效

有人认为,课件愈精美,自然显得课就上得好。把课堂好坏的标准与信息技术水平等同起来。

以上这些做法或看法有的是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有的不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整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也不甚清楚。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它将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它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广大一线教师比较认同“小整合论”的观点,因为它关注的是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知易行难,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没有所谓的万能模式,但是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所有的学科整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此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为了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的教育思想,需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创建“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3、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4、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从具体实践出发,整合最根本的是更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和最优化。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学科教学的需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学科、哪些地方使用较好。只有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才能给教学带来正面的效应。

一是在情境创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形象环境时,用多媒体“助一阵”。穷老师语言之力也难以描绘出具有美感的情境时,不妨用信息技术“点拨一下”,同时注意精炼的原则。

二是新旧知识点衔接时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运用在新旧知识衔接阶段,可不着痕迹地引导、点拨,引发学生观察、讨论、反思,能打破教学僵局,激活学生思维。

三是重难点突破时运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解决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困难,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实现大幅度的提高。

四是作品展示时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为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多样性的平台,增加了展示的时间。不仅使作品能在同学之间展示,也能在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社会团体之间展示。

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整合的本质还是教育,是教育教学理论,是调控课堂的教学艺术,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但应该赋予它新的教育意义,它将为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变革提供支持。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范文6

关键词:网络;格式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力本位课程观

近年来,网络课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授课。课程的内容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及音频的方式呈现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上,它的交互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在职业培训领域开发网络课程是我们探讨的课题。当前,职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刚刚起步,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使职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对指导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作一探讨。

一、格式塔理论

(一)格式塔理论的适用性

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运用它的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和封闭性等知觉定律.接近性是指我们倾向于将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离其他相似物体较远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实验表明,接近性通常指“空间上接近”,而非指视网膜上的接近性。相似性指我们将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征 (如颜色、运动、方向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运动的物体时,我们会把它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连续性定律指我们倾向于把中断的线段看成是被某个物体遮挡一部分的连续直线。封闭性是说,如果一条线形成了封闭的或几乎封闭的图形,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被一条线包围起来的图形表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

格式塔理论还有一个称为“简洁”的普遍原理,它可以近似地被译为“优良性”。意思是视觉系统对输入的视觉信息作出最简洁、最规则和具有对称性的解释。大脑如何判断哪个解释“最简单”呢?现代观点认为,最好的解释往往只需要很少的信息进行描述,而坏的解释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换句话说,大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奇特的解释。这就意味着,这种解释不因观察点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

视觉中的另外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图形背景分离。要识别的物体称为“图形”,其周围环境称为“背景”。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准确判断“图形”和“背景”至关重要。否则,它就很难发现有用的知识,他必须能把图形和背景分离开来而剔除伪装物。所谓的伪装物就是试图混淆事物、破坏其表面的连续性,并产生一个易于混淆的轮廓,从而使真实的轮廓伪装起来的事物或背景。

(二)格式塔理论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作用

1.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应确保背景不影响主体信息的清晰度。合理应用格式塔理论的屏幕设计原理,背景与主体部分的反差应该鲜明,使学习者能轻松地破译出文字和图形。

2.使用简化图形引入较复杂的概念时,应遵循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3. 在设计屏幕布局时,应把相关信息放在一起。这样,学习者就能很容易地辨认出同一类信息。例如,将文字讲解放在一起。

4.在重要内容之处可运用色彩、动画等手段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

5. 在设计时,图形和文字本身应尽量简洁,不要让学习者花大量时间去揣测他们的意思。例如,在引入一个新问题时,应使用普通术语,而少用行话。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适用性

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演进过程。斯金纳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了被称之为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教学的结果是要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并根据操作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原理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他的倡导下,20世纪5n年代末60年代初,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便在美国风行起来并遍及全世界。程序教学其要义主要表现为“小步骤,及时反馈”;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形成了传统的CAI课件制作模式。早期的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以指导和操练为主,具有程序教学的直线式或分支式结构特征。其初衷是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例行工作中摆脱出来,由计算机来部分地代替教师的工作。但因其忽视社会语言文化刺激对人影响的复杂性,把源于动物学习的规律搬到人类学习活动中来而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行为主义往往忽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抹杀人类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这是该理论的重要缺陷所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一些基本技能培训的网络课程的开发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在设计学习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进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建构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或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就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会有意义。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从真实情境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真实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另外,真实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标准。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意义

1.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即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网络教学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

2.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例如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

3,创设学生相互交流的场所。这主要通过设立 BBS或留言板以及聊天室来提供。

4,提供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

三、能力本位课程观

(一)能力本位课程观的适用性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课程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只能说刚刚起步,目前还只是一般课程理论的应用,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当前关于职教课程的说法很多,目前最流行的是能力本位课程观,即在课程设计中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强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就业环境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方面来开发课程。这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方向。但是,对能力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不同,相应的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也就各异。我们可以大致将能力总结为以下三种:第一,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它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主张以一系列具体、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而这些行为又往往是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的。在这种能力观基础上开发出的课程就是一系列孤立的任务技能学习包。这种以具体任务来分解能力的能力观是有缺陷的,它忽视了团队合作对于个体操作行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忽视了真实的职业情境的影响。第二,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这种能力观注重普适性的一般素质,而对所应用的具体工作情境缺乏考虑。近年来在培训中所提倡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是建立在这种能力观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缺陷是:①一般能力是否存在,以及一般能力是否具有迁移性都还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②依据这种能力观而鉴别出来的一般素质对于为特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并无多大帮助。③同任务本位的能力观一样,它也是在脱离真实的职业情境来评价学习者的一般素质。第三,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的整合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力图克服前两种能力观的局限性,它强调需要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曾构建了一个能力模型,较准确地表达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能力结构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具体情境的理解力;一方面是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两者缺一不可。这种能力观已经或多或少地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且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二)能力本位课程观下的网络课程

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整合网络教育,发展适合能力本位思想的网络课程十分必要,我们设计的网络课程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我们的网络课程系统一般分为学生资料管理单元、题库及试卷设计单元、教材设计单元、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虚拟实验室、在线交流单元。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材设计单元、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虚拟实验室,在设计这些单元时应注意:①在教材设计时要首先概括出本课程的一般能力目录,然后根据此目录设计出相应模块尤其是核心模块,同时应设计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情境,将模块放置于此情境中供学生学习,以达到一般能力与具体情境的完美结合。②依据能力本位特性,学习者必须经过学习单元中各个模块任务的考核,以确保达到标准后,方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因此,在线测验及作业单元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③实践性是职业培训课程内容的最主要特点,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将0S力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因此,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必不可少,而且也是关键环节之一。网络虚拟实验室就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学生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虚拟实验或实习。它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的局限,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地进入其中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以上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基础上设计网络课程的点滴看法。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发日益增大,因此建构主义职业教育课程观应运而生,它对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是: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摈弃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三段式教学;将各人的、经验的知识明确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去,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作用;允许课程目标有一定弹性,而不像其他职业教育课程观,要求学生严格达到某一目标;教学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提供并鼓励对学习内容的多重观点和表征;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技能主动建构,加强自我意识等。由于此课程观与目前所推崇的网络课程都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有理由相信,相同的根基将能导致两者的完美结合。目前在此课程观下的课程模式研究尚不充分,笔者就此谈一点看法:目前职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还只是普通课程的移植或克隆,未形成自己的特点,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摈弃三段式课程模式,大力提倡网络实践课程,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网络教学,这是重中之重。而虚拟技术及仿真技术的使用尤其关键,应用该技术可以建立虚拟的网络实验或实习基地,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且对于某些昂贵的或高危险度的培训课程的开发更为方便,当然我们并不是将网络虚拟替代真实的现实。

以上我们对基于职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广大职教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进行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 健.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BEVERLYABBEY,丁兴富,等.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祝智庭,等,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6]徐国庆.激进建构主义与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8):51-55,

[7]车浩阳,余胜泉,何克抗.构建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J].教育技术通讯,2000,(3).

[8]嘉格伦,万小器,等.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