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1

强化培训,打造专业化蒙氏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的许多所谓蒙氏教师并没有经过扎实正规的培养,他们只是蜻蜓点水地学习一些皮毛。因为一些利益因素的影响,急不可待地回去开展蒙氏教育的课堂实践。不难想象,这些所谓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园老师对蒙氏教育的精髓实质能知道多少?而他们所实践的课堂教学又是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吗?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那些培训机构是否都很规范,他们又对蒙氏教育知道多少呢?一些不规范的、片段的,甚至是错误的培训反而把幼儿园老师带入了误区,比如把经典教具当成教育法,以为只要是使用了蒙氏教具就是实践了蒙氏教育,等等。由此,幼儿园和幼儿园老师们只是在教学活动中片段地使用从教具公司买来的可能并非货真价实的蒙氏教具,而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创造由蒙台梭利系列教具构成的“有准备的环境”。这是对蒙氏教育的一种变质的实践,有害而无利。教师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忽视了蒙氏教师的在职教育问题。蒙氏教育传入中国十几年来,我们在运用它的过程中经常“误入歧途”,这与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改革脱节、远离真实教学情境、追求短期利益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蒙氏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高于传统教师的特殊作用,所以对蒙氏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非常专业的,对培训机构的要求也应该是极其严格的。西方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蒙氏教育培训机构,蒙氏教师要通过蒙氏机构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才能获得认证。相比之下,我国虽有许多的培训机构,但多为民办机构,尚无国家权威机构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和认证。按照德国哲学家、批判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观点,蒙氏教师对蒙氏教育的学习要经历技术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解放性学习三个阶段。幼教工作者应该完整接受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和驾驭蒙氏教育,最终成为合格的蒙氏教师。

去伪存真,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面目

若幼儿园仅因教具的使用而收取如此高额的费用,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有名无实的高收费现象是蒙氏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各幼儿园立足自身情况和地方特点创新设计和自由选择课程。因为大多数幼儿园国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有限,所以多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幼儿课程模式。于是,蒙氏教育的很多特点迎合了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如,尊重儿童,给儿童以自由的教育理念,因而推广速度会很快。然而,很多幼儿园开办蒙氏教育,并不以儿童的发展、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而是把高额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将蒙氏教育作为其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同时,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化又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这样一来,幼儿园为了稳定生存、谋取利益,纷纷以蒙氏教育的特色招牌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此,蒙氏教育的高收费问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幼儿教育的公平性。可以说,起源于贫民区“儿童之家”的蒙氏教育,主要为处境不优的儿童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氏教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演变成为面向富人之家的高收费教育,这与蒙氏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我们且拿蒙氏教育在德国实践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否为蒙台梭利教育协会成员,德国学校从不冠名“蒙台梭利”的字样,甚至在学校宣传资料上也找不到这种表述,收费与一般学校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多收取一些教具费而已。蒙氏教育的实践需要有与其相应的一系列教具,较之常规课程,需要更多的保教人员,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每班需多配备1—2个保教人员,因此进入蒙氏班的孩子,除保教费之外,生均每月多收300元左右的费用,属合理收费。但我国幼儿园的蒙氏班,往往生均每月多收500—1 500元,[5]这样就人为改变了蒙氏教育的初衷,将原本产生于平民生活的蒙氏教育贵族化。这样会对蒙氏教育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有关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坚决摒弃蒙氏教育贵族化的包装,还其平民化的本来面目,让中国老百姓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蒙氏教育。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良好的教育应从孩子抓起,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中国的孩子们都能够从中受益。这也应该是我们引进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

合理引导,实现蒙氏教育家园有机结合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2

早教,百里挑一不容易

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操心孩子的成长。可能你的案头已放了不少育儿书籍,如《早教革命》《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婴幼儿的科学养育》等;可能你读过不少诸如“如何培养优秀孩子?专家给家长的120条建议”这样的文字;甚至可能你早早地就开始为孩子挑选早教机构了。时下比较受家长们青睐的机构有金宝贝、东方爱婴、赢在起点、天才宝贝、红黄蓝亲子等,社会上也涌现出不少有名的私人幼儿园,如李跃儿的巴学园、孙瑞雪的儿童之家……很多早教机构都会在宣传中提到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以让家长们认可教育的专业性。而且蒙氏教育不光在国内吸引了众多的家长,在国外幼教领域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当当妈:

我在美国读博士时,当当出生,至今我钻研幼教已有些时日了。在北美,你在任何一个城市里打开电话黄页都可发现大量蒙氏学校,而很多蒙氏学校更是跻身全美topschools,是家长的首选,因为蒙氏教育培养出的小孩学业成绩较好。

蒙氏教孩子做事有一定的顺序,教师每天都会用充满美感的动作自然而有条理地做事,孩子从旁看到,自然而然地模仿。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也激发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且蒙氏是秩序与自由的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

现实情况是,无论哪一种早教课程,花费都并不便宜。但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少家长逐渐认同了这种贵族式早教,愿意花上200-300元/小时,让孩子在里面哪怕仅仅是玩游戏。这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也是21世纪00后们的幸运。但是,面对纷繁的早教机构,你真的懂其中的奥秘吗?早教课程,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有多大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家长们的心声。

上海林女士:

我的儿子在幼儿园读的是美式幼儿园,玩乐、游戏与开心是主题,没有像公立幼儿园那样很小就开始系统地学习一些学前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部分知识。

儿子很快乐,但自从上一年级以来就让我很头痛。每天晚上做作业都很不情愿,慢吞吞地。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属于不笨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儿子现在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天都搞到十一点,有时甚至完成不了作业;上课的时候不老实,坐不定,老师经常点名批评。

我以前总不能理解为什么家长会打小孩子,现在终于明白了,有时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面对林女士的困惑,不少家长则认为:很多公立或者私立幼儿园都让孩子提前去吸收本应小学一二年级才学习的知识,所以这些孩子在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很轻松了。而从以游戏、玩乐、启发为主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他们需要一定时间的过渡,所以最初表现并不出色。但家长们相信,假以时日,这些孩子一样也会很优秀,甚至超越提前学习的孩子。

武汉王女士:

我个人还是推崇学龄前孩子以玩为主,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幼儿老师尤其是家长的正确引导。很多家长容易走极端,以为给孩子自由,就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自由,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其实我的理解应该是在一定的规则下放手让孩子自由。

对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早教机构让孩子在游戏玩乐中快乐成长,不少家长将眼光瞄准了蒙氏教育。然而,早教机构中的蒙氏教育成分到底有多少,这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

北京蓝女士:

蒙氏教育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一些改变。孩子上这种班,最主要是看老师有没有经验,光是嘴上说没有用。一个正规的蒙氏教育的老师是很难得的,一般的幼儿园其实都不具备资格,拉大旗做虎皮而已。孩子上了这样的班,还会助长攀比的习气。

北京寥女士:

我觉得选幼儿园,还是传统的好,毕竟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我自己没事的时候看一些蒙氏教育的书,孩子上普通幼儿园,我自己在家里进行蒙氏教育,我觉得效果很好。

武汉徐女士:

我知道的也不多,好像早期蒙氏教育是为盲人设计的,都是些形状、珠子之类的小玩具,锻炼宝宝手眼协调性,例如让宝宝把某一形状放到固定的空格里去。现在打着“蒙氏教育”旗号的幼儿园和早教中心很多,在收费上比一般教育机构要高些,有时候真是难以选择。

蒙氏教育,别让噱头“蒙”住你的眼

作为未经注册的非法组织,位于青岛的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于2013年10月25日被相关部门依法取缔。很多家长此时幡然醒悟:原来,我们一直追捧的蒙氏教育,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国字号”蒙台梭利协会被取缔,贵族化的蒙氏教育被蒙上阴霾,这种代表着新理念的教育模式是否值得推崇备受争议。

近年来,虽然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应用实践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但实际上,对于蒙氏教育到底是什么,蒙氏教育的具体模式和教学方法,很多家长并不清楚。据调查,不少幼儿园和早教中心所开设的蒙氏教育班很多只是其宣传噱头,教育方式与传统蒙氏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只是借着“蒙氏”头衔吸引更多眼光罢了。一些机构由于师资培训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氏教育的理念领悟肤浅,教学方法流于表面,简单模仿、生搬硬套蒙氏教育理念,照搬照套使用蒙氏教具,并不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实际教学效果堪忧。在这些教育机构里,各式“纯蒙”、“半蒙”课程教育鱼龙混杂,足以“蒙”住家长们的眼。

周女士:

我周末都会送3岁的宝宝去参加蒙氏早教班。我只知道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应该对孩子成长有帮助。至于蒙氏教育的各种理念和课程,我自己其实也不大明白。

田田妈:

我对蒙氏的了解也不算多,但以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真正的蒙氏教育并不普及,如果很普遍,我们择园不会这么痛苦。因为”蒙氏”到中国被商业化了。蒙氏数学、蒙氏感观、蒙氏礼仪被幼儿园、早教机构当成了一门门独立的课程去学了!而蒙氏的精髓:”以孩子为中心”却完全被忽略了。商业化只让人们关注孩子从这些课程中学到了什么,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孩子人格构建时所需要的引导。

露露妈:

蒙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真正的蒙氏教师是必须发自内心的爱孩子的。你想,咱们家长对着自家的一个宝贝,有时候尚且搞不定,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宝贝,做到完全的耐心,是何其的不容易。所以别期待三个老师带三四十个孩子那种班真的是蒙氏,因为做不到关注;也别相信早教机构一周一节的蒙氏课,因为相处时间短,她不可能做到了解你的孩子。

知识链接

蒙台梭利教育法,究竟是怎样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懂得关怀别人、并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为目标的教育方法。一个世纪前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

蒙氏教育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在众多的西方幼儿教学法中,蒙台梭利教学法称得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较好的幼教方法。

蒙氏发现,儿童在六岁之前的不同阶段,秩序、行走、语言、手的运用、细小事务、独立自主等有各种敏感期。孩子在1~2岁期间,非常喜欢走路,尽管走得摇摇晃晃,也坚决不肯大人抱,他从走路的过程本身得到满足。蒙氏课程根据儿童敏感期设计活动,既满足孩子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其他国外教学法都不在幼儿园阶段教孩子识字、做算术。但蒙氏教学法则不同,它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循序渐进且科学地教孩子阅读,并在算术、自然知识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接触到很多颇为高深的内容,比如:平方、立方的概念,太阳系九大行星等自然与物理知识。

蒙氏教育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可是,这种自由是有前提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比如,把一样东西收拾好,然后再玩下一样。有了秩序,才能保证自由活动有效进行,教室里不会乱作一团。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孩子的能量有了正当的去处,就不会处处与老师做对,成心破坏秩序了。

蒙氏教育更能弥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不足。蒙氏教育非常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课程如烹饪、园艺、清洁等,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孩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发现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从中发现自身能力和潜力,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蒙氏教具,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帮助?

和传统教育通过书本授课不同,蒙氏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也不需要教材书本,只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蒙氏教具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不让他们因经历失败而失去自信。蒙氏教具都具有自我纠错功能,孩子自己发现、改正错误,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一般情况下,蒙氏教育机构都会采用128件的基础配套设施。但这样的教具规模对于倚靠丰富教具教学的蒙氏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蒙氏教具之所以经典,是每一项教具除了单一的教学目的外,还可以实现多重教育目的。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3

小学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时期叫“蒙学”。学生入学叫“发蒙”。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就叫作“启蒙”。在民间,人们把小学生入学比喻为“拴牛鼻绳”。这个比喻很耐人寻味。启蒙,其实是前人对6年小学阶段的一种很科学的界定。而“拴牛鼻绳”则是对蒙童进入系统学习过程的绝妙比喻。

对这些概念进行认真探究,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教育的责任。

过去有一种理解,“启蒙”的“启”,就是“释疑解惑”,就是将经典的知识编写成各类教材讲授给学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其错误之处就像房子建好就迫不及待装修一样。主观动机很好。至于效果如何,则是另一回事。所以人们也常说,装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房子装修完毕,总会发现一些遗憾之处。但作为教育而言,却是断断不能成为这种遗憾的艺术的。无论是“启蒙”之“启”,还是“释疑解惑”,对学生而言,都是讲求阶段性的。

何为讲求阶段性呢?我们知道,新建的房子是不能马上装修的,砍伐的新树是不能马上做家具的,因为新建的房子马上装修经不起四季气候的变化,刚砍伐的木材做家具会变形。同样的道理,从幼儿过渡到小学的这一“发蒙”过程,也不可草率,要慢慢来,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必经阶段,即“启”的阶段。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启”呢?“启”就是把学生心灵的窗户全打開。就像一栋新建的房屋,装修前要先把窗户打開通通风;就像砍伐的新树,做家具前要先搁置、晾干、定型。因此,“启”就是通风,通后天知识之风;就是先搁置、晾干、定型,以培养其接受后天环境各种变化之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里,对“启蒙”之三昧其实是有真知灼见的,所以才一直强调“启蒙”之作用。但之所以在实践中背离了这些明确认识,是一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其结果使得传统教育未能沿着科学的方向深入研究下去。

以前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世袭制,皇帝的儿子出生后就要接受最好的教育,以求顺利“接班”。对皇室后代的教育,政治性、目的性都很强。这种皇室教育先天性地隐藏着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主观意图。由此造成的教育误区,又深刻影响着当时各地的平民教育。这种影响是普遍性的、根深蒂固的,形成了整个教育的功利目的。

现代教育认为,一流的教育资源、一流的教育环境,是良好教育的重要保障,但是否必然会产生出教育的硕果,却是理论上无法证明的。这一观点相对比较科学和客观,也能够让人信服。

事实上,历史上像皇室教育这样的模式,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屈指可数。传统教育下出现的人才,很多都具有偶然性,缺少典型性和普遍性。比如说三国时的曹氏父子,曹操接受的教育,肯定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接受的教育截然不同。但从三人的人生轨迹来看,我们很难做出判断,到底是哪种教育的效果更好或更有普及价值。

再比如,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南唐后主李煜,显然是受过一流皇室教育的。其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国君,但最终他却成了艺术家。究其原因,这种教育在实践中主观性、目的性太强,忽略了学生与生俱来的秉赋,或者说在重要的教育启蒙阶段,没有做好“启”的工作。

传统教育在实践上,常常是把先验的事物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后,再去给学生“释疑解惑”。而“释疑解惑”的效果与程度也很难考量。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靠自身努力去“通风”、“定型”。这同时还受很多客观条件的约束,多是个别现象,不具普遍意义。比如我们常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可实际情况是,有的泉水出山后照样很清澈,原因是溪流经过的河床被洗刷得很干净。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教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启”的另一层含义,是让学生学会改善自我,改掉先前无序、随意的行为,接纳新规则,建立新秩序。这一过程就像古代的江湖人学武艺一样。例如,《侠义英雄传》中描述过这样的情形:

“瞿铁老说:‘……你此刻从我学艺,须把你以前的本领完全忘掉,方能学好。比他们初学的小孩难学几倍……’吴振楚问道:‘我原有些功夫的,怎么倒比初学的为难?’瞿铁老笑道:‘……现在问你一句话:从这里向南方走100里路,我和你两个人同时动身。我一步不错的向南方走,你却错向北方去了,错走到七八十里后,你才在心里觉得误了方向,要到南方去,仍回头走到同时动身的地方……越是走错得远,越不容易回头……”’

之所以引用这段对话,是因为其中说到的情形,在启蒙教育中也具有启示性。具体说,要先“启”后“蒙”,只有“启”的工作做好了,南辕北辙的情况才可以得到避免,学生的“蒙”才会迅速发生。就这个意义而言,“启”也意味着指导受教育者成长的方向。

我们都清楚,小学生在入学前,学习认识外界事物一靠家庭成员的教导,这种教导多半缺少系统性;二靠先天本能对事物产生认知、累积经验;三是逐渐脱离本能认知和无系统教导,进入向“发蒙”过渡的幼儿园学习阶段。

比如,人们会教几个月大的婴儿学习称呼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可能见到什么教什么,小猫小狗、一花一草,或者学习识字、数数、背诵古诗,等等。但不管家庭成员教授什么,婴幼儿先天的认知和累积经验的本能,也在其中发生重要作用。这在婴儿成长的初始阶段即有明显反映。比如,婴儿本能地知道,哭闹会引起家人注意,可以达成吃或玩上的目的。

我们同时发现,人的生命潜能,就隐藏于对事物产生认知和累积经验的本能中。在向“发蒙”过渡阶段,生命潜能将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就发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即“儿童发蒙期”。

当生命潜能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的转化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影响,会有快慢之分,而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意义。人类的教育从一開始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力求使这一转化过程带有普遍性。过去,人们发现有的儿童对后天知识接受快一些,有的慢一些,便以聪明与迟钝来区分这一情况。我们现在可以说,这是缺乏理性的一种认识。

启蒙的目的,就是正确地引导个体的生命潜能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转化。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4

蒙学不止蒙特梭利

在近日厦门oY书院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德胜教授与记者分享了他近来的遭遇。多年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的他,一见到年轻父母就忍不住上前询问孩子是否开始“蒙学”教育,而对方往往一听到“蒙学”二字就激动起来,不问青红皂白便道:

“是蒙特梭利吧?你们那里办蒙特梭利早教班么?多少钱一个月?”

由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0ntessori)创始的教育法,这些年来在大陆大行其道。无数早教中心、私立幼儿园以“蒙氏”为名,收取高昂的教育费用;市面上卖得最火的育儿书籍――比如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无不“蒙”首是瞻。

“说到底,蒙特梭利只是古今中外诸多幼教专家中的一位,她的教育法纵然有再多可取之处,也绝非世界上唯一的育儿之道,也很难说就是最好的。”王德胜向记者感叹,

“尤其令人叹息的是,中国的年轻父母对一个意大利人如此奉若神灵,却对自己国家传统的蒙学教育知之甚少。”

事实是,中华民族不但是全世界最注重儿童教育的民族,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蒙学的理论探讨。《易经》中的第四个卦便是“蒙卦”。蒙卦由上“艮”(山)下“坎”(水)构成,说的是“见险知止”,见到危险,而能知其所止,这是启蒙、教养的起点。在蒙卦的“象传”中又说“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这是从卦象上取其象征之义:水经由山峦,逐层渗入、蕴蓄、过滤、拣择,最后出来的是“源泉滚滚”“沛然莫之能御”的清澈之泉。获此刚健力量,君子便能果敢行动,长育其德。可见,中国传统的蒙学观,从一开始便立意不凡,正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

而即使从现代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看,中国传统蒙学也有立足之处。

首先,它有整套堪称一字千金的经典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弟子规》。以《三字经》为例,开首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迂;教之道,贵以专”,简易明白、透彻真切。先做“性、习”之分,进而谈论到“教养”的重要,并指出教养之道则贵在专精。之后举具体的事例以明之,让孩子们参与到宽广的文化生活世界,并溯及古往今来,天下兴亡,无所不载。就这样在“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的教养历程里,孩子的生命不再只是孤零零的个体生命,而是上有日月天星,下有大地山川,遍东西南北,历春夏秋冬,这样天长地久、高明配天、博厚如地的生命。

传统蒙学还有其特别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陆桴亭在论述《小学》时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梁,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前,使之熟读。”儿童启蒙,养其端正,先是不求文义理解的记诵,进而对于文义的逐层讲习,这样发蒙开讲的过程,大体是华人文化教养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真切实况。

既有如此干锤百炼的传统蒙学教育,又何以出现蒙特梭利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告诉记者,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中国近现代出现的文化断层。这一代,以及上一代的父母固然知道要好好教育子女,却对祖先珍贵的教育理念浑然不知,一方面心急似火,一方面无所适从,便很容易慌不择路;其二,是蒙特梭利教学法适合商业包装、市场推广、流水线生产,而中国传统蒙学教育则很难“产业化”。一个没有任何教育背景的人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就可以成为某“蒙氏”早教中心的老师;而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私塾先生”――既有国学素养又有人格品质一则难上加难。

来自台湾的蒙教经验

在传统蒙学的当代践行方面,台湾的教育者走在前列。在本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有不少嘉宾是来自台湾的蒙学专家。他们告诉记者,台湾政治上如火如荼的“去中国化”,并没有实际波及到儿童启蒙教育领域。文化经典决不应因政治的差异而有所别;相反,经典正是人们调节一切纷争的根源,缔造一切新生的可能。

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是全球华人“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王教授认为,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法、去教恰当的内容,使一个生命得到恰当的成长。而一个人在13岁之前首要的教育任务,是将右脑全面充分地开发,不管懂不懂,先将最重要的东西――比如最优秀的经典,最动人的音乐,最美丽的景色――灌输到肚子里。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强调的“背功”,在今天看上去虽然显得呆板、残酷、不科学,其实正切准了幼儿的学习特点。

“小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那个时候背进去的东西,一辈子也不会忘!你不信?小九九,你多年不背了吧,难道会忘了?你最小的时候背的诗,

‘床前明月光’,

‘白日依山尽’,是不是现在仍然一下子就脱口而出?”王财贵对记者说,

“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逼着他多学多背,而让他放任自流,美其名日‘自由发展’,这才是不负责任!”经过几十年的践行,王财贵将自己的蒙学主张归纳为简简单单的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

王财贵的好友、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教授则指出,国学有高端之说,但不能只在云端,而必须落实、生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给小孩子教授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汉语本身的一种生命气息。有的时候,必须对传统的思想做出当代的演绎。比如,

“智、仁、勇”三德,如伺解释,如何教诲?你当然可以把它们解释为“智慧、仁德、勇敢”,但是这不够动人。林安梧在给小朋友讲解的时候会说:“智”是“清明的脑袋”,“仁”是“柔软的心肠”,“勇”是“坚定的意志”。如此一来,古老的道义,便有了和现代与生活的贴近。

传统蒙学的效果

可以肯定的是,接受传统经典教育的小孩儿,在日常行为规范上确实有令人惊喜的表现。

厦门的西林幼儿园践行国学传统教育,其园长宋远辉非常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幼儿园毕业的小孩子,在品行上明显优于同龄儿童。比如,他们会在公共场合主动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因为他们知道《弟子规》上的教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然而这只是短期的、浅显的、表面的效果。在传统蒙学推广者的期许中,经典应该从幼儿的读诵开始,渐渐汇成一个智慧的源泉,最终,澎湃成一个健动不息、源泉滚滚、生化活化的世界。一个人从童年起,便亲近经典,时时与它相处,和它成为知心的朋友,最终,让自己的生命得到一个永厘的支柱。

然而,今天的中华儿童,已不是私塾中苦读四书的懵懂小儿,今天的中国,也早就不是三纲五常的社会。以传统经典来教育儿童,很容易触及父母的担忧和困惑: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把孩子培养得“温良恭俭让”,对他真的有帮助么?在这个以资本商业法则运行的世界中,以人伦纲常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体系,真有它的运行空间么?在今天的现实背景下,如果只学传统经典,不接触现代西方教育,那无疑是痴人说梦;而如果让孩子既学孔子,又学蒙特梭利,既遵行“首孝悌,次谨信”,又接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小孩子又会如何理解,如何分辨,如何在纷繁甚至互相矛盾的价值观中,做出所谓“正确”的选择?

这些问题继续追问下去,会变得非常尖刻,那就是,重拾儒家传统,对中国的明天真的有好处么?别忘了,也就在百年之前,我们的先辈是如此激烈地反传统,如此偏执地“打倒孔家店”。也正因为当初的变法,当初的五四,中国迈上了崇尚民主和科学的现代化之路。李泽厚先生就曾表示,要警惕儒家学说的卷土重来,因为儒家教义很容易培养出专制体系最需要的奴性道德。

在北师大教授王德胜看来,这些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它们最终其实都落到一个大问题,一个目前没有人能给出完善答案的问题:我们的民族,究竟向哪里发展?是按照张之洞老先生所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按照严复先生说的“西学体用”?或是有人说的“全盘西化”?又或者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国曾经学苏联,而后又效仿欧美,也许我们倒应该学学日本的“和魂洋才”――既实现经济和政治的西方化和现代化,又保持住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伦理道德。

而台湾高雄大学经学研究所所长郑卜五教授则给出一个更为祥和的解释。他表示,现在所谓的读经,读的当然不是“四书五经”,而是那些被公认为“国之瑰宝”的文化典籍,比如《论语》、《老子》、唐诗、宋词。经常读这些“经”的人,久而久之,会养成一种“贵气”。所谓富贵,富和贵其实不尽相同。富有的时候是突然而来的,比如买彩票中了大奖,一下子就富了;而贵气的培养就不容易。它要靠熏陶、靠积淀、靠时间的累积、靠智慧的学识。

郑卜五向记者举了一个“贵气”的例子。有一次他在台湾大学的椰林大道散步,前面有三个女孩子,两个女孩在问其中一个女孩儿,你到底是喜欢那个老张还是老王,又或者是那个老钱,被逼问的女孩子突然跑到一边,绕着一棵椰子树转了三个圈,很显然,她是在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其实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对象。很显然,这个女孩子已经把经典生活化了;她的绕树,她的笑,是那么的聪慧和优雅。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5

作为一种母语教育,古代语文教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传统。简言之,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语文学习和经学、历史、伦理学、百科知识合为一体

古代语文没有单独设科,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和经学、历史、自然百科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的。从先秦的《诗经》,到三国魏晋时期的《急就章》《千字文》,直到后来的《三字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学习内容都是综合性的。隋唐以后,直到清末,学校教育和科举有密切的关系,包括官学、私学和半官方的书院呈现出双轨制的特点:一部分人由蒙学学习,然后学习经学、史学、地理、诗赋及其他经济之才(经世济民),直到最后走科举道路;而更多的人只有机会在蒙学阶段学习。从汉代到明清,儒家学说成为各类课程的指导思想,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塾、乡学、书馆、经馆起着指导作用。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识字—读书”教育,培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所以,所有蒙学语文教材都贯穿这一思想。

2.语文学习重视基本训练,主张循序渐进

首先,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识字教学。这是由汉字特点决定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经必先识字”被奉为原则。因此,文字和音韵的训练被认为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蒙学以集中识字为起始,在较短时间内让儿童掌握两千多字,然后再教以阅读、吟诵。从秦汉开始,历代有数量众多的识字教材出现,如前文提到的《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其选编形式为韵语、历史故事、诗歌,句式整齐、音韵谐调,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和记忆。其次,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写字教学。由于汉字独有的图案美,书法成为国粹,并从隋唐以后进入考试范围。可见,传统语文教育对写字十分重视。再次,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吟诵和背默。汉字之四声使格律诗成为语文教育一部分。历代教育者对诗歌教育都非常重视。“诗教”成为中国历代教育奉行的原则。从三国时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到宋代朱熹的“读书须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诸多格言强调:读的目的是为了记忆。所以,读以后还要诵,更重要的是背。为了有利于背诵,熟读以外,还要求反复涵泳,深入体会。这种背诵记忆的训练一方面是“诗教”的需要,一方面也着力于将语感转化为写作能力。当然,这种强调记忆背诵的学习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即片面重视感性、重视实践,往往忽视理解,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结果学生“死记经书、熟诵注疏”,扼制了智力、能力的发展。这一点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诟病。最后,传统语文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反对学习过程中的“凌节”“躐等”的做法。先秦的《学记》里就有“杂施而不孙(顺),则坏乱而不修”的说法。宋代以后,各种学校都有比较严密的“学规”“章程”,详细规定了从小学生到成人的课程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3.语文学习提倡“质疑”“问难”

古代语文教育虽然被批评有“死记硬背”的弊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优良传统值得肯定。例如,从孔子的“学思结合”“启发式”到孟子的“多问则裕”“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再到宋儒提倡“读书存疑”“于不疑处有疑”,都是传统教育中优良的地方。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书院经常有师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辩驳的活动,如著名的学海堂、诂经精舍等。当然,这种“问难”“议论”一般都出现在年龄层次较高的学生中,并没有广泛地运用到蒙学中去。但是,这体现了传统教育中“问难”的特点。此外,清代的一些教育家在语文教育方面创立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原则。例如,唐彪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互相辩驳;王筠则认为对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诱导。

4.语文训练注重读写结合、博约兼济

基本上,传统语文教育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是脱节的。一般人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来学习读和写的。所以,学校教育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首先,强调多读。读得多,才能记得牢、思考深入,写起文章就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坡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被读书人奉为圭臬。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史蒙卿的话概括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为:“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其次,强调读与写结合,从模仿到独创。从隋唐开始,传统写作可以称为“双轨制”:一方面,学写古文,主要以秦汉文章和历代名家之作为榜样;另一方面,学写应试文章,如唐宋读书人学习写策论、诗赋,明清写“制艺”(也称时文、八股文)、策论、试帖诗。无论哪一级学校都要教这类文章。著名的教育家颜元(习斋)反对程朱理学,但是在他办的学校里也有“帖括斋”(帖括就是学习八股文和试帖诗)。除了上述几条,传统语文教学还有许多特点。例如,读书要将精读、略读与泛读结合起来;重视声律、音韵、修辞、训诂,轻视语法,等等。这些传统都和汉字、汉语本身特点有关,也和汉族的思维习惯有关。

二、传统语文教育对当下教学的启示

现代语文教育是从1904年开始的。五四以后,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受到很大的冲击。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传统语文教育好像就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其实,正像朱自清先生在《古文学的欣赏》里说的:“历史是连续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母语学习的历史也应该是延续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在母语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我们要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笔者认为,从今天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完全可以从传统语文教育中获得启迪,来纠正当前一些不当的做法。

1.强调识字写字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汉字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字。过去有一种否定汉字的倾向———所谓“汉字走拼音化道路”。殊不知,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这一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至今仍然没有清除。再者,当今社会电脑普及,许多人提笔就忘字。同时,字写得不好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问题的根子在于小学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育强调识字、写字,从临摹开始,到自己写字。这不只是写好了字,更重要的是养成做事认真的态度。宋学家程颢说,我写字时很恭敬、认真,不是要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做学问。但是,现在的小学教育似乎对识字写字教学有所忽视了。其实,在以前,写字教学还是很受重视的。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提写字教学,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2.反对躐等而上、陵节而施,提倡循序渐进

据我观察,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一种超越学生能力的训练。流行的“阅读分析”练习题,以及一些观摩课、公开课提的问题大多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叶斯帕森说:“语言学习要让孩子们到语言的海洋里游泳。”可是,我们往往不让他们“游泳”,偏要让他们在岸上不断分析、解释那“游泳动作”如何漂亮、如何合理,而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就是记住了也只是一些教参和考卷上的答案(充其量是一些名家的“意见”,连知识也算不上)。但是,由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可捉摸,学生总是答不到点子上,所以不断遭受挫折。传统语文教学要求背诵、默写都是有明确要求的,循序渐进就可以一步步学会阅读和表达。那种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名,其实不着边际的满堂串问可以休矣。

3.强调记忆背诵,增加知识积累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背诵古诗文被认为是“死记硬背”。其实,什么叫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同遗忘做斗争,没有记忆一切都无从谈起。德国维茨堡学派认为,在语言学习保持学习材料的效率上,带着记忆目的去背诵比不断重复学习更加有效。无论外语学习,还是母语学习,都需要记忆,尤其是口语和书面语不一致的文言文古诗词,不背诵等于没有学。朱自清认为,与其读十本诗集不如背诵三百首诗。这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6

现在,中国的私立学校越来越多,对生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新世纪的家长们已经从孩子入托开始,就放弃了传统幼儿园,转而让孩子选择了教学理念被他们普遍认可的民办/私立幼儿园,然后打算接着选择教育理念被他们认可的私立小学。中国还有不少的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孩子送往美国读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研究生,造就了一批批的小留学生和大留学生……

“创新和实用主义”对应试教育观的挑战

显然,美国也有很多私立学校,但中美公私立学校间的教育理念却存在很大差距。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中式教育则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对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

美国侨报作者陈旭曾撰文指出:在美国,公私立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法是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i而在中国的大、中、小及幼儿园,老师及家长们则普遍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而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假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而美国的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去探索追求真理。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像类似这样的教育引导,不但可以使学生经过阅读、写作等训练其综合素质,而且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也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他们以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代表,以近明家爱迪生为代表,近代艺术家毕加索为代表作引证,有意思的是,这些科学家在小时候都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思维早已飞出学校的框框,但却都做出了伟大成就,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大师从小就非常有自己的观点,并勇于去探索追求真理。

诚然,中美两国由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自然有所差异。但辩证地看,应该说他们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像美国的基础教育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教育水准也参差不齐,尤其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据悉,有的美国学生直到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相差甚远……

在美国,不是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近几年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吗?美国公私立学校的教学法,是不是就值得被我们全盘吸收和引进呢?下面,让我们对美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多做些了解,以期多借鉴、多思考,从而才有益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美国公立私立学校,谁优谁劣?

美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很多,其优劣问题,也一直在为美国各界人士争论不休。据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长认为,私立学校通常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只有大约20%的家长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高于私立学校。美国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常常再三权衡,感到左右为难。尽管公立学校费用低廉,私立学校学费通常非常昂贵,但还是有很多美国家长倾向于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他们认为,私立学校的环境比较好,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然而也有不少美国公民认为,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高素质教育更利于高效教学,这些素质包括更高的学历、更多的教学经验以及更多的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但两种学校的教师运用相同的教学技术。一般来说,公立学校教师薪水更多,这使得公立学校更易于吸引到最好的教师。

尽管他们认为私立学校教师的收入比公立学校要低一些,但他们却认为私立学校的老师会更加满意自己的工作。从总体上来看,他们普遍认为私立学校的教师有更强的团体归属感,课堂上自主性更大,对课程和重要的学校政策的影响较大,而且私立学校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

在美国,到底是公立学校好还是私立学校好,我们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理由是它们各有优劣,很难以偏概全。下面是两位来自美国华裔家长,就美国的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状况的现实说法,对我们了解美国的公立与私立学校有一定的帮助。

公立学校好坏取决于纳税人,私立学校则价格不菲

家长一:常安,1995年旅美华人

“美国邻居对我说:‘真奇怪,你们很多亚洲人都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我们遵循着‘便宜没好货’的思维方式,觉得公立学校是免费的,肯定质量不佳。但其实所谓的‘免费’真是自欺欺人。”

1、公立学校的好坏取决于纳税人。房地产商在向买主介绍区域的时候,学区是影响房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就有不少有色族裔人士抱怨房地产商有种族歧视,因为他们对少数族裔购房者推荐社区时,不像对白人客户那样,会主动介绍学区情况。

在房主的地产税中,花费在公立教育系统上的费用比例占得最多,大约是6%,可见高收入高地价的社区对所谓的“免费”公立教育投入影响有多大。

“就教育质量来说,我一直没有结论。公立学校在教育项目方面当然会更多地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支持和资助。而私立学校,就我的印象来说,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我们中国人所重视的‘知识’教育,并没有优越于公立学校。”

事实上,美国公立学校的数量和学生容量都远远超过私立学校,低廉的费用和完善的设施为

几乎所有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基本教育的条件。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有9万所左右,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70%多,承担了大约90%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在美国,公立中小学是免费的,一般是就近入学,学生上学和放学可以免费乘坐校车,而且,有些州的公立学校还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美国农业部每年都向公立中小学提供数十亿美元,用于实施儿童营养计划,而这些计划主要是针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尽管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包括学生平均经费、教师工资、班级规模和教学设备等很多方面,比私立学校更好,但私立学校使用资源的效率更高,投入产出的效益也更高。比如,美国私立学校的学生平均培养经费只有公立学校的50%到75%,而在一些标准化考试中,私立学校学生的成绩却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不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背景相同的情况下,公立学校的学生在联邦数学测试的成绩高于私立学校的学生。有专家认为,一些研究正是由于没有把社会经济背景差异的因素考虑在内才得出私立学校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更好的结论。实际上,私立学校学生的成绩之所以高于公立学校学生,原因在于私立学校学生主要来自收入比较高、受过更多教育的家庭,而不是由于私立学校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其实,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考虑的并不是统计分析的结果,而是所在社区某个具体学校的情况,比如环境是否安全,老师是否具有爱心等。

2、私立学校多是教会学校,价格不菲。从幼儿园到小学,每周平均学费差不多是$150左右。常安说她也问过有房有产的,送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家长,私立学校的好处到底在哪里?他们说美国的大环境是比较让人担心,主要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容易受到、性、暴力的影响,打骂强迫都不是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有从小耳濡目染地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有如打免疫针,多少能防范些。

一个美国同事告诉常安,说她女儿在私立学校中,“圣经”是很重要的一门课,老师们平时更多地传授GOD的教诲,而在数理化等等的课堂知识和公立学校没多大区别。甚至有的私立学校的学生学习了更多的高级课程,也就是说这两类学校似乎都有严格的教学计划,两者的差别不明显。

3、家长们期望孩子顺利进入“长春藤”盟校。许多生活在美国大城市的中国家长,和中国国内的家长一样,平时除了让孩子上常规学校以外,周末寒暑假还把孩子送到在美华人开办的“数理化”补习班,让孩子充分准备美国式高考:SAT。大部分的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能让下一代顺利进入美国“长春藤”盟校(哈佛、麻省、Stanford等等)。其实美国人心态也是一样,用一个有女儿的美国家长的话说:“right school,rightcollege,rightjob,and right husband。”

许多州的公立学校都有类似中国国内学校的“快班”,比如ChallengeClass,Excel(High Achievement),Gate(Intellectural AbiIity)等等,如果你的孩子足够聪明、成绩足够好,一定不会被埋没,而是被公平推荐参加考试,一旦进入这类班级,就有机会获得各种名目的奖学金,而且其中有些课程和奖学金项目则是从高中开始就和一些优秀大学合办的。这些所谓的“快班”,最早从kindergarten(学前班)就开始了。

在美国,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美国学前教育五花八门,选择颇多

家长二:新北京人在纽约,旅美华人

“美国很大,学校的情况地区之间也还是有差异的。就我住的镇来说,公立小学是满6岁开始一年级。在此之前,满5岁的小朋友可以开始上学前班,也就是所谓的Kindergarten。学前班和小学是在一起的,时间表也和小学生的基本一样,从早上9点上学,到下午3:30放学。中午学校管饭,但饭钱要家长负担,通常也很便宜,每天1-2美元。”

那么5岁以前的孩子选择比较多,会因人而异,没有一刀切的局面。

美国的妈妈生了小孩儿以后通常都会面临着两种选择,留在家里做CFO(Chief Family Officer),还是修完6周的产假后回原单位上班。这个选择有时候不太容易,因为6周的宝宝还是很需要妈妈的,恢复全职工作就意味着要和宝宝整天分开,想想这样其实很不人道。但很多妈妈由于经济的原因,只能选择这样,谁让政府对有新生儿的家庭没有特别的补助呢。“记得我当时生了孩子后,每个礼拜只能从纽约州拿到不到$200多元的补助,这个补助叫Pregnancy Related Disability Insurance,没有特殊健康问题的产妇一般只能享受6周这样的福利。那么加起来总共才$1000多块,实在不算多。”

1、美国私立幼儿园

想回去上班的妈妈,如果没有亲人帮忙带宝宝,通常都要把宝宝送到托儿所去。这种托儿所都是私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每个月的费用从$800到$1200多不等。通常从6周大的婴儿开始收,到4-5岁的大班。话说这种托儿所呢,质量是良莠不齐,我调查过的附近的六个所里,只有一家让我满意,但费用也是最高的,全天在1400左右。这是1岁前的价钱,随着年龄增长,价钱越来越便宜。

2、家庭保姆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可以选择请一个保姆到家里来带小宝宝,费用通常在$1200-$1500不等,这跟中国国内的阿姨一样。我的一个朋友生了双胞胎后继续工作,每个月花$2000元请一个保姆来家。

3、家庭托儿所

还有一种是家庭托儿所,通常是一个妇女自己在家办的家庭幼儿园。这种家庭幼儿园由当地政府监控,定期抽查,每家最多只允许收5个小孩儿。时间从早8点到晚6点,费用比较便宜,每天$35-$40。每个礼拜五天或者三两天都可以,去一天算一天的钱,比较灵活。“我家宝宝2岁以前去的是这种家庭幼儿园,2岁以后到现在在家由阿姨来带。我几次想把她送去上面说的私立幼儿园去,让她过过集体生活,但她爸爸反对。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幼儿园细菌传染太多太频繁,小孩儿送去三天两头生病。当时也想过请保姆,但没有碰上合适的。她虽然不去幼儿园,很多东西在家我们都教给她了,只不过少了和同龄人的接触,希望每个礼拜去图书馆能弥补一下。”

4、蒙氏学校

还有一种是Montessori School(蒙氏教育),中国国内也有。国内有的蒙氏学校1.5岁便可入托,但在美国要等3岁后才收。时间从上午9:00到下午3:00,费用在$600-$800之间。“我隔壁的镇有一家这样的学校,但要求必须是那个镇的居民。我对这样的学校很感兴趣,因为它的教育理念是大孩子和小孩子混在一起上课,不分大小班,鼓励大孩子帮助小孩子。还有就是它鼓励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对物体的感官上的认识。比起上面说的私立幼儿园更注重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培养团队精神。”

5、Nursery Co-op和私立学校

接下来该谈的是Nursery Co-op和教堂的幼儿园了。NurseryCo-op一般都是半天,从上午9:00到下午1:00,要求家长每个月能义务帮忙1天,教师由家长组成,大家轮流照顾小朋友们。费用很低,每个月$100-$250之间。教堂办的幼儿园和学校都属于私立学校,学前班从4岁开始,每月800美元,时间从上午9:00到下午3:00。如果家长都上班,无法在下午3点后来接孩子回家的话,孩子可以参加After School Program,当然又要另交份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