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路基路面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路基路面设计总结

路基路面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 原则 设计关键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如火如荼,其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合理规划设计路基路面,避免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建成后发生病害,我们需要根据以往的始终能够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控制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道路的纵、平横断面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和道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其中,路基路面工程必须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和规划,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

首先,要在满足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交通,土地的使用要满通运输需求。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道路交通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完善和优化城市的用地布局,使城市的运转效能得到提高,改善城市的环境,提供高效、经济、低公害、舒适和安全的交通条件。

其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客运网络。

再次,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保证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方便地使用城市道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结合的目的。

最后,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要紧密结合。与城市的主干道相互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管广电线、电力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结合城市的美化亮化道路灌溉及绿化设施、景灯设施、路灯及交管红绿灯控制设施等。

对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规划,除景灯、路灯、绿化及部分电信、电力设施设计在路面以上,其他的管线设施都在路面以下,以保证道路的视线通畅、环境良好,道路设施功能完善、齐全,环境优美,引导城市的空间向纵横延伸,确保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关键点

(一)控制路基面层裂缝

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市政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的裂缝控制,关键要采用稳定性能较好、收缩性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类型施工材料裂缝的原理给予充分考虑,其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收缩。材料收缩有两个主要方面:温缩和干缩。无论是哪种收缩,都同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有关。所以施工材料的选用中要对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标等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经检测符合标准的才可以采购。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具有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来确保施工材料能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含水率。只有保证了施工材料这两方面的指标参数,才能够保证很少甚至避免出现裂缝。

(二)控制基层平整度

路基是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强度是确保路面稳定的条件。所以,在设计与施工上都要保证路基质量。而面层平整度的好坏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控制路基路面的平整度,要对不同的基层区别对待。

由于石灰稳定土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的要求和标准较低,所以石灰稳定土为基础的工程平整度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可以使用平地机进行刮平,直到平整度合格即可。

但是对于水泥稳定碎石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质量比石灰土要难,要求也比较高。而且,水泥稳定碎石对面层的平整度影响较大。水泥类的稳定材料不同于石灰土或者粉煤灰、石灰,稳定类材料施工对压实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而终压时间对水泥类稳定材料施工影响非常大,稍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强度。所以,水泥类的稳定材料接头一般较多,对平整度产生影响。可以用缓凝减水剂延长初凝的时间。通过现场的试验,初凝时间平均为二百七十分钟,至此,可以设计摊铺长度和压实程序。基层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时,要注意摊铺的宽度,过宽时,布料器的转速会加快,使两侧的混合料离析进而对成型和平整度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路基压实度,尤其要注意路堤与人工构造物衔接处的压实,减少衔接处沉降错落影响。

路基经碾压以后要进行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标高等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

对于各种路面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试验与施工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果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对软土地基的处理

通过对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调查表明,软土地基的路段由于地基沉降引起跳车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图的设计过程中地质钻探的布孔太少,钻探不深,软土地基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对软土地基的深度、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等没能准确探明,致使没有对软土地基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够完善。

另外,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与软土地基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距,软土地基的处理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及预期效果。另外,雨水侵蚀导致路基填充材料流失和强度降低,也是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沉降一个主要原因。各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适的适应性和机理各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

(四)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路面设计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交通日益发展,车流量加大,市政道路的质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道路的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品质,要做到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稳定和坚固,就要合理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本文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合理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法,对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施工作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如火如荼,其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合理规划设计路基路面,避免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建成后发生病害,我们需要根据以往的始终能够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控制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道路的纵、平横断面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和道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其中,路基路面工程必须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和规划,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

首先,要在满足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交通,土地的使用要满通运输需求。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道路交通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完善和优化城市的用地布局,使城市的运转效能得到提高,改善城市的环境,提供高效、经济、低公害、舒适和安全的交通条件。

其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客运网络。

再次,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保证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方便地使用城市道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结合的目的。

最后,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要紧密结合。与城市的主干道相互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管广电线、电力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结合城市的美化亮化道路灌溉及绿化设施、景灯设施、路灯及交管红绿灯控制设施等。

对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规划,除景灯、路灯、绿化及部分电信、电力设施设计在路面以上,其他的管线设施都在路面以下,以保证道路的视线通畅、环境良好,道路设施功能完善、齐全,环境优美,引导城市的空间向纵横延伸,确保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关键点

(一)控制路基面层裂缝

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市政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的裂缝控制,关键要采用稳定性能较好、收缩性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类型施工材料裂缝的原理给予充分考虑,其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收缩。材料收缩有两个主要方面:温缩和干缩。无论是哪种收缩,都同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有关。所以施工材料的选用中要对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标等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经检测符合标准的才可以采购。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具有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来确保施工材料能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含水率。只有保证了施工材料这两方面的指标参数,才能够保证很少甚至避免出现裂缝。

(二)控制基层平整度

路基是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强度是确保路面稳定的条件。所以,在设计与施工上都要保证路基质量。而面层平整度的好坏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控制路基路面的平整度,要对不同的基层区别对待。

由于石灰稳定土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的要求和标准较低,所以石灰稳定土为基础的工程平整度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可以使用平地机进行刮平,直到平整度合格即可。

但是对于水泥稳定碎石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质量比石灰土要难,要求也比较高。而且,水泥稳定碎石对面层的平整度影响较大。水泥类的稳定材料不同于石灰土或者粉煤灰、石灰,稳定类材料施工对压实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而终压时间对水泥类稳定材料施工影响非常大,稍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强度。所以,水泥类的稳定材料接头一般较多,对平整度产生影响。可以用缓凝减水剂延长初凝的时间。通过现场的试验,初凝时间平均为二百七十分钟,至此,可以设计摊铺长度和压实程序。基层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时,要注意摊铺的宽度,过宽时,布料器的转速会加快,使两侧的混合料离析进而对成型和平整度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路基压实度,尤其要注意路堤与人工构造物衔接处的压实,减少衔接处沉降错落影响。

路基经碾压以后要进行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标高等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

对于各种路面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试验与施工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果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对软土地基的处理

通过对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调查表明,软土地基的路段由于地基沉降引起跳车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图的设计过程中地质钻探的布孔太少,钻探不深,软土地基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对软土地基的深度、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等没能准确探明,致使没有对软土地基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够完善。

另外,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与软土地基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距,软土地基的处理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及预期效果。另外,雨水侵蚀导致路基填充材料流失和强度降低,也是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沉降一个主要原因。各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适的适应性和机理各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下面以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为例进行说明:

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长2km,流塑状淤泥与欠固结灵敏或者高灵敏淤泥质土的分布比较广泛,厚度大,属于软土路基,而且沟壑、鱼塘众多。

针对这种难以控制路基稳定与固结时间的路段,可以用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法具体操作是在软土地基的表面先铺设好砂垫层,之后埋设垂直的排水通道,然后在砂垫层的顶面铺设密封薄膜隔绝大气,薄膜的四周埋入土里,通过砂垫层埋设的吸水管道,使用真空装置抽气,形成真空。抽真空的时候,排水通道和砂垫层会先后形成压差,土体中空隙的水在压差作用下有排水通道不断排除,最终使土体固结。

(四)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受到水的影响,很多路基的病害都是水的侵蚀导致的。另外,从不损害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做好路基的排水,并且要与地区的排水规划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在路基施工中要重视施工排水,避免水患给路基和路面的施工造成多余的损失。

1.地面排水

常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有急流槽、对于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排水沟渠,通常都要求铺砌防护。浆砌片石加固应用非常广泛,如今,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要做到迅速排除在路面范围的降水,减少路面渗入,避免水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排水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分散排水,通常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的长路段,除了加固路基边坡和硬化路肩,也要考虑到边坡下部植物的生长是否会挡住横向排水的通路,导致路面积水。对应措施是硬化路肩并设路肩排水沟,加大沟坡排水。另外一种为集中排水,硬路肩的外侧可以设置现浇沥青混凝土拦水带或者泥混凝土预制块,使其同硬路肩路面形成三角形集水槽流水,隔30—50m的间距设置一道泄水口,和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互衔接,将雨水排放到坡脚的排水沟中。

3.地下排水

路基地下排水多用渗井、渗沟、盲沟、暗沟等,特点是渗透式的排水。水流较大时多采用有渗水管的渗沟。传统砂砾料的反滤层大多改用了具备反滤功能土工织物。带有滤布、钢圈与加强合成纤维所组成的加劲软式的透水管很适合在地下排水中应用。

三、结语

总之,公路的路基路面质量深刻影响着公路的使用性能,因此,进行路基路面的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设计进行,并针对不同的工程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相适应的具体措施。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积累经验,总结路基路面的施工设计方法,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公路使用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张迎秋.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09).

路基路面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路桥过渡段由于路基和桥台的刚度差异较大而容易产生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陷导致的路基与桥面高度不等的问题,这种现象会极大影响桥体与路基的衔接处的路面质量和平整度,并引起跳车现象,这一直是道路施工中的一个技术难点。高压旋喷桩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方法,对路桥施工中的过度路段的软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高压旋喷桩技术可以很好地加固地基,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路桥过渡段地基处理方法。

2.路桥过渡段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路桥过渡段常见问题

路桥过渡段由于路基和桥梁材质的不同,如果不能合理处理衔接处的各种材料的强度、刚度问题,很可能会在后期使用过程出现问题,特别是路堤与桥涵和通道的连接处,这部分常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降而产生台阶,台阶的产生会极大程度地影响路桥的通行质量,迫使驾驶员减速,严重情况可能引起跳车并引发事故。另外由于桥头引道路基高而产生的路面沉陷、变形、积水、裂缝等现象也是重要问题,需要施工时对路桥过渡段的路基路面进行妥善处理,以实现问题的妥善解决。

2.2路桥过渡段问题原因分析

路桥过渡段的常见沉陷问题主要是由于路基和桥台的刚度差异较大造成的,桥台刚度较大,后期车辆经过造成的压力引起的沉陷度较小,而路基结构密度如果不够密实,后期使用过程中会由于车辆重量而造成较明显沉陷,从而在路基与桥台处产生高度差,车辆经过便会产生跳车现象。据大量工程实践分析,造成沉降度不同的原因有如下几个:首先是路基处理方法选择不合理,影响压实强度,从而造成后期路基沉陷度过大,如果填土前没有采取完善的路基处理方法,特别是路基下存在未处理软土层的情况,会造成大幅度的沉陷,从而在路桥衔接处产生台阶。其次,路基路面压实度不够,这是由于由于路桥过渡段的特殊位置,受桥台支撑的影响,压路机无法充分接触路桥衔接处的地基,因此无法充分压实,从而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产生沉陷度过大的问题。

3.高压旋喷桩技术介绍

高压旋喷桩,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对泥浆进行高压旋转喷注形成桩体的一种成桩加固方法,首先需要进行打孔,用钻杆机端装有特殊喷嘴的工程钻机打孔至设计深度后,对水泥浆液施以高压,从而将泥浆从机端喷嘴处喷出,之后缓缓旋转提成钻杆,喷射出的水泥浆就会在钻孔中形成柱状的桩体,凝固硬化后成桩起到加固作用。高压喷射流会破坏钻孔附近的土体结构,并将土与浆液混合,从而使混合结构硬化,使桩体与相邻土体结合更加紧密,负荷承载力更强。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旋转方式、提升速度、喷射压力等,比如旋转变成半圆周摇摆式,则会形成对扇形片状桩体,这样可以根据工程特殊需求改变成桩特性,以适应工程需要。

4.加固桥头路基路面施工设计方案

4.1设搭板桥头路面设计

在路桥过渡段设置搭板,可以实现优化过渡段路面质量,减小地基沉陷对过渡段路面造成的影响。[1]采用搭板的设计方案通常有三种,一种是过渡段设置长距离搭板,覆盖路桥过渡段并向两侧延伸一段距离,这样可以利用搭板提供的附加支撑力,来影响路面弯沉变化,使沉陷实现渐变效果,从而缓解由于不同区域沉陷度差异过大产生台阶。第二种是在根据路基沉陷量的计算在路面一边预留斜坡,以应对后期沉陷,将搭板与路面连接端设置为高于标高,这样后期路基沉陷时预留部分对沉陷区进行填充,可以在沉陷发生后使路面与桥台高度趋向一致,减少台阶产生,第三种是将搭板设置为与面层顶面平行,将搭板顶面标高与桥面面层底标高设置一致, 也可与正常路段基层顶面标高一致,这样也可以较好地解决桥台与路基刚度差异的问题。

4.2高压旋喷桩桥头路基设计

如果路桥过渡段不设搭板,那么就必须强化地基的坚固度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其沉陷度,对地基的加固可以选用高压旋喷桩技术,高压旋喷桩对沉陷度大,地基承载力小的软土质地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因此根据工程经验,在进行实地勘察和工程地基加固办法选择的时候,可以以此为依据适时地选用。

高压旋喷桩技术实施时,首先需要确定地基加固区的范围及其承载力程度,以据此确定旋喷喷嘴的直径和喷射压力,喷射压力与喷嘴直径不同喷出的桩体直径也不同,应根据需要确定桩体所要承受的承载力和桩体直径,并据此确定喷嘴直径和喷射压力。桩体特性确定后制定布桩方案,对布桩范围的确定,通常在确定加固区范围后,向非加固区内延伸十米,作为布桩过渡区,以提高加固区整体承载效果。根据布桩原则,均匀沉降地带的布桩依据等间距方案布置,非均匀沉降地带的布桩根据沉降区域的不同适当调整桩间距离,以均衡地基承载力。纵向不同桩间距之间的布桩,从桩间距小的一侧往桩间距大的一侧逐渐递减,递减幅度不大于 0.1m。[2]若加固桩深度达到地基硬底,则桩体长度需根据地基硬地线变化,以硬底为标准,如果未达硬底,则需要根据地基特性调整不同区域之间的桩长,不同桩长之间需要均匀过度,递增减幅度不超过0.5m。设计时对于特殊施工环节需要预留施工余量,比如喷桩前的钻孔需要超出设计0.3-0.5m。

5总结

路桥过渡段是我国道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区段,由于过渡段涉及路基与桥台两种材质的路体结构,因此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两者的衔接问题,很有可能会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沉陷度不同出现台阶式断层,破坏路面平整度,进而影响路面通行质量。对于此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路面设置搭板的方法,利用搭板的承载力,减缓路面沉陷变化,实现曲度渐变,也可以在路基侧根据沉陷度计算预留斜坡,使斜坡高于桥台,这样后期发生沉陷时,斜坡处可以对沉陷进行填充,从而使路面与桥台趋于平整。另外还可以采用高压旋喷桩地基加固技术,对路桥过渡段的路体部分进行地基加固,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其沉降量,从根本上解决路基与桥台的沉降差,利用高压旋喷桩对软路基加固的良好适应性,收获很好的路基加固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立涛. 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斜向旋喷桩加强效果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0.

路基路面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路面设计;路基排水;路面结构

1、引言

对于道路的路面及其路基设计应当根据道路使用要求及沿线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施工条件、材料来源,密切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路面技术经济综合设计。本着技术先进、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

2、路面结构设计

2.1设计标准

根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设计市政道路位于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路面设计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厚度。路面设计采用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30年。

2.2路面类型比选论证

市政道路常用的路面结构类型有两种,即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选择何种路面类型,应从使用要求、交通量大小及组成、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路基条件、材料供应、施工及维修养护水平、资金筹措、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作出抉择。

(1)从路面的技术适应性(结构功能)进行比较。沥青混凝土路面显著特点是抗变形能力强,荷载应力大部分由基层承担,路面结构对土基性状(土基模量)的改变极其敏感,对集料的要求很严格。水泥混凝土路面最显著的特点是刚性大,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较高的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及抗磨耗能力,其承载力大,稳定性好;但板体对于超载所引起的反映特别敏感,一旦载重超过极限,则路面板发生断裂,同时在板角会产生应力集中,极容易产生断板现象;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中后期,路面防渗水能力差,降水通过板缝下渗到基层、土基,使基层发生唧泥,使土基软化失去承载力,最终导致结构层提前破坏。

本路段沿线土(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砂岩、灰岩,这种岩石风化后多为砂性土(或土质砂),其渗透性强,压实性好,不存在大范围的不良土质,这对两种路面结构均有利。由于气候条件的原因,沥青混凝土路面可能出现高温车辙、低温缩裂、坑槽水损害等病害,而水泥混凝土路面则容易出现板底脱空、唧泥、冲刷基层、面板弯曲等病害;同时本路段交通量中、大货及大客车型所占比例较大,在这类重轴载车长期作用下而水泥混凝土路面则容易出现裂缝、断板等病害。

(2)从路面使用性能(表面功能)进行比较。路面平整度对路面的使用性能影响最大,它直接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驾驶人员的舒适性;路面平整度不良还会增加车辆的运行费用,加速路面损坏。沥青路面刚度低,有较好的减振和吸收能量效果,因此沥青路面具有很好的平整度(即使路面破坏后平整度易于修复),行车平稳、舒适,噪音小,但路面泛油和石料磨光后易造成抗滑性能下降。水泥混凝土路面夜间行车诱导视线良好,但刚性大,减振性能差,行车舒适性差,噪音污染大,路面磨损后抗滑性能大大降低而影响行车安全,恢复路面的抗滑性能困难。且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复较沥青路面困难。

(3)从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水平对路面结构的影响进行比较。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都要求建设单位配置先进的施工设备,达到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两类路面的优点都必须在高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才能发挥。

(4)从生态平衡与环保效应进行比较。在相同的技术标准条件下,汽车行驶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排气污染情况无大的差别,但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噪声污染明显高于沥青混凝土路面。

(5)从经济效益进行比较。根据市政道路建设经验和资料研究表明,单纯从建设和使用养护来比较,水泥混凝土路面总费用现值略优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总费用现值。但考虑到整个社会效益,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社会效应要优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社会效应。

综合以上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等方面综合分析,全线除收费站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外,其它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2.3路面结构层方案比选论证

(1)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和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上面层的比较论证。SMA路面较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抗压强度、耐高温稳定性、水稳性、抗滑能力、平整度和抵抗收缩变形的能力等路用性能上要好,但SMA路面对原材料质量技术要求高,对施工工艺要求也高,价格相对要高,对应本路段交通量不大的情况下性价比不高。通过多条市政道路的经验总结,新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对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的级配作了改进,对防止沥青混凝土早期破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果对沥青进行改性,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用性能会有较大的提高,造价也要稍高。综上所述,推荐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作为上面层。

(2)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中面层。中面层应具有高温抗车辙、抗剪切、密实、基本不透水的性能。总结广东地区多条市政道路建设经验,使用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完全能满足中面层的功能要求。

(3)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下面层。下面层应具有高温抗车辙、抗剪切、密实、基本不透水、耐疲劳开裂的性能。总结广东地区多条市政道路建设经验,使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完全能满足下面层的功能要求。

3、市政工程中路基与路面中排水系统的设计与防护措施

市政道路路基与路面中的排水系统,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工程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除了一些必要路段以外,其它路段的排水系统基本都采用自然的漫流,在设计的时候,要让排水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工程本身对排水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能否与整个市政工程的排水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道路的路基排水系统进行规划时,要纵观全局考虑工程的施工特点,对排水系统进行一个合理的整体布局,尽量少占用农田,不占用经济用田。另外,还要结合道路建设当地的气象条件,地质、地貌以及水文特点等,使排灌系统与道路建设的周围环境相适宜,重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因为工程施工而引起的水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对于本工程来说,由于道路的路线处于平原地区,在地形方面,它的自然坡度比较平缓,结合道路沿线的一些河流、沟渠可以将一些水尽量就近排到沟渠中,针对一些排水不畅的地段,设置一些蒸发池来帮助排水工作有效的实施。市政道路建设中的路面排水工程,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降水量以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来对路面的排水设施进行合理、科学的布置,进而确保路基、路面的稳定,使车辆可以在路面上安全的行驶,同时,也最大限度上保障排水的畅通。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市政道路基及其路面建设的整体质量,就需要建设单位的建设工作要做到深入、有效,工程设计的时效性要得以保证、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要到位。除此之外,还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要确立路基及其路面设计的合理化和工程施工的标准化,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市政道路的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爱朋,彭俊杰.广州国际生物岛市政道路设计[J].山西建筑,2010(06).

[2]张艺霞.沈阳市市政道路结构研究[J].公路工程,2011(09).

路基路面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市政道路;路基设计;路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建设也日益飞速发展起来。截止目前,我国较多省市均在大规模修建高效化、高速化公路,以期在近五年之内迅速提高整个城市的行车效率,尽可能降低交通压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证行车安全,从而加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良好的市政化道路设计则变得尤为重要。

市政道路设计的重点在于路基设计,如何结合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理念,保证道路沿线的路基坚实而稳固,这是路基设计需要首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下面从市政道路的路基设计、路面设计、路基排水及防护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路基设计方法。

2、路基设计

路基工程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能力与耐久性,因此路基的设计需结合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且与之相协调的同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综合考虑包括路基填料的选择与压实、强度与稳定性、防护与加固、排水系统、关键部位处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设计。

2.1一般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是道路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好坏关系到道路的质量及汽车正常行驶。

路基在道路建设项目中,不仅工程数量和投资巨大,而且是占用土地最多、使用劳动力数量最大、牵涉面最广的工程。特别是在地质与水文条件复杂的路段,遇到的技术问题更多、更难,往往成为道路建设的关键。现代化城市道路交通不仅要求道路能全天候通行车辆,而且要求车辆能以一定的速度,安全、舒适而经济地在道路上运行,这就要求路基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提供良好的行驶条件和服务水平。

1)承载能力

行驶在路面上的车辆,通过车轮把荷载由路面传递给路基,在路基内部产生应力、应变及位移。如果路基结构整体或某一组部分的强度或抗变形能力不足以抵抗这些应力、应变及位移,则路基结构整体会出现沉陷,使路况恶化,服务水平下降。因此,要求路基结构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都应具备与行车荷载相适应的承载能力。为此,应采取选择合适填料,进行充分压实,改善水文状况,加固软弱地基等措施,以控制路基和地基的变形量,给路面以坚实的支承,保证其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

2)整体稳定性

在地表上开挖或填筑路基,必然会改变原地层(土层或岩层)的受力状态。原先处于稳定状态的地层,有可能由于填筑或开挖而引起不平衡,导致路基失稳,路基的失稳会导致交通中断,乃至引起交通事故。因而,为保证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必须采取有关排水、防护和加固或支挡等工程措施,以确保路基在不利的环境(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下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

3)耐久性

路基工程量巨大、投资大,从规划、设计、施工至建成通车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应有较长的使用期限。承重并经受车辆直接碾压的路面部分要求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因此,路基工程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

2.2路基宽度与高度的确定

一般路基的设计包括整体式路基设计和分离式路基设计两部分,其中整体式路基由行车道、中间带(左侧路缘带中央分隔带)、路肩(右侧硬路肩和土路肩)等部分组成,分离式路基则由行车道、左右侧路肩及土路肩等部分组成。路基宽度设计可根据两侧路肩宽度及路面交通量大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每个车道宽度要求在3.5~3.75米之间,技术等级较高时,各个部分的路面宽度设计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路基高度一般可分为边坡高度和中心高度,是指路堑的开挖深度和路堤的填筑高度,是路基设计标高和地面标高之差。在设计路基高度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如满足路面使用功能,确保路床顶面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满足车辆荷载引起的变形和剪应力要求;满足路基路面排水要求;满足路基强度及路基压实度的要求。保证路基高度的设计尽量发挥出其最大的限度和最大的优势以满足人们对交通的基础需求。

路基的填挖高度应根据沿线纵坡要求、路基的稳定性及工程经济等多重因素的考虑来确定。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路基的高度应在满足基本交通要求及长远目标要求的情况下尽量设计成低路基。若路基高度低于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计算的临界高度时,需另行采取路面结构加固或增设地下排水等措施,以保证路面的综合强度与稳定性。

2.3路基填料选择与压实

填方路基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颗粒作为填料,淤泥、冻土、有机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及颗粒要求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中的要求。对于规定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的材料应避免使用。路堤填土要注意分层压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密实度。土质路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需检验路基顶面工作区内天然状态土的密实度,必要时应挖开分层夯实,使之达到一定的密实度。

2.4 边坡形状与坡度的确定

对于边坡形状与坡度的确定,可根据边坡高度和填料种类来确定一般的路堤边坡。而对于路堑边坡的设计,当边坡高度超过20米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陡于1:2.5的路堤及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分析和个别设计。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来确定填方路基边坡形式和坡率。

3、 路基排水系统及防护结构设计

3.1路基排水系统设计

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之前应查明市政道路沿线水源和地质条件,在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不违背道路设计区域的水文条件,注意排水系统经济实用的设计原则。所有路基排水设施的设计,在满足基本排水要求外,还应考虑到日后养护维修的便利性。

路基排水市政路基设计时必须将地表排水系统与地下排水系统分开设计,不可混为一体。地表排水的重要工作就是快速将路面范围内的积水高度降低,在保证行车安全进行的同时防止积水渗入路基,破坏路基边坡。地表排水常采取的措施是设计边沟、截水沟急流槽及在地表铺设排水管道等。而地下排水的设计则通常采用暗沟、盲沟、渗水沟等多种排水方式,其设施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

为减少地表面水和地下水对面层、基层和路基的侵蚀破坏,迅速排除路面结构的层间水,通常将地表排水与路面结构地下排水系统综合考虑。

3.2路基防护结构设计

良好的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与路基防护支挡加固设计是保证路基稳定性不可或缺的两部分。路基防护结构设计的重点是对路基边坡的防护、支挡与加固,包括填方路段、挖方边坡等的防护设计。

填方路段的边坡防护措施可根据填方高度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防护方式,包括植草防护、拱形骨架植草防护等。例如填土高度小于4米时边坡可采用植草或铺草皮防护;填土高度大于10米时分级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与植草防护等。

挖方边坡的防护设计可根据边坡的不同性质和风化程度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包括植草防护、护面墙防护、喷混凝土防护等措施。例如一般土质边坡和强风化边坡采用植草防护;岩石地段喷射混凝土防护等。

3、总结

本文结合市政道路设计实践,详细阐述了一般路基的设计原则及步骤,并仔细探讨了有关市政道路包括路基设计、排水系统及路基防护等多方面的设计方法。同时提出了市政路基设计时应充分调查沿线地质情况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谢道权.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坏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 工程与建设. 2008(04)

路基路面设计总结范文6

(一)平整度。公路的平整度直接影响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舒适度。随着经济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公路的平整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公路建设阶段,没有进行严格的平整度检查,将会给公路通车后的车辆带来极大的阻力与震动冲击,给行车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稳定性。在公路建设阶段,必然会出现人为改变自然地表平衡的行为,这会降低公路路面路基的整体稳定性。从相对专业的角度来看,造成公里路面路基整体稳定性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如温湿度变化、降水、地面土地沉降等。因此,在进行公路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进行详细的勘察与测量,并采取具体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举措进行改造,保障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符合国家与工程建设单位的要求。

(三)耐久性。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其路基路面建设所占投资额相对较大,而且还必须经过设计、规划、施工和验收等多各环节,其中公路工程设计环节对路基路面耐久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我国国内规定的公路工程使用年限为20年以上,其中还包括路基路面的车辆碾压与承重部分。为使公路使用年限达到标准,必须对公路进行严格的耐久性进行检查。

(四)承载能力。在公路建成通车后,行车带来的荷载会透过车辆传递到路面与路基,进而导致公路内部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着公路的质量与使用年限。因此,在进行设计与安全性检查时,需要充分考虑公路整体的承载能力,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避免以外部施压过大破坏公路内部整体结构,进而使公路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或沉降,影响到公路的正常使用与行车的安全。

二、公路路基设计的安全检查

(一)检查路基强度。公路路基的稳定性、承载力、通车后公路的实际应用功能与行车安全,直接受到公路路基强度的影响。在对检查路基路面强度时,如果检测出路面承载强度不大于150kPa,设计与施工人员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公路路基的承载强度;如果检测出原始地面存在软基、岩溶等恶劣的地质条件,设计与施工建设人员就必须运用袋装砂井、碎石桩柱、换填、灌浆等方法进行相应处理。此外,在公路路基施工时,还应对路基填充料进行质量与强度进行严格检查,特别要重视对路基压实度的检查。

(二)检查边坡稳定。在对公路路基进行安全检查时,必须对公路边坡进行严格检查,采用科学严格的方式对公路边坡稳定性进行严格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应选择较为合适的计算公公式与计算方法。因为有部分公路在设计时经过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区域,可能会出现边坡,难以满足公路路基稳定性能的要求,因此必须采用一定的应对措施加强公路路基的稳定性能,通产采用的办法是在边坡路段添加高质量的加固与防护措施。在检查公路边坡稳定性时,部分边坡有滑坡与塌方等安全隐患,公路建设设计人员就必须在设计中添加卸载、挡墙、抗滑桩以及综合排水等措施,保证能够将边坡安全隐患一次处理到位,最大程度的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检查支挡结构。在公路建设时,对于部分地质环境较差的路段,必须设置相应的支挡结构物,提高路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设计与施工建设人员还需要支挡结构物及相关环节进行相应的安全检查,其中包括地基承载力、抗倾覆能力、抗剪能力、抗滑移能力、挡墙本身强度等多项内容,而且在检查时还需要从经济、技术、安全等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通常,重力式挡墙的高度应小于12m,而加筋挡墙、锚杆式挡墙、板桩墙的高度则可以大于12m。

(四)检查排水结构物。在对公路路基排水结构物进行安全检查时,必须注意对排水系统进行详细严格的检查,其中主要检查的内容有:排水渠道的防冲刷能力、畅通情况,排水沟、暗沟、边沟、渗沟的位置与断面尺寸等。此外,每段公路路基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计算来设计排水结构物,严禁出现“生搬硬套”现象。

三、公路路面设计的安全检查

(一)检查结构与类型。当前,国内公路路面建设主要才采用的是沥青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于不同的结构与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技术标准与技术工艺进行路面安全检查。比如,在对沥青路面进行安全检查时,沥青路面的各层级配有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检查,其中在沥青路面的中面层与表面层进行配比设计时,还需要进行车辙实验,保障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稳定性。此外,在三层沥青混泥土路面中,为保证公路路面的抗渗性,至少有一层的级配在I型以上。

(二)检查排水系统。由于地质环境与气候环境会影响到公路项目的建设,因此在对公路路面排水系统进行安全性检查时,必须依据公路等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通常进行公路路面排水系统安全性检查的要点主要有:第一,检查各段排水系统的完善程度,以及路面积水与边坡冲刷情况;第二,路面积水较多时,是否能力能够将及时将行车疏导至毗邻车道,并保证两车道的行车通畅与安全。

(三)检查抗滑能力。在设计高等公路路面时,必须选择耐磨与抗滑性能较高的石料,并保证石料磨光值不小于42,这也是检查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内容之一。通常情况下,对混凝土公路路面抗滑性能的安全检查要点主要有:第一,对混凝土路面表层的构造深度进行严格检查;第二,对使用的石料的磨耗损失、磨光值、压碎值进行严格检测,保证符合公路路面建设的质量要求。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