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1

关键词:酒店管理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73-02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酒店行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型产业。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衍生了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各类职业学校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数量也占据了较重比例。酒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但相当部分学校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方面离酒店行业需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实践教学没有起到学生投身事业前的承接桥梁作用,成为了制约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问题,如何改革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1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实践教学调查发现,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凸显出不少问题,如大多数学校没有自己的固定实践基地,在教学保障上存在不确定性;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酒店岗位需求脱节较为严重;实践教学计划较为单一;教学实践中实行保姆式管理等。主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酒店缺乏实践教学管理的系统性

(1)实践层次不高。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所属实践保障基地,且接收学生实践的酒店为保持高效率、高盈利,在安排教学实践时考虑到管理成本和培训成本及酒店营业实际,就尽可能的安排一些低技能的劳动岗位,如,客房、餐饮等基础性岗位,简单重复的劳动极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2)缺乏系统的实践管理机制。很多酒店出于成本原因,仅仅把参加实践的学生作为短期劳动力来利用,忽视对教学实践本质即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劳动得不到应有激励,从而导致降低职业认同感、参加教学实践积极性不高。(3)酒店缺乏教学实践认真性。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酒店接收学生来酒店实习更多考虑的是节约成本,降低用工风险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与实践学生的沟通交流,而是仅仅将学生当作短期员工来实用,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进程及教学质量。

1.2 学生对教学实践认识存在误区

(1)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上理解不透彻,没有认识到实践是酒店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技能、掌握专业技巧、培养服务意识、积累经验的关键环节,而是当作了教学中的有偿任务来对待。(2)对酒店管理专业存在认识上偏差。相当比例的学生不愿从一线做起,如,铺床、擦玻璃、洗餐具等最基层的工作,而是幻想直接从酒店管理者开始做起,忽视了一线工作经历是将来从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这一事实。(3)认为劳资不符。学生参加实践大部分在客房和餐饮部,劳动强度高,但职位和报酬比酒店正式人员低,从而认为酒店是在压榨自己劳动,认为实践就是做廉价劳动力,从而产生厌烦情绪。

1.3 学校在实践前的培训教育不够深入

(1)忽视了对学生时间前的教育及培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这种培养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及实践过程。在学生思想定位上应使学生认识到酒店管理不是坐办公室,而是需要从基层做起的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学校在实践教学前的校内培训中仅仅是照本选科及安全知识普及,离要求标准还有加大差距。(2)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虽然学校对实践教学非常关注,并有实践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实践过程中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帮助学生处理与实践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类问题,而在专业学习上很少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3)没有系统的考评体系。学校在实践教学上考评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多数情况是学生交付一份报告即可。但对报告内容,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体会等没有认真的去引导学生总结、梳理,使得实践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激励和督促作用。

2 深化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监管,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摸索出一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路子,是进行深化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2.1 加强教学体系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管理技能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适应市场所需,实践教学课程要有针对性,要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设计学生教学培养方案。要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来对教学体系层层解剖分析,形成专业素质模块,然后根据专业素质模块所需知识及技能等合理构建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常年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职业素质,专业服务技能和管理应用等三个模块,这样每个模块都合理规划内容,设定需达到目标和相关要求,并逐步安排实践教学,确保将目标和质量标准落实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中。要高度重视校内培训与酒店实习之间的有机结合,如在一些礼仪、化妆训练上,完全可以在校内开展,而且校内比酒店也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师资源。这样经过学生校内的系统培训和校外的实践经历有机结合,就可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实践掌握职业岗位的最新专业技能,从而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2 坚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传统学科的实习相比,无论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评体系上都有较大不同,具有较强的行业色彩。落实好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对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创出学校特色具有重大意义。要认真研究实践,加强校内技能模拟培训与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的有机结合。校内技能模拟培训可在学生接触专业课开始即可组织进行,如,客房技能模拟培训、餐饮技能模拟培训、大堂技能模拟培训等,使得学生对理论在实践中应用有初步形象直观认识。当开始组织在酒店实际岗位中实践时,前期进行的模拟实践就可发挥较大作用:一方面可弥补模拟环境与实践环境之间差距;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迅速融入工作角色,为毕业后正式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2.3 抓规章制度落实,创新完善实践教学监管机制

教学制度落实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提升实践教学效益的最终途径。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要尤为重视实践过程的监管与指导。专业所在系要成立实践领导小组,做好分工,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及考评计划,建立定期的检查、督导制度。每处实习基地都应配齐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实时指导学生制定计划,组织学生落实实践单位及岗位,实时掌握每名学生实践进展,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等。要坚决避免保姆式的实践教学,造成学生只是简单的岗位劳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考核阶段,要组织实践教学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确立实践报告方向,全程指导报告的撰写,并严格组织答辩。要避免这些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制度规定落到实处。

3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保障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能否落到实处,需要加强保障建设,在教师队伍、教材内容、教学基地建设上下功夫、探路子、建模式,不断完善综合保障体系。

3.1 积极推进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师的要向着:“既能下一线、又能上课堂,既是实践者、又是理论专家”的目标建设努力。一是现有的中青年教师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深化培训,同实践基地建立短期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到酒店一线进行挂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二是重点对实践指导教师进行院校的送学送修培养,提高其理论知识层次;三是引进酒店管理专业中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来学校定期授课,如,聘请一些星级酒店的副总做实践指导教师,邀请知名专家到学校讲授学生职业规划等,充实教师队伍力量。通过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建立起梯队层次,就能使得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从而更好的指导与服务于教学实践。

3.2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

培养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阶段是重要环节之一。要针对酒店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地域差异及学生特点等,改革创新教学内容。适当组织骨干教师依据大纲编写适合学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材,如关于职业认识的指导教材、酒店服务类指导教材、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教材等,以大量实践经验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既避免了“一刀切”教学,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及实践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实践任务。

3.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发展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建立今后职业行为规范的形象清晰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不低于整个专业教学的45%。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校内实训硬件设施建设,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建立较高水平的“客房技能模拟实践基地、餐饮服务模拟实践基地、前厅基层管理模拟实践基地”等场所,为学生在校内实训阶段提供逼真教学情境。其次,要积极与知名酒店建立固定合作关系,共同规范学生校外顶岗实践流程,使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真正落实实践效果。

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提升整体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要加大实践教师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做好服务保障;要注重实践教学中的与时俱进,积极深入酒店管理一线,获取第一手教学资料,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切实通过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熟悉未来职业操作流程及基础技能,为今后投身于酒店管理事业工作夯实理论及专业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云娜.浅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企业导报,2012(1):34.

[2] 李秀梅.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78-79.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2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朱程(1976-),男,浙江永康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李增芳(1971-),男,浙江桐庐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机制研究”(编号:SCG252)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56-03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全面、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先进”,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输送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础。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和操作类的智能岗位。他们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除了担负经济生产任务以外,还要担负社会政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实训工作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性和经营发展自增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逐步放权,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需要走进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这就增加了难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新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从学校理论走向社会实际有个过渡,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具备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功能,能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教学性实训而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备受推崇的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性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与政府、行业或企业联合共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培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质量意识、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神,以上这些只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建成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

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注册成立校企一体、教学实训一体的公司。它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订单生产形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学生真实体验公司运行情况和生产性实践,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目前,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急需的是政策上支持,应该像过去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那样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

附属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由社会行业或企业提供资助,建成工学一体、学研一体的校办企业。它是企业的附庸,是企业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机构。企业负责给学生开设技术应用课程,与学校实训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生产。学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实训,企业还可经常性地筛选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方面的问题,交由实训基地的师生进行讨论攻关,提高师生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合作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自主投资或融资的校办企业。它专门承接企业外延生产任务,教师按照图纸技术要求和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组织生产。学生在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按照图纸,对产品实行检验收购。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项改革的新事物,其运行管理和调控在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基地的生产和实训目标经常会发生冲突,在经济效益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关系上发生倾斜。企业通常会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大等情况,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学生数和时间,出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效果。

(二)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教师原为实习工厂老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只适应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和一线生产的基本素质。

(三)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通用性和系统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法律上对学生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一)建立健全基地体制机制

首先要按照企业实际进行改造和布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机械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要根据各个院校专业特点,设立基于操作型的实训基地、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型实训基地和营销服务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训,能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1]。充分发挥基地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效,更快更好地促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其次,要处理好实训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的关系。实训是属于教学的范畴,是教育的环节;生产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学生的生产是为了学习,工人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这些都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再次,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课程的旧有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题目、教师的科研题目,尽量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在教学举例、习题、实训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具零部件。采用项目教学法,零部件、图纸以及工程技术资料均来源于企业,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同时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模具设计制造大赛等技能比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主动性学习的风气,掌握实践动手能力,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兴致大增。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职业能力得到认同,必将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二)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求职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实训基地教师的个性特征,应该注重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贯串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2]。因此,建立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全程职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校企合作,共同来培养。教师队伍从教师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师及岗位骨干中进行筛选。学校选择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任务,实训指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形式灵活的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骨干侧重于企业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鼓励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积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构建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与特点,灵活地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例如需要合理分析合作企业生产任务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然后尽量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任务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以减轻教学对企业生产任务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应尽量早些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安排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企业,以便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四)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好质量评价体系,是监控和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保障及监控。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证,使学生“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骨干行业与企业标准、国家与省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标准为依据,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现有的成熟技术,而且还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采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与成果相结合的全方位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并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工具钳工、数控车(铣)工、CAD/CAM软件应用中级等等折算成相应学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要明确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安全管理人,院系、教师和学生要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及时排查所用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应该给学生办理相应的安全保险,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发生意外能妥善及时地得到处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具体的、有效的、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解决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索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才能充分利用基地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3

关键词:实习基地;实习导师制;定向培养;智力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30-04

实习是指以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由指导者组织学习者到事业、企业单位或其他现场,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事实际操作活动的一种普遍的实践教学活动。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更是培养其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最独特、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它能将学生置于最真实的工程环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并获得宝贵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它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清晰的专业意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效益观和竞争观的形成,为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科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任务能否实现,因此,创新实习模式、提高实习质量也就成为高等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工科实习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实习环节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一模式成为大多工科专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受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的影响,传统的实习方式和实习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指出了实习单位联系困难,专业不对口,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实习时间太短,实习流于形式,学生为实习而实习、为学分而实习,实习报告造假等当前实习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并跟踪EB大学工科专业2004-2011级学生的实习情况,作者认为,当前工科专业实习中极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传统实习模式难以匹配学生的专业兴趣

1.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不感兴趣。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和院校有着多年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多为传统企业,大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专业的现代技术难以展示。滞后的生产工艺和较差的工作环境难以带给学生本专业的正能量,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兴趣[5]。

2.只看不动,走马观花,难有兴趣。一些新建企业出于技术保密、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对学生的安全负责等种种考虑,即便是接收学生实习,真正能安排学生上岗并认真指导的单位也不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实习成为了在参观走廊的行走,让学生们很难动手实践,更是接触不到企业的技术核心部门,造成他们对这样的实习难有兴趣。

3.分组随意,单位指定,丧失兴趣。许多高校实习时,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规定好了实习单位和实习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难以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感觉这种实习只是走走形式而已,从而丧失了对实习的兴趣。

以EB大学工科专业2004-2011级学生的实习情况为例,2004-2011级共有学生295名,其中90人对学院安排的实习感兴趣,占总人数的30.5%;39人无所谓,占总人数的13.2%;166人表示不感兴趣,占总人数的56.3%(表1)。而不感兴趣的166人中,认为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108人,占65.1%;认为走马观花、难以动手的100人,占60.2%;对这种传统的实习方式不感兴趣的103人,占62.0%;其他原因的30人,占总人数的14.7%(表2)。这充分说明,传统的实习方式已基本让学生失去了实习的兴趣,不能满足学生们对实习兴趣的需要。

(二)体力型的实习方式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当前,由于实习单位难找、实习经费不足等原因,许多工科专业在安排学生实习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不管专业对不对口,也不管安排的是什么实习工作,只要有单位接收就行的现象,使原本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实习变成了体力型实习,实习效果难以保障。对EB大学工科专业2004-2011级学生实习效果调查表明,295名学生中有161人认为学校为他们安排的实习工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占总人数的54.6%;有180人认为他们只是充当了一个劳动力的角色,占总人数的61.0%(见表3)。

1.实习资源紧缺,只能沦为劳动力。由于某个特定实习环境下的实习资源是有限的,而实习资源的紧缺又使得学校在安排实习的时候,出现众多的学生去分享有限的资源这一现象。某些院系会将整个班、整个系安排到一个实习地点实习,造成了僧多粥少的情况,学生往往因为缺乏操作机器而没有多少机会能够去进行真正的生产实践。这种实习方式结果只是一少部分人得到了锻炼,大部分人只能沦为生产线上的劳动力。对EB大学工科专业2004-2011级学生实习效果调查表明,295名学生中从事非技术工作的有226名,占总人数的76.6%。

2.专业不对口,只能成为打杂的劳动力。由于实习资源紧缺,造成安排实习工作和所学专业不对口,实习单位的技术、科研、生产等专业工作难以插手,只能在办公室里面和EXCEL表格成为“亲密伴侣”,和复印机、打印机进行多次的“亲密接触”,端茶倒水送送文件……这些琐碎的没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也让实习的学生成为了打杂的劳动力。对EB大学工科专业2004-2011级学生实习效果调查表明,295名学生中专业不对口的有32名,占总人数的10.8%。

3.某些企业无良,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某些无良企业在生产旺季,招工困难,就打着生产实习的幌子,把前来实习的学生全部安排到了生产线上,和厂里的工人一样顶岗上班,更有甚至还强迫实习学生超时加班,而每天只给10-50元不等的实习补助,把实习的学生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

4.专业知识不全面,科研实践能力差,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一些实习学生尽管在学校完成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不够灵活,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科研能力不足,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不能胜任实习单位的技术工作,只能和工人们一样在生产线上从事一些简单体力劳动。

二、建立基于学生兴趣的智力型实习模式,提高实习质量

过去的工科专业实都是单一的工厂化的劳动力型模式,很难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工科毕业生。现代社会不仅要求毕业生拥有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且对现代工程有关的经济、社会、交往方面要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和控制。所以,建立一个多渠道智力型实习模式极为必要。

(一)基于学生兴趣的实习分组模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在安排实习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对实习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参与意识,尽快融入到实习情境中去,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等要素,分为实践组、兴趣组、研发组、定向组等。

(二)基于多媒体实习库的预实习系统

1.建立多媒体实习资料库,夯实专业知识。多媒体实习教学具有形象性和可重复利用性,是一条省事、省力、省经费,又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实习新途径。因此应当在大量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实习课件、购买辅助电子音像制品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分类明晰、更新及时的多媒体实习资料库,并利用资料库将实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传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夯实专业知识、了解实习现场的情况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更好地融入实习情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模拟仿真实习系统,提高动手能力。根据实习现场情况,建立与实习现场相同的模拟仿真实习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进行实习。通过仿真操作,学生不仅可以熟悉生产线的布置和设备的构造,也可以在仿真操作中反复练习工艺操作过程,强化学生对装置整体操控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现场实习时能够大大缩短适应期,更快地进入角色。

(三)建立基于校外实习基地的智力型实习模式

积极联系与专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尽量多发展一些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将愿意接触社会,想提高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的部分实践组学生派到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和专业有关的科研工作,建立一个基于校外实习基地的智力型实习模式。

1.拉近关系,提高实习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融入到实习情境中。为了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可以采取聘任基地单位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为客座教授、聘任各部门技术人员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作学术报告、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为实习企业进行讲座与培训等措施,密切学校与实习基地关系,进而请求基地企业在安排实习岗位时,多向专业性强、科研含量高的岗位倾斜。

2.组成攻关小组,帮助校外实习基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基地企业的认可。以带队老师为组长,以学生为组员,以学校的专家为支撑,组成技术攻关小组,解决基地企业生产中的难题,积极参与基地企业技术革新,让基地企业看到学生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推进作用,便会认可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就会愿意让学生从劳动力型实习中脱离出来,从事与专业有关的智力型工作。

(四)建立基于校内实习基地的智力型实习模式

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并将相关企业引进校园,发展校内实习基地,将校外实习基地消化不了的实践组成员安排到校内实习基地,并针对性地使其承担一些科研任务,建立一个基于校内实习基地的智力型实习模式。建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有利于营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架起一座知识转化和理论应用的桥梁,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整合校内资源,建立教学工厂。利用工科专业现有的实验室、实验中心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将工厂环境引进学校,在校内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等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生产环节操作的同时,也能够进行相关的科研试验,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科研技能型人才。这种实习模式具有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易组织好管理、节省经费、保障实习的有效性等优点。

2.邀请企业进入校园,建立校企共研的实习模式。从学校层面邀请相关企业进驻校园,成立产学研联盟,企业提供相关设备、资金,并指定研究项目,学校提供场地,组织学生,并由专家辅助,提供技术支持,建成校企合作实习车间,共同开发研究相关产品。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专业知识的平台,又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校企双赢。

(五)建立基于研究项目的导师制智力型实习模式

以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辅以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的立题,建立基于研究项目的导师制智力型实习模式。把专业老师确立为科研组学生的实习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科研工作,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坚定了学生的专业信念,达到了预期的实习效果。

1.以科研项目为抓手的导师制实习模式。把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确立为实习导师,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传、帮、带,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并能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EB大学工科专业自2010级以后(含2010级)实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导师制智力型实习模式以来,该专业的5位老师,都成为了实习导师,每年每位老师都要指导1-3名学生,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实习感兴趣及觉得达到实习目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见表1、表3)。

2.以自选立题为基础的导师制实习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己选定研发题目,经有关老师论证立题后,指定实习导师,并在实习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该题目。这种方式完全激发起了学生的实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实习模式在EB大学工科专业2006级以后(含2006级)推广以来,每年都有3-5名学生自己立题,进行研发。其中2006级一位同学的研发项目还获得了“2009年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六)建立基于毕业去向的定向培养智力型实习模式

对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在毕业实习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培养,根据将要进入的工作单位情况,选择相关科研课题,使其尽快进入状态,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单位的科研技术骨干。

三、结束语

实习是工科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效果至关重要。针对传统劳动力型实习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构建校内实习基地、确立实习导师制度、建立定向培养实习制度等方法,对原有的实习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智力型实习体系,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具有良好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科研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马贵阳,吴明,胡志勇,等.多层次多阶段生产实习提高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2,15(4):128-130.

[2]周萍.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于微波,卢秀和,刘俊萍.高等工科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68-70.

[4]郭莹.浅谈工科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149.

[5]陈志浩,姚敏,朱协彬.工科院校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1,(1):14-15.

[6]高美莲,史庆南,纳海莺等.工科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38-40.

[7]刘兆青,陈敏.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工科生企业实习现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70-175.

[8]席俊杰,吴中.改进工科专业实习 培养工程创新人才[J].辽宁教育研究,2012,(7):57-59.

[9]李永久.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管理及经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271.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4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52-02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

1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是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只有以服务为宗旨,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才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职业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不论是高职还是中职,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树立“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是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必然要求,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则是落实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具体举措。

2 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由于自身实训条件有限,都在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对学生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学生实习,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生产安全等因素,还担心如果某一工序出现问题,会连带影响其他工序的正常运行,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更多地采用“简单用工、少量培训”的消极合作方式,将实习学生安排在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岗位。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低,达不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生产操作技能的任务是无法在技能教室和校外企业中完成的。技能教室和模拟软件是以学习为主的,不能提供真实的工作流程和环境,不能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校外企业毕竟要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出于多种考虑,也不可能让学生放手操作,所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唯一有效方法。校内实训基地听命于学校,与教学挂钩,是学校教学的有机环节,只有在这里才能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没有在校内实训基地的锻炼,就不能完全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我们要构建适应企业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在实习实训中进行的,这一过程包括技能学习、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三个阶段。技能学习在技能教室进行,以教为主,边教边学。要求学生通过本阶段学习,使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同时掌握要领,规范动作。校内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以学生操作为主,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规程和作业要求去做,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次完成各工序的具体工作,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通过团队配合,以最终交出的“产品”作为评分依据。这个阶段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从一个没有职业体验的学生,逐步成长为操作相对熟练的技术人员。没有校内实训基地,这个阶段的实训是不可能完成的。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学校和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共同制订本阶段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顶岗实习阶段不要求必须轮岗,但要求企业把学生安排在技术岗位。教师会经常深入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由于这时学生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企业也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员工,因此,对这种实习是比较配合的。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进一步熟悉操作,同时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

总之,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才能真正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才能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4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引入我国。“双元制”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两个办学主体:学校和企业,一元为职业学校学习,一元为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双元制”模式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同步进行,认为动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人既是学校的学员,又是企业的学徒。学校的职责是负责学生学习与职业紧密相关的理论知识,企业的职责是负责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企业内有实训教师,他们既是企业的雇员,也是掌握教育理论的专家,负责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承担培训学生实践技能的任务。

5 与德国“双元制”模式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单薄,仍然以学校培养为主。虽然许多地方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初步形成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环境,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学校是唯一的办学主体,学生属于学校,而不是企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很少有与企业和真实岗位接触的机会,这使得学习没有真实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理论学习和实践是职业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尚不明确、企业投身教育热情不高的情况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十分必要。学校既要提供学习场所,又要提供培训场所。对尚未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来讲,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方法

1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这都是吸引企业与之合作的基础。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培养的印刷专业学生既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印刷行业用人数量大、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背景下,印刷企业非常希望在人力资源方面获得学校的支持。因此,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以保证为企业优先提供学生资源为吸引力,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模式,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在学校建厂或提供必要的和闲置的设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使企业在享受学生资源的同时,学校共享企业的设备资源,从而实现双方实质性资源共享,为校内实训基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一般认为,只有配置先进的设备,才能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人。但就印刷专业而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设备越先进,价格越高,操作越简便,但这种简便的操作反而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一定非要购置最先进的设备,而是应该保证所购设备的工艺具有先进性且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标准。

3 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实训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如果每个学校都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投资费用高,而且各个学校仅靠自己的力量不易达到较高水准。最好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或协调,可以在龙头专业所在学校组建区域性专业实训中心,也可在不同院校组建不同专业的区域性实训中心,供专业相同的院校共同使用,学生在实训中心完成实训获得的学分各校互认。这样,不仅使接受实训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基地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减少实训基地的空转费用,降低管理运行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实训中心这个纽带,进一步加强专业相同或相近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0-10-21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EB/OL],/2009-12-23

[3]连纯华,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07,(3):37-40

[4]胡重庆,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6):233-236

[5]王应海,等,关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162-163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5

关键词:营销策划;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3.5-4

企业营销策略是否得当,营销活动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策划的效果,而营销策划的效果又取决于营销策划人员的水平,因此搞好营销策划的关键则是具有高水平的营销策划人才。高校营销策划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以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为基础, 针对企业营销管理实际进行专题策划, 是理论、技巧、实践能力的综合统一。要实现营销策划的教学目的, 切实提升学生营销策划的实战能力, 抓好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目前在高校市场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从而提升营销策划教学的整体水平。

1 营销策划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营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在内的许多高校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业务,他们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但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导致营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1.2营销策划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存在问题

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的完成要依赖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基地。目前, 诸多高校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校外基地建设上存在较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少、质量差, 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有些实践基地规模过小,接收学生的能力有限, 安排实践的岗位过少, 不少学生在校外基地中成了秘书、服务员, 没有达到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的要求。

1.3传统的案例教学与实际脱钩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缺欠.在案例教学中,许多院校在教学上都以国内外著名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如“可口可乐”、“海尔”集团的营销战略等.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从基层做起,大企业的营销理念在实际中很难用得上。

1.4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薄弱

目前高校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仍然是侧重于理论教学方面,对实践教学还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在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在实践教学所需时数的确定上,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筛选上,都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的最终成绩仍然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着重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这样的监督考核机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2 构建营销策划实践教学体系的若干建议

2.1深化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市场营销这种应用型专业发展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改变把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传统观点。不仅要关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互动性和衔接性,而且要意识到实践教学自身的立性和主体性。将实践教学环节置于教学环节的主体,是顺应新时期营销类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要求。实践教学在整个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已不再是辅的教学手段,而成为了主体性、支柱性的教学过程。因此,高校应尽快完善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其能够自成体系、独立运转。

2.2 完善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软硬件”两个方面。

2.2.1软件方面――师资队伍建设

保障营销实践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教学团队结构合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合理;来自高校和来自企业的教师比例合理;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和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比例合理。另一方面,教师个体基本素质全面,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2.2.2硬件方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营销实践应创新基地建设,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引进企业建立经营性实训中心作为营销实习实训基地,在依靠政府支持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办学资源,积极争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要认真抓好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还应该对基地企业进行前期的认真细致考察。学校不但要重视基地企业的数量, 更要重视基地企业的建设质量,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企业进行营销策划实践实训的质量, 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2.3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

实践教学必须要有科学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来确保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目标及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可根据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及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引入一些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内容作为考核标准。这样不但可以提

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用性。在考核方法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坚持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做到

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2.4提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校企合作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学校和企业的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不应是旁观者。国家应制定完备的政策法规,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实施。实施校企合作,必

须以构建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作保障。政府要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改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以行政手段来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

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直接挂钩。同时,在资金、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参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6

(一)旅游类专业。本文所指的旅游类专业包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要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基地。所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类。旅游类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看,目前公办高校的经费使用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高校如有建设需求,需要很长一个周期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则只能依靠自身财力进行基地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条件普遍较差,实践教学设备数量、质量和种类严重滞后。例如,已建有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设施设备多较为陈旧,落后于社会行业规范。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情景模拟实训,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又如,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的建设几乎空白,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模拟规划系统等必要的旅游实践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加上观念上不重视,在建设上一直被忽视。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其一,有一部分高校出于专业宣传或专业评估的需要,仅仅是在相关企业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企业根本不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顶岗实习只是纸上谈兵;其二,由于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增大,一些高校往往降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主要的实践教学合作企业也仅仅局限于酒店和旅行社层面,范围狭窄。由于实践教学单位的实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其三,企业经营的变动性和学校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的稳定性较差。旅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变化导致顶岗实习机会供给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化建设不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各类设施设备多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与企业的管理、操作实际等相差较大,难以满足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且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时间较为固定有限,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基本上处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协议相联系的状况。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之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很难与学生一起到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因此,当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应进行顶岗实训时,大部分学校都是仅仅由专业教师将学生安置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后续的实践教学指导及管理工作基本与学校脱轨,主要落到了企业管理人员身上。仅有个别学校会派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情况,多数学校对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则都是不闻不问,学校与酒店之间的联系也仅限于学生实训安置期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因学生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企业也疏于管理和就业指导。因此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主动学习和自我约束意识较差的话,不仅难以取得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还存在很大的管理和安全隐患。这其中固然有行业现状和区域限制的原因,但专业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同样难辞其咎。

(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指导能力不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要依赖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要有相应的软性保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软性保障之一。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教学和实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短缺、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强、没有相关职业经历、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偏离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一)丰富建设资金来源,增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效性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旅游类专业校内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高校仅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不仅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且建设时间相对较长。鉴于高自身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高校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业支持、与区域内学校实行优势互补、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多个方面解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

资金来源问题。

2、采用灵活多样的建设形式。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系渠道、经济资助等形式,寻求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旅游类专业的优势,建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属经营性组织,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和教学价值。以酒店管理方向为例,可以成立校办酒店,学校进行前期必要的硬件投入后,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做经营模式、经营思路、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校办酒店面向社会正式运营后,教师和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酒店,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进行现场指导,为确保学生能充分训练到每一个科目,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进行轮岗。该种建设形式不仅让实践教学更加真实,而且检验标准更明确———以经营效益检验,如果经营得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3、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流程布置实践教学任务,根据旅游岗位设置实践教学任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必须适应旅游行业岗位需求,教学场地的构建、设施设备的配备、管理模式的选择等都应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代表本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模拟前厅实训室的建设,除购置先进的设施设备,还需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实现有效就业。

(二)优化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优选合作企业,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旅游类专业在选择实习合作单位时,要做到宁缺毋滥,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运营良好、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确保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为了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学校或院系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在联系沟通、实践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类基地的合作范围较协作型实践教学基地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践教学安排、科研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2、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通过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时间上尽量尊重企业的用人需要,并将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分年级采取不同的专业见习、实习模式。在见

习、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和监控。

(三)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针对实践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教研组活动制度等,以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中,尤其要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践指导教师应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发现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以保证实践质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应建立各种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工具使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定等,以提高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和降低成本消耗;最后,针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应建立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条例。其中,要特别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实现学校与企业共管。学校和院系应特别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跟踪工作,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安排,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指导,以解决其在实习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按标准严格考核,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应的顶杆实习规章制度: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奖惩措施、报酬及劳动事故的处理办法、实习效果评定等。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关责任,在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指导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