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1
笔者2007~2010年从事单位健康教育工作,几乎参与了所有本街道及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对杭州市区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并通过在社区基层的实践工作、思考、总结,对杭州市市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全科医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宗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这种照顾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病人的服务涵盖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多种方面。因此,全科医疗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转换,全科医学越来越受重视和推广,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展全科医疗服务,而在这一全科医疗模式中,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从事社区医疗工作5年,担任健康教育工作3年,碰到了不少的问题,在工作中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将这些问题和思考提出来,以对健康教育和社区全科医疗工作的完善有所帮助。
目前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有:①政府主责模式;②卫生部门主责模式;③社会协调模式;④市场发展模式;⑤FLEAH模式;⑥综合干预模式;⑦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家庭模式;⑧俱乐部模式。
杭州市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方式为:①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以及食品、公共场所等各类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②各类纪念日、活动日及季节特点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重大卫生纪念日、活动日(周、月)及当地重要卫生活动,疾病流行季节等时节,在社区或街头人群集中处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活动,以制造舆论和声势,传播卫生保健知识,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③对正在发生的传染病等,运用黑板报、宣传画册、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举办健康讲座、利用媒体和电子科技进行紧急相关宣传,上门进行宣讲的方式进行。④针对本社区的疾病谱开展相应的疾病健康知识宣讲。
讨 论
这样的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时间一长,这种以政府和医疗部门主导的模式未免太没有新意了,慢慢地,群众参与的热情就下降了,从而使健康教育工作成了没有对象的单方面工作。因此,根据调查和统计,认为以下办法值得参考。
社区组织与动员,实行行政干预:社区健康教育是从整体上对社区群众的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涉及个人、家庭、群体身心健康,贯穿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多部门合作的综合体现。搞好社区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取得社区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而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工作,这就造成很多工作无法落实,无法做到位。
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网络:动员社区各单位协同参加,由社区领导牵头,教育、卫生、新闻、财政、环保、社区群众团体等共同组成的社区健康教育横向网络。网络实行双轨管理:一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组织和业务指导;二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干预。两条渠道,对口管理。建立健康教育目标岗位责任制,纳入有关工作的考核内容。要真正地加强各单位的联系,共同开展健康活动。利用一切手段,以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健康,个个参与健康教育的风气。
不断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居民中自愿无偿参与社区健康教育行动的志愿人员,或能够积极配合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社区居民,而不是现在的单方面由卫生机构和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开展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希望能够引导正确消费而挖掘出的潜在资金用于健康教育工作上,而不是完全依赖国家的投入。
实施工作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来完成。包括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度、活动内容、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对目标人群的知、信、行及有关行为危险因素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活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培训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工作团队,因此政府一定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目前,社区健康教育最缺的就是专业的健康教育人才,要做好人员优化,工作优化、科学化,而不是完成指标、任务。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社区;病人教育;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病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1]。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病人对健康内涵认识的变化和健康教育需求的增加,引起了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职责相应的变化,健康教育逐渐成为社区医疗工作的一个越来越重要领域。我国将健康教育应用于社区医疗服务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多方面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本文就我国社区病人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 健康教育概述
1.1 健康教育的定义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对健康教育的这个定义强调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是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而健康教育主要是以人群为对象;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义为健康信息传播,但健康教育是包涵多方面要素的系统活动;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与疾病的预防控制,然而也帮助病人更好的治疗和康复,它还努力帮助普通人群立即增进健康水平[3]。
1.2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
在20世纪的我国,卫生宣教和健康教育两个名词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共存,可以说健康教育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卫生宣教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名称。健康教育与以往的卫生宣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在于: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的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区别在于:比之于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从而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设计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3 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40年来健康教育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尤其内在的、客观的原因,基于这些原因,健康教育体现出它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意义。
首先,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客观需要。在过去两百年中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尚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医学专家看到了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来防止这类疾病的重要价值,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需要健康教育。
其次,健康教育是人们提高健康水平的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产物。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卫生费用都呈上升趋势。造成卫生费用增长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然而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无限追求与有限的资源便形成了矛盾。
最后,健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医学欲改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需要,促使医学和行为科学、传播管理科学等学科相结合并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健康教育因此而得以成为一个专业领域并开辟了医学科学知识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2 社区常用健康教育方法
2.1 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即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培训中大量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小讲课、手册、挂图、录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该培训方式具有以下五个实施要点:第一,让学员参与确定培训内容和目标;第二,制定参与式培训的授课计划;第三,吸引和组织学员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第四,培养学员运用参与是教学方法的技能;第五,组织学员参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参与式培训法已在我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广泛使用。张方方等[4]通过制定健康教育手册,探讨指导社区老年病人正确使用"健身路径"的方法。结果表明健康教育手册对老年病人人使用"健身路径"具有指导意义,促进了社区老年人使用"健身路径"进行活动,充实了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内容。吴熙等[5]对探讨社区高血压病病人适宜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人喜欢形象、生动和多样性的教育方式如病理标本展示、观看科普录像等。建议将综合性健康教育措施纳入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干预措施。
2.2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同伴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行为和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向同伴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被教育者进行交流,以唤起共鸣,激感,共同采纳有益健康的行动。
常见的同伴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①在目标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人,经培训成为同伴教育者,然后再由他们对目标人群进行教育;②目标人群自由讨论和交流。有健康教育机构制定讨论过程中的组织者,也可由目标人群自发组织,推选出带头人,例如召开小组讨论会、座谈会等;③两人或更多人之间自由地进行信息、观念和技能的分享与交流。例如,某社区的高血压俱乐部,患者之间以现身说法,交流保健信息。
同伴教育是社区健康教育中非常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它能有效地改善病人健康相关行为,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万巧琴等[6]探讨了同伴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教育有利于社区糖尿病增长自我管理知识、提高自我效能、改善自我管理行为,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张会敏等[7]对同伴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将试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在综合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同伴教育,对照组只进行综合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高血压相关知、信、行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知、信、行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社区高血压病人中实施同伴教育优于综合健康教育。
2.3 自我导向学习
自我导向学习是指学习者不论在有没有他人协助下,以个人责任为出发点,主动诊断自己的学习需求,形成学习目标,应用人、物资源,选择 安排执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平复机子的学习成果,达成自我实现目标的学习方式。
依据学习内容的弹性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将自我导向学习分为四种类型:独立式学习、个人式学习、集团式学习和小团体式学习。经验证明在以上四中类型中,以小团体式自我导向学习的效果最好,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①建立开放、和谐、温馨的团体气氛;②诊断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③成立学习小组;④组织小团体学习活动,战士学习成果;⑤学习成果平复并计划未来。
1960年代国际上兴起对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1990年代,我过台湾地区学者陆续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自我导向学习进行探讨,并将这一方法引入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社区健康教育者是自我导向学习的协助者和促进者,可以运用自我导向学习法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汪国新[8]为改变被健康教育者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这种现状,建议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社区健康教育的视角从"教"转移到"学",引导被教育者从接受式学习转向自主式学习,从被动、单向的个体学习转向主动、互助的群体学习。
3 社区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3.1 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社区医院由于条件较差,病人教育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工作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在极少数条件较好综合性大医院及教学医院,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较高,病人健康教育开展较早、较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社区医院,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相差也很大,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更好,城市比农村发展更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社会长期共同努力。
3.2 健康教育人员缺乏
我国社区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者,社区医疗工作者由于工作量大,其他日常工作占据了很大部分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健康教育。为保证社区病人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扩大医疗队伍,调整人员分配,培训专职健康教育者。
3.3 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我国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由社区护士进行,而护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课程训练,相当数量的护理人员(包括护理管理人员)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概念模糊,常常将卫生宣教等同于健康教育;另外,由于一部分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不高,很难主动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应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王常青[9]认为,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营养学、康复学、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及沟通技巧。医院应加大对健康教育专科护士的培训,可采用设立培训班和外出进修等方法。
3.4 病人健康意识不强
现在,大多数住院病人依然关心的是疾病症状的缓解,而不是寻求如何获得健康行为的知识和建立健康行为,这就影响了病人教育的开展。但是,病人及家属主动获取疾病知识的意识在日益增强,这有利于病人教育的开展。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针对不同患病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增加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强病人健康意识。
3.5 管理滞后
由于社区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在人员培训、实施规范、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解决。目前,在管理方面对病人教育的工作要求和评价也基本局限在知识传递层面,这也是病人教育深入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10]。应该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不能流于形式,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到位,从上到下一级一级不定期抽查,设立负责监管的部门,管理到位。
3.6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现状社区医院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健康教育评价多以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满意度为主,没有一种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和具体的考评指标,最终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造成原本不足的资源在某种成都上的浪费。谢多双等[11]认为在评价指标方面,应建立融患者掌握知识、转变态度和改变行为或掌握某些相关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以及健康水平提升等为一体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全面地评价社区健康教育效果。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病人健康教育已初步发展,但水平还有待提高。从健康教育的方法角度来看,虽有多种方法已应用与社区工作实践,但健康教育形式还有待丰富,健康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从健康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缺乏,且不够专业,健康教育者的数量有有待增加、素质有待提高;从社区病人角度来看,病人的健康意识有待增强;从管理体制来看,健康教育的体制还不成熟,亟待完善。社会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共同努力,使社区健康教育系统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娟,病人教育的发展方向[J].现代护理,2006,12(12):1107.
[2] 张,戚.病人教育的效果[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6):254.
[3]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卫出版社,2003:2.
[4] 张方方,王晶晶等.社区老年人“健身路径”健康教育手册的制作与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0):2810-2812.
[5] 吴熙,许兵等.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1, 16(7):438.
[6] 万巧琴,尚少梅,来小彬等.同伴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57-459.
[7] 张会敏,朱丽丽,张海洋等.同伴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0,24(7):1818-1820.
[8] 汪国新,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2:5-7.
[9] 王常青.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172.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3
社区成人教育立足于居民社区,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社区范围内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具有全员性和全方位的特点。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成人教育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就目前而言,社区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1.缺乏应有的社区成人教育经费
一个社区要提高成人教育,必须拥有基本的条件,包括实施教育所需要的场地和设备,参与任课的教师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社区成人教育是针对社区所有成员的,这种教育形式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应属于公益事业,因此这需要有一笔公共教育资金。目前赣州所进行的社区成人教育在办学场地上有了一定的保证,基本上由居委会、镇政府或相关公益机构或部门所提供,但在资源配备上却还存在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或不到位的现象。
2.缺乏师资
正如其他教育形式一样,社区成人教育其内容也是需要通过传授而到达受教育者的,这就需要与不同课程相应的任课老师来进行知识讲解和答疑解惑。而目前本地区的社区成人教育在这方面却遇到了不少困惑。首先,社区成人教育缺乏专职的授课教师。由于公共教育资金缺乏,教师工资很不稳定,也就很难留住专职的任课老师,这给社区成人教育开设固定课程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其次,兼职教师难于保证社区成人教育固定课程的正常进行。由于社区缺乏专职任课教师,往往需要聘请当地中小学或高校在职教师进行兼职任课。但在职教师原本就课务繁重,教学压力大,主要精力在自己工作的学校,因此在时间上很难保证社区成人教育的授课。再次,社区少数的专职任课教师也很不固定。由于资金缺乏教师工资不稳定,加上没有编制,为社区成人教育工作的少数几个专职教师也难于“安分守己”,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寻找自己真正的职业归宿。
3.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本地区现行的社区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上脱离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赣州各县(市、区)新城区尤其是新建住宅小区,其居民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转移人口或务工人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可能截然不同,但现今同住一个社区,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类似的生活方式,这就给社区教育内容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现行的教育在内容上还主要是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培养居民提高职业技术和再就业能力的较少,反映农村建设需要的较少,缺乏实用性和技术性;多数专业培养计划重学历而轻能力,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缺乏针对性。
4.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
社区成人教育在不同区域呈现出大不相同的景象,在不同区域所获得的成果也因此大相径庭。赣州18个县(市、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同,教育投入也就相差悬殊,这明显表现在办学场地、教学设备和师资上。城区的教育形式先进,建立了社区学院,如章贡区社区教育学院,但县乡(镇)一级却相对落后,有的还未建成社区学校,而大部分农村或偏远山区却连最基本的社区教学基础设施都没有。
5.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应有的制度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当要有正确而有效的管理,社区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激励体制,难免会事倍功半。本地区的社区成人教育在管理过程中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日常的工作和教育活动主要是靠政府行为来推动,这种管理方式不够民主和规范,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成人学员的积极性不够高。社区成人教育具有全员性和全程性的特点,要培养本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社区服务意识,授课教师和社区成人学员都应当参与到管理中来。与此同时,还应当有积极有效的学习制度和激励机制,使社区成人教育中的全体成员各负其责,发挥各自的积极主动性。
二、赣州市社区成人教育实施对策
社区成人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和发展社区成人居民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社区成人教育必须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需要解决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投入、师资建设、教育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发挥社区整体优势,通过教育资源共享,以获得共赢的社区成人教育成果。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社区成人教育观。一是树立终身教育观。让社区成人居民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摒弃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唯有全日制学校教育才是求学之路的思想偏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成人教育,以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质。二是培养科学的成人教育价值观。引导社区居民改变一味追求高学历的求学偏见,使社区居民懂得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才是成人教育的实质,以避免步入形式化的误区。三是形成可持续的社区成人教育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要求社区成人居民坚持继续教育,培养主动参与精神和批判精神,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带领社区全体居民培养学习意识和社区意识。
2.解决社区成人教育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社区成人教育的瓶颈。赣州地处内陆中部地区,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但目前发展水平不高,许多问题单靠政府资金来解决难度很大。因此,要解决本地区的社区成人教育经费问题必须做到“开源节流”。一是增加投入。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社区成人教育当然需要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但相当一部分资金还需要通过多渠道的办法来解决。比如紧跟当地企业需求,社区成人教育课程适当有所倾斜,以提高社区成人居民的职业技能,这样能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服务,同时也能获得企业一定的资助,缩小教育经费缺口;通过争取个人资助或适当收取学员学费的办法筹措一部分经费;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出租社区公共商业区等办法获取资金。二是加大对经费的管理力度,建立公开透明的经费开支制度。政府投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必须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对经费流向的监督和管理。对通过其它方式获得的经费同样进行各项审批,厉行节约,合理使用并且专款专用,让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3.加强社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解决了公共教育经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解决教师工资不稳定的问题,也就能很大程度地帮助解决聘请专职教师的困惑。但有了聘请专职教师的能力并不等于能建设好一支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因此在对专职教师招聘、岗前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还需花大力气。首先必须严把招聘关,应综合考虑应聘教师的学历与职业技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做准备;其次对新进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养,从行内的角度引领新教师进一步了解社区成人教育,帮助他们适应各自相应的岗位;同时给予教师可以参与进修和得到提升的机会,使专职教师对社区成人教育拥有职业稳定感和生活归宿感。
4.根据社区成人的个性化教育需求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现行的社区成人教育很多在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没有能和本地的特色相结合,致使社区成人教育失去了为社区服务的功能。社区成人教育目标应体现社区成人的兴趣和需要,从社区居民的实际目的和需要出发,根据市区和郊区、县城和乡镇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计划,避免走入只讲解理论脱离实际应用或重学历轻技能的误区。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针对社区成人在岗人员增设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学历教育课程与短期培训项目相结合。学历教育课程着重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短期培训进行实务操作,这样能将学历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短期培训的实务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员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5.创新社区成人教育机构和机制建设
建立专门的社区成人教育机构,在县(区)建立社区学院,在乡(镇)建立社区学校,在村级建立社区成人教育教学点,由联络员经常往返于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有效保证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这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级办学模式。普通学校(如电大、夜大和函大)、社区中心、公共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可以有效参与社区成人教育。与此同时,要创新社区成人教育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使社区成人教育活动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使经费稳定有保障;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员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制度中积极进取;引进社区教育社会力量互动机制,使社区成人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让学员学有所成,以便产生适时或长期的实际效益。
三、结语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 素质现状 社区教育需求
一、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现状
(一)心理预期过高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普遍存在对搬迁后的生活心理预期过高的问题。在搬迁之前,他们认为成为了城里人,那么生活也将随之改善能过得更好。但是许多人发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他们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一是预期过高,存在攀比心理。很多人呈现出一种比谁拿到的拆迁补偿款多,或谁分的安置房地理位置好等攀比的心态。二是内心空虚,心理压力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出去工作,都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在麻将馆打发时间的大有人在。三是缺乏认同感,与周边交流少。很多人认为周围的城市居民看不起他们,所以基本不与周边的城市居民有太多交流。
(二)缺乏职业技能
目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整体就业情况并不客观,许多人处于无业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缺乏职业技能。征地之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多以种植和养殖为业,从事的工作内容传统单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大部分人受教育年限较短,科学文化水平不高。面对城市中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就业难度很大,即便是找到了工作,整体质量也不高。二是就业观不正确。许多年轻人没有摆正心态,对薪酬待遇的期望过高,不愿意选择工资较低的职位。还有一些人在找到工作后,态度懒散,缺乏时间观念,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所以又很快失业。
(三)文化素质较低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生活的典型形式和总体特征。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与农村分别形成了特征鲜明的生活方式,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长期受农村生活方式影响,生活习惯与城市文明存在很大差异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农村自由、散漫的生活,他们缺乏城市交通、卫生以及公共生活等意识,行为方式与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原来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基本都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但是现在很多人赋闲在家,赋闲后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感觉生活空虚,没有精神寄托。
二、从素质现状看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需求
(一)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心理预期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在逐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降低其心理预期,从而更好地从心理上实现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一方面,心理教育可以使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开放思想,接受城市文明,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防止其被边缘化。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自己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减少自卑感。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在面对挫折、困难甚至不公平待遇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培养他们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掌握调试心理及控制情绪的科学方法,使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在的生活。
(二)通过社区职业技能教育增加就业
从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发现,他们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需要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过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可以使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掌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技能。不同年龄层次可能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有所不同。青年群体可以学习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技能,中年就业群体更适合一些易学易操作的技能培训。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还需要通过择业观教育,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政策,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能够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其树立起职业所需的合作精神、时间观念等等。
(三)通过社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开展社区文化素质教育。具体的说,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需要接受公共道德教育。开展社区公共道德教育可以宣传社会公共道德,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法律准则;引导他们树立城市文明意识,使文明的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帮助他们从以前散漫、相对无序的生活转变为富有节奏和条理的生活。同时,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还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休闲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成立阅读、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他们可以学习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参与到社区文化与体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 介入
【中图分类号】G640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the school and the family activities, most of Teenagers spare time and holidays are spent in the community. Good organization of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nnulus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mong teenagers. School social work is a professional service of social work provid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t is a great supplement and improvement for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idea and method,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eds th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 social work.
Keywords: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School social work;Intervention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仅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远远不够,而双休日、节假日,青少年在校外的时间较多,如何引导学生在校外继续快乐学习是当务之急。东莞市位于广东珠三角,是广东省外来人口比例最高、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外来人口的规模急剧增长,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很多,其中东莞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外来务工父母亲都是打工者,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家如何健康成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外来务工子女大部分在条件较差的私立学校上学,学校教育以外的时间既无熟悉的同伴交流,也无家长的指导和监督。鉴于此,推进与完善青少年社区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以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充分依托社区优势,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载体,积极引导社区青少年来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实践活动,探索新时期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方法、新经验。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可行性
青少年社区教育是指把青少年教育放到社会发展与社会教育大背景中去进行,运用青少年学生放学后及寒暑假等非教学时间,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智能培养、德育培养、儿童心理辅导、家长教育、综合活动等一系列方式,为广大青少年学子提供及时优质的课后辅导、心理关怀、价值观教育等。而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于学校中,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和方法2。
(一)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
学校社会工作在性质与理念上与青少年社区教育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它们在学科性质和研究特点上具有共同点--同属于社会教育、都是横跨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第二是它们在彼此影响、互相推动中产生、发展3。学校社会工作以专业化的形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的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探究受教育者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实施的社会服务,其性质同社区教育一样,也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正因为如此,学校社会工作是青少年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二)在理念与方法上对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与提升
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理念上主要以思想品德教育控制为主,强调向青少年灌输社会传统或主流价值观,在方法上也以讲座、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为主,很难符合新时期青少年群体的需要,而学校社会工作始终坚持将人放在第一位,尊重青少年的尊严、情感与个人价值,充分站在青少年的立场上考虑他们遇到的问题与需求,这样的理念下学校社工与青少年是一种合作朋友式的关系,青少年更易接受学校社工的服务。其次,在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可采取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进行专业化服务。总而言之,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在理念上对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一个提升,而且在方法上极大的补充了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工作形式。
二、 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东莞为例
虽然目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尤其是大中城市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总体看仍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载体不充分
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硬件建设和各种社区资源的调配与整合, 必然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区青少年教育的载体,特别是青少年活动场地仍远远不足, 适应不了青少年的需求。不少社区现有场地也大多属于兼职型,一场多用,制约了青少年自主、自由地使用, 制约了青少年教育活动长期性、经常性地开展4。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创新不够
社区青少年教育是青少年工作中一个新的着力点,要求我们在已有的工作方法、方式上要不断创新,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街道社区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在形式上仍比较单调,缺乏创新,以原有的集中性、突击性活动居多,发动受限,力度不足,总体上滞后于社区青少年的需求。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专业性缺失
青少年社区教育这种专业性的缺失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工作人员及专业工作方法的缺失上:专业理念上,虽然社区教育已经强调"把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把社区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社区参与结合起来",5但在实际发展中却未将其理念化、专业化,在个体教育理念上也缺乏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教育理念。专业工作人员上,一方面,目前社区教育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社区学院(校)的专职教师一般为各区县教育局从普通中小学调派的,其余以外聘为主,还有一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及志愿者。另一方面,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社区学校的教职人员平均工龄不长,大多数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工作人员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的服务质量。专业工作方法上,源于社区教育理念上的一种误区, 即认为社区教育作为非正规教育, 难以形成甚至无须专业化的方法和技术系统。青少年社区教育一直都没有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专业化方法、技术手段,且缺乏专业的工作方法体系。
三、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主要策略
社区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在本质与发展源泉等诸多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给青少年社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具体而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构建多层次的青少年发展空间,强化载体功能
1、 整合资源,建立社区青少年学校
社区青少年学校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所辖青少年为主体对象,整合辖区社会资源,立足青少年事务管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成长服务的场所。社区青少年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起到了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平台。社区青少年学校的建立,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学校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联结人一方面可以向政府及社区申请开办资金;另一方面可以联络社会教育资源,为社区青少年学校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社区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做好课程安排。
2、以拓展场所为前提,完善青少年教育阵地
学校社会工作要整合资源,加强社区内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教育基地的建设。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域优势和社会环境,建立各种类型的活动基地、教育基地、文化基地、实践基地。如在街道、新村、楼群建立老少乐园、青少年教育活动室、校外德育基地、少年法律学校、少年军校、家长学校、青少年帮教协会等多项社区教育服务设施,以丰富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宽青少年社区教育领域。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文化宫、体育场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向青少年开放,形成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局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做好社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二)引入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充实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人才队伍
针对青少年社区教育专业性缺乏的问题,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原有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基础之上,鼓励社区引入社会工作人才,如社区社工、司法领域社工、青少年社工,还有学校社工本身等,充实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人才队伍。他们不仅专业知识背景过硬、工作理念专业,而且实务经验丰富,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组织作用,扩大青少年教育队伍的范围。社会团体和自愿者组织介入社区青少年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社会化或者再社会化,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社区青少年教育者人才队伍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6。
(三)丰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项目,创新服务形式
1、 开展多元、综合、互动的活动项目
应对青少年多元化的主体需求,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协助社区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多元、综合、互动的创新服务项目,如"撑起一片蓝天 架起爱的虹桥"- 某某社区"心心桥"活动;"探讨心理帮教全新模式"的"心语室-架起心灵之桥"活动;"开展社会实践 拓展自护训练-充分利用校外活动阵地活动";"小手拉大手,承诺创文明"活动;"四点半学校"以及"青少年成长档案"活动等,学校社工开展的服务项目要各具特色,主题鲜明,要强调活动的多元综合性以及青少年的主体参与性,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活跃"的良好局面。社区活动的多样化、综合化、互动化一方面可以调动社区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
2、 建立各类创新性社区青少年辅导计划
除了多元、互动的活动项目以外,要培养社区青少年的参与意识,还要共建有创新性的辅导计划,如:课余作业辅导服务划,即学校社工鼓励社区青少年自发组织课余作业辅导;特色厨艺展示计划,即针对现在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弱点,开展相关的厨艺训练,教孩子如何制作一些简单的面点或是菜肴,提高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志愿者训练及服务计划,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一方面邀请社区成年人组成志愿者为社区青少年提供训练服务,另一方面鼓励社区青少年组成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提供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玄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厉以贤.社区教育的推行[J].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4]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5]谢春红.学习型社区: 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视野[J].广西社会科学, 2003,(12) :163.
[6]陈爱如,舒曙光.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阈[J].邢台学院学报,2012年第16卷4期.
[7]李细香、赵荣枝.武汉市社区青少年学校服务模式初探[J].中国青年研究(增刊),2007年第12月版.
[8]史柏年.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396页.
1 张燕婷,女,1977.12,满族,讲师,研究方向:社区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志愿者研究等,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东莞市普惠社会服务中心社工专业督导。
2 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
3 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4 方成智,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5期.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交互设计 现状 趋势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行为的设计领域,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IDEO创始人Bill Moggridge在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了交互设计的概念,最初将其命名为“软面(Soft Face)”,由于这个名字易让人想起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 doll)”,Bill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如今,交互设计已发展成与视觉设计、产品设计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法体系。Alan Cooper的《About Face交互设计精髓》、Jenifer Tidwell的《Designing Interfaces》、James Kalbach的《Designing Web Navigation》等书籍,深刻影响着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设计分为逻辑设计、界面设计及用户体验三个层次。交互设计思想已渗透到生活诸多方面,如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个人智能电子终端设计。三星公司创建了健全的购买体验体系以增加用户粘性,小米科技通过用户心理研究,用限制性网络营销策略获取用户购买规律。目前,国内已有高校、企业、设计机构基于自身实力、市场需求进行交互设计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了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百度、阿里、腾讯等IT企业也相继成立了交互设计研究团队,但其研究深度、广度及方法相对国际水平尚存在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为中心”的人机交互技术逐渐成为主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上社交需求的快速增长,人机交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更为人性化的网页、移动终端、用户界面的交互设计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趋势。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涌现出了创新工场、洛可可、Rigo Design等设计机构。其中以广东发展最快,2010年成立了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2011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
本文选取2000年以来国内、外交互设计的研究文献117篇(英文39篇,中文78篇)进行统计,经过数次分析筛选分别提取出56个和36个国际、国内交互设计研究的关键词,运用数量化Ⅲ类(Quantification Theory TypeⅢ)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方法得到其分布图(图1、图2)。
一、国际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由聚类分析得出6个群组,6个群组在分布图中的位置及含义可将1、2、3轴分别定义为“用户研究(行为、认知)――计算机辅助建模(数字化)”“方法应用――方法构建”及“数字(虚拟)交互――环境(实体)交互”(图1)。Group1涉及交互式游戏、电视、绘本、儿童及教育领域,主要从系统的角度对人的行为、认知进行交互研究。例如,Simone M.De Droog等人通过研究儿童在阅读绘本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改进儿童绘本的交互式分享阅读体验,以增进儿童对胡萝卜的摄入量,当前教育和娱乐领域众多APP应用设计即属于该范畴。Group2的研究涉及互联网相关的商业模式、用户体验及用户需求研究,如用逆转理论(reversal theory)研究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社交网站过程中,“以好玩为导向(telic)”和“以目标为导向(paratelic)”两种用户模式对互动式互联网广告效果的影响。众多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体验研究,以及现有制造业企业的互联网思维转型过程中的用户需求研究均属于该领域。Group3主要涉及服装等时尚领域,运用数字人建模、3D交互式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虚拟仿真设计,最近电子商务中兴起的虚拟购物、虚拟试衣技术就属于该领域。Group4偏向研究方法在具体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涉及计算机动画、用户界面的视觉设计、虚拟交互环境、3D建模、动态人机工程分析、医疗装置设计、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与导航相关的交互研究领域。Group5的研究主要涉及基于约束的建模技术,包括机械夹具设计、建筑几何学、草图设计、交互式基因算法和协同进化设计等方法的构建。Group6则主要涉及采用协同设计方法和数字工具等进行与环境设计相关的交互式工具和方法研究。图1靠近原点的方形区表明交互设计研究热点集中在人机交互设计、教育、文化、用户认知、游戏、娱乐和时尚设计等领域,研究重点是用户体验、界面以及系统人机交互中人的认知问题,如通过信息分析研究游戏、电视、教育和文化等领域人与设计对象互动中的行为属性。在热点领域,主要以协同设计的方式,采用诸如3D交互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手段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模拟;而对人的研究则常见于互联网、商业以及环境设计相关领域,常使用的方法有参数化设计、逆转理论和设计调查等,主要针对如交互式广告设计中用户体验和数字工具进行研究。
二、国内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国内交互设计研究的35个关键词可分为5个群组,其位置和含义可将1、2、3轴分别界定为“虚拟(数字)交互――实体(产品)交互”“用户认知――构建模型”及“设计实践――设计方法”(图2)。由Group1可知,目前国内交互设计的重点是用户研究,主要包括用户模型构建、用户认知特性、用户参与模式研究,以及界面设计中的用户体验等内容,研究涉及用户使用内容、用户认知模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Group2表明,国内研究多集中于移动互联网领域,主要涉及娱乐和休闲方面的用户满意度和用户感知价值创造研究。例如,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进行娱乐APP应用开发方面的交互设计与研究,使用情景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行为具有决定影响的用户感知价值研究,以及用户满意度对移动互联网用户消费意向的影响研究等。Group3主要关注的是情感研究、产品(人机)交互设计、设计中的无意识行为和用户心理等领域,在产品设计实体交互方面,主要侧重于用情境化设计方法研究用户使用产品的心理、情感和无意识行为,以及产品的造型设计语言与其视觉表现所引起的人的情感变化方面。Group4主要涉及网络社区、信息以及用户体验过程的可视化建模和云计算等方面研究,表明从云计算等网络后台技术入手,研究用户使用网络社区时的行为流程以及所获取信息的可视化建模是交互研究的一个热点。Group5主要包含互联网、用户行为研究、网络社交服务、用户习惯(包括使用偏好和需求)、个性化交互以及Web2.0方面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和网购两个关键词虽然出现频率相对不高,但在对用户年龄阶段和网络活动的考量上却极具参考价值,表明互联网方面的交互研究多集中在网购、网络社交服务等涉及使用偏好、个性需求等用户习惯、行为和动机等方面,所关注的特色人群以青少年居多,满足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特殊化网络使用需求等。图2靠近原点的方形区域表明,国内交互设计研究的热点为用户体验(内容/模型/评价),涉及对用户认知、行为和情感研究中用户模型的构建,用户界面、产品交互设计等几个方面,重点是(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用户研究。
三、分析结果
由上可知,国外交互设计研究的热点是“人”,用户研究集中在用户行为和认知方面,多采用讲故事、任务分析、计算机符号学、人机交互系统等方法,研究对象多见于健康、绘本、儿童、教育以及文化等领域,如数字化文本互动和视觉设计方面。常见的APP应用设计,即数字化交互设计的典型研究对象。交互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可向更多的应用领域拓展,如更多实体交互设计方面的用户研究。
国内交互设计则集中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其中电子商务、社交网站的用户界面和需求研究是热点,用户研究多集中在用户体验、认知和行为方面,包括用户模型构建与评价,运用3D交互计算机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对人的心理及行为进行模拟,如协同设计是常用的研究方法。由分布图可知,国内交互设计相对集中在互联网层面的数字界面设计,如电子商务及社交网络的研究。而国外的研究领域相对更广,已扩展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如虚拟试衣、儿童教育相关的互动式读物等领域。换言之,国外交互设计的重点已经从人与机器的互动,上升到注重人们生活品质和体验,即从物质功能向精神体验的层次扩展,而国内交互设计的研究对象则更多地停留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低层次阶段。
图1可知,交互设计研究的热点是人,其中1至2轴第2、3象限分别表明,目前,国际交互设计研究尚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尚缺乏大量有效的用户研究方法。由于传统设计中如服装、建筑、医疗器械、时尚等长期以来依赖计算机辅助设计,如虚拟化建模、3D交互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开发得比较多。第二,除了互联网等数字化的研究领域外,环境、医疗器械类产品、基因算法、机械等领域也逐渐采用交互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但尚存在大量研究空白,其难度和原因之一就是这些领域对于用户的认知和行为研究不够。相比较而言,图2表明国内交互设计研究对实体产品的研究重点已转向从用户角度研究造型语言的视觉表现方面人的行为和情感,但尚缺乏关于人的情感化设计方面的研究方法及用户模型。因此,交互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从大交互设计观出发,将研究从数字、虚拟空间转向产品、环境等实体空间,重点应从系统角度进一步挖掘人的行为和认知中的各种设计方法和手段。
结语
目前,虚拟数字交互是研究热门,万物互联的时代正朝我们走来,智能化设备随处可见,各种内置传感器可以记下我们和实体产品的每一次交流,大数据已不再是网络世界的专有名词,各种实体产品也将不再只是物理部件的简单组合,人与人造物的互动将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可以想象的未来,对实体产品新的交互方式的研究将极具价值,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交互设计的研究也将能够迁移到实体产品领域上来。交互设计的核心是用户,而用户研究的关键是构建用户行为和认知模型,最终找到适合不同对象的设计方法论并通过具体设计实践进行验证。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人精神层面的关注将成为未来交互设计发展的关键:从理性转向感性,从品质转向体验,从产品转向服务,最终实现人性的全面解放。
(注:本文为武汉大学中央高校自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927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