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劳动实践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劳动实践课范文1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的中学生家长陪读,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过几次,小学生不会削铅笔,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自我服务,照顾,它是人应该具备的最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规范》条是写的“尊敬父母,父母身体健康,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能做的事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调查,对学校小学生上网浏览,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独立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生上学迟到不找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的认识,也有较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祖辈的文化较低,往往对孩子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做事了。时候还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劳动教育,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老师以劳动为惩罚,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可以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下,学会做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下,练习并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下,学会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家校,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对孩子都很。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点,拉近家校,从而为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小学生劳动实践课范文2
1.从生活中选题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小学生的活动集中在生活领域,他们的认知与社会相距较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促使小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让小学生调查、询问家乡的名人趣事,展开社区服务活动,利用易拉罐制作美术品等,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同时,依据已选题目展开实践活动,这会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活动的关系,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德育分析,并展开相应的德育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2.从“师范”中感染
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反应,因此,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仪表,给学生提供无形的美的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操;做好实践教学准备,以充实而适应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活动环境,促使学生感受到实践与学习的快乐;加强与学生交流,积极对学生实践活动展开定向辅导,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促使学生从心里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体会到教师身上的责任感,进而刺激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
3.从内容中挖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超越学科框架的课程,其不具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却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所选教材的德育知识,并给以深化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德育价值。如在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哪些事情是属于自己职责之内的,如帮助妈妈做家务、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己洗衣服等,以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通过“洗衣服”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洗衣服的辛苦,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让学生说出洗衣服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评述,引导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尊敬长辈的品质。通过洗衣服这件事,还可以向中国人民艰苦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过渡,给小学生讲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伟人或是具有美好精神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刺激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
4.从实践中获知
真知来自于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以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亲身实践中,这就达到了解放学生肢体和思维的目的,进而刺激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多重价值以及精神。如通过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划分学生职能,当学生完成自身任务后,便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求学生间团结协作,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调查实践需要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促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进行整合,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从评价中深化
“我是最棒的”是每个小学生的心理意识,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性、情感性的评价。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表扬态度端正、作业认真的学生,以此刺激更多的学生模仿先进学生;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勤俭、文明、创新、责任、诚信等精神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以及爱国情怀。
小学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立足于课堂与生活、人与社会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将德育渗透于综合实践课程中,必须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选材,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价值,利用多种方式展开评价,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情感以及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 魏凤英.小学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宁夏教育,2010(6).
小学生劳动实践课范文3
关键词:手工制作;教学;实践能力
纸工、泥工的材料来源容易选择,不受地区条件限制.有广泛的适应性.它的特点是:操作简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使用刀、剪等简单的手工工具,体积小,易于掌握操作。手工制作既然是小学劳动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自然也不能脱离小学劳动课教学的方法体系。而手工制作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它与其他各类劳动项目的教育,也应有所区别。从教学组织形式上讲,劳动课的组织形式有八、九种之多,而手工制作最适宜的是“课堂讲授,课堂实践”,讲授与实践同步进行。因为手工制作所涉及的工具、材料简单,实际操作所占空间小,学生在原座位上不动即可完成任务.并且可以人人动手实践,教师便于边讲授边示范边指导,学生可以边学习边模仿边操作。从教学方法上讲,一般应把所讲授的内容化为谈话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示范操作―模仿法”,给学生以准确的示范,严格掌握操作程序,并附以个别指导。当学生初步掌握操作过程后.要及时采用练习法加以巩固。
1.手工制作教学步骤安排
1.1做好课前材料与工具的准备
教师除备好自身课堂演示用的工具、材料之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哪些需要学生自带,哪些有配套材料.哪些需要让学生提前准备好。
1.2上课时,在导入新课提出课题之后,要立即检查学生手中的材料、工具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一般要出示自制成品。教师做示范用的制成品的型号要大、颜色鲜艳,学生看起来醒目。如做一个纸制手提袋,教师示范用的要比学生做的尺寸大1一2倍,用彩色挂历纸,先不要完全粘贴牢.教学时能够随时拆开,随时按原型折起。当教师示范时,学生借以模仿,技术传递快。
1.3把握制作重点,合理分解制作步骤
教师在试制过程中,要把握重点难点。仍以自制纸手提袋为例,在备好配套材料的前提下,制作方法共有五步:?剪去四周的白边缘;按实线剪拐角;沿虚线折叠,粘贴―粘拐角、粘其他交接部分;加提手―扎眼、穿绳、打结。在这五步中,剪拐角、粘拐角是重点,粘贴、穿绳是难点.这就要突出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在难点方面,只要教师肯于动脑,把胶水或浆糊根据所需数量提前从容器中取出,再备一块冰糕棒作小木刷,粘贴也就不难了;穿绳,只要捏住绳的顶端,稍露尖部,也就不难穿过了。
1.4当场巩固,反复练习
学生对一种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从局部动作开始,慢慢地形成完整的动作,最后达到动作的协调完善。手工制作的内容,学起来容易,遗忘较快.因此在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基础上,要反复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订正。为了扩大个别指导的机会和次数,学生的座次可分组安排,教师并在各组物色心灵手巧的小助手进行协助,以便随时纠正学生在制作上的错误。
1.5课堂组织要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为了激励学生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巩固练习之后,可以举行一些小竞赛之类的活动,作为形成性检测,只给鼓励.不记成绩。这些竞赛要灵活多样,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集体比,也可以是制作又快又好的个人比,以活跃课堂气氛。
2.手工制作需注重情景设置,丰富学生的体验能力
小学生手工制作课不仅需要教师耐心和细心地引导,同时需要独具匠心的情景设置。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枯燥的输入式教学吸引不了他们的无意注意力。教师可以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改动和变更,整合课内课外的教学资源,形成一堂妙趣横生的美术手工制作课。学生在情景设置中更加容易投入,激发自身的手工实践能力,丰富手工制作课的体验能力。比如,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中《拉花》一课的开展,学生围绕拉花的主题展开一系列的制作活动,巧妙地将制作、游玩集中在一起,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能力。
3.手工制作需注重生活引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下的小学制作课从之前单纯的手工能力的训练提升到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台阶上,现今小学制作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而且要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延伸教学效应,深化学习意义。纸材、泥材等教学材料是以往单一的教学手工制作课工具,现代的小学手工制作课需要突破这一单一的模式,加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强化制作课的实用性。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关注,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比如,苏科版小学劳动与技术中《家政 凉拌黄瓜》一课中,老师要求学生把劳动融入到生活中去,这使得小学劳动的课程更加有意义。
4.注重教法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以前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手工课的示范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的创造。新课标的教学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义,丰富了教学的初衷,教师在尝试新教学模式时,要多以学生的感受、周围环境的观察、制作的体验、课堂的表现为重点,注重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避免“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适当丰富学生的课堂视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当中,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问多学,创造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手工课堂。优秀的教学课堂能够将折、画、剪、说、讲、玩集于一体,无形中渗透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手、思维能力。如,苏科版的《桌面垃圾桶》《衣架》都是小学生生活中熟悉亲切的物体,可以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给予视觉享受和冲击,然后再一步步以讨论、交流、提问、制作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5.结论
教学不能只是注重“教”这样的刻板效应,应当更加开放化地注重师生之间的愉快交流、学生与学生的探讨,给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教学空间。因此,每个手工制作课老师都要树立良好的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更好地掌握每堂课的技巧和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小学生劳动实践课范文4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生活与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上这堂课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机,美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美丽。"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猪八戒"、"孙悟空"、"多面人"……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
《生活与劳动》课上通过想象,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作品思想活跃、开阔。所以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与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生活与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生活与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生活与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塑料瓶的妙用》一课时,我先教学生做成了清新悦目的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譬如在教学《怎样乘公共汽车》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学到如何乘公共汽车的知识:①找到哪一路车,看清方向;②停稳后按秩序上车;③乘车要有礼貌等等。其次可带学生到社会上实地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最后回归课堂,让学生谈谈乘公共汽车还要注意什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实践创新。
小学生劳动实践课范文5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生活与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上这堂课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机,美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美丽。"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猪八戒"、"孙悟空"、"多面人"……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所以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与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生活与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生活与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劳动实践课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班级管理;自理能力
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非常成功,教学成绩理想,学生表现优秀,教师反响满意,家长表示放心,且班主任当得也轻松。相反的例子是,有的班主任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想了许多方法策略,耗尽了心血,到头来,班级混乱、成绩平平,学生不满,老师抱怨,家长责怪。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班主任是否有一个成熟的班级管理理念,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
当今社会新入学的儿童中,独生子女人数所占比例达90%以上,这些孩子勤学好问,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是家中的掌中之宝,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在家长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阻碍了孩子长大以后边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只有家长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因此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和做法。我作为班主任充分利用家长会或平时家长接孩子等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要求家长在家里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参与,充分给孩子生活自理锻炼的机会。让家长配合共同督促学生,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自己整理书包、洗红领巾,洗碗、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等。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我还经常通过比赛和检查学生看谁的小手最干净,谁的书包最整齐,谁的书桌最整洁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通过有序的活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在三八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元旦等节日前,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送贺卡,在上面写一些感激的话,自己做一个小礼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实事,如给妈妈叠被、洗脚、倒水、削苹果等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要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真正从心灵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关心别人,体贴父母。这样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爱而且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懂得了劳动是光荣的是快乐的,是爱父母的表现。
2充分利用思品课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小学教学中安排了不少思品课,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等这类课文,利用班会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这些事怎们做,教会学生自我服务,克服依赖父母的习惯,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开展一些,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如在课上分角色扮演妈妈和小明,1、小明正在叠被子,妈妈说:“你的年龄还小,不会干,这活不用你干。”小明应该怎么办?2、小明正干得高兴,忽然听见妈妈叫他倒垃圾,小明怎样做才对?3、小明在学校里劳动很积极,可在家里妈妈叫他干活他什么也不干,他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表演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在生动的内容中,情感得到激发,认识得到提高。我还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讲故事、辫析讨论题等形式,通过鲜明的形象和有趣的情节,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这一道理寓于浅显的叙述中,使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又如读儿歌、背三字经等形式,即结合课文内容,自编一个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朗读、背诵。学生既易记牢又易指导行动,端正思想,激发了兴趣,明确了道理。
3在班会中培养小学生的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