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概念

竞技体育概念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地方保护主义 创新

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市按共同的目标协调其经济活动、促进其经济联合的过程。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改革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当是理念改革。

理念改革存在的问题

政府意愿和制度安排

目前,政府意愿一直是推动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制度安排是支持区域一体化的有效工具。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区域一体化有多种模式,一体化的具体模式取决于有关国家的意图以及实现这些意图的相应机制。然而,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区域一体化经济,可能会产生地区封锁、画地为牢的弊端。

官本位和地方保护主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源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主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经济一体化就是通过在经济上某种方式的联合来共同分享分工协作带来的经济利益。但由于长期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的不一致和传统的官本位和地方保护思想的影响,导致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经济发展格局。由此,引发不同行政区经济上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浪费十分严重。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区域之间的利益摩擦因之激化,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贸易壁垒,实行市场封锁,阻碍经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在现行行政区划条件下,行政边界的“硬”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却阻碍了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极大地损耗了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效益。

理念改革的具体措施

形成市场主导的一体化格局

统一规划区域经济难度很大,因为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市场主导是一个基本的趋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多的是发挥市场的作用,尤其是产业布局,起主导作用的更是市场而不是政府的规划。但从现实看,又确实需要统一规划,避免盲目发展、恶性竞争、区域不协调等。因此,区域规划的一个指导思想应当是规划与协调并重。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以正确的产业导向推动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区域经济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突出不同区域的特色。这样,一方面国家有总体的战略,另一方面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又有适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区域规划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产业发展,若牵涉到一些重大的、影响到国计民生的项目布局,应当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实施;二是地区的产业重点,包括产业发展的方针和空间布局,国家应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即在国家战略下,各地区应有一些支柱企业和产业;三是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由国家来统筹。如港口、道路、桥梁、信息等,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协调管理作用,而且有些问题牵涉到构筑统一的投资发展环境、政策平台、市场体系,比如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的分割问题,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统一的投资发展环境的优劣。而一些具体产业的问题,比如汽车、医药,有一些在国家的战略中已有安排,有些可以交给市场来进行整合。

建立权威性的一体化协调机构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一个代表各经济体利益共同组成的机构。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考虑由中央授权,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一体化协调机构。在统一的利益补偿机制保证下,从体制上实现行政区局部利益服从经济区全局利益的可能性。协调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研究制定经济圈统一发展规划和统一政策、组织利益协调、以及仲裁经济纠纷。目前我国“三大经济圈”的作用在现有行政区划下难以充分体现,因而从制度、体制和组织诸多方面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非常必要。协调机构具有不同的具体组织形式,如美国的区域开发委员会及区域规划协会;德国的区域联合体,加拿大的大都市区政府,欧盟一体化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确立创新和合作的一体化竞争观念

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要确立一个观念:竞争力的提高源于创新,同时也源于合作。这个观念的确立,就要求我们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工具创新等来提高内在的竞争力,同时在与其他城市的合作过程中提高整体竞争力,即通过合作、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使整个地区的竞争力都有所提高。首先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教育体系,构建人才高地。其次,铸造城市的灵魂。深入研究和分析各城市文化个性,弘扬先进文化,培育创新精进的城市精神。最后,以创新为动力,通过理论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和环境创新,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新方面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不断强化文化产业,进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效益增长点。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概念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标准的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在进行调整和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创新型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开展情境教学,贴合生活实际,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与现状

在以往的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较少且简单,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文字教学。单纯的文字教学会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过于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师庄正、严肃的教学状态会让学生感到畏惧,害怕与教师沟通,不敢向教师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二、提高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让学生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对于存在疑问的问题也可以跟学习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对小组内出现的集中性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2.情境教学,融入生活。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和紧张,会让学生感到坐立不安,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在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设置为一个具体的情境故事,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课文中,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分别通过对话等方式展现故事的感彩,通过领略故事的起伏来感受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体会主人公的语言和内心活动,从而更好地解释其想要葫芦而不要叶子的内心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融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小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兴趣。因此,在低年级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更多创新型教学手段,如在学习《坐井观天》的课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屏幕来展现青蛙坐井观天的情形,具体生动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势必会提高学生对课文的专注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教师也可以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处理教学课件,将传统的灌输式文字教学制作成动漫、图形或者视频,让单纯文字教学手段转变为情趣化教学手段,小学生会对视频或者图像等更感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课件和教学方案等进行展示,按照方案的步骤进行授课,甚至会直接讲解习题答案,看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W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

5.开展课外活动。要想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就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并选择有积极意义的课外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融入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并将活动中的实例与课文内容关联,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受到语文思想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总结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小学生后期学习中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提升,还影响着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因此必须要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概念范文3

关键词: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97-03

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包括竞技水平外,国民素质、体质,体育意识、参与体育的程度,也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有多强的标准。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该如何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寻求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途径,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1 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1.1 正确理解体育强国的概念

在体育强国的概念问题上,国内众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他们回答的共同点是:体育强国的概念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数据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数的形式来体现,是一个国家体育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体现,只有基本特征并无统一标准[1]。由于“强”与“弱”是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固定、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界定体育强国的标准,只能通过跟其他国家的体育发展进行相应的比较而得出的定性化的评价。那么应该在体育发展的哪些领域进行比较才能体现一个国家是站在体育强国之列呢?我国的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作出了回应,认为衡量体育强国要有8个标准:1.在奥运会上的体育成绩是否名列前茅2.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否普及3.体育法律法规是否完善4.体育管理机制是否健全5.体育产业是否发达6.体育传播是否具有影响力7.体育科研成果是否先进8.体育国际交流是否丰富。[2]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不能单凭在奥运会上获得最多的金牌就能成为体育强国,还要对其他的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与评价。纵观那些属于体育强国的国家,我们均可以看到他们的大众体育都发展得很好。如,芬兰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有7 000多个体育俱乐部、丹麦约1/3的人都是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3]。可见,只有普及大众体育,点燃全民对体育的热情,那么竞技体育才能获得更优秀的后备力量,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也会因为庞大的受众而发展迅速;国家也才会重视对体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就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状况来看,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及整体身体素质、公共运动设施的普及程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及促进其发展更能体现国家发展体育的初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这也和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吻合的。当体育得到国民的热爱,能认识到体育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而乐于参与其中,当体育人口不断增加时,当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时,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站立于体育强国之列。

1.2 正确看待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初发展竞技体育是为了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众所周知,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迅猛。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我国的顶级选手在很多项目中争金夺银,如奥运会上,如亚运会上。在2010年广州举办的16届亚运会上,中国国歌在单曲循环,足以证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良好势态。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需要凭着举国体制来追求竞技体育的辉煌,那时我们迫切地希望通过体育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当时的体育被赋予了太多各种各样的意义。正如郎平在自传中所追述的那样:“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邮票,女排的集体照做在日历上,还有纪念币、纪念章,像民族英雄一样。逼着你只能上不能下,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可见,竞技体育不可能是单纯的体育,而是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内涵。特别是在20年多前,我们是那么地需要用体育成就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即使在今天,竞技体育依然背负太多的责任,它以在世界竞技体育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上夺取奖牌为目的。再看看全民健身的发展,它是以增强国民的体质、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的,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全民健身所体现的体育目的显得单纯多了。参加体育运动,只是因为个体需要健康与快乐。在1995年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特别是有了《体育法》和《纲要》对体育资金、体育物资、体育场地设施等的明确规定,开展全民健身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小区,周围的公园里都有了配套的健身场地与器材;群众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健身热情和参与人群也比以前增加了;政策调控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体育使得群众的寿命与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多年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已日益完善,大众体育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发展势态良好。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不但促进了我国体育总体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而且两者的发展都是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都能体现和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和体育总局的精神,是利国利民的体育发展计划。

竞技体育概念范文4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问题。文章阐释了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和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软实力 提升意义 提升策略

竞技体育软实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精神和智力的形态融合在竞技体育硬实力之中,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这一点在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如今,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硬实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加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方式,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了关系我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通过阐释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与内涵,分析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和策略,来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及内涵

竞技体育软实力是相对于竞技体育硬实力来说的那些无形的实力要素,通常说来,这些实力要素,都是以精神和智力的形态融合在竞技体育硬实力之中的,以一种不可量化、不可物化力量的方式支撑和促进着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升。概括来说,竞技体育软实力主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形态的资源,与竞技体育硬实力中那些有形的、可见的资源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次,竞技体育软实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实力主体不断的自我积累获得的,是一种后发优势;再次,竞技体育软实力,具有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性,因此,其能够重复使用,且具有无限增值的特点;第四,竞技体育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必须要依托于竞技体育硬实力才能够得以发挥和显现;最后,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指标是隐性的,相较于竞技体育硬实力的指标来说,是很难进行准确的量化的。

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价值

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但是,概括来说其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有助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竞技体育软实力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竞技体育软实力上有所突破,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我国竞技体育硬实力一起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其次,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是建设体育强国,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共进,从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体育强国的建成和我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策略

(一)重视驾驭竞技体育规律的能力的提升。

要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掌握、运用和驾驭竞技体育的规律。例如: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运动队的管理规律以及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的成长规律等等。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这些竞技体育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的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竞技体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而且谁能够合理的运用、科学的驾驭这些规律,那么往往就意味着,谁就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与先机。因此,在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竞技体育规律的认识与掌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的力度、认真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积极跟踪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升我国驾驭竞技体育规律的能力。

(二)重视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竞技体育精神文化,不但可以超越地域和国界传播体育文化思想,进行体育文化思想的交流与共享,而且还能够从某种层面上来弥补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硬实力的不足,让本国的体育文化思想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同与肯定,大大增强这个国家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使得国家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得到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竞争力,不但是提升一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软实力文明行、融合性与缓和性最为集中的表现。

而要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一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体育赛事,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二是,重视国际性竞技体育赛事的举办。通过主办重大国际性竞技体育比赛的方式,来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国际知名度;三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将我国的体育理论、体育思想和学术成果介绍出去,并通过思想碰撞的方式,对其他国家的竞技体育产生影响。

(三)重视管理体制的创新

国家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来作保障。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虽然说,前些年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国体制已经逐渐表现了滞后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的弊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竞技体育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举国体制就已经不再适应了,如果此时仍然故步自封,不知变通,必然会影响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发展和提升我国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就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何艳华,付甲,邰峰.对国家竞技文化软实力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竞技体育概念范文5

关键词:体能; 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43-001

一、前言

“体能”一词在近几年的运动训练领域使用的频率较高,各竞技运动项目也在强调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的差异,人们对体能训练的概念以及概念所描述事物内涵的本质属性和外延的准确性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造成“体能”概念的多义性。对“体能”概念的研究对于训练理论的发展以及运动实践的深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学者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

体能的概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国以后,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概念的长期争论,各位专家、学者站在不同立场,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体能一词进行了深刻地理解。

1984年版《体育词典》,199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体能”做出了一致的解释,只是在其外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丰富[2,3]。它们认为: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前两者涉及的外延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投、攀爬等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最新的课程标准则是把体能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跟运动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等,后者包括从事体育活动时身体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等素质。

国内学者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4]。他认为广义的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内容;狭义的体能通常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它不仅包括运动员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还包括经过后天训练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

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多用体适能来代替体能这个概念,钟博光学者在所著的《Keep Fit》一书中详细的阐述了体适能的概念[5]。体适能,即身体适应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和与竞技相关的体适能两大类。这种分类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分类基本相似,而且两者所包含的外延也是比较一致的。

三、国外学者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

德国著名训练学专家Hartman认为:体能是以有机体能量代谢为基础,通过神经—肌肉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6]。他更多的是站在生理生化的角度进行阐述,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在运动过程中能量供给、转移和利用的速率。学者拉森(Larson)则是从生活和结构两个方面对体能进行了定义:就生活方面来说,体能是有机体适应生活的能力,工作能力或者是抵抗疾病的能力;就结构而言,体能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然而美国学者斯坦豪从精神和肉体上对体能进行定义,与他认为体能是人体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适应性,包括身体健康,机体功能的适应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等[7]。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普拉托诺夫、加拿大的博姆帕以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在其著作中都表述了与体能相关的身体训练的观点:身体(素质)训练是直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运动素质的过程,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8-10]。

四、小结

通过查阅有关体能概念的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国内的大多数学者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竞技体育方面,而国外的学者更多的还是侧重于身体健康,出现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体育制度,以及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由于举国体制的原因,我国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要比其它国家高,而且对于竞技体育的投入也比群众体育多,因此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专家、学者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竞技体育这一领域。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生活压力的原因,中国人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要低一些,人们对于运动健身的投资数量有限。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从不同角度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理解和表述,但还是没有形成最终的定论,而且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因此体能的概念也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完善。在广泛阅读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我认为体能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体能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有效的运动训练而获得的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瑞华.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No.2501:42-44+48

[2]张钜林.体育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21

[3]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791

[4]田麦久,董国珍,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63164

[5]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4:15

[6]刘爱杰.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1

[7]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48-52

[8]图多·博姆帕著,马铁,郭小艳,周丰,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16-320

竞技体育概念范文6

体育强国概念的研究体育强国概念界定,是所有体育强国研究成果中出现频度最高的,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或多或少、或浅或深地对体育强国概念进行界定。这一方面反应了学者对体育强国内涵和本质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学者对体育强国概念的理解还没有达成共识,存在着对体育强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的情况。对于体育强国概念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表述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体育强国内容的描述试图阐述体育强国概念。刘一民等人认为,“体育强国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政治文化环境和大众心理诉求等条件下生成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内涵丰富,指标较多综合性概念。标准是大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水平、学校体育完善制度、体育产业发达,以及体育软实力等综合实力上,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的国家。徐本力认为,体育强国是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这些领域包括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另一种是试图通过对体育强国性质的判断进一步阐述体育强国概念。田雨普教授认为“体育强国是个意会概念、定性概念。是具有明显动员性和引领性的概念。”因此,“体育强国主要是指体育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还有一些学者强调,对体育强国概念内涵的认识,有一个动态演变过程,体育强国概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体育强国概念内涵的动态分析。例如,曹守和、赵玉梅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强国历史文献的梳理阐述了体育强国概念的由来,并提出了我国体育强国涵义的3次演进历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民众急于通过竞技体育成绩的飞速提高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体育强国更多的是关注竞技体育的强国。而在已经实现总体小康的社会的背景下,大家思考的则是体育的全面进步,因而,体育强国的内涵自然而然地丰富和充实了。体育强国判断标准的研究对于体育强国判断标准,出于对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和操作的可能性考虑,学者们对体育强国判断标准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定性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判定。这种方法重点突出、简洁实用的判定方法。田雨普认为,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应当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标准。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法制、体育传播、体育管理和体育交往等构成体育强国的支撑系统,体育精神、体育威望、国际体育话语权等是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表现。这种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彰显出一个体育强国的个性和优势,但是国际比较力不够。另一种是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判定。邱雪等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体可量化的体育强国综合指标体系,认为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3项一级指标,并对3项一级指标又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可量化的二级指标。这种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具有量化的可操作性特点,据这种评价体系进行体育强国的判别,固然有定量的和周密的优点,但是易消解掉一个体育强国的个性特征。还有一些学者从自身研究领域的视角间接提出了体育强国的评价指标,力求凸显某一方面对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宋继新认为文化对建设体育强国非常重要,提出文化兴体是培养人本位的体育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和操作文化,增强国家体育软实力,抵制体育异化,促进政府、市场、社团三者共同“治理”国家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抉择。于善旭认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进入建设体育强国的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改革创新,对现代法治形成更加紧密的制度依赖。这间接地提出了体育法制是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准之一。刘红梅等人剖析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梦想与现实,着重探讨学校体育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间接地提出了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强国一个主要指标的重要意义。另外,蒋志学提出体育科技对建设体育强国的所做出的贡献。体育发展水平的现实判断研究多数学者对我国目前是体育大国的定位是肯定的。刘闵航、孙庆祝等人认为,我国是体育大国勿庸置疑,但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是一个嬗变过程,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总归有希望实现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田雨普认为,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主要是国家在体育领域发展数量与质量方面同世界各国的比较,是相对的概念。我国是体育大国的判定,是基于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数量而言,是基于群众体育的参与和发展总量而言。从而提出我国竞技体育要由奥运大国向竞技强国冲击,群众体育要由健身体育大国向健身体育强国进军,总体上要实现总书记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的宏伟目标。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中国现在只能称得上奥运金牌大国,还不能算是竞技体育大国,更不是整体意义上的体育大国。周爱光在运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体育强国是指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或前列的国家,我国现阶段尚不是世界体育大国,更不是世界体育强国。另外,学者一致认为我国现在还不是整体意义上的体育强国,因为我国群众体育方面和学校体育方面还不是太先进,体育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较低,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差异等等,所以,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目前还不能称之为体育强国,至多算得上竞技体育强国。对于竞技体育强国的断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学者们认可,例如田麦久认为,我国现在毫无疑义是国际体坛重要的竞技体育强国。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关系研究基于体育大国主要从规模、数量等角度考察体育发展问题,体育强国主要从结构、质量等角度考察体育发展问题。在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关系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质与量关系进行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关系研究。认为体育大国是基础,体育强国是发展和提高,只有体育开展的规模达到一定的高度,体育强国才能得以实现,体育强国之路才能走得更远。60%以上的研究认为,没有足够的数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体育大国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积淀,是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基础;相反,体育强国为体育大国提出了未来的目标和明确的进路,是体育大国必然发展方向。学者关于这一判断或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国际上大凡体育强国同时又是体育大国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学者提出,大国也可能因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在涉及人均获得资源的数量、资源分布的密度、整体进步的速度等方面时,则可能反倒成为大国转变为强国的困难和阻力。这凸显了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理性认识和对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现实的准确判断力。体育大国固然是体育强国的基础,这只是具备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可能性。但是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由于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有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障碍,阻碍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如何建设体育强国的对策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基于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现实分析和判断,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应对策略,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观念认识和政策法规层面。有的研究强调转变体育强国认识、观念和思想的重要性。例如,杨海龙认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管理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树立新的体育发展观。有的专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对建设体育强国的认识,确立建设体育强国在未来体育发展中的方针性和纲领性地位,使之成为未来我国体育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奋斗目标。一些学者,还提出国家体育行政机关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支持的保障体育强国的建设,使之加快进程,掌控结构,尽早实现既定目标。另一方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对策建议是从体育工作的实际层面上切入,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学校体育等4方面进行对策研究。对于竞技体育,提出的对策建议集中在优化竞技体育发展结构,重点在继续保持奥运“三强”地位的基础上,发展足球、田径等影响大的代表性的项目运动水平上;对于群众体育,90%以上的研究指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水平距体育强国的要求相差很远,必须加大群众体育的投入,并有近半数的研究认为,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应当将群众体育作为重点来抓,非此就不能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对于体育产业,不少研究认为,必须加快健身体育服务业和竞技体育表演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在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方面,在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方面发挥作用。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背景下,重视学校体育,有效增强青少年体质,是许多研究提出的对策。其中,强调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相结合,共同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发展,是多数研究者的共识。此外,还有80%以上的研究成果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或切入点,特别强调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具体对策建议。如于善旭的法治进路(于善旭,2009)、任海等人的提升国际影响力(任海、王芳、赵卓,2010),宋继新提出了文化兴体(宋继新,2010)、刘红梅等人强调重视学校体育(刘红梅,2010)、谬伟舰等人强调体育产业的基础性作用(谬伟舰,2010)等等。体育强国建设进程的研究多数学者(如易剑东、姚松平等)的研究认为,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刘一民等人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了“两步迈进”计划,第一步,从现在到2020年,实施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体育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小康体育,同时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的特点和优势;第二步,是从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用30年的时间,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全面迈进,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2]。这也就是说中国到2050年基本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杨越依据体育强国目标,分析自1949年建国以来体育发展历程,根据未来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求,提出未来10年体育强国建设进程的目标[17]。也有的学者按照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容提出建设体育强国历史进程。何祖新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中国在21世纪中叶建成体育强国,以及由竞技体育先行的建设体育强国历史进程的战略实施步骤[18]。当然,也有学者从国家的需求考虑,特别强调了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的建议。田雨普认为,建设体育强国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也必须只争朝夕。他指出:“在我国和平崛起、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体育领域率先进军世界强国行列,具有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动员性和示范性,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的建设需要体育的进步与强大,民族的康强也需要体育的振兴与发展。建设体育强国,价值超出体育的自身。意义重大,任务光荣。因此,必须倾心倾力,只争朝夕。”

体育强国研究成果评述

实现了体育强国研究的飞跃相对于20世纪80、90年代体育强国理论研究,现今体育强国研究是一次理论意义上的飞跃。首先体育强国内涵研究实现了由注重竞技体育发展向着眼体育整体发展的跨越。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强国的研究,是在我国刚刚恢复奥林匹克合法席位,重返奥运会,并且竞技水平总体不高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体育强国研究注重尽快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而现今建设体育强国的研究,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前提下进行的,体育强国研究大多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多视角、全方位进行研究,更多的关注国家的富强和民众的现实需求,反映了体育客观发展和人的主观认识提高的事实。其次,体育强国研究规模和人员结构有了显著提高。20世纪80、90年代体育强国理论研究,多半局限在体育理论界的高层之中,参与人数有限,规模影响较小,并没有形成足够的研究群体,发表学术论文总共不足20篇。当今体育强国研究,由于是在总书记号召之下进行的,不仅体育系统成为主要参与者,并且也有社会学、管理学、战略学和新闻界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界入。2009年,中国科协主办的“体育强国辨析与建设学术沙龙”,除体育界著名学者参与外,还有中国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北京史研究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讨论。讨论相当热烈,成果相当丰厚。第三,体育强国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有了提高。20世纪80、90年代的体育强国研究成果,有相当数量的研究带有情感色彩的,反映的多是人们的主观意愿和情结,提出的指标往往具有理想、鞭策和鼓励特征,如确立“2000年把我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就是例证之一。而现今的研究,正在按照国际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相当客观、理性,研究水平明显提高。明晰了体育强国一些基本理论体系体育强国,是一个新的引领性核心概念,围绕这一概念有相当多的理论问题需要探讨。经过近二年的讨论和研究,人们对于体育强国、体育大国等相关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虽然在概念、内涵、评价指标和时限预测等方面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对体育强国的建设意义、作用,对于体育强国的概念、内涵、目标、结构、体系等问题,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和相对清晰的界定,对于我国是体育大国的发展现状的评估,以及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关系等等也都有了趋同性观点。这些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为今后关于体育强国研究奠定了基础。发现了一些急需深化研究的课题在体育强国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世界上体育强国的评价标准是否是统一的;中国要建设的体育强国是否也是美国式或俄国式的体育强国;是否需要建设色的体育强国;什么时间,谁来评价我国是否已经进入体育强国行列;学者们提出的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如何达到国际公认与国内认可的统一;体育强国的建设指标体系,如何处理既要全面系统,引领全局,又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的关系;既然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的基本内容,那么,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是否比较长远;征程是否较为艰难;以及这是否有悖于国家整体改革发展的愿望;等等。这些问题只有伴随体育强国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体育强国建设进程的不断探索加以解决。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也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进路。初步形成了研究团队和成果交流平台集群式科研团队是提高研究水平的组织保障之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集中社科研究力量,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重点课题《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形成了一定时期的研究重点。北京体育大学,作为重点体育院校,在建设体育强国的理论研究中,又一次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杨桦校长主持完成了《建设体育强国与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战略》的课题;任海教授发表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田麦久教授提出了《“竞技体育强国”论析研究》等等。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稳定的由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和硕士生12人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先后召开2次体育强国专题研讨会,并发表以建设体育强国为主题的学术论文9篇。初步形成了集群式体育强国研究团队。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为体育强国研究和讨论,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平台。《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对体育强国研究成果给予了强大的支持,甚至开辟了专栏发表体育强国相关研究成果,这进一步促进了学者的体育强国研究热情和研究信心。如上所述,体育强国研究的成就是显而易见。但是,由于研究时间不长,参与人数和单位有限,所以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例如,作为新时期体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体育强国研究还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研究、分散研究、从本职工作出发、各抒已见的初始研究特征;作为工程性目标还缺乏总体的研究指导和相对统一的研究规划;参与研究人员也多以高校教师为主,从自身研究学科的特点思考的成分较大;此外,体育强国研究不平衡,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理论较为薄弱,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还比较缺乏;由于规划性、组织性水平不高,因而,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体育强国建设实践的需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