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1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模式;教学法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主要是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和引入,它对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改革很有帮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
建构主义者古宁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可以推断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二)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者认为,将各种观念、概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仅仅通过字词就可以由说话者传给听话者的这种传统教学的看法和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学习者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恰好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以其自己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应逐渐减少,以使学生最后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作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地进行探索,而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确定实际问题或真实性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问题或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因此,情境性教学又称抛锚式教学。情境性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如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协作学习: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3.随机进入教学
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世界上的事物和问题是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获得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就要对同样内容的学习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教学情境、目的都是不同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以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飞跃,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随机进入学习:根据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特性相关联的情境。
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到问题的许多方面,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从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问题,而非纯知识性提问。
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受到考察、评论,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在协作、讨论过程中还包含有“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由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所决定的。
四、建构主义下的学习特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
(二) 建构主义学习是社会性、真实性的学习
学习者如遇到疑难问题,可与其他学习者讨论解决,也可通过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处于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之中。学习者在一个复杂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的学习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得到实现或形成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
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来看,它似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地位的考虑,而没有强调教师的地位。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却不应以此为理由而完全回避对教师地位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工作,所有的学生的学习都将处于盲目的状态。建构主义同时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机会,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评价,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他们现有的知识、技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
知识的获取途径很多,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能自我发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却不利于学生去思考、发现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创造知识。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构造,主要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丰富学习情境的创设
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应当以丰富的学习情境作为载体,学习情境既可以由教师通过精心的构建来获得,也可以直接来源于现实(下转第12页)(上接第6页)世界,由学生在实际的环境或模拟的环境中去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教学能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经验去理解、去同化、去建构新的知识,赋于新的知识以某种意义。当原有经验不足以同化新知识时,则需要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令学生能对原有的认知进行改造与重组,以顺应认知结构,完成对新的知识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2
>>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师范英语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听力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化学双语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排球教学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描教学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语教学传递策略设计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幼儿科学活动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英语讲评课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3-04-14.
〔2〕Susan B.Neuman.Current Projects:Ready to Read〔EB/OL〕.//2013-05-09.
〔3〕林剑萍.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探索〔J〕.幼儿教育,1999,(01).
〔4〕陈戈红.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EB/OL〕. /2012-10-9 .
〔5〕凌 云.建构主义源于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EB/OL〕. http:///article/browse /4116.jspx/2010-11-18 .
〔6〕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05):10-16.
〔7〕Weiqi Li.Constructivist Learning Systems: A New Paradigm〔A〕.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iques (Madison, USA, 6-8 August 2001 )〔C〕.Published: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1.
〔8〕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9〕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
〔10〕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01).
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多媒体外语教学 研究方法 发展趋势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理论已向人们展示了空前的活力。而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多种特征特别适合实现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二者的完美结合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本文拟对1999―2008年间我国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状况进行一次文献研究,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以后在该领域的研究理清思路进而促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多媒体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文献选取
本文选取了1999―2008年国内出版的外语教学10种核心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国外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及非外语类期刊、高校学报和优秀硕、博士论文。我首先以上述期刊名为检索词,然后以“建构主义”、“多媒体外语教学”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并通过人工检查,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章。然后用类似的方法对非外语类期刊、学院学报和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库进行检索后发现,有关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共计102篇。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数量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所以我将非外语类期刊、高校学报和优秀硕士、博士论文中的相关文章也纳入文献范围。
3.数据分析
我首先统计了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文章在四类文献来源中刊登的情况(见表1),然后分别对这些文章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分类,对分类类别不明确的文章又进行了二次分类,最后按照研究内容分为四大类,按照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
4.研究结果
4.1现状与趋势
近十年(1999―2008),我国有关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前五年(1999年―2003年)只有26篇相关文章,仅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且核心期刊较少。最近五年(2004年―2008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是前五年的近三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明显增多。前五年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在介绍建构主义理论,而将建构主义相关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却很少。当时建构主义理论刚刚引入我国,研究主要在理论介绍上。进入21世纪后,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推广和稳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2004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提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之后有关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大幅增加。
4.2研究分类
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四大类。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理论探讨的文章(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指导作用与意义等)共计75篇,占到了总数的73.53%;课堂教学实践(包括建构主义理论与听、说、读、写、译课程的结合;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的文章共计15篇,占到了总数的14.71%;师生研究和软件、课件及技术应用的文章最少,一共占到了总数的11.76%。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内容分布不均衡,注重理论探讨,忽视课堂应用层面。
4.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分类标准参照高一虹(1999)在《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把研究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三类。在统计论文研究方法的数量上,我采用上述分类并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特点将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实证研究包括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典型的量化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典型的质化研究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收集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日记、有声思维、参与体验等(文秋芳、王立非,2004:20)。非材料性研究主要包括:用思辨的方法,讨论理论问题及对教学的意义;对教学具体环节的操作性描述和评价;个人经验总结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根据以上标准,我将已检索到的文章逐一进行了分类。
表3显示,我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是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79.4%),实证研究为辅(20.6%),在实证研究中,又是以量化研究为主(95.2%),质化研究次之(4.8%)。其基本发展趋势是:非材料性研究占据统治地位,但从2004年起有下降的趋势;而实证研究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量化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5.思考
十年来(1999―2008),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首先,多媒体技术的深化发展为多媒体外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其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结合;最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外语教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5.1实证研究比例偏低,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对于统计结果稍加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大多是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基础来介绍和探讨,或者是简单地套用。除了理论术语用的较为混乱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证研究很少。当然,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必须采用实证的方法,我们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实证性的研究。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如文秋芳、王立非,2004)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既使得研究方法趋于严谨,又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5.2建构主义理论在多媒体外语教学应用分布不均匀
从表2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结合涉及了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都是探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宏观方面,而建构主义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等方面的微观研究则相对很少。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教师的帮助、引导及同伴的合作。但是我的调查显示教学中师生角色关系的研究不多。
5.3重复性研究现象严重
从表2的统计表明理论探讨文章占到了73.53%。相关的理论探讨在2007年还有大量文章的存在。很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了解不深,缺少对前人的研究是导致重复性研究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我们借助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资料我们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最近进展情况,了解研究的前期成果,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如在2008年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试行机考的改革,如何让建构主义理论的精华渗透和体现在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6.结语
因此,在未来的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中将会呈现以下趋势:第一,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成果将会更多地应用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模式设计中去,出现多学科交叉现象;第二,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的试行改革必将推动多媒体外语教学向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也会推动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开发;第三,研究方法更加趋于科学性、合理性,实证性研究将会更多地应用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中。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等.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2]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
[3]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杨惠中.多媒体机助语言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5]张祝祥,董秀丽.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综述.理论界,2007,(10).
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4
一、建构主义进路下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转变
近代以来,科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大多把科学知识视为“自然之镜”,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其中不应该有科学家个人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的参与。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提出要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分析的主张,打破了科学知识免受社会学质疑的权威地位。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引起了科学哲学界以及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且科学知识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就已经将对科学研究的案例研究作为其重要的论证手段(如爱丁堡学派开创的“争论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就是科学史的案例研究),这些成果引起科学社会学家的广泛重视。今天的科学哲学研究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具体而言,就是倡导多元学科的方法,以适应历史研究范围扩大、着眼点细化等方面的需求。
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进,无疑有利于在新观念指导下的科学哲学实践。科学哲学研究者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融汇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科学社会学研究作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起步较晚而研究对象又较为特殊的分支,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对科学发展的社会学探讨,而且包括分析和反思科学社会学学科本身发展的历史,也即研究其建制化和理论纲领的形成、发展过程。基于科学社会学的立场,分析和借鉴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纲领,对于促进科学社会学科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
二、建构主义进路下的科学史研究转变
尽管科学社会学研究下的建构主义进路开展地轰轰烈烈,但在科学史领域中,由于当时大多数科学史家受根深蒂固的传统科学观的影响,并未将这一研究进路引入科学史研究中。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科学史家夏平就曾在其论文《科学史及其社会学重构》中对科学史家忽视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史意义表示不满。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的科学史研究已有相当影响,1993年,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曹天予指出:“近年来,社会建构论在对科学作研究的专业中已变得十分流行。虽然说社会建构论已控制了这个领域可能显得有些夸张,但对一个科学史家来说,在学术著作或通俗文章中要不遇到带有社会建构论倾向的论述是很困难的。”在已有建构主义相关研究中,随处可见建构主义者对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应用,甚至自己动手研究科学史。这与以前的哲学或社会学研究力图为科学史的研究构建一个理论研究框架的做法有所不同。这种对科学史“本末倒置”的态度一方面突出了建构主义研究对历史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于科学史学家来说,建构主义也给科学史研究带来很多启示,包括建构主义的立场为学史研究开启的新的研究主题;建构主义为科学史提供的理论资源;以及建构主义者视角对历史提出的新问题,等等。
三、建构主义进路下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即使在传统的科学史研究领域,建构主义的研究进路也为其开拓了全新的研究课题。1931年,前苏联科学史家在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牛顿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标志着特有的科学史研究方法的出现。
正是在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彼此借鉴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由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文化研究等构成的研究视角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元勘(Science Technology Studies)研究领域。STS领域的研究者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将科学技术理解为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参与的事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述了一幅具体而生动的科学图景,以及参与科学研究的各领域研究者的不同路径。在这幅研究图景中,建构主义进路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促进了科学史的研究有助于整个STS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理论主张间的沟通,而且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和STS研究的合流做出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英语;阅读课堂;应用研究;教学方法和建议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阅读水应了学生通过英语获取知识的能力,无论是对高职学生当下的语言学习还是将来的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显然,阅读教学着实成为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仍采用语法翻译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时,花大量的时间逐字逐句翻译。这使得高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仍以母语思维方式为主要理解方式,养成了不好的思维习惯,缺乏对外国语言和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在这种阅读教学下,高职学生往往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作者提出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改变传统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观念,使用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创设情境,培养高职生英语阅读兴趣,展开合作学习,提高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二、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1、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说到的建构主义起源,有学者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则是建构主义应用的最好例证。他虽然并未明确提出建构主义,但却是最早运用这一理论的人。而现如今,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被视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其后,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都为当今的建构主义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随机进人教学等教学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围绕什么是学习与如何进行学习展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他人帮助下实现意义的建构过程。
而对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三、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英语阅读中的教学建议
上文作者已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简单介绍,那么,针对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为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服务,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高职阅读教学中,利用新型教学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阅读知识的建构做心理准备。在阅读教学正式进入前,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甚至实物,探讨一些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文化知识等激发他们原有的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这样做,不仅使得高职学生对进一步的阅读更感兴趣,还使他们回忆起更多以前学过的词汇和句型,分享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知识结构的重建打基础。
第二, 高职阅读教学中提倡情境性教学,联系真实的语言环境和阅读材料,为学生知识的建构做环境的准备。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其中,抛锚式教学提倡以真实的情境为基础,教学中“抛锚”就是确定真实性的教学任务,模拟现实的环境去解决阅读问题。例如,高职英语新视野阅读教程4中有一课和简历的设计有关。那么,教师可以联系真实地生活环境,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以后总结并设计一个自己的简历,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高职阅读教学。
第三, 高职阅读教学中,为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指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建构主义要求高职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段落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解决难题,扬长避短。学生不是仅仅学习几个零散的单词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去归纳总结,怎样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以获得有意义的知识,以便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 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然而,阅读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切入点,提倡情境教学,提出运用新教学媒体和合作学习的建议,希望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提高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Piaget,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W. Mays(trans).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72。
[2]廖家宝,赵成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英语广场,2013(4):61-62。
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6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职英语;口语教学
一、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职的教育更偏向于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所以会常常忽略掉对于英语口语的练习。因此目前中职英语口语仍是教育的盲点,有很多问题值得重视。首先是英语基础较差,学习意识薄弱。由于中职学生不同于正常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的文化知识不够扎实,英语口语的发音不准确。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说”,逐渐有排斥英语的心理。其次是口语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意。中职的英语口语教育中主要强调学生对于书本的学习,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闭塞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天性,从而使得学生不愿意开口讲英语。最后是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无疑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职的学生在这一方面显然没有优势,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用英语交流是当今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也可称结构主义,最早是通过瑞士的哲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他从儿童的认知过程中得出人类的认知与学习的关系。从而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更好的说明学习如何产生、学习理念的形成以及环境因素等。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科尔伯格等人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得出建构主义的中心思想,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播而是以学生主体为主进行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其中表现为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理念而设计相关教育手段,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理念。
三、建构主义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
3.1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职英语口语教学必要性
中职英语口语的能力低是值得英语教育人员重视的一个问题。改变以往英语口语的教育模式,提升中职学生的口语能力是现在的当务之急。但是我们不能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学校的客观因素,不能将所有期望寄托于教师的教育。而是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改变这一现状,尽力将“哑巴英语”这一问题解决,这就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可取之处,这也是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合到中职英语口语中的必要性。
3.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理论是通过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理论上而进行对学习内容的整合,通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增加自我学习的经验。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具有灵活性、多变性以及情境性的教学概念。其中灵活性表现为不但可以为学生建构一个学习基础而且会提供给学生更开阔的平台。普通的中职英语口语的教学方法会主要一以教材为主,教师进行讲解为辅。而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会以学生为主从而进行英语口语的练习,并且建构主义教学摆脱传统的复用教学方式而是利用相关的情景使学生解放自己的思路从而开口说英语。
3.3建构主义理论对中职英语口语教材的发展
中职英语口语的普遍问题就是太过于依赖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会以教材作为讲解的中心,而这样就会造成只有教师一人在讲英语学生却很少开口讲英语。而建构主义理论会采用一种“支架式”教学方法进行对中职学生口语的培养,而“支架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所掌握的学习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理解语言的内容。在建构主义的应用下,中职英语口语的教材也会随之改变,由以往对于句子语法、单词的重视到如今更加注重口语的练习,中职的英语教材也会逐渐起到辅助学生练习口语的作用而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3.4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应用
3.4.1激活积极态度
通过一些从国外到中国从事英语口语教育方面的教育者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的学生对于讲英语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在很大一部分的中职学生中是希望自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应当在课前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融入其中,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说出英语。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展现空间,可以采用一些相关语音视频的应用给予学生一些关键词的讲解,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进行造句练习。学生一旦发现英语是很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的自然就会开口讲英语。
3.4.2熟记常用句型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句子的句型是在学习开始时就掌握的,这些不关乎语法知识。起初没有深入学习英语时就应该将这些句型记在脑海中,进行初步的英语口语交流。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英语句型后,通常会利用这些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而在这之中就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训练使他们的积极性不会减退。这时,教师就要辅助学生对于语言进行分析与整理,帮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可以采取布置任务、设计情景的方式扩大学生的词汇的量,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情景开展学生的思路从而掌握更多的句型。将英语口语当做是一种学习习惯而不是学习目的灌输给当今的中职学生。
3.4.3创设具体情境
建构主义理念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创建具体的情境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情境教学也是如今中职英语口语的教学方向。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依赖对于教材的使用,而情境式式教学方法会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灵活性的培养。创建一个相关于当堂学习内容的情境,学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不同的英语口语练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会培养了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掌握能力,同时也会加深学生课后对于当堂学习内容的印象,这也是建构主义理念教学的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 杨宇:《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
[2] 陶海英:《浅论提高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域外文化学习与研究》,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