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1

经济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极大影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效

能发挥。本文即立足教育价值取向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体系、现状及其中隐含的问题,

并据此提出了重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基础教育 教育价值

一、教育价值及教育价值取向理论

教育价值即是教育行为的“有用性”,这种“有

用性”既包括教育行为自身的效用体现和对受众需

求的满足度,也包括外界对教育的接受、享有和利

用的认同度。价值取向是一个社会科学范畴,具体

是指某一特定主体在面对矛盾、问题、关系时,基于

自身的价值认识所持有的立场、观点、态度,并据此

对这些矛盾、问题和关系进行处理方法的选择。具

体到教育价值取向,考虑教育价值内容的多样化,

不同视角下的教育价值观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也不

尽相同,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具体阐释。

1.基于教育目的价值观的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观下的教育价值取向包括两个

内容:其一,教育目的的理论性和现实性是理论教

育价值取向和现实教育价值取向的依据,理论教育

价值取向又称“应然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教育

的长远价值,是一定社会环境之下人们对教育成果

的理想假设和教育发展的价值预期;“现实教育价

值取向”又称“实然教育价值取向”,是一定社会环

境下人们对教育活动现实利益的追求,强调的是教

育的现实价值。其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性与个体性

是社会教育价值取向和个体教育价值取向的依据,

社会价值取向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着眼于教

育活动对整个社会宏观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实现,强

调教育在推动个人社会化中的价值实现;个体价值

取向强调的是教育的个人价值,着眼于教育活动在

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过程中的价值实现,旨在满足

个体发展需求。

2.知识教育价值观下的教育价值取向

知识教育价值观衍生出三种教育价值取向,分

别为:功利教育价值取向、认知教育价值取向、发展

教育价值取向。功利教育价值取向强调教育的实用

性,认为教育价值应该在具体应用中加以实现,由

此为个人发展创造功利,为整个社会发展创造功

利;认知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教育的知识性,认

为教育价值应该在继承、传播、发展、创新教育知

识、打造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的过程中实现

价值;发展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教育的发展作

用,认为教育价值主要应在对个人、地区、社会以及

整个人类文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和塑造

中加以实现,关注教育的全面性和长远性。

3.教育职能下的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职能包含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

政治职能教育价值取向认为,教育具有极强的政治

目的,其价值本质是反映某一特定团体的意志和观

念,同化公民的思想与行为,从而维护社会和谐,保

障其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职能教育价值取向

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

及生产关系进步,进而带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

强调的是教育转化为财富的能力;文化职能教育价

值取向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的过程是

对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价值应在对各种文化的传播、选择、创造、更新

等过程中加以实现,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二、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特征分析

通过上述对教育价值及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

分析,同时结合农村基础教育特点,笔者认为农村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如下特征。

1.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性

这是指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对先进的知识结构

的传输对传统农村原有认知水平进行全面转型升

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认同。变革性是农村社会

自我修正、自我升级、自我发展、自我适应的现实需

求,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是整个农村社会中最为先进、最具活力的

有机体,由此也使得变革性成为农村基础教育价值

取向有别于其他基础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农村基

础教育对传统农村民众思想观念的变革、对农村社

会结构的变革,是农村基础教育必要的价值实现形

式,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重要职能和方向。

2.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体性

这是指农村基础教育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取向上的协调统一: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满

足人的需求,满足农村以儿童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学

习知识、自我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

又会受一定的农村经济、文化等条件的诸多制约,

也应该满足农村社会的自我发展需求,推动农村社

会全面升级。在农村基础教育环境之下,教育的个

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实现了更为契合、更为

紧密的和谐统一,这对于我国农村整体环境相对薄

弱、农村人口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等现实情况下的农

村发展、农村实力提升而言是一种必要保障。然而

在具体实践中也不能单纯地将二者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放在平等的位置,而应依据各地不同情况进

行权衡、规划,从而确保动态把握农村基础教育价

值取向一体性,确保性能机制高效发挥。

3.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导向性

这是指在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观中,有某种传统

的、根植于农村基础教育活动始终的倾向性认知,

促使农村基础教育的种种全部围绕这一观念来开

展和组织,由此使得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具有了

明显的导向性。一般来说,现实性的教育价值取向

对教育活动具有直接导向作用,而理想化教育价值

取向对教育活动具有间接导向作用。结合我国农村

教育现状,现实的物质和经济需求是农村基础教育

最为迫切的价值目标,也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的价

值取向;同时,个人、社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规

划、构想则促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理想价值取向。

三、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困

陶行知曾批评道:“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

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

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农

务,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

子。”陶行知先生批评的现象,在今天仍然存在,

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对此进行阐释。

1.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现状

目前流行于农村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

脱农、为农和育人翻。

(1)脱农取向。所谓脱农,即认为教育的直接目

和价值是以教育为阶梯,使农民能够脱离农民身份

和农村环境,转型为城市居民。脱农曾经在上世纪

几十年间成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主流取向,

甚至是唯一取向,这一观点甚至至今还对农村基础

教育价值观发挥着较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化对立趋势愈发明显,城

市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日益挤压农村文化生存

空间,同化着农村价值取向,使得更多的农民对城

市生活充满向往,对城市文化充满渴望,而教育则

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脱农取向强调的

是个人价值,而当前城乡差距更加凸显了脱农取向

在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

(2)为农取向。所谓为农,即是在现代社会整体

发展之下,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始终滞后于社

会需求,也始终滞后于整体经济发展,在这一背景

之下,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人才,成为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

价值体现。在这一教育价值取向之下,农村基础教

育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职能,也被要求承担更多的

农村社会发展义务。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强调社

会价值的脱农思想主导的教育价值观下,为农取向

所培养的人才并未真正为农,而是大量涌入城市,

由此使农村基础教育的为农价值取向陷入了现实

中的虚弱无力。

(3)育人取向。所谓育人,即是在面对脱农和为

农这一内在悖论无力解决时,则选择绕开这两个价

值取向,而仅仅从教育“育人”的本质职能上去评价

和促成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实现。这一取向将教育

价值定位于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及教育效果。与

“脱农”和“为农”两大外在价值取向不同的是,农村

基础教育的育人取向在本质上强调了教育的内在

价值,而避开外在表象的争端,因此不失为一种中

庸式的农村基础教育价值选择。

2.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困境

(1)从三者关系上,我国农村教育的本质职能

是提升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在我国

当前城乡二元割裂的社会结构背景之下,农村教育

价值被“脱农”取向深深影响,甚至牢牢把持,据此

农村培养出来的人才纷纷流入城市,而农村发展需

求人才依旧处于真空状态;此时,“为农”取向看似

应运而生,然而这一主观概念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之

下却显出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因为“为农”培养的

农村人才最终却选择了“脱农”。另外,“育人”取向

虽绕开了个人脱农取向和社会为农取向之间的矛

盾对立,然而也仅仅是从理论上解决了农村基础教

育价值取向问题,而并不能对农村教育实践产生符

合农村发展需求和社会宏观发展需求的变革性影

响。(2)即便单单论述三大农村基础价值取向本身,

也同样存在问题。一是脱农价值取向下的农村基础

教育价值观脱离农村实际,单纯强调模仿城市教育

方式方法,从主观上忽视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

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二是为农价值取向下的农村

基础教育既同我国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相

悖,又同教育与经济产业的良性互动规律相悖;三

是对于育人价值取向,诚如前文所述,其现实意义

远不如理论意义,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忽视城乡二元

化对立的现状本身即是缺憾,无论从现实教育差异

化出发,还是基于长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育人取

向都显不足。

四、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重构

1.对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定位

在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之前,首先

要对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进行科学定位。目前三大主

流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中,无论是脱农、为农还

是育人,都存在一个共性的缺陷,即强调农村基础

教育必须要朝着某一个特定的价值方向发展,这一

价值定位显然忽视了基础教育的本质特性。笔者认

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应该立足于“农村教

育”这一核心职能,不能单纯以城市立场和农村立

场来进行区分,而应将农村文化知识、精神状态、思

想观念同农村基础教育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打

造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有价值定位。所谓农村教育,

即是在现有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城乡二元发

展的背景之下,通过教育职能提升农村人口的知识

水平和技能水平,以及现代公民意识和自我发展意

识。农村基础教育即是农村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

以此方法定位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兼顾了农村

实际和教育本质,其同城市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也一

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从而

确保整个教育体系的一致性。

2.对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观的重塑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兼顾了个人发展需求

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其价值观也应紧紧围绕个人

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行重塑,其中,“以人为

本”是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观重塑的核心要求,素质

教育则是这一要求的实现途径。首先,科学把握和

塑造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观,就应该把农村基础教育

置于整个农村体系之中,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

领域全面解构,从政治角度考量农村基础教育的推

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诉求,从经济角度考量其提升农

村经济发展的诉求,从文化角度考量其提升文化认

知、扩散农村优势文化的诉求,由此重构农村基础

教育价值观。其次,科学把握和塑造农村基础教育

价值观,就应该把农村基础教育置于整个基础教育

的体系要求之中,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

全面性合理重构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观。

3.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整合

在重构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时,必须坚持以

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原则,赋予农村基础

教育以社会主义使命。一是将农村基础教育与我国

国情相结合。只有源于农村实际的价值取向才更具

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二是农村基础教育价值

取向应充分考量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利益。教育

价值取向不应回避功利主义,相反功利既是现实需

求,又是教育价值最为直接的实现形式,因此农村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既要满足农村发展之功利,也要

满足农民发展之功利。三是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

要满足受教育主体自我发展的利益需求,激发主体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2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批判性思维相关影响因素的思考

部队通科军医职业素质构成研究

眼科开展案例教学法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不断改革探索培养卓越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优化三个效能载体提升高校内涵建设水平

医学生“职业身份形成”教育方法探析

科研机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及思考

基于专利分析的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分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制度的实践分析

医学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重

在公共卫生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互联网+”时代心血管病学教育新模式探索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北京某三甲医院管理人员出国培训意向调查分析

从学情调查探析高教改革的若干细节问题

加强小儿神经内科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神经外科精准定位技术的规范化临床教学模式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认证制度是国民健康的基本保障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

医学教育课程考核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专科医院手术室实施专科护士分组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医学学位培养点评估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现场实习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医学教育管理》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与体会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三级综合医院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体会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带来的困惑与挑战

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优势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继续教育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学研教协同的T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应用探讨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某三甲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前后医生工作满意度比较研究

典型病例结合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乡村生活 道德文化 高校德育教育

一、引言

高校的德育教育虽然一直被强调,但是其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界比较特殊的教育内容,虽然没有被文化教育那样重视起来,但是其教育意义却非常之大。随着教育工作者对近年来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分析,教育也要向着“先做人后做事”的方向努力。一个优秀的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其对社会所带来的就不是贡献而是伤害。近年来,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事件。影响最大的就是地沟油事件,专家分析,地沟油的提炼,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无法研制出来的。由此可见,即便在高的科学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即便再高的学位也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在利益促使下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去体验乡村生活中的道德文化智慧,体味其中的淳朴与真实。因此,本文的重心在于研究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二、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分析

乡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一种真正形式上的文化。乡村的生活,自然祥和,充满淳朴善良的气息。我国农村的覆盖面积还是非常大的,农民给我们最多的印象就是辛勤、朴实、善良、坚韧。很多美丽的词汇,都能够在乡村的生活中找到,让我们真正的能够体味到那份纯真。乡村的智慧与文化,则更加显得光彩耀眼。二十四节气的总结,对于土地的了解与热爱,天气的瞬息万变,似乎都能够在老百姓的心中。他们似乎就真正的了解大自然,他们身上的智慧虽然没有一些科学家那样的灿烂,却更见显得朴实无华,具有亲和力。

三、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近年来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事情,就可以分析得出,教育状况并不好。高校作为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学习平台,给予了学生们更大的发挥与学习的空间。但是在管理方面,却没有更加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所谓的自由与广阔往往成为了一些学生们放纵自己的空间与机会,与预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从几个方面考虑,高校德育教育的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

诚实守信已经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这个问题似乎可以联想到一个故事,在一个快要被浪潮吞噬掉的小船上,装满了金钱、爱情还有诚信等人的本性。但是这个人丢掉了诚信,而获得了生存。诚信在当今社会似乎也变得和那个危难时候就会被丢掉的一样,越来越不值钱。诚信本来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但是却成为了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学术诈骗,一些具有

很高学历的博士或者是科学家们,居然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来欺骗国人,说自己研究出了什么最为先进的技术。采用这样的手段,还换取庞大的利润。但是却失去了诚信,失去了作为一个学者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高校给予学生们学习的平台,传授他们知识与学习方法。但是这些毕业后投身社会的学生们却连最基本的诚信道德都无法做到,进而欺骗社会,骗取利益。

公德心,是对于学者们的第二个考验。近年来,直到现在,地沟油一直存在着。危害着国人的身体健康,让黑心的厂家获取庞大的金钱利益。但是,专家们已经给予了回应。地沟油的提炼过程复杂,技术困难,没有博士学位的专家是没有办法实现这一技术的。这一现象又深刻反应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严重问题所在。步入高校的大学生们,通过自身努力与拼搏,成为饱学之士。但是,却在利益的驱动下,做起了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勾当。这样的高材生,培养他们真的是有意义的吗?经过多年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就是这些血淋淋的刽子手吗?他们用自己的学识以及超强的智慧,制造了侵害人们身体的劣质食用油。为了金钱利益,连自己的良心也丢掉了。这个现象深刻的反映了,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爱国主义在步入高校后,已经渐渐被部分学生们遗忘,从而踏上了与自己祖国相反的路。祖国给予我们学习的平台,机会,但是当那些高材生获得了足够的空间的时候,却选择了出国留在外国,为外国贡献着自己的生命与智慧。高校的德育教育真的应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注,培养人才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应该先培养品德过关的人才。学习成绩无法确定其所有,有才无德的人才必将成为社会未来的祸害。

总之,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现在的状况下,急需一种精神或者是文化来影响高校的德育教育,影响在高校学习的人才们。

四、高校德育教育与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

经过分析,高校的德育教育现状比较惨淡,存在这很多问题。应该明确的是,人才的定位并不是其智商有多高,学习能力有多强。道德品质也应该能作为其最为主要的考核标准,没有良好品行的高材生一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上文中分析,可以知道,爱国主义、良心以及诚信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这些最为基本的德育内容,却成为了目前缺失最为严重的道德素质。那么,针对目前这些现状。是否可以考虑一些比较传统的文化呢?考虑那些虽然传统,但是却依然纯洁质朴的文化,来结合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道德教育。

(一)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

虽然乡村的生活没有那么多色彩,简单而似乎显得枯燥。但是,乡村的道德文化却一直没有缺失,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简单,让生活更加简单明了;更加朴实无华,却充满人性的美丽。乡村文化,讲究诚信,善良的农民,从来不会多拿别人一分钱。自食其力,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来获得应有的价值。很多舞台上,也演绎过这样的场景。那些淳朴善良的劳动人们,不喜欢外表的美丽与光鲜,他们认为劳动才是最为光荣的。答应别人的事情,从来都不会食言。虽然没有经过特别多的高级教育,却懂得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这就是道德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精彩的体现。在微小的事情上才能够体现一种精神的伟大。诚信老实的乡村人,对于答应别人的事情从不食言,也绝对不会反悔。让众多所谓的学者们钦佩,他们的笑容也是最为纯真的。

乡村的生活简单而朴实无华,虽然那么清苦,却依然不会被外界所影响。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良心两字,他们的信仰也许没有那么高尚,但是他们都信仰良心。农民的口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我没什么信仰,但是我们会信仰良心。良心对于他们就是一种使命,一种生命最高的价值体现。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些通俗的言语都是来源于乡村,他们本着这样的信念,世世代代的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但是却在平凡中,培养了多年的良好道德文化,值得多数人学习。

(二)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引入乡土气息

在很多情况下,高校教育似乎都给学生们知识上的灌溉,给予他们大而全的教育方式,总是将实用的东西概念化。那些所谓的德育教育都是书本上的文字,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也收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形象化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真正去体会,去回味。一味的宣传:诚信、爱国、道德。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实际接触,让学生们去体味。虽然有些高校也确实将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到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去,但是却依然收获不到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如果仅仅是通过学分的约束来教育学生们,收到的肯定不会是预期的效果。相反,学生们也许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更加无法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引入乡村气息,最大的关键在于,能够让高校的学生们真正的去体味那份纯真。乡村的气息,虽然给人一种乡土的味道。但是,面对这大城市的利益诱惑,学生在面对种种吸引的时候而无法得到满足,因为身边的色彩太过于鲜艳,而无法让他们真正的去感受其中的乐趣。这样就会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与奢求,这种渴望慢慢成为了一种欲望。在学校的时候,成为了一种被压抑的欲望。而等到了社会上追求理想的时候,却往往因为社会的现实与残酷,而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一旦有一种捷径,能够让大学生最快的实现其已经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就会让他们忘记曾经所谓的道德与素养。因为,他们没有过真正的道德底线教育,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严重的影响与后果。只是为了满足曾经压抑已久的欲望,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因此,身边的影响最为重要,会对其以后的选择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乡村的朴实与质朴,正是可以淡化大学生们那内心的贪婪,让他们清楚认识大什么才是生活的最高追求。

五、结语

乡村生活虽然充满这乡土的气息,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以及淳朴的乡村气息却值得多数高校在德育教育中给予参考。生活中的诱惑往往存在于自己的身边,大学校园处在繁华的城市中心,远离了生活的乡村,却带走了很多质朴的情感。给予学生们乡土的文化,让他们更多的清醒的活在对于生活的真正追求之中,而不是只为追求奢华的生活,满足自身的欲望。在追逐了很久之后,也会慢慢明白,生活的真谛在于造福社会,让自己的价值得以最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娇珍,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59-62

[2]胡伟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111-112

[3]金素梅,大学生公民责任感教育:高校德育研究的新视野[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231-233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4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东省七所乡村学校进行调查,这七所乡村学校分属六个地级市。这六个城市地理位置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层级性。在这七所学校中,有中学三所,小学四所。

访谈法是搜集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本文在每一所学校随机选取一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六位负有教授国学课程的任务,一位没有该项任务),使用网络、电话等方式对这些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包括国学课程的教材、授课方式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

二、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这七所乡村学校都开展了国学教育。本文主要从国学教育的教材、内容、师资、开设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介绍国学教育在山东省乡村中小学的现状。

1.教材方面

通过访谈可知,在乡村小学,国学课程属于地方课程的一部分,其教材是由山东省教育厅统一编撰的。教材名称为《传统文化》,每个年级一册,总共六册。该教材由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免费发放,学生人手一册。在乡村中学,国学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一般是由学校编撰的。在这些被调查的乡村中学中,学校所编撰的教材仅作为备案材料存放在教务处,并不发放给全体师生。

2.内容方面

调查发现,乡村小学的国学教材具有两个特征:经典性与全面性。从内容上看,国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形式上看,这些教材包括艺术、建筑、诗歌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涉及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又涉及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较为全面。但在乡村中学,国学教育内容相对狭隘,主要是一些经典文献与诗词,如《论语》《道德经》以及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代表作。

3.师资方面

通过访谈资料可以发现,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教师一般由主科(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具体而言,乡村小学的国学课程教师一般为主科教师,其中主要是语文教师。乡村中学的国学课程教师一般是班主任。

4.开设方式与日常实施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在国学课程的开设方面,乡村中小学采取上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一般而言,每个班级每周一节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并在课程表上有明确的安排,只不过在课程名称方面稍有差异。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国学课程的名称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在国学教育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乡村小学存在主科课程课时侵占国学课程课时的现象,但是总体而言,乡村小学能够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正常开展国学教育。在乡村中学中,国学课程仅仅出现在课程表上,实际上,学校并不开设相关的课程,国学课程课时多被班主任的课程所占用。

5.课程评价方面

访谈资料显示,乡村小学会对国学课程进行评价,而乡村中学并没有相关的评价方式。在乡村小学中,学校主要是通过考核学生的知识识记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同的学校,其考试分数所占比例不一。一般而言,国学课程的分数通常占考试总分的10%左右。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这个分数比例比较大。

三、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乡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经验

(1)有专门的教材且知识体系较为完整

一般而言,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材以及教材的质量对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国学教育方面,山东省的乡村中小学都拥有专门的教材,这为国学教育的正常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材的质量上,乡村小学的教材质量较为突出。就某一个年级的教材而言,其内容不仅涉及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而且也涉及了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涵盖了经书、诗歌、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就整个小学而言,小学教材共分六册,内容覆盖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知识体系较为系统与完整,便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2)组织实施系统较为完善

在课程的开设上,这些乡村中小学对国学课程有明确的规定,具体规定了国学课程开设的时间、次数以及方式,这有助于保证国学课程正常开设。此外,在课程结束时,乡村小学还规定了考核的方式与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评价。由此可见,无论是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课程的实施,还是最终的课程评价,山东省乡村中小学都有所考虑并伴有相应的措施。可以说,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组织实施系统较为完善。

2.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展存在形式主义取向

在课程开展方面,乡村中小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两者都表现出形式主义取向。对乡村小学而言,由于课程评价时仅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情况,所以各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时候,一般仅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背诵情况,较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感悟与思考。可以说,乡村小学国学课程的开展是面向考试的。在乡村中学,国学课程开展的形式化取向更为严重。如前所述,大多时候,国学课程仅仅出现在课程表中,学生手中少有国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乡村中学的国学课程是一种表面的存在,主要是应付上级检查。

(2)缺少专门教师且任课教师国学素养较低

在当前的国学教育中,学校中并没有国学课程方面的专门教师,国学任课教师均为兼职教师,而这些教师多为主科教师或者班主任。由于这些教师较为重视主科或者自己本来所任教的科目,无形中使国学课程处于边缘地带。而且,当前的任课教师在教授国学课程时,多注重学生的记诵,忽视学生个人的感悟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自身对国学课程的掌握与理解有限,无法充分挖掘国学课程的精髓,并将其传递给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任课教师国学素养比较低。

(3)课程开展方式单一

在教育教学中,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课程开展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当前的国学教育开展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这一事实说明:国学教育的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这种单一化的开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国学教育的质量。

四、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改善策略

在国学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个体、学校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会对国学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山东省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山东省乡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改善策略。

1.师资方面

为了有效地提升乡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质量,教师要转变个人意识,提高自我修养,具体内容如下:

(1)转变意识

国学教育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性的主要是国学课程,而隐性的则是国学课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学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将国学教育视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国学教育的隐性部分,充分发挥国学课程对学生的隐性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国学教育并非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2)提高自我素养

一线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让自己不断地透过国学表面体味到国学更深层次的涵义。因此,这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地学习国学知识,并将其渗透到个人生活中。

2.学校方面

(1)实现课程开展形式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国学教育开展方面,学校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发多种教育方式。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国学知识来营造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国学的熏陶。在课程评价方面,学校也不必局限于纸笔测验,可以进行国学知识比赛,利用比赛等更为灵活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

(2)加强国学教育的指导与监督

在国学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任国学素养较高的社会人员,或者国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对普通教师的国学教学活动进行指导,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国学素养与教育水平。此外,学校还应该对国学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例如,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与上课质量,对未正常开展国学教育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惩罚,保证国学课程的正常开展。

3.相关政府部门方面

(1)进一步完善国学教材建设

当前,乡村小学的国学教材建设较为完善,但是中学教材建设尚不成熟。因此,加强中学国学教材的建设,保证中学国学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国学教材建设。

(2)加强乡村中小学的师资建设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5

子群的指数集对有限群的影响

L-拓扑空间的Sθ-连续序同态

半平面中一类Riemann-Hilbert边值逆问题

求积公式余项“中间点”渐进性的一般性定理

一种带有模糊观测层的隐马氏模型

两个子空间夹角性质的证明(英文)

CA与GIS系统结合在城市扩展中的研究

3D游戏场景绘制和管理的特殊技术

基于H.264的运动矢量集自适应快速搜索算法

基于OpenGL的山体模型算法及其可视化

Sm_(0.5)Eu_(0.5)(Hacac)_2HAA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发光

RP-HPLC测定保妇康泡沫剂中=牛儿酮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喀斯特型高原深水水库中的微囊藻毒素的含量

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研究

贵州旅游商品市场特征与开发战略

基于旅游网站背景下的贵州乡村旅游机会公平研究——以贵州肇兴寨为例

航海类高等数学语言改革研究

一种基于局部扭曲立方体多计算机网络的顺序诊断算法

渐近锥几个定义的等价性和性质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类恒等式的证明及应用

BeO分子基态(X~1Σ~+)的结构与势能函数的理论研究

基于Delphi的计算机电源定时管理软件的实现

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及其混合遗传求解算法

SDS/正丁醇/环已烷/水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研究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人发中微量硒

超声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塑料制品中四种酞酸酯

痛风舒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有效性验证试验研究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喀斯特地区的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喀斯特枯水、干旱、灾害初探——以贵州省为例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模式——以贵州省镇宁县为例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评价都匀市坡改梯适宜区

基于“3S”技术的县级资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

基于GIS和RS的水源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以贵阳市红枫百花流域为例

运用“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培养创新能力(英文)

不同思维品质反映程度的对比研究——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中

参与式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对贵州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的调查

非线性抛物型微分包含积分解的生存性及正则性

四阶非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有界性及稳定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又一新判别法

具有凝固平直界面的温度场的扰动分析

Kronig-Penney模型的超对称伙伴势及其精确解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 艾滋病  知识  调查 现状

随着我区经济发展、棚户区改造及打造宾水旅游城镇知名度的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多,每年4-11月份大批建筑工人进入我区,且我区又有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着,普及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十分重要。 目前艾滋病尚无疫苗可预防、又无治愈药物的情况下,通过健康教育向广大群众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根本措施。亦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包括城镇居民、青少年学生、外来务工人员。

1.2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调查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注意事项与技巧进行培训。问卷填写采用自愿、不记名、选择方式回答;艾滋病相关知识问题答案以“能、不能、不知道;是、否、拒答”三选一的形式出现,防止被调查者在回答时主观猜测,以示结果的客观性。调查时由调查员讲明情况,当场发卷,当场填完收回;对文化程度较低、独立理解能力较差的人群采取个别询问、由调查员填写问卷。不同人群问卷内容不同。包括一般状况、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艾滋病知识来源和态度;与固定性伴性行为、商业性行为、与临时性伴性关系、吸毒行为、求医行为、干预服务获得情况等。

2 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城市居民58份(男性24人,女性34人);外来务工人员240份(均为男性);教师108份(均为女性),青少年学生202份(男性92人,女性110人)。

2.2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25%,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不存在歧视心态的占28.65%;在校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2.96%,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不存在歧视心态的占1.02%;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5.98 %,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不存在歧视心态的占14.02%。 调查结果表明仍有近1/2的人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不能做到一视同仁,还存在很大的歧视。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染艾滋病,定期服用抗生素等问题还存在误解。

2.3艾滋病知识获得的来源

城镇居民艾滋病知识来源依次为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医生、咨询服务、工作单位或社区组织的宣传活动、广告、免费宣传资料及宣传栏;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来源依次为电视、周围人聊天、广播、宣传广告及街头宣传资料、学校的教育。大多数被调查者获得艾滋病知识来源于电视。

3 现状分析

3.1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政府参与,多渠道宣传

当前,我国政府在艾滋病防治中投入了大量资金, 为深入细致和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目前艾滋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艾滋病防控工作并不乐观, 居民对艾滋病认识比较肤浅, 尤其乡村居民知晓率更低。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根本不会感染艾滋病,说明居民对艾滋病认识存在误区。

居民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是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主要原因。有效促进防治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透过艺术及游戏等互动有趣的活动,提供艾滋病教育的信息及性知识 ,让他们了解有关预防感染艾滋病的教育,并自信地面对性疑惑,防患于未然,具有深远意义。

3.2艾滋病健康教育要部门联合,多形式开展

健康教育是普及艾滋病知识的首要环节,只有多部门联合如卫生、教育、妇联、共青团、大众媒体等,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提高广大群众预防疾病的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才能杜绝艾滋病的传入和流行。

目前健康教育活动多在城市开展,很少深入乡村;加上乡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对精简的宣传单、宣传广告不能理解,造成他们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深入了解。而目前我国疫情主要发生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所以在宣传形式上应立足于城乡居民普遍喜爱的大众传播媒体—电视。艾滋病科普片、宣传广告等在当地电视台定期播放,或制作成公益广告、字幕播放。同时充分重视乡村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为乡村居民办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顺口溜、快板、图片作为宣传栏目和阅读资料。二是在宣传内容上进行全面调整,首先要广大居民了解艾滋病,知道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再把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为高危行为要预防、哪些行为不会感染上艾滋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