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1

关于中小学生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情况的报告

十月十五至十六日,按市教育局教勤[2003]10号文件要求,我局重点对8年来达到省级和市级经济标准的中小学生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就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地建设情况。

我县现有省级经济标准生产实践教育基地2处,市级经济标准生产实践教育基地11处。经查,有9处学校基地面积能够达到要求,其余4处亩数不足;有10处学校有基地标牌,但欠规范;除张会亭小学外,其他各处排灌情况较差;县农业技术中学绿化美化情况较好;在生产经营方面,各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非典”影响,年收益下降20%左右,帐目管理相对较全,并实行了财务公开;都能够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在为民服务咨询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各校学生都能够在基地参加劳动技能的学习,接受劳动教育。

二、组织领导和劳技队伍建设情况。

各基地领导机构健全均成立有劳动教育指导小组,劳技教研组有办公室、有计划、有记录。劳技教学条件情况不一,有8处学校师资配备到位,基础设施相对较全、有劳技操作室。

三、劳技教学管理情况。

在劳技教学安排上,劳技教学项目均能达到4个或4个以上,做到了按大纲开设课时,教材主要为省编教材;在教学制度上,各学校都有教学计划、有学期教学总结,有劳技课考查制度,有实施细则、有年级项目考查安排;在安全操作方面,各学校都制定了细致的安全措施,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四、整改措施。

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结合我县当前各校生产教育基地状况,制定整改措施如下:

1、按照农村中小学生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评估标准,扩大基地面积,使各学校基地面积都能达到标准要求。

2、规范标牌,增加设施,经常性督查各校绿化、美化情况。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2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下辖1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731.14万,属于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5%。现有中小学校2700多所,中小学生100余万人,其中市中心城区有中小学校140多所,在校学生13万人。客观地说,以前由于素质教育观念淡薄、经济实力有限、山区环境限制等多种原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展缓慢,无法满足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不过近年来,衡阳市加大了推进力度,结合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学校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有了飞速发展。

一、加大投入,打下场所建设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共高标准改建衡东大桥中学、耒阳马水完小、衡山开云中心校、衡阳溪江九峰完小、石鼓区角山中学等73所学校原有学农基地1482亩,新建衡东高塘中学、耒阳洲陂中学、常宁兴源完小等28所学校劳动实践场所1056亩,现90%的村完小以上农村中小学校有领导实践场所、有项目,项项见效益。

一是政府重视,解决资金不足和用地缺乏两个难题。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硬件是基础,资金和用地是无法绕开的两大难题。市委市政府站在发展教育的高度对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出台《衡阳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国土部门在规划用地和办理相关手续方面提供方便,财政部门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单列了专项建设资金。

二是实事求是,把握科学定位和科学管理两个原则。在场所规模、建设项目及课程设置上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符合需要,利于教育教学。如常宁、南岳、衡阳等山地学校发挥气候优势种植茶叶、药材,衡南上壁中学利用300亩基地发展优质果园和特色养殖。对劳动实践场所的开发利用依托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方便师生劳动实践为目的,严禁土地承包、转租,杜绝荒芜;建立“四定三保”责任制,实行定位、定牌、定班、定人和保种、保活、保收益,以持续发展带动管理,靠科学管理创造效益。

三是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既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又能满足学生需要,衡阳市顺应形势,在市级区域整合资源,决定建设一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的选择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并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大力支持。项目建成后,每期能接受1200余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容纳市区及衡南县部分普通中小学校约18万名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

二、注重实效,强化场所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场所是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体。创建劳动实践场所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建成之后如何有效发挥育人功能,让直接育人的成效最大化,衡阳市做了很多探索。

一是在理念上落实。灌输素质教育理念,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实践场所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延伸和有机的补充。[2]通过劳动实践场所这一载体把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文化知识、劳动观念与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切实把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二是在制度上落实。制定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和活动课开展制度,通过“教学、实验、活动”三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场所参加劳动,把能放到场所去上的课和开展的活动放到场所去进行,让学生在劳动中和实践教学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三是在教学上落实。严格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做到“五有”,即有教学及活动计划、有专职或兼职授课教师、有配套教材、有考查评比记录,保证劳动实践场所教学质量。同时引入评估机制,通过评估手段检验场所的办学方向和效果,进一步找出差距、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强化管理、提升成效。

四是在师资上落实。以教师的转型培养,谋求课程的同步发展,激活课程意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有目的地调整文化教师到专业队伍中来,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学习等形式促进教师转型,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优良师资团队。

三、因地制宜,发展场所特色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突破校园围墙,直面社会市场,在科技运用和创新管理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特色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实践场所经济,不少学校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教育的“造血”功能。2011年至今,全市中小学实践场所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设施维修达150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在校食宿达600万元,用于支助贫困学生达500万元,用于改善教师福利待遇达800万元。通过发展场所经济,在政府投入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给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是发展联合种植型经济。种植型的效益比较客观。比如,耒阳市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以耒阳职高100亩花卉种植基地为龙头,联合其他学校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产品辐射周边,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衡阳县溪江乡和常宁塔山乡所辖近22所学校利用劳动实践场所和学校空坪隙地种药材,效益十分可观。

二是发展特色养殖型经济。祁东县以祁东职中300亩基地为示范场所,走联合兴办、特色种养之路,在“野”字上做文章,开发了野鸡、野鸭、野猪等多种养殖项目,建立了波尔山羊繁育推广中心,带动周边乡镇40余所学校搞特色养殖,规模大、效益佳、影响广。截至目前,全市90%的农村学校都建立了养猪场,年循环养猪上100头的有20多家,创造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三是发展立体综合型经济。衡山县糖铺中学10余亩“生态农庄”劳动实践场所,集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牲猪饲养、家禽繁殖于一体,颇具创意,在完成育人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体验生活。蒸湘区和珠晖区的葡萄种植项目辐射面广,两区共22所中小学都建起了葡萄园,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连年丰收,销路看好。

四、围绕需要,拓宽场所服务领域

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困难等原因,广大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有限,特别是山区学校,食宿仍是一大主要问题。通过场所建设,围绕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有效地缓解了现阶段教育条件和教育发展需要不同步的矛盾。

一是利用种养项目成果办好学校食堂。针对大部分农村学校食堂伙食较差,学生难得吃到热饭热菜和新鲜蔬菜的现状,利用劳动实践场所经济的种养项目,把种养的蔬菜、水果、肉类等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学校食堂。如,衡南县二中每年循环养猪300多头,平均每两天杀三头猪以成本价提供给学校食堂。我们在调查时,学生都说学校比家里生活还好,餐餐有肉吃。衡东县高塘中心校有24亩水塘,组织学生科学养鱼,提升学生知识、技能,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改善了学生生活。据统计,衡阳市90%以上的农村学校都充分利用种养项目的成果改善了食堂伙食,改善了学生在校生活。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3

一、有效渗入课堂教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教给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做”中学创新的最直接、最可能产生效益的课程之一。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认识和实践、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紧密结合,有助于知识和能力在学生身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组织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时,无论是劳动观点的树立、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训练,都要立足让学生动手做这一特点。“动手做”不仅仅是“跟着做”、“模仿做”等简单、机械的操作训练,而是要在学生手脑互动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下手”和“怎样动手”。

当前劳技课的一般教学模式:导入新课,讲解示范,学生活动,评议总结。而其中“讲解示范”环节只注重制作方法和技能的传授,导致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动手”,虽然易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因缺乏学生积极探究的动脑过程,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就会使其头脑中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及依赖他人、盲目从众的心理。

我在执教五年级《杯垫》一课时,对劳技课的结构作了适当的改革。第一步,出示杯垫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步,在“实物投影”下,指导学生分析杯垫的制作结构并学习解剖杯垫的方法;第三步,学生一边解剖杯垫,一边讨论制作杯垫的方法;第四步,学生动手制作杯垫。我把作品的“结构分析”和“解剖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在发挥杯垫功能的前提下,每位同学都可以从材料的选取、形状的设计等方面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事实证明,我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使80%的学生完成了杯垫的制作,所制作的杯垫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让学生在“做”中了解原理,探究制作方法,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举一反三,制作出不同样子的作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手脑并用”。

二、合理利用校园资源

要做到让学生手脑并用、真正动手做,还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空间与时间。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劳动实践的空间,在校内开辟了占地四亩的劳动实践基地,基地内分成三大部分:一是趣味种植区,种植内容有蔬菜、粮油作物、花卉、果树等;二是趣味养殖区,饲养猪、羊、鸡、鸭、鹅、鸽子、蚯蚓、当地的淡水鱼、金鱼等;三是制作活动室,活动室内配有木工、小五金、陶艺制作、缝纫等工具。这三大部分内容基本能满足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需要,也保证了学生劳技课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劳技课的教学时间受课程计划的制约,有些种植、养殖方面的教学内容仅靠每周40分钟的一节课是很难解决的。既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又要满足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如何科学合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劳技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1.提前公布学习内容。因为种植、养殖的学习内容受到劳动技能与科学知识牵制,如果纯粹让学生不动脑的去动手做,那就失去了劳技教育的真正意义。我在教学中,把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提前一周或一个月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去设计劳动方案,并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在劳动活动中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2.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做好劳技课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效率的关键。多年来,我总是与学生在课前一起准备与劳技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和工具,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充分动手做的时间。

3.整合《劳技》《科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我把劳技课中的种植和科学课中的种植内容整合起来,将实践与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种番茄》时,课前学生在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后,设计的劳动方案有10多种,有番茄苗卧栽的、有露天栽培的、有大棚栽培的、有盆栽的、有番茄生长中“打顶”的,有在不同花序上“疏花、疏果”的等等。每个学生都带着“课题”去实践操作,探求未知的兴趣十分浓厚。课余时间,孩子们到自己的“责任田”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各种数据,主动参与番茄生长过程的管理工作。这样的劳动实践,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番茄的种植方法,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番茄种植的后期管理,更让他们品尝到了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三、创意拓展校外空间

课外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劳动技法,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问题。我把探究性学习渗透在劳技课外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学习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总结和分享研究成果。

在一次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孙慧在剪枝活动时发现夹竹桃是有毒的植物,提出能否利用夹竹桃的毒性制作杀虫剂?她和同学一起,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有关农技员和专家,设计了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方案,并利用学校星火生态园开展了一系列杀虫实验,证明了夹竹桃叶提取液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杀虫剂。最后,他们的研究成果《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近几年来,学生在劳技课外活动中积极实践,主动探究,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木槿叶汁液洗涤效果的研究》和《绿色洗衣粉》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绿色杀虫液》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由此可见,劳技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问题意识,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4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对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5

(二) 深化素质教育、基础文明教育。

1、 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提高值日、值周质量,严格执行流动红旗竞赛,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做到:在校园里不吃零食和饮料,提倡低年级队员不带零化钱,高年级队员一般不超一元,人人节约零用钱;讲究环境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校门口看到任何废纸杂物都有责任和义务捡起来放进垃圾箱,教室里要做到绿化、美化、艺术化;同学间团结友爱不打架骂人;推广礼貌用语与普通话,“对不起、您好、谢谢、没关系、老师好、同学们好”是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的主题字汇。我们把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2、 继续开展光荣升旗手活动。各中队要积极推荐有特长、为校为班争光的队员为“光荣升旗手”,让全体队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 展开红领巾护绿行动。各中队要指定护绿公约,教育队员爱护花草树木,有组织地安排队员定期清除护绿区内的杂草、杂物,为校园绿化出力,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生机盎然。

4、 以“励志进取”为目标培养学生特长。根据不同的学生,为他们规划不同类别的自我实现的目标,在组织、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 ,要激励学生确定更高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追求。

(三) 推进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

“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是实践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传统实践活动的升华。对于在成长起步阶段的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勇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创造者奠定基础。因此,我校要以少年儿童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引导学生以家庭为阵地,建立家庭劳动岗位、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2、要努力探索社区少先队的工作方法,引导少年儿童在社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其他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如依托工厂、敬老院等校外基地,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极配合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转变少先队活动职能,扩大活动面,提高少先队工作活力。少先队大队部要把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要帮助队员学好、学活功课,积极配合学校正课学习开展活动;要让少先队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抓住“四个点”(基本点、活跃点、保证点、最高点),提高少先队员“四个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把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统一起来。

4、 进一步深化“雏鹰争章”活动,使“雏鹰争章”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互补,起到互需——互补——互优的作用;要抓住综合实践课,让少先队员亲身参与实践,积极体验,丰富经验。促使少年儿童在实践体验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开展以德育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实德育科研的先导地位,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少先队大队部要带头研究德育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通过调查、通过分析、通过研究受到教育,受到熏陶。

(四) 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

1、以“小太阳社团”为载体,以兴趣小组为活动时间,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自主管理干部队伍。(2) 各个部门实施“规范+特色”的管理机制,通过强化辅导、严格要求,加强队干部的独立工作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部门工作作风。

(3) 各部门聘请辅导员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兴趣小组的时间开展各类的活动,做到活动有时间、活动有内容。

(4) 尝试在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争章课,给争章活动以时间和辅导老师上的保证。未被聘用的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年级的争章活动,让每个队员做到人有章争,人人有时间争章。

2、中队继续开展争创卫生文明班级的活动。

(1) 中队继续开展有特色、有创造性的活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中队辅导员重视活动资料的积累和活动的新闻报道

(2) 积极推荐每周一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3、重视“科研兴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要增强读书活动的自觉性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重视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工作,注重开展少先队科研活动,达到科研兴队的目的。

(2) 定期一月召开中队辅导员会议一次,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学习讨论、经验交流。

(3) 完善中队辅导员的选聘、考核奖励制度。

4、各年级选聘一名联合中队辅导员。

(1) 针对自己年级队员的年龄、兴趣等特点聘请一位联合中队辅导员。

(2) 每学期由年级联合中队辅导员策划,中队辅导员协助开展一次年级联合主题队会(班会)。

5、每周举行一次大队委员碰头会,总结一周来的工作,为学校及班级建设提出新的建议。

三、主要工作及活动安排。

九月份:

工作主题:热爱学校 遵纪守法

1、恢复常规工作(安全、卫生监督等)

2、中队制订好新学期中队计划,调整中队组织。

3、召开大队辅导员会议、进行大队委改选。

4、进一步细化小警察值周制度,试行班级值日制度。

5、开展“小太阳”鼓号队组建、常规管理和训练。

6、教师节庆祝活动。

7、各中队举行“祝福祖国妈妈”庆国庆文艺演出。

十月份:

工作主题:锻炼身体 培养美感

1、队干部第一次培训。

2、建队日发展新队员。

3、评比“洁齐美”教室。

4、我画国旗、我画国徽比赛(低年级)。

5、“爱国英雄”故事赛(中年级)。

6、“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高年级)。

7、队知识、队礼姿势培训(由大队委负责)。

8、召开第二届田径运动会

十一月份:

工作主题:动手动脑 活跃思维

1、献上一片爱心—红领巾、作业本等学习生活用品义卖活动。

2、队干部第二次培训。

3、举行"争做合格小公民"知识竞赛。

4、手抄报比赛。

5、劳动技术教育。

6、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及展出。

7、召开"劳动创造 "的班会。

8、诗歌朗诵比赛。

十二月份:

工作主题:五讲四美 全面发展

1、开展安全周教育(重点为食物卫生)。

2、庆祝元旦文艺汇演。

3、普法、禁毒、综合治安教育工作。

4、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做好德育工作总结。

一月份:

工作主题:发奋学习 争创先进

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和各项总结。

2、指员撰写学少小论文。

3、做好复习动员工作。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6

一、怎样看待中小学教育科研

1. 科研引领是学校形成特色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振兴。”的工作方针。改革创新正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面对飞速发展的教育现象,站在基础教育的前沿,科研引领始终作为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课题研究一直是学校形成特色的行动载体,通过改革与创新,不断的强化内涵挖掘,深化着学校各个研究领域。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它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的前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特色学校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具有一般学校共性,又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通过科研引领,能以学校优势为切入点,针对实际,找准开发点,挖掘潜力,开发资源创建学校特色。强化整合,以点带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对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品牌的学校,要将品牌巩固起来,融入学校文化核心,形成特色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树立经久不衰的特色旗帜。

2. 课题研究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老师,必须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接近教育的本质,从而发现教育规律。教师科研的基本定位是研究教育的新规律,追求教育的最大价值,最终让教师成为专家型人才和学术研究者。通过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科研理论的最后实践者、创造者、验证者,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借助学科教育研究教育科学,以教研拉动科研,以科研带动科研。当前的教育研究,已经从“学科体系”转向“研究体系”和“价值取向”。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小学的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成功的保证。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研究成果,用科学的语言叙述研究的实践经验,用经验体现教育研究的特色,发现教育研究的价值。把研究作为通往幸福的道路成长的阶梯,使课题研究成为了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怎样开展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效果越来越明显,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已经被放在突出的地位。对于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而言,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先导作用,强化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进程的加速功能,着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研究方向是规范科研管理,完善科研体系建设,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深化课题研究,强化过程的真实有效,整体提升研究质量;更新培训模式,提升科研培训的效率,创建优质的研究团队;探索途径策略,注重阶段成果的宣传推广,促进科研成果更加丰富繁荣;加强基地建设,推出学校科研特色,打造名校引领示范品牌;提供信息资源,广泛普及科学研究,推进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 总结提炼,汲取精华,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全面总结和提炼课题研究阶段的优秀成果,对研究的教育思想精华与实践经验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平台,及时推广转化应用。

2. 扎实过程,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的特色实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区域主导课题《区域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引领,深入开展全区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区域实际,指导基层学校结合校情,构建突出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网络。逐步完善两个研究框架,一是“区域研究――协作研究――校本研究”的研究网络,二是“区域课题――校本课题――小课题”的研究体系。在课题组中开展课案、课例、研讨、学术交流等研究活动。

3. 优化模式,高效培训,形成优质的科研队伍。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新时期科研培训的新形式、新途径,通过高效培训形成三个有战斗力的教师团队:“全员基准团队,骨干提升团队,名师引领团队”。以全员基础培训为目标,科研骨干培训为重点,发挥兼职教研员、名教师、名校长的带动辐射作用。注重科研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科研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学习、工作、研究的一体化,实现培训的高效能。

4. 树立典型,加强建设,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科研基地校的管理与指导,提炼基地校的优秀工作经验,使其向着特色化方向发展,树立区域科研基地典型。

5. 完善机制,构建模式,形成管理的精细规范体系。不断创新科研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进一步规范科研工作“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档案管理、评估管理”的管理模式。发挥职能,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课题研究的三级管理,力争实行电子、文字档案的双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逐步形成高效的研究、管理、视导与服务的发展机制。

发挥两条管理流程提高科研指导管理水平。一条是组织管理流程:领导小组――教科所――教科研室。另一条是研究管理流程:主攻课题――主打课题――主导课题。双管齐下,分项实施,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6. 搭建平台,拓宽外延,强化信息的交流传播。建立科研管理网站、建立科研名师博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前沿工作交流与沟通,提高教育信息的辐射作用;及时传播教育科研信息动向,宣传教育前沿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推广更多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广阔便利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