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范文1

[关键词] 传统文化;动画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厚重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国的动画艺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中国绘画、民族工艺、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充分的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并不断地融合与创新,创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大量经典的动画作品。这些动画作品不但风格各异,包含了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多种动画形式,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别是水墨动画更是我国所独创的。因此,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动画艺术风格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动画艺术风格深受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动画艺术家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不断融合与创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研究过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丰富多样,民族风格鲜明。

早在1957年,我国著名动画导演特伟就提出了动画必须走民族风格的道路,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并不断探索与创新,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鹬蚌相争》等借鉴了我国传统中国水墨画艺术,从而创造出来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戏曲、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小鲤鱼跳龙门》《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锦》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装饰画等艺术元素。《猪八戒吃西瓜》《鹿铃》《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皮影、剪纸等民族艺术元素。《神笔》《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等借鉴了我国传统木偶等民族艺术元素。这些动画片都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随着美、日动画片的大量涌进,对我国动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很多的动画片纷纷模仿美、日动画片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对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既没有学到美日动画片的精髓,也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结果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几乎没有创作出经典的动画片,阻碍了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创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断地从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在动画创作中把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动画片中不断加入新元素,创造新风格,使形式风格变得更具有观赏性,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从而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的优秀动画片来,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大力发展。

二、动画题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

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

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三、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

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四、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

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的成功,是与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我国动画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动画的发展与美日等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对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从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继续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其为基础并吸取当代文化艺术新理念,构建起独特的动画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坚持传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审美趣味,不断进行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艺术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

[参考文献]

[1] 李本建 .论中国实验动画中的民族创新精神[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8.

[2] 佟婷,编著.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编著.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范文2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要从意识上重视起传统体育文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体育文化,在坚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精神不变,独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拥抱西方其他体育文化,重新构建并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1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2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2.2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2.3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合理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比如我国的太极体育和太极体育文化,不管是从体育的形式内容,还是体育所能达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质上来看,太极体育和太极文化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意义。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精髓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并且对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精髓进行拓展传承。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创新。为了得到更好的创新继承,使得后续能够得到更有利的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鉴其他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扑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所以在继承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认清自己在传承上的优势以及劣势,改变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创造优秀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3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4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1-25.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范文3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55-05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nding Dow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 “Youguo”of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in Nandan as an Example

ZHANG Ping1,HU Xiao-ming2,WANG Su1

(1.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 Sports Science Colleg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documents, data study, field observ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mmonness of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 and deems that: centering on the core of blood relationship,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as been functioning as group authority or folk tradition. Though possessing distinct quality of patriarchism they exist in their particular way with rationality. Nourished by folk tradition, traditional sports have been internalized to be a part of the ethnic culture. And consequently, they are handed down and spread by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Youguo” of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in Nanda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ly cultural heritage power of traditional sports so as to seek more dynamic channels of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Key words: Guangxi;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hite Trousers Yao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人类第一个完善的社会组织是以动物命名,以图腾作为标志和象征,具有共同意识的图腾群体[1]。而较晚形成的氏族则是以祖先或其他名称命名的。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这些具有特定目标的群体就是组织 [2]。而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只是产生于他们协作生产和劳动生活的需要,以自发的方式生成的,同时它也是源于人类困境中生存的需要。据民族志资料显示[3],许多民族村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都还保留着原始民主议事制度的氏族公社组织。因不同的自下而上的生存状态和不同的村落文化,人们建构的社会组织也不同。它是一种拥有相同血缘关系,具有权威性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法或图腾制度,它以“草根式”的传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因而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性和符号性。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民族文化,如其要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本文基于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的体育人类学考察,发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发展民族体育寻找更加稳固的依托。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文化共性——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源”

广西隶属我国西南领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界们在研究壮、瑶、侗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时,必然会研究它们的传统社会组织,由它寻迹该民族的发展史。而今,西南很多少数民族村落的氏族关系都尚未发生彻底解体[3],原始文明虽逐渐萎缩,社会进程也在不断更替,但氏族关系始终得不到彻底摧毁,氏族部落母体孕育的血缘纽带一直绵延不断贯穿于少数民族的村落史。由此而形成的传统社会组织,已深深内化为民间传统,与之共同构成村落传统文化。

1.1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 血缘关系是传统社会组织形成的核心,所有家族组织成员都凭着血缘相同的身份互相认同,没有这一血缘关系的内在网络,社会组织便不可能存在。如瑶族的“石牌”、“油锅”和仫佬族的“冬”、苗族的“鼓社”、侗族的“款”等等。“石牌”是盘瑶、山子瑶和贵州荔波瑶地区,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石牌内部存在着维护父系家族制度的血缘关系;仫佬族聚“冬”而居,其内在的精神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而联合起来的宗法性的家族形态[4];而“油锅”也是白裤瑶特有的血缘家族社会组织,它由15~20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家庭组成,一个“油锅”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汉语将它们统称为“油锅”,意为“同一个祖宗的兄弟,大家同锅吃饭,有事互相帮助[5]。”以家族为中心的亲属网络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凝聚力和人们身份认同的象征。罗伯特·F·墨菲曾指出:“在我们自己个体化和社会碎裂的文明中,亲属关系仍是我们最亲密纽带的主要来源。但在过去更简单的集团和现存的初民中,亲属关系提供的远远不止对个人的爱和供养,因为它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真正结构。”[6]而具有血缘关系的传统社会组织则是一切民间传统文化的维护者,由家族延伸到整个村落。

1.2 具有明显宗法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合理的存在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宗法性,它们具备族长、族权、族规、族产等宗法统治的特征,遵从祖先崇拜,凝聚族群组织的精神和亲情力量。社会组织中的头人不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与封建血缘宗族组织中族长的族权是完全不同的。头人的产生既不是世袭的,也不是选举的,而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组织具有各自的规章律令(石牌律等)或款约(侗款)等习惯法、拥有公共的土地财产。南丹白裤瑶每个“油锅”都有一个为群众所拥戴的男性长者担任油锅头,有“油锅”的习惯法规,且有定期的会议,不服从锅头意志或多次拒不承担义务、或严重危害“油锅”成员利益,屡教不改者,由公众决议后将缘由祭告祖先,开除出“油锅”,从此不再认他做为兄弟,剥夺其一切权利,连死后都不许埋入“油锅”墓地[7]。可想而知,这种惩罚在一直依靠族群,在不断迁徙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等于是剥夺了生存的权利。而这种社会组织就是以它特有的作用至今仍被保留着,以其长期所形成的权威性和凝聚力维护着村落的社会秩序。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传统的文化在当代总是被选择和被重新解释进而被整合入现代文化之中[8],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组织至今仍着身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态文化,以特有的方式维护着族群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2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潜在文化力——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民间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它包括举止言谈、衣食住行、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它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而且是历代人所积淀下来的、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9]。民间传统的保存,对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最大的帮助,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也尤其重要。而传统的社会组织来源于生活样式,引导、维护着民间传统。民间传统中滋养产生的传统体育,也自然地被传统社会组织传承、传扬。广西南丹白裤瑶的传统体育也未曾离开过“油锅”组织,已内化为民族文化,贯穿着民族发展史,俨然已是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潜在文化力。且据研究发现,白裤瑶的“油锅”组织,在管理白裤瑶社会的传统仪式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即使在文化变迁的当代,它的社会功能特别在保存、传递、和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具有难以取代的独特性。[10]

2.1 迁徙中孕育的传统体育活动,渗透于社会组织的组织与管理功能 瑶族是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到明清时期,两广已成为瑶族的居住中心,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高山密林中,这种迁徙生活是瑶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徭僮》中,即有瑶族“椎髻跣足,衣斑斓布褐,各匀远近伍,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的记载。特别是民间珍藏的《圣皇榜文券牒》和《评皇 券牒》,记述了瑶族先民“手把硬弓求野肉”和“入山居住,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活动[11]27。白裤瑶秉承着瑶族的传统游猎游耕经济,直至解放前,仍是处于“刀耕火种”的生活状态。因此,狩猎和采集活动在白裤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桂海虞衡志·志器》载:“徭人弩又名偏架弩,无箭槽,编架而射之。”唯南丹弩,弓材为绝佳。为了增加弩的杀伤力,往往涂毒汁于矢,史载“溪峒弩箭皆有药,唯南丹为最酷”。[12]65便知“弩”为白裤瑶狩猎的首要工具,同时也集结了白裤瑶族众的聪明和智慧。白裤瑶聚“油锅”而居, 仅在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现在仍存在21个“油锅”。白裤瑶村规规约中有:油锅成员互为兄弟,有互相帮助、保护的义务。如有违背,又不听劝者,经过油锅会议将其驱逐出油锅。[13]由此可探知:白裤瑶在经过不断地迁徙过程中仍能聚“油锅”而居,除体现了民族坚固的团结和凝聚力外,社会组织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功不可没。

而今,狩猎已是白裤瑶的民间传统。除了嗅觉灵敏的猎狗,“油锅”还按男人数配备猎枪及男子不离身的砍刀。打猎无需特别组织,按祖辈积累的方法进行即可。凡见到野猪、麝香之类的猎物,报告到寨老,只要他招呼一声,中、青年男子就自觉背上猎枪,带上火药、铁码和猎狗迅速汇集寨坪上,在发现猎物者的指引下,遵照寨老的分工奔赴岗位实行任务。白裤瑶猎捕野兽经验丰富,可根据野兽所食,或看树、草叶,或猎物所走的脚印判断其去向和离开原地的时间,确定捕猎行进速度、设立包围圈大小。不管多长时间,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直到把猎物捕获方才收兵。白裤瑶“油锅”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已渗透于白裤瑶生活中,而狩猎即是生活的内容之一。尤其在不断迁徙的年代,白裤瑶族众更是要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才能战胜众多的困难,因此组织与管理功能的重要性也是可想而知的。

2.2 节庆中欢愉的传统体育活动,社会组织的聚居功能使其成为传承链 节庆是一种非常态的生活状态,不仅可以展示和传递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人们心理欢愉的狂放,众多的身体活动随之也展现出来。白裤瑶有一句话“五黄六月过小年,正月十五闹年街。”小年就是农历6月30日,此时农作物刚好收成,可以稍作歇息,也是对丰收的庆贺。同时,也象征着白裤瑶人不忘祖宗、世代团结和互助。而闹年街即农历春节,期间除了着民族盛装和兴奋的心情外,传统的民间活动便是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斗画眉、打鸟铳,吹喇利缺一不可。而打陀螺则是白裤瑶“盛大”的传统体育活动,集体着盛装和热烈、壮大的竞斗场面,足可以体现这种“隆重”,犹如西班牙的斗牛节热烈、狂放。打陀螺,举行最密集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七,或者春节期间的里湖乡的圩日。2011年春节,课题组调查时当地的族众就认为:自古白裤瑶族众都认为打陀螺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就如身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当与族众一起打陀螺时,就会感觉是最幸福的时刻,只要逢圩日或节日,都会有头人组织打陀螺。“油锅”内或“油锅”间,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而陀螺打起时就会有一种过节的感觉,就会有很多族众一起参与和观看,打到精彩处常常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白裤瑶的陀螺头平、脚矮,用瑶寨木质坚硬的红青刚树木修造而成。陀螺有大有小,小孩练习用的二、三两,中号的2~3斤,最重的可达5斤,为成年人所用[14]。由此,也看到打陀螺其实已经是一种无形的传承。长辈和长辈间、长辈和晚辈间、孩子和孩子间,一条坚实的传承链。如今,在白裤瑶陀螺竞技场也能看到白裤瑶女子的身影,飒爽之态一点也不亚于男子。“油锅”组织的聚居功能不仅使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展现与传播,更使其得以传承,不仅是一种生活的聚居,也是文化的聚居,而此则意味着社会组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递,彰显了“油锅”组织的权威性。尤其在当代,“油锅”组织依然获得族众的认可,“油锅”头人在维护本油锅组织的正常生产秩序外,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传承民族文化[15]。因此,在组织白裤瑶传统节日活动中,它的作用仍然难以取代。据此可确定,白裤瑶的传统体育文化即是一种保持本真的原生态体育文化,没有任何粉饰,却也代代相传,确因“油锅”组织的聚居功能。

2.3 丧葬仪式中的传统体育活动,社会组织的祭祀功能使其具有权威性和民族心理归属感 白裤瑶的丧葬仪式神秘而神圣,透显出族群文化的深深印迹。“砍牛祭丧”是白裤瑶重要的社会活动平台,这一天附近几十里内村寨的人们都赶来观看,往往形成几百人的一次聚会。砍牛祭丧前,打铜鼓是必不可少的。清人李文淡《庆远府志》卷十《杂类志·琐言》说:“瑶壮俱尚铜鼓,而所用之时不同,有用、之于吉礼,有用之于凶礼。南丹惟丧事用之,犹须吉日,可击则击,不可击则止。”[16]因铜鼓是“油锅”的公共财产,平常的日子,由“油锅”头收藏,没有征得他的同意,谁也不准动。且铜鼓不能随便乱打,只有在春节和葬礼时,祭过铜鼓后才能打,可谓白裤瑶人民崇拜的“神器”。在白裤瑶的社会里,铜鼓不仅是油锅组织世代传承的宝物,而且还在白裤瑶的生命礼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代表了白裤瑶共同的祖先,实现了构建群的界限,缔结油锅组织的可能。[17]据调查,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21个“油锅”,就有铜鼓40多面,有3/4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传世铜鼓。族众在祭祖、葬礼时,仍会去找“油锅”头人,由他组织整个祭祀仪式。祭丧前,各“油锅”带来的铜鼓,由本油涡成员拿到铜鼓架上挂起来。丧事用的铜鼓多少不等,少则七、八面,多达二、三十面,一般说来,来奔丧的人越多,所带来的铜鼓也越多。敲击铜鼓的场面也十分悲壮。鼓场正中摆着一个大牛皮祖鼓(是用一根80 cm以上的大圆木,凿空树心,蒙上牛皮制成,鼓声低沉雄浑,是向祖先传递信息的神圣乐器)。丧家“油锅”的铜鼓面对祖鼓排在第一,其它的铜鼓依次一字儿排列悬挂在横木上,舅舅的铜鼓最受尊重,排在正中,面对祖鼓。祖鼓是整个铜鼓场的指挥,它由各“油锅”中擅长击鼓的长者用两根短木棍敲击。每个铜鼓有两名鼓手,一名鼓手手拿鸡血藤做的小鼓锤,站在铜鼓左侧,一名鼓手两手拿接音的木桶,站在铜鼓后面。而经验丰富的“油锅”鼓手指挥的祖鼓,是整个鼓场的指挥中心,铜鼓金属节奏的快慢,尽由此鼓决定。击鼓者双手各握细槌,一边打鼓,一边还摹拟猴子在地上蹲步、树上腾跳、以爪挠头、举足跨越等等舞姿,白裤瑶誉之为“勒泽格辣”,即“猴鼓舞”。鼓点的节奏和舞蹈动作急徐相应,整个表演活画出一幅顽猴嬉戏图。由此可窥知,白裤瑶先祖或许是隐密山林灵动活现的猴子,敲击祖鼓,先祖之灵,便会象猴子一样,穿林越壑,蜂拥而至[18]。而此时,男孩子们也随着节奏敲起了竹筒,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都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反复熟悉鼓声的节奏,以使他们最终能成为节奏的主人。本研究发现,没有传统社会组织的祭祀功能,白裤瑶的“砍牛祭丧”仪式中的打铜鼓,不可能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而白裤瑶的丧葬仪式,不仅是一种民族信仰,而且是族群发展的见证史。因为宗教节日和祭祀仪式不仅是族群集体活动最适合的载体,它使民族传统文化更具内聚力。而且据田野调查材料表明,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是借助于巫术活动及宗教仪式流传下来的。[19]白裤瑶的打铜鼓就像一种根植于“油锅”组织内的“文化网络”,不仅赋予这一文化网络以权威,同时也附着着族众的心理归属。而维系“油锅” 组织凝聚力的就是同宗同祖的意识及父系家族的血缘关系,白裤瑶的祭祀仪式及打铜鼓习俗则凝结于此。相信因白裤瑶“油锅”组织的祭祀功能,打铜鼓及跳猴鼓舞也将会一直存在下去。

3 结 论

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具有文化共性,以血缘关系形成为核心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虽具有明显的宗法性,但仍以特有的方式合理的存在着。并因其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性和符号性,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资利用的重要载体。

2)民间传统的保存对传统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最大的帮助,而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则引导、维护着民间传统。民间传统滋养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族众生活的内容,已内化为民族文化,自然地被传统社会组织以各种方式传承和传扬。而传统社会组织除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因此传统社会组织即成为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潜在文化力。

3)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在其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传统体育活动未曾离开过“油锅”组织,而“油锅”组织的社会功能则成为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远远而来,追溯其意,即在白裤瑶的历史及生活里。迁徙山林中的狩猎,节日里欢愉的斗鸟、吹喇利及狂放的陀螺竞技,充满神圣的“砍牛祭丧”仪式中打铜鼓及猴鼓舞,都是因为“油锅” 组织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而一直存在,且已成为民间传统,深深地潜移默化于白裤瑶的生产生活中。犹如根植于白裤瑶“油锅”组织内的“文化网络”,不但赋予这一文化网络以权威,同时也附着着族众的心理归属,集结着民族内聚力。白裤瑶“油锅”组织,即使在当代,仍以其草根力量丝丝络络的存在着,在保护和传递民族文化的同时,为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更具有生命力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199

[2] [美]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杨昌乌国.民族村落文化:一个“自组织”的综合系统[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69-72

[4] 黄兴球.论仫佬族“冬”的宗法关系及其性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3):36-40

[5] 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18

[6] [美] 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吕遒西基,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88

[7] 王昭武.论大瑶寨的“油锅”组织[C] .民族学研究第九辑,1990:129-140.

[8] 朱炳祥等.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周城白族村的田野观察[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9.

[9] 李志清.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8.

[10] 张萍,等.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发展村寨传统体育的关系[J] .体育与科学,2012,1:31-34.

[11] 瑶族简史转载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瑶族过山牒文汇编》,1964:20,34.

[12] 瑶族简史转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器用门》”药箭”条.

[13] 玉时阶.白裤瑶社会[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1-33.

[14] 徐金文,等.南丹白裤瑶民俗与风情[M] .北京:中国民族博物馆编印,2008,10:83-85.

[15] 王柏中.八桂田野[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8-29.

[16] 玉时阶.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66-72.

[17] 刘莉.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为例[D] .2006:2.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范文4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族幼儿教育。

一、问题提出。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并在习俗、语言、道德、礼仪、宗教、服饰、饮食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与汉族迥异的文化特征。[1]在此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体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全面发展,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幼儿教育。[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幼儿园课程受汉族主流文化的影响太大,很少反映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当地以接收土族儿童为主的少数民族幼儿园不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汉族文化为主,而且基本只使用汉语教学,同时当地年轻一代的父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也了解甚少,更不用说会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传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致使土族幼儿无法通过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接触并正确认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方面不利于少数民族幼儿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使其容易产生本民族不如汉族的民族自卑感,在现代主流汉族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冲突中丧失自我,从而可能极大地阻碍土族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文化困境,少数民族幼儿园和家长不应回避传统民族文化与主流汉族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相反应在积极主动选择和传授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本民族文化与现代主流汉文化的融合,让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主流汉文化共同发挥促进民族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少数民族幼儿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回归。

脱离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改用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文化来代替或掩盖本民族的文化,势必造成民族文化冲突或弱势民族文化的消亡。[3]当前土族聚集区幼儿园的教育就恰恰脱离了本民族文化,其幼儿教师不仅对土族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挖掘土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而且只会照搬汉族幼儿园,特别是汉族经济发达地区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从活动室的布置、教师与幼儿的服饰到其设计的教育活动全然没有民族特色。当地土族文化中蕴涵的丰富课程资源,如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与饮食文化等根本没有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幼儿园对本族幼儿发展的评价也是完全依据城镇汉族幼儿教育的标准来进行的。这种脱离民族幼儿文化生活根基的幼儿园教育势必导致少数民族幼儿学习兴趣低下,自信心降低,无法为少数民族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与支持,也就难以实现培养民族人才的长远目标。改革这种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教育方式也就成为少数民族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关键是少数民族幼儿园的教师应成为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极传播者。[4]为此,幼儿教师首先要熟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真正为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同时能够接受、赏识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能为幼儿树立一个文化宽容与接纳的榜样。只有具备此种广博的文化心态与胸怀,才有可能引导幼儿由衷地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幼儿教师要主动积极地选择最具有本民族特色,同时又最贴近幼儿生活、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园本课程体系。如本民族的饮食、服饰、生产技艺、生活礼仪、歌谣传说、传统节日活动等都是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又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教师的创编即可以成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歌舞、童谣、民族手工艺制作等,从而有效引导幼儿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同。

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在创设教育环境时要体现浓郁的土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室内室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展示大量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服饰、乐器、挂毯、手工艺品等,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上,可以利用土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元素,为幼儿创编“土族轮子秋”等运动项目,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土族幼儿穿戴自己民族的鞋帽,表演本民族的“土族安昭舞”。教师还可以设计“小小土族手工作坊”等系列艺术活动,让孩子们互相商量小吃“背口袋”的制作方法,或结伴共同装饰民族服饰。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图案的设计上,孩子们既可互相学习,也可以与教师交流,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感受本民族传统服饰、建筑与手工作品的美,同时满足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区角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先组织幼儿到当地的“土族风情园”现场感受,在幼儿亲历之后再在区角活动中开设这一内容,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在语言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大量利用土族的民间故事、儿歌、游戏等,并设计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人际交往和民族语言运用的机会。总之,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当地组织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对土族幼儿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使之能更积极和乐观地面对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三、少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中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与回归。

土族人民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在漫长历史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对人生的独特看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伦理道德观,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家长们日益接受了主流汉文化的熏陶与价值观,对本民族文化渐渐陌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语言及行为举止、风俗礼仪等都已与汉族无区别。如土族的民族服饰本来是十分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正因为如此土族才被称为穿彩虹花衫的民族。然而,在当前土族幼儿家庭日常生活中,一些年轻的家长往往忽视了土族服饰中积淀的民族精神与追求,认为幼儿穿着民族服饰引人注目,无法融入城市以汉族为主要精英的主流生活,所以不愿让幼儿穿着土族服装,幼儿自然无法从家庭了解本民族的服饰文化。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心智发展很不成熟,很幼稚,不可能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幼儿错失了理解和接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

针对这种现状,家长应积极转变观念,做土族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在促进幼儿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其社会性的积极发展。

首先,家长应注重家庭民族氛围的营造,以使幼儿对土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包括所生活的地域、家庭结构、房屋建筑、语言、服饰等文化形态有所了解,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在各种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中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如家长可以带幼儿去参加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土族传统节日活动———“纳顿”,使土族幼儿真切地感受土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仪式的重要价值,初步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民族认同感。其次,家长应积极挖掘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以身作则,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如土族人对老人特别尊敬和孝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把第一杯酒、第一碗茶饭敬给长者,赴宴坐席时也总是让老人坐上位,并先请老人动筷开席;青年人蹲着聊天时,遇见老人,要起身拱让并问候;走路时必须让老人前行,青少年不许抢先;平时无论在炕上或庭院,他人都不许从老者近前横过,而要绕后走过去;老人患病时,子女亲属要精心照料,村人和亲戚也都去探望,以示关怀体贴。又如土族人待客十分热情,有人来家做客,不论相识与否,凡事都会特别讲究圆满如意,甚至规定不能用纹碗碟和长短不齐的筷子,以让客人感受到主人待客的真诚与细致。再如土族人家一般十分和睦友爱,一家大小经常围坐炕上讲故事、聊天、议论外界事物、评判孰是孰非,家庭中很少有打架吵嘴之事,兄弟、妯娌、姑嫂间互相尊重,邻里间也从不说长道短,关系融洽和谐。[5]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所有民族幼儿都应当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土族父母应充分利用这些传统美德资源,在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与人为善的思想,讲究礼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促进幼儿健康稳定的情绪情感与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总之,只有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幼儿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全面发展,也才是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幼儿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范文5

关键词: 民间传统文化; 农民艺术; 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60-01

一如何加强对农民艺术节创新的认识

农民艺术节是集各种民族艺术和商贸为一体的大型民间活动。其举办时间大多是在公历9月份举行。其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农民画剪纸泥塑二人转鼓乐棚大秧歌,各种绝活表演等。它是集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文化与商贸为一体;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许多特色文化就是从农民艺术节脱颖而出的。例如辽宁县的剪纸,二人转;龙山区的健身秧歌;西安区的泥塑,家庭演出队等。这些活动逐渐形成了区域文化的特点,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农民在入夏挂锄之后的农闲期间,经常在田间地头屋里院外搞一些小型自娱性活动。久而久之,这种活动规模范围越来越大,最后发展成如今的农民艺术节。许多产生于民间产生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中的民间艺术在这民间的节日期间得到广泛的展现传承发展,它们成为我们北方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生活爱情祈福去灾,等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农民艺术节这一农民自己创造的节日,是农民长期劳动生活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存在时间历史悠久,是我们民族艺术之根,优秀传统文化之源。许多高雅艺术之作均源自民间艺术,如一些颇有成就的专业舞蹈家,他们的灵感均来自民间舞蹈。我国古代的曲艺杂技魔术表演者大多都来自民间,是民间艺术的继承人与发展者,许多事实证明,艺术家与民间艺术相结合是创造伟大作品的重要规律。同样民间艺术与专业文艺工作者相结合,也是产生精品佳作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文艺工作队伍

农民艺术节的创新离不开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民文艺队伍,这项工作是农村文化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因此,要求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单靠我们文化的几个同志是不够的,必须从上到下从点到面,层层建立起一支农民文艺工作队伍进行农民艺术的创新。由于历史和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等原因,农民文艺工作队伍中有些民间表演家和工作人员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被人看不起。如一些鼓乐被称为“喇叭匠”“要饭的”;一些二人转演员则称为打情骂俏的“滚地包”;一些大秧歌被称为“地蹦子”等。长期活跃在农村最基层的民间艺人,由于他们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途径也比较原始,大多数是父传子,师传徒,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一番革新创造。我们要与时代同步,适应时代要求尽快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民文艺队伍。

(一)各级领导,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应高度重视。要把建立高素质农民文艺队伍,作为农村文化主管部门的一个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要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并在人力财力物质方面予以支持与帮助。

(二)适当地组织培训学习。为了农民艺术家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我们要经常办一些各种专业培训班,以尽快地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只有素质提高了,创新工作才能做好。

(三)注意培养一批新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目前我们的民间艺术传承状况有些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培养人已成为相当重要的问题。仅就公主岭地区而言,从事民间艺术及表演的多数年龄在四十岁往上,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年龄则更高,年轻人不喜欢这一工作,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年轻人的兴趣。只有他们的广泛参与,才能保障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三、以特色文化为重点建设先进文化

农民艺术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它鼓舞人们斗志,振奋人们精神,自娱自乐,催人奋进。它年年都要办,年年都需要创新发展,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创新它才更具有活力,否则它将被淘汰。所以我们认为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关于继承与发展工作。农民艺术节这一多种不同类别组成的农民节日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了好长时间。它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以前它被一些人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粗俗艺术、如今它以豪迈的步伐,走出家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赢得了荣誉。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任何艺术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长期深入实际、深入民间,对大量的原始的传统的优秀民间文艺认真地发掘整理,学习继承,才能搞好我们的艺术创新,把我们的民间艺术推向世界。

(二)关于突破与创新工作。农民艺术节的创新是一项设计面广内容多做起来很复杂的一项工作。没有充分地认识,不开放手脚大胆创新,突破,农民艺术节将很难搞下去,阵地也将逐渐萎缩。农民画二人转剪纸等民间艺术之所以轰动全国走向世界,主要是我们依靠以农民艺术节为切入点,狠抓特色文化建设这个环节。现在公主岭各乡镇都有农民画作者群,他们不但作画,而且在文化馆人员的辅导下还能为画配诗,提高了农民画的文化品位,从而使农民画上了档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中的佼佼者在县城购置了相当气派的门市楼,成为由农民画走上致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小到农家饭庄的装点,大到楼堂馆所都有,成为我们的特色文化,乃至我省特色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享誉国内外的东辽剪纸小到微型“迷你掌中宝”,大到系列连续古典故事,令参观者无不赞叹折服。特别是石驿乡农民白崇仁创作的辽源百幅剪纸,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有关部门将收藏这部作品作永久的珍品保留。还有类似的其它一些文化活动等等,这些勇于创新的探索者告诉我们,不开放手脚搞创新,是拿不出精品佳作的。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范文6

关键词: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古琴艺术;钢琴教学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距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承与发展,在这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古琴艺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本世纪初才被称作为“古琴”。古琴文化距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受古琴文化的影响。然而古琴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深邃的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琴文化。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学习音乐的意义与目的。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传统历来是非常重视教育对完善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见身通六艺是很不容易达到的高标准。关于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解释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另一种解释为礼、乐、射、御、书、数。无论哪种解释都把“乐”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论语》中写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可以理解为:修身当先学诗,以礼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乐的学习造就一个完美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乐”的重要性。把“乐”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最高境界,成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在完善个人人格修养之外,孔子还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音乐教育的作用从个人扩大到对整个社会风气、民俗观念的转变上。此外荀子曾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西汉的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也曾指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也即通过“声和”“心和”,达到“人和”“政和”。

其实我们今天所倡导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也是这些,那么今天的钢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孩子们掌握一种本领,将来成为职业钢琴家,还是通过钢琴训练感受音乐,利用音乐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呢?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肯定都是后者,希望用音乐塑造人的完美品格。这样看来,我们不应为钢琴考级和各类考试、比赛所累,应让钢琴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真正达到“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乐其不倦,得其所乐

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学琴典故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大多采用“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今之一对一式钢琴教学也是借鉴了这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更直接、直观,便于沟通与交流,很适合今天的钢琴教学。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历来将“琴棋书画”作为评判一个人个人修养的标准,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社交中就有通过“歌诗必类”的行为来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而人们对音乐的学习也几乎都开始于幼年并伴随着成长的整个历程,甚至成为了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论语・先进》上载有孔子“吾与点也”的一段著名对话,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大意是说沐浴着暮春的微风,嬉笑着唱咏而归。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些足以可见古人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进行钢琴教学的初衷。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如果我现在教育一个石器时代的乳婴,不久他也会像今天的青年人一样能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可见教育儿童弹钢琴要从儿童兴趣出发,“使其乐习不倦”,从而达到“得其所乐”的快乐教育的结果。

三、有教无类

虽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口号,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上层贵族子弟或宫廷乐手、舞手为主要对象的。在如此众多的古琴名家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古琴名家或音乐家都来自于皇宫、贵族或士大夫文人阶层,而还有一部分琴家或音乐家则是以宫廷乐手、掌乐大夫或鼓琴待诏的方式存在,很少能看到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音乐家,文献中也很少有关于最底层劳动人民的音乐教育的记载。此外,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在众多的琴家当中,我们极少能够看到女性琴家的身影。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改革了。今天学习钢琴的孩子无论大小、无论男女、无论家境如何都可以学习钢琴,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这样无疑能提高整个民族的音乐修养。

四、人琴合一

中国古代所讲的“琴人合一”,用现代词语解释就是演奏者的心境、情感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真正相吻合,要求演奏者体会音乐的内涵,抓住音乐的精髓,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当中,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古琴高手。从伯牙学琴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古琴文化是注重体验和感受音乐,并注重由音乐引发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这对现代钢琴教育是有很大启迪的,我们可以通过钢琴教学启发人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五、博采众长

中国的古琴文化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姊妹艺术是分不开的。我们形容古人常说“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难看出“琴”“棋”“书”“画”是分不开的。古琴自古就是文人怡情养性的工具,是依托于文人而存在的。如孔子,既是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音乐爱好者、琴家;再如宋徽宗赵佶,既是书法家、画家,又是琴家;苏轼,既是文学家,又精通音乐和古琴等,不胜枚举。文人墨客附庸风雅,下棋、赋诗、作画、和乐,其乐无穷。几乎每一首古琴名曲都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标题,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幽兰”“广陵散”等。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学科综合、交叉学科研究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延续。

古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可以这样说,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只要看古琴文化的发展史就会一目了然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同样是“琴”文化,一古一今、一中一外,我们一定要吸取中国古琴文化中的精华,摒弃那些陈腐落后的思想,更好地发展钢琴教育。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用音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章华英.古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