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结构;价值分析
引 言
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部,地面保存的古建筑为山西增添了一份光彩。山西的古建筑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进行描述和概括:一个是106,它是指山西现存12世纪以前的木构古建筑数,占全国现存同时期木构建筑总数的72%。另一个是18118,是指山西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同时也为中国之最,因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1]。
1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
古建筑的造型结构是通过建筑本身的形态以及构成建筑形态的各个重要部分如屋顶、梁架、柱子、门窗、墙、地面等构件而得以体现的。
1.1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屋顶
山西有很多屋顶样式,例如歇山顶、硬山顶、攒山顶、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卷棚顶等。无论什么样式的屋顶造型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和先陡急后缓曲的艺术性曲线,所形成的弧面也是风格各异的,不仅美观而且受力均匀,它对屋顶的排送雨雪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用于攒尖顶建筑物转角处的翼角,不仅丰富和烘托了古建筑艺术的完美性,而且屋脊上各种各样的脊兽给屋顶也增添了几分生动性。山西地处黄河流域,因此造型各异的屋顶与南方玲珑雅致的风格相比,显得更加浑厚、庄严。
1.2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梁架
山西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它的形成是由各种立柱、横梁等主要构件相互穿插而成的,从而形成了形式灵活多样,丰富且富有弹性的框架。建筑内部空间的层次感、丰富性是随着各种梁架的样式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视觉美感,使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性更上一层楼。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重叠组成的构件,叫斗拱。它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可承载位于屋檐和屋内之间的梁与天花板,并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其做法以及变化也是颇为丰富的。它对古建筑的个性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山西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1.3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柱子
支撑屋顶和基座的必要构件是柱子,人们观察古建筑外观的视觉中心也是柱子。柱子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古人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和当时的审美需求对柱子的每个部分都加以装饰。通过运用各种如施色、雕刻等装饰手法塑造出寓意不同,造型各异的形态。山西盛名的晋祠圣母殿的“蟠龙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4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门窗
按照造型可把门分为出角门厦、平头门厦、拱卷门厦、屋顶式门厦等[2]。如屋顶式门厦的上方是用飞鸟、走兽、人物、花草等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饰的,然而下部有既实用又美观的檐柱和抱鼓石,与收放自如的门槛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间是厚厚的门或铁皮包身或镶乳钉,并且不同种类的门环又拥有不同的寓意。而窗棂的建筑构件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山西古建筑的窗式有长窗(即隔扇)、半窗、漏窗三种。不同的窗棂实现了不同的艺术价值。古代窗扇上的木格子就是“棂”,古人就是运用改变这些木格子纹图的方式来抒怀和寄托心愿,同时使得院子的环境气氛也得到了调节,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墙体的变化,还让墙体的空间艺术效果有了似隔非隔的感觉。
1.5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墙和地面
山西古建筑大多是用长方形的青砖来砌墙,室外墙面的颜色通常都用砖的自身颜色,但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地方也会被涂刷上一些矿物颜料,对墙体可以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色彩的等级也会相对较高。而将室内的墙面涂为白色,画上内容丰富、寓意深远、色彩艳丽的壁画,不但对室内环境具有美化作用,还保护了墙体,还可以提供人们一些关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信息,将艺术与文化、实用与美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 山西古建筑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价值
2.1 山西古建筑的美学价值
2.1.1 山西古建筑具有形态美
山西古建筑在体现形态美的方面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它具有很高的美学构思和艺术成就,山西古建筑构造的形态美与立体感解决了屋宇外形僵直、不灵活的缺点。此外山西古建筑在形态方面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当地的古建筑造型与结构的多变,正是由于这种灵活美妙的变化构成了山西古建筑的曲线美,给人以一种庄重协调的美感。山西古建筑体现出了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如晋中传统民居的华丽装饰,门窗的花纹繁巧、图纹各异;又如古窑洞墙裙的精美壁画,许多大户人家都用精美石雕或砖雕做护壁来装饰,而屋檐下则是用梁穿插得到斗拱出檐的效果,美轮美奂。
2.1.2 山西古建筑具有自然美
任何一座古代建筑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这三个要素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绝对的标准,但它们都是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山西古建筑无论民宅寺庙衙署,都是由几座或多座建筑物围绕成一个或几个庭院形成一组建筑的完整格局。如位于平遥县城的东南隅的平遥文庙,前后四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院落相连,梁架规矩、整齐、坚固,故能完美保存至今,成为晋中地区不可多见的早期建筑佳作。
2.1.3 山西古建筑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美
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等在山西古建筑中都是和谐统一的,它们为我们创造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建筑,同时为我们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山西古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我国颁布的旅游文化保护政策中也对山西古建筑的自然环境有很大重视[3],使建筑与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2 山西古建筑具有社会经济价值
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宗法伦理对三晋民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通过结合其他建筑形式,用规整的型制与建筑风格展示出其建筑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对农业社会的乡情语言有更深的表达,标志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地方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综合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民居水平,它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其中山西古建筑中丰富的人文价值与多样的历史文化特色就决定了其拥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2.3 山西古建筑具有生态价值
山西农民的主要居住建筑是土窑洞,它的历史悠久,大可追溯到100万年以前。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窑洞建筑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今仍然受农民们的青睐。就目前来看山西全省大概有180万孔窑洞,窑洞里有700万人居住,窑洞四季舒适,被称为“天然空调”,除此之外还有“绿色居室”之美誉。窑洞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能源消耗。
2.4 山西古建筑具有特殊功能价值
旅游业的灵魂是差异性,如果古建筑失去差异性,古建筑旅游资源也就不存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是礼制思想,而山西古建筑是承载这种文化思想的形式之一,因此它更加注重营造传统的人文环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中外建筑风格的大相径庭正是这种差异性的表现,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而正是这种语言给山西古建筑增添了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史向红.浅析山西古建筑的特色[J].福建建筑,2001(1):55~56.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Abstract: The article will combine with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structure; design
自十九世纪至今,高层建筑已逐步成为了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主流趋势,特别是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规模的不断壮大,高层建筑已在各行政区域内随处可见,并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参考准则。高层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更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不断革新,随着国家和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工程质量、施工标准、作业环境等的要求不断提升,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也面临了众多的机遇与挑战。下面本文将以一定的建筑实例为例,从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特点和剪力墙的设计两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1 高层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高层建筑工程能否顺利的实施建设、其各项建设项目能否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各项建筑指标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等的关键都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阶段。作为重要的阶段性环节,为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在结构设计阶段需对结构的延性、水平荷载、建筑物的侧移、轴向变形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
在对水平荷载因素进行分析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影响性因素:第一,一般而言在高度一定的建筑住宅工程的设计时,其竖向荷载值基本上为定制,当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作为其目标时,其荷载值将随着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而进行大幅度的变化;第二,因楼房自重与楼面的使用荷载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竖构件中的轴力、弯矩的数值与楼烦高度成正比;当水平荷载因对结构结构产生倾覆力矩而引起的竖构件中的轴力,则是与楼房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对于高层建筑的轴向变形,主要考虑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较大的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相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另外对于竖向荷载数值较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轴向变形,从而对连续梁弯矩产生较大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之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的长度进行调整。
关于高层结构还需要考虑建筑会出现的侧移现象,因为随着楼房高度的不断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内。与较低的楼房不同的是,结构侧移已经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所以还需要了解结构的延性,为了使得建筑物牢固、可靠,具有很强的变形能力不会出现楼体倒塌等严重事故,就需要注意结构的延性。因为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依然具有比较强的变形能力这就必须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以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相对较低的楼房,高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
2 高层结构的剪力墙
很多人只看到高层建筑物,但还不明白其构造原理。现今的高层建筑,很多都是剪力墙构造的。那么什么是剪力墙呢?它有什么样的结构效能呢?一般建筑物中的竖向承重构件都是由墙体承担的,这种墙体既要承担水平构件传来的竖向重力,还要承担风力或地震作用传来的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力。剪力墙由此而生,这种墙体除了最基本的能避风避雨外,还能抗震。高层的剪力墙是建筑物的分隔墙和围护墙,在设计墙体的时候,要考虑平面布置和结构布置两方面的因素,需要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体系要求有很好的承载能力,并且要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空间性能,相对框架结构而言,剪力墙要有较好的抗侧能力,那么对于高层建筑就需要选用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优点有侧向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但是其缺点是剪力墙的间距有一定限制,建筑平面布置不是很灵活,不适合要求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另外结构自重也较大,灵活性相对而言比较差。一般适用住宅、公寓和旅馆。剪力墙结构的楼盖结构一般采用平板,可以不设梁,所以空间利用比较好,可以节约一些高层建筑的成本。剪力墙所承受的竖向荷载,一般是结构自重和楼面荷载,通过楼面传递到剪力墙。竖向荷载除了在连梁(门窗洞口上的梁)内产生弯矩以外,在墙肢内主要产生轴力。可以按照剪力墙的受荷面积简单计算。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变形规律是完全不相同的。框架的侧移曲线是剪切型,曲线凹向原始位置;而剪力墙的侧移曲线是弯曲型,曲线凸向原始位置。在框架-剪力墙(以下简称框-剪)结构中,由于楼盖在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在同一高度处框架、剪力墙的侧移基本相同。这使得框-剪结构的侧移曲线既不是剪切型,也不是弯曲型,而是一种弯、剪混合型,简称弯剪型。假设有向右的水平力作用与结构,在结构底部,框架将把剪力墙向右拉;在结构顶部,框架将把剪力墙向左推。因而,框-剪结构底部侧移比纯框架结构的侧移要小一些,比纯剪力墙结构的侧移要大一些;其顶部侧移则正好相反。框架和剪力墙在共同承担外部荷载的同时,二者之间为保持变形协调还存在着相互作用。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即为协同工作原理。
3 现实中高层建筑剪力墙设计的实例
高层剪力墙要考虑建筑物的布置、配筋结构、墙体钢筋配置、边缘构件的设置和合理的配筋因素,这些都是高层建筑中需要认真考虑的环节。对于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其布置要合理匀称,要求其整个建筑物的刚心和质心重合,至少要趋于重合,并且其水平方向的两个轴的刚重要比较接近。
关于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的布置必须均匀合理,使整个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趋于重合,且水平方向两个轴的两向的刚重比的值是比较接近的。我们设置一栋高层建筑时候,其结构布置必须要避免出现一字型的剪力墙,因为那样的墙抗震效果不理想,同时也注意不要出现长墙,长墙也不利抗震效果。应该避免楼面的主梁平面外搁置在剪力墙上,如果无法避免则需要将剪力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成暗柱,当梁的高度大于墙体的厚度的 2.5 倍时,就必须计算暗柱的配筋参数,由于高层建筑物的转角处应力比较集中,如果可以的话两个方向都要布置成长墙,所以高层建筑物的转角处的墙肢应该尽可能的长。
对于墙体的配筋,结构要设置得合理才能控制剪力墙的配筋,这么做可以节约建筑成本,且安全耐用。高层建筑剪力墙的墙体配筋,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竖向钢筋放在内侧,这样便于施工。同时其配筋要能满足计算和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对于剪力墙体的边缘构件,要求对于一、二级的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对于普通的剪力墙,其暗柱配筋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为了能保证质量和安全,根据个人经验建议对于加强区应该加强0.7%,而一般的部位应该加强0.5%。但是,对于短肢的剪力墙,控制配筋率加强区应该加强 1.2%,其一般部位应该加强 1.0%。特别注意,对于小墙肢其受力性能较差,应严格按高规控制其轴压比,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并应控制其纵向钢筋配筋率加强区应该加强1.2%,一般部位应该加强1.0%;而对于一个方向长肢另一方向短肢的墙体,设计中往往就按长肢墙进行暗柱配筋。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无论在理论课教学或者术科教学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体育院校各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解剖学名词多,记忆起来往往枯燥乏味;再加上千变万化的体育动作,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为改进教学,我们对石家庄学院体育学院2011~2013级学生的运动解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1.当前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影响学习效果因素的情况
通过对石家庄学院体育学院三届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0%)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被动来学习的,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艺术、教学态度、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以及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学习效果起着主要作用。而学生的文化基础、训练比赛的影响不很突出。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学习目的与动机更能影响其学习的效果,但对学生的调查中动机因素仅排在第5位。随机访谈也发现本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系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具备大学生必备的自学学习习惯;在文化学习中不是“知难而进”而是“遇难而退”,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更易受任课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态度,甚至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得到学生的认可.则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末时的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材内容难易程度、改革教学方法、突出重点、找出与训练专项的结合点。
2.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2.1 何为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和经验。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较好的解释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许多学科或领域纷纷采纳、应用建构主义观点。
2.2 建构主义的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知识时主体认知特点的作用。学习不仅是模仿,也有自身的创造。学习结果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创造。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促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
2.3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依据建构主义的特点,已有的研究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具体说来,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当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等角色,同时,借助一系列的学习环境要素(如:情境、协作、会话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及首创精神,并让他们有效地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 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调整原有教材内容及其编排体系.突出重点
依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响应高等教育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意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发展”。我们大胆探索教材内容的改进。我们打破原教材的七个章节按系统教学的顺序,把教材内容重新组合,形成除绪论外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体系。绪论除阐述研究对象、任务、学习方法外,重点强调学习的目的,用大量运动实践与解剖学原理相结合的生动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兴趣。
3.2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调查显示。在影响学生运动解剖学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艺术、教学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改变重讲述的传统讲课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艺术,课前精心设计细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建构思想的教学必须针对各系统、各章节的特点,精心设计,恰如其分地引导。较抽象的内容让学生对照着先自学,然后讨论、归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后教师再作详尽的讲解。对于肉眼能够观察到的骨、关节、肌肉等各部分,将需要观察的内容捉出来,让学生先对照书中的插图、标本或模型,自己观察其结构。然后再集体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大的效益是短时间内能够基本掌握和记住所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每分析一个动作,凡能在课堂上做出来的,就让学生按教材中描述的动作要领在器材上做出示范,边做动作边运用肌肉协作关系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4.结论
体育专业学生和其他院校学生一样。他们具有同样强烈的求知欲,同样渴望四年大学生活后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但长期不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提升,作为解剖课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运动解剖学教学探索,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因材施教,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复杂运动学知识,鼓励其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形成好的学习方法,这一点对后续课程的堂习也十分重要。
作者简介: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小学篮球 教学
“建构主义”一词最早是由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又译作结构主义。后来经过科尔伯格、维果斯基等人在理论方面的补充与发展,最终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他人的帮助获取知识,并最终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以图式的形式而获得,其中学生处在中心地位。基于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网球教学的特点与教师在田径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网球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及其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1)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景”教学对建构教学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下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新知识,并赋予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是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包括他人与外部环境、外部世界)。(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身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1]。夏尔(shall,1988)曾提出建构性学习的四大核心特征,分别是积极性、建构性、积累性、目标性。在此基础上(P.Roben4an Simons,1993)又增加二条核心特征,它们是学习的诊断性与反思性[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3]。
二、建构主义教师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而获取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4]。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改观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三、建构主义下的篮球实践课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
创造良好的篮球实践课教学与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外界条件,例如气候、场地器材、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身的优势等。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情况,选择最适合篮球课所需要的场地,还有就是根据学校现有的器材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发挥各个器材的功能,这样就使得练习内容比较的丰富,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特产优势,这样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的不同,他们的对体育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这种相互协作既能增加情感交流,又能取长补短,激励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优秀的学生避免骄躁,还能提高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等。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交流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在田径教学实践课当中,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班内学生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班与班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取长补短。
四、结论
篮球实践课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环境、场地器材、人文关系等,通过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些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实践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对于促进“两头”的学生的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班与班之间的交流;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3):29-31
[2]李茜,周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1):96-98
[3]詹晓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田径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4]程玉芳.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09-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新时代教育的主要思想内容,其认知发现的深度非常适合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起到激发的作用,挖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的含义出发,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能从实现理想层面开始,逐步建构学习环境,因此,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思想,使初中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取到知识。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教学效率和成效的提高也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初中数学教学进步的速度。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1树立学生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教、授业,教师通过教的形式加深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这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生个人能力开发的水平。只有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独立思考数学难题[1]。例如:在讨论数学难题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导解答方法的学生会参与到讨论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讨论之外,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会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
1.2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加强对初中生的培养,使其明确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而自己主动探索出学习的方法,知其然,只能学习到表面的数学知识,知其果,才能了解到知识内涵[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赋予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新的情感,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使学生逐渐增加了学习的自信,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研究,既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又可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放大教学效果。
2 基于建构主义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及评价
2.1案例分析
结合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笔者在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实际的数学教学模型案例。案例的题目是求固定点到一条直线上各点距离的和,这个教学研究案例的难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可以应用在解决问题中[3]。通过此教学案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会用找差异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此次案例学习中利用启发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学习的理论知识,建立数轴,形成了学习环境,在学生接受能力的范围内,确立了数学建模情境,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之间的配合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明确模型建立方法的同时也要探索出模型求解的过程,教师只负责引导,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而不是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这个案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数学教学的重点,开展全面的教学活动。
2.2案例评价
在以上案例分析中,体现出的建构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目标,非常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释放能力的空间,加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学生内容和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生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不能仅仅依靠单向传递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应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该案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与知识联系起来,在建模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分析建模中的各个因素。同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时,也体现出了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学生在交流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身能力的缺失和匮乏,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数学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了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案例分析只是个别学习状况,初中教师要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还应该开发出更多的资源,扩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范围。
3 结语
在上文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研究,基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笔者更加体会到了现代先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独立性和情感价值观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指导思想,所以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建构理论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体现出新课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美秀,胡丽丽,徐志坚,等.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建构主义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数学;建构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95-01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他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认为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建构者,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
数学教学就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学不应被看成一系列静态的现成结论的传授,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培养学生“好问、敢想、敢悟,善于批判,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的生成,注重举一反三,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建构者。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便用,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3、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者。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学习者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这主要是由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所决定的。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数学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建构的。数学学习归结为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如何把新的概念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之成为对主体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其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即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基础与条件进行“死板式”的灌输,而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举一反三”生长出新知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与主导者,而应是知识的引导者,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丰富或调整学生的理解与经验。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交流与质疑,批评与纠正,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1、注重课前准备,创设参与情境。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基石”的作用,学习一开始,教师应铺垫合适的基石使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创设学生课堂参与情境。课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前,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对选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的导入设计中,要放入复习提问的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在课前复习布置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置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是强调课前准备与下节课内容的关联度,在以往经验与新知识中建立起有效联系,以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开展情景式教学,倡导体验式学习。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因此,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