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校 体育养生 开展现状

传统体育养生学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它是建立在华夏民族对于人生命的独特认识的模式上,具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然而由于现代体育及新兴时尚体育的冲击,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知之甚少并存在很多误区。因此,在高校中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弘扬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山西、哈尔滨、内蒙古、河北、四川等8个省市的部分已开设养生课程的高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课程开设的现状进行了详实的梳理,为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进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展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养生课程也逐渐被纳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中,但是从整体上看养生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课情况并不理想,就所调查的8个省市部分高校的结果显示,仍有67%的学校还未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这说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高校推广和普及程度并不高,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从课程设置角度,由于各类院校性质及培养目标不同,在开设养生课程的高校中,其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和教学时数都有很大的差别。体育类院校和中医类院校将养生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而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则是以选修课或保健课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时数从16~72学时不等。养生功课堂实践部分主要是功法技术的练习,较高的授课时数有利于实践部分的良好开展,同时对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对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从教学内容分析各个高校主要以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大舞、舒心平血功、马王堆导引术、练功十八法、太极养生杖以及其他功法等传统的实践套路为主以及一些相应的养生理论知识。

2.2 我国高校体育养生课程师资情况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是分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体育养生功作为一种新兴健身项目在高校开设,具备相应的师资条件,现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专业教师仍比较匮乏,大部分从业教师是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学习转型承担体育养生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理论及科研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才能更好的从事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及科研相关工作。

2.3 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情况分析

体育养生功法的教学和习练对于场地设施条件的要求分化较为特殊,即对场地要求既高又不高,这似乎是矛盾的,从项目开展教学的角度讲,此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只要一小块空地即可进行体育养生功法的教学。但从习练养生功的深层角度分析,因习练养生功时讲求形神兼备,做到三调合一,达到入静的状态,这就要求习练的场所应较为舒适和安静,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因此,这就对场地条件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调查显示,目前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大体能适应体育养生课程的需要,但专门用于体育养生课程的专业场地较少。场地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专业的场地、舒适的练习环境,会使学生在学习体育养生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4 体育养生理论课及教材、教学大纲使用现状

理论课的教W,可以使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养生功法的练习。经过资料收集整理得知大部分本科院校中的教师能够重视养生理论的教学,体育类院系和中医类院系对体育养生理论课的教学比较系统规范,教学时数较为充实。而普通本科院系则没有具体安排,甚至不设体育养生理论课。养生理论知识的不足,会造成部分学生健身理论素养不高,无法全面深入的理解体育养生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在养生技能掌握上大打折扣,阻碍学生对养生功法练习效果的理解。因此,在保证练习技能的前提下,重视养生理论教学,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养生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2.5 养生功的教学评价及考核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极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会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及该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养生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总结,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通过考核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情况,改进教学,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起到校正其学习行为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已开设体育养生课程的院校体育养生课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主要是体育养生功法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进步的情况,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6 学生对体育养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高校学生对体育养生课程学习的情况总体来讲还是比较乐观的,学生对养生文化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多数参加体育养生课程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及学习的场馆设施等都比较满意。

3 结语

(1)体育养生功作为一种新兴健身项目在高校开展,具备相应的师资条件。但是从整体上看养生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课情况并不理想。从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专业教师仍比较匮乏。

(2)体育类院系和中医类院系对体育养生理论课的教学比较系统规范,教学时数较为充实。而普通本科院系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对理论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养生理论知识的不足,造成学生健身理论素养不高,无法全面深入的理解体育养生的相关知识。

(3)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基本能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但专门用于体育养生课程的专业场地较少,还需要社会及校方共同努力为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展提供更为舒适、安静的专业教学场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4)体育养生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尽合理,主要以养生功法技能为主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进步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 建议

(1)加强高校体育养生的师资力量建设。在体育院校或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深入开展体育养生课程,以增加体育养生教师的数量,并在其参加工作后,不断深化培训,拓宽教师视野及信息获取渠道。以提高体育养生教师的质量,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体育养生教师。

(2)加强体育养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体育养生理论教学时数。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体育养生理论知识,构建学生体育养生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健身的文化内涵。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考核标准,融入过程性考核指标,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帮助学生制定系统的课后练习计划。使其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从而使其真正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3)学校及社会相关部门应改善体育养生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加大对体育养生知R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积极组织体育养生功的竞赛活动,促进高校之间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石爱桥,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9):38.

[2]屈文倩.关于高校开设健身气功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93.

[3]郭炳德.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4,17(7):65-66.

[4]胡秉娇,刘洪福.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3):59.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体育养生 大学体育课堂 教学措施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3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借鉴中华养生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不妄作劳和劳逸有度”的原则,目前高校体育教材中已经纳入养生理论与实践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热爱民族体育的积极性并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对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和增强其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1.体育养生的特点

体育养生侧重于调心、调形、调意,三者合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良好道德的培养,同时兼以形体导引、吐纳的养形活动,共同促进人体身心健康。

1.1注重形神兼养,强调运动适度。

调心养神始终是养生的前提和基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体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动养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提出了“积精全神”的要求,宁神静养有利于保存精气,故养生之道应避免劳神过度,耗伤,以静养之。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形神结合是中医养生学中最重要的基本理念。

1.2注重天人和谐。

自然界的各种条件及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道教经典《太平经》称:“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时也;五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之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人生皆具阴阳,日月满乃开胞而出户,视天地当复长,共传其先人统,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太平经》卷35)。因此,人们必须顺应自然变化,注重天人和谐。

2.体育养生走进课堂的影响

2.1必要性。

人们日趋重视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健康观念,根据中医养生观,主张养生保健应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让大学生学习体育养生,也是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能较透彻地掌握好体育养生知识。因此在高校传授将养生跟体育相结合的体育养生知识很有必要。

2.2可行性。

体育养生不受场地、时间及设备的限制,只需注意在平时饮食、起居等之间实施,调摄,就会受益无穷。这对缺乏完整时间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3科学性。

体育养生可根据时节的不同而变化,对人体平衡状况进行调整,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4开设体育保健课在大学生中的作用。

2.4.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资料表明,现今在校大学生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体育养生具有消除紧张,平静内心作用,通过完全呼吸、打坐和各种法,调节神经系统,从而消除紧张。体育养生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让你自然地去掉吸烟、喝酒这些不良习惯。通过不停地超越自我,也让你充满自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修心养性”、“厚德载物”。据有关报道,体育养生对减肥症、失眠、焦虑和关节炎等症状有非常好的疗效。

2.4.2有利于终身体育教育

体育养生受场地、时间及设备的影响较小,运动强度不大,根据身心并练的特点,通过不断地练习得到愉悦的享受,促使大学生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具有可持续性,对终身体育有积极的意义。

3.体育养生的教学措施

3.1利用诱导教学。

诱导教学通过语言诱导、动作诱导和同伴诱导“三部曲”来进行,如:课前先讲一些我国古人在养生中的神奇妙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利用学生模仿心理,经老师示范后,让学生想象动作的过程和表象,经过一系列的动作诱导,从而正确地掌握技术动作,最后通过掌握技术动作较快的同学带动较慢的同学共同进步。

3.2利用启发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表演赛评判工作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体育养生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性,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内要充分利用有限时间,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养生项目的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课外自练的能力。在课外,学校也应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养生实践。如:体育教师做课外辅导,指导学生组成养生兴趣小组或成立相关的社团,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深化完善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

4.结语

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中能够提高学生各项身体机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健全大脑功能的能力。本着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教学原则,体育保健课在高校中的开设,优化了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空间,不仅加强了大学生们道德修养,而且弘扬了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应在高校中大力提倡、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金鼎,等.高校开设养生体育课的效果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187-189.

[2]陈萍.对体育与养生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J].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李刚,等.浅论中国养生学对高校在校研究生健康的促进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38-139.

[4]张利,丁亚兰.体育教学中开展养生教育的时代意义与策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7,VOL24(4).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人才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02―0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对江苏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2)对江苏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报刊、杂志及电子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

1.2.2 访谈法

对江苏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所谓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根据现有条件把招收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够从事社会何种工作的体现。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所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上面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围绕教育部1998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的目标来制定的,我们江苏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同样如此。可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这一方面的表述有些含糊,值得进行思考和推敲。“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把运动专项作为专业的方向,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在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面缺乏敏感性以及观念的落后,出现了“学科泛化”现象,这种思想从某些方面也间接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1998年以来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变得逐渐大众化,毕业生成为了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而且目前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普遍实行的是单独招生,主要招收武术特长生,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比较难以达到具备《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的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本科教育仍然要培养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多少显得有些不太符合形势的要求。伴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多元教育等理念的影响,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适应性调整。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专项技术有余,但其他知识、技能、能力则稍显不足。鉴于此,江苏师范大学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2.2 江苏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设置的研究

2.2.1 专业方向设置的依据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以社会对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有较为相对稳定的需求量为主要依据的,它受社会劳动市场供需规律支配,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一些专业可能因社会的发展而缺乏社会需求导致其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而新的专业又会因为社会需求的出现而诞生。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分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方向。相关学者就《规范》中提出的专业方向划分的可行性进行过调查研究,91.67%的专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划分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方向是基本可行的,仅有8.33%的人认为不可行,因此得出结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当前的专业方向划分是基本可行的。

2.2.2 专业方向设置的现状

本文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许多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的设置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的武术专业设置,即分为套路、散打两个专业方向,而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根本开展不起来,我们江苏师范大学也同样是这样。通过咨询、访问本专业的负责人,专家后经过整理分析发现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其一是因为师资方面的问题;其二是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武术已基本规范、科学化,而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作为规范的学科全面进行传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论证和完善;其三则是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就业问题,目前关于传统体育养生以及民族民间体育具体的社会职业需求,各院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见都比较保守,显得信心不足。

2.3 江苏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

2.3.1 公共必修课

主要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军事理论,形势政策,外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培养具备爱党、爱国情操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及思想素养,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2.3.2 公共选修课

所谓选修课主要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所设置的一系列自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随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这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自身能力。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4

关键词:武术教学;养生体育;传统文化;民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洗涤后,变得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在当前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中,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们对传统体育认识的思想转变,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1.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1.1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影响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武术不仅是锻炼人们身体和保持健康的一种艺术,也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体育项目,并且作为中华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认可。我国国家体育局也于二零零九年对武术体育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整治,使其变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此外,我国的武术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以“制止侵袭”为基本技术指导,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它不仅是人们精神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人们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在武术的体育项目练习中,以技击为基本训练,其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为套路、格斗和功法等,是一种实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而进行的运动形式。此外,以武术为主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含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在国家体育局的体育运动项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以此,当今时代的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中,也应该加大武术体育的推行,使得学生们对我国民族体育教育有着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从而加强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意识。

1.2武术作为学校教学提升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当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展以中华武术为题材的体育教学,在实现学生们强身健体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对民族体育以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因此,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课程中,教师不能只从武术的技击方法或者套路和格斗方面对学生进行授课,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们传授这套武术技巧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文化内涵,因为武术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是一套由意识形态构成的全面系统的运动体系。学生们在进行武术学习时,可以感受到儒学、佛学等思想理念,还有中华传统美学以及哲学等传统理念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以武术学具有很高文化底蕴和价值,我们不能只从拳法、步法等角度去学习武术,要全面把握我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底蕴,否则,利用武术对学生们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将很难实现。

1.3武术内外兼修思想影响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中国的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的武学就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此外,我国的武术还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训练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等思想便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当年,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这是象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另外,武德也是我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武术思想以儒家学派的“仁”为核心思想,从古至今,我国各家武术学派中无不贯彻这一思想,这不仅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尚,也体现出我国人民素质的高尚。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多介绍和引进我国的文化瑰宝,学生们在对武术的招式进行练习时,能够从中感悟到中国文化的高尚,从而激发学生们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进而有利于中华民族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1.4武术中高尚的道德标准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的武术精神中就包含宽容谦和、尊师重长的思想,当今社会也是如此,习武之人不仅仅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还有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但是也不能持强凌弱,这是习武之人的基本素质修养,同时还有注重以宽容谦和的态度去面对他人,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师长,要更加尊重、有礼貌。同样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当今社会中所急需的道德标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中的砥柱,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们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其素质文化的教育,让学们不仅有高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还要具有高超的个人修养,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传授时,要注意结合我国传统的武学教育思想,教育学生们凡事以德为先,先做好自己,再教育他人,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个人修养,还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优良学生,同时,加强了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养生体育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2.1养生体育中的“养生保健顺乎自然”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养生问题便成为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作为传统养生中最重要的体育养生的关注却一直都很冷淡,并且体育养生在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这可能与人们对养生之道的宏观看法有关。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天运》中对传统的崇尚自然的养生观进行简单表述:“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要求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自然万物的规律,以求得身体内部的平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和谐,从而加强学生们的养生意识,使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2.2养生体育中的“动与静平衡”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动与静相协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养生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欲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他主张人的养生也要遵循动与静相协调的原则,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对人体进行保养之道,否则恒动必将超越人体所能承受,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而恒静犹如朽木一般,毕将会蠹枢,所以人们应该讲究一种动与静相对平衡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武术学习时,通过武术学习中的动与静,便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养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2.3养生体育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养生体育中,传统的中医思想占据着很大地位,如《尚书•洪范》已成为人们养生的重要参考之一。通过养生保养一个好的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希望做的事情。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养生体育教学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强化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健康水平,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国家是一件好事,并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各种学派的高尚思想,如儒家学派、道教以及佛教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都讲究清心寡欲和修心养性等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同时也讲究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将此引入到学生们的大学体育养生教学中,对学生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修心养性,还对学生的性格塑造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未来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沉着有力,如道家的柔静、佛家的顿悟以及儒家的以理制心等,这些思想使学生们在面对未来的难题时能过学会控制,并且沉下心来去感知事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难题。由此可见,这些思想不仅与当代的养生学有着极为相似的观点,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部分。因此,在当今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除了利用一些技法对学生们进行体育养生教育外,更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内在的修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教学目的,只要将学生们的内在修养工作做好,他们才可以真正静下心来去学习知识,这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们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也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和研究,同时,也为学生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益处。最后,这种哲学思想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养生技巧,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3.民族体育中的民俗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3.1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形式

民俗体育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发明的体育形式,然后在悠久的历史选择中,被广泛传承而留下来的体育文化。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社会演变的体现,此外,也是我国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最出名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他就是我国传统民俗体育的典型代表,虽然龙舟与当今时代下的划艇有着很大差距,但是龙舟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底蕴确是当代水上划艇远远不能替代的。由于赛龙舟活动始于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因此这种民俗体育活动便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赛龙舟既是对诗人屈原的祭奠,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使得学生们在尽情地进行民俗体育玩耍的过程中,还能很好地理解和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此外,在民间像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包括中国象棋、舞龙等传统活动都属于民俗体育,这些民俗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最简单的游戏踢毽子、打陀螺等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并且又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投入到民俗体育的学习中,此外,这种活动具有较简单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学习中。

3.2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在校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民俗体育,并且每个民俗体育都有着不同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事先对这些民俗教育进行了解,然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民俗体育的教授以及民俗体育知识的讲解,如果情况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民俗体育的运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少数民族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中,各民族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被政府所保护和重视,并就此特意成立了少数民族体育大赛等活动,可知,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也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在当今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逐渐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引入到学生们的学习中,这不仅使学生们生活更具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正理解,这对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民族体育作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枢纽,学生们通过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了解和学习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此外,在我国的某些高等院校中,已经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体育教育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传统武术和养生体育一样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利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授给学生们,这些文化都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对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总之,传统民族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社会中,某些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体育教学时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作者:马莹 郝震

参考文献:

[1]张英.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培训,2016,(22):119.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5

高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和推广的重要通道,是高校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是我国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不仅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充和丰富,而且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为高校体育与校区体育的发展增添活力,为留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医学、伦理学、传统养生学、美学、军事学等文化思想和传统观念,具有西方体育无法比拟的价值特征。由此可见,在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中,应当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例如龙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珍贵遗产。龙舟竞渡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遍及长江以南。在广阔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里,相同的龙舟竞渡却有不同的民族独特含意与风格的龙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龙舟文化也逐渐走向现展道路,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在各普通综合类院校中针对留学生设置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是传播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首先,各大高校,人才济济,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资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其次,反过来讲,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能够使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规律,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留学生活中去。最后,通过“开设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这一平台,加强高校间的体育教学交流,促进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2对留学生如何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思考

2.1制定适合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整个体育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依据,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体育课程目标能否在体育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再者,是否符合学科本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最后,是否能够体现出社会的需求并被社会所接纳。在高校留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可以制定以下具体的教学目标。

2.1.1从合理安排、科学设置的原则出发

从合理安排、科学设置的原则出发,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如毽球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集技艺性、娱乐性及健身功能于一身的运动项目。它具有器材简单、便于操作的特点,非常适合作为一个项目存在于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中。

2.1.2以传授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及技能为目的

以传授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及技能为目的,满足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和其他体育知识的学习需求。以毽球为例,将毽球运动技能的传授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使留学生更好地参与该地区的全民健身运动。

2.1.3以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为宗旨的同时,注重个性培养,将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紧密联系起来,由培养留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延伸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2优化体育专业在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

课程的改革应该符合学科体系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走综合方向发展的道路,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体发育特征来灵活、合理设置。留学生来我国主要目的是学习,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和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目标,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自身条件,总而言之,课程内容应该进行一定的标准设置。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应与普通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选择标准基本一致,但需具有自身的特定标准。在设置课程内容前,首先要充分了解所要选择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其次要充分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条件及特点,尤其是留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其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尽可能地满足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要借鉴其它课程内容设置经验及相关专家观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基于以上标准,我国还可以对体育专业留学生开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其它课程,例如传统的导引、养生等科目,以扩大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宽度。传统体育养生作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三大研究方向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一个前沿学术领域。传统体育养生的课程设置是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对促进我国学校传统体育的发展、发扬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身心状态和终身体育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完善留学生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部门的重视,诸多高校(含体育院校)纷纷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系,并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某些地区民俗项目也被列进教学内容中。体育课程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但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揭示了教室的教学质量。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技术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旨在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考查。综合考虑,为促进留学生的发展,高校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对留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3.1学习态度及积极性方面

主要评价指标:出勤率、课堂表现、完成老师布置的锻炼学习内容情况,这一部分可占整个评价的20%。

2.3.2理论知识方面

主要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一部分可占整体评价的20%。

2.3.3规定时间内动作完成情况

主要考察指标:动作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精神转台是否饱满、协调度如何。这一部分占整体评价的60%。

3结语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6

中医养生传统保健运动保健学一、引言

“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至理名言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现在已为世人所公认。其实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运动就已经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在运动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当今人们的运动健身和养生保健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吕氏春秋・尽数》中明确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涵

1.中医养身的文化内涵。我国中医养身文化博大精深,早在西汉年代就出现了引导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但在我国最先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术》,其又源自《老子》“撮,养也”,意思是保养自己的生命,让其健康益寿。而中医传统养生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经过历史选择其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推拿按摩术、传统武术、吐纳术等。

2.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在关联。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以自身修持实践为根本,涉及哲学、科技等诸多学科文化系统,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意义,即强健体魄、预防疫病、延年益寿。在健身理念上亦有相似之处,“天人合一”与“多维健身观”都体现了中国朴素的整体观。但传统保健运动在方法和实践上,和中医养生一样博大精深。所以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应相互汲取营养,取彼此精华并充实发展,逐步完善。

三、运动保健的生理作用

1.平秘阴阳的作用。根据中医学“阴阳互根”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意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身体健康的维护,是由机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保持阴阳能动的平衡来维持的。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即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和畅,人的生命活动旺盛,也就不会生病。运动保健的作用就是以其运动形式和手段的不同,来求得阴阳的平衡。

2.调和气血的作用。气和血及其在体内的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气血通畅,生命活动就得以正常进行;气血失调,就发生疾病。运动保健是通过运动肢体来促进体内新旧气血交换,即新陈代谢来调和气血的。

3.扶正祛邪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抗御外界病邪人侵的力量,叫“正气”,同时又把体内存在的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用进废退”学说或运动生理学的“超量恢复”学说来看,运动保健是培育正气的有效方法。

4.强健筋骨的作用。体育锻炼的独特作用,就是使人的体格强壮,各种器官功能良好。由于运动的刺激和供血量的增骨骼的硬度和弹性得到了维持,使肌肉组织中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膜变厚,肌纤维增粗,筋骨强健。

5.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华佗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四、运动保健按摩的作用

运动保健按摩有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时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快速排泄代谢物;促进精神振奋,克服机体失调,进而防止运动伤病的发生等作用。实践证明,运动保健按摩对于运动者,在维护和提高健康体质和保护良好的训练和竞技状态,增进和发挥潜在体能,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显示了特殊的功效,也引起国内外体育界及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1.运动前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运动者在训练或比赛之前,某些器官就已发生了变化,如心跳加快、收缩压升高、肺气量加大、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糖上升、血乳酸增加等。这种状态,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赛前状态。一般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进,赛前状态的反应就越明显。当运动者处于不良的赛前状态时,就会影响体能及技术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赛前过度兴奋,会导致赛前焦虑,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运动前按摩不仅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精神情绪,尤其能够调节神经精神状态,以适应运动实践所要求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能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活动,保存充沛的体力,发挥最大的运动能力。

2.运动间歇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运动和比赛间歇,所消耗的能量便开始有所恢复。只是恢复的快慢与间歇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在运动间歇时,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穴位和局部肌肉,可以取代单纯的消极休息。及时消除机体的紧张和疲劳,保持良好的状态,加速完成对后阶段运动负荷的准备,这是现场的淮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交替结合。运动间歇按摩应根据运动项目技巧的特点和间歇时间的长短,结合环境条件拟定按摩方法。通常可以不受规范程式的限制,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以局部为主操作,着重于运动负荷较大的组织与部位。手法强度宜轻快、柔和,用量宜少。

3.运动后按摩。运动后按摩又称恢复按摩。运动是人体内物质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的过程。在激烈紧张的训练、比赛后,通常会出现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状况。其一,大量耗力,过度劳累,主要表现在全身和局部肌肉酸痛、韧带痉挛等。其二,大量耗神,过度兴奋,主要表现在心神不宁、精神紧张、失眠、头痛、纳呆等。运动后按摩要注意全身系统按摩和主要运动部位局部按摩的密切结合,根据不同的运动,着重于负荷较大的器官的部位。对极度疲乏的运动机体,可以施行全身系统性的恢复按摩,可利于机体全面消除疲劳和紧张状态,迅速恢复运动能力。手法强度和用量的掌握、手法操作规程的选择,都应个别对待,即根据其所表现的疲劳程度和紧张状况酌定。通常以轻柔缓和手法为宜,一般在晚上睡觉前2小时内进行,每次约半小时至一小时。

参考文献:

\[1\]王政,陶玉流等.肥胖大学生有氧运动处方实验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28(1).

\[2\]卢红梅.试论人体运动科学化运动科学大众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陈秋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和独特风格\[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9):25-27.

\[4\]王宏伟.保健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