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的优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的优劣范文1
为提高“眼力”,克服其局限性,人们沿着类比学的思路,采用现代PIXE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XRFCX荧光光谱分析等科技手法,客观、准确测出器物所含各种物质的成分,进而精确地分析比较,在比较器物的颜色、成分上做到了“眼力”无法做到的事情:有了客观的数据作为标准,有了更广阔的理论,能够进行更精确的对比。因此,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开始相信,只要有足够可靠的标准器,借助统计学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器物的断代鉴定问题似乎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近20年来,确实有不少国内外大型研究机构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推进,但是结果却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是:古陶瓷属个性化的生产,就是从同一窑烧制的器物中也找不到胎、釉、色完全相同的器物,更何况不同窑口、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的生产地区所出产的产品,其时间跨度之大、地域伸延之广,都远远超出了现在人们的设想。因此,要获得完全准确的标准器,并从中获取标准数据用以作为类比的依据,几乎不可能。这样,在鉴定物与标准器的颜色、成分比对上就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最后只能得到“接近”“类似”“非常接近”这样的间接证据。这样的证据用于断代,几乎没有证明力,这正是类比学方法在断代鉴定中的局限性,是其先天的“硬伤”。近几十年来,在国外发生的数起文物争议案件中,专家的证词和证书以及莹光光谱分析结果都不能作为证据被法庭所接受,也说明了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太低。
在古陶瓷鉴定中,类比学在对于器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形制、工艺、时代风格的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断代鉴定中却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类比学断代必须依赖“标准器”。标准器的对错、数量多少、代表性是否足够以及保存状况决定了“类比学断代”的成败。在断代鉴定实践中,常有标准器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人们通常只能在书本、资料和博物馆中看到极少的经考古发掘的有明确纪年的标准器,而在海量的出土与存世的古陶瓷器物中,能够与这些标准器对应的器物非常有限。用这些标准器去解决那些非对应的器物的断代问题必然加大偏差,降低可信度。然而现实中又不可能找到能满足需要的那么多标准器。例如要通过比对成分判断一件龙泉窑瓷器的年代,总不能把580座龙泉系窑口上下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标准器物都收集齐全,并拿来提供类比吧?同样的道理,这也是现代PIXE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XRFCX荧光光谱分析法因为无法采集到数量庞大、准确的标准器来建立数据库而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
二、实践中,标准器本身也有认定困难的问题。不要说社会上流传的没有明确出土记录的器物或瓷片,就是窑址考古发掘出来的瓷片要分清年代也不容易。甚至同一窖藏、同一沉船的器物经科学考古发掘也仍有断代难的问题。因为没有对应的标准器,孤疑难证的真品不乏其物。常有鉴定结论中出现“没见过”或“历代出土未见相同器物”的评语,这背后的主要因由就是标准器的缺失。对于类比断代的方法来说,标准器的缺失和缺陷所带来的障碍是根本性的,无法突破的。
三、用类比学找到的断代依据都是间接证据,这是比较学断代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间接证据的证明力低,往往使断代结论带有不确定性。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鉴定一件高档瓷器的年代,先要想方设法查找相关的可供类比的标准器和资料,又要一趟一趟请教许多专家、行家,希望借助他们大脑里的“数据库”来寻找类比结论,可是往往得到的结论却各不相同,只好又继续下一番“轮回”,找更多的样品、资料,找更多的专家、行家,直到筋疲力尽,还得不到一致的结论。许多古陶瓷爱好者和藏家的藏品,都长期放在“是是非非”的架子上,有的干脆对古陶瓷收藏说“拜拜”。
类比学鉴定断代不能产生唯一的结论,这就给造假贩假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正是看到了类比法断代鉴定依靠间接证据这个软肋,于是造假行业借着当前的收藏大潮兴风作浪。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伪造出大批越来越精、越来越“真”的高仿品,使许多怀有真才实学的专家、行家都不敢轻易断言。专家们日益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常去跑市场逛地摊,近距离了解伪品制造的方方面面、前前后后,从中获得可以提供“类比”的信息和实物(包括各种不同档次的赝品),要么就得在未曾接触过的陶瓷面前缄默不语。专家们尚且如此,那么广大的陶瓷界人士、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又该如何呢?这并不是哪个人的无能,而是类比法这种方法的无能。
既然类比学提供的间接证据无法满足断代鉴定的需求,人们就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可以直接从器物本身获取原始证据的古陶瓷断代鉴定方法,热释光断代正是这样一种科学方法。
从古陶瓷器物本身获取断代的原始直接证据,这是热释光鉴定给我们带来的新路。热释光测定年代采用核技术中的热释光(TL)方法来测定陶瓷器物的实际年龄,国际上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它不仅能够精确地测出陶瓷器从烧制时至测量时的年期,而且通过技术本身的优势和若干专利能十分有效地排除人为干扰,成功对抗现有的作伪手段,从而保证测试结论的真实无误。
热释光方法的铡量精度,是与投入的成本成正比的,一般误差为lO‰若采用最新开发的辅助技术以及数据校正,可将误差率降至2%~3%。而现实中,只需要用最低成本来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就可以了,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设定并做到的。
热释光断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陶瓷物体内部所含放射性杂质长期发出的非常稳定的辐射线与该器物烧成后所经过的时间成正比的关系,来测定该器物从生成开始至测定时的年龄。陶瓷器中有许多矿物晶体,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同时还有一些极微量的放射性杂质,如铀U、钍Th和钾-40等。其中一些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很长,每年可发出固定剂量的α、β射线。这些射线同时与一定量的宇宙射线、周围土壤中的γ射线一起被陶瓷中的矿物晶体吸收。被吸收的辐射能,一部分转换成热能消耗掉,另一部分则被晶体贮藏起来。时间越长,贮藏的能量就越多。当这些矿物晶体受热时,这些能量就会变成可见光放射出来。贮藏的能量愈多,光 也就愈强,也就是说,光强与贮藏的时间成正比。由于陶瓷器物烧制时温度可达数百至上千摄氏度,这时矿物晶体内的辐射贮能就会全部释放掉,因此器物形成的起始时间就可以从此时开始,即计时从“零”开始。经过一定的年期后,当加热从该器物中取出的样品,使其中矿物晶体发光,并测出光的强度,就可以计算出对应年期中被贮存的辐射能量,这个能量即为该陶瓷器物吸收的总剂量――“古剂量”。再测定并计算出这件器物每年吸收的来自自身杂质的α、β射线的能量、器物存放周围土壤的放射剂量以及宇宙射线年剂量之总和,就可以计算得到该器物的年龄:年龄=古剂量/年剂量总和,这就是热释光测量年代的方法。
热释光断代法是利用固体的物理性质,通过核技术读出器物自身的年龄,这个证据来自器物本身,不需要任何类比,是原始的、直接的、独有的、唯一的,是可以用数据描述的,同时也是可以重现的,可以验证的,因此它是原始的直接证据,其证明力远高于其他间接证据。20世纪90年代末期,轰动一时的香港某古董专家作伪案,美国联邦法庭就是接受了英国、美国和香港三家热释光实验室的检测证书作为证据,而判处当事人贩卖赝品案成立,并对其处以巨额罚金。
热释光断代法改变了传统的依赖标准器的比较学的断代方法,简捷、清晰、明确地给出了断代的结论,使极为繁琐的类比求证过程变得简单快捷。更重要的,它扬长避短,使传统类比学的鉴定方法避开了自身的局限性,在得出古陶瓷断代的明确的、决定性的结论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集中力量去解决古陶瓷在产源、形制、工艺、时代风格以及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它把更多的专家学者从困境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宝贵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更需要、更有效率的研究中去。同时,利用热释光断代能够有力地配合类比学打击文物造假的犯罪活动,可以为古陶瓷研究中遇到的断代难题排忧解难,可以让过去无法确认年代的稀有古陶瓷器物成为标准器,为更多的“是是非非”之物正名。
传统教育的优劣范文2
关键词:传统教育;差异化教育;比较研究
随着人们对应试教育弊病的深刻反思,素质教育的口号便响彻华夏大地,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教育必须要实现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的转变,课堂的主动权一定要归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是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胜败的标尺,这些变化是喜人的,但应试教育并未真正退出教育的舞台,传统教育中那种简单的教育方式似乎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教育改革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与传统教育的对抗中,差异化教学像一缕和煦的春风,让我们感觉到了教育的春天真的快要到来了。与传统教育相比,差异化教育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差异化教育是在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前提下,对不同个体进行适合于他们差异的教育
生命是多样性的,传统教育忽视或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非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把许多个性鲜明的学生同化为共性差不多的学生,那就是要适应各种各类的考试。知识是绝对的权威,能力则是一种奢侈的装饰品,没有谁在没有解决饥饱问题之前去奢望奢侈的装饰品的,所以,学知识是为了会用知识考试,目的就是得到高分,至于高分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那好像不是老师和学生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人是自然中的一个物种,人的分类各有差异,传统教育却在尽力地使所有的人成为同一种模式下的同一类别,同一本教材,同一份试卷,漠视人的差异性,这样做与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是背离的,这种背离是不符合多样人才培养要求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出现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不对等不统一。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出这样的误区,必须懂得对人的培养应该遵循其固有的差异性,有绘画天赋和兴趣的就培养他成为画家,而不是非要让他成为诗人。换言之,也就是说,教育就是从人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掘其特长,最大限度地把差异转化为能力。而非违背本人意愿和个体差异地生硬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也许培养的就不是人才而是毁掉了真正的人才。
二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这里的材就是人的差异性,主要有人的学习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而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而进行差异化教育。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许多优势,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不够充足的国情下,班级授课制就是唯一可行的教育模式,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共性教育的优势突出,个性教育弱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客观上有使困难学生得不到有效帮助,优秀学生缺乏挑战,特长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如现行教学中突出和强化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淡化了音乐节奏智能,视角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因此如何从学生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在班级授课制下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各种潜在能力教育教学上实现突破,这就是差异化教学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差异化教育实施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诊断,并根据不同差异制定培养发展计划
差异化教育理论的提出是基于1983年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人类智力结构理论,霍华德认为,每个人的智力不同,具有的个体差异性,多样性和自身特点。并且总结出了智力由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角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构成,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知道,学生由于智能类型和组合不同,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家庭背景等造成的智能优势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人是有差异的,而有的差异是先天的,有些差异可以通过教育改变,有些差异可以利用。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中要扬长避短,依据差异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个体差异,这是进行差异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那么怎样确定人的差异?如何测试人的智能?如何鉴别人的能力上存在的差异,如何分析人的意志品质,兴趣爱好对学业成绩和人格发展的影响,所以进行差异化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诊断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
差异化诊断主要是运用诊断测试工具,对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学习适应力的测试,多元智能理论测试,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并建立起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档案,建立学生基本信息库和数据库,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对学生个性差异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地制定出教育发展的规划,有近期目标规划,中、长期目标规划,根据这些规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设问,对优秀生,特长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优。尤其是特长方面的培养是差异化教学中的重要指标。
差异化诊断是为教师研究学生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计划,差异化诊断从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和家庭环境等六个方面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在教学中更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不同差异的学生培养目标做到客观科学,心中有数。
三、差异化教育是教育的革命,是对传统教育的肯定中的否定
反观传统教育在教学上的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讲”,学生则习惯“听”
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无论听没有听懂,愿不愿听都别无选择地要听,除了听就是记了,哪有功夫去动手做,动脑想,动口问,学生就只有机械的被动的接受。
(二)以教为中心,以教定学
教师不善于管理课堂,不善于组织教学和调动学生,干脆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这样就出现了以教为中心,以教定学,课堂缺乏思维深度也就很难产生思想火花,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兴趣的激l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师在自觉不自觉中就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活跃的思维和活泼的天性,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下的“好学生”,就像选拨性考试时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一样,课堂上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硬是按照老师预设的思路去固化学生思维,对学生中的思维异己予以排斥,想方设法要让学生思维变成“我”,绝不容许“非我”的思维异己的出现。
(三)课堂教学中的“一刀切”
课堂教学中的“一刀切”是指教师在授课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优生差生一个样,学好学不好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授课不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而注重教师怎样讲完课。在讲的过程中不分析学情,一律一视同仁,不会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适当调控讲课内容和难易度,没有区分度和分层教学分层设问的举措,所有学生,一个标准,这样做必然使一部分人吃不饱,一部分人吃不了。教师“讲课”的最终结果是,吃不饱的没兴趣,吃不了的失去兴趣,听话的乖学生越来越傻,学生群体渐渐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只有教师问学生,很少学生问教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偏重于外在动机,追求表面形式。教师唯书为本,学生为师为本,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只能做忠实的看客。
(四)以考试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学生学得怎样,传统的教学评价的尺度很单一,那就是考试。考试的分数高低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教师偏爱优生歧视差生,因为优生的成绩也是教师的教学业绩,而教师的教学业绩也就是学校评优晋级,奖金高低的分配标准。因而教育教学的重心就异化为“应试”,应试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量标。为了完成目标,学生的灵性已经被扼杀得所剩无几,题海战术就成为了很多老师考试取胜的法宝。这样的教育,还有生命力吗?学生的个性被整齐划一的教科书和练习题消磨殆尽。这样的教育,只能把人的差异性同化为同一性,这样的教育是用教师模型复制出更多会考试的学生,高分低能,高耗低效已成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的资源浪费。
我们列举了传统教育在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四大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传统教育都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差异化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它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比如因材施教就是传统教育中能体现差异化教育意图的元素,这些都要继承。再比如差异化教育不等于不进行考试,只不过考试的权重发生了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联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知识与能力的分割还是统一,所以差异化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是肯定中的否定,肯定传统教育中至今依然起作用的因素,有用的因素,否定那些已经过时的和丧失生命力的元素。
差异化教育是在把学生个体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为教育的基点,学校教育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让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后,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要成为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看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则忽视了这些个性化的因素,教师的教学完把考试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智轻德,重结果轻过程,重方法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全班学生用一个尺度衡量,全体学生用一种方法教育,用一种手段检验,因此最终消磨了学生个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式下大同小异的考试的机器。
参考文献:
传统教育的优劣范文3
1 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根本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2 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3 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
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3.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3.2 积极创设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传统教育的优劣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教学;数学实验教学
一、数学实验教学
1.数学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所谓数学实验,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应用意识的一种教学手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将信息技术完美的融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当中,实现现代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作用明显。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数都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很少有机会参与数学相关的实验与活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克服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技术难题。在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思维材料的缺乏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而多媒体的存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数学实验空间,不仅能够满足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也能方便教师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
2.教学实例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越是抽象的知识就越难理解。数学实验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教学案例:《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组线段与直线的图形,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其次,再将线段进行无限制的匀速延伸,使学生通过动态的图像来感受射线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复杂的信息变简单,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更好的吸收与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基础,而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数学实验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区别便在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方面的改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板书为主,口述为辅,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许多学生养成了获取现成知识的坏习惯,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数学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参与数学实践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亲身感受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相关知识。悄悄的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重要的改变:
1.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数学实验教学开展以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已经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的身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实验教学将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逐渐的变为了知识的“探索者”。这种通过参与数学实验活动学到的知识,比单纯的接受知识的效果要好很多。在不断的猜想、验证、分析、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几何类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然而,数学实验教学缩短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数学知识变得相对容易理解。在大众的认知里,数学是一门及抽象又严谨的学科,入门很难。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改善传统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即“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练习”。这种学习模式是采用建立情景的方法,为学生设计一个虚拟的情景空间,让学生展开数学实验,通过实验的分析与课堂的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感兴趣。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并不是通过老师传授或得出的,而是要经过不断地推导、分析才会有所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学生再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就会显得十分吃力,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领会这部分知识的精髓之所在。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主导课堂,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还要总结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各自的优劣,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晶.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6(09)
[2]肖连.均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对比[J].山海经,2016(02)
[3]邬晓杰.合理使用思维导图提升信息技术复习有效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
传统教育的优劣范文5
文/王 书
摘 要: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而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素质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是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做一名出色的职业人。
一、社会需要人才
当今的教育界中有两种培育人才方案呼声颇高。其中一种就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术上的精英,也就是所谓的学者。学者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渊博,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学者的学历当然越高越好,高的学历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时间、阅历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应试教育层层选拔后的学子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某些企业招聘的起点。这些人服务于各个领域和岗位,体现出高的文化素质和卓越才能。自古以来中国讲究学术上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文学、数学、艺术还是天文、地理,正因为有了学者的研究、总结、传承和发扬,才有了千年文化知识的积淀,各种文化百花争艳。这些人也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和信息,才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青睐。
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发现在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很多技术性工作也找不到人来做了,就算勉强找到人来做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往往付出高薪的代价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渠道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技术的老师傅带出徒弟,由徒弟传承师傅的技术继续为社会服务,然而这些师傅的精力毕竟有限,培养出的徒弟数量少,技艺也参差不齐。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理念的融入,许多技术得不到改革创新,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之下,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这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因为具备了专业技术,能帮助人们满足某方面的需求而被社会接受和肯定。
社会需要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多元性越来越强,对教育也提出了多元性人才的要求。有着不同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人才能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部门,社会才得以发展和
进步。社会的包容程度随之提高,各种人才不拘一格,只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就被社会肯定和接受。
二、时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种力量也纷纷投入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之中。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教育实用性不强,是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精英教育。换一个角度想想,毕竟就是这样的教育使我国全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各种科技文化欣欣向荣地发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强国。职业教育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和选择,补充完善了教育系统。传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中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时
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三、职业教育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优点
区别于师傅带徒弟的老的职业传承模式,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传承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之上。培养出的人才,既有了专业的技术,也有了现在人们普遍看重的学历,受到广泛好评。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农业、工业、建筑业、各种服务行业等。“人才”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年,各类院校为社会提供的职业人才数量达百万之多。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职业教育人才优势显现出来。
(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专业技能,专业设置多种多样,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突破了传统教育以知识文化课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优劣的模式,职业教育更突出因材施教,把工作技能学习带到了课堂之上。教育的过程不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成绩来考查和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目的和有重点地进行技能学习。让学生学习一项本领,用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种类多种多样,符合社会各行各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其专业的设计和打造,都是千万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荣,并热爱自己的行业,准备奉献和服务于自己的岗位。
(2)学生的起点较高,上手快。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中专或者专科的学生,学生的起点相对初中或者更低文化程度的学徒来说,知识结构较完整,学习能力增强。()许多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学历,造成了这些学生择业起点低的现象。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学生从事的都是基层的工作,似乎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只有当官当领导才是有出息的看法。但是换一种思路,在如今就业竞争和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却很好就业。这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但对于每年千千万万的毕业生来说孰轻孰重应该很好判别。这些工作将会给职业学生带来工作和生活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然万事开头难,每个行业甚至于每个岗位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进人员必定需要适应的时间。很快用人单位就会发现: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上手快,接受能力强。同时,由于这些学生有较好的知识作为基础,他们能更快地接受新的内容,及时地对技术或理论进行更新、革新,这些都为继续教育和再教育打下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
发展。
(3)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最新信息的交汇地,为职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和技术平台。学校的学术环境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摇篮,这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师资、实验平台、信息和技术。各种思想在这里融汇并碰撞出火花,让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瓶颈得到突破,技术不再停滞不前。民间的技艺、书本的知识,甚至是高级领先的技术都能在这里得到发展、传承和发扬。这有助于职业技能的产生、发展、进化、记录,形成各种文献资料。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信息批量传递的同时产生了新的信息,形成新的文化。职业教育秉承这些优点得到了大力提倡。
2.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体制建设还不健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1)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时间,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的。教育本身处在被动提供人才接受社会考验的位置,同时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也需要时间。面对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人才提供滞后性的问题显现出来。职业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发展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化被动为主动,持续、平衡地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
(2)职业教育机构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具有职业特征,所具备的技能有专一性。转型困难,学生一旦进入某个专业学习,其学习都会是专业的、系统的,需要投入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还有投入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旦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相关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加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完善,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学习,下一个阶段想要更深入的学习,往往需要参加成人高考,这就把文化课成绩差和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职业教育应该往高学历和高技术方面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机构机制作支持。事物都在社会的选择和淘汰中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机构机制必将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
(3)社会对职业教育不了解,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遭遇尴尬。在人们普遍接受素质教育的体制下,许多企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处于一种观望和试试看的态度。传统的理念之下许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选择传统教育下的优秀学生,因为那些好的大学都是择优录取。这些大学有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这些学生成绩必然更优秀。是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样样都好呢?他们忽略了完成工作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够了,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处于一种中考或者高考失败的压力之下,是不是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证明?甚至有的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消极、蒙混过关的态度。这需要社会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找到准确的定位,走出心理阴影,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人生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还是那句话:“人才是检验教育的真正标准。”只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地在其岗位上发挥作用,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用事实告诉社会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取舍程度难以把握。且不说新的专业相关技术课程设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说说传统的素质教育一直在上的这些理论课。这些理论课直接用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合适吗?如果说不合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虽然有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作为借鉴,但是只有中国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是课程该如何设置呢?各个大学纷纷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建设自己的教材。其效果又如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学生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都有所区别,接受能力更是存在个体的差异。职业教育课应该如何选择,应该包含些什么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如何安排,这些课程又应该设定到什么样的难度。这些都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难题。不是说没有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方案,而是这些是不是适合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其实不用说也知道,许多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或许是他自己学习不努力,抑或者由于传统的学习不适合他。不管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我们就要为这些职业学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让他们在职业教育的摇篮里茁壮成长。有的课程设计难了,学生反映太难学不会;太简单了,根本没有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夜以继日地思索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是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题依然需要不断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各自发挥职能服务于
社会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的优劣范文6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problems which may be encountered in the execution of "New Standard" by all the first-line maths teacher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Curriculum Reform ". Then, the paper develops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ose problems to stress its assistance for the later educational reform.
关键词:新课标;课改;数学;教材
Key words: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reform; mathematics; teaching material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26-01
0 引言
“新课程标准”自颁布之日起,就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质疑与抱怨。就数学学科而言,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①新教材的内容与结构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②新的教学模式给一线教学带来的“混乱”;③新的评价体系使一线教师“迷失”了对数学的认知。从表象上看,这三个问题似乎都指向“新课标”,其实造成这种表象的真正原因是几十年传统教学的强大惯性。
1 新教材的内容与结构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围绕新教材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新老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优劣,至今仍争论不断,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教材是国家教育制度和政策的集中体现,带有明确的导向性和一定的强制性,而一线教师是教育制度和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完成好“新课标”下的教学任务是教师的根本义务。
就中学数学而言,新老教材在结构上、特别是在侧重点上的确有很大不同,请看图1。教学资源可以大致分成这么几个方面:①教材;②延伸结论、典型方法、有逻辑顺序的经典例题;③大量习题。如果我们把整个教学资源看作一个苹果,教材就是果核,其他都是果肉。果核主要是限定范围、指引方向和明确脉络,而果肉才是我们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资源。
“课改”改变了教材,相当于更换了“果核”。当教师们拿到新的果核时,几乎是本能地在旧果肉与新果核之间寻找对应关系,而当这种寻找遇到障碍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适应“新果核”的关键是丰富“新果肉”。那么“旧果肉”是不是就不要了呢?当然不是,别看果肉是旧的,营养可不见得差,改造旧果肉,适应“新果核”,这才是“课改”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新教材。
2 新的教学模式给一线教学带来的“混乱”
“课改”进程中的某些“混乱”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传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陋习。传统教学中各种教学成果往往只是在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中被深入学习和广泛流传,但是,这些在展示课、公开课中隆重推出的教学成果却很少能够渗透进日常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浓厚的应试色彩以及部分教师对教学业绩的机械追求使得“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等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反之,在面对展示课、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科研任务时,很多教师又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表面形式,以反复排练的一次“表演”博取各类形式的表彰。所以说,这种脱离教研的教学和脱离教学的教研在传统教学现实当中的长期、普遍存在才是阻碍教学和教研全面进步的主要原因。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一切都起了变化。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新教材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各教学单元的“交相呼应”。请看图2: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数学的面貌一目了然,清晰的逻辑顺序直接决定了清晰的教学流程,不强调各教学单元的独立性,以培养数学论证和计算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新课标”教学模式中,经验数学的痕迹明显加强,在保证逻辑顺序的同时,突出数学问题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客观需求,鼓励学生通过一切手段向新知识靠近,由于逻辑结构的相对弱化使各教学单元的独立性增强,进而使得重置传统教学流程成为可能,教学目标也在原有的论证和计算能力之外,着重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以及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按此分析,新旧教学模式高下立判,那么,新的教学模式为什么会给一线教学带来“混乱”呢?其实,新的教学模式从教材这一最基础的层面对所有教师提出了在传统教学中只有教研层面才需达到的要求,而恰恰是传统教学中教研与教学之间的松散关系使得很多教师在“课改”到来之时,还没有做好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上的准备,这才是“混乱”的根源。“课改”并不仅仅是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改造传统教学,而且是以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探索接过传统教学未竟的使命。所以,即便当初“混乱”真的曾经存在过,也不应成为质疑“课改”的理由,而应成为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艺术的警钟。
3 新的评价体系使一线教师“迷失”了对数学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