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澳大利亚学前教育 多元化 开放性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由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幼儿教师引智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学前教育系的教师们介绍了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具体实践,并通过小组讨论与集体学习、观摩等形式,让来自江苏各地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和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们通过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领略了改革之后的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特点,促进了澳中双方学前教育的交流,对中国学前教育实践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培训中,笔者被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极富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所深深地吸引,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一、办学体制
澳大利亚有多种性质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从性质上看,包括公立机构、非政府非营利机构、私立营利机构及私立非营利机构。从类型上看,包括主要为0-5岁儿童提供学前保育或保教服务的保育机构、主要为3-5岁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学前班(Preschool)或幼儿园(kindergarten)、为偏远地区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服务的非主流的学前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其中,保育机构主要包括全日托(long day care,主要面向0-5q的儿童,依托社区或工作地点设立)、家庭日托(family day care,由专业的保姆在自己家中为儿童提供灵活的学前教育和保育服务,包括全日托管、部分时间托管和临时托管,主要针对0-6岁儿童);学前班一般设立在学校、全日托中心或社区集聚地,可以独立运营或者位于全日托中心内部与其整合起来运营;非主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设立在郊区、偏远地区和原著民社区,为那些得不到主流教育和保育服务的学前儿童提供学习和保育机会,收费极低,大部分运营资金来自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直接拨款。
不管是哪种性质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都会得到政府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由此各种学前教育机构能够发展起来,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为实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提供了条件。当然,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会给家长们带来一些担心,这就需要联邦政府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标准保证其能满足家长对学前教育高质量的需求。
二、质量评估
自2007年进行学前教育改革以来,澳大利亚构建了一个由政府主导并提供资助,家长、幼儿及学前教育专家和学者广泛参与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系统,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促使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主动逐步提升保教质量,为有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2009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AG)协调各级政府,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幼儿教育和保育《国家质量框架》,2012年1月正式生效的《国家质量框架》主要包括《国家教育和保育法》、《国家教育和保育条例》和《国家质量标准》等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要求全国性的学前教育监管机构(即澳大利亚幼儿教育和保育质量管理局(ACECQA))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质量框架》的要求下对各种学前教育保教机构进行审批、监督和质量评估,即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学前课程与教学”、“儿童健康与安全保障”、“幼儿园园舍环境”、“人员编制安排”、“师幼关系”、“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领导与机构管理”。
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各种学前教育机构按照自愿原则注册后加入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二步,注册成功的学前教育机构向评估部门上交经全体教师、幼儿及家庭全员参与所形成的自我评价报告;第三步,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具有法定资格的国家评估员向提交自我评价报告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访问验证(即评估员对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儿童和家长进行实际调查,这种调查是突击式的,借助于观察实践、查看文件、提问等方式进行);第四步,评估员将访问中收集的信息依照《国家质量标准》形成报告,并将其上交给监管部门,由监管部门对该机构作出提供质量调整规划的建议、资助或者按照《国家质量标准》给予认可并定级的决定。
外教介绍说,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儿童及其家庭在评估学前教育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评估员在访问检查的过程中与托幼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时,并非刻板地对照国家标准一一评定,如果教师的做法不是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但是确实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了实际推动作用,那么教师的行为是会给予认可的,因为他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儿童发展与教育理论进行教育实践,以适应澳大利亚多元化的文化特点。此外,监管机构会将对各学前教育机构的评定结果到专门的网站上,以给家庭为儿童选择适宜的学前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无论是未达到国家标准的还是已达标的学前教育机构,监管机构都将给予继续关注,并给予优化办学质量等方面的支持,以实现构建优良的学前教育保教体系的目标。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评估体系参与人员广、严谨而不失灵活、多样化与开放性并存、注重学前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其目标只有一个--为每个家庭提供高质量的保育体系。
三、课程设置与实施
2009年7月2日,澳大利亚联邦及各州和领地的教育部长通过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颁布了《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早期学纲》(Belonging,Being and Becoming: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以下简称《大纲》)。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课程框架,是其学前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大纲》的开发运用了大量学前教育理论及新的研究成果,适用于0~5岁儿童的教育,是全国所有州和领地的家庭日托、全日托和学前班课程设置及教学依据,旨在确保全国所有的儿童在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里能得到公平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澳大利亚不同的社区、群体在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学习这一方面均有自己的见解。《大纲》不是要提供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相反,它十分重视鼓励地方制订课程计划,各州和领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其作为该辖区现行课程大纲的替代或补充),而是为了指导保教人员因地制宜地计划、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课程,并为人们评价学前机构的保教质量提供依据。《大纲》中还特别提出了“尊重多样性”的教学原则,要求保教人员在设计课程和活动时要尊重多元文化的认知方式、理解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重视和反映儿童所处的家庭和社区的价值观和理念,要具有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特点。
在培训中,外教向我们介绍了如何用目的教学法(intentional teaching)和方案教学(project teaching)等模式展开教学,即根据教师的观察实践及儿童的兴趣点设计课程方案及生成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并进一步通过引导我们分析如何多元化地使用纸巾盒这一常见的生活用品支持儿童的游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前教育中开放性及多元化视角的魅力。
四、全员参与育人
在《框架》中澳大利亚确立了早期教育儿童的归属、存在和形成三个时期,要帮助儿童与他们的家庭、社区、文化和地点建立关系,以此形成归属感。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是如何充分挖掘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如何真正融合家庭、保教机构及社区以形成教育合力的,现介绍如下。
外教播放了几则视频,主要展示的是儿童在儿童和家庭学习中心(child and family study centre)里的各种游戏和其他活动。如在Mia--Mia这一社区内的儿童和家庭学习中心里,儿童在日常可独自或者与同伴、保教人员一起玩耍。到了家庭开放时间,家庭成员可与儿童或者其他家庭的成员一起野餐、聊天,也能和保教工作者及其他家长探讨儿童的生活及教育问题,大大加强了家庭与保教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而且,这种社区服务中心占有非常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内部是纯自然的生态环境,且设施齐全,包括很多游戏的器材,如滑梯、秋千、独木、感统训练系列器材等,便于儿童开展各种游戏和自然探索活动。
此外,外教介绍说,澳大利亚建有很多社区保教服务机构,旨在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与帮助,这些社区机构都是政府举办的。而且,家长们可以自发成立组织,定期进行育儿理念及方法的交流,如“妈妈群(mother group)”等组织。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的保教机构、家庭及社区资源的整合,形成了强大的资源,为幼儿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当然,澳大利亚学前教育中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特点与其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虽然与澳大利亚文化、国情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构建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质量评估体系及灵活开放及高质量的课程框架、教学计划,整合学前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普惠性、公平性、及时有效的保教服务是在学前教育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优化的方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可以批判性地借鉴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改革的成效,合理规划和逐步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董素芳.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及儿童保育国家质量框架》的产生、内容与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3.02.
[2]王春亚.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和保育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
[3]王淑.澳大利亚学前教育机构述评[J].幼儿教育,2005.07、08.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 社区教育 合作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11-02
一 问题提出
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更有利于深化、丰富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都鼓励幼儿园加强与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国际教育组织也倡导关注儿童的社会学习,重视使用家庭和社区资源。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既关系到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已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 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必要性
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不仅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一旦形成教育合力,将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家长与幼儿园合作共育能使家长更好地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学者南希・波拉和安妮・亨德森发现,家长参与子女教育更有利于改善孩子的成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长具有教育子女的天然动力和热情,但他们大多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而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动,不仅可以帮助家长获得教育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理解,从而会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和社区的联系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学校、公园、企业、医院、超市等,这是培养幼儿的乡土观念和情感的主要物质因素,也是幼儿园教育的物质基础。幼儿园将其教育活动与效果推向社区,通过向社区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中获得的经验通过在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
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应当是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全方位教育。在追求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主导是幼儿园教育,而社区教育是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续。三者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加强学前教育的整体有效性。
三 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具体策略
1.建立家、园、社区共育的幼儿园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做好、真正做到家、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保证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合作共育的长效机制。在幼儿园建立合作共育管理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办法,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树立合作共育的观念,让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理解合作共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合作共育管理制度必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不能流于形式,因此这一制度应翔实可行。(3)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协调整个家、园、社区合作,从而让家、园、社区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产生最大的整体效能。
2.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
第一,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交流、家园联系的纽带,是鼓励家长用行动参与教育的方式,家长委员会有权利和义务了解幼儿园的重大决策和发展规划,并配合好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家长委员会由全体家长推选组成,设立会长、委员等职务,定期召开会议,议题包括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由家长委员参与的互动活动既能拓展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形式,又能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同时,家长可深刻体验幼儿园教育的工作特点,有利于家园配合、增进理解。
第二,建立社区委员会。社区委员会是由社区内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组成,是一个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的组织机构。建立社区委员会将能健全社区教育机构,方便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加强幼儿园和家长、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使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联系。社区委员会可以举办的活动多种多样,如组织大型联欢活动,组织义卖、捐献活动等。
3.开办家长学校,创建合作共育平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开办家长学校,将有利于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开办家长学校是幼儿园不可推卸的重任,其活动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如以“父母课堂”“亲子班”为平台,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或组织家长沙龙,针对家庭教育案例,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调整教子思路;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将家长学校的内容放到网上,让更多的家长能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家长学校直接促进了家园共育,家长在活动中主动更新教育理念,促使家长和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4.整合资源,促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第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加强家园联系。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作家、厨师、律师、警察等,他们具有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利用家长们自身职业优势和家庭资源,让家长直接参与课程活动,会使幼儿感到新鲜,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和感受。
第二,调动社区资源,实现社区教育本土化。我们最终要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必须面向社会,融入社会。社区丰富的人力和物质环境资源为幼儿向社会的学习提供了保证,利用社区资源的主要形式有:参观活动、体验活动、分享活动等。如到公园去看花草树木、野餐,到动物园去看动物,到商店、超市去购物,到图书馆、博物馆去看展览。通过这些实地的参观和体验,让幼儿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融入生活。
第三,整理、建立资源库,整合教育资源。一是开展普查。针对入园的所有幼儿,包括幼儿基本情况、家庭基本信息等,建立一个幼儿家庭资源资料库;针对幼儿园周边的实际情况,进行社区环境资源统计调查,形成社区资源资料库。二是分类整理。对已获得的资料统计分类,并用数据图表及表格的形式详细说明。三是统筹与规划。通过统计、分类和整理,根据资源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幼儿园与相关家长、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琼、袁丽.变革中的国际教师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文件
[3]李兰生.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朱小燕.教学管理民主化与家、园、社区互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6(4):56~57
[5]任向红、周岩.幼儿园如何创建与社区的良好关系[J].山东教育,2008(Z3)
[6]许晓蓉.幼儿园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策略探微[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村学前教育 特色发展 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可以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农村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
贵州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地区,据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人均GDP为1350.98美元,排全国各省最后一名。由于经济落后,贵州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农村学前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基础薄弱,资源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以贵州省的乡镇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了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了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园“入口关”不严,办园管理混乱。
调查发现,贵州省各地州县区普遍存在“黑园”现象。所谓黑园,就是没有经过审批自行开办的幼儿园,它们中有家庭作坊式的“夫妻园”,这种幼儿园办园条件普遍达不到标准,对孩子教育和管理随心所欲,保教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较大。此外,还有的民办幼儿园虽然办了注册手续,但是办园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如某地区某社区幼儿园是有办园许可证的,然而,该园实际由大型仓库改建而成,班级教室和寝室没有外墙,也没有窗户,需24小时开灯照明,根本没有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有的民办幼儿园由农村饭店改建而成,园长是原来负责经营饭店生意的老板娘,不懂得教育,学前教育更不了解。
民办幼儿园管理问题突出,导致学前教育市场混乱。政府相关部门没有把住“入口关”或把关不严,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政府关于民办园的管理体制不当,多数地县教育部门对民办园的审批和管理没有归口一处,管审批的不管质量,管质量的管不了审批,由此必然造成监管缺失,进而使“黑园”泛滥,影响学前教育事业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太少[2]。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方面,各地县区教育部门都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认为应该“先有起来,再好起来”,因此“暂时没有条件讲质量,只能先满足数量需要,让孩子们有园可上,之后再逐渐提高质量”。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地方学前教育需求的旺盛,导致地方教育部门不得不降低入口标准。
(二)幼儿入园类型结构不合理。
贵州省现有73.92%的幼儿在教育部门办的公办幼儿园就学,有21.96%的幼儿在民办幼儿园就学,在集体和其他部门办的幼儿园就学的仅占4.11%。在城市,就学于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比例较高,占49.30%,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占33.55%。在县镇,在民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占30.59%,在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占66.46%。这说明在县镇,幼儿主要在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就学。在农村,在民办幼儿园就学的仅占8.44%,而在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达90.73%。这种状况在发达地区恰好相反。如浙江嘉兴市,政府的公办幼儿园只占13%,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以民办幼儿园为主[3]。这可能是因为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其收费一般是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2~3倍,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落后,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将孩子送往民办幼儿园的支付能力。这样,在贵州省的民办幼儿园很难有较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结构[4]。这种学前教育结构性问题加大了政府的学前教育负担,使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举步艰难。
(三)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状况需要改善。
首先,师资水平低。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的比例很低,多数幼儿教师为初中学历或高中学历,很少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办园者及亲属临时顶岗现象不足为奇。
其次,待遇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一般很差,月薪通常在300~800元,而且没有任何福利,同时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险。另外,由于幼儿教师身份的不明确和工作任务繁重,很少有高素质的人才选择从事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只要有机会通常都会改行,致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
再次,缺乏相应的培训。据统计,有将近60%的农村幼儿教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只有少量农村幼儿教师接受过脱产培训,且培训时间短暂、培训机会少。由于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专业知识得不到拓展,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高成为一句空话,没有良好的师资保障,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必将失去根基[5]。
(四)家园、社区共育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重担落在了家庭中祖辈们的身上。相比临代抚养的儿童,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情绪情感、道德及个性等心理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家庭、幼儿园、社区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研究者经过调查发现,贵州省农村学前儿童家园、社区共育极度缺乏,特别是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几乎没有。
三、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特色发展路径
(一)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出资开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偏少,很难满足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因此,应该拓宽思路,改革办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开发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兴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6]。依托县、乡中心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自主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民办幼儿园逐渐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中坚力量。所以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形成公办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园格局,缓解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紧张局面。同时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从管理体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良性机制。
(二)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强化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及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等制度,不断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7]。
首先,制定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不断强化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严格把关幼儿教师准入,积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支援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从而提升整体农村幼教师资水平。
其次,建立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将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纳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定期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脱产进修、参观交流及园本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建立城乡幼儿园定期交流制度。实施县、乡镇幼儿园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帮带制度”,通过日常教研活动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传帮带,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
葡萄牙政府向来重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1978年至1979年间,该国曾在农村地区大力兴建公立幼儿园网。虽然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大力发展,但仍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儿童的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仍然很低,特别在一些人数较少的农村地区。由于3~6岁幼儿人数少于15名而无法开办幼儿教育机构,以致这些小村庄的儿童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葡萄牙教育部根据农村社会的需求,在一些幼儿数少于15名的村庄里开办学前班。为了保证师资,政府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8],即根据农村地区的需要,派部分专业幼儿教师到一些设有临时学前班的小村庄教学,为当地儿童提供专业的早期教育。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但为小村庄里的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还为当地家长们提供了教育指导,这种灵活的教育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社会的需要。因此,贵州贫困地区可以借鉴葡萄牙政府的做法,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满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需求。
(四)家园、社区合作,关注农村留守贫困儿童。
社区中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有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由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有的因为父母离婚,都不愿照看孩子,留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有的因为父母沉迷于赌博,孩子无人照看;有的因为父母残障、智障或者父母沉迷于赌博而欠下巨债,从而导致孩子的生活极度贫困等。关爱留守儿童、关注贫困家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工作开展中,应立足当地幼儿园,从真诚沟通入手,在交流互动中让祖辈家长走进幼儿园、让幼儿园走进社区,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带来关爱和教育。
家园、社区合作,关注农村留守贫困儿童,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幼教机构提出学前教育管理建议。针对本园及幼儿自身的特点,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基于社会需要和民族特色,灵活使用并研发乡土教材;幼儿园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促进家长教育观念和行为转变。同时,家庭和幼儿园应做到:家园生活互相了解;家园教育互相配合;家园工作互相信任;家园问题互相沟通[9]。
其次,加快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划分政府学前教育责任,对农村学前教育适度倾斜;坚持城乡学前教育共同发展,改革等级评估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分隔体制,加快农民工“携子”融入城市步伐。
再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工回乡创业,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
最后,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投入体系,让农村儿童享有“市民”教育待遇。当地政府、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四方联手合作,共育农村留守儿童,逐渐使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共育的途径和方式向着深层次、全方位、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作岭,张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3):16.
[2]黄建春,陈幸军.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1,(2):49.
[3]郭维平.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以浙江省嘉兴地区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7,(5):20-23.
[4]胡韬,赵德肃,郭文.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以贵州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107.
[5]姚炳辉,谢雅芳.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4,(7).
[6]冯晓霞,王玲艳.聚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建设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7]阳曼超,孙启进.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学前教育研究,2010,(4):14.
[8]孙亚娟.葡萄牙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3):159.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英国;学前教育;特点;启示
一、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机构设置类型多样化
英国学前教育的机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特征。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英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1)根据财政来源和举办部门的不同,英国学前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非营利性公立幼教机构,主要招收3~5岁幼儿,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等提供经费,其中包括由社会福利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托儿所和社区中心婴儿室)、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幼儿班和小学附设托儿所等)、由私人或团体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和游戏小组等)、需要接受政府财政监督的幼教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和儿童保育中心等),以及符合政府办园标准、自行管理的独立幼教机构。(2)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英国现有幼儿教育机构有寄宿制、半日制、全日制与计时制。(3)根据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以保育和教育为主的保教机构、专门照顾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心、为智力超常儿童开办的“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为给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而开办的“亲子中心”,以及为幼小衔接服务的“预备班”等。
2.三级管理模式协同化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案。英国政府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和物质保障,社区的大力支持也成为英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上至政府官员,下至社区负责人、社区知名人士都会参与到社区教育机构中,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英国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家庭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对幼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英国政府自1996年起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家长都应与学校签订一份合同,规定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要承担起各自教育的义务。因而,英国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中央通过制订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来实现对各地学前教育的管理,地方在遵守这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和自由。在资金来源方面,英国小学附设幼儿园主要依靠地方教育局、社区中心、各种募捐活动和家长捐款等。英国的中央和地方对学前教育机构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
3.“全面性”的学前教育目标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重点强调了“全面性”的早期学习目标,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视。英国政府根据课程目标将3~5岁儿童的课程内容分为六个领域,即个人、社会和情绪的发展、语言和识字、算术、对世界知识的了解、身体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列出每到基础阶段结束时,每个幼儿在各个领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在学前课程实施方面,英国倡导幼儿主动学习。同时,英国政府在肯定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精心设计的游戏”,认为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在基础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愉悦性和挑战性。此外,英国政府还强调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指出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支持幼儿的学习。
4.多样化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英国幼儿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NNEB,即0~8岁儿童健康和教育的两年课程毕业证书;PLA,即2~5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一年课程证书;CERT ED,即初等教育的三年课程证书;CCCE,即0~8岁儿童保育和教育一年课程证书;DCCE,即0~8岁儿童保教两年学院课程毕业证书。此外,有的保教工作者还具有以下几种证书:MCW证书,即0~5岁儿童健康和发展一年课程证书;CQSW证书,即社会工作两年课程证书;BAHons(早期教育课程360学分)证书;教育学士学位证书;M.A.硕士学位证书。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设置多种机构类型
为了满足目前英国社会的学前教育需求,英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机构制度。英国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公共形象和专业性,并且不断强化幼教机构对社区、家庭进行专业指导和援助的职责。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和幼儿园。其中,托儿所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主要对幼儿进行保教工作和为父母提供方便,秉承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原则;幼儿园主要招收3~6周岁的幼儿,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对比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表现出机构单一的状况。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种类设置,从而更有效地适应幼儿发展。
2.完善收费标准
英国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每日费用也有区别,基本上为19~35英镑;上午班与下午班的费用也不相同。此外,2岁以上幼儿与2岁以下幼儿的费用也不同,一般为27~35英镑。幼儿4岁以后,能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获得每周5个半天、每个半天2~3个小时的免费保教。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般是根据年龄收费,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需要退还于家长。而英国是统一收费,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且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并将这些费用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和改善教W设施等。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提高幼儿教师工资或者改善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适应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应建立公平公正、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学前教育政策,政府机构也要适时地干预幼儿园收费。
3.幼儿教师需持证上岗
英国学前教育部门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并且证书种类多样,但对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一个班级的组成人员有教师、保育助理、保育学生和临时工作人员。保教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论幼儿的家庭背景、性格、种族、和文化如何,保教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并尊重幼儿。英国的幼儿教师只有持各种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资格证书制度对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保障英国幼儿教育的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求幼儿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院长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但是,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证上岗现象突出,待遇普遍偏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4.编制利于儿童交流的班级规模
英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公共教育机构占大多数,并且以单独设立为主,以附设在初等学校为辅。其编班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按年龄编班,有的采用混龄编班,儿童数量的多少是决定编班形式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在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两个方面上都严格控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提高,但最大也不会超过1:8。因此,我国应借鉴英国的编班形式,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用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幼师比例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儿童间的广泛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周采.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胡福贞.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
[3]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
[4]简楚瑛.幼儿教育与保育的行政与政策(欧美澳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5
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一系列重大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一手抓资源建设,一手抓科学保教,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类幼儿园发展到10304所,较2010年增加2606所,增加了33.85%。2012年全省又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00所,开工在建的有1300多所。但是,由于我省基础条件薄弱,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各地工作进度不平衡,有的地方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比例偏低;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科学保教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普及等。这些问题与矛盾,总体上讲,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认真研究、有效解决。
第一,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注重安全适用。我省学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总体资源不足而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迫切,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抓住国家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的良好机遇,把幼儿园先建起来。扩大资源必须首先做好规划,幼儿园的布点要坚持面向大众,扩大覆盖范围,满足基本需求,既要考虑方便儿童就近入园,还要适应我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适应人口流动的趋势,防止幼儿园刚建好不久就出现闲置浪费的现象。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教育厅今年专门拿出一部分引导资金奖励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公办幼儿园项目。各地要坚持按标准建园,保证建设质量,确保建成一所,验收一所,合格一所,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建和扩建幼儿园,要保证改、扩建的幼儿园符合基本办园标准,能充分满足保教工作需要。要坚持城乡统筹,重点支持农村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注重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要坚持经济适用、勤俭节约,坚决不搞超标准、豪华建设,更不得用政府投入办豪华园、重点园、高收费园,人为拉大办园条件差距,导致出现新的择园现象。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幼儿,他们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别的保护,因此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高。近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更提醒我们,必须把好幼教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关,决不能因为需要快速增加大量幼儿教师而忽视了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各地在新录用教师时,要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可以充分利用当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后转入学前教育。要针对转岗教师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要求。偏远地区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的作用,精心做好招聘、使用等组织工作。
第三,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小学化”倾向。确保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保证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最近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指南》的贯彻工作。要严格执行《科学保教十不准》,坚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进行技能强化训练等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坚决抵制社会上以幼教为名进行的不科学甚至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等加大科学保教宣传,帮助幼儿园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得乱编乱发幼儿教辅材料,防止增加幼儿学习负担、加重家长经济负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第四,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各地要按照《河南省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完善和落实年检制度,切实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加强对幼儿园的收费、安全、质量管理,对无证办园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实行分类治理。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问题,新建幼儿园从选址、设计到施工、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根据幼教特点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不断巩固和完善安防设施。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开发的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幼儿园资质、安全、收费等方面的情况,实行精细化、动态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幼儿园园务公开制度,明确对内对外公示内容、程序和形式,实现园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对收费项目标准、家庭困难幼儿资助等要予以公示,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严禁乱收费,防止虚报冒领现象发生。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学前本科生;实践课程;问题;对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张雪门认为,要想发展中国的幼教,提高幼稚园教育质量,办好幼稚师范是根本。他在《实习三年》中指出:“如果我们研究幼教仅限于幼稚园的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本,绝不是彻底的办法。”而学前阶段的实习对于学生未来入职起到良好的铺垫,良好的实习经历和经验会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一、我国学前本科学生的实践课程现状
实践课程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见习是指学生到幼儿园实地参观,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实习则是学生直接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中。而我国在实践课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实践课程目标
彭海蕾等人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对实习生提出的要求十分宽泛,如:“按照”“严格遵守”“积极完成”“自觉接受”等,内容也是如此,比如“初步掌握”“认真研读”“积极关注”“认真编写”等。李可娟在对陕西省六所本科院校的学前本科生实习情况调查发现:“师范生的见习只是到幼儿园听听课,回来讨论一下就草草结束,对于见习的目的、内容、要求则很少问津”。
2.实践课程范围
学前本科生实习的内容多数也是在幼儿园参观或者是参与教学,完成学校对于实习的一些规定,对于幼儿园以外的事情则是几乎空白。谢坤等人对江西省的学前学生实践任务调查发现,内容仅限于讲授特定的内容和充当代班老师等规定性活动,内容形式是四步曲,即跟班听课、讲课10节左右、组织活动、实结。而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则是“教育实践项目大多是常规的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研活动,对于机构管理及运作会议几乎不参加,与家长与社区交流合作内容也很少见”。
二、外国学前本科生实践课程现状
1.实践课程目标
美国在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的四年期间,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实习方式:在大一大二时,学生要与幼儿园、日托中心的某个幼儿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定期到该幼儿所在的幼儿机构或是家庭进行观察,共同游戏或是指导。大二大三阶段则会通过学生教师制这一方式到幼托或者是教育机构担当“学生教师”。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则会通过志愿者制获得实习经验,学生加入慈善机构和非政府性社会服务组织,开展独立的家庭访问、意向调查和数据采集等为将来入职打下基础。可见,美国的实习也是开始熟悉环境观察幼儿,进而开始在幼儿园当老师,最后逐步向家庭、社区扩展,层层锻炼学生的能力。
2.实践课程的范围
美国的学生实习所包含的内容除去在幼儿园内部参观参与外,还到儿童的家庭进行观察,并且最终可以在社区里开展数据采集和意象调查等。在丹麦,实习活动除去要参与学前班教学以外,还需要参与初等学校1~2年级的教学活动。英国的学前教师实习范围除去日常的管理、评价外,还要实际了解和掌握与教师责任与义务相关的法律条文、社会地位与收入状况、教育在保护儿童保护儿童免遭虐待中的角色、教育行政的角色和目标等实际技能和知识。可见,外国的实习范围是广泛的,除去幼儿园外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向小学内容延伸。
三、对比分析得出提高实习效率的建议
1.明确目标,制定具体评价标准
相比较国外的目标明确,我国的实习就会笼统不清晰。所以高校要对本科生实习的事情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明确具体某一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首先让学生在幼儿园和幼儿多接触,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知道幼儿园一日活动究竟是怎么组织的。然后到幼儿园实地观察,与小朋友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学会如何观察小朋友,如何与小朋友沟通,再次进入课堂教学,能够完整地组织一个能让小朋友接受的课程,最后深入到儿童的家庭社区,学会如何研究。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便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地达到了应有的水平。这样层层递进展开式的实习,更加便于学生把握,有目的性不至于盲目。
2.扩大实习涉及的内容
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很窄,多为与幼儿接触,学会如何组织一日活动、组织教学等,并没有深入到家庭和社区中去,缺乏相关方面的锻炼对于他们将来入职是不利的。所以除去幼儿园中的知识以外,可以加强实习生与幼儿家庭方面实地实习,让学生学会与家长沟通。幼儿园也要适度地了解小学一年级的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习惯,这对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扩大实习生实习范围上可以纵向向家庭社区、小学低年级等方面的实习。
参考文献:
[1]彭海蕾,刘莹.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02):49-54.
[2]李可娟.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谢坤,郭建敏.不同层次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9):116-120.
[4]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王海英.“扎实”与“联通”: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幼儿教育,2010(1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