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病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范文1

神经影像学判读带教临床见习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神经病学历来是医学生学习难度最大和教学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教学质量和效果往往不佳。神经病学一直以来以其教学内容广泛、学科基础复杂、思维系统严密的特点,其内容涵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涉及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等;都是医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还在一些医学生中产生了特定的恐惧情绪。所以在临床见习阶段这一关键时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兴趣,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长期的神经病学见习带教工作中,发现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正确判读,能够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神经病学的复杂性

神经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很广,与内科、外科、解剖学、病理生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因为神经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影像学的广泛应用。神经内科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而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相对较少,因此造成见习、实习学生在神经内科临床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虽然本院是一家大型教学医院,病种相对较全,但由于不同病种的分流方向不同,常常存在有些疾病,甚至是作为教学重点的常见病的病员缺乏的情况。这样就使影像学资料的保存功能更加重要。这些资料对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时非常困难,教师亦觉得教学不容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神经解剖的复杂性、抽象性,单纯的文字表述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学资料、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电脑的普及使得现在很多医学院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电脑的便利,影像学改变等相关知识置于网络上,互动教学。

二、神经影像学的作用

带教老师应该培养同学初步的影像学阅片的能力,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看好影像片,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及影像学基础,还要大量的阅片,才能对疾病得出基本正确的影像诊断。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辨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影像学资料的表现,并分别分析它们在诊断中的意义。复习影像学基础利用较短的时间复习影像成像原理,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资料的理解。同时比较讲解正常与异常的影像片。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数字减影(DSA)、经颅彩色多普勒(TCD)等,随着这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正确性大大提高。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接触临床病例时,带教老师应结合一些典型病例的CT 或MRI或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反复讲解,使同学基本掌握这些病变的影像学改变,这样既能加深同学对神经系统不同受损部位以及相应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的认识,帮助同学巩固加深既往学过的神经解剖知识,又能提高同学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同学的神经病学学习热情。

三、神经影像学正确判读的意义

神经病学的诊断要求先查明病变的部位(定位诊断),再查明病变的原因(定性诊断)。面对每一位患者,带教每一个学生,神经科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就是要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并应判定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要做到准确定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然而在实习带教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DSA、SPECT、PET等并综合分析判断,明确病变的部位。这应是带教老师主要的带教重点和难点,能够正确的阅读影像资料。那么疾病已经诊断了一大半了。近20余年,由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初学神经病学的同学们,都会感觉到神经有些内容很抽象、很深奥、难以理解。但如能真正投入其中将会体味到他的无穷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吃透书本,然后认真阅读影像资料,能够正确判读,才能在以后成功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把神经病学学好、学精,以后投身到神经病学的研究,开阔视野、展望未来,以推动神经病学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2]Hudson JN.Linking neuroscience theory to practice to help overcome student fear of neurology[J]. Med Teach,2006(7):651—653.

[3]王伊龙,王拥军,周永,等. 亟待建立中国卒中中心网络[ 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7—30.

[4]赵晴,杜建时,高明. PBL 教学法在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8( 11):1131—1132.

[5]罗海彦,胡长林.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 (5):382—383.

神经病学重点范文2

【关键词】神经病学科;病例讨论;教学方式

神经病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不同,它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神经病学的概念抽象,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由于神经病学的内容量大、实践机会少、专业术语多、外加课本中的知识点分散,这导致神经病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难记且难以掌握的学科。我们发现病例讨论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在神经病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然而,在目前的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中还很少用到病例讨论这种方法,特别是涉及到多媒体的病例讨论式教学。

1 病例讨论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1.1 病例讨论的概念

病例讨论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要先对学生讲授相关的神经解剖学等知识,方便学生对疾病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对疾病的一些书面上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及治疗内容等。对其中的一些知识进行重点描述。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病例,让他们思考这个病例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及治疗等内容,选择几名学生讲解他们的观点,最后,再有老师进行评价、总结。

1.2 病例讨论的重要意义

病例讨论是一种自由度非常高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要素有:收集病例的准备工作、对病人资料的总结分析、集中讨论病情、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诊断、预计病情的发展可能等。病例讨论可以贯穿整个或者部分的医疗过程,它不仅适用于对学生的教学,对进修的医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快捷地掌握神经病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并巩固他们在神经病学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神经病学医疗文书的撰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病例讨论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医学素质,病例讨论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病例讨论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病例讨论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病科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就是脑血管病。在对学生进行脑血管病的讲解之前,需要先讲解脑血管相关的神经解剖学知识,包括大脑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脑血管病的易发部位,以及脑叶、脑干和小脑在人体机体活动中的功能。然后,对书面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包括脑血管病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以及如何诊断治疗等内容,在学生充分掌握了上面所述的知识后,提供给学生典型的病例让他们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2例病例:

病例1:患者:男,56岁,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后因进行性左侧肢体无力入院治疗,患者在入院前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法持物,左脚走路无力等症状,并有加重的趋向。查体结果为:血压154/90mmHg,运动型失语症明显,左侧肢体无力,头颅CT检测显示右侧基底节密度低。

列举了这个病例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了15-20min,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法,然后抽取3名学生讲解他们的病情分析、诊断结果以及后续治疗方法,最后对他们的结论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不足的地方提出改正意见,对做的非常好的方面应着重表扬。这样让他们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对如何治疗脑血管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办法。

2.2 病例讨论在重症肌无力中的应用

重症肌无力也是神经病科中的常见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不同与很多的神经内科病。重症肌无力的教学是神经内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道问题。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病例讨论前,也需要对学生讲解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书本上的知识。然后再提供病例,供学生讨论。

2.3 结合多媒体的病例讨论式教学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大医院病例的共通,使得我们的教学不会因为缺少病例而显得空洞无力。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媒体病例讨论式”教学。在教学大纲要求内选择疑难病例或者手术病例进行课程设计,包括病例患者的资料收集分析,集中讨论和诊断,预测病情的发展,手术的风险及难度等部分过程或者全部过程。,并对其进行整理,突出这个病例的特点。向有疑难病症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让他们对课程设计进行指正,然后制作成为幻灯片演示文档,在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使幻灯片具备更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疑难病例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并进行诊断和书写治疗计划书,使他们从中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3 结束语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讨论式教学方法以病例为根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多媒体病例讨论教学更加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神经病学的知识。总之,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将临床实践和枯燥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神经病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神经病学重点范文3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1]。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病因不一,临床表现多样,导致对神经疾病的诊断较难,尤其是精准的定位诊断对临床医生有着很高的要求[2]。这些特点也对神经病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推广,随着教学方法的探索不断深入,神经病学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3,4]。然而,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社会对医学教育中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更高的期望。医学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好的临床诊治能力,还要对疾病的认识有更深、更新的认识。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开展神经病学第二课堂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推进医学人才的培养进度,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对如何开展神经病学第二课堂,提出了设想。

1 对象选择

开展第二课堂的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已对课堂教学知识消化吸收的前提下得以提高。所以,第二课堂的授课对象应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于学习已经比较吃力的同学,建议不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

2 开展内容和方法

2.1 进行临床技能的强化:首先,让学生进行病例的学习和认识。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病房学习典型疾病的临床病历,并对病人进行询诊和查体,然后进行病例讨论和分析。开展这一内容,要注意与临床见习内容的区别。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第二课堂中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本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疾病的临床诊治掌握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培养学生对病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尤其要注意不同疾病间的鉴别诊断。其次,可开展神经系统查体、阅片(CT、MRI等)等基本技能的竞赛,以活跃学习氛围,强化临床技能。

2.2 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撰写综述类论文:一个好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还要对疾病的病因、诊治等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因此,培养医学生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是有必要的。通过对疾病相关文献的检阅,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也就能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撰写综述类论文,是对阅读文献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结构和内容升华的过程。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也可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学科动态。这一内容的开展,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2.3 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技能:无论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还是人才竞争的压力,都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提高科研能力的要求。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够利用已有的疾病相关理论,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还应该能够将疾病相关理论进行完善。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能够完成一般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疾病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添砖加瓦。此外,我国目前的人才竞争机制也要求临床医生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现代医疗卫生单位衡量人才成败的标准,除了临床工作水平之外,更多的是科研水平。为了让我们培养的医学生将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在大学期间就进行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一内容的开展,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临床医生,也为我国生物医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将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和效果,有利于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必将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还面临着一项问题和困难。首先,临床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目前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主要忙于繁琐的临床工作,能够参与临床教学的老师为数不多,能够有余力且有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老师,更是明显不足。其次,临床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开展上述第二课堂中第二和第三项内容,对带教老师的科研水平有一定要求,这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经费问题也是开展神经病学第二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疾病相关科研工作和,必须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带教老师或单位,如果有相关科研课题则这一问题可迎刃而解,否则,经费的来源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第二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5]。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学生在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均能够得到提高[6]。神经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其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将有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中,开展第二课堂已较为普遍。形形的第二课堂,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使基础医学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尚为数不多。已有的研究显示,当前的临床医学生素质欠佳,临床医学第二课堂教学具有丰富性、趣味性、知识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进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7]。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目前尚未见到开展第二课堂的报道。因此,可借鉴的方法不多,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目前也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大家对临床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神经病学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也会逐渐成熟,临床教学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海彦,胡长林. 高等医学教育中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82.

[2] 黄河清,李露斯. 让神经病学课堂教学成为享受的几点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194.

[3] 肖 波,杨晓苏,杨期动,等.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09.

[4] 许志强,蒋晓江. 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60.

[5] 黄海霞,钮伟真,付小锁,等.在医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4):306.

[6] 林 丽,任安经,袁文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素质与能力[J]. 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20.

神经病学重点范文4

【关键词】 神经病学;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scientific moder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of neurology ZHANG Ning,LEI Da,YANG Huan,et al.Affiliate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8,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neurology knowledge,bilingual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 during ward-round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level of students medical English and promoted their study activity.Applic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inmmal clinical practice will improve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The systemic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hemotology is an effective model for clinical practice.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Neur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实现双语教学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要求。开展和推广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医学院校的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不同阶段纷纷开始了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1,2]。很多医学院校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因为教学基础、师资水平和学生层次不同,不能盲目照搬现有的教学方法,而应积极寻找适合本校的双语教学模式。近年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科在临床实习中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会和存在的问题作一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8年制2005级、2006级以及5年制2006级、2007级的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共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43名,占43.9%;女生55名,占56.1%。选择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丰富,且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表达能力强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以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来承担双语教学任务。

1.2 实施方法

1.2.1 实施岗前培训 对即将进入神经内科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熟悉和掌握神经内科常用英语词汇、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特点、科室交班及查房的注意事项等。

1.2.2 采用双语交班 要求当天交班的学生尽量用英语交班,包括患者主诉、主要症状、阳性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交班前由上级带教教师针对英文交班加以指导。

1.2.3 进行双语查房 教师于教学查房前1周选择l~2种神经内科常见病例,通知实习学生预先收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该疾病的相关英语医学词汇,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等的表达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进行双语查房时,教师先用英语对疾病要点及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医学专业词汇进行讲述,采用特定的英语表达方式,对疑难部分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从而保证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能对该疾病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达到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并且在整个查房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使用英文提问和发言。

1.2.4 查房后及时小结 针对查房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重点和难点。整个过程均要求学生尽可能的用英文表达,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部分内容使用多媒体配合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临床知识的理解。

1.2.5 英文病历书写 每一轮实习学生结束实习时,书写一份完整的英文病历,并交带教老师批阅。

1.2.6 开展问卷调查 在神经内科实习课程结束时,对使用数据通过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8份,收回98份,回收率100%。问卷采用自我设计的结构式有效问卷98份。问卷内容包括:教材方面,幻灯制作,授课情况,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临床知识掌握的影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以及对神经病学授课的满意程度和对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等方面。

2 结果

2.1 结合图1~5,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从教材的来源角度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中英对照及中文统编的教材,而较少选择英文原版和英文汉化的教材。(2)对于幻灯制作中英文所占比例,以及对授课方式中采用英文讲解比例,大多数人都选择在25%~50%。(3)在授课方式的提问方式以及临床联系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问讲参半,以及病例引出的方式,而不喜欢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

2.2 结合图1~5和表1可以发现,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1)课件制作的质量;(2)授课的中英文比例;(3)教师英文水平;(4)专业知识的传授;(5)教材来源。

2.3 由表3可以发现,学生在对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双语实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仅少数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占用大量实习时间学习英语,临床实习受影响;90.3%的学生认为英文病历书写值得推广,仅有9.7%的学生认为书写英文病历没必要;74.8%的学生认为双语交班值得推广,25.2%的学生认为价值不大;74.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查房值得推广,25.5%的学生不赞同双语教学查房。

3 讨论

3.1 双语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3.1.1 应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张第二语言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交互,尤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问病史、查体和查阅英文文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模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在双语查房时,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询问学生对该部分学习内容能否较好的理解,从而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1.2 应注意把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结合,因材施教,按照先进性、学术性和易接受性的原则,将查房病历提纲,如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提前一周发给学生预习。同时让学生将预习教材时涉及到的较难的医学词汇单独标记出来。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病种注意做到以下两点:(1)适宜教材的选择:主要包括自行制作的课件和讲义,以及借鉴或直接选用已经出版的部分国外英语医学教材;(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选择:通过采用图片、多媒体、录像等方式,尽可能把医学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专业知识。

3.1.3 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神经内科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不仅是神经病学理论课双语教学的延伸和深化,而且通过该模式的合理运用,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帮助他们强化专业词汇,也培养他们医学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也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实习模式,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性较强,学会了主动学习,认为收获也很大,英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总体效果判断,该教学模式达到了神经内科教学的目的。

3.1.4 应努力克服由于语言环境缺乏对双语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社会和家庭都缺乏语言环境,这是限制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太多,而有利因素太少;此外,语言学习要讲究语境,着重于应用,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3]。

3.2 双语教学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师生双方的素质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推广 目前大多数参与临床实习教学的带教老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双语教学培训,只具备本专业的授课能力,应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教师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不高,英语表达水平也不高。虽然很多教师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甚至一部分还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对神经病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讲解时在课堂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有资料研究,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4]。学生普遍反映大部分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展开讲解。同时,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本身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外语基础水平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查房顾虑较多,认为费时费力,收效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注重专职教师的培养,如要开展双语教学高校应该具备专门的双语教学教研室,并要求有高素质,较高专业外语水平以及神经病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另外还可以聘请有资历的外籍教师充实到双语教学的队伍中,组织教师讨论交流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通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请有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实习观摩活动,加强经验交流;也可开办教师英语提高班,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也可组织一些医学英语专题讲座,使学生逐渐熟悉用英语来接受及表达医学专业知识,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应用的水平[5]。

3.2.2 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较低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但这仅限于普通英语,其听力和口语能力仍相对较弱,专业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神经病学专业词汇较多且复杂,其基础理论知识又十分抽象,加之神经传导径路的复杂性以及神经病学体格检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即使老师能很流利通畅地用外语讲解,甚至用母语讲授,学生理解都比较困难,故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难度较其他学科更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注重在学生普通英语提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增强他们接受双语教学的信心。医学课程有其系统性、联系性,虽然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但其以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等很多学科为基础的,更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学科的词汇,才能更好地通过双语教学学习神经病学。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从入学初开始,积累专业词汇,努力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利用现代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组织同学之间的讨论,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产生对神经病学学习的兴趣。

3.2.3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对专职神经病学双语教师的培养受限。目前该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各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来承担[6]。各高校都缺乏有资历的能通过双语来任教神经病学的教师,因而存在教师少,需要授课的班次多等情况,故在课时的安排上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备课时间缺乏,课堂时间不足,进而出现有为完成教学任务仓促宣读等状况存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理解、消化吸收应该掌握的知识,从而影响了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神经病学知识系统的掌握;(2)完善相应的考试制度,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使用统一的教材、复习题等,从而有利于学生预习和复习之用[7];(4)使用板书和幻灯片相结合的方法,既详略得当,又图文并茂,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

3.2.4 缺乏切实可用的双语教学教材 临床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属实验探讨阶段,没有固定、标准的教材、大纲、方法和格式。因此,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差异很大,有的是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有的是节选英文教材,也有的是教师自编的讲义,版本和内容不完全统一,教学随意性较大。此外,教材难易程度不同也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反映查找资料耗费时间,毕竟是专科实习,以后用处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依据本专业特点,参考国外教材,根据学生各自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写适合学生的双语教学讲义,辅以典型病例分析,并组织双语查房及病例讨论[8]。

3.2.5 语言环境缺乏 社会和家庭都缺乏语言环境,这也是限制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太多,有利因素太少;而且,语言学习要讲究语境,着重于应用,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3]。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努力建设好大学校园的英语角,英语角是学生或老师通过英语进行对话交流的地方,虽然大多数英语角在建立之初都会聚集一些外国留学生,外籍老师和想提高口语水平的学生,尽管聚集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光听不说,张不开嘴。目前很多大学都有这种英语角,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发挥最大作用。从而解决语言环境缺乏的问题,以利于提高课堂上双语教学的质量。

总之,通过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导入双语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紧跟医学前沿研究形势,与国际医学相接轨,从而促进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而且有益于培养既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又有高水平专业英语水平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对医学人才培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临床实习阶段双语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其探索工作仍是复杂和艰巨的,加之目前我国的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探索还处在比较困难的初始阶段,神经病学又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双语教学的难度很大。双语教学需要利用语言对神经病学专业知识进行通畅流利、融会贯通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专科知识,这不同于普通英语课,仅要求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因而这不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高的要求,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神经病学专业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总结,才能将双语教学更有效地进行下去。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艳,沈守荣,张梦玺,等.内科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优化模式的探索[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297-1299.

[2] 王芳,潘世扬,黄瑕琚,等.《临床检验免疫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32-334.

[3] 陈立章.推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6-107.

[4] 陈立杰,刘冰熔,王维治,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3(4):45-48.

[5] 陈明伟,任辉,钟秋玲,等.临床医学内科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126-128.

[6] 宁天舒.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则和条件[J].高教论坛,2003(3):95-97.

[7] 向静,杨清武.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10(9):570-572.

神经病学重点范文5

【关键词】病例;PBL教学法;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97-0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倡导的教学模式,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小班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方法,它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1]。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践。脑血管病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神经病学亚学科,内容复杂。怎样在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有别于传统的临床思维是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把以往的神经病学教学经验和现代血管神经病学的新概念相结合,应用PBL的教学原理,优化设计了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 [2]。CBL把抽象的脑血管病学知识与典型临床病例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传统的神经病学定位定性临床思维的同时,融入了诱导启发式临床思维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脑血管病的特点以及临床教学重点与难点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中3/4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4为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熟悉和掌握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原则。目前我们医院神经内科承担着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进修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

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思路不同于传统的内科学,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部分。定位诊断要求具有详细神经系统检查所获的阳性体征,再运用神经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推断出病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疾病的性质,即定性诊断。脑血管病教学有以下特点:①专科性强,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抽象,缺乏直观教学的手段,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授课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②脑血管病学涉及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以及神经影像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医学生难以系统掌握。③脑血管病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关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对医学生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能力的培养,提高对脑血管病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2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经典PBL教学步骤包括[3]:①确定不熟悉的、难以解释词汇和语句,寻求其他小组能提供的解释。②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解释所讨论的问题。③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常识,对问题提出所有可能的解释。④仔细分析所产生的解释。⑤协作小组共同协作形成一系列具体的、可实现的、综合的和恰当的学习目标。⑥ 学生通过各种资源发现有关学习目标的资源。⑦小组共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融合成综合性的解释。⑧讨论经验。PBL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模式中,我们通过选择适当的脑血管病例,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实际意义的临床问题情境中,引导各级医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基础知识。但具体到不同的医学专业课程、面对不同程度的医学生,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具体的实施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调整。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实施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4]:①确定和展示病例:根据脑血管病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好病例,注意以常见病为主,兼顾典型性和差异性,资料的收集和展示尽量详细和具体,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以老年人为主,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临床症状以“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站障碍)”为主,所以选择时应该考虑脑梗死这些常见特点;其次教学病例尽可能涵盖所有的脑血管影像学资料,譬如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D)和TCD栓子监测、灌注CT(Perfusion CT)、磁共振血管成像(I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先进的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增强学生对脑血管病的理解。②设置和提出问题:问题是以病例为中心的PBL 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保证启发的效果,提出的问题要有范围限定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病案展示及问题一般在课前布置,便于学生预习,查阅资料。③自学与思考:选择好病例和问题,提前展示给各位学生,同时要做好启发同学的自学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并带领同学查阅资料,分析病例,集体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再此基础上可过渡到④组织学生集中讨论环节,该环节重点是通过对脑血管解剖学的学习进行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应把学生的临床思维引导到掌握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发病机制以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思考上来。⑤评价和总结:在最后环节,老师把根据展示病例提出的问题详细地向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脑血管病的认识系统化和理性化,为进一步提高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3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主动灌输知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而CBL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分析讨论为核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CBL主要特征是强化总体目标和突出自学思考,包括展示病案、提出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置疑、评价与测评等[5]。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让学生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查阅资料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临床逻辑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探索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临床医师今后的成长非常关键。

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老师如果专注于加强临床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过分偏爱诊疗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而相对忽略了脑血管病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脑血管病学基础知识的强化将会受到限制。其次,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中,学生要花时间熟悉病案及相关知识、查看相关资料以便很好地回答问题,课堂上还要花时间讨论,但所学习到的东西却不一定是考试内容,在当前中国医学院校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和以“分数”作为惟一能反映教学效果的工具,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和传统教育模式比较也许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医学考试方法的配套改革,设计以病例讨论式的测评考试系统,或许能更好的推动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4 总结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关键。临床实践和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可以使枯燥、复杂的内容变得有趣、易懂,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临床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脑血管病学很有意思,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在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Rhem J.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J]. The National Teaching& Learning Forum, 1998,8:1.

[2] Bland JM. Teaching statistics to medical students using problem-based lear ning: the Aust ralian experience[J]. BMC Med Educ, 2004, 4:31.

[3] Hartling L, Spooner C, Tjosvold L, 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22 years of outcome research[J]. Med Teach.2010,32:28-35.

神经病学重点范文6

1 日常医疗工作中的提问式教学

在现行的三级查房制度(每天至少2次住院医生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1次教授查房)中,每一级教师都抓住查房这个时机对实习医生进行提问式教学。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向实习医生提问,并启发他们去复习、思考,寻找正确答案,同时,及时对实习医生的答案及操作手法给予肯定或纠正,并在临床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神经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这种提问式教学侧重于基本功的训练,教师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尤其有利于症候学的学习。此外,我们也鼓励实习医生多提问题,这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2 讨论式教学查房

神经科的临床工作比较繁忙,带教教师难以对每一种疾病都讲解透彻,故对实习医生在神经科实习的2周里,每周安排1次住院医师和1次主治医师的教学查房。被安排查房的病例多为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f如脑血管病、脊髓疾病等),而对某些症状与体征均典型的少见病种更要及时示教。因此,要求实习医生在查房前先了解病情,并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倡导学生主动询问采集病史,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参与神经系统查体,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对枯燥的疾病学习变为对活生生的病人的学习。查房时由教师示范正确的询问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方法,然后详细讨论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治疗措施。讨论时变“一言堂”为“大家秀”川,学生主动感受和自己观点的表达能使个人思维充分发挥,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总结。通过教学查房,激发了实习医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使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深了他们对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典型的少见病种的认识,提高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3 神经影像学的教学阅片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颅脑或脊髓的CT扫描、磁共振及脑血管造影(CTA、DSA、MRA、MRV)检查的照片很多,实习医生对这些照片很感兴趣。为此,我们邀请放射科教授每周对实习医生进行1次教学阅片,简明扼要地告诉实习医生脑梗死、脑出血和急性脊髓炎等常见疾病的CT、MRI表现,指导他们学习如何从片子上找出病变部位,如何估计病灶的大小继而决定处理方法。同时在临床实践中,把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神经影像学相结合,有利于定位诊断的掌握。通过学习,实习医生们不仅掌握了初步的阅片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神经科实习的兴趣。

4 动手能力的训练

神经系统查体是实习带教的重点,也是难点,实习生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查体的正确手法和理解病理体征的临床意义。针对这一难点,在每天查房的病人体格检查中。带教老师示范和实习生动手实践相结合,力求手法准确到位并理解每一项目的临床意义。出科时组织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促使实习生对神经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帮助其由医学生顺利过渡到临床医生。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是除了神经系统检查以外的另一个要求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一向重视腰椎穿刺术的训练,规定来神经科实习的每个学生除要观摩临床医师的操作外,还要争取做至少1次腰椎穿刺术。操作前,要求实习医生复习腰椎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规程,再由带教教师讲解腰椎穿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实习医生正式操作时带教教师在旁边认真地指导,腰椎穿刺结束后进行总结,肯定成绩,纠正缺点。通过对临床操作的系统指导,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5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临床实习应该以接触病人、向病人学习为主,但神经病学的实习有时间短、内容多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大量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增加信息量,降低理解难度,以便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5,1 CAI课件集图像、声音、文字、图表、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互动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神经传导通路”及“癫痫”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CAI课件,并结合临床进行讲解,使实习生觉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听课的热情非常高。

5,2在本科室教学中还会涉及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如在讲授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疾病时会涉及免疫学,脑寄生虫病、脑脊膜膨出需观察实体或标本。以往的教学通常是先课堂讲解,再到实验室观察镜下或实体结构,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再加上各实验室的条件不同,易影响教学效果。如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软件,在讲授某一类疾病时同时显示该病的典型形态特点,则有利于学生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克服实物教学的局限性,能生动显示内窥镜所见的活体结构,有助于改善并提高教学质量。

5,3锥体外系疾病有发病率低、症状多样的特点,并多于门诊诊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机会少,印象不深刻,多媒体课件是对这部分内容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神经科疾病。

6 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