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传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传统教育

新传统教育范文1

(三峡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提出基于专题研讨的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的设想,阐述专题确立及研讨实施的方法,以斯坦福大学的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为例,分析专题确立的科学性以及讲授内容与专题研讨的相互支撑关系,以期对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专题研讨;专题确立;研讨实施;通信工程;无线通信原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172298);三峡大学博士基金项目(0620120019);三峡大学教学基金项目(J2012061)。

第一作者简介:曾菊玲,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接入网的QOS技术及资源管理, julingzeng@163.com。

0 引 言

国内很多高校尝试了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一些专业实力较强的大学如清华大学等[1-2],提出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对改变专业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的现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教学模式需要丰富的、合适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本身对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的深入研究和学生良好的学科基础作支撑,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专题研讨的教学模式中,专题的深度和覆盖面更容易掌控,以专题为线索组织研讨更便于学科前沿与基础知识的融汇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更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得到从知识准备到系统设计、从个人能力到团队合作、从动手能力到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训练。

1 专题确立

合理选取专题是基于专题研讨的专业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首先,基于通信行业的发展特点,教师应通过专题研究克服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陈旧的缺陷,令专题的内容紧跟学科前沿,顺应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同时,考虑到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专题新颖性和内容宽窄程度应有别于科学研究,选取那些具有相对明确发展方向和相对完善理论基础的热点问题,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学生贯通前沿与基础知识奠定能力基础。因此,专题的新颖程度应稍低于科研课题而覆盖面更宽。

其次,选取的专题应能在知识体系中提纲挈领,注重前沿与传统、应用与基础、知识与能力、能力与素养的贯通,使繁杂的内容以专题为线索体系化。同时,教师在专题研讨中要注重专业课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考虑科学前沿,还要考虑行业及职业要求,提供专业知识和创新平台。

以斯坦福大学Andrea Goldsmith教授主讲的无线通信原理课程[3]为例。主讲人Andrea Goldsmith从加州伯克利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获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经历,是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Accelera公司和著名的高通公司发起人、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技术官,也曾供职于Maxim Technologies、Memorylink Corporation以及贝尔实验室,其研究领域包括无线信息论及通信理论、认知无线电、传感器网络、绿色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智能电网以及通信及信号处理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几乎涉猎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所有前沿,对通信系统、网络设计以及硬件、软件各行业都有相当高度的了解。教授多次主讲无线通信原理并出版多部相关教材,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使其拟定的专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Andrea Goldsmith教授在无线通信原理课程拟定的专题见表1[4]。

专题特点分析如下:

(1)前沿性。表1中专题可分为应用(1、6、9)、网络基础架构(2、3)、物理层技术(7、8)及基础理论(4、5)研究四大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业务提供是当前移动通信的热点和难点,而新型业务归纳起来主要有视频类、交互类、社交类等。因此,所选应用型专题——无线视频流传输(1)、网络定位(6)这两个专题具有较好的前沿性和覆盖性;另一应用型专题——无线电力传输(9),将节能绿色通信与智能电力传输相结合,是未来家居智能的一个主要方向。网络基础研究专题——量子通信(2)、无线连接—3则为新型业务安全性、移动性及无缝接入提供新的网络解决方案,其中包含量子密钥、宽带接入、异构融合、虚拟网络等内容,紧跟新型网络基础架构的前沿研究。大规模MIMO(4)、无线通信新基础探究(8)这两个专题则从物理层面研究新型业务和网络所要求的并行高速和宽带信道模型,紧跟MIMO信道信息论、新的信道建模理论等前沿内容。表1中的专题以应用前沿为导引,提出从应用到网络传输直至信道的网络通信各个层面的前沿研究专题,便于学生直接切入不同层面的研究前沿。

(2)贯通性。9个专题中,1、6、9提出3个无线通信的应用热点,共同的核心问题是无线传输自适应、高带宽及有效性,自适应通信实现方法需跨层设计,以能够较好地实现上层与下层的贯通;以此为线索提出2、3两个专题研究支撑新业务的网络基础架构,再往下的7、8两个专题研究满足新型网络高带宽、自适应等要求的新的物理层技术,主要内容围绕新的高速并行信道建模及信息论展开;最后,4、5两个专题研究传统的信道建模理论,为前述专题提供支撑。可以看出,全部专题实现了应用与基础、前沿与传统、上层与下层的融会贯通,便于形成良好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能力。

(3)典型性。表1中的所有专题都是在移动互联这一典型环境下,基于OSI分层模型每一层面的最核心内容,具有很好的辐射性。专题4、5研究散射信道和多径传输信道模型,这是移动通信最基本、最典型的信道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专题7、8研究大规模MIMO等典型无线通信新技术中的建模及传输问题。专题2、3则在专题7、8的基础上,研究新兴业务支撑的典型网络解决方案——宽带接入技术。专题1、6、9研究无线视频流传输跨层优化、基于传播自适应的网络定位以及无线电力传输。这些专题不仅体现了新兴业务的集成性、可视性、交互性等典型特点,还包括了QoE、高带宽、同步、移动性、信息安全等移动互联的典型问题,三类业务的实现方法——跨层优化也是目前具吸引力的设计方法。

(4)奠基职业。面向系统设计,专题分别从业务(专题1、 6、 9)、网络(专题2、 3)、射频(专题4、5)、基带(专题7、8)层面为学生奠定通信行业的四大主流职业基础。

(5)成果要求。表1中的专题除了4、5外,其他都采用文献综述的成果展示形式,在创新性要求上低于科研成果要求,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适合本科教学;同时便于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形成相关专题的理论体系,通过积累和陈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

以上分析说明,专题的确立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职业经历,在确立专题时首先跟踪学科前沿,选取具有前沿性、贯通性和典型性的专题并兼顾职业需求。

2 研讨实施

2.1 以研讨与讲授的有机结合代替单一的讲授

讲授法是目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此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讲授具有一定优势:①以“课”为活动单元,循序渐进,系统完整;②以讲授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保证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学生现代科学意识的要求提高,该方法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其局限性:完全以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时间、内容和进程的程序化、固定化导致教学活动中难以容纳更多的特别是学科前沿的内容和方法;以课程为活动单元,课时限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导致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讨需要对这种班级授课形式扬长避短,首先由教师对一些公共基础知识以班级为单位或者针对专题基础以研讨小组为单位统一讲授,为研讨提供知识保证,为教学有序进行提供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研讨以专题为核心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打破班级和课堂的时间、空间、内容限制,以保证研讨的有序和连贯。

研讨与讲授有机结合是研讨实施的前提条件。我们以斯坦福大学Andrea Goldsmith教授在无线通信原理这门课中的讲授内容(见表2)与专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对比表1和表2,我们用图1描述讲授内容与专题内容的关系。图中虚线线条描述了讲授内容之间的关系,讲授内容2、3、4、5、6、7分别从传播、阴影损耗模型、衰落模型、多普勒扩展及时延等几方面讲述无线及移动信道特征,奠定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内容8、9、10、11、12、13则在此基础上讲述衰落信道的自适应调制及抗衰落措施,讲解主要的、基本的无线通信技术;内容14、15、16讲述MIMO信道特征及相关技术;内容17、18、19讲述OFDM、扩频等宽带通信技术,这是3G、4G的基础,也是无线通信新技术。讲授内容本身从传统到前沿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图1中实线线条描述了讲授内容与专题内容之间的关系,9个专题都有充分的讲授内容支撑,例如,对于专题1——无线视频流传输跨层优化,讲授内容为其提供了自适应调制、OFDM资源分配、MIMO自适应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以支持跨层优化和保证质(QoS)的自适应视频流传输。从图中还可看出,专题研讨反过来又为更高级的讲授内容提供支撑,例如,专题4、5是现代无线通信的2种典型信道,通过建模可以为无线电力传输、基于传播自适应的网络定位等专题奠定坚实基础,也为讲授衰落信道自适应调制打下基础。讲授内容与专题研究互为基础,逐渐延伸到科技前沿和工程实际。

2.2 以专题研讨升华实践教学

目前的教学实践形式有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5-6]。单一的实践形式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专题研讨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专题内容设计一些探索性或仿真性综合实验,由于从原理设计到系统实现、再到结果分析都需要自主完成,因此可以使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人文精神相互融合,避免实验的验证性倾向;另一方面,通过专题确立阶段的行业发展、社会需求调查和信息收集,通过研讨阶段的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方法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专题的前沿性提升整个实践过程的创新性,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各实践环节。

2.3 将能力培养贯穿专题研讨过程

用大学所独具的浓郁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以及大学教师传授知识、从事科学研究所体现出的儒雅气质和严谨作风,促进学生精神与思想境界的提升,是研讨的任务之一[1]。通过研讨,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科学、文化交流与切磋,学会团结协作,是研讨的另一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将能力分为个人知识能力、系统建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将专题研讨分为5个过程,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研讨过程。表3为专题研讨的每一过程与学生能力成长的对应关系,5个过程中,个人知识能力经历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的两个知识及技术推理过程训练,系统构建方面则经历系统分解再重新合成两个过程。

3 结 语

专题探讨模式使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瞄准时代前沿,统领基础,开启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凝练课程内容,从各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专题确立、讲授配合、研讨组织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开剑. 大学教学论基础[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8-18.

[2] 李曼丽. 用历史解读CDIO 及其应用前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5): 78-87.

[3] Goldsmith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M]. Cambri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8-170.

[4] EE359,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all 2014[EB/OL]./t.cn/zTG1Czo.

[5] 唐向宏, 章坚武, 姜斌.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1): 76-78.

新传统教育范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协同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就一般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独有的职业要求和特点,以理论知识和复杂技能为基础,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需接受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在职进修,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具体地说有以下含义:

1. 有规定的学历要求和学术水平。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也包括教育专业,既有学术要求,也有技能和能力要求;

2.有特定的专业特征和人格特征要求;

3.国家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4.国家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如教师资格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

5.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制度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更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是相通的两个概念,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专业化

我国有一千二百多万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并且状况复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改善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专业化仍处在低中级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问题主要有:

1.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

信息化社会中,知识翻新速度加快,新技术层出不穷,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吃苦耐劳,开拓创新、坚韧执著的优良品格。在教学实践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精神,大胆进行课程整合的实验和教学改革,积极思考、总结和反思。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服务意识、进取意识不足,心态浮躁,教学思想不端正,成了撞钟的和尚,教师职业道德潜伏着危机。

2.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欠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研究性学习都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他们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教育部在2002年3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也号召“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小学师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可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一项紧迫任务。而传统上,师范院校学术本位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划分,导致教师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递,轻视对教育规律的探求、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新技术的应用,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急需扩充和强化。

3.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不强

信息化教育蕴含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恰恰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所不能应付的。因此要求教师应该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审视已有的知识、理论、方法,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行为,总结研究精华,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而目前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还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科学研究能力急需提高。

4.教师的专业发展滞后

信息化教育的成功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而我国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体会,这已成为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障碍与瓶颈。即使目前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但由于很多项目制定、实施和评价等具体环节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费用颇高等原因使培训成了教师理想的肥皂泡。因此开展切实有效地、针对性强地教师培训变得紧急和迫切。

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化协同发展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理念的发展

有无专业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区别。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促进自己专业理念的发展。信息时代教师的教育理念走向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走向了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走向了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o他要求改变传统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它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统一,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

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复合性。除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时代特色的工具性学科,如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的知识技能,并能对这些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在瞬息变化的信息时代,如果一个人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稍一忽略,成长和进步就会与之擦肩而过。所以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掌握数字化学习方法,做敏锐信息意识的先知、先行者,做捕获信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先知、先行者,做学生获取信息的先知、先行者。只有这样,才能授之鱼并能授之渔。

3.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国家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与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从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4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具体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最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4.开展行动研究,促进教师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所在。其中,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倡导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教师从事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面对新问题和新实践,行动研究成为最适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即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即在行动中的研究,是对行动本身的研究。教师在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这样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对课程进行理解、创新与开发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从课程的机械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5.开展基于绩效技术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全过程的,单靠职前的一次性终结性的师范教育是不够的。尤其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怎样将信息技术自然、和谐、高效地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如何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富有成效的培训,因此基于绩效技术的校本培训就成为支撑教师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绩效技术的校本培训是教师任职学校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自主制定培训计划,自行组织培训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一种活动方式。它能够帮助教师变革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让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成长。

6.走向开放社区,促进教师专业服务领域的扩大

新传统教育范文3

【关键词】通信 《专业英语》 教学探索 研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17-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英语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作为未来的通信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要具备一定的英语专业文献阅读能力与英语交流能力。这对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教育体制地不断深化改革,为《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促进了通信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校已普遍开设了通信英语的专业课,通过对部分院校通信类《专业英语》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的《专业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从教材上看,当前的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够跟上通信技术的发展,缺乏新意与创新性,只是单纯地从国外通信技术书籍上截取某一部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知识涵盖面比较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学习。另一方面,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在下边听,课堂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缺少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传统的分数之上的教学观念,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掌握答题技巧,获得好的分数,而忽略了对通信英语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专业英语技能的提升。通信类的专业英语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通信技术知识,并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熟练地应用。因此,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促进通信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二、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形成完整的通信类《专业英语》知识体系

从目前的通信类《专业英语》教材来看,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材内容单一、陈旧,不能够满足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过度依赖教材,而要透过教材发掘涵盖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不断扩充,编写成一本集计算机基础、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微机原理等通用通信类《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教学讲义,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另一方面该讲义也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第一手可靠资料。通常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这种讲义形式能够避免教材出现的知识漏洞,有效地为学生补充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讲义分为不同的模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每一个模块作为一个知识体系,这样能够理清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该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我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三个专业,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这种讲义模块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学生的英语技能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的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对学生的考核往往是体现在学生成绩上,这导致大部分学生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将学习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与课本的固定知识上,而忽略了对英语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是照本宣科,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当前的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加强通信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对通信类《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除了上述所讲的讲义编写与模块教学外,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如情景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普遍参与其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要根据现实需要,考虑当前通信业的发展形势,融入新的知识点与课外丰富的通信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教师可以在课后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通信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进而为通信技术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仅要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具备一定的通信英语交流技巧。可以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阅读一些国外的通信技术文献,并作出相应的口头报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当前通信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能够增强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同时,也可以在其他专业与学科中得以广泛的应用。

经过反复地实践证明,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策略具有无限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我们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将此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到科技学院等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志敏,代玲莉.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34-35.

[2]赵敏华,时燕妮. 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10,01:88+101.

新传统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

随着三网融合、物联网、智能终端、无线射频识别、TD-LTE等新技术不断涌现,通信运营商的建设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国内的通信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完善。人们利用通信进行交流的模式也从最初较为单一的通话及短信业务向多元化发展,通信业务量的增长必然促进了通信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的高速发展。通信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体现在对通信技术人才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上。但是,我国拥有通信技术产权比较少,需要跟踪、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创新符合国情和内需的新技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不但需要知识的全面与技能的娴熟,更加需要能够获取国外新技术、新理论的能力。专业英语作为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实现该目标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对象层次差异大。根据近三年的新生入学调查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接受过高中级别的英语教育,普高学生英语水平优于对口升学的学生。对口学生在中职阶段主要接受的专业技能教育,虽然设有英语课程,但主要是为了参加考试,所以他们的英语基础略显薄弱。入学后,所有的学生都要进行为期一年的高职基础英语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能通过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试考试提高了学生的通过率,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真正的掌握情况,反而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有局限性。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科普性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专业词汇和长句多,学习起来较困难,通常是通过现有的专业教材来实现教和学的。但是,通信专业英语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一、选编的科技文章内容多是经典的通信技术,缺乏时代性和前沿性。二、有关英语实用技术,如技术标准、岗位前景、就业导向等相关科技英语的阅读、写作及表达技巧等方面内容,实用性欠缺。三、科普文章中专业词汇和长句多,多以阅读内容为主,忽视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写、译”互动教学内容,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体现不足。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高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可借鉴性不强,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课标多效仿本科院校的模式,还仅仅是“教与学”的“对立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还是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模式教学,忽视了作为主体——学生的感受。专业英语教学的照本宣科、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主动性被压抑。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式记忆,教师要求学生了解专业词汇、掌握句型的翻译方法及语法特点等内容,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对未来就业帮助甚微。

4、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的老套,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放弃了专业英语的学习。高职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学生也乐于动手操作而忽视了他们所谓“单调”和“用处不大”的专业英语学习。学生受求职影响较大,只以及格拿学分为目的,多数在学习中存有很强的应付心理。

二、教学改革探讨

通信专业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是教学过程绝不应该是这两类课程的简单组合。其教学过程应具有独特性,主要是要结合学校人才模式定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语言的能力。

1、正确认识,客观定位。通信技术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而且其技术发展国外优于国内。技术发展相关资料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载体,相应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也都是英文原版资料。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信息,我们必须要重视通信专业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信专业英语在整个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课程一样。良好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水平同等重要。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在教学改革上积极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用为目的,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该课程的重要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实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以满足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需求。

2、教师队伍。教师是开展教学的根基,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就教师自身而言,不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教学能力。为了更好的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和实现职业院校教师从学科专业型向专业与技能综合型的转变,每位教师还要积极投身于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反复尝试和不断探索,得以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认知和教学水平。

新传统教育范文5

关键词:GIS 教育教学 课程体系

一、前言

GIS教育自从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了从职业教育、中专教学、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培养的GIS专业人才也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但随着GIS应用逐渐社会化的同时,GIS的专业化趋势也愈加明显,缺乏专业特色的GIS教学也使得部分学校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甚至出现专业停办的现象。所以,在新时期和新形式下继续探索GIS专业教育方法,密切联系具体领域,和具体的行业应用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GIS教育势在必行。

二、GIS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2.1 课程设置缺乏侧重点

目前,在本科GIS教育中, GIS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4类:地理类、测绘与遥感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和GIS专业类,它们组成了GIS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这类教学体系大多针对性不强,侧重点不强。很多同学学完之后感觉到又多又杂,很难把握,常常感到困惑。实际上目前国内从事GIS教育的各高等院校,各有各的背景,各个学校的侧重点应该不同。虽然GIS专业具有应用上的广泛性,但是在制定大纲的同时更应体现术业有专攻,各个学校在开设课程时最好结合自身的特长有侧重点地让学生专门学习一些跟专业相关的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主要培养资源开发、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河海大学的数字水利、东南大学的数字交通等都是结合自己的特长而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中国矿业大学的GIS专业是依托测绘工程专业发展起来,应该突出测绘和矿业特色,培养为能源战线服务的GIS人才。

2.2 软硬件设施与教学计划配合不佳,教学中实践和动手能力强调不够

在实际中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实践,原因主要有:(1)客观因素。专业硬件设备的不完善,很多学校都缺乏相关的软硬件环境。软硬件设施与教学计划配合不佳,相关的知识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讲了,但学生很难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2)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经验不足。有些教师由于各种因素本身缺乏实践,也没有相关的科研项目来支持,从而很难让学生通过项目来了解GIS开发的实际过程,对教材所讲解的内容,理解得就不够透彻。

2.3 师资力量、办学管理经验不足

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使得全国很多学校,一窝蜂的上GIS专业。一部分GIS专业的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原来可能只是从事相关的工作,可能对整个GIS的基础理论体系也不是非常的了解。在教学中常常有重此轻彼的现象出现,对GIS人才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使后续课程的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所有行业对人才共同的需求和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的潜力。

2.4 缺乏准确地定位

GIS专业对计算机编程强调较多,好像编程已经成为GIS的代名词。从而学生把编程作为专业第一要务,而忽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当然勿庸质疑,编程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但在实际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的需求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2.5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大一致

由于各学校的专业背景不同,师资构成不够合理,从而造成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不能一致。如工科人才在数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理论学习不深入;而理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计算机能力不强,缺乏社会实践,实习不够,动手能力不强。

三、21世纪GIS专业教育方法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在新的时期、新的挑战下培养GIS专业人才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 专业定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开设GIS专业的单位越来越多。这一形势对GIS专业在未来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确保各校GIS专业学生未来能在人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专业的定位必须准确,应该结合自己的特色,面向专业应用领域构建合适的GIS教学体系[1]。

3.2 培养具备高素质及合理知识结构的师资。由于与GIS相联系的相关学科多达十几门,与一般的传统专业教育相比,对从事GIS教学的师资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3.3 GIS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为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GIS专业特点,应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同时,也要结合国家教委公布的本科专业新目录中指出的加强基础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的思想。 要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同时也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作保证。在加强基础教育、淡化专业(大专业,小方向)和拓宽口径的原则下,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

3.4 教学与实验方法。针对GIS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与实验方法上,应紧紧围绕其“三基”及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2]。在教学上,首先让学生了解GIS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并通过GIS在各领域的应用实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学生的专业及知识结构特点,有选择地突出GIS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浅出地对GIS的关键技术作以讲解;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讲解、演示、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突出重点、注重逻辑联系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

四、结语

GIS作为空间信息管理的有效工具,在社会经济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GIS专业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后备力量,只有在GIS专业教育中更好地使用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切实作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学相长,并使GIS的专业教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满春、戴崴巍、赵 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2004,20(2)26-29.

新传统教育范文6

【关键词】通信工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这必然对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起点和基础的高校通信专业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通信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通信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通信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庞杂,内容抽象,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如何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 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通信专业课程中,抽象的通信理论和技术原理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对专业课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对技术起源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同时,在对通信设备进行介绍和功能讲解时,可以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中,甚至学生身边经常用到的设备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与现实设备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介绍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时,就可以与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使用的电话呼叫相结合进行讲解,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还可以把枯燥的讲解转化为形象的过程,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改革传统的教师单向教学的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再经过课堂讨论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进行研究的能力[1]。

2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带入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更换课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节省书写板书所需要的时间,使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大大增加,单位课堂内的信息量增大。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的通信专业教学中,教师只是对通信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其教学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可以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能够突破文字描述的限制,多角度的观察对象,有利于对抽象的通信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对于一些设备的实际操作,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直接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的认识到实际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的流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手段、课堂内容,在课后通过与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更大的功能效益。教师不仅可以把课件上传至网络,还可以导入课堂以外的相关资源,比如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贴近实际及生活的通信专业知识等。由于网络资源更新速度快,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通信技术的前沿动态,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填鸭式”的死记硬背到带着任务解决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紧密联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等方面作用非常重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和分析能力有效手段,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2]。

从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综合的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的应用,从传统的专才培养转变成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3]。因此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实验,引导学生对理论的验证和理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理论课程有通信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移动通信等,可以根据这些课程的内容、特点同时开设实验课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深理解。为了能综合应用知识,在基础实验结束之后,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分工合作,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设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同时,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虚拟实验系统突破了传统实验室在实验场地建设、实验设备投资、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可以提供实验场景、交互操作、结果分析等功能。比如利用Matlab、LabVIEW等软件,可以利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实现对通信系统的仿真。这种方式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方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和创造空间。

总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通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的通信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颖,张宏科,陈后金,张有根,刘云.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3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