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典型事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典型事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范文1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 直观教法 观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德育课程,要通过教学给学生讲明道理,进行正确观点的启蒙,帮助他们对一定的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因而教学中自始至终把握好观点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反复学纲,钻研教材,教学依纲靠本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这门课程的规范化要求,每位教师在上岗前、学期起始以及日常备课时,都要反复研读,特别是对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层次要把握好,才便于在每课具体教学中把握观点。例如“尊师”内容,低中高三个年级都涉及,低年级是从“老师爱我,我爱老师”的角色;中年级是从“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的角度。高年级则是从“老师劳动的社会意义”的角度。不同年段、层次要求不同,讲授观点也就不是一个角度。依纲教学是把握好教学观点的前提。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首要的仍是找准教学观点,找准才谈得上把握好。即第一要明确此课属于哪个方面的内容,第二要明确具体讲清什么观点,第三明确讲到什么程度。例如《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首先明确属于热爱祖国的教育,这一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具体这课的观点是讲明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爱国旗是爱祖国的表现,培养爱国情感。这里既含有爱国意识的灌输,又包括爱国情感的激发,还含有浅显的政治常识和礼仪的训练。

二、以课文为典型事例,以事论理

这是把握教学观点十分重要的方面。课文中一般都选用一个故事为典型事例,再配以适当插图来说明。但是,思想品德课又切忌就事论事,就图论图,就故事说故事,讲故事的目的在于通过故事讲观点,而不是故事本身。例如讲《为中国人争气》,课文中举了徐悲鸿年轻时到法国留学,开始受到外国留学生的歧视,后来如何刻苦学画以至最后一举成名,为中国人争气的故事。举这一故事为例,目的在于通过徐悲鸿面对外国学生的挑衅,毫不示弱的表现,讲明“争气”要做出争气的“志气”;通过徐悲鸿发愤学习的事例,讲明“争气”要有争气的“本领”;通过徐悲鸿自己的画展轰动巴黎,使众人折服,讲明“争气”要做出争气的“成绩”,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中国人争气,是一种民族自尊心的驱使,是热爱自己祖国的表现。

三、联系实际时,把握好观点的内涵和外延

课文主要事例讲完之后,也就是集中讲明观点之后,并不等于“明理”的结束,思想品德课的“明理”,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观点。例如,在联系实际中,有时需要补充事例以便更有深度、广度,更富有时代性、生活性,但这种事例的选择首先是要符合本课观点,不能“跑题”。目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直观教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物示范、真实事物景物的再现、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小品表演、图表展览等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道理,明白行为要求及最佳行为方式,增强教学实效。现以我所听课的几位老师的成功之举加以说明。

1.在教学“导入”的环节中使用

“导入”是教学起始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爱听、爱看,为学生在良好心态下接受教育做好铺垫。例如:一位老师讲《爱护课桌椅》一课时,首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左手托纸右手写字。写完后,老师又让他坐在自己的课椅上,把纸平铺在课桌上写字。然后,老师将两次写的字对比着给同学们看,说明没有课桌椅写字多么困难,让大家体会――“好朋友课桌椅,天天帮我来学习”的含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既然课桌椅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导入《爱护课桌椅》。

2.在讲解概念时使用

讲概念虽然不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但有时为了讲明道理,首先要把涉及的概念交待清楚,以扫清障碍。这个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从具体的形象入手,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例如:一位老师在讲《珍惜集体荣誉》一课时,涉及“集体荣誉”这个概念。概念讲不清,“珍惜”就无从谈起。为此,老师用展示真实事物的方法,将学校获得各种锦旗、奖杯、奖牌、奖状、荣誉证书等等,全部展示出来。这些实物的再现,引起了同学们美好的回忆,师生共同体会,这是由于学校全体师生的努力,做出了成绩而受到赞扬、得到奖励。老师进而启发:“我们自己那么高兴,别人也会怎么说,怎么看呢?”同学们争答:“他们会说,这个学校真棒!”“这个学校质量好!”“小孩子在这个学校上学真幸福”--学校有了好名声。然后老师小结概括:我们就把集体受到的赞扬得到的奖励、获得的好名声,叫做“集体荣誉”。这样由具体到抽象,概念清楚了,再往下讲为什么要“珍惜”以及“怎样珍惜”就有了基础。

3.在讲明道理时使用

讲明道理对思想品德课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教学过程中,都安排有一个专门的环节,把道理讲清楚。在这一环节上使用直观教法,目的多在于用具体的事实或形象的比喻,分析蕴寓其中的道理,然后再抽象、概括,讲明观点,避免空洞说教。例如:一位老师为讲清《劳动不分贵贱》的观点,首先用半导体收音机为例,讲各部分零件构成一个整体,老师打开收音机,里面传来了美妙的乐曲。然后老师依次轮换拿掉电池、电阻、收音机立刻没有了声音,证明这一整体缺一不可,以此比喻社会各行各业,就像这收音机上的零件,缺一不可,然后再结合实际,让学生从切身体会中谈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因而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

4.在突破难点时使用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范文2

一 运用事实事例导入新课

思想品德课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大量事实不胜枚举,因而,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搜集身边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事例,最好是周边地区学生都清楚的事例。如在讲到“我国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这节内容时,搜集有关虐待、遗弃未成年人,溺婴、弃婴;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劳动等实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所以恰当、真实材料的引导,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注意所举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习环境,离他们的心理需求近一些,学生会感到可亲可信,还要注意所举事例一定要新鲜、经典,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谋划策,课堂气氛就很活跃,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 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

师者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有情感的传递与渗透。作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他们涉世不深,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还未形成,更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加大情感投入,不仅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而要达到一种升华,要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促使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应注意的是,这种师爱只有在被学生真切感受到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循循善诱,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同喜同忧。要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感情上关心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贯穿到每一节课中。尤其对学困生,要投入更多的情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永远不要把所谓的“差生”定格,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三 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型的求异思维,在品德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公民的课程,但实际社会中往往有不与书本内容一致的事例,如相互尊重、爱护公物、不自私自利等,学生通常接触的社会现实很多与之相反,这时,就要求我们这些思想引路人,反向思维,探讨某些课本内容的反面的真假,通过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运用反证法,来证明课本内容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克服学生对大众思维定式的影响,最终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连接。

四 积极整合信息技术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法特别注重说教,没有多媒体介入,显得枯燥无味。而信息技术能通过多媒体介入再现场景,使课本记述的史实、故事和事例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情景回忆史实等,从而通过声情传播、“画面”演示等技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教学《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课时,先让同学们讲述他们见到的与人为善的事例,然后播放《孔繁森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相关节选等片段,展示孔繁森等与人为善的典范事例,情理交融地感染学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作用。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杂学庞收,在现实生活中,报纸杂志上、电视节目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资源,我们应随时搜集,把它制成课件,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有利于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和更新,增强老师的时代感和说服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

在进行合作交流的组织过程时,应注意创设合作的环境与氛围,不断让学生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意识,在互帮互助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同时说明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可采用同桌合作、多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等方式,轮流指定小组长,尽量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以发挥。当然,合

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并非多多益善,注意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这样才能达到合作交流的真正意义。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范文3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兴趣;学法;案例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重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的重任。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经过我十多年的教学积淀,进行改革,进行了如下几方面探讨,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卓有成效。

一、身先学生,为生师表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的实践性很强,对于职校学生都来自普高不要、爹妈不教、无可奈何上职校,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爱听不听,为了使学生重视这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总是以自己多年的言行举止,模范行为言传身教去感化学生。例如谦虚地表白自己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生活简朴等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讲授自己一些遵纪的行为,同时也毫无保留的剖析自己的一些缺点和失误:有时上班迟到,没有遵守劳动纪律,与同学交流思想不够,欠热情主动,教育、教学方法不够新,钻研业务知识欠精等,请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对照课本内容,进行自我检查,提出自我批评。这样做既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融合师生关系,又能把这门课程作为对学生育人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更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兴趣当先,注重学法

如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产生兴趣,首先,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与道德、规范和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注重典型事例的讲解,从事例引新课,在事例中引结果,并且联系当前时政事例恰当进行教学。例如,讲解《珍惜生命权利》这一课。从讲述《儿子不听话,母亲杀死8岁亲生子》这一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母亲黄某为什么会受到法律严厉制裁?什么是生命健康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有什么意义?我国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又如在讲授“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侵害”,引导“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一事例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同时让学生试举生活中发生过的或社会上乱用、冒用、盗用他人姓名的不正当行为,学生们非常活跃,积极性大大提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特别是职校的学生很懒,要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强调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到校外做法律知识宣传人,写心得体会,模范遵纪守法,终身受用。

三、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情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案和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列举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内容都与相关法律法规有关,其内容比较单调,也很抽象,而利用案例教学法恰好能通过具体的某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体会其中,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真正内涵。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很多学生原先认为《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于今后工作没有任何指导作用,而通过分析案例,学生明白《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任何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一定要更重视。教师在宣讲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要精心准备案例,并带领学生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在教学中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本身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是照本宣科或在黑板上写满板书,学生必然会对课堂充满厌倦和反感。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制作新颖、特色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为学生讲解案例的时候,直接放一段视频或提供一幅图片;学生觉得累的时候,为学生放一段轻音乐舒缓一下课堂气氛等等。不仅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快速的吸收所学知识,而且有效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课堂枯燥乏味。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单一的卷面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其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只有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不但要考查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核其综合能力。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仪容仪表、职业能力、守法情况等。评价结果主要包括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德育工作者评价、行业企业人员评价、家庭评价。评价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总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且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3,06.

[2]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1.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范文4

一、 与时俱进,用活教材,使教材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体现与时俱进精神,紧跟时代变化发展,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及时丰富完善教材内容,切实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具体做法就是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让教师的说服教育得以有效实现。

1. 教学内容紧跟形势变化,增添教材的时代特征,跟上时代的步伐。

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及效果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教师自己必须关注现实,跟上时代的步伐,吸收大量的第一时间信息,做好整理、筛选工作,形成大批生动、新鲜的事例,作为教材的补充,使书本上简单的理论有了当今时代中大量鲜活事例的有力论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融入时代生活的素养。

2. 典型事例贴近学生、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现阶段的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吸收大量信息,他们的眼界也随之开阔。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教材的案例时效性比较差,缺乏新鲜感;往往远离学生现阶段的生活,让他们觉得很难接受,难以信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大量事例,除了“新鲜”以外,还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搜集一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让他们能够真正受到触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使他们感受到理论在生活中的体现,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在他们心目中的信度。

3. 问题讨论关注“热点”和“焦点”,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或处理方法,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真正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信度。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从报纸上、网上找供讨论的问题,更应着眼于身边事,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和“焦点”,讨论的问题应尽可能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也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把课堂内外联系在一起,把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 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1. 以人为本,营造课堂良好氛围。

古人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指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并通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挖掘、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

2.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注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思想表现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观点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也允许学生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去除迷雾,在讨论中,学生易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和这些错误认识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化。

3.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撰写小论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剪报办报、组织竞赛等课外活动,都可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要补充。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只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身参加教育实践活动,不知不觉地就受到了教育,教育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教育效果相当好。

三、 加强教师道德自我修养,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形象生活化。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范文5

20*年、20*年年连续两年,我市政府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今年更列入人大唯一议案。这也是我局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20*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0000个,本地劳动力实现就业20000人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0000人次,培训20000人次。

对照目标,我们于年初召开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会议,将*年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各项目标分解到各镇。各镇明确任务,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办公室,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台账,初步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结构和就业意愿。在各级重视、各方支持的有利氛围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起步较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成果喜人,上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9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71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劳动素质,通过培训,上半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375人,完成年度计划的74%。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加强了宣传力度,营造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良好氛围。落实各项奖励措施,扩大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给予奖励的覆盖面。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优先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当年新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人数占用人总数比例达10%(原标准为30%)以上,用人单位可获得相应的奖励。二是建立以公共职介为龙头,各民办职介为补充的职业介绍网络,开放市职业介绍中心,发挥其公共职业介绍的主导作用,定期开办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本市农村劳动力,免费为其提供3次择业机会。三是在培训方面,我们把培训工作和提高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持去年就业前指导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工作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上,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能力和创业水平。各地首先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当地比较热门的工种进行统计,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政府实施免费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政策得到理解和响应,另一方面,加大同各培训机构的联系,使他们积及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同时与单位加强联系,对他要需招用的人员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合格后直接输送到位,加大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总的来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成效也很明显。但从实施的情况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看,一是观念难转变。不少农民满足于温饱,陶醉于小富,恋土恋乡情结重。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期望值过高,只愿意从事工作轻松、工资待遇高的岗位。也有一部分农村女性青壮年,因家庭经济相对富裕而不愿就业。二是技能素质不适应。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质较差,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程序较高的一些工作岗位。三是弱势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农村劳动力中“4*0”人员以及一些有病、残疾等弱势群体,包括一些大龄失地农民缺乏就业竞争力,转移较为困难,生活缺乏保障。四是外地民工进入我市就业加大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来自外省、外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民工吃苦耐劳,对工资要求相对较低,挤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从企业层面看,近年来,工业企业逐步加快了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步伐,一些技术含量高、设备较为先进、发展较好的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劳动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外地工工资成本低,相对容易管理,导致劳动力使用重外轻本。不少企业用工欠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工资报酬低,部分企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故意漏缴或少交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金,以不正当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业的积极性。从工作层面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镇两级劳动力市场虽有形成,但全市劳务和用工信息还未实现联网,难以掌握较为全面的岗位信息,劳动力培训还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各培训机构大多自成体系,专业设置雷同,缺乏办学特色,全市培训资源利用还不够集约。少数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多,没有做到真抓实干。这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化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就难以加快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安民之道,富民之基,关系“两个率先”,牵动农村稳定,必须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和制约,下阶段,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的力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家对这项工作认识的程度。一要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推出一批就业之星、创业之星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例和对比算账的办法,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和“固守三分地,安守天命”等陈旧观念,克服怕苦、怕累、怕闯、怕受管束等思想顽疾,使他们明白勤劳才能增收,创业才会致富。二要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去做这项工作,决不能流于形式,消极应付,必须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真抓实干。三要营造全社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方针政策和典型事例,进一步加深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线工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让全社会认识一线工人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要给予一线工人更多的自身发展机会,鼓励和引导企业推出首席技术工人聘任制、高级技工享受津贴等激励措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一线工人同样有发展机会,同样能干大事业的导向。

2.抓好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要健全培训体系。以现有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技工学校等为主要阵地,以各种社会办学力量为补充,尽快构筑起适应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体系,各类培训机构和办学力量,要依托现有办学资源和条件,尽快办出特色,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二要确保培训质量。一方面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用工单位要求。重点要突出就业指导培训、农民实用致富技术培训,以及与当地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岗位技能培训等等。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形式。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重点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与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甚至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培训,以及送技术下乡开展流动培训、特色培训等等,努力提高培训的成效。此外,还要严格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培训达到什么程度,经考核合格的必须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式培训,由企业垫资扶持贫困学生就读职技校,毕业后到定向企业工作,从工资中逐年偿还学费。

3.健全组织网络,切实加强服务。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全市“一盘棋”,上下合力,干群联手,城乡互动。一要把组织工作网络延伸到村级。发动村一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同样要十分重视。二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市场一头连着广大农民,一头连着用工单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今后要把劳动力市场的触角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及时将各类用工信息传递到村组。进一步完善信息手段,积极利用报纸、有线电视、广播、宣传橱窗等载体,使农民就近就地掌握就业信息。建立乡镇岗位信息采集系统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定期搜集企业的用人信息,尽快实现全市劳务和用工信息的联网工作,实现镇与镇之间横向联网,市与镇之间纵向联网。全面统筹全市的就业信息搜集、和介绍工作,并定期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建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台账,凡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培训情况、就业情况等都要登记上册,并实行动态管理。三要突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与扶贫帮困、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纯农户和生活困难的农户以及4*0大龄就业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服务。尤其是政府投资或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他们就业,支持他们创业。

劳动实践典型事例范文6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功能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高学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一直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最后山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评。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时,我设计了生活中典型违法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并运用图表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最后利用学生从网上寻找的相关法律案例,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巩固,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1.2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例如在讲到《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这课时,给学生播放全国劳动模范马班上的邮递员土顺友的事迹资

料,有助于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含义和意义,再播放一段爱岗敬业模范世界一流桥吊专家许振超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敬业”的理解,启发学生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1.3有利于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契介点

案例教学法,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得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正确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时,我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讲解,这些案例涉及到社会上大家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如房屋合同的订立,旅游中遇到的合同纠纷以及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等等。从对这些案例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感受到合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认识到了学习有关合同的法律知识,学会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的重要意义,看到了法律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形式

2.1用案例讲授法例证观点

这种方法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揉合,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先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材料,接着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归纳出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最后,教师再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简略的讲解。这样通过教师对案例和课程内容的讲解,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2.2用案例模拟法创设情境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以生动的实例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情境中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能够设置高度仿真的问题情境,那么,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洞察力与想象力。如讲《崇尚程序正义》时,我先选用了法庭审案的影像资料进行讲解,然后再模拟法庭的活动,这样以自观的材料,生动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领悟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切实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2.3用案例讨论法协作探究

这种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常见形式,一般步骤是:先让学生熟悉案例材料,接着提出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然后,把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从学生们的讨论结果中引导他们总结相关理论。如讲《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时,我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分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我概括点评。这样做使学生从浑然不知的当局者变为清醒的旁观者,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3.1学生主体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

3.2激励参与原则

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多是大班上课,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进行前做必要的说明和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并制定适当的分组和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