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体育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1

【关键词】 中医院校;传统保健;养生;体育教学;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64-02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保健和养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姿态、呼吸以及人体的意念来调节人体机能,进而起到一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1 现阶段,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体育大多都是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慢慢显示出来,经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1 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过分注重运动、体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方法过于单一,乏味,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1.2 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利用中医院校的特点,将传统养生与保健知识和体育结合不深入。

1.3 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者”。

1.4 没有重视体育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消弱了学生的积极性[1]。

2 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更是历史悠久,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谐以及整体把握等等一些理论和思想于体育之中,因此我国传统的体育能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注重预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另外也强调整体,形神具养。例如,传统保健体育中的一些运动,武术、太极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强调动作的顺畅和谐,让人达到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2]。

还有,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与保健注重实践,强调动静相互结合。也就是说,体育健身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点,正是强调了顺畅和谐,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此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的时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 如何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

3.1 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强调适度和适时的运动 适度,即是刚柔相济,满足医学中的有氧、安全和适量的原则;而适时,则是要求运动要遵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原则,注意运动的时节、地点以及人体自身的特性[3]。

例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心率的最佳次数为120-140次/分钟;春季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不适合做一些激烈的运动,而人们也应该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适合锻炼的好时候,人们则应早睡早起,时常进行室外运动。

3.2 结合中医院校的专业特性,以及现在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探索和实践,将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养生和中医院校现在的体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的内涵。

3.2.1 根据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把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引入体育教学中,并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3.2.2 和武术专业相互结合,利用其师资力量,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普及一些传统的项目,例如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还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气功、易筋经等等。

3.2.3 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时代性,选择一些易于开展同时适合年轻人的保健与养生运动项目。

3.2.4 结合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特有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3.2.5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专业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清晰知识脉络,更好的学习。还有,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锻炼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术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一些比赛则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4]。

3.3 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益处

3.3.1 将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项目加入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了太极、长拳等等项目,掌握了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2 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内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另外,一些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也传扬了国粹文化。

3.3.3 加强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个的体育水平有了显著的升高。

3.3.4 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和体育相互结合,完善了体育健身教学体系,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小结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于我国传统的体育专业来说具有伟大的意义;而强化人们的身体素质,更是体育教育的最初目的。因此,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为我国体育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挥巨大的作用,更是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努力。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4-66.

[2] 粘文静.对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保健与养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青春岁月,2011(20):151.

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2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当前我国处于历史转型的关键期,大学生身受市场经济大潮、社会变革、教育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人文素养状况堪忧,“有知识没文化”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民族的脊梁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了祖国的未来。那么如何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系呢?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凝聚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宝库。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功用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基因之一,古已有之。《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社会人伦。在西方,“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有人性、教养之意。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人文”主要指与科学素质相对,侧重文史哲等非实证性学问,着重培养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是“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1]。其涵盖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2]。我国传统文化是人文知识的渊薮,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1.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光耀古今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大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无论深处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宏大的梦想。《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原则之一,大学生当汲取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

3.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拥有博大的胸襟。

谦虚谨慎、胸襟豁达是大学生快乐学习生活的必要因素。《墨子・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天人合一”,学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各种人或事,营造和谐的生存空间。

4.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塑造高尚的灵魂。

灵魂的高尚源于个体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主流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天下为公”和“舍生取义”思想是集中体现。中华文明得以数千年绵延不息,正是因为每到危难时刻,总有无数古圣先贤舍小我成就大我。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榜样,不断吸收正能量,积极构建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偏颇的教育模式和考核体系,加上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出现了“有知识没文化”的畸形结果。

1.学习兴趣阑珊,人文知识欠缺。

经过十余年寒窗苦读,巨大的考试压力已渐渐摧毁了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进入相对自由的空间,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网络获取信息,这种“浅阅读”效果无法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同时,高校专业设置单一,专业教育取代人文教育,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是可有可无。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渠道严重受阻,鲜有机会补充人文知识。

2.心理素质薄弱,进取精神贫乏。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家长会替孩子谱写人生剧本,大小事务一应代劳,致使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情感、交际、就业等问题,或不知所措,或思想偏激,这引起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普遍忧虑。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对大学生处理各种关系、积极乐观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诚信精神失落,责任意识淡薄。

诚信和责任是大学生的宝贵品格。长久以来,高校是“象牙塔”,是一方净土,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逐渐渗透校园,不断冲击着本已薄弱不堪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某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出现大幅度滑坡,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集体、民族、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诚信精神渐趋失落,责任意识渐趋淡薄,缺乏最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

4.功利色彩渐浓,人生理想模糊。

我国某些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不断追求“功利”,大部分时间精力被繁重的课业占据,家庭、学校、社会都在要求学生不断刷新分数,提高成绩。进入大学之后依然面对各种压力,尤其是就业压力。大学生不得不极具功利地参加各种考试,获取形形的证书,以求为就业加码。可是说,不少大学生从来没有真正全方位地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滋养,各种人文学习均未曾潜移默化地走入学生内心,加之重利主义的辐射,各种阶段性急功近利的追求,让部分大学生疲惫迷茫,对远大的人生理想感到飘忽虚无。

三、提升策略

“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3]。怎样挽回颓势将当代大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严峻课题。

1.完善高校课程设置,调整传统文化权重。

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缺失,远未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完善教学体系,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等学科的权重。可以采取增加选修课等手段,坚持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传统经典作品均可作为选修内容,有目的地要求大学生完科的学习,实现文化传递,奠定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以美国久负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虽为理工类院校,但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意识培养,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较理工课程毫不逊色,考试要求亦相同。已成为该校人才辈出的利好因素之一。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传统文化影响。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与教师关系密切。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影响亦最大,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勤勉的治学态度、博大的家国情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每一位同学。因此,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高校建立一支人文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3.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品味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思想。阅读经典本身就是在与智者对话,可以训练思维、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无形中提升了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中间有序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特别是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就提供一份详细有梯度的书目,让其按图索骥,有步骤地进行经典阅读,最大限度地与“快餐式阅读”抢夺阵地。定期开展有奖征文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

4.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浓厚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并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具体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造人文设施、人文景点,其间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选种梅兰竹菊等植物,在长廊上适当的位置可撰写著名的诗词文章。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读书会、学术报告会、音乐会等。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大学生置身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之中,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5.建立多方协作机制,促进传统文化传播。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牵动各方的工作,需要高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家庭应调整功利主义的单一做法,从学生长远利益考虑,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政府一方面应当进行教育改革,减轻大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创设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障网络安全,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一方净土。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各方建立相互协作机制,形成常态化管理,不但可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快速提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得以传承。

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回归显得刻不容缓,应求计于传统文化。通过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多方协作机制等策略的实施,传统文化知识必将在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升华成可贵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合乎仪礼规范的人文行为表现出来。唯有如此,当代大学生才能成为既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杨静.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46.

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现代体育健身;价值

1.引言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身体状况成了影响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亚健康和疾病也成了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之一。顺势而生,健康产业在几十年内迅速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现代体育健身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从现代体育健身在中国成型并发展至今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并成了现代体育健身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健身养生方式。现代体育健身和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彼此交融,互相汲取,让其双方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传统体育养生作为历史悠久,包含着许多极为精湛的实践和理论。在现代体育健身发展至今这一段时间里,各国人民和我们国内的人都在借鉴和引用中国传统养生的精华。中国传统养生作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的剖析其优点,使其当前的体育健康产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概念界定

2.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合为一体,强化人体各部分生理机能,是一门涉及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综合、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2.3现代体育健身

人们通过健身、健美、矫正、医疗、娱乐、防卫等体育手段,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过程被称为现代体育健身。

3.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体现

3.1传统体育养生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是对现代体育健身的补充

经总结,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是现代的体育健身没有涉及到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的思想和理论的根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形成了一个以整体观学说为理论基础、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和认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这思想和理论都是古代人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但是在当代,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其中大部分都是合理、正确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采用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体系,对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体育健身是以中极大的补充。

3.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是对现代体育健身内容的丰富

传统的体育养生锻炼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相对于现代体育健身的健美运动、健身运动、娱乐体育手段,传统体育养生显得更具多样性。在当代,传统体育养生和相待体育健身的范畴正在慢慢的重合,但是传统体育养生很多内容依然能极大的丰富现代体育健身。例如中国人认为,规律生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适合劳作,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养生经验。在现代,又有很多人把古人的“子午觉”拿来作为养生方法。除此之外,一年四季的节律的合理利用也能对养生提供帮助。根据四时变化,人们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状况来适应气候环境,以此来养生。这些传统的思想都可以被融入到现代健身中来,为现代健身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3.3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是对现代体育健身发展的促进

一方面,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在现代体育进入中国后,相关的从业者根据中国本土的养生项目,结合西方的健身方式,进行改编或创新,从而出现了很多新的健身养生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手段即有国外健身项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具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古典韵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外的现代体育健身进入中国后,对国内本土的养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体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将现代体育健身的内容融合代传统体育中来。

另一方面,在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过程中,国人的健康观和健身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在选择项目上,有一部分人就会选择现代体育健身的项目。在这一方面,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也得益于传统体育养生的宣传作用。

4.影响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健身融合的因素

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健身都是现代人养生健身的手段,两者的融合对两者来说都是有益于发展的好事,但是也有很多的因素限制着两者的融合

4.1相关专家的错误态度

在这两个领域,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持反对融合的态度。尤其是在传统体育体育的领域内,有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体育养生,就应该是原生态的养生术,不应该掺杂其他不相关的内容,这样会导致原有的文化遭到破坏。其实这种想法和态度是错误的,任何文化或事物要发展都应该要舍弃陈旧没有价值的部分,要保留其

精华,祛除其糟粕,这样才是健康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继承。

4.2健身人群的盲目性

在健身人群当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对于新的融合项目并不接受,这是两者两者相融合和融合项目的推广的障碍。

4.3两者文化的差异

两者文化根源和底蕴差距很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几千年前就出现的古代人所创造的文化,而现代体育健身是在有现代科学作为依据之后发展起来的。两者在很多基本观点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传统体育养生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之不同的是现代体育健身的起源和发展依赖于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和“高、难、新、美”,这导致,两者在很多的方面一直在争辩,也没能分出对错。

5.结论与建议

5.1相关体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知识。融合两种文化在健康领域内的不同手段,不仅要对两种文化本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要具有体育创编理论和美学的知识,如此,才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形成新的健身养生方法。

5.2相关专家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不能单一的看待传统体育养生或现代体育健身,要充分的了解两者的优缺点,进行整合。

5.3从事传统体育养生工作和研究的人,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传统体育养生推广之后,我们才能了解它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它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5.4要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既要增加队伍的规模,也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才是推广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人员。

5.5政府要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做到发展有人指挥、推广有人去做、信息有人采集、回馈有人处理、出问题有人负责。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4

摘 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养生方法和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相切合,现代文明越来越发达,由于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心理素质的扭曲,造成老年人慢性的身心疾病越来越多,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思想和身体上都能对这些现代病起到修正和填补的作用,同时对改善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 传统体育 养生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健康成为绝大多数人高度关注的话题,它是人之一生所永恒追求的。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想要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可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人口多,数量大,平均寿命虽然有所延长,可健康的却没有几个。加上医疗费用的增加,这些问题早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是以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此学科中收纳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养生方法以及养生的功法[1]。在其以人为本,注重人充分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养生的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涉及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与发展等方方面面[1]。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年轻人因外出工作,留下老人独自在家,加上一些老年人的身体不好,患有疾病,做什么事情都力不从心,心理压迫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形成心理疾病。并且如今很多的老人长期工作,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一旦退休以后,在家闲着无聊,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逐渐下降,觉得不再受别人的重视和尊重,因此会产生消极失落自卑的心理等。有的则因为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又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因而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

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不良情绪的影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常常被不良情w所困扰,表现为持久型和过渡型两种消极情绪,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是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人存活在这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人们得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顺应天地之和,以静为主,进行守神、调息和形体的锻炼,达到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是对心理障碍的影响,心理障碍比不良情绪更为严重,它是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造成的多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常常做出让人不理解的事情。对于这种病人,就要多与他们进行沟通,而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以动为主的功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五、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对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

孤独、焦虑、抑郁、自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运动可以帮助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积极加入到养生运动的团体中去,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国的导引术,每天进行适量的养生运动,可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遇到一些焦虑,这时,我们就要正视它的存在,不能逃避。此时可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行气术来帮助心理疏导,走出心情低落的状态。在进行行气术的练习时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心无外物,对意念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不仅能使肢体安静,还能使精神宁静,达到精神的放松,进而影响人的心理,达到对情绪的缓和。

对于患有抑郁的人,首先对日常生活要有合理安排,对此类人要计划好每天必须做的事,切不可让他无所事事,这样只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此时可以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锻炼作为他的每天必做之事,促使病人积极完成任务。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把行气术与导引术结合起来,配合呼吸吐纳,对整个身体和精神全面放松,使头脑放空,防治其进行其他无益于身心健康的胡思乱想。意念集中,感受呼吸吐纳给身体及心理带来的美妙感觉。再配于正确引导他的思维,多多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现给他,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有益于对抑郁的缓解,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

自闭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养生的功法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很大,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的养生来进行改善,比如精神养生、饮食调养和起居作息养生,在有所改善之后,就可以结合养生功法同时治疗。

六、结论

老年人应该经常参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老年人不仅要合理安排养生锻炼,,还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爱好,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少胡思乱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以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研究得出传统体育养生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改善具有很好的效果,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传统体育养生的好处,多多地参与到养生中来,改善我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长寿的目的。鉴于如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增强身体健康,改善心理疾病,还能将我们伟大的养生艺术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5

摘 要 几千年来,养生思想在养生家虔诚的驱动下,通过长期不懈的养生实践和种种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美学和运动生态学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这些体育养生思想带有鲜明的儒家、释家、道家和医学等传统文化特色,丰富并推动了中华传统体育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 古代体育 体育养生 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传统运动养生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上古时就知道以舞蹈、导引、按跷按摩的方法活动筋骨,治疗寒热疾病,并以这种养生方法_到健身祛病目的,并在生产活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后来养生理论和实践打下基础。据文字记载,其萌芽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据甲骨文考证,当时记载的多发病即有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齿、疾口、疾首、疾腹、疾胸等十多种,商代人将这都归咎于谴神罚或作崇,把治疾寄托在祭祀或问卜上。这种祈求当然无效,但却表现出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可认为是养生思想的萌芽。

据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中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奎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闷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种舞就是宣导气血,活动筋骨的养生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在中国中部地区,地势平坦而潮湿,各种植物都可以生长,人们吃的很杂,但是劳动不够,所以很容易得病,就用导引和按摩来治疗《内经素问・异法方宣泻》。

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医学与哲学结合,引入像阴阳五行・精・气・神这些哲学概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中医理论,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导引行气术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出了两大养生派别。一种是在养生中强调“动”重要性,这种以动为主的养生思想,直接导致以肢体活动为主,配合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导引术,也许我们可以用现在语言把这类养生术称为“医疗保健体操”,另一派别则是强调“静”是通过控制意念和呼吸运动养生治病的持气术,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静气功”。这两大养生形式共同构筑起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体系。

南北朝时,佛教的另一个瑜伽教派传入中国,它主张修心养性调心静坐,其方法在形式上与中国道教之食气、吐纳和胎息相似。南梁武帝时,天竺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创立禅宗。禅,意为坐禅静虑,静坐修心,其方法与瑜伽派相反。这是佛教在新的土壤中发生的变异,受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欢迎,从而流行起来。

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在其著作《千金方》里面写到养生术也与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腰痛导引法:在医疗体操方面,他记录了一个治腰腿病痛的方法:“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踞摄其双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倒地。三起三卧,久久效”;天竺婆罗门按摩法:这是一套完整的肢体运动。它说:“依次行三遍后,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这套健身操,可能是在中国古代导引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的某些健身动作而创编的。它可使身体各部分受到锻炼,运动量适度,对中老年人有良好效果。

八段锦流传于我国民间,是一种八节连贯的防病健身操。八段锦之名始见于北宋。据《夷坚志》记载,徽宗政和七年(1117),起居郎李似矩“尝于夜半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八段锦按活动方式区分,可分为文八段和武八段两种。文八段采取坐势进行,它吸收历代健身术中的行气、叩齿、嗽咽、按摩、集神等方法,配合简单的头颈、躯干、上肢的活动。武八段采取立式进行,多以肢体活动为主,而辅以呼吸或咽津。[3]这种导引术包括身体各个部分,简便易行,并分别提出各段对身体部位所起功效,较其他导引术广为流传。

与八段锦同样具有养生价值的易筋经,始见于明末熹宗天启四年(1624)的手抄本。它是在我国传统导引术基础上,采用立势,吸收武术动作,强调肢体运动而加以创编的。到了清道光三年(1823)和咸丰八年(1858),相继有傅金铨、来章氏两种《易筋经》刻本。易筋经具有全面锻炼身体的价值,书中提出的“内壮神勇”,就是指内脏器官的锻炼与坚实;“外壮神勇”就是指肢体的锻炼与强壮。书中还规定“内壮既熟,再练外功”。说明古代导引侧重“内功”,不重练力。自明末清初开始,增加了力量练习,从而成为健身运动新导引。原来多为文人练习的导引,从此以后,也为武术家所练习。

今天我们研究运动的养生价值时,旨在系统挖掘研究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所内蕴的丰富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并以科学态度和理性眼光分析批判传统运动养生中渗杂的宗教神秘主义、巫术迷信内容,摈弃其糟粕,挖掘其中有价值的精华部分,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事业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连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及其现代文化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4-5.

传统体育养生学范文6

【关键词】养生;调心;调身;调息;整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也随之成为人们的一大困扰。同时,相应的医疗消费也不断增高,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对养生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养生方法、养生书籍等海量出现在人们面前,使人目不暇接,难以选择;并衍生出很多社会现象,不同身体体质的人群不加选择,盲目练习产生了误导,未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

一、三位一体养生

养生,就是指根据生命活动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手段,以达到养护生命、保健延年目的的活动,又称为养性、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

本文认为养生应该包含调心、调身、调息三个方面,而且三个方面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调心,是指对心态的调节。不管是中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对心理或者是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调身,是指对身体的调理、调节。我们这里说的身体就是指人的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也就是系统构成的有机体。每个人都知道身体的重要性,同时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当身体出现病变或机能不协调的时候,心理也会受到影响。调息,是指对呼吸的调节。呼吸即一吸一呼,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这一吸一呼,但是却很少有人专门关注自己的呼吸。调息对身体有着复杂的影响,控制呼吸可以改变窦性心律,国内阎克乐等将被试的“心率图”(将计算机处理后的心电信号,以心率快慢为纵坐标,以顺序出现的心博次数为横坐标做出的图),与同时记录到的呼吸曲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心率的变化直接受呼吸方式的影响,心率图上的曲线,随呼吸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呼吸方式(比如由均匀的慢吸慢呼变为快吸快呼),可以改变被试心率活动的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说调心、调身、调息三者三位一体构筑了养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建立三位一体养生的观念

在当今各种养生观念,方法手段盛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养生,大部分人开始付诸于行动之中,这是人类生活质量的一种提升。但是大部分人的养生观念还是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今天听说吃这个好就开始去吃,明天听说哪项运动对身体好就天天去做,这种精神值得发扬,但是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呢?鉴于此类,我们认为三位一体的养生观念是一种整体的养生观念,能够使人得到全面的调养。从调心、调身、调息三个方面出发,三者有机结合同时进行,使养生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三位一体养生的实施

调心、调身、调息三位一体构筑了养生。但是三者到底该如何实施呢?调心是对人的心理状态的调节。可以体现为对心境、情绪、欲望的调节控制,从而使内心达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看见枯木发芽、看见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心态,而不是大喜大悲。具体的方法有如冥想、暗示、引导等等。调身是对人体生理状态的调控。可以通过诸如导引、体育运动等等一系列方法手段使肢体得到适当的刺激并产生适应,从而得到提升(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通过膳食的调节使身体得到更好的濡养,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手段都可以用来进行身体的调节。调息,是对呼吸的调节。其方法有各种方式的呼吸方法,如瑜伽里面的全势呼吸、太极拳的逆腹式呼吸等,甚至在走路、跑步过程中的呼吸节奏控制也是调息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调心、调身、调息的方法琳琅满目,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结合三位一体的方法整体的进行调节,整体的进行养生,这样才能使人得到全面的调养,使养生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结语

养生是对人生命的保护、身体的保养,通过养生可以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减少医疗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养生要建立合理的养生观念,避免偏听偏信,应注重整体的养生观。在调心、调身、调息三位一体的养生观念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有效的方法,使养生效果得到最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亦可.对传统养生健身学说哲学思想的剖析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2]谭苏铭.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研究状况的再思考[J]. 价值工程,2010

[3]王言群.老子思想与传统体育养生[J].体育学院学报,2004

[4]于睿.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

[5] 邵伟德,王守钧.对体育与传统养生之理论基础的几点质疑[J]. 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孙玉红.试论我国现代体育养生观[J]. 安徽上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