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1

一、调查概述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高中学生抱怨大量的词汇记不住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作为一名准英语教师,作者认为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与老师的教有很大的关系。作者借着在沈阳市第120中学研习的机会,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的办法,引导高中英语教师改进词汇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与兴趣。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沈阳市某重点中学高二一班和高二二班两个班的学生,共100人,以及高一英语组的四名英语教师。

3.调查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法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进行了调查。首先,作者对英语组的四名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目前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方进度、方法、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作者向100名高二年级的学生发放了关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调查问卷去发现学生对于英语词汇会学习的态度以及对于平日英语老师教学方法的态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英语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访谈结果显示,由于高二英语组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所以每位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流程,进度大体一致。首先,所有英语老师认为英语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词汇教学的关键是讲解词义和用法。其中80%的老师表示为了赶进度,称自己不会经常变换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可以迅速讲完一单元的所有生词,进而省下大量时间给学生做习题。只有20%的老师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教授单词,但也只用于高中一年级,课业压力相对不大的学生使用。至于教师是否会利用影像,电影,音频广播,多媒体PPT课件等多种模态进行词汇教学这一问题,教师们一致表示为了节省课堂时间,高效完成单词讲解任务,她们很少使用这些方式辅助英语词汇教学,偶尔会利用PPT展示一些例句或与单词相关的图片。

2.高二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在学习态度方面,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90%的学生也知道学习词汇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不懂得词汇学习的方法,也不懂得如何长久的记忆单词。65%的学生觉得自己在词汇的学习中收获不大,因此对词汇的学习兴趣不大,但是有95%的学生希望能够掌握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并且认识到词汇学习不应该死记硬背,词汇学习并不是一种取法创造性的东西,这说明他们已经知道了问题的所在,但不知如何解决。

在学习策略方面,70%的学生都认为词汇学习不应该只靠单一的方式进行,但是他们却极少有人会有意思的反复使用已学单词来记忆和巩固所学词汇,只靠反复地读和写,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单词,而且78%的学生英语词汇来源只有教材和作业。与此同时,有62%的学生都认为大量词汇练习题是迅速提高词汇量的捷径,这说明题海战术的思想对学生们的学习策略有很大的影响。

在词汇教学方面,几乎100%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老师不会经常变换词汇教学的方法,只是通过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即学生课前预习生词,课上老师讲解词义及用法,课下听写单词,最后错词罚写的方式。此外,91%的学生称自己的老师上课很少使用音乐,影像,电影,图片,网络等辅助英语词汇教学,也很少在词汇课上让大家进行讨论合作学习。问卷显示,83%的学生表示他们并不赞同传统的词汇教学的方式,如果老师们可以经常变换词汇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有较快提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比如游戏和比赛或者结合音乐电影等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们接触到真是的语言环境,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领进英语词汇学习的领域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智慧之火。

2.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信心。首先,定下具体的简单的目标,学生只要稍作努力就能实现,树立他们的信心,然后,在学生实现小目标后,老师要给与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有一种“只要努力一点,就会有收获”和“我能行”的信心。同时老师可以用听力,电影等简单的原声视频音频等资料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们可以听懂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就会受到鼓励,肯定自己,进而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更有信心。

3.教师教授学生一些学习词汇的策略。学习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之后,学生会主动的投入到英语词汇的学习当中,但是,要有效地掌握好英语词汇,必须要先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才不会出现事倍功半的“M时低效”现象。这就要求老师教授给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策略,如通过音标音节入手记单词和通过构词法记单词,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记忆单词,或者利用听力反复听单词继而长久记忆单词等方法。单词学记切忌死记硬背,老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调动多种感官,将听说读写与词汇学习结合在一定,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去理解感受单词,这样才会记得持久有效,而不是背过就忘,或者出现学生只能通过眼睛识别单词,而听不出单词,数不出单词的现象。

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家长(家长到会率98%)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问卷,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到有效卷987份,无废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家长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为本科学历的占16.7%,大专学历占34.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8.7%。

(二)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投入情况:

(2)时间投入:每月经常陪子女去新华书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占37.5%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但经济的投入明显高于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投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还是不够,实质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2)教育子女的途径:以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教育为主的站96.8%,3.2%的家长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教育方法。

(5)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占58%。

(6)93.6%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

说明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的观念、方法日渐成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方法越来越多。但仍表现出对孩子智力学习重视的倾向。

3、 特长培养情况:

63.2%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心的乐器、书法、英语、绘画辅导班。

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较为重视,兴趣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投入较多。

4、 家校联系情况:

100%的家长希望每学期与老师沟通1次以上,联系方式一发短信、打电话、利用网络、写便条、上门家访为主。

说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师、学校的心理。

四、措施与对策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2、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议家长多学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要尊重,但不是听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独断专横。对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细心观摩孩子,发现有异常要及时想办法给以处理。

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3

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大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向学生实施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只是由于国家没有对多元音乐教育的开展程度提出硬性规定,因此,各个地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总体而言,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开设情况较好,在二、三线城市则开设不是很好。以内蒙古包头地区来说,市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设较好,而下辖的旗县中,音乐教育的普及情况都不是很好,因此,这些地区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展情况令人堪忧。笔者对包头市区的东河区公园小学、青山区一机三小、钢铁大街四小以及第二中学、二十四中学、二十九中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跟踪考察,发现这一地区的中小学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重心依然受“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体制承袭前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目前的高等音乐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在这样的高等音乐教育模式培养下走上工作岗位的,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这些教师在个人的音乐观中都是倾向于“欧洲古典音乐”的高雅,认为其他地区乃至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都低俗或落后的。在这样的音乐观指导下,即使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大比重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内容,但是教师依然选择以自身较为熟悉的欧洲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甚至会将自身的狭隘音乐文化观强加给还没有成熟音乐审美能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致使学生在音乐文化观的养成期就被先入为主地灌入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音乐文化思想,进而阻止学生形成“宽容、宽泛”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多元音乐文化观。

在笔者跟踪走访的某些学校,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这些西方音乐史中的经典作曲家都有着无限都崇敬之情,更有学生对于这些音乐大家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教材中所涵盖的内容。但是当问及非洲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内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连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都不能说清楚,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还表现出对这些音乐内容的不屑之情,这让笔者内心不由产生极大的担忧。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尚且对不发达地区的音乐抱有这样的态度,怎么能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后能有一个理性的多元音乐文化观?除此以外,笔者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忧: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多元音乐文化观能不能形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音乐教育始终只是一种“点缀性”教育,即便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学生,依然不影响其步入社会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笔者认为,国人大多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意义,更加不能领会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其实,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有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狭隘、偏执,那么这个人即便又再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这个人也很难在专业上有大的成就,有的甚至由于性格的原因而在文化知识上学有所成后依然误入歧途,这样的学生在当今的社会中已不是一两个个案了。

二、课程教学内容中多元音乐文化知识比重较小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音乐计划,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涉及到音乐课程中一个广阔领域内音乐文化的教授。200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成为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新希望。《课标》中多个部分涉及到了多元文化,如《音乐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第九条,有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指出:“理解多元文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以上《课标》内容不难看出,在中小学开设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其意义是巨大的,然而,据笔者了解,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里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实际教学比重很低,很多时候教师都是一带而过地带领学生学习。

我国中小学的专职音乐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自身的高等音乐教育经历使其在审美形态上会自觉以西方音乐的艺术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这就使得教师在备课阶段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先入为主地选择西洋“高雅”音乐艺术为教学内容的重心,而对于大纲上要求必须将的非欧洲以外的音乐品种则会以介绍性和浏览性讲解为主,教学内容的侧重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制约其产生多元音乐文化的思维和音乐观。

三、对教学目的理解偏颇,以一概全地认识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地和任务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片面地观点:一些人往往把教会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地知识技能看作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地目的和目标,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为高一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因而培养音乐特长生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些人则习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饭后甜点”,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是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还有一些人则喜欢把整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移植成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在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更喜欢人为地、空洞地拔高音乐教育,这种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足所致,以上几种对音乐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认识都不能全面地定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就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来说,以上三种观点都难以正确把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如果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为高等院校输送专业后备人才的话,那对其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仅能在学生的知识架构上对其丰富和完善,并不会对学生成为音乐特长生产生特别显性的效果;而过分地夸大音乐教育的意义实际上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设置了难以实现的目标,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以音乐本身的美为教学目的,还要额外地为其强加一些哲学或道德方面的东西,这些都违背了我们对中小学生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初衷。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从这个定位不难看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后备的音乐特长生,也不是为了做其他学科学习后的“饭后甜点”,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和目标的,综合人文素养在音乐方面的表现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会跳、会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他唱的、跳的、弹的是什么,要让孩子在唱、跳、弹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受到承载不同音乐类型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小至我国少数民族,大至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品种和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传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不同音乐的美,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较为客观、理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多样化的音乐品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进而促进其形成宽容的为人处世态度。

四、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认识不足

自我国开始音乐教育体制形成至今,人们提到外国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里的“外国音乐”就是“欧洲音乐”,虽然在流行音乐在我国盛行之后,人们不仅仅是把外国音乐看待成欧洲古典音乐,还有的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会觉得欧洲的流行音乐也比较经典,但是只要一提及欧洲以外地区的音乐类型,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些地区的音乐都是又“土”、又“落后”,且难以入耳的音乐,所以对这些地区的音乐缺乏兴趣,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又“土”、又“落后”,且难以入耳的音乐就是在世界上消失了也不足为奇。这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国人对多元音乐教育重视不够,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重视不足引起的。

笔者认为,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不可替代,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都否定了多元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艺术中指出:“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认识不足,就会导致某一个处于多数民族的某一个音乐品种以非常态的方式发展,而处于少数民族的音乐品种则会因为受众越来越少而不能以常态的方式继续传播与传承。

五、结语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各个地区的融入程度参差不齐,以包头市区的几所学校为例,已经淡化了之前教育中的“欧洲中心论”的观念,也适当地融入了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音乐,但是以内蒙地区的民间音乐来说,仍然存在狭义的多元音乐文化分布不均的现状,这将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教育界同仁共同关注。

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4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首先,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

其次,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对部分家长中做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3-0074-04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更好、更全面地推进此项工作,2011年下半年,我们以宜昌市近20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31份。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际关系方面

1.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在倾诉对象的调查中,对“你不顺心时”这一问题,选择“向朋友倾诉”的占53.2%,“向父母倾诉”的占25.8%,“向同学倾诉”的占23.2%,“向老师倾诉”的占11.5%,说明在倾诉对象的排序中朋友占首位,父母和同学次之,老师排在最后,这提醒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选择“谁都不找,自己独自承受慢慢缓解”的占26.7%,说明不少学生缺乏人际信任或缺乏心理疏解知识和技能,需要重点关注,防止发展成心理障碍。

在面对“我没有任何知心朋友”这一问题时,回答“是”的占10%,回答“有时”的占8.2%,说明至少有18.2%的学生没有或有时没有知心朋友,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在面对“我愿意对别人讲述我的麻烦”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2%,说明有少部分学生比较闭锁,不能敞开心扉;加上回答“有时”的36%,说明闭锁心理有一定普遍性。

2.师生之间存在信任危机,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对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能够在学习上做得更好”这一问题,回答“否”的占8%,回答“有的”占36%,二者合起来占44%,说明至少有44%的学生认为全体或部分老师并不相信自己,师生之间存在信任问题。

在面对“我喜欢上学”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1%,回答“有时”的占24%,二者合起来占35%,说明至少有35%的学生不喜欢或有时不喜欢上学,学生对学校存在着恐惧或厌恶的消极情绪。

3.少部分学生与家人存在沟通障碍

在回答“当我遇到麻烦时,我的父母(或监护人)会听我倾诉”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2%,,回答“有时”的占27%,二者合起来占39%,说明近四成学生的父母没有时间或没有兴趣与孩子交流,亲子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4.逾四分之一学生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够融洽

在回答“你平时的人际关系”时,选择“与人友善相处,能很快融入集体”的占72.7%,选择“会因某件小事与同学发生争吵”的占9%,选择“不愿与人多交流,独来独往”的占7.3%,选择“与同学在一起,仍感孤独或失落”的占11%,说明有27.3%的学生与同学关系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5.大部分同学能正确处理人际挫折

在回答“当你面对同学或者老师的嘲笑与责备时”,选择 “找他人倾诉”的占23.2%,“不在意一笑了之”的占25.8%,选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占28.1%,可见绝大部分能正确应对,但仍有22.4%的学生选择“放在心里很痛苦”,不能积极处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与责备,需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式。

(二)学习方面

1.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要求进步

面对“我希望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的问题,回答“是”的占88.8%,回答“有时”的占8%,回答“否”的占3.2%。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是求上进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无兴趣。

2.部分学生压力较大,已引起躯体化反应

在回答“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前你感觉”这一问题时,选择“有点紧张”的占64.1%,选择“压力大,睡不着觉”的占7.9%,二者合起来占71.9%,选择“与平常一样”的只有28%,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非常重视大型考试,并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生理反应,虽引起不良反应的(睡不着觉)只占极少数,但也要引起重视,加强疏导。

在回答“你的学习压力”这一问题时,“很大,有时失眠”的占6.9%,选择“很大,经常失眠”的占2.1%,二者合起来占9%,说明有少部分人在日常就存在学习压力过大而且已经诱发了一定的躯体化生理反应,需要想办法解决。

3.“学业不佳”排心理困扰首位

在面对“你存在哪些心理困扰”的问题时,选择“学业不佳”的占56.1%,选择“自卑”的占22.5%,选择“人际关系不好”的占12.8%,选择“青春期情感问题困扰”的占11.8%。可见,学习问题在心理问题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学习焦虑,学习心理辅导需求较大。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居第二,这也体现了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其自尊意识逐步增强的规律;人际关系问题排位第三;青春期情感问题排第四,这一结论和平时我们对学生的访谈情况基本一致。

结合访谈,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学生学习问题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出现了问题,但没能被学生意识到。这些都说明需要在中小学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提升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并认识和接纳自己。

(三)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看法

1.希望建立心理咨询室并愿意去咨询

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吗”这一问题时,选择“非常希望”的占33.5%,选择“希望”的占58.1%,选择“不希望”的占8.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91.6%)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在回答“如果你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你有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心理困惑会去那里求助吗”这一问题时,选择“会”的占71.6%,选择“不会”的占28.4%,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去咨询的愿望,结合91.6%的学生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的结果,可以发现,希望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中竟有20%的学生不愿意去咨询室,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原因可能是尚有顾虑或并不真正了解心理咨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和理解。

2.希望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吗”,选择“非常希望”的占41.6%,选择“希望”的占48.1%,选择“不希望”的占10.3%,这说明绝大多数(89.7%)的学生希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的需求。

在回答“你学校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吗”这一问题时,选择“有”的占70.8%,选择“没有”的占 28.4% ,这说明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未开展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即使是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还很不充分。

二、几点建议

(一)建立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大力构建心理教育网络系统

访谈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领导都表示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可是深入了解才发现这主要表现在理念上,切实有效的常规化措施并不多,原因主要是缺乏真正懂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变重视理念为实际操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常规工作系统,彻底改变可有可无或可以随便被其它活动挤占或临时起意开展活动的现状。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切实得到高度重视,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职人员与非专职人员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2.积极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并愿意去求助,但也有部分同学持反对意见,这说明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和效果还没有为广大学生所了解。学校应主动面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关于心理咨询的知识,树立科学的认识,真正理解心理问题如生理问题一样都是人的正常现象,是有方法解决的,小问题不解决也会酿成大问题,应帮助学生形成对心理问题的正确求助意识。

3.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广大中小学应当克服人财物等方面的困难,满足学生这一良好愿望;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指导,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及教师教学和辅导技能的培训,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同等的地位,并切实落实。

(二)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学生交往技能

1.善用“期望效应”,提高师生信任度

根据调查,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有的老师不相信他们能够在学习上做得更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情绪和认知倾向也反映到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上,而且否定倾向已经被学生意识到,久而久之认为老师不信任自己。这种消极信息会严重影响师生关系,导致学生消极自我意识的形成,与良好的“期望效应”背道而驰,这是必须改变的。

2.提升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学

学生都有参加群体活动的意愿,但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时不喜欢上学,说明不少学校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引起了学生对学校的恐惧或厌恶。教师的不当惩罚、言行冷漠以及同学关系不良、学业成绩不佳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上学,因此学校应全方位地营造宽容、激励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进步,关心学生发展,让学生在学校感到温暖和激励,使他们对学校生活感到有兴趣、有期望,从而向往学习、喜欢学习。

3.加强家校沟通,教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孩子在家中感到不幸福,或者有了烦恼不愿向家长倾诉,都说明亲子关系不和谐,而决定亲子关系好坏的主导力量在家长,学生身上的不少问题其实来自家长。所以学校要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学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懂得如何才是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学会科学教子。

4.关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培养真诚友谊

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学生与同学相处存在问题,无论是小事争吵还是感到孤独,都说明同学交往没有真正形成牢固的友谊,学校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建议开展促进同学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相互信任的交往氛围,激发同学之间的交流热情和勇气,引导学生学会敞开心扉,开放自己并理解他人。

(三)加强学习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和结果

首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爱学习的学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付出很多而收益太少的不平衡使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或者是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对老师逆反或者与同学闹矛盾干扰了认真学习。引起学习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于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失眠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疏导,以免造成更大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在大型考试前要进行相应的考试心理辅导,进行减压训练,防止学生过度紧张;对考试失利的同学要宽容鼓励,帮助分析原因并寻找对策,让学生重燃希望,树立信心。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挫折,重塑自信

调查发现,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有“自卑”心理,自卑往往是同挫折联系在一起的,为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深入分析挫折成因,是学业不佳,还是人际交往受挫,或是青春期情感问题等等;重视人际挫折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应对人际交往挫折的技巧,形成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和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样重要的观念。同时,教师要主动与自卑的学生交友谈心,实施赏识教育,给予信心鼓励。

(作者单位:1 2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高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6

2013年10月我校成立了《对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研究》的课题组,为深入了解全校小学德育工作基本情况,进一步明确德育教研工作方向,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全校德育工作水平,我们进行了调研掌握,结合日常工作中的观察、了解和思考,形成了该报告。

这次调研活动由课题组长张红带队,课题组八个教师(班主任)参与了调研。调研共涉及9个班级。调研主要采取听课、观摩主题教育活动、观察师生精神风貌和卫生状况等形式,调研过程中组织了班主任为主的座谈会,收集到大量、具体的一线德育信息。

一、主要成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灵魂,适当的德育目标设置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最基本保证。调研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些班级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他们把德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梯次,把爱国、爱党、爱人民、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13个一级德育目标,按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设置了具体目标,为全校教师开展各项德育活动明确了方向,得出了“爱国先爱家,爱家爱父母;爱国先爱校,爱校爱集体;爱国先爱人,爱人爱自己”的结论,在德育目标设置上做到了化远为近、化大为小,提高了德育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目前,主题教育活动仍然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较为注重通过小学生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和交流,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任务以外,较为普遍地组织开展了“孝道教育”、“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系列活动,不仅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同时为形成育德育工作特色奠定了基础。

3、注重利用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德育途径得到不断拓展疏通。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的精心教育,学生得到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德育元素的点位刺激,使学生容易形成稳固的品德心理特征。小学的活动课德育目标更为清晰,紧紧围绕奠定良好品德基础为核心进行德育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立足学科特点,常常贴近重要德育内容确立主题,引导和帮助学生、特别是单无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中小学德育最有利的途径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思考:

1、德育目标体系研究有待于更多的更高程度的重视。大部分班级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在这方面有较高程度重视,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的班级,德育目标体系研究工作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2、学科德育渗透缺少统筹,难以形成最佳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科之间各自为战、互不通气,在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完成方面缺少统筹,无法形成合力,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力度足够的刺激,学生们有得于心的情形很难出现。

3、班主任工作缺少有效指导,培训实效有待提高,学校内部对于班主任的业务指导,也多限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主要依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增强处理学生品德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由于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培训,许多班主任在应对单亲学生教育、问题学生转化等问题的方法不多,思考不足、能力不足。

三、对今后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要把研究制订科学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作为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列入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日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出层次清晰、内容详细、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通过长期持续的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实现优良品德形成、巩固、发展。要对小学生的评价制度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德育工作的评价改革,提高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

2、重点研究小学阶段德育内容和主线,动员和引导教师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奠基内容和主线进行研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打好基础;通过班级的交流与学习,汲取先进的经验、学习科学的方法,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有效落实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3、学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出发,明确提出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任务。一是要求学科任课教师都承担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任务。二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统摄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通过各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的德育渗透,统一各学科德育渗透指向,形成合力,使学生尽快形成稳固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优良品德生成奠定基础;三是把部分学科作为德育渗透重点学科,强化研究实施工作。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及其资源应当是极富德育价值,又易为儿童、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德育资源,在学科德育渗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学科德育渗透体系中应当承担更多、更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4、以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为方向,通过分步骤、有计划地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有效解决目前面对的重难点问题。我们建议由本校的班主任承担主讲任务,提高班主任队伍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今后,要恢复德育(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工作,为班主任在上述问题进行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事关广大少年学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们要以十精神为指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肩负起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面向新世纪的德育创新,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树立以发展为本的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拓宽德育的渠道,形成德育的新格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