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支教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支教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体制;创新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政府对教育的重点一直在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对职业教育始终关注不够。2001年“两会”期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教育体系。”现在职业教育正在迅速的发展,政策倾斜,大量资金投入,大力宣传,相关企业的自身需求和配合,使职业教育大规模多形式地发展开来。我认为职业教育有以下几点。
一、义务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职业教育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从时间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长,经验还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社会还不太认可,尤其是学生及家长。职业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及与普高学生数量的比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教育体制要创新
1.转变教育观念
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市场观念,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职业教育一定要有市场意识,要努力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专业学科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彰显自身的质量、品牌和特色,提高就业率,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2.创新办学体制
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办学体制是基础。(1)要加快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要大力扶持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学校用地、税收、基本建设、师资队伍、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2)大力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和教育、劳动等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公办学校进行股份制、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体制改革试点,允许各地引入民间资金改造薄弱公办学校,鼓励公办学校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推动公办学校重组和整合。(3)大力推进公办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给职业学校松绑放权,在招生、学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经费使用等方面扩大学校自,帮助学校构建面向市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3.加大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
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职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也应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促进学生的就业:(1)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2)要鼓励学生通过考学或考证,获取更多、更高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如导游证、会计证、技工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各类资格证等,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3)是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市场。
4.加强领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发展职业教育,主要受益在地方,主要责任在县(市、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对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政策、经费、办学、资源配置等进行统筹协调。
对支教的认识范文2
1职教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1职教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1.2职教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从理论上讲,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然而,中外千百次地告诉我们,在传统眼光的学校里判为没出息者,日后竟出现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巨人,他们极大地影响、改变和震撼着整个世界,而他们早年也都被当时的学校判为“愚不可及”、“不可教也”之类。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个性心,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实现者。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即是自我实现、自我创造。
1.3职教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职教老师,首当其冲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知识,多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创造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素质的超越,从而逐步实现个性的完善。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
2当前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导致个性发展不健全。
首先体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不敢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做法,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所言:“考试时一比较,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在外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其次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1573%有自责倾向,1317%学生有恐怖倾向,1181%有冲动倾向;572%的学生有综合情况。以至于出现浙江一高中生因无法忍受压力用锄头杀死母亲的惨剧。浙江省对2961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测查结果表明,167%的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或是行为中的张狂,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富有个性的“我”,抹杀了个性的内在稳定性。
3职教教师促进学生个性的策略
3.1职教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方式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他的成长和成才。现在许多学生在未上学之前,吵着、闹着、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那梦寐以求的“天堂”和“乐园”。然而,思维单一、未谙世事的他们,一旦进入校门,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现象的诱惑面前,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3.2增强教学的丰富多样性,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前苏联学者赞科夫认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从认知结构主义观点出发,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观思维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较短,有利于因材施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此外,因具有教育性,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所以还可从调整考试的导向性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方式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采取,开展性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除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3.3提高职教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保证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一些,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缺陷,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没有激情,缺乏诗意和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与能力,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引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21世纪进步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职教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传统。二是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在青年大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关系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才能有效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克服“浮躁”、“疑惑”、“颓然”等心态。不能将道德人格作为追求富贵的工具,更不能为了追求高贵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
3.4做名副其实的实践指导教师,做一名合格的职教教师
作为一名职教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而对于所教专业的生产实际过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无法担当起实践指导教师的重任的。职教培养的是面向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型人材。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自我本钱;也是职教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对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
以上四点是转变职教教师教学观,从而改变教学实践,并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建议,总之,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具有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职教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提高自身素质,就要担负起重任,就要端正教育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1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范才生.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兴洲.非教学因素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王公安,袁桂萍.论21世纪职教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J].技能开发2000(6)
对支教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能力 教师主导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校切实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了当务之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我认为“素质教育”能否实施的关键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是否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奠基石,数学概念是数学的脊髓,所以数学概念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迁移过程,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及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努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问题谈以下粗浅认识。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发挥他的能力
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态度和个别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因材施教,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
二、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自我创新意识
学生主动学习不仅表现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而且在巩固新知识阶段应主动参与,也就是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到巩固应用整个过程中都积极参与。巩固阶段可让他们自己出题、改题,也可以按小组集体改题、出题。通过组与组之间相互考查、评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全体学生的思维,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如我在课前练习口算时,总是每人一道题,然后比一比哪个组的正确率高,谁的口算能力最强。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先预习、自学,自己练习,然后让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对答案,同桌交叉改作业、反馈,最后根据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辅导与小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主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有紧密联系。如培养学生自觉、积极、自主地观察和认识周围数学问题,就不能是课堂上老师独唱角戏,学生像木偶一样任老师摆布。学生得不到启发,更不用说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数学方法,必须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为学生提供思维模式。如学习应用题,首先要教会学生分析题意,综合题中的条件,看解决什么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数量关系,确定用什么方法解决这道问题,还可以教会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实地测量桌子、文具盒、教室的长、宽,求出面积和周长等,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总之,素质能力培养与训练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校切实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了当务之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学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热爱祖国、诚实勤奋、敬业乐学、富有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的人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彭玉忠.略论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其提高[J].教学与管理,2003(16).
[2]姚琴.从学生心理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9).
[3]李国华,伍小青.学校实施“和谐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切入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02).
[4]武国琼,窦盼英.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2).
[5]方艳溪.数学素质是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基础[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对支教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新任教师 教学机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Training New Teachers' Teaching Tact
FENG Xuejing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tact of teaching is important practice wisdom of the teacher. The new teacher is facing a lot of confusion i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o develop their teaching tac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se puzzle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care for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experience as generative teaching tact roots, while maintaining the confidence, to keep freshness; timely burst the tact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reflection is better in constantly show teaching tact.
Key words new teachers; teaching tact; teaching
1 自身教学经历的冰山一角
作为新任教师,如何能够驾驭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不是一件易事。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讲,“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登上讲台时的心情紧张、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到以后教学中的从容面对、思路清晰,经历的是一种历练和成长。
记得在一次历史课上,讲述北京人使用火的问题。随着内容的深入开展,组织同学们讨论问题:“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随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总结出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火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使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项内容时,突然有同学提问“老师,磷火是不是天然火?”还没等我回过神来,班上已经炸开锅讨论了。有的说磷火是“鬼火”,这一下大家讨论得更激烈了。对于这样的讨论场面我一时不知怎么办?后来班上有位同学解释了磷火的含义,但终究没有科学的解释。直到下课,我让他们下去查资料,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后我感到,自己作为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知识方面匮乏,更谈不上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在此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还是会遇到很多意外的问题,如“老师,孔子的老师是谁?”对于这些意外,自己都没有很好地化解。
作为新任教师,以上的情境只是专业成长路上的冰山一角。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会面临更多的困惑。
2 新任教师的困惑
新任时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教师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工作中,面临诸多困惑:
(1)教学上的力不从心:初到学校,自己最担心的是讲不好课,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尽管课前充分准备,使出十八般武艺写好教案,但上课还是状况百出,如时间把握不准、预定教学内容完不成等。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费了很大力气,累得满头大汗,结果却无人喝彩。究其原因,自身较多地注重了教学的预设方面,而无暇顾及教学的生成方面。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土壤,是教师和学生合力赋予其生命力,它是随着师生的互动不断发生变化的,并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作为新任教师,我很难把握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在教学的路上力不从心。
(2)令人头疼的课堂管理:有时候自己会存在侥幸心理,上课不要碰到捣蛋的学生,但总是事与愿违,很佩服优秀的老师能把课堂把握得有张有弛。在课堂上,我感到很难管理学生的捣蛋行为,想让课堂活跃,又难把握活跃气氛的尺度。如果长时间地不善管理,会使自己筋疲力尽、自信心受挫、教育热情也随之下降。
(3)融入集体的困惑: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文化,学校的教师也形成了自身的群体风格。作为新任教师,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要适应学校文化,融入到教师集体当中需要时间。然而,由于刚刚参加工作的一些不适应及工作本身的繁忙、交往经验的缺乏等因素,自己想很快融入集体,但又感到没有很好的办法。
反思这些困惑,最主要的还是教学上的困惑。范梅南教授明确指出“有些人可能学了所有的儿童发展理论,了解了所有的课程方法、运用过所有的教学策略,可是这位教师可能仍然是一位很糟糕的老师。”①因此,对于新任教师,能够自如地解决日常教学当中的意外,教学机智的培养无疑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关键,是成长路上最亮丽的一笔。
3 对教学机智的解读
《教育大词典》将教学机智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②在传统观念下,教学机智被解读为一种教学艺术与能力,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标志,是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熔铸的合金。同时,教学机智的意蕴强调,教学机智的运用能使教学过程能顺利展开,显示教师的高超技艺,但这些意蕴都仅限于课堂教学本身。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师、学生、教材等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观念对教学机智的偏狭理解已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传统教育的内核是知识,当下教育的视野是智慧。现在的教育该是回归智慧、回归生活的时候了。而让智慧走进课堂,走向课堂生活艺术化,则是实现教育双回归的最近路程与最理想空间。”③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而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的集中展示,是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教学机智既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意外情境时能够具有迅速、准确、自如的应对能力;同时又表现为教师能够及时捕捉课堂情境的微妙变化从而改变原有预设的创造能力。教学机智产生于复杂的情境,属于教师的创新行动,既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也是教师教育观的反映。
4 对培养新任教师教学机智的思考
教学机智要求教师要拥有一系列的品质和能力,是教师所需的特殊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追求。而且教学机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难以重复和再现,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拥有这种丰富的实践智慧,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同是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
有研究者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新任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新任教师已出现独创的“机智”,更多的是其建立在对经验教师模式仿效上的再创造型“机智”。④因此,新任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机智。
4.1 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学生的体验是生成教学机智的根源
作为新任教师,在教学当中更多地重视的是自己能否胜任教学、是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是否认可。但是,这样的做法却使新任教师舍本逐末。因为其忽略了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新任教师首先要热爱、关心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个体,鼓励学生不断地创新、探索,这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所在。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新任教师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此时此刻的体验,才能在应对意外事件时表现得从容,自如地应对。
范梅南教授认为,在教育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具体行动应该是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行为能力就是教育的机智。教育性机智是教育学理解,注意孩子、聆听孩子。因此,教育者应该运用多种角度和方法来感知孩子的独特性,教学机智才能实现它的目的。
总之,新任教师只有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才可以让师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培养师生间的积极情感,才能抓住生成教学机智的根源所在。
4.2 保持自信是展现教学机智的力量
自信是新任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虽然在经验面前,初任教师自然比不过有资历的老师,但是青涩的苹果也有光鲜的一面。日本教育家斋藤孝曾提到过教育中的一种有趣的现象,即“青涩效应”, ⑤意思是指虽然新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术并不完善,但是首次担任的课程会使教师和学生结下深厚的友谊。由于初任教师首次讲课会很紧张,就会认真准备教学,比起熟练的教师授课,学生会感到很新鲜,而教师的这种紧张气氛还会传染给学生,同时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样使得师生对这一经历都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新任教师要抓住并善于运用自身的优势,保持自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的情境,教师首先要保持镇定,才能游刃有余地化解这些意外,而镇定就来源于教师的自信。
4.3 保持教学的新鲜度,适时迸发教学机智
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开放的课堂教学结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课堂永远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教育情境,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因此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临场的教育智慧,还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这对作为新课程实践者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的教学机智尤其显得重要。教学机智的内涵也不仅意味着只是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能力,而是更加注重教师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正是教学机智内涵的核心表征。
尤其对于新教师,教学机智是衡量其专业成长的关键。在教学中,新教师应该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上多下功夫,保持教学的新鲜度。新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样的课堂形式、变换多种教学方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新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才能,适时迸发出教学机智。
4.4 不断地交流、反思是更好地展现教学机智的动力
教学机智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性知识,“新手教师必须在模仿中,在与有经验的教师交往的个人关系中获得这种知识。”⑥因此,与同事之间不断交流经验、向优秀教师学习是新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机智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不断地反思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表现教学机智,新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虽然,教学机智的即时性特点使教师不能在反思后才做出行动,但是“教育的时机不仅要求行动中的反思,而且更加要求对行动的反思。”⑦因此,新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与冲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智慧。
注释
① 王萍.教育现象学视域中的教育机智[J].教育科学研究,2012(4).
②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③ 丁谷怡,孙双金.重建课堂文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9:7.
④ 甘火花,潘静薇.新教师课堂教学机智探析[J].教学研究,2009(3).
⑤ [日]斋藤孝著.教育力[M].张雅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2.
对支教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认知失调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指出:“失调理论的核心是颇为简单的。它认为:(1)在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着失调或‘不合适’关系;(2)失调的存在产生了减少失调和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3)在这些压力下,操作上表现包括行为改变,认知改变,以及慎重地接触新信息和新认知。”鉴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下选择几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较为密切的观点加以论述。
1.“失调”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失调”和“协调”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存在于成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成对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无关、失调、协调。当一个认知元素对某个其他元素全然没有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当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失调关系中。相反,当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那么,这两个元素间存在着协调关系。为什么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失调?费斯汀格认为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已经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产生失调的现象;(3)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等都可以产生失调现象。
2.减少失调的方法
失调的出现,产生了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促成了减少失调的行动,费斯汀格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减少失调:(1)改变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如果有关环境的某些知识的一个元素同一个行为元素之间存在着失调时,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使它与环境元素相协调,能够消除失调。(2)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通过改变与该元素相应的环境,有可能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3.来自强迫服从的失调
强迫服从是指由提供奖励或由威胁性惩罚所产生的表面上的服从,但内心观点并未改变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存在着与所涉及的观点或信念相应的认知元素,另一方面存在着与外在或陈述相应的认知元素。这两组认知元素明显地彼此失调。很显然,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即提供奖励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胁性惩罚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从表现出来后产生失调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少的失调。
二 认知失调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契合”
“失调”的内涵、原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契合。“失调”即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而造成失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这些信息同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政治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讲,“失调”的内涵、原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它们只是在不同学科上的表述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实质。
社会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契合。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来源,也是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如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认知失调理论中的社会支持理论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传递的思想政治观点,正是引起人们认知失调的来源,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正是消除或者减少人们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
减少失调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契合。在实际应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减少失调的方法。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认知元素、环境的认知元素、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等。而这三种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而当通过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认知失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不协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或认知结构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并使人们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是怕他们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因此,就造成了老师说什么,他们听什么、记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这种“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言语与行动上产生不协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能产生学习与认知的积极性。首先,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的能力,才能使教育对象自身的认知图式产生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其次,发挥课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量把课外活动组织成“三贴近”实际内容,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学生只有接触、了解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产生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社会、对道德认知的不协调,激起求知的欲望,达到认知协调。
2.利用认知失调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第一,激励原则。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处于强迫服从情境中的失调,往往是因为有奖励及惩罚措施在制约着人们,使他们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遭受惩罚而“违心”地做出外表上服从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因奖励和惩罚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理论研究指出,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小的失调。因此,在奖励和惩罚过重的情况下,从改变个体内心观点的角度来讲效果并不理想。与惩罚或奖励过重相比,当惩罚或奖励相对较轻时,常常更容易发生紧跟着公开服从之后的内心观点的改变。这样,如果除了公开服从之外,我们还想使教育对象的内心观点得到改变,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刚刚足够引发外在的服从。实施严明的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但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实施奖惩时,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使人们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做到表里如一,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第二,渗透原则。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处于被动接触信息的情境时,人们是否避免或规避会产生或增加失调的信息材料,要取决于他们对材料的预期或对材料的早期判断。那么,如果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情境,对某些信息的预期和早期的判断能减少失调,材料本身实际上是增加失调的,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大的失调。这样可能更容易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观点,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者认知不协调的地方,发现其思想状况的薄弱点,找准症结,精心创设特定的教育氛围,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别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3.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
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行为元素所代表的行动或情感也就改变了,失调就能够消除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劳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如参加义务劳动、实习劳动、家务劳动等。只有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劳动,不断总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与认知,巩固劳动锻炼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并在价值的实现中感受愉悦。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而这些认知元素又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失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入新的认知元素,使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趋于和谐。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人们的认知结果不稳定,极易变化,也缺失一些必要的认知元素。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还不完善,对自我和外界对象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评价水平较低,新的认知结构正在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其某些认知元素的缺失,及时地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增加那些能减少整个失调的新信息,从而减少失调的程度或消除失调。
参考文献
[1]〔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琳.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对支教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209-02
一、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职”
我们一直崇尚“师道尊严”,但这都主要是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加以考虑的,没有从管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以及消费经济学等对人类的影响、作用以及经济、管理与人类的相互适应性、适合性和适度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因而会计教师的执业思想和行为就很容易受到一些视利性或趋利性、自利性或自由性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更可能在政治与经济、社会与个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纠缠中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会计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教育工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其是否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就是在其职上要有正确认识:一方面,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要正确认识,到底以谁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到底为谁执业服务和作贡献――是以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还是以本单位局部利益、少数人私利得失或个人欲望追求为出发点,服务自我、满足小我?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角色作用和工作职责要充分认识:有没有师道、有好高的师道,师道是不是严、有多严,是否真正在传师道、所传师道是否“真和正”,所有师道究竟传到给受教者没有、传到了多少。
2.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业”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类职业道德一样,并不是纯理性的意识形态,它与会计教师的执业活动密切相关,其情况如何,在会计教师执业活动中会立即表现出来,或最终在教育实践或其受教者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或验证。并且,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既与强制性的法律不同、又与命令性的行规有异,它是根据会计和教师各自的执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原则、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约定俗成或良法良治而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心理意识导向;会计教师违犯职业道德,将会影响其执业声誉,必定会遭到其所在会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至整个社会的严厉谴责和处罚,甚至被逐出行业外。
3.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道”
作为教师重要构成部分的会计教师,其天职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是首要的、第一位的;而这种“道”应是广范围的,是包括为人处事之道德、言行举止之道理、忠孝国家之道义在内的一系列教人成人、成材、成仁、成功和全面成长之道。同时,会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相关方面的关系,也要求会计教师必须坚守这种“为师之道”和“会计之道”。
4.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德”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之“德性”主要在于会计教师的执业品质,即会计教师从事执业活动时应具有的品行、作风、态度、良心、观念、责任、义务和荣誉等。会计教师良好的执业“德性”,可以调节好会计教师所处的教师职业和会计职业内部、会计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之间、会计教师职业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可以在教育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规范上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促使人类文明素质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如果会计教师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方面或多或少有所短缺,那么他还可以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弥补;他虽不能再做教师,但至少也还可以算个好人。如果他在职业道德上有所缺陷,那么他连人可能都没的做了。由此可知,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应该成为会计教师从业、立业和创业的生命线。
二、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目标
1.以会计教师职业判断能力增强来带动所有会计执业者进行科学判断和估计
现代会计的特点就是需要会计执业者经常作出一些专业估计和判断,从中国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来看,会计职业估计判断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会计执业者进行职业和专业判断与估计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而职业估计和判断在理论或政策上又基本无法加以准确、具体的规定,它更多的是需要会计人员在理论和政策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较为切合实际的、较大科学主观的识别、推理甚至估计等估计判断行为。
2.以会计教师职业纪律习惯培养来触动所有会计执业者养成良好纪律和习惯
没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就会导致作风散漫、作为出偏;没有良好的职业纪律,就可能产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知“法”犯“法”的不正之风;没有良好的职业纪律习惯,就易陷入有令难行、屡教难改、明知故犯的“囚徒”困境。因此,通过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规范建设,就有利于培养会计教师的职业纪律习惯,提高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以会计教师执业能力作为提高来促动所有会计执业者增强执业的能力和作为
将会计职业道德和教师行为规范等融入对会计教师的评聘用、监管考、升降退等,增加和强化对其道德方面的硬性规定和约束,有利于促使会计教师学习、运用新知识,提高其执业能力和实力,从而使其所传之道能为受教者领会接受、所授之业助成受教者就业立业、所解之惑利于受教者明理求真。同时,会计教师在执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正确与否、合法与否、有效与否,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会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三、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从学校看,应建立一个配套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和机制,不仅要对潜在和现实的会计教师在其学习期间和执业期间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之中;而且要对会计教师的受教者的整个受教过程强化职业道德的培育、修炼和考评。这方面的具体措施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以正规统一的职业道德尤其是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材和课程运用于会计教育实践和会计工作实践;定期开展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培训、竞赛、检查、评比等活动,帮助会计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会计教师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从业之前就树立崇高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在执业之中就具有扎实而高尚的职业品质;严格会计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资格,规范会计教师的执业管理和执业考评,使其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习惯、奠定坚实的道德品质基础,具有良好的“博学、德高、身正、敬业”精神和形象。
从社会看,应严格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监管,通过专门培训、典型案例宣传广播,专门活动的组织参与、资格认证等形式,灵活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建立健全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和事务档案,加强会计教师的自律管理,充分发挥自律机制在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应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的教育以及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修炼结合起来,形成以在校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为特征的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结构;应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培训中心、刊物、电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把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应教育会计教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利观,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四、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环境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教育界、会计界的事,它需要企业、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面对日益复杂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必须适应教育和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积极改善教育和会计环境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影响;必须从整个社会背景中去认识和解决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来营造出良好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环境,以优良的社会环境来促使会计教师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升华;必须高度重视会计教师的直接上级和主管部门领导的道德水平、道德修养问题,以使其正确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良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必须建立包括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追踪记录制度、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委员会、会计教师信用档案制度在内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监管组织和机制,促使会计教师严谨治学、依法执教;必须健全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利于保障会计教师合法的社会地位;必须建立健全社会职业道德评估与监测机制和会计教师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教师依法执业、自律执业,职业有道、职业有德;必须多角度正确宣传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规范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操作程序,形成浓厚的职业道德社会氛围,构筑牢固的职业道德防线。
我们必须时刻抓好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以使会计教师及其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数豆者,更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耕专业而超越专业、有着较高综合素养和理想人格的君子。”
参考文献:
[1]谭月娥.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管理科学文摘,2008,(3):153-154.
[2]蒋姝蕾.略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管理科学文摘,2008,(3):137-138.
[3]陈强.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7):120-122.
[4]于文清,董保忠,王莉.会计人员如何提升职业判断能力[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96.
[5]杨仕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论[G]//虞翔.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4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