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教育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教育发展

城乡教育发展范文1

(一)城乡幼儿教育的内容不平衡

教育内容不平衡指的是城乡教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资源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教师素质、数量,物理——教育环境、设备,财力——教育投入、资金,这几方面城乡幼儿教育有着明显的差距,据统计在近十年来城市的幼儿教师队伍在逐年扩展,相关的教育机构在不断扩充,教师的素质不不断提升,乡镇的幼儿教育水平无论是从教师人数还是教师素质均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另外城市越来越注重幼儿教育发展这一块,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在幼儿教育发展这一块上,所以城市的幼儿教育也显示出全面化、科学化、完善化等特点,这是乡镇幼儿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二)城乡幼儿教育的结果不平衡

幼儿教育结果指的是在小学之前幼儿是否因为接受幼儿教育而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是否拥有学习基础将直接影响到日后学生是否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好的新事物接受能力,是一种学前教育,据统计城市内幼儿教育结果均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教育的整体结果显示出城市的教育更全面化、教育人群更普及化、教育内容更完善化,而乡镇的教育结果则明显呈现出个别化、缺失化,其原因除了因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水平不高外乡镇的幼儿教育意识的缺失也导致了教育结果的不理想。

二、如何使城乡幼儿教育达到平衡发展

(一)政府政策保障

大力发展平等的全面的幼儿教育既是政府的责任又是政府的方向,多以针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状,有福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政治干预,利用相关的有力政策辅助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拨款额度、提供有力于乡镇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比如教育优化、优先发展幼儿教育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积极调动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宣传、出台相关政策等方法让城市居民了解到教育的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调动起城市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为乡镇教育提供有效充足的教育发展支持,从而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城市与乡镇是分不开的,使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内部的自我调节辅助机制是使平等教育能都走得更远、更深的基础,也是最理想状态。

(二)增加教育资金

城乡教育发展范文2

一、教育布局调整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前幼儿教育缺乏保障。在互助县教育调整前,全县共有幼儿园35所,教学班183个,支教点192个(含小学附设幼儿班),学前幼儿8781人。除公办幼儿园外,民办幼儿园都没有核定学前教育教师编制和公用经费,幼儿教师都以自行招聘为主,保教水平低,工资待遇不高,医疗、保险、培训等得不到保障。很多偏远乡镇只有一所民办幼儿园,严重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稳步发展。

二是农村小学规模小、效益差。我县在未调整前的74所农村小学教学点中,学生人数在20名以下的有36所;其中,5~6名学生的有2所,7~9名学生的有6所。农村小学班容量为21.5,师生比为1:16.6。班容量小、学生数少,教师所教科目多、任务重,每名教师都要上4~5门课,每天处于连轴转的状态,进修学习机会少,教学压力大,导致不少教师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转校。部分农村小学英语课教学质量不高,信息技术课无条件开设,严重影响了全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县城学校择校现象严重。随着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许多家庭只有1~2个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全县城乡教育资源、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学生向县城转学借读等现象突出。全县农村小学平均班容量为21.5,初中为49;县城小学平均班容量为56.8,初中为57.6。县城学校择校问题严重,班额过大,而农村学校生源却在逐年减少。

四是乡镇学校教学水平不高。乡镇学校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临聘教师多,工资收入低,积极性不高;同时,较多的临聘志愿者为谋取较为稳定的工作,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复习备考上,占用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和业务钻研时间,影响了班级教学水平的提高;加之部分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因考虑到家庭生活,选择考试、调动的方式到县城学校或是交通便利的学校教学,使农村学校师资流失严重,乡镇学校教学水平持续不前。

二、教育布局调整后的基本情况

一是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按照“县城集中办高中,每个乡镇设置初中,每个村社保留小学和教学点”的原则,完成新一轮高中及县城初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在县城集中设立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乡镇设立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小学152所、教学点87所,确保了每个乡镇都有初级中学,每个村都有小学和教学点。

二是学期幼儿教育不断加强。通过新建、闲置校舍改造、党政军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大力兴办普惠性幼儿园。如今,全县幼儿园增加到5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中心学校集体办园25所,党政军企共建民营幼儿园6所,个人筹办幼儿园23所,逐步形成了以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同为主体,以支教点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框架,布点设置逐步合理,覆盖面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县幼儿入园难、入园远的问题。2014年,全县学前幼儿三年入园(班)率达81.2%,学前一年入园(班)率达100%。

二三是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我县投资3.35亿元,完成互助一中、二中、三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逐步提高政策性教育经费,从2014年起,将师资培训费、超课时补贴、班主任津贴、教师奖励专项资金、边远山区学校专项补助等纳入县财政预算,按六年行动专项经费拨付,核拨培训经费136.5万元,高中教师超课时补贴215.1万元、班主任带班费82.9万元、艰苦边远地区教师交通费补贴132.9万元,表彰奖励县级优秀骨干教师150名、县级十佳校长1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22名。

四是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我县优化调整994名高中教师岗位,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健全完善教师效绩考核、奖励激励等制度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使全县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2014年,全县小学升学考试及格率为75.8%、优秀率为31.3%,中考及格率为55.2%、优秀率为24.1%,超额完成六年行动纲要指标任务;高考上线率为99.5%,其中本科上线1559人、本科率为56.8%,重点上线611人、重点率为22.3%,有5名学生被清华和北大录取。

五是学生招录更加科学。小学、初中入学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划片招生,严把入校年龄关;高中招生严格按照职普4:6的比例招收录取,根据新建四所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班级设置,将全县中考上线考生统一分配到四所高中,中考阅卷实行兄弟县相互交叉阅卷的办法,考试招生更加科学合理。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一是着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统筹推进城乡学前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协调发展。首先,重视发展学前幼儿教育。依据全县布局调整规划,力争在每个乡镇设立1~3所公办幼儿园。在办园体制上,坚持公益性,采用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其次,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在全面提高普及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把促进均衡、推进公平作为工作重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到学校布局合理、教育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健全和经费使用高效的目标,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然后,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着力加强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力争形成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教育,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后,推动发展特殊教育。坚持组织关怀和社会关爱相结合,采取因人施教、综合施策的方式,注重对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自信培养,强化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和生存技能、生活自理等能力的教育,使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在落实德育工作首要地位上下工夫。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注重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品德素养和社会公德,塑造合格公民;大力培育具有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艺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融洽的和谐校园,全面提升以德育人的“软实力”。其次,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根据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制度,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加强过程管理,抓住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环节,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贯穿到提高教育质量的全过程。然后,在强化管理和完善制度上下工夫。建立健全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检查、评估,把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常抓不懈,努力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一种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班风优的良好氛围。最后,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上下工夫。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三是着力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要全力推进校长、班主任和教师三支队伍的建设。首先,强化校长队伍建设。校长的水平、德行、社会公信度、管理能力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水平。校长作为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一定要懂业务、会管理、善团结。懂业务,就是要坚持亲自上课,成为骨干教师,做教育教学上的行家里手;会管理,就是要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教育教学,潜心谋划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事务和教学上有想法、有抓法,能够出思路、出成绩;善团结,就是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抓教学的工作氛围。其次,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办好一所学校的基础在班级,建设好一个班集体的关键在班主任。建立公正合理的班主任工作评估机制,不断加大对班主任的奖励力度,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水平和生活待遇。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工作中优先考虑班主任;在推荐选拔学校中层和校级领导时,优先考虑成绩突出的优秀班主任;同时,积极宣传班主任工作的先进事迹,大力表彰先进班主任,着力提高班主任津贴,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的良好局面。最后,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要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起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构建宽松和谐、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城乡教育发展范文3

综观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在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战略性任务。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成为我国教育全局性、计划性和方向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按照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部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论坛主题提出来,让大家展开研讨。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探索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从点到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的提高教育质量。以下是我对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直以来,朝阳教育发展不均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三是学校管理水平不均衡,四是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因此,要真正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去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结合朝阳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乡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要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防止城乡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合格学校。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所有高、中、小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为全市高、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学科配置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师德师风为主。通过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等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二是要多形式、多渠道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要建立完善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各项制度。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指导教研等帮扶活动。采取骨干教师流动下乡送教等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紧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四是要积极改善农村高、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给予补充。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树立“质量立校”思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的差别是公认的事实,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分清各种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从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地有效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全市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从以中考成绩为惟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向知识技能综合考核评价转变。

三、是要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成败兴衰的关键,是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四、是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风气,是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促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生养成习惯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城乡教育发展范文4

关键词:公平视域;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

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乎着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就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总体上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为了改善这种局势,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差异,实现两者均衡、健康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环境,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一、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差异分析

(一)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首先,从教师入职门槛来看,城市幼儿园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对教师普遍没有太多的学历要求。因此,一般而言,城市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比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要高。同时,从入职以后的情况来看,城市幼儿园比较重视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教师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往往会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反观农村幼儿园,很少会对教师的职称提出明确要求,尽管部分教师会重视自我提升,但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教师缺乏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由于城市幼儿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高,加上能够通过再学习和深造实现自我提升,教师的教学实力便更强。所以,城市幼儿园有着庞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农村幼儿教师本身就很少接受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加上这部分教师难以有机会进行深造,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对较差。由此可见,城乡学前教育存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二)教育投资方面的差异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幼儿园的教育资金也较充足,能够为学前教育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幼儿园拥有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方面的教育资源)较丰富,而且也具有持续改善和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能力,使得幼儿园可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更新体育、娱乐设施,保证幼儿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待遇[1]。但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幼儿园的教育资金投入相对较匮乏,无法以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基础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也无法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加上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难以充分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率都远不如城市幼儿园。可以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两者在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机会的差异较显著,集中体现为城乡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在城市,幼儿园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教学设备和体育、娱乐设施都较齐全,环境也较好,因而幼儿园的质量相对较高。同时,多数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计划,能够有效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反观农村幼儿园,不仅幼儿园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能够获得学前教育机会的幼儿不到50%,而且大部分幼儿园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学环境也较差,因而幼儿园的质量普遍不高,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得不到保证。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起点比城市要低得多,两者在教育机会方面存在较悬殊的差异。

(四)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

首先,城市幼儿比农村幼儿的入学准备更充足。有研究证实,如果幼儿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高,幼儿在进幼儿园之前的数学准备、语言准备和学习品质等都更高,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和语言能力也相对更高。很明显,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更低。因此,和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幼儿所做的入学准备要差一些。正因为如此,尽管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入园率越来越高,但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接受能力无法达到城市幼儿的水平。所以,农村幼儿比城市幼儿的学习质量要差。其次,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合理运用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自身引导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因此,城乡在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基于公平视域下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

(一)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第一,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规划。为此,不仅要相应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同时在选拔教师的时候,要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进行整体考核,以确保所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第二,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对教师业务水平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管理实践方面的培训,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对实践中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进行实操训练,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2]。在结束课程培训后,要及时对幼儿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以确保幼儿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效果,促使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来幼儿园进行讲座,使幼儿教师能够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

(二)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扶持。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拟定有关政策,增加农村幼儿园的数量,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要求,优化农村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整体质量,为农村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3]。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园的办学压力,确保农村幼儿园可以有更多的教育资金来完善教育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促使幼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再者,由于城乡学前教育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重视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有必要加强城乡地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使农村幼儿园能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从城市同行那里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城市幼儿园可以定时定期派遣幼儿教师去农村地区进行讲学,农村幼儿园也可以定时输送幼儿教师去城市进行学习,加强城市和农村幼教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使农村幼儿教师更加直接地通过业务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一方面,城市幼儿教师可以在对农村幼儿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自己也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能够在城市幼儿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城市幼儿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城市幼儿教师共同探讨优化农村幼儿教学的具体措施[4]。这对改进农村学前教育策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异有较好的帮助。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显著,为了提高城乡学前教育的水平,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应当正视这种发展差距,一方面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便有效地缓解农村幼儿园办学压力,并适当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应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整体的发展。

作者:张玉暖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林水仙.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探究[J].新校园(阅读),2015,09:164.

[2]杨帆.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128-130.

城乡教育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政策

近年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碍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2005年5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表明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将发生转变,从忽视农村教育发展转为优先向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倾斜;从集中优质资源打造重点学校、培育精英的教育转向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公平性。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它作为一项公共支出,理应由国家承担,政府提供。本文从财政的角度,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一)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义务教育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基本教育权利,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合格规范教育,保障的是人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所以,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和机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为此,无论儿童出生于城市还是乡村,政府都应该为各地区提供均衡的经费,使他们接受相同条件和水准的义务教育。

(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必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如何,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必然造成农村文盲增多、劳动力素质下降,使其陷入“落后—贫困—教育水平低下—更落后”的不良循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就是生产投资,通过接受教育,人们的经济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人们的获利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而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农村,初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最高的。因此,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

二、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其一,中央政府要下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在2010年达到4.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确实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其二,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更多的政策照顾和倾斜,真正缩小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Adz的差距。

(二)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三)同一区域内,以学生数为标准,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不区分城市和农村,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以北京为例,2001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重新修订了《北京市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新标准对满足教学所必需的正常运行经费做了明确规定,不再分为城镇、农村标准,实行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市级财政还专门设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规定每年至少投入一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危房、信息化建设、教师培训等项目,为“城乡统一标准办学”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证。

(四)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政策。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是指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完成国家规定教育目标所需的办学条件的最低经费投入的保障,主要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制定出台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最低保障线,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基尼系数”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从义务教育均衡推进与政府财政能力的关系来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义务教育“低保”制度下,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所辖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尤其关注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的非均衡问题,负责协调、均衡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预算,以预算的形式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城乡教育发展范文6

【关键词】均衡发展;探索;实践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笔者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教育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硬件上的教育资源逐步优化,但城乡教育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均衡发展。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之处,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辖六县一区,总人口228万,其中农村人口1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9.3%,农村教育在全市教育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实现“两基”达标近十年来,平凉教育的基础资源不断优化,农村小学四年级以上年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100%的乡(镇)中心小学和60%的村级完全小学接入了‘数字校园’平台”,甚至有些农村学校安装了“电子白板”。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价机制僵化,教育整体上缺乏活力,缺乏激情。农村师资整体质量不高,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等问题比较突出,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近年来,平凉市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为重点,推进了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一、“六园”创建,确立学校均衡发展模式

教育要把健康、快乐和激情还给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内部的改革创新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围绕素质教育主题,创建一种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模式,是平凉市长期思考的一个命题。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平凉市推行了“六园”创建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平安校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和快乐校园建设。

1、“六园”创建的目标要求。“六园”创建从六个不同层面确立了学校发展模式,针对每个层面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标准和明确的创建途径。比如书香校园的创建,要求学校的图书藏量、借阅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要建立健全读书制度;在艺术校园的创建方面,要进行活动引导,开辟第二课堂,营造艺术氛围,丰富课程结构,激发教育活力。在科技校园建设上,要依托当地科技部门的科普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流动科技馆进百校活动”,同时鼓励各学校自己组织科技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绿色校园的创建倡导了一种低碳环保和节约的理念;快乐校园诠释了“六园”创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快乐教育在课堂以及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六园”创建的活动载体。为了带动城乡学校共同参与,平凉在市级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启动了精品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知名的诗人、作家和书画家走进学校,与广大师生代表交流互动,聘请著名作家为驻校作家,依托学校建立青少年书画篆刻教育基地,逐步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沉寂”,改变了过去暮气沉沉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鼓励城乡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整理挖掘校本资源,将秦腔、花儿、剪纸、皮影等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开展“微笑进校园”、“名家讲堂”等活动,组织人员编写乡土通识教材,对地方的文化、艺术、历史、地理、风俗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60多万字的《平凉市中小学乡土通识系列读本》,为进一步丰富地方课程资源,营造开放、多元、活跃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创造了条件。

3、“六园”创建的初步成效。创建活动通过对学校发展模式的探索,整体提升了办学水平,深入推进了素质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自主快乐成长的乐园,从而为平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实施“六园”创建两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完善了安全台账制度,加强了安全管理,消除了安全隐患;读书、诵读经典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热爱艺术、探究创新、节约环保逐渐形成风气,“六园”创建为平凉市推行素质教育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在“六园”创建过程中,平凉市实验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平凉师范获国家教育部优秀艺术教育奖,静宁县在艺术教育和阳光体育活动中先后两次受到教育部表彰。平凉二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连续两届获得省级一等奖,并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教学改革,夯实均衡发展的质量基础

教学是学校所有活动的中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师、课程、教学手段影响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1]。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针对新形势下教育转型发展的现状,平凉市提出了“三个转变”“三个交给”的要求,即“由规模扩展向质量管理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高考单一评价向综合督导评价转变”,“把学校交给校长,把课堂交给老师,把学习交给学生”,进一步确立了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效益发展的导向,把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有效提升了城乡学校的教育质量。

1、加强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近年来,平凉市把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强了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完善了教育督导、督学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于2009年成立了平凉市教育学会,充实了市县两级教研员、督导员队伍,在市教科所成立了各学科教研室。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的原则,长期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学校、课堂听课、评课,指导农村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农村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各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全面落实集体备课,并结合学科特色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教师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保障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2、借鉴经验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的课改经验,推动全市城乡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以来,全市城乡教师赴江苏、山东、河北等课改先进学校学习考察1200多人次,多名教育专家、学者应邀来平凉讲座交流,在全市形成了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热潮。制订了《平凉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意见》,引导农村学校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2011年确定为质量建设年,全面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环节管理和常规管理,突出了教学环节的精细化和新型课堂常规的构建管理,引导教师树立“功在课前,教在课堂”的意识,向课堂要质量,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一些农村学校,像华亭县的马峡中学,泾川县飞云小云等农村学校已经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补齐’短板”,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别,不在于硬件设施的差别,而在于优质教师资源的差别。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均衡教师配置,规范教师管理,补齐师资“短板”,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优、人心不稳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加强农村教师继续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制订教师培训规划,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市、县(区)两级教师培训基地。各县(区)充分利用培训、教研、电教等有效资源,积极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县级教师培训基地。2011年,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报》的支持下,平凉市教育局联合国家行政学院成功启动了“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与在职提高远程培训”项目,全市近1000名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参加了研修培训,为培养一支引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骨干管理干部队伍和专家型教育管理团队奠定了基础。同时,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全面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各学校积极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制订校本研修规划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实行教师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建立了教师培训监管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

2、推进城乡交流帮扶活动。组织开展了“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帮扶活动,加快了薄弱学校改造,推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原则,确定1所市级以上示范学校与1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关系,由示范校制定整体规划,开展管理人员和教师双向交流,实行“三个共享”“四个统一”,即管理模式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和科研成果共享,管理制度统一、教科研活动统一、质量考核标准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充分发挥了“强校”拉动效应,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使强效的教育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村学校的跨越发展。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导教师由城镇向乡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同时,组织特级教师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积极开展“同上一节课”活动,组织乡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形成良性帮扶机制。

3、激发农村教师自身活力。与城区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在住房、子女入学、福利待遇、自身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距,职业满足感、幸福感较差,导致许多农村教师“有走心,没守心”,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呆不住,坐不久,流失严重。一些地方还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吸收一些优秀农村教师进城任教,导致城乡学校差别越来越大,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激发农村教师的活力,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地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教育中来,这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平凉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状况,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在高初中招生过程中,为农村教师子女上学出台了照顾政策,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按照有关要求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不断提高津贴补贴标准,并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完善了优秀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定期表彰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师,树立了一大批农村教师典型,逐步形成了“人人享受教育,个个乐教成功”的良好局面。

四、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将落实到受教育者的均衡发展上。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和家庭困难学生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让不同阶层的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3]。长期以来,平凉市把关注弱势学生群体问题,作为落实惠民政策、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重要方面。

1、解决弱势群体孩子能上学的问题。大力扶助贫困生,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学子学习、生活得有尊严[4]。平凉市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较多,对子女的学习、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弱势群体孩子能上学的问题,平凉市提出,“要保证每一个考上学校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辍学”。市、县、校分级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落实编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学生扶助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中职生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和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工作,逐步完善助学制度,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通过政府补助、扩大助学金奖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等办法,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学生辍学率。

2、解决弱势群体孩子有学上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增多,他们的子女,一部分随父母进城就学,我们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部分子女留守在家,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这两类学生在就学时都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问题,为了保证这些孩子有学上,平凉市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原则,专门制定了《关于外来经商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管理办法》,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程序进一步简化,从政策上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给予了保障。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平凉市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完善了“两基”年检制度,加快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县镇学校寄宿条件严重不足和保障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基本满足了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努力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同时,在两年内新建了3所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解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充分共享。

3、解决弱势群体孩子上好学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格外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长期缺失,在心理和学习习惯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求学校立足实际,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尽力弥补久违的家庭亲情。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中,全市涌现出了一批令人感动的好教师和典型事迹。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承认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5]。学困生是我们在学校教育别关注的另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平时学习较差,从而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有的会影响到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发展成一个“问题”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降低课堂教学起点,二是加强个体辅导,三是推行扬长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毛病”越揪越多,学生的优点越扬越多。不同类型的弱势学生,因为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得到了转化,促进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正青·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2] 王定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中国教育学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