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调查报告

线上教学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对策

所谓社会实践,是指高校生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体味国情,增添常识,提高才能和全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成轻忽的主要地位,是我们今天高校责无旁贷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并不断完善优化其模式,用这一活教材教活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合理组织规划,完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难度系数较大的教学环节,需要合理规划,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由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工处、校团委、各学生所在系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系部应成立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系领导担任组长,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学生团总支书记、学生辅导员参加的社会实践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签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具体要求等,负责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指导小组根据《办法》精神联系当年度社会热点制定当年《社会实践指导意见书》,以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动态规划指导实践活动。在规划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考虑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点上活动以学校组织为主,讲求一个“精”字,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它主要适用于那些影响大、费用高、跨系部的重点实践项目。线上活动采取学校资助、各系组织的方式,讲求一个“特”字,即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主要适合各系实践小分队或社会实践团队等具有一定组织难度的集体项目。面上活动是对全体学生,讲求一个“广”字,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多数学生个体进行的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其次,为保证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学校应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为社会实践团队提供必要条件,资助立项的重点和一般社会实践项目,奖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优秀报告和优秀指导老师等。社会实践经费由学校实践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每年学校都要制订《实践项目经费汇总表》,将项目名称、负责人、时间地点、人数及所需经费清单列出。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筹措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拨款、自办实体、项目合作和寻求社会赞助等综合方式,逐步改变社会实践经费紧张的局面。

(二)制定考核体系,强化奖励机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多头管理、考核混乱的现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由团委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结果;此外,各系部也时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声势大小、报道多少。考核方式不同,标准多样,有时也出现重复考核现象,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但统一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建立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二者综合统一的基础上,考核成绩既要看实践调查报告、社会服务总结报告、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及水平高低,又要参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做到知、行统一,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由于重点项目和主线项目一般有专人负责带队,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综合统一性难度不大,难度最大的是如何对大量无人监管的个体自主调查项目的考核问题。为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应要求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部分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明确所调查的具体乡村、城镇、社区或学校的名称、地址、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者的合影等资料,并尽量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为鼓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以及组织,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由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给出“优秀组织奖”“优秀实践团(队)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先进个人奖”和“优秀调研报告奖”等一系列奖项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还可按年度编印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选》或制成光盘保存,也可推荐到校报或正式出版刊物或结集发表。

(三)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

小集中大分散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部分学生只能利用暑假返乡进行社会调查。时间的局限性排斥了日常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分散性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形式的单一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大大拓展实践时间,将实践活动由假期向平时延伸,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暑期实践为日常实践,并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范围,使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实质性锻炼的机会。学校应以多样、多点、共赢为原则,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所谓多样性原则,即是把目光从红色旅游基地上扩散开来,建立教学、科研、实习、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多种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地地点的选择上,要考虑多点性原则,既要考虑郊区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也要考虑中心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既包含企业、工厂,也包含社区、学校等。所谓共赢原则,就是必须坚持在学校和学生受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受益,发挥双方优势,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为社会实践长期化、制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线上教学调查报告范文2

一、从困境和矛盾中寻找启示

我校地域偏僻,办学条件较差,生源复杂,是一所“学困生”大面积集中的学校,这样的校情就决定了我们的办学策略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大胆地改革。改革的起点是转化“学困生”,难点仍然是“学困生”转化问题,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中心。不抓住这一关键点,我们就永远缺少希望,永远在薄弱中挣扎、徘徊!多年来我们就是盯上了“学困生转化”这一焦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了这一突破口,守住了别人不愿意守的这块阵地,牵住了别人不容易牵的这个牛鼻子,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连连攀升。

二、做“学困生”转化的大手笔

1.统筹课堂内外,创设班级育人的好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将转化“学困生”落到实处,我们实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方法,唤醒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丰盈和成长。分层教学彰显育人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

我校各科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探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全面了解学生,鼓励、扶助“学困生”与贫困生。

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对“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定时定期疏导教育,并通过校报的“心雨桥”栏目与其进行对话,帮其树立自信心。

2.统筹三个年级,引导管理工作协调发展

为了把握好各年级的工作重点,我们提出:初一当作初三抓, 初二查缺补漏防分化,初三目标分解人盯人。我们重视每一个年级特别是基础年级,保持三个年级的持续发展。

分级进行常规教育,定期召开年级组班主任工作会议,发挥校级领导和年级主任的核心作用,八仙相聚共商良策。

学校每学年对各级各班“学困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其个性特点,安排其参加学校的各种兴趣班或活动,进行定向培养。

3.统筹工作环节,落实学校管理目标

落实“学困生”转化捆绑责任制,将其分解给每一位教师和学校领导,兑现奖罚。一个教师至少帮助三个“学困生”,三年内达到转化,并将这一目标纳入考核系统,作为教师评优选先的依据。

把转化“学困生”确定为教研组、科任教师的专项课题去研究,每一学年每位教师提供一份调查报告。

一学年一次“学困生”转化专项研讨会,汇总、交流“学困生”转化的方法、措施。

学校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跟踪记录“学困生”转化的成效,研讨进一步转化的方案。

学校的管理制度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不允许任何一个教师侮辱、体罚、放弃、不公正对待“学困生”。

学校在教学评价中,将每位教师转化“学困生”的实绩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并设“学困生”转化突出贡献奖。

根据学校近6年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我们抓实抓细“学困生”转化工作,有242名“学困生”因专项特长而考上高一级学校,有600余名“学困生”因教师的结对和优生的帮扶转化而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

三、用爱心唤醒和鼓舞“学困生”

任何人都有爱的需要。据调查,“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大多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不足或特殊环境造成的,这些学生本来就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真诚的对待和诚恳的帮助。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应当公平、公正、坦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位“学困生”。牢牢抓住这把金钥匙,打开其求知的大门。

线上教学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慕课 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 影响 启示

一、慕课的出现与发展

慕课,即“MOOC”,是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line(在线)Course(课程)的缩写,是一种新型在线课程模式。“慕课”这一概念在2008年提出。接下来Coursera,Udacity和Edx这些慕课平台陆续上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数十所名校的纷纷加入。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而在2013年,中国的一些知名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陆续加入到了慕课平台。2014年慕课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与人数进一步增长。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慕课风暴的到来,对推动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的发展,甚至对大学传统教学模式都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师范)作为一个传统专业,面对慕课的机遇与挑战,要勇于迎难而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为优质的语文教育人才。

二、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与慕课的特点

要探讨慕课对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先要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兴在线教育模式慕课的特点。

中国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长期存在的教学模式有其特点。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同学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它的特点在于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班级上课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与个性化。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慕课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大规模,与传统的班级上课制相比慕课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且人数不受限制;二是开放性,慕课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呈现出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慕课的内容是开放的,其内容范围极为广泛。慕课平台上的课程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只需注册账号,即可上课。慕课的对象是开放的,课程不仅针对在校学生,而且面向社会成员开放;三是在线性,慕课在网上提供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入学注册、讨论、学习、反馈、作业、评价,以及课程考试和学习认证等。同时在线性使得课程学习在时间空间上不受限制,比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四是合理的教学设计,慕课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视频长度通常不会超过20分钟。观看视频期间,会穿插习题、测试和讨论,确保学习者维持积极学习状态。

三、慕课的发展对传统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模式的影响

慕课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模式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汉语言(师范)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处于课程的中心。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情况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一起上课,教师在客观上很难做到对学生个体学习需求的关注。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缺乏有效地交流与互动。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卖力讲课,而学生却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课程内容陈旧固定,课程形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课时安排也相当紧凑,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一节课上,教师注重知识的串讲,一些内容往往只能简单带过,学生来不及消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深度地分析与思考。慕课的迅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使得优质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慕课的发展趋势使得教育社会化学习终身化,对依托于大学的传统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模式将会产生一定冲击。

四、慕课的发展对传统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模式的启示

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吸引人之处,但传统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意义,慕课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将慕课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取长补短,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发展。

1.慕课在内容上对传统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模式的补充

慕课平台上有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内容上能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传统教学模式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1)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大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对英语词汇、语法等的学习,忽视对英语语感、英语思维、英语文化的学习,造成学生并不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写作的状况。慕课三大平台有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如杜克大学的《英语写作:如何获取专业知识》。通过相关课程可以在线与同学用英语交流,培养英语思维,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在学习词汇、语法等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2)在传统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中的文学、语言等专业课的学习上,慕课平台提供了许多名校名师的名课。如台湾大学的《红楼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希腊和罗马神话》,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人文经典导读》等。传统教学中的专业课偏重于对知识系统地讲解,而慕课平台上的相关课程侧重对专题的深入分析。两者相结合,能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进一步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

(3)慕课平台还提供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课程,如伦敦大学的《教育的未来》、范德堡大学的《学生的核心思维》对师范类专业课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2.慕课在形式上对传统汉语言文学(师范)教学模式的补充

将慕课的线上学习模式与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与学的形式。教师在课前布置线上慕课的学习内容,课上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线上学习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谈论。

尤其是师范生专业主干课,理论性的知识可以采取线上慕课学习,师范生技能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培养出优秀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人才。

公共选修课可以采取慕课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网上的慕课平台自由选择课程,通过视频学习、在线讨论、完成作业、结课考试、获得学分。使得优质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成本,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2014年慕课学习者调查报告.MOOC学院.2014-08-11.

[2]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线上教学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兴趣班 家长 幼儿 幼儿园

Abstract:The thesis will analy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aygroups,meanwhile,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playgroups,. In the end, further analysis on these problems will be given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and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Playgroups;parents;children;kindergartenvgffhg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国内对幼儿兴趣班教育现状的研究

现在,人们往往称幼儿兴趣班教育的现象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问题,比如让孩子在小学前背多少首唐诗,会做多少数学题,会多少英语 ,会哪种乐器等。有需求必然有市场,于是,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城市乡村相继开设幼儿兴趣班,帮助家长实现培养孩子的愿望。以至于与很多幼儿园已经把兴趣班作为重要赢利点。

二.幼儿园兴趣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兴趣班的选择取决于家长而非幼儿

所谓“兴趣班”,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才对。但是据了解,很多都是家长引导幼儿报的,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做家长的应该给予必要的引导,也很少根据孩子的兴趣,这种“定向”培养只能给幼儿带来沉重的压力,使幼儿越来越厌倦学习,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没有好处。

2,兴趣班缺乏趣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玩具是孩子的天使。”可见幼儿时期应该多让孩子玩,可是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却很少有让幼儿玩的时间,好不容易等到放学了,可以回家玩了,却还要留下来上课 。有些兴趣班开在周末,这更加剥夺了孩子的休息时间。而且有些幼儿报了几个项目,星期六星期天都要上课,简直比大人还忙,这样的童年是缺乏色彩和情趣的.

3幼儿园间接强迫家长为幼儿报兴趣班

幼儿园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间接强迫家长报兴趣班:①不报兴趣班教师区别对待;②让幼儿有孤立感;③兴趣班内容与日常教学内容同步.

三.幼儿兴趣班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选择兴趣班的错误态度和观念

(1)受传统观念影响

家长对孩子是否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十分关注,将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上兴趣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现在反方意见提出了“不能让孩子倒在起跑线上”的论点,但家长认为来自所有方面判断读书的成效以及是否输在起跑线上根本标准就是孩子的考试成绩。

(2)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家长大多关注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表现,原因在于学会多少知识技能是一种相对显性的短期效果,它能看得见,而藏在背后的隐性的长期的培养项目,如:个性、习惯,这些往往却被忽略,家长关注孩子学多少,却不理解到底怎么学,其实学习的方法才是相对重要的。

(3)以孩子的学习成果进行攀比

不否认有少数家长将孩子们身上背负的沉重枷锁作为家长之间互相攀比资本,也是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

2不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教育观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儿童观的,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以一定儿童观作为前提的。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多数家长都有着错误的儿童观。

(1)孩子应当服从家长的意愿

根深蒂固的思想一直埋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人们认为孩子就是应该服从家长的意愿。

(2)把儿童当作是成人的缩影

家长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孩子的活泼天真不见了,孩子应享有的权利也被无视了。

3.教师缺乏教学热情

据我从进行访谈的六名教师口中得到的信息分析,现在幼儿园中的教师多为已工作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教师,对于幼儿园中的兴趣班教育已的实施形成一种形式化的教育;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大多数幼儿园的硬件建设存在卡壳现象,既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使教师失去了职业自豪感,缺乏了教学热情。很多教师把教学只是当做一项任务,并且急于完成任务,并不注重其质量和效果,导致兴趣班缺乏趣味,一味的将知识灌输于幼儿,使幼儿囫囵吞枣。

4.私立幼儿园资金短缺

现在大多数的幼儿园为私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通常存在资金短缺,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由于数量少,而捐资助学费一年比一年贵,公立幼儿园将大多数的幼儿推向了私立幼儿园。据调查研究表明,私立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评级的压力,生源的问题,让很多私立幼儿园挣扎在生存的底线。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幼儿园开始通过开设兴趣班来获得收益,并且通过变相的各种强制手段间接强迫家长为幼儿报兴趣班。

四.解决幼儿兴趣班教育问题的策略及建议

1对幼儿园的建议

幼儿园内开设兴趣班不应当影响正常教学,即不得在占用上课时间开设兴趣班,兴趣班教学内容不得与日常教学内容同步,以避免幼儿和家长的担忧。况且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是借可开设兴趣班的机会赚取更多的利润,以各种方式强迫家长及幼儿缴费参加兴趣班,所以本人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幼儿园开办兴趣班。若家长或幼儿另有所需,可到专门开设兴趣班的教育机构去学习。

2.对家长的建议

兴趣,是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不是家长去强加的,只有自发内心的感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去培养教育,孩子才会感到愉快。所以,教师在兴趣班的教学中应注重课程的游戏化,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让幼儿觉得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进行一种游戏。只要孩子感兴趣,就算是家长不做要求,他也会自愿的、无忧无虑的去学习。

3.遵守学前儿童发展的各种规律

幼儿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都是通过社会、艺术、语言、科学、健康这五大领悟展开的,任何人为的提前教育和培训都不能起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各种兴趣班也应该是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避免人为过度的提前训练和培养,适可而止的让幼儿去学习一些兴趣班.

4.不要盲目跟风

在报兴趣班时,家长认为,大家都报了,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这样的更风现象切不可出现在为幼儿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同,所以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兴趣去选择适合的。

5注重家庭的兴趣班

家庭环境是幼儿最早接触,也是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它的好与坏也就直接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家长的生活习惯、生活品德也直接、间接得影响着幼儿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好是坏,也因为幼儿好模仿这一特点被幼儿保留。这样一个自然而然学习的结果,一方面要是学到好的地方那就更好,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品德的发展。

任何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面对兴趣班的时候,我们更是要用冷静对待,兴趣班能够让孩子更多方面的发展,但切不可拔苗助长。给幼儿一个轻松的、快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项目,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和培养一个好的兴趣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吴永利《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J].2009年7月

[2]杜亚分《2008年父母最关注的才艺培养问题调查报告》[M].2009年11月

[3]石春来《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年第1期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12月

[5]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M].1999年6月

线上教学调查报告范文5

一、重视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初中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像《化学与环境保护》这一章节,就是化学知识与环境问题的有效结合。空气污染、水资源的污染以及一氧化碳的危害等,都是化学知识与环境问题的联系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对于这些化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以及学生对于相关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化学课堂中为学生适当讲解世界或者中国目前的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建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个机会,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发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决策略,写出一份完整的实践调查报告。例如:一些学生在实践调查中,发现家乡有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通过实践调查,学生发现河流上游有一些地砖加工厂,生产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了渠道的阻塞与石浆沉积等问题。另外,实践调查活动也可以变的更有化学意义。教师利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为主题,让学生走访自己所在城市的相关工厂,通过采访一线的技术工人去了解化学知识。像学习关于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相关工厂,到工厂中去了解金属的提取过程,在采访中了解金属的性质。只有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才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更深,提高教学效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化学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实验实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实践意义最大的一个部分。利用实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教师要从学生现有的实践水平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取材,设计一些与化学学习相关的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初中学生开展自制氢气球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家中的废旧电池以及铁片、锌片进行收集,引导学生设计一个产生氢气与收集氢气的实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制作家中常用的去味剂,让学生回顾碳的性质,从而让化学学习可以指导、服务自己的生活。就地取材——让化学的实用性体现出来,是化学实践设计与实施的乐趣所在。像农村的初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于PH测定的实验,帮助农民测试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从学校的实验室相关器械的配备水平出发,让学生利用专业的化学仪器去做一些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有关于制取氧气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这三种方法。并给学生准备好适当课题的化学试剂、烧杯、试管、铁棉网、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不同的实验去制取氧气。教师要让操作不同实验的学生相互观察,在满足学生个人化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实验知识面,促进实验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参观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线上教学调查报告范文6

1和40可以大致描述出张悦的生活轮廓。

白天,对于班里的40个孩子来说,张悦是那1个地地道道的“头儿”,她要统领他们在学校的全部生活,还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下午放学,当把每个孩子送到家长手上时,家长们总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她,对于这些孩子背后的40个家庭来说,她背负着40份“希望”。

到了晚上,张悦从面对40个人变成了面对1个人。她还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妈妈。跟所有的妈妈一样,她要为孩子的晚饭操心,还要专门拿出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上。

虽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但张悦常常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她知道要想更好地面对那40个孩子和家庭,她还要读更多的书、还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她也知道要想更好地面对自己的那1个孩子,她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至少晚饭不能经常吃速冻食品。

张悦是北京中小学青年教师中极为普通的一员。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XX年底,北京市普通中学和小学3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共有47926人。

那么,张悦这1名青年老师与那4万多名老师的生活状态是否相似呢?北京的年轻中小学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

XX年前后,共青团北京市委成立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课题组,对北京市普通中学和小学35周岁以下47926名专任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进行取样,16个区县总计发放问卷2396份。以16个区县为单位,每个区县抽样的总量即为中小学青年专任教师人数5%的总数。为确保取样全面,在确定全市抽样总数、各区县抽样总数的基础上,按照各区县不同学校类型随机抽取学校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44份,有效样本量总计2244个。

课题组的调查报告中的描述和分析主要基于本次大调研的样本数据,同时也结合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XX~XX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

工作是青年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 但62%的教师仍喜爱这个职业

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受访教师表示压力大,其中43.8%表示“压力较大”,13.1%表示“压力非常大”。

具体来说,调查显示,46.5%的受访教师表示,工作是其主要压力来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教育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清晰。现在改革的成败与效果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了,而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需要由具体的操作者实现。不少教师的压力就源于此,“就拿减负来说,以前我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练习来迅速找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张悦说,现在市教委对作业量有了明确的规定,虽然批改作业的量小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压力远比多判几份作业大得多。

调研显示,对于这样的压力,有些教师处于承受极限的边缘。调查中,11.5%的受访教师表示不太能承受,1.1%的受访教师表示根本承受不了。

虽然工作是让青年教师产生压力的最大原因,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份工作的喜爱,调查显示62.0%的受访教师表示喜爱这项工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同时显示,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在降低。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日益凸显出来,需要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朋友圈=同事+家人 青年教师的社交圈较为封闭

调查显示,在中小学青年教师群体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没有参加任何组织群体,而那些参加了组织群体的受访者中,有44.6%的受访教师从不参加活动,36.0%的受访教师表示偶尔参加活动。这表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日常不参加组织群体的活动。

那么他们的日常生活怎么过呢?

调研报告称,58%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的为27.6%,11小时以上的为17.8%。“我每天早上6点半就离开家了,而晚上一般在18点之后到家。”张悦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一直以来被誉为“园丁”和“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群体都是奉献精神的代表,在年轻一代的教师身上仍然能看到这种精神。

那么,离开学校后这些青年教师都做些什么呢?

调查显示,一半(50.5%)的受访者会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上网,还有近三成的人会“带小孩/教育子女”(29.7%)、看电视(29.3%),“睡觉”(25.9%)和“做家务”(20.7%)的也不少。

课题组认为,无论受访者只做其中的一项还是做其中的几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青年教师是比较“宅”的,他们下班之后的活动主要是在家中完成的。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时,他们的“援手”也多是身边人,“家人及亲戚”给予的帮助最大,比例超过3/4(75.8%),其次为朋友(12.4%)和同学(5.6%)。由此,可以推知,北京的这些年轻教师们不仅比较宅,而且他们的“朋友圈”也不宽泛,青年教师通过实体组织进行社会交往的频率较低,而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交互较为紧密。

“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活动主线,再加上熟人构成的朋友圈,可以说,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日常生活是较为封闭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往往要分成“线下”和“线上”,中小学青年教师群体也不例外。

调查显示,受访教师中,每天上网时间在0.5~2个小时的最为集中,比例占61.4%。他们中有1/3(33.3%)会在朋友圈里疏缓情绪。有41.3%的受访教师有过在博客、论坛中所发文章或帖子被大量转载或回帖的经历,24.0%有过在微博中评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吸引大量网友关注的经历;7.7%的受访教师表示自己制作的视频被大量下载或浏览。

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交往相对封闭的青年教师,在网络中相对更加活跃些,他们往往会积极表达态度,且能够用公共行为准则进行自我约束,具有一定的网络影响力。

教师群体充满正能量 超八成相信“奋斗成就人生”

虽然不少青年教师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累”、“压力大”,但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充满正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