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教育振兴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教育振兴概念

乡村教育振兴概念范文1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乡村教育振兴概念范文2

关键词:香草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到十上同志提出 “美丽中国”,同时到2020年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难度在于农村,在于美丽乡村打造。现今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为农村经济突围撕开了一道口子。但是现状传统、粗放的乡村观光休闲振兴农村经济效益有限。特别是宜业问题显著,产业化程度低,资本和劳动力分散,农民以及企业开发积极性低。

由此,作者想到了中国方兴未艾的香草发展,香草因特有的四季飘香的“香水瓶”特性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情愫被人们所热爱。强大的吸引力加之广阔的产业链使得香草的旅游开发成为现实。利用香草产业强大的产业链条及其纵深性和延展性,以“产业的概念美化环境”,不仅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香起来,更能通过其产业延伸性,打造主题化、产业化、多元化的乡村综合体。

1 香草植物简介

香草泛指兼有芳香、观赏、实用和药用等共有属性的草本芳香植物类群,还包括少部分半灌木、冠名类群。它不是植物学或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一个约定词汇[1]。香草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有柠罗勒、蚊净香草、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等等。

2 香草种植发展状况

2.1香草种植在国内发展现状

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部分省区已建成重要香草的栽培基地。如江苏、安徽的薄荷、留兰香,广东的岩兰草,新疆的薰衣草等[3]。但是这些香草种植地以生产为主,尚未进行旅游开发。

在中国台湾,成立了台湾香草联盟,并出现了一批种植香草和以香草为主题休闲观光公园和主题餐厅,甚至有些台湾在大陆进行了香草农庄的投资,如安徽的小团山香草庄园。

总之,香草旅游开发在中国方兴未艾,在国内属于刚刚启动的诱人产业。香草植物用途广泛,通过示范推广,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农民致富有作广泛而深远的作用。

2.2香草经济效益

香草适应性强,既可地植也可盆栽,丰产,很少有病虫害。若用香草作为保健蔬菜,一般亩产嫩茎叶2000公斤-3000公斤,按每公斤保守价格20元计,亩收入可达4万元-6万元。若做成香草盆景销售,从播种到上花盆,两个月就可以上市。种子加花盆成本1元多,而市场销售价最低也在1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为1:10,亩产1万盆,亩收入可达8万元-10万元。如果再进行深加工,提取香精,生产香水、化妆品,收益则会更高些。

3 香草用途

香草是集香化、美化、绿化于一体的天然芳香植物,不仅可做景观绿化、香草花镜、观赏盆景,而且可以作为食品辅料、香草茶、保健蔬菜,还可以美容美体,制作香包、香枕等工艺品。而化妆品、餐饮、医药行业对香草的需求量大,需求增长都在10%以上,同时在园艺绿化市场亦是迅猛增加。

4 香草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4.1乡村旅游开发中香草种类选择

香草种类繁多,特性不同,应用不同,通过资料查阅以及成功案例实践研究,作者认为神香草、柠檬香茅、百里香、薰衣草、迷迭香等五种香草最适合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用。

神香紫色花,草叶子芳香,其精油可用于制作香水或为药用价值。柠檬香茅,多年生草本,全株具有柠檬的香味,可代替柠檬作为柠檬水用途。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百里香,是一种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芳香草本植物。百里香为半灌木,花色有白有粉有红,茎叶有香味,常作为花镜、花坛、岩石园、香料园栽植或向阳处地被植物,很适合作为食用调料,并且医用价值很高。薰衣草花色紫色,香味特殊,可用于制造香水、香皂、化妆品等,其香味可使人心情放松,达到舒缓安眠的效果,其花可制作饼干也是泡茶饮用的最好材料。迷迭香花色有白、紫、淡蓝等颜色,香味浓郁,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具有增强记忆力的功效。将其制成茶泡水饮用,可帮助睡眠、治头痛、去除胃胀气、加强心脑机能、增强记忆力、风湿头痛等。

4.2观光采摘产品开发

通过规模种植形成香草观光园,可打造写生绘画、婚纱摄影基地。为增加趣味性,可利用香草与其他彩色花卉结合,打造多彩大地、大地书法、大地图案等等。

针对城市人对绿色养生食品的重视,可发展香草保健蔬菜,开发礼品蔬菜、养生素材。也可模仿开心农场,划分土地,实现线下偷菜采摘。

同时,由于香草具有杀菌作用,随着乡村四季仙果采摘产品的推出,可发展林下经济,在果树下种植耐阴的香草,从而达到驱虫的效果,为发展有机果蔬提供新思路。

此外,可利用香草绿化、美化、芳香化景观,提升景观品味。可发展香草饲料,开发小香猪、香草奶牛等产品。

4.3休闲度假产品开发

利用闲置民居,通过政府统一租赁转租给艺术家以及文艺工好者,内部以香草诗画、香草盆栽、插花干花等与香草有关的产品进行装饰,从而打造极具艺术气息的乡村香草主题精致民宿。或者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理念,以香草绿化房前屋后以及内部,打造纯净乡村(无蚊、空气清新)。

除此之外,还可结合香草特性发展香草茶文化会所、香草书吧、香草庭院吧、香草酒吧等等多类型的产品。

4.4养生美容产品开发

与美容机构合作,制造香草润肤产品、香草精油、香草沐浴、香草护肤等产品,开展水疗SPA、香草蒸汽浴等活动,为爱美女性提供休闲、护肤场所。

与芳疗机构合作,研发香草药物,形成香草康疗社区、乡村香味医院,利用芳香疗法为亚健康或者特殊人群提供疗养场所,如结合乡村老年养生社区的发展,可设计药草园,从而为老年晨练运动、舒缓神经乃至亚健康提供康疗服务。

此外,可结合乡村绿道的建设,发展香草绿道,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芳香植物,形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游步道,满足不同游客的健康需求。

4.5科普教育产品开发

主要是香草种类科普、香草加工展示,可发展香草展览馆、工业旅游(香草加工),如通过香草精油提炼工坊的参观,了解精油的生产。

亦可通过香草园的开发,形成科普教育基地;教授游客香草产品的制作,如干花制作、插花学习、香草点心制作、香草工艺品的制作等等。

4.6餐饮购物产品开发

香草本身具有食材蔬菜及辅料特性,与香草有关的产品丰富多彩,如香草冰淇淋、香草饼干、香草稻米、香草鸡等等,可利用香草广泛应用开发香草主题餐厅,形成香草全宴。

香草家居用品及工艺品丰富多彩,购物市场前景广阔,如香草干花、盆景、手工制品、纪念册等等。根据需要可利用民居,立面改造后发展香草产业购物街,如:花人之舍,出售香草风景明信片以及各种香草纪念品,以及薰衣草盆景、苗木、种子等;千花之舍,通过各种艺术造型展示各种香草干花;香水之舍,用独特的配方调制薰衣草精油,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香水,游客可近距离观赏香水制作的过程。蒸馏之舍,利用薰衣草提炼精油,游客可现场观察从紫色的薰衣草提炼出琥珀色精油的蒸馏过程。还设置了香味儿指南的角隅,让游客认识并识别各国薰衣草的香味。花品之舍,主要出售香草甜点小吃,如薰衣草蜂蜜布丁、薰衣草奶油泡芙、薰衣草可尔必思(Calpis)乳酸果冻、香草花茶等。

5结语

在建设美丽中国以及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以休闲旅游的理念发展农村,以景观艺术的概念经营农业,以产业融合的观念教育农民,通过产业(香草产业)来美化、香花乡村,以香草为主题渗透吃、住、行、游、购、娱、体、医、闲等各要素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为乡村度假经济提供一个完善的造血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士诚,张绍扬.芳香植物名录汇编(二十四)[J].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9(6):47-48.

乡村教育振兴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与机遇;发展问题;对策

1含山县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与机遇分析

含山县隶属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巢湖之滨,总面积1047平方千米。含山县生态环境良好。根据其空气质量年报显示,其2017年空气质量优及良好天数为237天,达标率为65.3%;2018年空气质量优及良好天数为250天,达标率为69%;2019年1月至7月空气质量优及良好天数为146天,达标率为69.5%。含山县有山有水,临江近湖,风景秀丽,生态宜人,森林覆盖率达35%。近年来,政府出台多条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政策并开展相关整治工程。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含山县的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地区生态优势发展旅游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之一[1]。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为依托得以发展起来[2]。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作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重要途径之一的乡村旅游有着明显的发展趋势[3]。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升级,我国正处于从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时期,乡村休闲已逐渐取代景点观光成为都市家庭周末出游的首选[4]。因此,生态旅游为含山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含山县生态旅游发展问题

2.1含山县现阶段生态旅游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生态旅游实现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至关重要[5]。自2016年来,含山县逐步开展旅游业。2017年,在“十三五”规划下,含山县出台《含山供电:配变“让道”助力旅游业发展》、“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等措施,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自开展生态旅游以来,含山县致力于打造“生态含山”、“文化含山”,先后推出“旅游富矿太湖村”、“世外桃源司徒村”、“山亲水恋姚垅村”等多个口号。并推出含山北线一日游、含山南线一日游、含山精品一日游、含山精品二日游等多种旅游路线。在“十三五”背景下,含山县利用其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机遇,以及凭借其绿色生态优势、农业产业基础和褒禅山、古昭关、太湖山、凌家滩、大渔滩湿地、运漕古镇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组织动员全县农户自主参与各种经营主体实施以“万亩花果园、千户农家乐、百户民宿房”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工程,推动农田变游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实现土地受益、房产受益、劳动受益、产品受益,达到村美、户富、民乐的目标。在2019年1月,含山县荣登“2018年旅游业最美中国榜”。

2.2含山县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通过对居民的访谈可以收集到居民对街区功能、人口等方面变化的主观感知信息,而通过问卷调查则可以收集到街区内居民的居住时间、职业、教育背景、年龄等客观信息[6]。调研小组在实地调研时采用了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含山县旅游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2.2.1含山县景区存在管理不当的问题。含山县多处景点管理不当,保护意识薄弱,打造的旅游景点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出旅游资源的作用,不利于旅游业的生态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以褒禅山风景区为例:景区未出台相关保护政策且保护机制不完善,同时,景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较差,景区内钟乳石破坏较严重。

2.2.2含山县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含山县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对含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未达到理想效果。含山县政府其对旅游业的宣传积极性随开展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宣传力度较小且重复度96周芷萱等马鞍山含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较高。自开展生态旅游扶贫以来,出台相关政策数量较少,文字工作积极性大于实践积极性,缺少根据含山县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政策。

3针对马鞍山生态旅游问题的对策

含山县具有较好的生态基础及旅游业基础,这要求当地景区与政府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景区及政府应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应合理调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要体现尊重生态保护的客观规律,重视社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7],并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各生态区的情况制定整体规划并依法统一执行[8]。景区及政府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等传播媒介的作用,重视旅游形象和产品的宣传,旅游形象和产品的推广贯穿于旅游开发初级阶段和深级阶段[9]。同时,也应从各方面对不同旅游群体、不同年龄层次的旅游者进行环境伦理教育,从旅游者方面着手生态保护问题。景区应完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从多角度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可出台统一的生态保护、评定标准及法律法规,使得含山县各景区生态旅游发展及保护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乡村教育振兴概念范文4

    由于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侵袭,福建沿海多数地区的乡土性在日益升级中丧失,休闲旅游缺乏高品位的观光旅游资源。近几年,福建山区大多主打生态牌,已经开发和推广了众多的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大田县现阶段休闲旅游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一是规划和投资滞后,造成小、散、乱、贫,即景区(园)规模小,布局分散,内容与形式雷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积聚效益;二是主题和形象欠突出,地域特点不够鲜明,处于闽西北强势品牌的阴影笼罩之下;三是基础设施等旅游综合配套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缺乏休闲度假等配套设施。就大田周边而言,南部永春的牛姆山,德化的戴云山和石牛山,安溪的茶叶大观园和清水岩等景点都以生态休闲为主题;北部永安的桃源洞和鳞隐石林景区、宁化的客家祖地和天鹅洞群景区、泰宁的大金湖和地质公园、将乐玉华洞和天阶山景区、沙县淘金山景区等也大多以生态休闲为主题(表1)。但是,大田县的旅游业也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与南部周边的永春、德化、安溪相比,都处于品牌开发和形成阶段,大田在生态休闲旅游资源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再加上闽西北与闽南连接带的区位优势,并且处于各大旅游圈交汇之处(表2)。大田县的历史背景与地理条件形成了海洋文化、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闽越文化兼容并蓄的特殊地域文化,这是一种多元交流文化,具有开放、多元、兼容、热情、朴实、稳重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饱含这些精髓的区域文化成为大田休闲旅游发展的文化支撑,因此,大田县生态休闲旅游仍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大田县生态休闲旅游的定位分析

    (一)树立一个目标: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带动上游旅游商品开发和下游旅游商业、娱乐餐饮等产业链的延伸和区域品牌的塑造。旅游过境地主要是门票收入,带动力很小,意义不大[10]。改革开放以来,定位为旅游过境地的县市,没有一个能把旅游业做大。只有旅游目的地,才能逐步提升区域形象,带动产业发展,成为县域支柱产业。根据引力模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泉州市和三明市对大田县的理论辐射范围临界点是建设镇,泉州市与永安市对大田县的理论辐射范围临界点是桃源镇。考虑到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三明市和永安市对大田的辐射范围可能比理论模型大一点。基本上可以判断,大田县域建设以南、桃源以南的南部区域是泉州辐射范围,北部乡镇是三明辐射范围,永安对大田的辐射力比较弱。大田主要接受泉州、三明两个城市辐射,形成南北两个主要辐射区(表3)。因此主要采取以下3个方向来开拓游客市场:1立足闽西北和闽南县市客源市场重点开拓厦门、泉州、三明、漳州等大中城市一级客源市场,与厦门、泉州、三明等城市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2开拓闽北、闽东、闽西客源市场重点是福州、南平、宁德、龙岩等城市的客源市场。3吸引周边省份和海外华侨、港台客源市场随着跨省市快速交通的发展,周边省市,包括浙南、赣南、粤西等城镇居民,以及依托泉州作为海外华侨、港台同胞的祖籍地,周边省份和海外华侨、港台居民是潜在客源市场。

    (二)特色切入:突出山寨土堡,营造乡村意象

    大田县休闲旅游在南北区域中处于“洼地”。大田县的生态景观有开发潜力,但仍以生态为旅游概念,不能与周边生态休闲旅游形成差异化,毕竟山没有人家高,水不比别人清。大田县的土堡民居具有独特性,但单体小,孤立分散,所在村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难以塑造独立的旅游景观。因此,大田县休闲旅游开发的关键是以生态为基础、以土堡为整体形象的乡土化。主要采取以下4点发展策略。1.山寨土堡是画,高山生态是背景,乡土是色差山寨土堡、高山生态、乡土是大田休闲旅游业的三大差异性要素。要根据三大差异性要素,设计富有吸引力的休闲旅游地主题形象,营造休闲体验的旅游氛围,设计休闲旅游形象口号,传播休闲旅游形象。2.山寨土堡的形象塑造,能够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大田土堡单体小、孤立分散,无法与永安的安贞堡相比,而且在推广上容易产生与永定、南靖土楼类似的联想,最后湮没在土楼的强势形象和概念中。建议使用“山寨土堡”概念和形象,把土堡和山寨放在一起,以区别于安贞堡和土楼,并在推广界面上把土堡和山寨钳制在一个画面上。3.乡土性至关重要,决定了大田县旅游整体上与其它地区的差异性与沿海城市比,乡土性越明显,与城市的差异性越大,大田休闲旅游的竞争力越强,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越大;与周边县市比,生态基础是一样的,但概念、意象不同。以大田县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生态等五位一体,以山寨土堡为整体形象,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挖掘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保持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塑造与城市观光旅游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凸显与周边县市、甚至全省生态旅游的差异性,可能构成大田休闲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4.闽南取向的营销重点大田县处在周边热点景区的包围之中、强势景区的阴影之下。相比而言,北部永安、泰宁、宁化、将乐等景区的品牌比较强势、与大田旅游资源交叉性大,而永春、德化和安溪虽然有戴云山、石牛山、牛姆山、茶叶大观园等景点,但品牌知晓度比较弱。与南部县市相比,温泉、山寨土堡等具有资源优势,再加上对接沿海门户的区位优势,比较容易突破。

    三、大田县生态休闲旅游路径选择

    (一)生态:大田生态休闲旅游的基础

    自然景观、友好生态是山区发展休闲旅游的基础资源。若离开了大田生态这个基础,休闲旅游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构建、维护大田各个景区与城市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真正成为城镇居民修养身心、回归自然、各具特色的“后花园”。建设和申报鼋自然保护区。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福建省尤溪河特有物种,被称为“水上熊猫”。通过建设有利于鼋成长的小区域,并实施保护繁育,不仅是对濒危动物保护的贡献,也可成为福建省生态旅游的独特卖点。鼋的主要产地原是浙江和云南,近年已很少见到踪迹,主要散见于少数的几个保护区内。

    (二)体验:大田生态休闲旅游的重点

    当观光不足以聚集人气时,体验就成为关键。根据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观光和体验仍然是吸引人气的主要卖点。大田休闲旅游的观光性不足,景区开发就要突出体验,这是构成与城镇旅游、周边生态旅游差异化的基本途径。根据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是主动参与或被动参与,以及消费者的关联或环境关系是属于融入情境或只是吸收讯息,体验分为4大类。1.娱乐的体验这是有别于城镇光声电娱乐的各种乡土娱乐,如斗鸡、牧兔、小猪赛跑、滑草、漂流,以及原生态的乡村武术、乡村婚庆、乡村歌舞等。2.教育的体验乡村景观、物候、万物生长发育机理的认知,农事、乡村文化的学习等,如学习果树生理、正确的采摘技术及水果、茶叶的营养保健价值等。3.逃脱现实的体验乡村异质景观环境下的浪漫意境与情节,身心放松,包括农作体验,生态体验(夜观天象、萤火虫,清晨听鸟叫虫鸣等)等。4.美学体验山寨土堡意境美、乡村景观自然美、乡村文化形式美,包括乡村饮食文化体验、乡村景观与环境(声音、夜色、小气候等)体验、乡村节庆体验、乡村文化民俗体验。

    (三)文化:大田生态休闲旅游的品位

乡村教育振兴概念范文5

[摘要]从贫困县区图书馆馆实际出发,根据现状,就其如何不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公共图书馆作为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知识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等重要职责,是公民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学校,是文化典籍的收藏与保护中心,是公共信息传递与咨询服务中心。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由于受资源、环境、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已远远不相适应。本文拟就贫困县区图书馆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贫困县区图书馆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资金制约和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贫困山区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馆舍不足。位于宁夏南部边陲,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图书馆是1985年4月所建,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且一半的面积为其它单位所用,图书馆实际利用面积仅为1248平方米。开设自然综合借阅室、社会综合借阅室、少儿借阅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五个室,只有简单的借还功能,没有多余的地方让读者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看书。由于农村大量土地流转,人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搬到县城来,闲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可图书馆有限的空间无法容纳更多的读者。

2.藏书量少。贫困山区各县图书馆馆藏量,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尽管每年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挤出部分经费来征订一些报刊、增加一批书籍,但远远达不到三级馆馆藏数量的要求。就拿18.3万人口的隆德县来说,全县就唯一一所综合性图书馆,目前馆藏书籍只有7万多册,人均拥有图书0.4本,距离三级馆人均不少于0.6本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设施简陋。贫困山区各县公共图书馆普遍缺乏基本的馆内设施。面临着共享工程的有效应用、农家书屋的服务工作,图书流动车也成了图书馆的渴望。贫困地区的隆德县山大沟深,工作人员只能搭车,或骑车将书籍送到渴求知识的农民群众手中。一些行政村离县城40多公里路程,要把书送往基层、送到农村、送到老百姓的手中,确实很艰难。

4.专业人员紧缺。在各个图书馆建馆初期进入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是目前图书馆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勤学上进,多次受到专门的专业训练,业务能力强。近几年,这些人相继离开工作岗位。而新进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大多业务知识不足,业务能力较差,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大有人员断层之势。因此,图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图书基本分类、著录等基础知识都弄不懂,图书管理混乱,有些图书连书标都没有,过刊资料既没封皮,又没登记,有些甚至像布匹仓库一样,码放到一起,读者根本查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因此,图书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本领,就谈不到提高服务质量。

5.经费紧张。进入90年代以后,贫困山区各县图书馆的财政紧张状况普遍存在。图书管理人员只能领到基本工资,财政拨付的事业费短缺,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各类费用较少,就更没有财力去发展图书馆事业。因此,资金紧张成为贫困县区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贫困县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图书馆作为基础教育的必备设施,是衡量一个地区公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要在扶贫开发中达到“扶贫先扶智”的目的,必须加强贫困地区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对人的能动启发作用。

1.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社会性公益事业,依靠全社会的扶持才能发展。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图书馆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中,帮助解决图书馆工作中遇到的经费困难问题。可以说,贫困地区的贫困落后与文化落后是有关系的。因此,要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首先要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当地政府把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程”作为提高公民素质、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主要工作,抓紧抓好。

2.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图书馆是实施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开发智力、活跃思维、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热爱图书馆工作,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建立一支合格的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根据现有情况,组织人员到区级图书馆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学习,让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掌握图书情报方面的知识,系统掌握图书采购编目、排架保管、目录查阅、阅读辅导、读者服务等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组织人员参观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图书服务流程,借鉴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尽最大可能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彻底改变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局面,主动热情地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积极参与,谋求发展。第一,从实际出发,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图书馆建设不但要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信息,为科研人员进行情报跟踪,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提高读者群的文化素质。因此,贫困地区图书馆只能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充分利用、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帮助劳动者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激发农民群众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图书馆在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笔者所在的固原市各县区近几年的中心任务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经济,扶贫攻坚。各县区图书馆应积极进行这方面有关文献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分析,编制《信息通报》或专题信息综述。还可以对本县的自然资源、社会状况和人文景观进行调查,将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提供给政府或有关部门作为工作参考。第二,加强技术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加速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教育是山区脱贫致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特征及现状、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又要靠教育。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已成为全世界所公认。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素质不高,尤其是缺少比较熟练、比较高级的农村劳动力,这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效益差,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因此,贫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对农民普及教育的力度,认识到农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和经济效益。针对当前现状,笔者所在的宁夏南部山区县级图书馆不尽是搞好阵地建设,也要指导建设好乡、镇、村、社区的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结合起来,形成逐级管理规范的乡村文化网络,使全社会重视阅读,给农村百姓搭建阅读共享的平台,给建起的农家书屋指导编目、上架、分类图书,指导专人管理,负责日常的借还服务。让他们就近阅读、方便阅读,在干完农活之余得到知识的需求和精神的愉悦。只有做到一点一滴的图书服务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贫困山区县级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体现图书馆的价值。第三、主动出击,为农村乡(镇)企业服务。近几年来,山区各县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各类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少,比较注意新产品的开发,但它们常常苦于信息渠道不畅,生产和营销脱节,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县级图书馆可以主动为他们搜集提供所需的信息,如编印专题资料汇编,出版各种信息小报,召开信息会或参加科技集市交流文献信息,为技术和项目引进提供资料,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因此,县级图书馆不仅可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服务,而且还可以在产品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中介作用。

乡村教育振兴概念范文6

“事实证明,将中国作为潜力巨大的市场‘涸泽而渔’的做法早已落伍――只有将自身纳入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环境,广结合作伙伴、造福亿万用户、进而构建出和谐的产业生态圈,跨国公司才有可能枝繁叶茂,与中国共赢。”

戈峻称真正的扎根中国就是要把企业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英特尔的三次投资,与中国经济开发战略完全吻合,体现了企业、社会、国家的三赢。

1996年,响应当时国家“加快浦东开发”号召,英特尔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了封装和测试工厂,投资额为9900万美元,并很快增资到1.98亿美元,成为浦东当时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之一。此后,英特尔又不断追加上海浦东的投资,不仅封装测试范围提升到芯片组、奔腾4处理器、迅驰无线通信模块等,还建立研发中心及运营总部等。

2003年,追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英特尔在成都高新区建立一座芯片封装测试厂,总投资3.75亿美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单笔最大外资。早在2001年英特尔就开始未雨绸缪,中国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二年英特尔就开始到西部考察。为英特尔成都工厂选址的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商谈项目跨时两年多。项目开展6年来,英特尔已经先后3次增资,目前项目总投资达6亿美元。

2007年,配合国家“振兴东北计划”,英特尔在大连投资建设亚洲第一个300毫米晶圆厂,投资总额高达25亿美元,该厂将于2010年正式投产,有助于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价值链,带动整个东北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让大连成为东北亚的“硅谷”。大连拥有3万左右软件人才和半导体设计的工程师,新厂将为这批人才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也将随之日趋成熟和完善。

戈峻说:“我们一直把企业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英特尔在中国发展的理念就是扎根中国,与中国共成长。英特尔最早进入外高桥,带动了整个外高桥产业链的发展;英特尔走向西部,带动了成都高新区的迅猛发展。现在英特尔是西部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其进出口总额占到四川省的40%,成都市的60%。该地区整个产业链业已基本形成。我们现在选择大连,也必将带动整个东北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参考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作为商业企业我们把企业自身利益、国家的利益综合考虑,这样就能带来双赢。”

纵观英特尔的三次投资演进,其战略设置和定位完全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步调一致,位于上海的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是英特尔在中国的研发基地和创新中心,完全符合上海目前强调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和研发;响应西部承接工业的转移,英特尔把上海的封装测试转移到了成都,使成都成为制造基地;东北作为提升产业结构的重点,要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英特尔便一马当先,把这看作与中国全新合作时代的开始。

“任何一家外资企业如果要在中国有发展的话,一定要同国家宏观政策的大方向保持一致,将企业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这一回,戈峻的口吻谦虚,他说,这是经过多年英特尔总结出来的“小小经验”。

金融危机时刻,作为IT业翘楚,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策略将影响整个行业的信心。而英特尔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世人目光,英特尔中国总裁杨叙在第七届大连软交会上即呼吁业界“将信心付诸行动”,“通过更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把产业链发展得更加强大”,并保证对大连的投资信心不变,对大连芯片厂建设的推进力度不减。英特尔现任全球总裁保罗・欧德宁也曾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履行我们的企业责任,即便在经济低迷时期也不做任何妥协。”

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将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值变成现实。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戈峻深知此时更需要坚定:“越是危机,越要创新,越要投资于新的技术和产品。”

长远考虑 投资中国教育事业

长期投资中国教育事业是英特尔在华公益投入的重点。2009年11月12日,戈峻在“2008-2009英特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上解释了英特尔为什么如此关注于中国教育事业:“企业要尽社会责任,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和企业整体的运作相关。英特尔在教育方面的持续投入就出于非常长远的战略考虑。”

戈峻接下来解释,具体有两点考虑,第一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英特尔希望从中小学生开始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将来,他们会成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这样一方面改变其自身的命运,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带动,对IT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第二也是出于人才战略考虑,英特尔希望有更多的人才投入到IT产业,其最终受益者将不仅仅是英特尔一家,而是整个IT产业链。

截至2009年11月,英特尔教育项目已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青少年学生约达 150 万名。英特尔十五年来对中国教育的持续投入已获得丰硕的成果,包括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技创业创新大赛、英特尔®未来教育计划、英特尔®求知计划等多项教育计划,全面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生培养到教师培训的所有环节;不论在课堂还是社区,在城市还是乡村,英特尔教育活动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

2009年2月,英特尔又一次被教育部授予“中国教育事业突出贡献奖”。这是对其在教育领域的努力最好的回报。英特尔已是连续6年被教育部授予突出贡献奖荣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