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学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学实践报告范文1
摘要: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明确的职业导向,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强弱是评估其培养质量的尺度,因此,有效落实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的特点,从导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分类培养、实践基地“轮岗”培养、课题引领综合培养四个方面阐述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科教学美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62-02
为应对社会经济转型期对高层次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教育部自2009年起,首次把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向应届本科生开放。此后,教育部出台一系列的文件,调整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不断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在硕士研究生总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逐渐压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来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另一方面不断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范围。
转型期的专业硕士有其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强弱就是衡量其职业素养的一杆标尺。教育硕士是专业硕士的一个分支,笔者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
一、提高教育硕士导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既是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同时又是亲密的合作者。导师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强弱,也是研究生能否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
培养专业硕士的初衷,源自长期以来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薄弱,因此,两年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质的改变,但导师队伍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程。以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为例,很多导师从学术型导师中分离出来,部分导师同时带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放在一起无差别培养普遍存在;其次,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技术第一”的理念根深蒂固,传承导师的绘画技能和技巧成了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日常训练的重要课程,专业硕士的“专业性”被曲解;第三,不了解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纸上谈兵”,针对性的培养落不到实处。
笔者认为,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导师队伍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每年轮流选派1―2名导师到中小学或教科所任职,时间为一年。全方位了解基础美术教育动态,熟练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二是经常深入实践基地的一线课堂,定期参加美术教研活动,参与教学研讨、评课议课、案例分析、研课磨课等;三是专业硕士导师队伍中应该加大年轻教师的比重。“在遴选过程中,应在考察其基本素质、学术水平等前提下,特别突出其业务实践水平和能力,要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业务水平的年轻教师充实到我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以保障这支新生队伍的可持续发展。”[2]年轻导师更易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没有过多的行政事务干扰,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
二、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分类培养模式
近年来,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生居多,此外高校教师、教育部门管理人员、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有一定的数量。入学前职业、年龄的较大差异,在目标定位、学习方式、专业需求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如果用一套统一的模式无差别培养,将会严重影响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其专业背景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入学的专业背景一般有三种,美术学(师范)专业、美术学(非师范)专业、非美术学专业。美术学(师范)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入学前已经完成了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教育知识、美术技法的系统学习,入学后课程设置应以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提升训练课程为主,辅以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等课程。教育实习注重管理工作、磨课研课、评课议课、诊断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美术学(非师范)专业背景的研究生,第一学年要补修美术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年,前半年主要以见习为主,听课、观摩、集体备课、授课、撰写教学反思等,后半年和师范专业同步。非美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其课程应分为三部分:一是美术教育基础课程,建构学生系统的美术教育知识体系;二是美术技法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美术素养;三是补修一些美术类选修课程。其教育实习和美术学(非师范)专业同步,但要加强对美术教育的理解与美术技法的使用能力。
三、实践基地的“轮岗”培养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类别中实践教学有6学分,占总学分的17%,因此,在实践基地的学习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3]。在基地进行的教育实习,是在双导师和校校联合下开展的教学实践,共建双方应严格按照拟定好的管理制度和实习计划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以“轮岗”形式开展的“影子研修”。即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以“影子研修”的形式一对一“跟岗”实习学校优秀老师,可以是校领导、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亲历“跟岗”对象参与的教学管理、教学实践等具体活动,及时撰写“跟岗”笔记和心得体会,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升华教学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每年的“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选派教育硕士参与“顶岗”实践,到中小学独立完成一学期“被顶岗”老师的全部教育工作,同时完成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研究报告、优质课教案和视频等相关任务。当然,研究生培养部门如果能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参与“顶岗”的教育硕士带着课题进入中小学课堂,探究性地、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就会真正得到强化。
四、课题研究带动实践能力
课题研究是教育硕士学习科研方法、懂得学术规范的必经之路,教育硕士的课题“应根据‘实用、创新、复合’的要求,着重于应用课题的拓展或现实问题的解决,使课题具有明确的行业领域背景、职业背景和使用价值。”[4]以应用型为主的课题必须依托于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尝试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应用型的论文、案例、教学反思或研究报告,甚至成为学位论文。应用型课题研究依托于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挖掘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最后成果又会反哺实践,而研究过程和实践过程都需要学生对自我的严格约束,以及不断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因此,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氛围将是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快速提升的保证。
总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涉及诸多因素,如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实践基地的优劣等都会影响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学科教学美术研究生又有别于其他学科,更需要相关单位的通力配合,共同为研究生营造一个开放、高效、上进、充满关爱的环境,教育硕士的培B才能真正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研[2009]1号.
[2]宋强,裴金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以教育硕士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07):68―69.
美术教学实践报告范文2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美术教学实践报告范文3
关键词:社区 美术教育 课程资源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指出美术的学习应“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反思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缺少整体创新,学生缺乏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审美观察与思考停留在表层;而我们生活的社区环境中蕴涵着原生态的丰富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人文的和多样的美术教育空间。
利用社区美术资源,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等同于教材和教科书,有学者将课程资源定义为“课程资源指供给课程活动并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①我国课程专家吴刚平则将课程资源按其功能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②按空间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由许多相互影响的附属部分构成,是一个动的体系。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现阶段,对于传统课程资源匮乏的普通农村初中来说,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以及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笔者和同事开展了课题《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研究》,对本地区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和教学实践研究,希望以此促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和教师的自我成长。
二、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要把握的原则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开放性教学的关系
应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美术教学场所因教学时间等的局限性,因此更多的可以“请进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社区中的人、物或无形文化三类资源。
(二)处理好美术的学科特色与综合性的关系
在社区资源利用教学中,原生态综合的美术资源往往与社会知识、生活知识整合在一起,难免良莠不齐,必须认真甄别和选择高质量的与美术学科联系紧密的课程资源,避免上成语文或历史课。
(三)要处理好美术课的人文性和视觉性的关系
在运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中,既不能太偏重美术的人文性的解读,把美术课上成历史课,又不能抛开文化把美术课上成美术技法课。例如,笔者在上《民间剪纸》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本地民间剪纸中既有趋吉辟邪的传统观念,也有简练秀美、万剪不断的视觉风格。
三、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一)通过美术课堂教学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以美术国家课程教科书为基础进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往往表现为对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美术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走出去”,那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就是“请进来”。笔者把社区美术教育资源归纳为“人”、“物”、“无形的文化”三类资源。“物”的资源:例如地区的特色工艺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古镇建筑、学校、地区特产、纪念馆、博物馆。笔者在上《泥塑》一课时,由于农村初中购买陶泥不便,于是我就带领大家找到本地可用于雕塑的泥。如在笔者上的课题公开课中,就实地拍摄了本地优质资源博物馆和恐龙园中的图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人”的资源有:各类设计人员、艺术家、手工艺人、民间艺术的继承者、流行文化传播者。可以请进来的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也包括“无形文化资源”: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例如,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个本地传说和习俗展开连环漫画教学。只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同时具备开阔的眼界和心胸,会发现可以吸纳进来的社区资源异常丰富。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在社区中进行的综合型美术实践课对学生意义,在于提供了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原生态的审美情境中欣赏、判断、交流、创新,自由地快乐成长。
1.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对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教师应尽量利用学校统一外出活动时进行。如笔者和另一位实验教师就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在07年组织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水乡古镇南杨桥》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变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家乡水乡古镇进行调查研究,写生、摄影和采风。
2.利用暑期学生小课题组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在07年暑期,我针对社区中各种美术形态和文化传统,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暑期调查研究活动。首先,是教师准备阶段。我先对本地美术教育资源作了大量的收集和分类工作,还设计了《学生暑期课题研究指导方案》、《如何进行社区美术资源调查与访问》,以及空白调查报告表格、空白调查问卷表格和学校介绍信。其次,是学生前期准备阶段。我利用美术课对学生加以培训,每班成立一个小课题组,并选出组长。在暑期调查开展过程中,学生按课题小组、确定采访人群设计问卷、实施考察、测量、调查和访问,写调查报告等,在学校的两个回校日,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展开了检查、交流和调整。暑期过后,各小课题组上交整理好的调查报告及其他成果,教师对课题进行整理总结和展示。经过师生努力,活动形成了多种作业成果调查报告、调查问卷及分析、摄影、书画作品、剪纸和实物等。促进了师生对生活于其间的社区和对本地传统文化和美术形态和知识的了解,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通过校本课程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笔者主持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水乡古镇南杨桥》的开发,对应用社区美术资源的教学研究成果予以了总结。围绕水乡古镇杨桥的建筑、风俗、文化、环境编写了校本教材,形成了应用社区资源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感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应尽量取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准备和合理的组织,对社区原生态的美术资源认真甄别和选择,转变观念及提高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指导学生从兴趣点入手,使学生在社区这个综合原生态的美术教学场所中思考、辨析、沟通、表现,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从视觉艺术角度看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生活中各种原生态的视觉艺术影像思考、解读、辨析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兆熊.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术教学实践报告范文4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的改革
一、 课题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中的艺术素质及身体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尤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特色和艺术创新的培养。艺术教育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校实验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提出学校艺术特色建设,从改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着手,开展美术大课制的实践与研究,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同时,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的美术作业课堂作业不能当堂课完成,不能及时上交作业,而且即使上交的作业高质量的不多见,延到课后,也少有人会继续去完成,无论是手工课、绘画课还是设计课都存在这个问题,可以说这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到第二个美术课时再上时,大部分学生因时间间隔过长,或材料带不全,有的甚至忘了带作业等诸多因素不能很好完成整个创作活动,这极大地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不到教学的预想效果。家长也反映:美术作业带回家做是一种负担。但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在课后辅导美术兴趣小组时,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学生兴趣使然,还是另有原因?这就引起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上美术课用40分钟的时间科学吗?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美术课40分钟如果不够,延长美术课的上课时间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不会坐不住、开小差?就此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对他们感兴趣的事都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比如,在大人眼里小孩子的缺点是往往因贪玩而忘记了时间,其实那正是因为他们过于专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的缘故。所以我想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时时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所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艺术,那么影响学生注意力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那么美术课到底需要多少分钟才科学?什么情况下只需40分钟?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初步设想是将一周两节的美术课合并成一节大课,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得以更深层次的巩固应用和探索,我想这样学生的素质相对于以前一定能得到更充分的提高。
二、实验课题的提出与设想: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应发挥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虽然美术教学是重过程的教学,但作业却是反映师生教学的一面镜子”“课堂作业效果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之一,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外在标志” 。(《美术学科教育学》)。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是在美术课堂内完成或基本完成的作业,如何使学生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当堂作业,真正做到既提高学习质量又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是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学校的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教学一个主题内容,除去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最多只有20、30分钟的自由创作时间,若想讨论得全面深入些时间就不够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是决不可能的。即便有个别完成也只是快速应付而已。多数学生回家画就失去了课堂上的创作激情,作业就成了负担和任务。同时,“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匆匆而过的教育过程中获得系统的审美知识…造成教学的肤浅性是必然的…”这是其一。
其二、美术科目较之其他科目有着相对的特殊性:有着高度的程式性、独特的缄默知识,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等…法国教育部也提出:“凡是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进行;凡能通过社会和自然界学习的东西,决不停留在书本上;凡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动态事物,决不观察停止不动的静物。” 课时的宽松可以随时开放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直观地学习美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郊游、写生等等,然而这在一节课40分钟内是很难做到的。而德、美等国家的美术课授课时间安排为半天,其目的也是能让学生完整地充分地有兴致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为此我们将美术课一周安排一次,时间上两节连在一起,旨在通过实验,从教学实践中找出理想的教学对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自身的魅力。从每节40分钟到每二节连贯安排,虽然只是时间上小小的变动,但可以考虑各种相关的重点和教学要求,按照发展层次分步施教,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充分了解教材的特性和练习的方法,结束了教师和学生多年来那种意犹未尽之感!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一周只带一次美术用具,可谓“减负”。
三、实验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班级
四、实验方法:
1、对比法:从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
2、观察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与表现力进行观察、记录。
3、调查法:对学生在美术课程教育及相关活动中的兴趣情况、情绪反映程度等进行调查并对照量表进行评价。
4、数据统计法:对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科学分析。
美术教学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管理;教学应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和推广意识,经常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和实践。专业教师每人建设了2门以上的空间课程,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总结、讲评提纲、互动答疑、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视频等课程资源,并在“学生中心、工学结合、多方共建、动态更新”四个原则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链接形成了服装艺术设计系空间课程大观园。空间课程大观园教学实践应用反响很好。师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料共享,网络课程资源的开放、互动、透明性与及时性,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的需要,使空间课程成为一个“永不下课的课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新的时代对教育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引入,标志着学校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同时,学校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保障空间课程、特色空间等项目顺利实施,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有相应的管理与之相适应,这种管理必须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空间教学进行有效的督查、并能有效调动教师利用空间教学的积极性,使空间教学改革能形成共建共享、互通有无、良性发展、开放包容的的学术氛围。如何进一步提升空间教学管理建设和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一、空间教学依据云技术手段,教学管理也应该网络化、数字化,以形成节约型、现代型、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已经迈出了空间管理的步伐。如十项检查中五项:“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成绩、讲评提纲”已经上挂空间。教务处督导、系部督导已经利用空间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了。空间教学管理可更进一步在空间展开。例如优秀作品展,除了每课结束后,在实训室进行展出外,教师在自己的空间设立优秀作品展出区,各系部将网址发给学校教务处教学空间管理站,管理站将全校各系的优秀作品集中展出,可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优秀作品展示区,供学院及校内同行交流学习,相互提高。如:实训报告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往的实训报告单,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有相互抄的现象。课程结束,实训报告单上交后,老师很少能有机会再与学生就课程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果采用空间方式提交实训心得,由老师在个人空间发贴,学生跟贴。学生所有的实训报告单排列在一起,学生也能自律而真情实感表达对课程实训的体会。老师就学生的留言,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由传统方式转向依托空间进教学管理,一方面,可节约办公成本,另外,也可形成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管理透明度。教学的评价,除学生、督导、系部外,老师可通过空间了解其他教师的空间教学实施的优秀之处,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空间教学管理应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并制度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管理制度,需要我们研发一些管理表格,理清一些工作程序,使各系部在管理过程中,管得住关键点,管得住细节处、并提高管理实效。空间课程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之前没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几年的实践,涌现了很多在空间课程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如空间学情调研、表格化教学流程图,实训流程步骤详解图,学习小组,抢选任务、抢沙发等,这些行之有效的空间教学实践的成功范例,应该到了将其总结提升为管理制度的时候了。在空间课程评审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教学资源关闭不开放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空间课程资源应该是为学生而设,为交流互动而存在。教师如果不具备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开放学习的心态,这终将影响教师自身成长,影响其教育教学水平。对于此现象应该有相关制度出台,进行规范化的要求。
三、空间教学管理要注意个性化特征
美术教学实践报告范文6
一、营造审美氛围――发现美
1.环境布置
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为了营造浓郁的审美教育环境,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教室的墙壁,或制作一些工艺品来装饰教室,从而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被美术的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同时,对于那些书画作品被选中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例:教学《探求文明古国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一课时,笔者事先布置同学们从家里各自带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加上教者自身的作品,一张张配以文字说明的精美文化瑰宝的图片张贴于墙壁之上,美术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展览会。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仿佛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中,结合教材内容,同学们争相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互相提出疑问,教师相机作临场指导,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媒体创境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教材的审美点有效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的特定情境,能够充分展示凝固在教材之中的静态美、动态美,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理解感悟能力,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例:教学《灯与光》一课时,笔者通过播放一段自行拍摄的夜景录像作为教学导入,以此可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传输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具有现象美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欲望,丰富学习情感,提升审美意识。
二、有效美术欣赏――感知美
1.激发欣赏兴趣
作品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然而,由于种种缘由,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却一直以传授基本技能为主,许多教师一遇到欣赏课时往往会简单草率而过,或轻描淡写介绍一下,或让学生自己看课本,缺少了对一些古今中外美术名作的欣赏讨论,学生学得也兴趣索然。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欣赏课,使课堂成为探究、感受、表达自然美、生活美,欣赏美术作品的“大沙龙”。教学中,教师应少讲结论性的话题,留下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把专题欣赏与随堂欣赏及现场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艺术现象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关注欣赏方法
《解读》对我们的欣赏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笔者认为具体可从如下角度欣赏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欣赏,即欣赏时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因素,体会这些因素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或围绕作品的主题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2)从美术史的角度来欣赏,即欣赏时可从某一画派、某一艺术运动的角度出发,看它的演变、兴衰及在某一画派中的地位,在美术史上的贡献。如: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可告诉学生《日出印象》因印象派而得名,其在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贡献。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来欣赏。
三、鼓励想象创作――创造美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审美创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不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例:教学《家居装饰》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版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手工制作“版画”。创作中,同学们自由选择各自喜欢的厚纸板、石膏板、肥皂、橡皮等制作材料,充分展现了一幅幅趣味盎然、充满艺术灵性的作品。如古朴的印章肖像、可爱的动物、美丽的风景等等。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在审美创造中提高了审美素质。
总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与新的时代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关于美育的论述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巧妙地通过各种途径拨动学生美感的心灵,启迪智慧,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