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乡村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乡村教育范文1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数字化乡村教育范文2
一、调研分析,优化组合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地了解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以下是我市(县级市)农村教学点调查情况表:
50岁以下教师有135人,占总数的66.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占80.4%;20-30岁的教师是近年来考聘的大学生;30-45岁的教师基本都是中师毕业,后经过自考、在职培训等方式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学点教师学历达标,“老、中、青”年龄比例比较适合。调查研究为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途径提供了依据。为此,市教育局集中了全市小学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51人,按个人专长、年龄大小、不同学科组合成19个培训导师小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如:地处偏远的教学点教师较少,就把相邻的2个教学点组合成1个培训小组,选派年轻、会开车的导师团队,以便培训工作的展开;年轻教师多的教学点则选派特级教师作为首席培训导师,希望唤起他们职业热情,或选派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他们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顶层设计,培训有方
根据我市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培训以“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为着眼点,创建“三校”交融、“导师引领”“自我学习”的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模式,聚合优质资源,推进农村教学点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走出去,开阔眼界。“三校融合”中的“三校”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学员任职学校。应该说,乡村教师不一定全都是专业上的弱势者,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处在中国教育的底层。有的乡村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从未跨出省门,有的甚至从未迈出过本市区域,一辈子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地耕耘,却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所限难有太多作为。他们是最急需高质量培训的群体。在“教学点全科教师培训”的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都要到高等师范院校进行高端培训。每到放寒、暑假,教学点老师们在进修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的带领下到闽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学习,聆听高等学府教授们精彩的讲座,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这对拓展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正常上课期间,他们则分批轮流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研训。这样高端的培训让教学点教师受益匪浅。某一偏远的教学点教师从杭州听课回来后写道:杭州“千课万人”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情四射的示范课、见解独特的报告、思维碰撞的互动点评,让我这个来自偏远山村的语文教师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精彩纷呈;原来当语文教师是这样的幸福。名师也是磨砺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2. 请进来,增强内功。每一个学期,市进修学校都会邀请各路专家到“家门口”进行全员培训,如信息技术培训、汉语言知识培训、论文撰写培训等等。福建省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全国模范教师陈文明老师先进事迹报告《执着追求,成就教育梦想》感动着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陈文明老师是乡村教师的典范。他1982年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的事迹告诉了乡村教师突围之道――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构筑自身的思想园地,坚守教育信念。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凡人、平凡事、身边人、身边事,点燃的是希望之灯,照亮的是人生之路。
3. 同进步,导师引领。教学点培训引用国外先进的“导师制”“指导小组制”,制定“导师责任制”实行培训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奠定基础。笔者和进修学校高级数学教研员黄老师与最偏远乡村的五位年轻教师结为师徒。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014年12月,天上飘着小雪,我们第一次下校培训,山路十八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我上了一节科学示范课后,听了罗老师、范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和一年级语文单元试卷讲评课。听他们的课,我和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由于长期在农村教学点(完小)教学,缺乏信息沟通、专业引领、合作研修,他们个人专业成长基本停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陈旧,教育素养逐步退化。
面对这五位年轻的教师,作为导师的我们该做什么?上示范课、听课、点评、研修是不可少的,但仅这样的常规培训是不够的。有什么方法能让地处偏远的山村教师、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起享受现代教育资源?我想起了2013年去支教的某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只有5位老师(其中英语教师还要走教),四个年级,共38位学生。这个教学点是我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运用示范点,老师们的授课与全国名师精彩的讲解完美结合。拿音乐课来说吧,老师在一节课里同时上两个年级游刃有余。当二年级学生听视频里的老师上课时,执教老师便去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当一年级学生欢快地跟着视频且歌且舞时,老师又到二年级组织教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引导孩子们分享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研讨会上,我把这个教学点教学情况向老师们做了介绍。这些好学的年轻人听了很感兴趣,很乐于去学习、去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看到了曙光。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能。我开始忙活起来,调查、搜索资料,写课题论证……向省科学规划办申请课题研究。可惜这个课题申请未通过立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教学点数字化资源”运用的实践研究。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导师组成员、教学点教师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15年5月,我们特邀示范教学点负责人冯老师前往该教学点一起做培训,不料出城不到10公里出现了极其惊险的一幕:刚学会开车的黄老师一个小小失误导致车子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右边的山崖,眼看车子就要冲出排水沟,坠入深谷。“小命难保”的念头刚一闪而过,我已被甩到右边的座位上。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车子竟然冲出排水沟折回到公路上,惊魂未定的我们赶紧下车,只见右边车门磨损得惨不忍睹。没想到,黄老师很淡定地说了一句:“没事,车还能跑。我们继续前行!”每次我想起这件惊心动魄的事,常会为自己,为我们的团队而感动: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人活着有时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精气神。
三、挖掘潜能,同伴互助
1. 创建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尚未开发的巨大课程资源。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参与、研究,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是难以成功的。为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珍视教师自身的资源。
冯老师给该教学点带来了不一样的培训,一次教学点与教学点的深度交流。他不仅倾情提供了1至4年级全部学科的教学资源,还就地用“数字化资源”上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示范课。直观的演示,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上完课后,冯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链接资源库、如何解压、如何寻找有用的材料……老师们在冯老师的指点下,逐一上台学习运用。
在这偏僻的山村,一群爱学习的年轻人,经过半年的摸索都能较熟练地使用“数字化资源”,如视频的切换、师生的互动、与视频同步学习、老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等等。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如语文课,如何让乡村学生按视频的标准有声有色朗读课文;数学课学生看一遍视频还不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补充视频的不足等等。老师们不仅能反思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法,改进教学方案。
数字化乡村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63-05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步应用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1]。教育信息化其成效或最终目标体现于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最大化。所以,教育信息化能否深入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直接的参与者与组织实施者,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最终目标的实现者。
数学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把图形、声音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脑、耳、眼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如何把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农村,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以,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展开调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金华地区处于浙江省中西部较发达地区,根据金华市教育局2013-2014学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金华地区68.9%是农村小学,共293所,其中镇区127所,乡村166所;农村小学数学专任教师占其小学数学专任教师的60.6%,共3229人,其中镇区2041人,乡村1188人。金华地区在2011年前已经实现了“百校上网工程”、“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金华市教育信息化123工程”等。目前,金华已经建成金华市教育计算机网、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农村小学实现网络主干宽带达到1G,学校100M接入该网,做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农村小学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100%,小学中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金华市农村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达到要求并逐步完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2]
面对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如何?本文通过深入金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等,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化的完美融合探索对策。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小学地理位置、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计算机等指标,第二部分是在前期对大量文献检索研究前提下,依据《规划》与《纲要》,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得出现阶段衡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工具软件与应用、资源共享与共建、教学与技术融合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20个二级指标。初始问卷完成后,选取金华地区10个县市镇区小学、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共40名进行预试、问卷认知访谈,根据访谈反馈情况对具体题项的表述进行修改,确保教师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不会出现认知偏差。
本次调查根据金华农村镇区小学与乡村小学数量比,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7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99%,其中镇区小学390份,乡村小学175份。同时,我们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深入课堂听课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调查能够反映金华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
(1)教育信息化的认同
教师基本认同教育信息化与自己的数学教学关系紧密,能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从表1看,无论是镇区小学还是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育信息化与数学教学有关系,认为关系紧密以上的达82%,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在深入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听课与访谈时发现,乡村小学虽然教师与学生数较少,但教育信息化装备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有的乡村小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学生数逐渐减少,教育信息化装备比例反而高于镇区小学。
(2)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多,但针对数学教学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偏少。41.5%的教师认为培训与学科教学针对性不强,调查显示,100%的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但针对数学教学的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很少。访谈中还发现,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是由电子白板供应商承担,但不同的电子白板厂家设计的工具软件不同,教师使用时要进行不同的培训,造成使用技术上的障碍,不仅增加教师负担,更对提高应用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教师在对培训内容的期望上,77.4%要求学习电子白板使用,52.3%要求学习超级画板,51.6%要求学习几何画板,50.3%要求学习Flash。
2.工具软件与应用
(1)工具软件的使用
数学教师对常用教学工具软件Word与PPT熟练,但对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却不怎么使用或不用。
分析表2发现,教师常用且比较熟练的教学工具软件有Word与PPT,访谈后得知教师均参加过Word、PPT与Excel使用的学习与培训。而生活中使用QQ与微信进行沟通最普遍,且使用QQ与微信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摸索产生的,因为这两项工具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而数学教师在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有53.8%和56.8%的教师没有使用过,调查显示没有进行培训、学习是导致该结果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培训过但由于应用偏难才会不怎么使用甚至从来不用。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普遍能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但经常出现媒体使用不当的现象。当前,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每周5个学时,三、四、五、六年级每周4个学时,部分小学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1学时。根据表3数据,结合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可看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是PPT,有的教师可以说达到滥用的程度,如在教学列竖式计算184÷46时,部分教师把演算过程也用PPT播放,影响小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计算方法,这些教师似乎离开PPT就不会讲课了。
(3)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利用
教师能共享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薄弱。32.9%的教师是现成课件直接运用,49.6%的教师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只有17.4%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工具软件不会用,做不出自己设想的效果,其次是自己制作课件素材少。
3.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共建
(1)网络与教学资源网站
办公室网络流畅,但是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调查显示,88%的教师所在办公室网络通畅,所有教师办公室都通网络。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站不熟悉,情况是:48.2%的教师对“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不熟悉,49.7%的教师对“浙江基础教育资源网”不熟悉,52.6%的教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不熟悉,浏览最多的是自己学校网站、金华教育网站,其次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网”。访谈中得知,金华地区农村小学数学教材基本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参与开展的数学教研活动时,会引导教师上该网站浏览课程资源。
(2)数学教学数字资源
学校网站教学资源匮乏、更新慢,适用数学教学的数字资源较难找到。
调查显示,5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网站内容匮乏,学校网站几乎都无法上万方期刊这类教育数据资源库查找并下载教学中所需资源,34.1%的教师认为学校网站资源更新慢。
(3)数字化资源下载
数字化资源应用不理想。调查显示,影响教师下载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的主要因素是网上资源与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符,其次是网上资源更新慢,再者是下载要收费。
(4)教学资源上传共享
很少教师愿意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网站共享。调查显示,影响教师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与大家共享的因素有:72.9%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没有多少创新,37.4%的教师是找不到适合的网站平台与不知上传方法,11.6%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自己拥有知识产权。
4.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
教师有积极探索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识,但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与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
在深入课堂听课后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探索如何使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但是进程非常缓慢。调查显示,影响应用教育信息化进行教学的因素包括:①缺乏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②缺乏能制作出与本人的教学设计一致的软件,③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④课前备课量增大,⑤使用效果不尽人意。
(2)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
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影响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调查显示,职称在小学高级及以上的教师对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怎样融合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与新入职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当在上课时课件预设与学生想法不一致时,只有2%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件,48.5%的教师偶尔能调整课件,还有30.9%的教师是无法调整课件。
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设想一条线、小学生学习认知一条线,信息媒体又一条线,这3条线处于分离状态。部分直接用光盘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双方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利用效果
教育信息化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多种能力,但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应用于自己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调查显示,只有19.3%的教师对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用于自己教学的效果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项:68.3%认为学生情况不同,出现“水土不服”;41.9%认为自己钻研不够,没有用好用活优质资源;38.7%认为教师个体素质不同,出现“东施效颦”。
四、思考与对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3]。由上调查分析可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对策。
1.各方参与,激发教师内动力
(1)政府牵头,组织各种教育信息化推广活动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牵头,深入农村,组织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宣传推广会,典型引路、示范引领,如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Web2.0、混合学习、移动阅读等的展示[4],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看到教育信息化下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得到减轻,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这必能激发教师投入到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热情。
(2)有的放矢,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支撑。国培、省培、区培各级各类培训组织者要深入农村,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培训专家提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每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如: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中,要求每位教师5年内完成360学时的培训,我们还可建议360学时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不能少于90学时。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如开设“超级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的培训。
2.顶层设计,工具软件简单化
(1)工具软件简单化,利于一线教师普及应用
工具软件开发应遵从简化原则,从全面需求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当技术趋于简单化时,技术才能得以广泛应用。如:白板开发商的应用软件要标准化,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研发机构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开发功能全面的学科教学平台。有了好的学科教学平台,师生易学易用,使一线教师能像使用传统教学工具一样,操作方便,这样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2)课件微型化,便于一线教师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探索建构的课堂,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任何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课件”都无法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因此,课件开发研究机构需要把数学知识分解成像“原子”一样的“知识原子”,对每个“知识原子”开发出微课件、微素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微课件、微素材,根据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成”情况,运用工具软件进行组合,使学生动态的建构“知识分子”,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以人为本,资源建设个性化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关注人的个性发展。[5]
(1)公建众享资源开放化
公建众享,国家出资、名家建设、一流水准,像“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等,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应引导教师用好这些资源。同时,区域教育领导部门应以区域为单位购买一些大型的商业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都有大量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且数据库资源更新快,检索方便,区域内开放这些数据库资源,真正实现公建众享,有助于打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
(2)共建共享资源特色化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建具有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并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特色资源库,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应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教研、科研、信息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数字资源的建设要着眼于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的积累可以通过各种比赛、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把自己创造的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建设符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需求的本土化数字资源库,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验、智慧共享的目的。
4.协同发展,教学与技术融合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把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才能实现1+1>2。
(1)构建高校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
高校专家对教育新理论、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信息技术把握深刻,而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特点了解透彻,高校专家团队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构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恰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建构新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理论,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课程,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培养人才。
(2)构建区域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
在城乡学校之间,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别。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使教学与技术融合,需构架城乡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由数学教研员、信息技术教研员引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的探索[6]。在共同体中要努力建设好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验区和示范课堂,通过实验区和示范课堂在数学教育信息化上积极探索,出经验,见实效,用成功的典型和经验带动共同体中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体
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双向融合,还需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等多学科联合共同体,开展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校本培训,建立学校微信论坛,借助微信论坛交互性强,便于交流,可随时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内而发的投入到探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中来,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蔡洪祥,卢晓华.加快金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1(3):50-54.
[3]托宾・哈特(著),彭正梅(译).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2.
[4]胡铁生,黄明燕.融合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4):21-30.
数字化乡村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数字中国;农业保险;现代化
1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在沿着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为:通过保险公司以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补贴农民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遭受的经济损失。如图1所显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2010年至2019年赔款给付和保费缴交都呈现递增的态势,这为农业经营与生产伫立起越来越坚强的防护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为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在2006年推动保监会降低对保险公司的管费收费标准以缓解保险公司的资金紧张,促进保险公司的发展。到了2007年,中央财政为了鼓励农民自愿投保,了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减少农民投保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2012年了《农业保险条例》,规范了农业保险活动,提升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抵抗风险的能力。2015年,中央政府开创了农险发展新模式——“保险+期货”,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与期货市场捆绑,促进了农产品保值。2017年,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开展特色农业保险,鼓励地方政府及保险公司多途径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价格指数试点,从而建立起农业保险的收入制度。到了2019年,以加快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和林草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尽管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但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上升速度较为缓慢,说明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2“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强调“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数字中国”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数字中国”包括了“宽带中国”、大数据、“互联网+”、数字乡村等,在“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在手机不离身的时代,网民大规模增加,7.72亿的网民中高达7.20亿的即时通讯用户,人均上网时间也达到每周27h的高峰,这表明“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有关数据显示,以智能化、高端化、高科技化为代表的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三分之一、对城镇化就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白皮书(2019)》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去年达到了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正在实现跨界融合和全面创新,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全球企业发展主旋律。
3农业保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就出现私人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产品的现象,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者对农业保险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Just(1999)、O’Donoghue(2014)都研究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的相关性,指出政策性补贴能明显提升农民的购买欲,但在保费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只有少数生产高风险农产品的农民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同时,O’Donoghue(2009)等人在进行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研究发现农业补贴包括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能增强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Yamauchi(1986)通过研究日本的强制性农业保险政策得出,农业保险有平滑收入的作用。该政策的实施能使大部分农户享受农业保险,能使农户在灾害严重的年份提高收入的稳定性。直到20世纪末(1982年)中国才开始出现一些由保险公司和民政农业部门主导开办的农业保险业务。此后,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起点低、速度缓慢,保险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到2013年,农业保险渐入人心,试点范围也不断扩大,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正式形成。但国内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数字中国”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通过知网进行检索,输入“互联网+农业保险”,按主题搜寻,与“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的学术文献仅14篇,输入“智慧农业保险”,按主题检索,相关学术文献仅5篇。而“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难以支撑农业保险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为国家的农业产业提供可靠的保障,改善农民预期产业收入,走向双赢才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方向,所以必须正视如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度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行业缺乏专业性人员、农民投保意识不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农业保险亟需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应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因此,需要在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基础上创新和丰富农业险种,针对不同的农业产品因地制宜地推出带有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类似于淘宝店的网络销售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供应要跟得上需求才能更好地拓宽市场。基于购买农业保险的大多都是农户,应将农业保险条款设置得更通俗易懂,满足此消费群体的文化水平,利于消费者了解农业保险产品,防止部分农户面对冗长的保险条款产生误解或增大不信任度。农业保险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严重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些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充分利用大数据掌握大量的保险信息,钻合作条款的空子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谋取农业保险收益,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的持续亏损而退出农险市场,造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萎缩。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数字化”
4.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农业保险“数字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保险形式,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更快更好地推行到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因素,也是一直制约着农业保险“数字化”的首要障碍。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网络支持,农业保险就难以顺畅地实现获取市场信息、保费保额测算和勘测定损等功能。我国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农村在2016年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7%,但直到2018年,全国的网络普及率才达到59.5%,而农村网络普及率只会更低,这对“数字化”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巨大障碍。4.2农民投保的消极性制约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推广。农民参保的意愿不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与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有关。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分布,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基于此,中国大部分地区无法做到土地集中管理,导致许多农民人均耕地不足,收入水平无法提高,故不愿意花费金钱进行投保。二是与农民心理活动有关。他们中的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多花心思和精力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就能避免遭受损失。并且不少农民认为天灾人祸发生的是小概率事件,没必要为其花费一笔费用。三是与经济水平和生活压力有关。虽然国家实施了许多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只靠农业收入,大部分农民在支付日常开销、看病吃药、子女升学和赡养老人等费用后并不充裕,因此他们常常抱着能省则省的思想,不愿意支付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市场运营需要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打造一款这样的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又会制约着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发展。4.3农业数据获取难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正在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村推进进度缓慢,这也间接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难于推进,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农村无法做到信息实时、实地共享。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第五代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现在还无法做到彻底融合,这导致与它们相关的设备可操作性并不强且价格高。二是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义务教育普及范围不断拓展使农村人口平均文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但是老一辈农民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而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制约了现代数字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农业数据的收集。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的研发离不开科学数据共享。“数字化”要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自动理赔,而当前,气候数据不够精密、监测站数量也不够,无法满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数字化”发展。
5“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数字化乡村教育范文5
陆克俭:从世界发达国家幼儿教育发展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从国内一些著名幼儿园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观、儿童观的进步与创新,教育环境创设与教育方法的革新等,都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密切关联。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一个最大特征。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正处于加大投入、提高品质、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落实学前教育“国十条”要求的“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过程中,一些地区过度重视房舍、操场、玩具等硬件的投入,忽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轻视数字设备和系统添置与构建。所以,在大力新办和改建、扩建幼儿园时,我们需要在幼儿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避免步入室内外设备环境“城市化、教育技术手段“乡村化”的低水平发展模式。
我认为,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落实与普及,将会有助于学前教育“国十条”、“公益普惠”方针的落实。
首先,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化幼儿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办园水平,满足市民对幼儿教育不断提升的要求,必须加强走现代化幼儿教育的道路。一所现代化、高质量的幼儿园,如果没有一套以网络平台,将办公终端电脑、教学终端多媒体电视、互动多媒体触摸白板、安全监视系统、媒体终端DC、DV等构建起来的教育信息技术系统,是名不副实的。一所新幼儿园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教育信息设备与系统的构建应该占硬件投入的五分之一,因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前教育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其次,在实现入园机会、优质教育机会的相对平等方面,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将改造传统的管理和教育,这对幼儿园管理者思想、方法、效率的不断提高,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进步与革新,对优秀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传播与运用,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学前教育方面推广落实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大面积、大幅度地提升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水平,缩小不同等级幼儿园之间的距离,促进广大幼儿园办学水平的平衡发展,从而扭转“入好园”的困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对当代幼儿都有哪些影响?
陆克俭:“网络时代”对当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别是智力开启和发育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现在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开始玩弄鼠标、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电脑上网了,他们的大脑里接受了海量的图、文、影像、音乐等信息,他们大脑的视觉中枢、语言中枢、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都得到了丰富的刺激,获得了良好发展。相比“小人书和收音机时代”偏重单一的视、听觉记忆型的幼儿,生活在网络环境下的幼儿,他们的大脑活动多是视觉、听觉、运动觉联动型,在他们的思想中形象更加丰富、想象更生动,他们的学习欲望更强,懂的知识更多、动手能力更强、语词表达更丰富,情感表现更多样。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如何看待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定位以及它与中小学信息化之间的差异?
陆克俭:学前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信息化的确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由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决定的。中小学阶段,儿童以知识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其活动中心是学科教育;而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和行为的社会化是主要目标,其活动中心是生活教育。
我认为,学前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三个独特之处:
一是,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平台的终端设备上强调师生互动合作。例如,教学终端设备采用能够实现师生教学互动的电子白板系统,选择使用那些能够互动的软件和有触摸、点击特点的教学课件。
二是,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多媒体库更加广泛和丰富,古今中外,生活、教育方面一切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社会知识,儿歌、童话、故事,舞蹈、游戏、歌曲、图画的影像、图片、动画、音乐资料都包含在内。这些资料使用者可以是教师、家长,也可以是幼儿。
三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尤其重视家、园之间的沟通、互动。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尚不属义务教育,所以取得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的认同和信任,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更好地通过网络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中的生活、学习、活动以及表现,如何快速地掌握家长对教师、幼儿园的意见,是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曾经谈到过,未来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会迈向手指触摸的时代,为什么“手指”会成为这一领域的大趋势?
陆克俭:以往的信息数码终端设备操作需要用固定的编码键盘、繁琐的操作程序来进行操作,这束缚了幼儿运用电子终端设备了解世界、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能力。
电子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价格的下滑,特别是触摸屏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触摸学习软件的配套开发,将为当代幼儿探索世界、获得知识、交流思想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明天,触摸屏平板电子产品将以教学设备和学习终端产品“触摸平板”进入幼儿园,幼儿通过手指的触摸点击就可以自如地进入他们想要了解、思考、交流的世界。
数字化乡村教育范文6
关键词:彝族;古籍文献;信息数字化;意义
彝族古籍文献历史悠久、内容涉及广泛、各显特色。是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原始资料,也是彝族文化传播与流传的重要媒介与文化因子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改革,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的深化和扩宽,其中为了资源共享而进行不断的信息数字化处理是很复杂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古籍文献传承与保护工程。信息数字化处理是时展的要求,有重要的意义与功能。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对彝族古籍文献信息数字化意义的观点。
一、彝族古籍文献信息化是使彝族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彝族文献产生与发展源于流长,是彝族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彝族人民长期与自然斗争中的社会实践产物,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道德、心理、军事、医学、教育、哲学、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等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的文献反映了各个时期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特点,也就是彝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文献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大部分是不一样,但也可能一样。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民逐渐意识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开始出现就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是能够得以发展和存在的,由于彝族古典文献的复杂性特点,要考虑如何把这些文化得以良性发展和延续下去。今天的社会不是以前的社会,人类智慧在不断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去保存与传承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不进行数字化管理与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载体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因为文献材料的特点和时间的久远,如果不更新保护方法,到了一定时间后文献载体就会腐烂,腐烂之后就流失了,后人想研究也没有办法研究。比如:在我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镇洛博村一组),我的叔叔是个毕摩①大师,他拥有三十多本彝文经书,叔叔去世了,遗体火化之前都把经书些挂在灵堂里,很多亲戚朋友都只能在这天才能有幸目睹这些珍贵的经书,因为毕摩经书不随便拿给他人看。
在这期间我发现有些书的年代太久远,加上基本上都在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部分书都很破烂了。这些经书是我们吉木②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族宝,如果不加以保护,那么就将腐烂,腐烂的话也就间接的丢失了很多彝族文化,这些经书的内容涉及较广,不只是单纯的用于祭祀的经书。当然这只是发生在彝家寨子的一个例子,大部分地区和民族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所以国家正在投入大力的人力物力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进行抢救与保护研究,彝族文献就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对彝族文献进行数字化信息处理以后,将不在面临这些问题,只要做好了第一步,以后也将永远矗立于人间,供彝族文化爱好者共享与研究,丰富人类文化遗产。所以对彝族古籍文献的信息数字化处理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民族文化工作。
二、将从时间和空间上节约很大的成本。
实现了彝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后,用扫描、复制、照相、文字录入、摄影、声音录入等方法进入网络资源库。人民在想运用的时候就会很方便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市还是乡村、在家里还是办公室、在野外还是室内都可以很方便的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研究与运用。如果没有数字化建设的文献研究,在国外搞彝族文化研究的人在需找其需要的彝族古籍文献时,到国内来查询也得花很大的精力,比如通过邮寄或者朋友的帮助来完成其所需要的资料,甚至有些需要自己亲自前来查询资料。在国内也一样,没有彝族古籍数字化信息的研究,你需要一个图片或者一段古彝文字的时候,身边没有这些资料,也得花很大的功夫去查询,尤其是在离藏书点比较远的地方,如果没有朋友帮助你或许自己亲自去查阅。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有了彝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研究,使人民研究倍感便捷,避免了很多传统的研究手段。使得彝族文献的检索、查阅、再现、传递传播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文献信息数字化的重大意义。
三、使文献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
彝族古籍文献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传统的研究,这与彝族古籍文献的复杂性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随着国家的重视与研究者的不断思考与总结,使彝族古籍文献的研究走上了信息化的高速网络研究,这是难能可贵的机会。当然现在很多工作还在处于初期阶段或者发展阶段,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彝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研究与开发运用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这无疑是彝族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将丰富整个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研究深度,充实整个古籍文献的研究范畴。如此重大意义的研究毋庸置疑地使整个文献学的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伟大举措,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文献研究工程,目前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需要每个彝族文化爱好者去关注与研究。(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解:
① 毕摩:音译,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彝族原始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是彝族民间宗教活动中能够沟通神、人、鬼的具有渊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宗教神职人员。
② 吉木:音译,是彝族的一种姓,同一种发音的姓用汉字表达出来不一定都一样。大小凉山吉木有四种。这里是我所在家支的那个姓,这个吉木属于大凉山海子惹所家族下的一种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