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财务预警; 风险监管; 工商银行

一、背景及研究述评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美国商业银行又一次受到了倒闭浪潮的冲击,截止到2010年10月,已经有200多家银行倒闭或经营困难,震惊全世界。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传递者,又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对其风险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国有性质以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原因,导致其对风险的敏锐度弱,因此对其风险预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国有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开始得到关注,主要从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瞿旭等(2009)指出内部控制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最有力手段,他建议明确内部控制的权责以改善商业银行实质性漏洞披露的质量。周莉莉、陈杰(2010)分析了国内成功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得出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保持稳健运行的关键。张凤环(2011)鉴于商业银行面对金融风险不断积聚的现状,建议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审计队伍的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引进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在财务预警方面,针对目前银行普遍存在不良资产率过高、银行资本金太少、表面盈利,实际亏损等问题,陈晓坤(2005)指出要通过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来防范和规避银行的信贷风险。方庆煌(2009)指出,银行必须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以应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以正确判断运行状况。张其广等(2011)指出财务作为银行风险的高发部位,应该加强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潘学模、蒋圣丹(2011)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在银行风险控制中,应该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结合运用,同时对其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理论探讨。赵蘋蘋(2011)讨论了将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起来的策略。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银行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方面都有了一定量的研究,但对于二者结合起未对银行风险进行防范的问题还未充分研究。内部控制侧重内部风险和当前风险的控制,财务预警侧重外部风险与远期风险的控制;内部控制现在能够做到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但是很难做到事前控制,而财务预警则能做到事前发出警告,二者结合运用到银行风险防范中,理论上能起到协同效应。因此本文将基于这一个思想,寻求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参考《新巴塞尔协议》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核心指标(试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笔者建立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它主要考虑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和资本风险四个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过程评价偏向于定性指标,结果评价主要为定量指标。本文主要探讨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银行的风险预警,因此在内部评价指标方面主要选择了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1)按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即营业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入建立了盈利能力指标,同时按照成本与收入配比的原则,在盈利能力指标中加入了成本收入比。(2)商业银行通过计提准备金的方式来防范对其有限的资本产生侵蚀,为正常经营提供前提条件。因此本文用安全性指标来监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3)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金融业务融资来解决自身流动性问题,而由于政策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其负债途径有限。(4)其他指标主要与非财务因素相关,在银行风险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指标,可以克制财务指标的静态性和滞后性,使得预警结果更客观。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显著地被第一大股持股比影响,因而将其加入了其他指标体系中。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现有银行风险预警中的非财务指标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中除财务报表以外的披露信息,包含市场交易信息,银行其他公告等。具体指标如表1。

在以上指标中,银行的资产安全性是其正常发展、经营的前提,因此它在指标建立方面相对较多,以期权重较大。正向逆向指标主要是针对财务指标,指其数值大小跟风险的关系。风险预警指标阀值的确定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重要指标的阀值已经确定。

三、数据处理

(一)无量纲化处理

指标建立后,为了消除指标单位量纲的差异,需要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也即无量纲化处理。本文对所建立的指标采用极差法无量纲化处理,因为极差法不要求原始数据的分布及数量。上述指标体系中的正向指标——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净利差率、银行利差率及利息回收率需要指标值越大越好,采用公式予以无量纲化;对于逆向指标——成本费用率、不良贷款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率、中长期贷款比例等,要求指标值越小越好,采用公式予以无量纲化;对于适度指标——流动比率,要求指标值为一固定值,最好采用公式,其中q为该指标的最佳值;审计意见可以不进行无量纲化。

(二)指标权重确定

对于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都是分布在0~1之间,运用SPSS20.0软件剔除相关度高的变量。为了便于进一步处理,需要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众多权重确定方法中,综合来说,变异系数法是一种客观又科学的方法,并且对于样本没有特别的要求。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三)模糊聚类分析风险预警方法

本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含有内部控制指标和财务预警指标的预警体系进行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算法分类简单且精度较高。简单的比例分析法是通过对比指标取值与标准值得出综合评估值,与之不同的模糊聚类分析算法则提出不同指标的分布特征,运用综合判断向量生成银行风险综合指数。

1.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最后指标为N个,因此需建立评判指标域X,即。

2.根据银行风险预警的需要,将银行风险划分四个评价等级,分别为:“绿灯”(资产状况良好,风险小,处于安全状态);“蓝灯”(资产状况较好,风险较小,处于较安全);“黄灯”(资产状况较差、风险较高、危险);“红灯”(资产状况很差,风险很高、很危险)。因而建立评判等级域。

3.计算各个等级评判的标准值及相对隶属度。对于不同等级的标准值建立了N*4阶对应N个指标、四个等级的标准值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实际值对于不同等级的相对隶属度: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风险等级,并以综合判断向量为权重,以此计算不同时点、同一银行的风险指数。

四、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的商业银行。我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7年的改革发展,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轨道。本文选取工商银行作为案例分析,数据来源于工商银行各年年报,运用SPSS20.0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了指标X14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因其与X8和X22高度相关);剔除了X1、X7、X23,因与X2资本利润率高度相关;剔除了X3、X21,因与X4高度相关;剔除了X5,因与X13高度相关;剔除了X18,因与资本充足率高度相关;剔除X16,因与X20——存贷比高度相关。在剔除的这些指标中要充分满足安全性权重偏大的要求。根据筛选出来的15个指标建立指标域X={X1,X2,…,X15}。运用变异系数法得出权重如表2。

运用系统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阀值如表3所示。

根据公式(1)(2)算出各个等级的隶属度,使用 matlab做矩阵运算,得出工商银行2007—2011年的综合风险。

以2011年为例,工商银行2011年各指标的实际值和隶属矩阵如表4所示,得出综合判断向量为:B5={0.85,0.11,0.03,0.0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工商银行目前为安全等级。

用0、40、80、100作为四个等级的综合风险指标,表5以综合判断向量B为权重,加权平均得出良好的银行风险综合指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到2011年工商银行处于安全地带,且其综合风险指数为7.51。同理可得工商银行2007—2011年的综合风险指数如表6。

从图1可以看出,2007—2011年工商银行的总体风险呈下降趋势,且一直处于安全地带。在这几年中,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风险最大。从2008年到2009年,由于我国宏观形势不断好转,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定,工商银行的风险明显下降。从隶属度分析看出,工商银行的利率风险较大,同时,应提高流动性比率,降低不良贷款净生成率。

五、结论

本文建立了基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相结合的银行风险指标体系。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风险分析时,首先安全性指标所占权重比较大,尤其是其中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所以各个银行一定要保持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在一个健康的区域内。其次,流动性风险、获利能力和其他相对权重较小。从隶属度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较差,所以各个银行要采取适宜的对策应对利率风险。另外各个银行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可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丰富结果。

【参考文献】

[1] 曹昀.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体系的影响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1(1).

[2] 申富平,马世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关性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2).

[3] 张凤环.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启示[J].财会研究,2011(22).

[4] 周莉莉,陈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5] 瞿旭,李明,等.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4).

[6] Thomas O. Stanley, John K. Ford. The Application of a Risk Index Model to Strategic Marketing Programmes for Commercial Banks Type: General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86(4).

[7] 张其广,汪红缨,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创新[J].绿色财会,2011(8).

[8] Roberto Ruozi, Pierpaolo Ferrari.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in banks: economic and regulatory issues[M].Springer Briefs in Finance,2013:1-54.

[9] 潘学模,蒋圣丹.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运用之理论探讨[J].会计之友,2011(7).

[10] 赵蘋蘋.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策略[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11] 常红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 杨轶.财务预警研究中非财务指标选择综述与评价[J].财会通讯,2008(6).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演进特征; 文献统计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57-03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有学者开始探讨内部控制问题,但当时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足够重视。90年代初,有学者将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做了简要介绍,并称其为“财务内部控制研究的里程碑”[1]。2001年银广夏事件出现之前,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局限于会计内部控制领域,而且着重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研究[2]。银广夏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出现之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开始加紧制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并积极推动内部控制的落地实施[3]。从2005年开始,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文件,要求并引导上市公司以中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从发文的部门、频率和数量上来看,我国政府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这一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纷纷展开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讨论,掀起了一股研究内部控制的热潮。

社会各界对内部控制展开积极研究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出现了大量关于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从不同视角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本质等基本问题展开探讨;另一方面还出现了一些从不同行业特点、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业务单元等多重实务角度展开研究的文献。研究视角的多样化表明人们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度比较高,但同时也表明人们对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认识不同,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为了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演进特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理清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存在问题,本文以研究视角为切入点,在经验判断和文献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选取了九个主要的内部控制研究视角作为分析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研究设计与统计结果

(一)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方法[4]。首先,依据研究经验和初步的文献检索结果,选取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体制”“内部控制结构”九个主要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作为分析对象。在此基础上,分别以这九个研究视角作为文献检索内容,在CNKI上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1979―2014年为检索区间进行检索。根据统计检索结果,发现大部分文献出现在2001年以后,又以2001―2014年为检索区间进行检索,进一步统计检索结果。被检索文献来自期刊、报纸、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学术辑刊和商业评论八类文献来源。最后,根据整理的统计结果,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演进特征进行分析。

(二)统计结果

根据检索结果整理的文献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内部控制研究视角的关注程度,表1中的“研究视角”是按照1979―2014年文献总数量由多到少进行排列的。“最早文献年份”一栏列示了不同研究视角在CNKI上可检索到的最早文献出现时间。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文献出现最早,即1981年;而关于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框架和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文献出现相对较晚,即都是2001年。同时可以看出,大部分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主要出现在2001年以后,这些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成果。因此,本文也以2001年以后的文献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展开分析。

三、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演进特征分析

(一)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文献统计数据显示,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的研究都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文献。此外,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还发现了研究视角交叉的情况,如“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视角呈现出多样化、交叉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是相对积极的,研究思路是相对开阔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对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特别是对内部控制的本质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二)研究视角的关注度呈现层次性

从表1中的文献检索数据来看,国内对内部控制研究视角的关注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如果将文献检索数量作为相关问题关注度的替代变量,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研究视角分为关注度较高、关注度中等、关注度较低三个层次。其中,关注度较高的研究视角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关注度中等的研究视角包括“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框架”;关注度较低的研究视角包括:“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体制”“内部控制结构”。关注度较高的研究视角在文献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相反,关注度较低的研究视角在文献数量上占了绝对劣势,而关注度中等的四个研究视角在文献数量上居于前两者之间,并且各研究视角的文献数量相差不是很大。但是,关注度较高的研究视角并不代表一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能是由于研究习惯或者学术“搭便车”行为所致。例如国内很多学者习惯从制度层面对经济和管理领域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研究,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研究内部控制制度的文献。研究文献越多,可参考和借鉴的成果就越多,就越容易通过“搭便车”行为产生新的文献,但是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却并不一定增加。关注度较低的研究视角也并不一定说明研究价值较低,可能是由于研究难度较大,研究工作较难开展所致。例如,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效率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一问题倾向于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而相关数据是不容易获取的,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相关的研究文献出现较晚,数量也较少,而且采用实证方法的文献也不多。

(三)研究视角的关注度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和理解的深入,以及内部控制实务工作的开展,人们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视角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关注度中等的研究视角和关注度较低的研究视角两个层面上。关注度较高的两个研究视角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图1所示,在2001年左右,“内部控制系统”和“内部控制机制”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两个研究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当时系统论运用于管理研究的热潮所影响。“内部控制框架”一直处于第三关注度的位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随着2008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官方释放的信号引导了内部控制的研究方向发生变化,因此有关内部控制规范的文献数量开始逐年增加,在2009年超过了“内部控制框架”,在2013年超过了“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系统”,成为中等层次里关注度最高的研究视角。

从图2可以看出,在关注度较低的研究视角中,虽然关于内部控制效率的文献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这一研究视角最早出现在2001年,比其他两个研究视角出现得都晚,而且直到2010年才突然超过其他两个研究视角的文献数量,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其他两个研究视角虽然出现得相对较早,但是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增长缓慢,并逐渐淡出人们的关注范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视角,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程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受到研究者研究习惯、权威理论、官方规范制度、内控实践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时间相对滞后

本文分别统计了1979―2014年和2001―2014年两个时间区间的文献数量,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1―2014年的文献数量占到1979―2014年文献总数量的绝大部分,除“内部控制结构”相关的文献数量占到文献总量的38%外,其他都占到80%以上,并且还有三个研究视角是从2001年才开始出现的。这说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01年以后,从研究时间的角度反映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与国外相比是相对滞后的。更进一步来看,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对我国而言属于外部引进理论,因此基于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践研究要落后于理论研究。

四、结语

尽管本文的分析没有包含所有的内部控制研究视角,但是通过对九个主要研究视角进行的文献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演进特征、发展脉络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从2008年开始,我国陆续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内部控制相关规范,这标志着我国“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完成[5]。因此,有理由认为,关于内部控制制度层面、体系层面、框架层面以及规范层面的研究,虽然可以继续深入,但是研究价值和意义已经逐渐式微。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逐渐转移到内部控制执行的实务层面,包括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效率评价以及专项审计等相关领域。

【参考文献】

[1] 夏鹏. 财会内部控制研究的里程碑[J]. 中国农业会计,1993(8):34-35.

[2] 杨文卓. 简论内部控制制度[J]. 财会通讯(综合版),1984(7):3-5.

[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獐子岛;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7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13-05

自2016年5月4日起,獐子岛股票(002069)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变更为“*ST獐岛”。獐子岛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创造了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2007年成为达沃斯“全球成长型公司社区”首批创始会员。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综合排名(2008―2010年)来看,獐子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时值今日却被ST,追其根源,与其内部控制缺失直接相关。为此,以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农业上市公司风险特征并结合獐子岛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现状,揭示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战略发展的重大制约性,以此提出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思路。

一、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虽然从2008年起财政部相继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制度和法规层面全面诠释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评价及审计相关内容,但农业上市公司因其经营的风险性、行业特性等问题,在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中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经营风险上升。为此有必要对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剖析,并结合獐子岛的风险现状,对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农业上市公司的外部风险[2]

1.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如干旱、洪涝、冰雹、森林火灾和重大的生物灾害等。农业上市公司自始至终都面临着无数自然灾害的侵袭,企业应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制度,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为最低。以獐子岛为例,在2014年第三季度,獐子岛因北黄海冷水团事件,使存货遭受巨大损失,公告巨亏8亿元。

2.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随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加大税收优惠及补贴。与此同时,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林业企业的乱砍乱伐现象予以限制;将一些重大的动物疫情疾病防控推向市场,使一些农业上市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但国家对农业部分行业的税收优惠及补贴对其发展影响较大。以獐子岛为例,从2003年起,依据国家公布的《全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传统渔业水产品的粗加工向现代的水产品精加工转变,为此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及海域支持[3]。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粮食、蔬菜和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业上市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同时农业企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部分农业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产需脱节,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如销售收入、现金流及利润指标波动较大。由于国家对农业行业的保护,使得部分上市公司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一味追求盲目扩张,使市场竞争力下降。以獐子岛为例,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对水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受国外进口产品的冲击,形成替代品威胁,市场占有率下降,导致市场竞争的风险加大。

(二)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风险[2]

1.经营风险。绝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的产品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食品类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对食品安全质量掉以轻心,就可能导致灭顶之灾,如2008年的三鹿事件和2011年双汇集团事件。为此,国家加大了对该行业商品质量的准入及惩罚力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监控成本和经营风险。

2.管理风险。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家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管理者的个人品质、知识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多以一股独大为主,集权色彩浓厚。受农业生产周期的影响,投资多,见效慢,同时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增长缓慢,使其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居高不下,由此,管理者的经营偏好和趋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上市公司的发展[4]。

分析农业上市公司外部及内部风险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行业特性,为构建符合农业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依据。

二、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以獐子岛为例

2012年6月,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依据沪、深交易所截至2012年4月30日A股上市的2 340家公司年报信息的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日益重视,以及上市公司的积极应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呈逐年提高的态势,但总体在低水平徘徊,2011年内部控制总平均值为31.3[5]。

2012年8月,《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1):制定、分析与评价》课题组用2011年我国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2 036家公司样本数据,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指数评价,研究得出这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不及格[5]。

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共有85家,占整个上市公司总数的3.05%。农业上市公司依据2008年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相继建立了符合目前公司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使农业上市公司增加了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投入,提高了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机制[6]。

杨海琴[1]通过实证研究,对2008―2010年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后得出的结论是: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大部分处于中下层水平,内部控制提升的空间较大。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尚未有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部控制体系,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治理结构的缺陷,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显得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为,农业上市公司总股本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绝对优势,一股独大的现象突出,同时农业上市公司产业链两极分化现象突出,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涉及整个产业链条,一旦发生风险,波及面广,影响深远,从而导致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冰火两重天[4]。

农业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獐子岛,从业绩和内部控制方面来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獐子岛在2008―2015年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均说明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其他监管要求建立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未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但2014年10月30日的“黑天鹅”事件及2016年5月4日的“*ST獐岛”事件充分说明,獐子岛的内部控制暗藏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运行无效。下面从COSO的五要素出发,分析獐子岛内部控制现状。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其他要素能否有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的中心,对构建有效的控制环境发挥基础性的作用。2014年獐子岛在它的内部控制报告中明确指出,獐子岛建立和完善了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通过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达到或实现各项经营管理目标。但实际执行中治理结构混乱,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利失衡,监督不到位,出现管理层收受贿赂被查处事件。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在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信息不对称、个体能力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公司高管的管理哲学、个人的心理特征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司人力资源策略,进而引发经营风险[7]。在2007年及2014年间獐子岛高管人员频繁离职,高管团队缺乏稳定性。同时獐子岛政企不分,一股独大,董事长吴厚刚是獐子岛的核心人物,早在2001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时,吴厚刚既担任董事长,同时又担任獐子岛镇的镇长、党委书记等职。在獐子岛,懂技术懂行业特性、具备胜任能力的人才匮乏,同时考核不规范,退出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公司战略目标、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并引发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并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风险评估的基础,企业面临的风险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评估风险,就会导致控制活动的风险不可控,严重情况下会致使经营失败。獐子岛自上市以来,海域面积及底播数量快速上升。从2006年的65.6万亩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338万亩。未经充分研究及论证即大幅度增扩海域面积,存货比重数年高居不下,投资支出大额上升,决策过程有重大风险隐患。由于快速扩张,加速了企业资金短缺,依靠借债维持日常的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债务成本和财务风险的压力。

獐子岛进行的底播范围非常接近北黄海冷水团活动区,但对此风险没有任何评估与披露;同时獐子岛从浮筏养殖到深海底播,没有做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也没进行深海底播的实验。负责采购的人员因受贿被查处(该团队负责采购虾夷扇贝种苗,而正是这批种苗导致獐子岛巨额亏损),但对此风险獐子岛没有任何评估和披露。

3.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为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识别评估了风险,如果没有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即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也不能发挥作用。獐子岛对于存货实物控制的说法前后不一。《第二期短期融资融券募集说明书》中写明:公司每个月组织一次苗种生长情况的调查;而董事长吴厚刚却说“公司每年分别在春天和秋天对公司存货进行调查”。两种不同的说法,说明獐子岛缺乏日常的检测,无法及时有效地监控存货生长情况和数量。在采购环节控制上,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虾夷扇贝苗种底播计划未以单独议案的形式履行董事会的审批程序。采购一直由原副总经理吴厚记(吴厚刚的兄弟)负责,未定期轮换,采购来的大量种苗无法逐箱检查,验收时未入库,直接播种,导致账实无法核对,监督缺乏。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过程,其确保信息在企业有效传递及理解。2012年高管吴厚记因被举报有受贿行为而离开公司,同年会计人员被移交司法机关。该事件在当年公司财务报告中并未作任何披露,存货的账面价值也未做任何调整。在2014年10月的黄海“冷水团”事件后,獐子岛并未就此事件向投资者做详细的解释,而是任其发酵,造成投资者内心的极度恐慌[8]。对于渔业企业来说,海域面积变动属于公司重大事项。当年度内单笔或累计变动海域面积超过上年年末公司拥有海域面积的10%时,需提交董事会审批并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但獐子岛在年度报告中并未有相关披露,同时对于浅海底播到45米以上深海底播的经营环境事项仅在定期报告中进行了简单披露,未对相关内部风险进行详细披露及监视,以上说明獐子岛在信息与沟通上存在严重缺陷。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要素是否发挥作用的再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中说明: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检测浅标网,对低层水温变化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了海域环境的监控能力。而獐子岛董事长秘书孙福君却说:公司仅能对海域表层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潜标进行温度监测,电子数据每三个月提取一次,对低层水温完全达不到24小时全天候监测的标准,两种说法两个标准,说明獐子岛在内部监督上存在重大缺陷,既然内部监督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外部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现状又是如何呢?由于受到特殊行业、环境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对獐子岛百万亩海域的监盘,同时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獐子岛2013年和2014年半年报表都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致使獐子岛内部监督体系形同虚设。

通过对獐子岛内部控制五要素具体现状的分析,看出其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上都存在重大缺陷,正是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导致獐子岛的内部控制失效、经营失败。那么引起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下面从影响因素探其根源。

三、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念滞后

内部控制从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内部牵制发展到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理念、控制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停留在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汇总上[4],没有将内部控制的本质理解为是一种制衡、监督和激励的制度安排[9]。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制约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正确处理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权责分配,从根本上杜绝舞弊的发生。獐子岛的年度报告和融资融券对内部控制的说明和实际内部控制执行状况比较,差距巨大,说明其内部控制只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及相关法律的要求,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无效。

(二)战略定位缺乏

战略目标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目标和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总蓝图,是实现经营目标的行动指南。农业上市公司虽然在整个上市公司中占比较少,但它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对它的扶持力度,说明农业上市公司战略制定的重要性。从目前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目标的定位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合法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由于缺乏十年甚至更长的战略,所以企业的经营行为短视,导致经营风险的产生。獐子岛虽然打造了同心多元化战略、科技领先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品牌战略及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3],但经营过程中盲目扩张,过分依赖短期债务,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说明獐子岛的战略管理只是写在纸上的一种管理,没有站在公司战略目标的高度去处理或应对危机,缺乏有效的战略协调机制。

(三)风险防范及应对能力较弱

从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来看,风险主要源于外部环境(如经济环境、自然灾害、法律环境等)及内部因素(如公司治理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经营风险等)的影响。对于外部环境风险,企业无法直接控制,但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内部风险因素,企业可结合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及落实加以防范。通常对于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次要综合运用多种风险分析方法对风险因素可能性和响应程度进行排序[7]。獐子岛从2006年起海底底播面积逐年增加,对根本不知晓的深海底播这种风险极高的事项没有进行实验、论证就直接实施,导致“黑天鹅”事件发生。同时占总资产比重畸高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存货一直保持在50%左右,对这部分特殊性能的存货,从种苗的采购、播种、后续监管上獐子岛都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措施而任其在海里自由生长,直到死亡。

(四)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虽然农业上市公司依据现代企业公司治理要求建立了治理结构,但公司董事长和经理两职合二为一的现象时有发生,家族式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健康发展,一股独大的现象导致了决策及经营高度集权,风险加大。獐子岛“法人治理”实质上是典型的内部人控制。股东、治理层、经理层三位一体。獐子岛从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长为上市公司,“内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内部人控制显然已无法满足企业日益扩大所导致的战略推进、经营风险的防范及企业监管的需要。虽然獐子岛2006年上市时,符合深交所公司治理要求,表面制衡,实质很难形成公司持续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内部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一致时,公司可以发展,但当内部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冲突时,内部人宁愿牺牲公司利益,而保全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公司战略发展上采取了一种冒险激进的方式[10],远远偏离投资者所希望的稳健性公司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上,并不是把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正直品格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而是任人唯亲。副总经理吴厚记是董事长吴厚刚的兄弟,负责獐子岛的材料采购工作,2012年因举报受贿而离职,2014年獐子岛虾夷扇贝绝收事件,正是吴厚记团队负责的采购事宜。

(五)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评价贯穿于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始终,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

借鉴陈汉文和池国华[9]的研究成果,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指数来看,风险评估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从行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来看,受严厉监管的金融保险业居第一,2013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63.91%;而农林牧渔业排名最后,2013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42.89%。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年报中披露,一种是单独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与年报同时披露,对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评分均在50%以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持乐观态度,总体自评意见偏高,披露的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11]。

从2008年起,獐子岛开始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进行披露,主要从评价依据、实施情况、缺陷认定标准、具体缺陷披露等方面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对评价有重要影响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从2012―2015年都未披露相应的内容;对缺陷认定标准2011年、2013年、2015年有定性或定量标准,其他年份都没有;具体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情况从2008―2015年獐子岛均为未披露或不存在重要或重大缺陷,而实际情况是2013―2015年,獐子岛内部控制都存在重大缺陷。

以上分析了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内部控制理念滞后、战略定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弱是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四、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举措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要是针对生产型企业常见的18种业务内部控制加以规范的。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其特殊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亟待设计个性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通常以战略导向、价值导向和风险导向为切入点设计。战略导向内部控制体系以公司战略为主线,围绕着公司战略目标实现这一中心进行风险防控,并突出控制体系中内部管理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一致。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在对企业价值链和价值创造源分析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的价值增值放到战略导向的位置。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是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契合到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从而提高内部控制防御风险的能力,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12]。综观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结合獐子岛的具体情况,以风险导向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合理。獐子岛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产生的原因除了内外部环境因素之外,风险评估缺失是重要影响因素。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要求董事会和管理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关键环节,管理层设定的目标要与企业的使命、风险偏好一致。企业应当识别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区分哪些是风险,哪些是机会,从而使管理层的战略目标不偏离正确的方向。针对以上的分析,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以风险导向作为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切入口,识别及应对风险

农业上市公司因其经营风险和环境的特殊性,应设计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精神,设计符合农业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农业上市公司的风险客观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可将风险按来源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如文中第一部分的阐述),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事项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诊断企业面临怎样的风险,哪些是重大风险,从而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加强风险的预防性控制即前馈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根据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构建预警系统,并将风险量化,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同时提高技术和判断,设置预警区间,评价各种风险偏离程度,及时向风险管理部门和决策层发出警示,以提出应对措施[7]。

(二)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下,进一步完善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其长远、科学发展

农业上市公司因其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其经营行为短视。农业上市公司股本偏小,流通股偏低,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的控股地位,极易受大股东的操控。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收效慢、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频发,易导致经营陷入困境,如果企业没有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安排,要想长远科学发展是不现实的。为此,企业首先要理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农业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治理结构的制衡失效,管理层道德缺乏。由于利益的诱使,不惜违背经营目标采取短期行为,使制度的执行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不应有的弹性,导致内部控制的功能大大削弱。由于治理结构的失衡,违背行业发展规律,缺乏风险预警、识别、评估等手段,导致企业担负沉重的债务成本,为企业长期科学发展埋下隐患。理顺治理结构,应考虑调整董事会结构以弥补内部人控制的缺陷,除了配备具有财经知识的独立董事外,聘请农业专家,以增强决策中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平衡内部人的激进、冒险、盲目扩张的行为。

(三)对农业上市公司单独设计符合其行业特性、极具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从动态的角度看,内部控制可以看作是一个设计、运行、评价的循环体。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都依靠评价的评断,查错补漏,为内部控制良性循环提供保障。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是:避重就轻,披露的内容空洞、含混,格式五花八门,披露的信息随意性大。为此,有必要依据农业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在内部控制披露上更加明细化、规范化的格式及内容要求。

内部控制评价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良好的评价体系离不开实施的主体。依据其实际情况,在评价主体上可设置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由业务单元对日常业务内控状况进行自评。第二层级由内部独立的评价机构或内部审计进行自我评价,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现状,独立客观地提出评价意见,如出现内部控制缺陷,可及时发现并予以弥补。第三层级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以验证及制约第一层和第二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4]。

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及披露应主要包括:评价范围、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及防范措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内部控制缺陷现状及整改情况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缺陷认定是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关键,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农业上市公司应对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诸多事项按缺陷认定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和非财务报告缺陷认定标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按照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加以识别和分级。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涉及内部控制的广泛目标,主要从定性方面考虑,如公司高管人员是否有舞弊行为;是否更改过财务报表;新闻媒体是否有负面报道;是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结合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将查找内部控制缺陷的范围限定在公司层面、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三方面[13]。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对其内外风险强化预警,在国家法律和内部控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农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将日臻完善,因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向投资者传达着积极可信的信息,也是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断完善的助推器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海琴.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吴秀兰,孟枫平,何永敢.风险管理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完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

[3] 吴宾.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侯小娜.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刘华.内部控制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6] 林斌,刘春丽,舒伟,等.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25):13.

[7] 董红杰.基于WSR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风险因素研究[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2):102-104.

[8] 张贵祥.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J].中国市场,2015(22):41.

[9] 陈汉文,池国华.CEO内部控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34,392-398.

[10] 高允敏.扇贝夭殇隐藏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治理思路[J].财会月刊,2015(5):75.

[11] 吴秀兰.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79-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的最终考核,各高校对这一最后的教学环节也制定了繁多的规范条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每况愈下却令人高度担忧。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近年来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我校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以我校财会专业(包括财务管理、会计专业)近几年的毕业论文为例,问题主要集中在选题和论文写作两个领域:(1)选题领域不均,缺乏应用研究。选题较集中在以理论分析为主的财务领域,如独立董事问题、预算管理问题、内部控制问题,即使是以新会计准则为主题的会计类选择,也多存在选题重复、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较少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创新设计。(2)写作缺乏学术论文应有的严谨和规范。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层次较低的学位论文,其性质依然是学位论文,依然要求选题新颖;数据处理恰当、分析论证合乎逻辑;对所分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独到行和自己的见解;在论文书写方面要求表达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及图表准确清晰无误、格式符合要求;外文摘要要求语句通顺、能正确表达文章观点、语法正确。然而,学生所写论文原创性不高、抄袭现象严重;基本理论及概念的阐释不清晰;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显;文字表述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对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如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说明、字体行间距的标准不熟悉;对英语掌握程度的再检验的英文摘要多存在由电脑软件在线翻译生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多重成因:(1)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的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下学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研压力,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论文的选题工作,学校在就业率的压力下,很少以毕业论文质量来度量学生毕业的标准,指导教师在缺乏相应考核机制的氛围下,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很少严格把关,答辩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视同形式,即使进入二答的学生也知道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而影响到毕业。如此,强烈的负面效应产生了,学生很难对毕业论文的写作重视起来。(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流于形式。虽然学校制定了从选题、文献综述、论文的质量、英文摘要等系列的规范条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论文的质量监控缺乏严格执行的控制点。如开题这个环节直接涉及到选题是否合适,论文的写作是否有意义,一方面,严格的开题形式有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多位教师的审核判定也有助于论文写作的下一步开展,但实际执行中往往是指导教师同意即可开题,失去了这个环节应有的硬性约束。形式上的质量监控控制点,如论文格式的规范、任务书及开题报告的一致等,并不能替代对真正影响论文质量的内容的实质性审核。(3)学生方面的因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重视,一方面是基于上述的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主观上的不努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学期间增强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不了解导致其选题缺乏应有的新颖性,即使选定了题目,文章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分析缺乏严谨性,文章的篇章结构层次不分明,研究重点不突出,论文的写作没有深度。而且,由于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文章的文字表述不流畅,口语化严重,甚至缺乏基本的写作格式。

二、财会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改进建议

1.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新定位。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初级的学术研究行为,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该环节,一方面是达到对学生科学研究进行初步训练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发掘实际问题并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论文的写作过程由选题、收集资料文献综述、资料数据分析、文字写作、答辩等密切联系的各环节组成,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的侧重点考核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所考核的内容是学生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结果。因而,单独由本科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及有论文指导教师一人来承担这个考核任务,显然是不合理的。可以考虑在应用型财会专业要求建立“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专业培养模式下,加强专业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目前财会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阶段具体的科研训练项目所形成的实践训练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具体来说,是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群的建设,在专业导论课程、计算机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加入科研训练入门、网络使用训练、初步科研训练、财务专题训练、科研综合训练等具体训练项目的内容。

2.强化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系统训练。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单凭一个学期、一位指导教师在短期内想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是不可行的,可以考虑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以笔者讲授的《高级财务管理》为例,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核心宗旨,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我们提出的“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过相关案例引出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应掌握的知识点后,根据各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同时,将“任务”的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科研方法的训练与指导,结合财务专业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选题技巧、技术路线制定和资料收集等事项。在教学方式方面围绕着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力求多样性。首先,坚持理论导读。在课程授课外指定学生阅读每个专题的经典理论文献,深化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其次,突出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案例,通过案例的介绍、集体研讨等形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更为深刻;再次,突出实训教学。根据课内实验安排的相关材料,在现实中跟踪某些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课内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内容突出了技术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现了在财务管理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的设计理念。

3.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目前毕业论文时间设置与学生求职冲突,可考虑提前做论文,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准备论文,促进师生充分交流,在引起学生对论文重视的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因人而异。对于考研、保研的学生,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兴趣和文字能力,鼓励其对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尽可能地用统计软件进行大样本验证,以为后续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教师的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学生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同时,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缺乏应有的物质奖励,使得正向的引导作用缺失。因此,一方面,应强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的认定,包括每学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或一定科研经费的获取,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包括优秀论文、进入二答论文的指导情况,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刘冰花,徐莉萍.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共生与互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1).

[3]李锋.科研训练在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商业会计,2010,(12).

[4]韩沚清.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思考——将毕业论文教学有机融入到高校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5

根据财务分析课程的特点,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该课程在授课环节增加了讨论式、案例式和实践式等,先进、新颖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期开始前,先进学生交代本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方式,让学生自行分组,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案例跟踪做好准备。

1.1分组科学,相互促进

考虑到财务分析案例作业的复杂程度,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形成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因此采取小组作业是比较适宜的形式。但是如何分组、小组人数如何确定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小组作业的成果。通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小组的人数过多容易出现组间调度难度增加,造成个别成员“搭便车”的现象,而小组人数过少又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若小组过多,在案例汇报时也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并最终压缩老师的授课时间,影响授课质量。为提高效率和效果,以及增强案例结论的可信度,建议各班级的学生分为固定的案例分析小组,每组6~7人为宜,每个小组分别选择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非金融、保险、证券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但每个案例分析对象必须有两个小组同时跟踪深入分析。这样有利于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并通过对比发现对方优势与自身不足,以促进共同进步和提高。

1.2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对学生选择案例公司提出建议,甚至提出备选公司,以供学生选择。课堂讲授中要紧密结合财务分析课程的具体内容,相应地增加必要的小型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结合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度跟踪某一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对该公司各个环节的财务状况分析,以及整体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使案例分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和课后拓展的关键环节。在组织案例汇报过程中,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1.3实行助教制

为了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密切教与学之间的联系,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本科阶段财务分析课程应实行助教制。作为助教人员,必须在做助教之前至少完整地听一轮课,他们通常是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在助教的日常工作中,最重要、负担最重的就是初评各小组的每一次案例分析报告。通常一学期老师要布置4~6次案例分析作业,本科阶段财务管理专业有两个班,共70多名学生,每班分6组,一共12组,每一次的全部初评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对助教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助教的工作大都不占用课上时间,因此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简单、琐碎的细节,使主讲教师能够将精力放在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课下交流的机会不多,而助教与学生之间年龄接近、彼此容易沟通,成为主讲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间接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机会,既教书又育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1.4采取激励机制,注重过程考评

“财务分析”案例作业贯穿学期始终,最能反映学生们的真实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参与程度。案例作业的内容几乎覆盖课程的主要内容,每次助教应结合作业提交的时间、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进行详细地阅读与评价,并形成案例作业考察记录,以此作为每次案例作业的详细记录。在学生们课堂展示之后,还应结合主讲人的讲述效果、学生点评等内容进行二次记录。两次记录形成综合得分作为本次作业的考评结果。案例作业考察记录表一式两份,分为学生版和老师版。老师版本附有对小组作业情况的最终评分,以作为老师点评和考核学生作业的基础;学生版本不附评分,但是对每次作业的点评内容都应该及时发放给同学们,以作为下次作业改进和完善的参考意见。这种考评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原则,每一次的小组作业得分,汇总作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由于作业成绩属于小组,而不属于个人,因此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合力。如因个别人的原因,则可能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1.5建立公共邮箱作为共享作业和资源的平台

书本仅仅是老师授课的重要参考,但却囿于教材更新速度难以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这一情况的存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会较多地引入最新的政策、最具时效性的新闻,以及一些不便于在公开教材上发表的内部资料等,因此公共邮箱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媒介,就可以适时地发挥作用。将上述涉及的书本以外的材料及时上传,供学生们分享和学习是一种较好的补充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巩固知识具有较好的平台作用。案例作业的提交和反馈都可以通过公共邮箱来完成,老师、学生和助教都可以随时去公共邮箱或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2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成果

经过10余年的精心努力和改革创新,财务分析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该课程不仅在校内、省内具有知名度,在全国同类课程中也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影响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教学手段的改革功不可没。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与案例跟踪,使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有了更深地认识,搭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体系和框架,甚至颠覆了一些学生之前对财务分析和理解认识的误区。有些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之后,以为财务分析只是几个指标的计算,但通过课堂学习和案例跟踪之后,却发现财务指标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和分析基础,财务分析的核心即财务报表分析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借助指标找到企业背后的经营实质。学生们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只停留在概念上,初学财务分析阶段,也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某一张表内。经过老师不断引导和案例实践,逐渐突破表内关系、认识表间联系。通过探索搭建财务分析框架,掌握分析的切入点,从点到面、由表及里,一步步揭开数字背后的秘密,进而明确4张主表的勾稽关系以及内在的逻辑。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增强了对财务分析方法应用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课后能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在财务分析方面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有些同学甚至从案例分析过程中,开始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亲身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2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课程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对能力和技能的锻炼及提升。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1)信息搜集与资源整合能力。跟踪上市公司,就要对其财务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理论的框架下因此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是学生们必做的功课。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年报大概就有200多页,各小组要从近几年的年报中精心筛选出所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再利用老师教授的分析方法,灵活地针对不同的公司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其工作量非常大。更令学生时常“崩溃”的是,有时甚至出现使不同方法却得出不同结果的现象。通过半学期“魔鬼式”的数据分析,学生们的信息搜集、信息提取以及信息整合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有些同学开始把这些收获灵活应用于雅思备考、论文写作中。(2)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于优秀人才的界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仅单纯表现在口才上,也表现在除言语之外的其他形式中。这两者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讨论有小组发言,学生参与程度高,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诸多内容中如何筛选最精华的部分作为PPT展示汇报的内容;②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更精彩的表现带给老师和同学们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课堂感受。由于学生的认真对待,各小组在掌握老师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往往积极地做出有意义的拓展,小组代表也因为有在全体同学面前汇报的机会,从而得到了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的双重锻炼。(3)文档编辑和处理能力。作为未来的一名财务人员,Office软件的熟练使用是必备技能,然而大部分学生对此都较为欠缺。通过案例分析,每个人都必须全程参与其中,频繁使用Excel、Word、PPT等办公软件来制图、绘制表格等,使分析结论锦上添花。同时,老师在每一次案例汇报之后,都会总结各组优点和不足,使得小组作业质量不断在提升,而汇报形式也从单纯的PPT发展到PDF、多媒体文件的播放,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2.3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在对案例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其实是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有时要综合考虑案例公司的行业特点、宏观背景,甚至管理层的内部结构,进而对公司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和分析;有时又需要通过审计报告信息来理解一些报表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夯实的专业基础,并将过去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有机结合,才能为实践所用。与此同时,财务信息的复杂性和规模性必然无法将细枝末节都纳入分析视野,这就要求在分析问题时有较强的目的性,能够抓住重点,以此为基础,保持较为清晰的逻辑思路,来完成整体的分析任务。最终使学生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养成了深入研究、乐于分析的好习惯。课前预习、课堂汇报、课后总结,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另外,案例所选的公司往往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的特殊性,这使得学生们在完成案例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陷。因此通过案例跟踪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慢慢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才能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一学期过后,学生们已经能够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整体的分析思路。

2.4培养了团队领导能力和协作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这句话在财务分析案例跟踪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由于案例作业的特殊性,在团队中必然涉及到分工与合作。有分工不均的时候,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有获得赞扬的时候,也有被批评的时候。每个同学的能力和责任心不同,作为组长责任尤其重大,应该怎样团结和协调全组同学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共同圆满按时完成任务,提高小组作业的质量。可以说,每一次案例分析作业,都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各小组不能仅从一份报表、一份数据来得出结论,而是应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这对本科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有时难免会发生意见分歧,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相处、如何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如何使团队发挥高效率、如何站在集体的角度,同时又兼顾大家的共同利益,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也正是由于有了案例小组,加深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大家由陌生到彼此熟识,既完成了课业,也收获了信任和友谊,因此案例教学模式也让一些学生学会了感恩,对团队精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在其他课程是感受不到的。

3总结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审计实务课程应以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达到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审计实务》课程目标 

《审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内外审计工作的人员岗位,确定他们需要掌握对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全过程,能熟悉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掌握问卷调查、盘点、函证、审阅、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能查找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根据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一些主要项目的审计,并能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能合理出具审计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诚信、责任、成本、审计风险、团队合作等意识。使毕业生上岗后即能独立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这就使毕业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创新能力弱。 

 

3 提高《审计实务》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以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审计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组织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到审计部门实习、调研,同时专业教师还应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3.2 以工作过程(生产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来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序化,以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时序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与顺序。课程直接对应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整合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被分解嵌入到各个教学情境中。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通过调研听取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专科毕业生审计方向的就业岗位群:(1)会计师事所助理;(2)政府审计、企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评估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对财务舞弊行为作出职业判断、确认及处理的能力;正确确定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正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合理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和文献等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3.4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场所应主要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会同企业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学习情境,完全采用真实审计实例为载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审计项目,审计理论知识融于一个个审计项目中进行讲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真实的职业训练。最后安排一周的实训,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实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审计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教学方法的选用 

(1)“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典型任务驱动为主线,将学生自主策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师指导,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下任务小组策划教师指导学生修订策划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学生写工作记录任务完成后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个人自评) 撰写工作总结的模式。“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专一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角色扮演法 

虽然从总体上看,《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审计员”,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组和小组中的不同成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负责人等。这样有利于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也便于不同小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分角色实训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3)案例引导分析法 

在学习情境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为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包括用于审计业务指引的实用案例、违法处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审计业务指引案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为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时的参考。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工作中有对比和参考,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审计实务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