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特点

建构主义特点范文1

关键词: 剪力墙结构平面布置竖向布置抗侧刚度构造要求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tress of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standard an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concept,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note to do a simple summary.

Key words: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layout vertical layout of the lateral stiffness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建筑的竖向承重体系,并用它抵抗水平力,这种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体系,同时,墙体亦作为维护及房间分隔构件。剪力墙的间距一般都在3~8米,适用于要求小开间的住宅、公寓及酒店式公寓等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由于其整体性好、刚度大,因而在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小,由于墙体截面面积大,强度也比较容易满足,适合建造高层建筑的要求,在30层以下的高层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

高层剪力墙结构承受的竖向荷载大,同时还要承受大的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房屋的总高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建筑日照要求进深尺寸和一般建筑差不多,因此造成高层建筑高宽比大,受力大,变形大,产生的次应力也比较大,而且,对一般建筑影响不大的因素,如温度、收缩和徐变等在高层建筑中将产生的一些影响将不容忽视,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注意这些特点

剪力墙结构的平面布置,一般考虑以下原则:1.应满足建筑使用要求,这是最基本却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结构设计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要实现建筑的使用功能。2.提高结构的总体刚度减少位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位移过大会造成人们的心里不安全感。3.考虑抗震要求,尤其是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4.考虑沉降、温度收缩及房屋体型复杂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合理布置和处理沉降缝、伸缩缝合防震缝。对于剪力墙结构的布置,《高规》7.1.1条明确规定,其布置应符合(1).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2).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3).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宜避免造成墙肢宽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上下洞口不对齐的错洞墙,全高均不宜采用洞口局部重叠的叠合错洞墙。单片墙的长度不宜大于8米,一方面剪力墙的长度太长,将使结构的周期过短,地震力太大,很不经济;另一方面剪力墙应该是高细的,呈受弯工作状态,才能使剪力墙具有足够延性,否则,剪力墙太长,形成低矮墙,就会由受剪承载力控制破坏状态,剪力墙呈脆性,不利于抗震。

根据建筑的空间要求和结构的概念设计要求布置剪力墙,到底应该布置多少墙呢?布置的墙过少了,结构的刚度过小,在水平作用力的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过大的位移,还有可能引起比较大的二阶效应,布置的墙过多可,无疑将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地震作用也将加大,而且给基础造成的负担也加重,肯定是不经济的。一般,可以由结构的位移比、基本周期、剪重比来综合衡量。剪力墙的厚度可以根据《高规》7.2.1或者《抗震》6.4.1条的要求,并考虑轴压比的限值,具体可以参照《高规》7.2.13条要求执行。

对于竖向的剪力墙,《高规》3.5.1规定,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过大的外挑和收进,而且《高规》3.5.3对结构的竖向规则性做了明确的规定。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小上大,逐渐均匀变化。具体设计时,普通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在整个建筑的竖向延续,上应到顶,下要至底,中间楼层也不要中断,剪力墙结构不连续会使结构刚度突变,对抗震非常不利。对于框支剪力墙及转换剪力墙结构,应该《高规》第十章的具体严格执行。为避免普通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突变,剪力墙结构的厚度应该按阶段变化,每次厚度减少宜为50~100mm,使剪力墙刚度均匀连续改变。厚度改变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改变宜错开楼层。为减小上下剪力墙结构的偏心,一般情况下厚度宜两侧同时内收。围墙为保持外墙面平整,可以只在内侧单面内收,电梯井因安装要求,可以只在外侧单面内收。

整体墙和整体小开口墙,在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水平截面内的正应力分布在整个墙截面高度范围内呈线性分布或接近于线性分布,仅在洞口附近局部区域有应力集中现象。这是剪力墙犹如一根竖向悬臂梁,在水平力作用下墙肢截面内的应力及墙肢变形可以用材料力学计算。当门窗洞口稍大时,两个墙肢的应力不再是直线分布,但是偏离不大,可在应力直线分布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双肢墙和多肢墙,由于洞口较大,剪力墙是一系列由连梁约束的墙肢所组成,可以用连梁连续化方法近似计算。当剪力墙的洞口尺寸较大,甚至于洞口上下梁的刚度大于洞口侧边墙的刚度时,剪力墙的受力特性接近于框架,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框架,因为此时梁、柱截面尺寸较大,在墙肢与连系梁的交结区有刚域存在,可简化为带刚域的框架,用D值法计算。如下图所示:

所以一般在剪力墙的具体设计时,要求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使剪力墙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成列开洞的规则剪力墙传力直接,受力明确,内力分布清楚,因而经济指标较好,地震中不容易因为复杂应力而产生震害;错洞墙洞口上、下不对齐,受力复杂,洞口边容易产生显著的应力集中,因而配筋量增大,而且地震中常发生震害。剪力墙相邻洞口之间以及洞口与墙边缘之间也要避免小墙肢,墙肢宽度与厚度之比小于3的小墙肢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比大墙肢早开裂、早破坏,在剪力墙具体设计时,对于这种小墙肢应该按框架柱的构造要求执行。

水平力作用下,整体墙和整体小开口墙受力类似与竖向悬臂结构,根据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在计算的时候,一般可以按平面结构假定地算。楼盖结构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而在平面外的刚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楼盖将各片剪力墙连成一体,共同抵抗水平力,在楼盖平面内有相对位移,当结构有扭转时,楼盖只能做刚性转动。各片剪力墙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在其平面外的刚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将整个结构划分为若干平面结构,共同抵抗与平面平行的水平荷载,垂直于平面方向的结构不参加受力,即横向水平力由横墙承受,纵向水平力由纵墙承受。当两片剪力墙正交时,计算一个方向的剪力墙受力,另一方向剪力墙的一部分可以作为翼墙予以考虑,这样计算更符合实际,因为纵横墙在其交结面上位移必须连续,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纵墙和横墙是共同工作的。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情况下,各片剪力墙承担的剪力是按其刚度的大小分配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作用是靠楼板传递到墙的,根据楼板是单向板或双向板受力确定楼板上的荷载是一个或两个方向传递给墙,各片墙的竖向荷载按其受荷面积计算。竖向荷载除了在连梁内产生弯矩外,在墙肢内主要产生轴力。Pkpm在计算时,一般采用有限元理论分析,采用壳元来模拟剪力墙的受力状态,在四节点壳元的基础上,采用静力凝聚原理构造了一种超单元,每个节点有六个自由度,其中三个平动自由度,三个转动自由度,墙元不仅具有墙所在平面内的刚度,也具有平面外刚度,可以较好地模拟工程中剪力墙的真实受力状态。

在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的长短、位置对结构的整体信息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周边地方的剪力墙,一定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布局考虑,充分发挥剪力墙结构自身的优势,做到结构布置合理,传力直接。经过结构软件分析后,根据总体信息,包括周期、位移、轴压比及各层配筋具体情况、超配筋情况,经过多轮的优化调整,就相对比较优化。

在施工图绘制的工程中,对于暗柱的配筋,不能单看各层构件的配筋,而要根据边缘构件的情况,结合体积配箍率及抗震构造,尤其是对于底部加强区的约束边缘构件,箍筋的直径、肢距、竖向间距及纵筋的面积配筋率一定要注意满足《高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和《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11G329-1的要求。对于梁的配筋,根据软件的计算结果分析采用,再根据《高规》或《抗规》构造要求配筋。对于跨高小于5的梁按连梁设计,配筋的构造措施按《高规》7.2.27的要求,对于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一定要注意其附加腰筋要满足要求;对于跨高比大于5的梁按框架梁的构造要求执行。

剪力墙结构的基础部分和一般高层的一致,天津地区一般采用灌注桩,布置桩的时候,尽量保证桩的整体中心和结构的刚心重合,而且要验算桩抗压承载力,桩身的承载力、抗震情况下的承载力。 总之,剪力墙结构的高层现在越来越多,计算水平及手段也越来越成熟,作为一个结构工程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将新的理念及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工程实践中,同时多分析一些同行的优秀设计,多和同行沟通交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请教,设计的明天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

3.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4.《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11G329-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构主义特点范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原则;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要同时承受垂直荷载和风产生的水平荷载,还要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一般低层结构的水平荷载对结构影响较小,但在高层建筑中,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是重要因素。随着高度的增加,位移增加很快,过大的侧移会影响建筑使用,会造成非结构构件和结构构件的损坏。所以必须将结构的侧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水平力是设计是首要考量

在高层建筑中,不同于在低层和多层房屋的结构当中以重力为导向的竖向荷载是控制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水平荷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虽然竖向荷载还会给结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不足以改变结构性质。

2、结构位移设计是控制方法

高层建筑当别是超高层建筑,因此结构位移也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指标。顶点位移的限值决定了数值大小以及其振动的频率;防止结构因为变形过大导致其受到损坏以及破坏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就是层间相对位移,对于其限值在现行的规范当中有点严格,可以适当的放松。 在高层建筑当中轴向变形在高层建筑中也不可忽视。因为竖向荷载的数值是在不断加大的,可能会在柱中产生轴向变形的问题,所以在进行采购预制构件时就应当依照轴向变形重新计算值调整下料的长度,防止不安全的因素影响结果。

3、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

相对于低层或多层来说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性是很弱的,在地震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比低层以及多层更大的变形,因此进行结构设计时,刚度以及承载力应当是自下而上渐渐减小的,变化均匀且连续,不会出现太多的变化。若是竖向不规则结构出现的话,就必须认真把多种因素的考虑精确并仔细的分析,尤其得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采取增大楼层结构延性等措施,合理确定软弱楼层的塑性集中变形,把其变形的能力提高。于此同时,应沿房屋周边布置高层建筑的抗水平力构件,这样就可以为其提供足够大的扭转力矩构件,并且其沿周边布置之后会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还能够为其提供较大的抗倾覆力矩从而保证结构的延性。

4、抗震设计要求更高

近几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震级在不断地增加,建筑物损坏造成严重的后果,危机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更值得关注,结构工程师在对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加大在抗震的设防方面的研究力度,把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效的提高,使得高层建筑物结构质量达到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1、亲近性原则

高层建筑的设计兴建,只单纯考虑建筑物自身的建设尺度远远不够,高层建筑是人为设计、为人服务的城市建设项目,因此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应该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根本要求。应充分考虑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视觉观感、亲近感等要求,把冰冷的混凝土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真正的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亲切感和实用感。注意高层建筑的近人尺度设计。近人尺度其实是人们对高层建筑的一个整体感官把握,注重人为感觉、使用价值和审美要求,设计尺度应参考多数人的尺度系数与之成为相应比例特别是人们接触的到的细节部分如台阶、门、窗、阳台、柱子、装饰等尺度的处理。

2、协调性原则

高层建筑应注意与建筑整体尺度方面的考量。建筑整体尺度,包括高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楼层主体、顶部结构等各部门的比例协调统一等注意相对尺度,而且要注意高层建筑中细节部分的层次要求。

3、实用性原则

高层建筑具有楼层高、居民多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建筑高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实用性的问题,比如高层建筑物的稳定性、抗震性、防火性以及各种电气设备安装位置、楼梯间空间安排、建筑物整体划分的合理程度,只有本着实用科学的原理才能发挥高层建筑的整体优势。

4、环保性原则

高层建筑设计规划中,对节能环保元素的应用也应予以重视。一方面,选择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都较为优秀的位置建设,例如考虑交通便捷性、空气环境质量好、采光照明好等条件来规划。另一方面建筑节能设计要贯穿建筑规划设计,合理应用环保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地热设计、雨水回收系统等先进技术,以便形成系统的高层建筑节能体系,营造能耗低、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对空间的利用也要把握节能环保,从分考虑高层建筑的空间占用科学合理的进行利用。

5、整体性原则

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整体性考量,因此要注意环境尺度的合理把握。环境尺度,包括考虑高层建筑所处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大小、周围街道尺度环境、建筑物的轮廓设计要求等,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比例要安排高层的建设。

三、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防雷的问题

高层建筑的高度和结构集中度较高,容易受到雷击。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中对于防雷的设计要求比较重要,常见的避雷设施有在易受雷击的部位和建筑的顶端位置安装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注意接地装置的设置。建筑物结构中含有的金属物体和阁楼等部位带有的金属物体都要进行接地处理,从而防止高层建筑受到雷击灾害。

2、抗风的问题

高层建筑高度较高,不稳定性较大,容易受气流的影响。在设计高层建筑轮廓时要考虑风向、风流的作用力。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尽量保护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牢固。将抗风设计考虑到高层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去充分分析和研究这一重要课题。

3、电气的问题

高层建筑的用电包括楼层配电、消防电源、应急照明以及电梯的用电。其中楼层配电是基本的设计要求,要保证配电线路的科学合理安排;消防电源作为紧急情况下必要的设施,应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给予充分考虑,作为紧急电源要与基础供电电源分属两个不同区域的供电所,保证基础用电停止时消防用电正常使用;应急照明系统用电包括楼梯通道路线指示牌电源的供给、消防照明设备的使用等,要保证应急照明系统的科学合理设置,便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电梯的用电,高层建筑设计电梯的设置是基本配备,要根据楼层居民人口数量来选择相对荷载量的电梯,电梯的安装也要选择便捷、安全的位置,为了保证停电时电梯的运转正常电梯的电源也要相对独立便于居民生活。

4、防火的问题

高层建筑总体布局结构繁琐复杂,而且高层人口居住较为密集,因此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防火问题应充分考虑到。首先是人群疏散通道的设计要求,走廊、楼梯通道要保证畅通安全便于疏散。有采光、照明设备要保证正常工作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并且要注意进行防火区的划分。其次是消防设施的配备,设计时要将建筑物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到位,灭火器、消火栓的位置安排要科学合理。

防火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防烟,烟雾窒息导致的伤害远大于明火的伤害,因此在高层设计时也考从分考虑烟雾的排放,楼梯设置位置考虑通风条件,设计阳台、窗户、凹廊等增加排烟保证通风。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特点范文3

【关键词】短肢剪力墙;设计特点;注意事项

前言

近些年来,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小高层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当前住宅建筑中最受欢迎的建筑结构形式, 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率高,相对开发成本低,舒适性和便利性更强,户型也更加多样等几方面。尤其是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式进行施工的小高层,更大程度了满足现代都市人对于住宅建筑内部更高的空间利用率和更灵活多样的室内设计的需求。短肢剪力墙结构,是在普通剪力墙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对建筑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发展而来的,并且逐渐成为现代小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设计方式。

1.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点

随着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小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实践中看出该结构体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满足小高层建筑的功能需求和满足结构设计需求这两大方面。

首先,在建筑功能方面,短肢剪力墙的墙肢设计是与填充墙的厚度相同的,且短肢剪力墙与各个墙体之间的梁的连接是处于墙体的竖立平面内的,这就很好的实现了框架结构中梁柱外露的问题;在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施工中,大都是采用的较为轻质的建筑材料,以减少结构的负重荷载;短肢剪力墙由于其自身特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施工难度,但其能够很好的扩大建筑内部的有效使用面积,因此,仍然是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

其次,在结构设计方面,短肢剪力墙结构要比普通框架-剪力墙具有更好的隐蔽性,使墙肢与梁可以隐藏在墙体内,方便了用户对内部结构的灵活设计应用。且在设计中,短肢剪力墙对于墙的数量和肢长的确定也更加灵活, 可以通过计算建筑的抗侧力需求来确定数量的多少以及肢长的长短,同时,墙体刚度的大小和刚度中心位置的确定,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贴合实际的需要。

另外,在小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与常用的普通剪力墙体系相比,其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充分利用墙肢的承载能力, 避免传统剪力墙结构中墙体过长而通常为构造配筋的浪费;减轻结构自重,降低主体结构和基础造价,尤其对于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区经济效益显著;结构自振周期相对加大,弥补剪力墙体系抗侧刚度大,从而地震反应加大的缺点;主体结构中大多数墙肢呈受弯工作状态,从而保证墙体具有足够的延性。同时大多数连梁的跨高比大于25,保证整体刚度的同时降低连梁的自身刚度,避免连梁的剪切破坏,使连梁也具有足够的延性,以此来弥补剪力墙体系延性的不足。

2.短肢剪力墙结构布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设计中, 结构布置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差,为此,在结构布置中应充分考虑到加强抗震性的设计内容,注意结合相关技术概念和理论的应用,尽可能的提高结构的性能。一般来讲,在其结构布置中,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 短肢剪力墙应均匀布置,使墙的轴向应力差别不宜过大。竖向布置短肢剪力墙,尽可能做到墙肢上、下对齐、连续,尽量避免洞口错位,与连梁一起构成连续跨数较多的抗侧力体系。

(2) 每道短肢剪力墙宜有两个方向的梁与之相连接, 连梁尽可能布置在墙肢的竖向平面内。短肢剪力墙应该尽量在另一方向上设置翼缘,尽可能避免有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出现。结构布置上考虑纵横墙的共同作用。

(3) 短肢剪力墙应设计成强墙柱弱连梁的体系。所谓强墙柱,是指墙柱可采用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加强墙柱配筋:尽可能减少连梁高度,使分配的地震力不至于太大,也使短肢剪力墙体系计算更合理。

(4) B级高度高层建筑及9 度抗震设计的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能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

(5) 最大适用高度比高规表中剪力墙结构的规定值适当降低,且7 度和8 度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大于100m 和60m。

3.结构计算模型和软件应用中易忽视的问题

短肢剪力墙结构是适应建筑要求而形成的特殊的剪力墙结构。其计算模型同于普通剪力墙结构,将结构作为空间体系,粱和柱均采用空间杆单元,剪力墙单元模型。在计算上可采用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有开口薄壁计算模型,空间膜元,板壳单元模型以及墙组元模型。而目前短肢剪力墙结构广泛采用的是TAT(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与计算软件)和SATWE(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及分析与设计软件)。但在实际的计算应用中,设计人员往往会视乎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3.1 总体计算中总信息的输入

3.1.1 连梁的刚度折减

高层建筑中的连梁是一个耗能构件,连梁的剪切破坏会使结构的延性降低,对抗震不利,设计时应注意对连梁按“强剪弱弯”的延性要求进行计算。多、高层结构设计中允许连梁的刚度有所下降,程序中通过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来反映开裂后的连梁刚度。但应注意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墙肢刚度相对较小,连接各墙肢的梁已类似普通框架粱,而不同于一般剪力墙问的连梁,不应在计算的总体信息中将连梁的刚度大幅下调,使其设计内力降低,应按普通框架梁的要求,控制混凝上压区高度,其梁端负弯矩钢筋可由塑性调幅70%、80%来解决。

3.1.2 短肢剪力墙的抗震构造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普通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底部加强层应按规定调整剪力设计值,其他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一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 和1.2;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新“抗震规范”出现了约束边缘构件这个概念,对抗震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短肢剪力墙,由于墙肢长度较短,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两个方向近于整段墙肢,为了加强墙肢抗震性能,可以把整段墙肢作为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3.2 程序输入和输出时应注意的问题

转换层所在层号、框支梁、框支柱、角柱的指定。框支梁、框支柱、角柱是带转换层的复杂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需特别加强的构件。《抗震规范》和《高规》按“强剪弱弯”的原则,对其抗震等级和组合设计内力值进行调整,并采取相应的结构构造措施。因此,程序输入过程中正确指定转换层所在层号、框支梁、框支柱和角柱,对计算结果的合理输出是相当重要的。也是设计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

建构主义特点范文4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体育专业 专项学习

论文摘要:自20世纪9O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以来,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影响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力图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则已日渐明朗,但其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的研究涉猎很少甚至没有,本课题致力于本方向的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示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示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的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那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利用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即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主动构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本课题致力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影响的研究,与教学大纲理念相符合,是偶然也是必然,相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更好的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与实践中。

二、建构主义对体育专项学习的启示

(一)体育专项技能学习的特点

在体育专业专项学习中,要求学生对专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授课、学生交流,将外界各种所得信息与自己已有感性认识相结合,把专项知识并入主体的认知结构。浓厚的兴趣来源于社会环境刺激,使学生潜意识中受到影响,真正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精华,使专项学习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也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增强课程的综合化;寻求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具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在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要求学生在了解每个体育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心理与运动智能。并且通过刻苦的训练,完成对专项的学习。其学习特点是需要记住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记住专项动作,是连续的记忆——回忆——记忆的学习过程,在大脑中完成对动作的条件反射记忆,这也许就是体育专项学习与其它专业学习之间的区别,只有把握住体育学习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专项的学习。

每个专项都有其学习特点。例如篮球专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重心,自我锻炼为主线”的教学观,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又有特长,熟练、准确而实用,在战术上则要求战术方法、比赛阵形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整体攻防战术协调发展,个人、组合与全队战术协调发展等;其次,在体能训练中强调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训练的负荷强度和加速疲劳后的恢复,注重训练内容的全面化和内容组合的最佳化;再次,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广泛的视野。同时注意培养高度的“创造性’,又如健美操专项:与基本体操相比,健美操对人体的各关节灵活性的锻炼更加突出,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在练习中需教师的指正纠错,同时需要自身刻苦的训练,同时也可通过碟片等学习新的技术动作[{]。

(二)增强体育专项学习效果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因此在当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大环境下,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启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语言与行为只是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行为。任何的知识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同化”乃至“顺应”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学生被动的复制教师的学习。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根据体育专项技能学习的特点,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中,只有学生真正愿意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教师和情景设置才能起到作用;其次是教师的大力“催化”作用及同伴的交流,在专项学习中教师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视,并且在有些特殊专项中(如武术),教师的作用体现的更为重要,教师指导完成后,学习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学生相互交流才知道怎样更好地消化知识;再次是情景的设置,在专项学习中,好的学习环境能带来巨大作用,例如篮球运动的电视转播。以及在学生生活环境中浓厚的篮球氛围对专项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学生的以往经验。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专项学习的启示

为提高体育专项学习的效果,结合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提出了新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再定义(由教学主体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教学环境下的情境设置,学习过程的“协作”即师生合作,同伴学习的交流以及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两种模式,或者两者结合哪种模式更适合专项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利用;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如何;如何更好的改进教学或学习理念等等一系列问题赋予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专项学习影响更新的意义。本课题正是致力于建构主义对体育专项的影响(启示)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及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对象为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率95,其中男生120份,女生108份。调查专项涉及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个专项:其中篮球66份,健美操66份,武术6O份,足球36份。并运用访谈法,走访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和体育专业教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现状调查。通过表1得知,对建构主义理论深入了解的人占1.3,而结合到“了解”的人群比例则达到35.5,有64.5的同学对建构主义是陌生的,原因可能是体育专业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研究不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一种新理论出现时,体育专业学生没有及时的去发现并且运用到自身的学习中,缺乏创新与开拓精神;在四大主研专项中.篮球专项学生“了解”情况稍好些,武术及健美操分列二、三位。专项之问的“了解情况”不同没有特殊原因.部分同学在其专项学习中想通过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专项水平,所以其了解其它知识的情况就好,当然这也与其专项的自身特点有关,需要学生不断的接触新知识。

由表2可看出,在“不了解”人群中,如果对受调查者释义建构主义理论,有44.9的同学能够感觉到,8.2%的同学从未感觉到建构理论情景;同时.有46.9的同学表示可能有过。但没有刻意去感受。由此,“感觉到”人群与“未刻意感觉”人群是发展建构主义学习里理论的理想人群,可以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使之运用与学生专项学习;在四大主研专项中,健美操专项在不了解情况下对建构主义感觉最深,占其总人数的68.8%,篮球其次;同时在“从未感觉”项中,篮球专项占较大比重。为15.4,健美操和足球其次,而武术没有,造成差距的原因是专项之间的学习特点,如健美操在学习过程中需不断的记忆动作,并且需要教师演练和观看碟片加深印象,由此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由表3可看出,在“了解”及“深人了解”人群中。曾主动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占(“了解”及“深入了解”总人数)的7O.4,不主动利用者占29.6;同时,在主动利用项中,感觉效果好的占42.1,一般占31.2,效果不好的占26.3,比例差距不明显。通过调查,效果好的原因是自己建构的知识能够理解。而一般和不好的原因是:首先是建构所需已有经验不足,还需教师大部分灌输;其次是学生性格及学习习惯使然。

2.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大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

用与专项学习现状。由表4可看出,如果利用建构主义,大多数同学在专项学习中,教师传授是主要途径,占60.5,其次分别是“模仿”和“伙伴交流”,在“其它”中仅占少数,原因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主体,即使已经认识到学生践,并且学生以养成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辅导仍是重要因素;同时可看出各专项之间有些微弱差别:例如健美操和武术类“教师”比重较其他专项要大,而篮球的模仿性要高于其它项,原因:(1)各专项学习特点有关,如篮球中电视传播对于篮球技术的引进与提高有重要影响;(2)与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也需时间和实专项接触的不同情境环境有关。

表5则反应,在教师为主大环境下“教师传输”与“自主建构”重要性,其中希望两者结合的比例最大,占60.5%;表现出学生在有意识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学习专项的方法。

表6则显示,大部分同学会有意识尝试新理论,并且愿意运用新理论更好的学习专项。同时在词查中同学们表现处对新学习理论的渴望,认为情境对其专项学习起着相当大作用,希望在教师多做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意义建构知识,更好的完成专项的学习,使专项学习在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引申,引入到见习实践以及以后的教学中,这对于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前景广阔。学生对建构主义理论了解程度不高,基本处于“未知”状态;但通过对其予以建构主义理论释义后,大部分学生表示思想中曾意识到建构主义理论情境的存在,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且许多同学主动运用过。效果也比较明显。

2.学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较大兴趣。大部分同学希望在教师予以指导的情况下,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利用.同时也反映学生并不希望教师作为全部教学的主体,接受的教师的知识能够大部分理解,小部分需要自己创新;这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与体制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与思考。

3.不同专项之问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情况不一,需明确并且根据各专项特点制定学习设计。本次研究对象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专项学习理论已有较多见解,并且学习途径众多,但整理调查表后发现,学习环境对其影响“相当大”,并且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最主要解决途径是与人交流.而不是个人思考,反映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运用“协作”、“会话”,这对建构主义的推广有重大意义。

4.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需加强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在了解以及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中还存有一定差异,但不是很明显,原因是长时间师从同人,并且整个教学环境影响学生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5.学习情境设置存在较大困难,因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反应出教学设施需改进。教师水平及教学理念需要提高,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可以推广利用等问题。可见同学们认识到所处学习环境对其影响以及对提升专项学习新层次提出迫切要求。

(二)建议

1.在现代教学大环境下,建议体育教师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会话”、“协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与呈现。

2.在情境设置中,教育机构应该更好地致力于教学设施的改进:包括硬件的加强,师资的配备等等。只有在情境达到足够刺激时,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成功率才能提高。

建构主义特点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军校士官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新时期将建构主义理论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并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俨然成为一种趋势。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尴尬教学局面,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灵动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 向主动吸收知识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分析、创新、协调与实践能力,对提升军校士官英语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建构主义理论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与行为心理学所描述的刺激反应是有所差别的,它强调人的思维活动受自身认识结构的影响,而认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建构,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如下: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倡导学习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发现学习意义,体味学习真谛,从而主动、顺利完成知识建构,提升学习能力的一种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自建构主义诞生以来,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教育领域,并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与接受。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全新的学习认知过程理论引导大学英语教学,并将创新型、实用性认知模式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大学英语也为军校士官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状况的改善提供全新的视角,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特点与优势

建构主义理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互动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单方面灌输,而是师生双方,外加学生新知与旧识之间的互动推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与引导,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促使学生在对原有知识的掌握中,对新知识进行整理与加工,以达到轻松、高效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二是凸显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旨在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自主的探索求知,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辅助人员,起引导作用,整个学习过程的推进要靠学生自主来完成。三是动态性与开放性。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的双重特点。所谓动态,即课堂氛围是流动与发展的,知识获取的自由性强。所谓开放,即教师教学模式的开放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

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军校士官英语教学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推动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互动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等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有效处理教员、学员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促使三者和谐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环境是轻松、灵动、活跃的,能更好地实现教员的“教”和学员的“学”,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矛盾以及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士官英语教学的成功开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军校士官英语教学的策略

1.更新理念,以学员为中心开展教学。传统的以教员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严重挫伤了学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员成为课堂的主导与主体,学员只知道被动地听讲、记笔记、机械地思考,在教员的命令中进行思维的缓慢匍匐,这种缺乏自主与探究意识的教学模式成为“聋哑英语”滋生的温床。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是课堂中心,是学习主体,理应成为学习过程的探索者与体验者,积极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主动学习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因此,承担军校士官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员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精髓,以学员为中心开展教学。首先,教员要定位好自身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其次,要打破“教员说、学员听,教员问,学员答”的传统“注入式”教学程序,构建“以教为导、以疑促思、自学为主、实践伴随、互动交流”的创新教学模式。再次,教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将学员看作信息加工与整理的主角,并高效率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和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理论,不断提升建构主义理论的践行效果。最后,要强化评价机制的过程化、动态化。学习评价是激发学员兴趣、提升学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指出,动态化、科学化、过程化的评价机制更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达到成功构建的目的。因此,教员要改变用英语考试成绩定位学员学习状况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公平的过程评价、激励学员,促进其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2.建立开放、互动、动态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为学生自由学习与探索求知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开放、互动、活跃、动态的学习环境更能促使学生积极运用各种课堂资源,如文字、图画、音频、视频以及各类Internet网页信息等,高效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员应致力于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引领与推动学员对英语知识的主动吸取与建构。教员可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发挥模拟教具、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资源、课堂任务等手段和资源活化学生思维、激活学员的知识储备,提高知识建构效率。开放、互动的动态学习环境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为学员创设真实可感、交际意义强的信息输入、信息整合与建构环境,有意识地提供给学员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促使其主动理解、消化并学以致用。二是突出教学活动的多边互动性。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多边互动性,故在士官英语实践教学中,教员应拒绝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方式,还原学员知识构建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丰富课堂实践活动,让学员掌握活动主动权,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学员与环境之间的多边互动。

3.科学引导学员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将“合作学习”作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其对意义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学员实现与周边因素,即教员、周边学员、教材之间的互动,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强化学员对知识的建构很有必要。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模式,即学员在教员的组织与引导下,针对某一活动主题进行合作式讨论与交流。在各个小组中,学员可以畅所欲言,并对各种观点、理论和假设进行批判式协商并且展开辩论,最后通过互相借鉴与吸收,对某一学员个体知识建构或整个小组的知识建构起到推动作用。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调独立思考与协作学习的兼顾。教员在将学员进行分组和将任务进行分配后,要鼓励各组学员进行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力图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在自我学习遭遇瓶颈无法突破时鼓励合作、交流学习,通过听取别人意见和看法拓展自身思维,弥补不足。因此,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是相对的,不可分割的。二是善用思辨情境促进合作学习。可以采用辩论、模拟工作场景等方式培养学员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思辨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加深其对英语学习材料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其知识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4.基于学员不同的知识构建因材施教。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军校士官英语教学时,一定要基于不同学员的认知结构与知识构建能力的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在创设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英语学习环境时,应将“分析构建主体(学生)”放在比“分析构建主题(教学目标)”更加重要的地位,凸显构建的意义。因此,军校士官英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基于“构建的个体意义”为核心开展,凸显建构的价值,使每一位拥有不同知识建构能力的学员都能在教员的引导下实现轻松建构。这就要求教员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面:一是认真分析与研究不同学员对知识建构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辩证地认知每位学员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观察其学习效果认识其知识建构的科学性和建构程度的深浅,最后及时帮助学员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其构建能力。三是基于学员知识建构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特别是在情境构建方面,所构建的学习情景既要凸显趣味性、开放性、动态性,又要使不同知识层次的学员均感到受益匪浅,故而教员在这方面也要下苦功夫。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是新时期军校士官英语教学重要的指导理论,它以其独特的优势领先于其它教学理念,它强调学员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促使学员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获取者。无数的教学实例证明,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军校士官英语教学是迎合军校英语教学改革需求,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和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新时期军校士官英语教学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特点范文6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来说的,它的实现,一般要达到三高,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高,课堂效益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目标实现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专注程度.让大多数学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掌握教学知识,突破难点知识,强化重点知识,循序渐进,达到学习体验的最优化[3].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更好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效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下面就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数字高效课堂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进行讨论.

一、主体性和参与性原则

无论是基于建构主义还是高效课堂的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都必须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所以在课堂设计上要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有的定理发现和证明可以让学生小组在规定好的时间内讨论.还可以进行课堂设计外延,有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或课后讨论完成.教师在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合理设计,有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要在教师的引导或指导下完成,可以兼顾建构主义原则并提高课堂效率.

二、主导性与组织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建构主义教学和高效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实现建构主义下的高效课堂,教师是关键,教师既要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和编剧,又是参与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的广度、深度都要拓展.在课堂上,学生课堂参与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组织形式都要教师来完成,并在课堂上做好适时引导和知识的提炼与总结.

三、问题趋动原则

为了更好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和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应以问题趋动为主线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考虑到学生知识的构建是以旧知识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再构建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在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多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以便于问题解决的步骤化和由浅入深的过程,实现问题解决的分块化和连续化.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过程,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比如在和差角公式的提出和证明上,提出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猜想并证明,再解决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再解决

cos(α+β)=sinπ2-(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以此类推下去,直至最后解决正切差角公式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充分体现问题解决的循序渐进和连续性,也后面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旧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完成了新知识的构建.

四、分层适应性原则

在建构主义教学实施中,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教学效率必然也会存在差异性.为了更好优化高效课堂,在建构教学法实施中要应实施分层适应性教学.在问题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安排小组成员.也可以问题任务分解时,给不同层次学生安排适应学生层次特点的问题,以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以上主要讨论了建构主义教学在高效课堂设计时的四个原则,其实建构主义和高效课堂是相辅相成的,建构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学学习效率,而高效课堂更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建构主义教学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建构主学习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1999(8)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