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体育的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体育的功能范文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媒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媒体产业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文化传媒功能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增加了新的社会主体身份,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扮演起现代教育者的角色。而且,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实施,新闻媒体传统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其作为现代教育者的新的功能特点与独
特性。
1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的特殊性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领域,都没有明确的阐述与说明。在传统社会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实际上还具有教育的功能,特别是伴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新闻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的身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首先,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还包括现代的如互联网、手机终端等。在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具有监督社会生态体系、服务大众文化娱乐等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日常的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特点的限制,以及传播客体所处的社会即时背景与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完全的呈现所有事件。而且新闻媒体本身作为社会文化舆论的引导者,代表的是公众的主流意识,因此在对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加工报道方面,必然会以社会文化舆论为导向。
其次,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针对的教育客体更加广泛。这也就无形中提升了新闻媒体发挥好教育功能的难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在现代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下,抓住所有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新闻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的争取受众,最大化的发挥其教育功能。根据信息传播的然率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通常是由一定的选择性的,与需要浪费更多时间获取的信息相比,更喜欢接受花费时间较少,更容易被理解的信息资源。因此,在现有的社会生活语境中,新闻媒体要想获取更多的受众,即现代教育对象,就必须最大可能的降低教育客体媒介接触的时间及物质成本,同时提高教育客体对新闻媒体传播教育内容的满意度。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主体,其教育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传统教育主体为学生传授单一的理论知识或特定的技能水平不同,新闻媒体作为现代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特殊的教育者,无形中就会对人们的思想言行、价值取向等起到一定的影响。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新闻媒体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和引导人们的思想价值、社会理念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原本已经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
2 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
新闻媒体发挥现代教育功能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社会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力与社会公众影响力,从而达到引导和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目的。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本质上是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所具备的一种特有的功能。而且由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传播过程的专业性,以及媒体受众的广泛性等特点,使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媒介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具有影响力。新闻媒体对某一事件的关注报道,促使受众对事件本身以及事件相关事件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促进事件本身的解决或相似事件的规避。
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特点的发挥是建立在新闻媒体本身所特有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方式之上的,主要具有非线性、隐含性、两面性的特点。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非线性特点主要是指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对公众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途径与教育方式,它在教育方式上并不是对公众直接单纯说教,在教育内容上也不是从低到高的系统线性教材,它对受众的教育具有曲折性的特点。但是另一面,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者,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并不像传统的教育主体那样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严密的教育体系、固定的教育模式等等,它是通过信息传播来实现的,但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本身又具有发散性、复合性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非线性特点。
新闻媒体作为特殊的教育主体,其教育功能还具有隐含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家庭或学校的教育通常采用一种向受教育者明确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显性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本身并不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功能,信息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就需要受众去挖掘、去发现。另一面,公众在轻松地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完成对信息承载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接受。因此我们说,新闻媒体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方面,对受众的教育都是隐蔽的。
现代体育的功能范文2
《失业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本单位并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的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所谓农民合同制工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具有农业户口,并且与招用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与1993年《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相比,《条例》增加了对农民合同制工人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后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的规定。这样规定主要是因为:(一)农民合同制工人劳动合同期满后,如果用人单位不再与之续订新的劳动合同,就会失去原来的工作。考虑到这部分人大多长期离家在外,失去工作后生活会遇到暂时困难,应得到相应的生活补助。但由于他们回乡后可以继续务农,对其离开工作单位后的生活保障应与城镇失业人员有所区别。(二)农民合同制工人所在的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中已包括了这部分人的工资,为这部分人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体现了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三)考虑到农民合同制工人离开原单位后流动性较强,采取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的方式,对于农民合同制工人比较方便,实际工作中也好操作。
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别,《条例》将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办法和标准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农民合同制工人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都能享受生活补助,只有参加失业保险的缴费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且其连续工作满1年的,才能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
现代体育的功能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物流;信息流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高校体育逐渐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最重要的依托之一。本文借鉴现代物流管理观念,旨在通过对辽宁省高校体育发展流动形态即流态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论述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即物流、高校体育现代化变革即信息流,以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辽宁省社区体育、群众体育及高校体育发展趋势论文,有关社会学、社区建设、现代物流管理学等著作,结合新时期下全面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从中
找出并能够反映当前高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2.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不同学科间进行比较与研究,以找出契合点,提出符合辽宁省现阶段社会要求的高校体育发展趋势。
3. 逻辑法
运用逻辑法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与事实进行较为科学、系统地加工和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物流
物流,泛指物质资料实体的物理性移动,包括场所位置的转移和占用,在这里,笔者将物流概念转借到体育范畴,物,指以体育场馆设施为主要物质资料;流,则是以人的流动为标准来衡量体育场馆设施“流通”效能。
体育本身就带有一定社会流动性,其场馆设施却是不可流动的,固定性强,而体育场馆设施又是最为吸引人流的公共场所,其使用效率越高,其流通效能就越好,就越能表明体育设施流动性强,这也是体育走向大众化的一个进步表现。
我省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大多数只注重突出大型比赛及训练的单一功能设计,未能将其可持续性即实际使用功能考虑进去,加之远离居民区,其流通区间过于狭窄,人员流动幅度小,流通效能差,导致体育资源大量闲置、浪费。
目前,从社会资源来看,我省许多学校构成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另一支有生力量,尤其高校(体育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地理环境适宜,人力资源、技术资本雄厚,无论从人员流动效果方面,还是从流通效能方面来看,其整体基础较好,比较符合小康社会下全民健身体系的要求,同时也大大缓解了群众对体育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相矛盾的问题。总之,高校体育的这种物流趋势,无疑加快了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
(1)高校体育物流优化
1合理规划
由于各高校所处区域不同,如:所在社区环境密度、人口密度、社区经济等,其所选择的“物流”程度也就不同,这就需要“学校-社区”共建体育场馆设施“物流”网络,调控、共享之间所有体育资源;科学设计体育场馆设施“物流”容量,以适应区域内体育场观设施物流量水平波动;兼顾周围中、小学体育设施,避免体育设施物流渠道交叉重复, 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区域性体育设施物流,也可与相邻区域进行“物流”联网。
2功能设计
体育场馆多功能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物流”效能,可以吸引四个主要群体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即:老年、中年、青少年、儿童。此外,在功能设计上除考虑校内残疾学生情况,也可考虑为不同残疾人群体提供便利,以满足这一特殊群体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2)高校体育物流矩阵分析
对于高校来说,其体育场馆设施物流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附图中各组成部分的优化整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校在对自身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合理规划与功能设计、改造的过程当中,不仅减低了设施闲置机率,而且极大扩宽了群体范围,是场馆设施“流通”加快,物流能力加强。
1.高校体育现代化变革――信息流
随着因特网日益普及,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在极大加快社会信息交互的速度的同时,也对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体育也不例外,信息流的出现无疑进一步深化了高校体育现代化变革,成为高校体育最具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在:新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建立。
(1) 新教育技术
新教育技术就是在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突破性变革的产物,传播媒介和新技术的加入,使整体教学更具有立体感、流动性、高效性,同时,促使体育教学功能不断扩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视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的培养与学习计划,尤其注重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获取外界信息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即培养学生学会获取、控制大量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
创新思考能力与自我更新等能力。
(2)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信息流的集成,它包括各种体育及相关信息,如:体育新闻、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赛事等。
构建小康社会下“学校-社区”体育信息资源成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的主流,由此,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主要分两个层次来体现信息流的流动取向:①边界层流动,其主要流动方向是校外,即面向社区(社会)体育大众群体。尽管体彩的部分公益金用于改善全民健身设施,为大众提供了便利的健身条件,但在指导大众正确使用健身器材、正确进行自我体质评价、正确运用健身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而高校体育在“学校-社区”信息资源的“共建”上促进了体育的应用实效性,其也在“共享”上促进了高校体育社会化、开放化,极大满足了社区(社会)群体对体育信息需求的要求;②内向层流动,其主要流动方向是校内,即面向在校学生及教职工群体,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在线咨询服务,调动广大师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省高校体育必须积极融入社会体系,这是高校体育流态趋势形成的大前提。高校体育应注重对体育场馆的再次开发,充分重视物流流通效能,科学合理地分配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增强其实际使用功能;资金流的导入,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加大高校体育信息流力度,积极参与“学校-社会”体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结构,高校体育发展应具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72-74.
现代体育的功能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大量的带有很多商品意识的新观念随之出现了。因而,深入探讨现代人体育价值新观念,不仅能直接掌握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了解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对于体育决策学、社会学、未来学、管理学、训练学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前言
所谓体育价值,是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总的认识和评价。伴随着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的日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家庭负担的逐渐降低,可供消遣的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多渠道大容量的社会宣传,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评价,已远远超过了“增强体质”的范畴。
深人探讨现代人体育价值新观念,不仅能直接掌握人们对体育所持的观点、态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能间接了解人们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方向和内容。对于体育决策学、社会学、未来学、管理学、训练学和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很高的指导性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2、现代人的体育价值新观念
2.1体育社会化观念
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逐渐改善,人们对参加体育运动的自我要求日趋强烈,人数不断增加。“时间就是金钱;健康即是财富”的观念,人人皆知。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高雅的社会活动。据报道:原联邦德国仅体育协会会员就占全国人口的25 %,美国有70%的人关心体育发展,42%的人每天参加体育活动。
随着体育人口增加,一些传统的观念,得到了重新的解释。如:对人体美的欣赏的改变,为适应现代审美观点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各种要求。“终身体育观”同商品一样渗透到社会、家庭和消费市场的每个角落。人们需要参加体育,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体育人口骤增的同时,人们期望得到活动的空间和物质保证。这些期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就更新、更高。因此,对体育社会化的理解,不能仅看体育人口的增多程度,还要看:国家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健全;国家对体育的投资情况,体育消费的比例;体育生产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等等。不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体育社会化发展可能存在盲目性。社会化体育的发展需要领导、组织,需要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要借社会的支持,才能长盛不衰。
2.2多维体育观
体育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从小体育观向大体育观的根本转变过程。
人们对体育价值观念的认识,是从过去的“狭隘体育观”中逐渐形成现代人的“多维体育观”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不仅从个体功能和生物角度认识体育,而且还从体育对社会、心理、经济、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休育本质功能等多角度,多学科地认识体育。它比以前更为清晰、正确和全面。它对于当今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各个层次上的决策,体育科学研究,以及群众体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起来讲,现代体育多功能表现在:(1).体育能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时尚和社会风气;(2).体育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3).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发展生产和经济;(4).促成全面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强健,适应力强的青年一代;(5).促进人们的心理平衡,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6).培养现代人的竞争观念和不断奋发向上的斗志;(7).加强各国,各民族和人际之间的交往;(8).发展社会文化,提高人们消遣、娱乐水平;(9).医治疾病,创伤,健力强体;(10).探索人类生理极限,发掘发展人体潜力。
2.2.1体育劳务商品观念
体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许多体育劳动也是以活动形式直接满足消费者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从现代经济角度看,体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是消耗性部门,而是一个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产业,这个观念,长期以来不被我们所认识,如今正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其表现除了被人们已证实过的: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减少医疗费用和工时损失;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外,还有以下几点更新的认识:
1).体育劳务是商品。凡是用来交换的体育劳务都可以成为商品。那么,体育人才、比赛、旅游、技术咨询、信息传播,以及体育疗养、游戏、教学与训练等等体育劳务,都可以成为商品,进行有偿服务或交换。对此,现代人已经有了许多尝试。早在1987年9月,大连足球学校与首钢公司达成了一项运动人才有偿转让协议,该校将1972年龄组的15名足球运动员,以每位30 , 001)元“价格”,转让给首钢。这个例子,就使30多年来,一直反对“运动员商品化”的我国各级体育决策者和传统观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商品观念”的冲击。
2).体育劳务付费符合商品交换原则。体育劳务既然是商品,它就具有生产性和交换性。同物质商品一样,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目前人们认识到,搞体育也要有经济观念,体育也要强调投人和产出。过去几十年来,我国体育的行政型、供给型的管理体制,暴露出经费短缺、经济力量不够的矛盾,已成为体育发展的障碍。在体育劳务商品观念的影响下,体育劳务市场的开放、体育技术成果的转让、体育科研的有偿服务、专业人员的有偿培训、体育劳务的出口、体育设施、场馆管理的转变等等,已经在开展起来。如:早在1986年全国仅体育场馆的收人就高达4,800万元,场馆总收人达到百万元以上的省市有13个,3 , 001)多个可供开放使用的场馆中,有234个收人大于开支,全国场馆自给率达40%。采取收费的做法,不但提高了场馆利用率,还积累了资金,实现场馆经费自给,减少国家补贴。同时也减轻了国家负担,有利于发展体育事业,更方便了群众。又如:湖北省有些业余体校,把初级业余训练由国家拿钱“请来训练”的模式,转变为“自费”、“收费”训练,得到了社会支持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2.2.2体育培养竞争观念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重要素质之一。现代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似于体育中的比赛。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快、反应及时、竞争意识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获得胜利。人们发现,培养竞争意识的最好手段是参加体育运动。
2.2.3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定量的位置,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其体育实力往往也很强大。反过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加强,经济又会受益,体育事业的开展,体育设施的发展健全、人们余暇时间增多,都有力地刺激了体育业的发展,如体育旅游、体育服装、体育器材,运动营养食品和各种各样的体育经营业等等。美国的“体育复合体”每年可以创造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其经济收人仅次于占国民经济收人第一位的汽车业。在国际上,甚至主办大型运动会也成了点利的手段,23届奥运会主办单位就净赚2.15亿美元。24届奥运会利润达到3亿美元以上。
2.2.4体育社交功能观念
体育具有大众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它也成为提高商品知名度,拓展市场的良好媒介;它可以打破国界、语言的限制,促进睦邻友好,增进民族团结,加深人际了解。例如,乒乓外交,丰田公司系列体育大赛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效益等等,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2.3学校体育时空延伸观念
体育在学校中是人人必须接受的学科,它对于培养现代人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过去人们对学校体育时空观的认识比较狭窄;教学观念单一,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学生走向社会后,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终身体育观的出现,学校体育的思维度大大地延伸了,空间更加广阔。学校体育已从教学的、教育的、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等多维空间加以考虑。既注意近期效益,也追求长远效益。就其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讲,更新的主要表现在:
1).从单纯的身体教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转变,注意学生心理、群体意识和社会性发展;
2).从被动的体育教学观向主动的体育教学观转变。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注意发展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强调培养个性。
3).从统一的体育教学观向灵活的体育教学观转变。一改过去全国一本书,共上一样课的做法,把死板的教学大纲,变为灵活多样的大纲,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区别对待,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满足了个性需要,适应现代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4).从传统的体育竞赛教育观向培养竞争意识观转变。把单纯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转变成为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让体育的竞争思想,迁移到学生头脑中,以便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
3、小结
1).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下的体育价值新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情况的发展,可供消遗的余暇时间的增多和现代社会工作与自身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2).现代体育运动的价值是多维的,多功能的和多样化的。
3).现代体育运动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并且日益商业化。体育劳务是商品,它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创造财富,经济效益可观,在国民经济总收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现代体育运动在和平年代,对于培养现代人必备的竞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培养方法和手段。
现代体育的功能范文5
关键词: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
中图分类号:G80-05.7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3-0183-06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更快、更高、更强”为理念的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日益侵蚀。面对强大的外来体育文化输入,注重“礼、谦、和谐”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显得极其脆弱和呈“逐渐萎缩”之势。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曾经辉煌的文化“瑰宝”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体育文化语境中举步维艰?如何改变这种“文化弱势”局面,由弱到强,最后形成与西方体育文化互补、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往的研究常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归因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位、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群体的结构断层、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等等。事实上,以上观点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益衰落问题的真正根源。笔者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彝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遭到削弱和破坏。如何保护并重构民族文化生态,重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辉煌,本文欲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介绍
云南彝族现有人口405万余人,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少数居住在平坝和河谷地带,是云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勤劳勇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等一系列可贵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彝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地域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彝族人祖辈主要居住在深山区,因此,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必然反映出山区文化的特点,如打陀螺、磨担秋、打石子等项目,都表现出鲜明的山区地域文化特点。-
1、节庆性
彝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鲜明的节庆性特点。据《云南游记》记载,以冬月十五为元旦……是日也,全家均不工作,男女老幼,悉衣新服、登山会饮、佐以歌舞。彝族的传统节日“插花节”、“密枝节”、“三月会”、“火把节”、“十月年”……以其独有的感召力和内聚力吸引着十里八乡、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以摔跤、秋千、磨秋、爬油杆、杠术、烟盒舞……等千姿百态的体育活动,欢庆节日。
2、功能性
彝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很多,可以大致概括为:健身功能,人们利用一定的时节,采用一定的游戏方式去野外玩耍,进行身体活动,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意志品质,发展个性,开发智力都有极大作用;交流功能,“在竞技场上那些身手矫健的彝家小伙,成为众多异性追逐、爱慕的目标,”体育活动为彝族男女青年相识、相爱,提供了―个很好的机会。整合功能,通过体育活动,居住在各个山寨的彝族人不仅相互交流,而且,部分彝族体育与宗教祭祀紧密联系在一起,每当举行祭祀时候,漂流在外地的彝族儿女都要赶回家乡,参加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彝族体育把同彝族人紧密的凝聚在一起。
二、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失范
失范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验主义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意指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规范的调节作用之外。对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失范是指现代世界的变革过程迅猛而深入,它们大大扰乱了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的生活方式、道德、和日常规范,却没有提供明确的新价值观。这种失范在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表现如下:
(一)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参与群体的萎缩
彝族传统体育是群众性体育,它产生于集体,活动的开展当然离不开客家人的广泛参与。但是,近年来,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群众参与,却呈明显萎缩之势。据笔者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调查发现,彝族传统体育群体参与现状是:第一,只有部分老年人坚持参与彝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跳月、跳歌、踩高跷等;第二,出现部分职业化群体。如男性青壮年的舞龙、舞狮等,他们在闲暇时间,有领头人组织训练,主要是参加一些节庆表演。而对于绝大多数彝族^、来说,更乐于参加现代体育项目。
(二)彝族体育组织管理的松散
彝族人是以一寨为本位,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由山寨里的“长老”或精英来组织和主持。开展体育活动主要是节庆、祭祀活动和山寨之间的相互竞争。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彝族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彝族山寨逐渐呈空心化趋势。彝族传统体育陷入难以组织的困境。
(三)彝族传统体育价值观念日益淡化
传统的彝族人是以“村寨”为生活面向,非常注重自己或家庭在当地的影响。为此,在一些涉及影响村寨声誉的彝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上,彝族人非常的投入和支持。但是,受现代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彝族人纷纷走出大山,到城镇定居或工作,随着他们居住的环境发生变化,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也随之变化,他们更多的是青睐所在地的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
三、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方式的巨变
彝族,作为山地民族,绝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寒山区,尤其集中在金沙江南北两岸海拔1500~2000米的大小凉山。那里山高水险、交通阻塞,形成―个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艰难,使彝族人民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还需要一定的调节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内容,来满足族人的生存、享受与发展的需要。诸如:摔跤、秋千、磨秋、踩高跷、爬油杆、杠术,舞狮、舞龙、跳火绳、陀螺、跳月、跳歌、烟盒舞、射箭、射弩、斗牛、赛马……等千姿百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现代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代体育的功能范文6
关键词:社会;大众健身;需求
一、经济物质基础的发展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转变,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都发生了变化,对健身、休闲、娱乐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大众健身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大众健身的兴起,体育产业的发展被注入了强势的发展动力,体育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从传统的现代化阶段跨入了现代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是,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将进入一个以休闲为特征的时代,体育将融入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必须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所以,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运动健身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并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推动力量。
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大众健身
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将使人类过着惬意的生活,同时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但过多的余暇生活有时对社会也起到消极的影响。因此,引导人们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将会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享受生活、善待生命已经成为现代人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语),也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大众健身
体育既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无论从大众健身本身的功能与价值,还是从人们参与大众健身活动的环境、条件来说,大众健身都应该成为休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大众健身的社会功能来看,大众健身有助于人性的回归,预防和治疗“现代文明病”,抚慰身心,促进人际交往,引导社会风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生活观念、选择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促进人的社会化。从文化层面来看,大众健身的价值不仅在于娱乐身心,更在于文化。大众健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可以转化为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生存智慧,可以影响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它的文化整合功能。从大众健身的经济功能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观念的变化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已有能力享受大众健身消费和服务。为此,开发体育休闲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如健身服务、观赏服务、休闲场地、服装器材服务等),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大众健身产品与服务,不仅能满足人们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休闲的需求,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大众健身作为健身手段,能通过增强劳动体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体育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现代文明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创了我国物质文明的新时代,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今,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
五、文化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一)文化对大众健身的影响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也靠文化培养。今天,我们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也必须从现存的文化基础出发,去开创新的历史局面。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现代体育文化形态旨在谋求身体的培育和发展,增进健康和保持积极的心理、生理状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体育理想、体育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到了现代,在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文化也在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步。而大众健身无疑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大众健身代表的是一种健康、休闲、娱乐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由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其重要性将始终不变。
(二)现代文明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创了我国物质文明的新时代,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今,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
总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都明确指出“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质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评价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标志,也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而发展群众体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根本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北京:中国法
制出版社,1995
[2]辽宁省体育局.辽宁省4个城市群体处近几年的群体工
作调研材料汇编总结报告[R].2004-08.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
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李相如,刘国永.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
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5(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