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范文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60-02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发展状况
人类社区教育一般以1849年创办于北欧的“民众中学”为始端,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教育已成为与正规学校教育并重共存的现代文明的主要传播渠道,并已构成现代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成功的社区教育一般都伴随着比较完整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如美国类似于社会学院的社区学院,加拿大通称的社区学院和日本的公民馆,三个国家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国家的大力支持。
随着经济危机和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等一些问题出现,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为应对新状况做出了一些新的调整:如通过立法继续增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影响力,通过政府积极有效的干预保障社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总之,国外社区教育运行体系不断变化和拓展,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实用性、适应性、灵活性等特点和为社区服务的宗旨,在社区教育方面严格注意“全员性”理念的保障,而保障“全员性”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在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建设方面。
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明显滞后,起步于80年代初期,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已经有一定规模,并呈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成果较多,为进一步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刘奉良等在《关于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中总结提出建立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广泛宣传,提高民众对社区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规范管理,发挥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完善法规、整合资源、资金保障等;建设基地,构筑社区教育平台,如农科教结合、劳动就业培训、“夕阳红”、卫生保健、体育训练等基地;组建队伍,培养社区教育的骨干教师;构建网络,突显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如开设应用性课程、人文性课程和工具性课程等。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李平在《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综述》中提出我国社区教育和社区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性研究不够充分,实证性研究不够深入,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总结而言,我国社区教育和社区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
1.理论研究方面。相对于国外社区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国内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理论性研究不够充分,对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缺乏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意识,对国外的社区教育理论,介绍引进较多,吸收转化较少,对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较好地利用国外社区教育理论指导国内改革实践,办出自己的特色,研究较少”。
2.社区教育实践方面。当前社区教育实践中缺乏先进理论指导,基本理论引用方面也较差,很多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社区教育的内容干瘪,教育时间过短、具有临时性等不足,各参与主体要么同时到场,要么集体退场的现象严重。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在前人学者的艰苦努力下,实现了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探讨阶段,理论过于空和大,实践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于零碎。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全员、全程、全面”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理念,也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社区教育没有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和层次的区别和限制,对社区内所有居民一视同仁;社区教育更多关注底层群体、弱势群体,满足他们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并且帮助这些人群提高文化、科学和综合素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既有别于一般社区教育,又是社区教育框架内的一部分,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是完成我国社区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在社区教育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的部分,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作用不够明确
构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构建中主要有如下七个主体:政府、学校、社区组织、社区弱势群体学员、媒体、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弱势群体家庭。
政府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承担着多个角色,比如政策法规制定者、社会资源整合者、倡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等一系列角色,政府作为主体的参与量大小决定着社区教育的成败;学校主要承担着师资力量提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社区组织承担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除了配合和落实政府政策法规,还要组织和协调社区内资源,协调各主体间关系,承担的角色最多,如协调者、倡导者、组织者、执行者、实际资料的调查者等等;社区弱势群体学员是教育行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有受教育渴望的需求者和自身受教育权的争取者;媒体作为社会重要的宣传机构,承担着宣传者的角色,并对提高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支持者和管理者,对于教育保障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是社区教育学历的授予者;弱势群体家庭是在一般社区教育研究中被忽视的重要支持者,经常决定着弱势群体学员参与教育的机会多寡,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提供者。由于个参与主体的目前配合不足,尤其是除政府外的其他主体,没能够对自己的作用明确定位,导致在社区教育中,主体角色混乱、定位不准,从而影响了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
当前造成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过于分散,这种分散将本来就不足的资源浪费或者重复利用了,主要体现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构建设中。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构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实体建设和教育体系建构两个方面。首先,社区教育实体的建设主要包括教育场所、师资以及教学配套设施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政府介入,包括资金提供、场地划批等,社区组织要充分挖掘社区内可利用资源,两者互相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一建设任务。目前政府提供的一些包括资金等资源由于过于分散而没有起到预想效果。
其次,社区教育教育体系的建构包括社区教育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网络和外部教育管理网络建立。社区教育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网络包括行政、教学及教辅等管理网络的建设;社区教育学校外部教育管理网络建设主要考虑建立怎样的层级管理关系最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刘凡在《构建城市社区教育体系》中设想了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的多种途径,很值得借鉴。但是除政府外的其他社区教育主体也没有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群策群力,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管理、师资等力量的分散,影响了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
另外,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单一,社区教育文化品位的不高,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投入不足等也造成当前弱势群体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差。
三、保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长效性的途径
(一)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各主体间配合的长效机制
鉴于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的状况,社区教育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府应继续积极发挥主导者的角色,引导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但是在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建设方面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建立各主体间配合的长效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长效性,是衡量我国社区教育开展成败的关键。
1.政府应在维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制长效性中起到关键作用,为维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制长效性提供充分资金保障和管理保障。
首先,资金保障关乎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存亡,因此,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供给是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前提。其次,管理是社区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管理得当才能有效运用资金、吸引师资力量和保障学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标的保障。
2.学校、社区组织和媒体等主体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为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尤其是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保障学员的教育质量,提高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开发新课程,吸引更多的弱势群体学员参与学习,并能够满足他们受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标的保障。
(二)丰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
1.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内容的设定是实现社区教育和弱势群体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撑,这个问题还关乎到弱势群体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采取怎样课程设置、教育期的长短等问题。因此,社区教育需采取因人、因时而异灵活设置与弱势群体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合理规划学习期限。
2.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也是影响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根据社区的实际状况与其他单位或者学校联合办学等形式,同时采取多样化教育方式,根据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手段满足弱势群体受教育需求是比较可行的教育方式。比如针对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学员,可以采取家教方式,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和网络学习等方式。
(三)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保障社区教育学员的数量
学员的数量可以显示学员参与度和社会认可度;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是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根本目标,保障学员数量和学习质量是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重中之重。
弱势群体通常社会地位较低、生存状况较差,经济上存在困难或处于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他们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作为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收益者,也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弱势群体学员学习愿望和学习需要应充分调动。尤其是弱势群体家庭的支持力度,直接关系到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可能性。因而,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重在帮助弱势群体学员和弱势群体学员家庭排除认识上的障碍和实际面临的经济等障碍。
四、结语
我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状况也存在差异,内地城市的社区教育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一些发达城市,走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发展地方特色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研究的难点主要在宏观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一方面国内在社区教育宏观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在基础理论薄弱的情况下研究城市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比较困难。另外城市社区的分布状况稍显复杂,受经济发展、民族文化风俗影响,弱势群体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李平.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
[2]梁艳萍,黄大乾.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陈永华.试论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7,2.
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范文2
一、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其利弊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功能不断完善,教育形式逐渐丰富。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教育实体主导型、社区学院综合型以及地域自治型等社区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普遍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其内涵为:政府作为所辖行政区域的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技能培训、活动实施的社区教育所构成的一整套教育网络。其运作方式为,政府相关职能科室按行政方式布置,检查社区教育工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当地党政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即“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模式。该模式易于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区域各类资源,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为主要靠基层政府一个主体或是教育一个部门的力量:有些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虽属体制内的力量,但仍游离在社区教育之外;而企业由于社区教育公益性和自身追逐营利性之间的矛盾,究竟如何科学定位与合理处理,目前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的局面。当然,也有些社会力量,如民间社团对社区教育表现了空前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但往往力量比较单薄,一时又难以承担比较重要的社区教育任务。这些都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瓶颈。那么,如何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并在社区教育中积极发挥基层政府的统筹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模式的完善和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不断深化对社区教育的认识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中,教育部把社区教育定义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从教育部给出的社区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即具全民性。所谓全民,就是面向社区所有公民,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区教育是由社区举办的教育,是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全程的教育服务。所谓全程,就是面向人的一生,年龄无论长幼,学业无论高低,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再者,社区教育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样的目标主旨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所谓全面,就是面向各种学习需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层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文化基础和技能培训,社区教育都要为其服务。一言以蔽之,社区教育是协调、管理、优化、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实现学校、社区、家庭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社区组织、学校、教育机构、参与者等。明晓社区教育的定义和参与要素,基层政府在做好社区教育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服务的全民性原则。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以成人为主的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全民性原则是指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所有公民,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的“全民共享学习”的普惠性、包容性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背景下,要面向社会、面向全民,大力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扩大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机会,实现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多种渠道和资源,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机会,为学习者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提供有效服务。要重视社区教育的机会公平,把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统筹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要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调配和整合,包括体制、机制、政策、资金、技术等。发展社区教育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与教育资源,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一协调和监管作用不可缺位,要逐步建立“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在加强社区教育的认识和操作层面进行积极干预,有效调动机构、社区、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共同致力于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责任,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等,统筹指导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社区教育。
机制的创新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要构建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机制体制。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期望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人们的学习不再以职业和经济上的目的为手段,而是以培养和完善人性为目的,成为自发形成的并以自主愿望为标志的,有利于自身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因此,必须深化社区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探索与培养和完善人性相适应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各自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各种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区开放公共教育文化资源。
教育的实效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必须立足区情、街情,明确社区教育重点。一方面,以从业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为社区教育为重点,并不断注重社区教育诸方面人员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互协调,确保社区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另一方面,要重点给予社区成员基本道德素质教育,通过较长时间甚至伴随一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努力突出重点的同时,逐步拓展社区教育的资源、途径和机会,坚持加强质量管理,探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社区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实际需求。
三、切实发挥基层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筹作用
国家《规划纲要》关于社区教育战略目标的具体设想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2004年12月1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年6号),从“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开展社区教育的原则、目标,推进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四个方面规范了当前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成为当前开展社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为此,基层政府在发展社区教育中应切实有效发挥好五个方面的统筹作用:
1.在社区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发挥统筹作用
从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即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看,社区教育的内容广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区行为规范、有序的政治参与,党团员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妇女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社区居民的知识技能培训、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培育崇尚先进、团结互助、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文化等等。如此广博的社区教育内容,要求基层政府要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与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沟通和衔接,注重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工作,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的社区居民“人人皆学”的目标。
2.在社区教育的形式载体上发挥统筹作用
基层政府要积极创新社区教育载体,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形式。品牌活动推动社区教育。比如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开展的“百姓宣讲”、“周末大讲堂”、“微型党课”、“道德讲堂”等,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信息网络助力社区教育,结合学习需求,不断丰富、整合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提升数字化社区教育网络水平,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学习成果印证检验社区教育。进一步做好市民学习积分认证工作,不断增加新的市民学习积分认证点,方便广大居民学习,使居民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存储、学分认证、学分积累、学分兑换等管理功能更加方便实现对接;强化合作拓展社区教育,加强与社区学院合作,主动将自身开展的教育学习工作,如社工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等,整合到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中来,通过认证制度进行学习的记录、评价、奖励兑换,使学习认证与升学、就业、入职等建立联系,实现认证制度的融通持续发展。
3.在社区教育的主体培育上发挥统筹作用
目前,社区教育最普遍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社区教育模式,该模式有利有弊,前文已经赘述。在完善该模式的同时,基层政府要积极培育社区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层政府要积极协调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区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放手培育社区各类中介组织、评估机构、办学机构和市场组织,鼓励社区各类教育组织按照市场法则独立办学;扩大社区办学的自,形成灵活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最终实现政府服务社区、社区自我发展的新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4.在社区教育的机制体制上发挥统筹作用
众所周知,社区教育不可能独立存在,它的开展涉及到多项其他的行政事务,包括财政、教育、民政、劳动、文化、卫生和城市管理多种领域的合作工作。基层政府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逐步完善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层政府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推进社区建设、建立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区域事业发展计划。基层政府要成立党政领导任主任的跨部门的“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建立政府主导、教育牵头、政府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和职称评审等问题,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适应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师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制度试点建设,促进区域化社区教育的师资水平得到良性的提升与发展。
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范文3
关键词:远程教育 社区教育 发展模式
一、引言
现代社区教育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中叶。丹麦教育家格兰德维格与其合作者柯尔德正式成立了第一所“民众学校”开启了现代社区教育先河。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社区教育在美洲、欧洲、澳洲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起来。在我国,社区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地区已经把社区教育纳入到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成为党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社区教育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所以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社区教育模式。真正让社区教育成为文化知识传播、道德法律意识宣传的重要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发挥作用。
二、社区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及信息技术应用
国外社区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有欧洲的民众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欧洲民众教育以德国的“邻里之家”为代表。“邻里之家”是为社区居民解决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以及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美国社区教育是把学校和社区联系起来,学校成为社区的一种资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的推行,把教育部门和社区内其他各部门和各方力量和资源加以统筹协调。社区教育的内容从社区居民的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民众的需要和利益。日本依托各种专门设施,开展社区教育,专门设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会馆、文化馆等。公民馆则是最具代表性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公民馆是社区学习活动场所,由政府从区教育经费中拨款建造。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模式,即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联动型;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活动型;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综合型;以地域为边界的自治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单一的模式,而往往是多种模式并存,共同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网络学习这种载体,可以保证学习者随时随地参与学习,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修养,实现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共性,利用现代远程网络平台这一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空间的广大社区居民进行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运用现代远程网络平台手段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的教育,是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一大创新,体现了社区教育的与时俱进。
三、远程社区教育平台建设
远程社区教育平台的设计是集资源采集、、处理、存储、开发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学院的课程资源优势,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推广技术,整合各类学习资源,采用全新的模式组织推广,努力实现现代远程社区教育组织和推广的跨越式发展,在网络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推广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即实现资源共享,面向全体与个性学习相结合。
1.信息采集功能
远程社区教育平台的推广与发展,各种资源的搜集与组织至关重要。所收集的资源的适应性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面向社区居民的教育,学习资源应该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信息资源采集的范围主要是医药保健、文学历史、艺术以及科学知识等。
2.课程制作功能
网络课程的开发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学院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链接、转载的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也可以将实时推广辅导活动录制下来(或进行一定的后期制作)形成流媒体视频资料片,上传到在线学习平台的点播系统中,供其他学习者随时在线学习。在线学习平台全面管理、传输网络教学信息,使宽带网教学与Internet网络教学能有机地融合,扩大了功能的范围。
远程社区教育平台课件制作与流程如下:
网络课件制作流程图
3.信息交互功能
信息交互功能就是为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学校和社区学院提供一个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平台。社区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功能将政策等信息及时通知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可以在网络课程中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在线交流模块可以让居民和专家以及居民之间有针对性的对一些问题深入探讨。上传下载模块可以共享社区居民之间的有用信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网络投票,关于学习内容及探讨话题的投票,以便让平台管理者对于社区居民感兴趣的问题更加有效的组织资源,提高系统的使用价值。
四、信息化社区教育模式推广
远程社区教育平台具有技术信息化、资源共享化、对象全民化、学习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的社区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实现社区信息化教育学习及管理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社区居民接受远程社区教育平台,使其发挥作用就变得至关重要。综合分析,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促进社区居民对远程社区教育平台的应用,达到信息化社区教育模式的推广。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居民集中性较强的特性以及网络本身的特点,在居民心中建立起终身教育的概念,将社区教育平台推广出去。
(2)加大投入,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明确建设思路,搞好统筹协调,使远程社区教育平台平稳有序运行。
(3)加强多方面的合作交流。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往来已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这就需要社会的各行各业以服务社区为根本出发点,共同开拓远程教育资源,促成各种各类教育的交叉,促进各种教育资源多方共享。
(4)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社区居民学习动力。认真挖掘、分析社区居民的需求,激发社区居民的内在学习愿望。诸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运用日常激励、奖惩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领导行为激励等方式,及时鼓励和强化积极的学习创新行为,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学习创新实践。
注:该文章属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技术环境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探索》,项目批准号为:IMRTVU-GSR201201
参考文献:
[1]刘松枝.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成人教育,2006(01)
[2]李平.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2004(11)
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范文4
关键词:终身学习;社区教育;学习理念;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7;G7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35-01
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实际上社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也是进入到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渠道和方法。由于社会不断进步,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人,均对学习有了一个重新的理解与认识。学习不应该因为毕业就此止步,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本文站在终身学习这一角度,对社区教育的渠道进一步研究,以推动社区教育快速发展。
一、社区教育属于终身学习观念的平台
人们生活在社区中,个人的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密不可分。社区教育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当中,利用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组织提升社区整体成员素质和生活水平,并且为区域经济建立和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一种教育类的活动,重点突出教育社会化,能够给个人终身学习提供相应的机会以及基本的环境。而终身学习,是把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以及机会贯彻终身。所以,二者属于一个维度的制度。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一定要依靠一些社会部门。有着相同特点的人们组成了相同的生活单元,也就形成了终身学习依靠的基本组织方式,这样的社区条件能够满足终身学习提出的需求。社区教育能够承载终身学习的任务,把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这二者有机结合,才可以让社区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终身学习推进社区教育转型
推行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二者融合,可以说是教育社会化趋势。教育对象不是只限定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大学生,而是必须面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全体成员都可以使用社区的功能,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到需要的知识。观察现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依然还是将学校作为核心的行政型管理方式,这种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是本地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而学校负责实际的教育。由于是政府统一进行管理的,教育效果比较理想。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有时对教育方面的过度约束,导致灵活性不足,不能有效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状况,之前的一些教育管理措施有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社区教育的方式,探索新的途径。
三、重视学习效率开展多元化社区教育
针对成年人来讲,社区教育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知识的学习,还要尽可能地组织一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一段时间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之后,应该组织职业知识类的竞赛活动,主要采取抢答的方式,加深学习者对于知识认识的程度。还可以组织剪纸和书法以及演讲等活动,使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其人文生活更加丰富。也可以将节日当作主题,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推动人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收获快乐。最主要的是,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的社区居民能够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加其学习的内在动力。社区教育和别的教育不一样,其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学习和娱乐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形式比较灵活。社区教育主要是利用各种活动,使生活在社区的人们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社区终身学习发展
社区教育如果只是单独行动,将会缺乏实效性,组织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社区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资源整合,使其形成合力,推动社区终身学习发展。教育资源有很多,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挖掘,将其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第一,可以和社区周围的学校结合,形成合力。这就要求政府协调二者的关系,使学校将教育资源共享,和社区一起建设教育基地。应该申请借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室,给社区居民学习注入活力,接受教育的人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还能感受到网络学习的便利。最主要的是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还可以节省资金,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社区教育工作人员还应该邀请高校教师给社区居民讲课,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第二,应该将社区当中一些退休教师以及技术人员的优势发挥出来。可以安排这些专业人士当教师,并且给予其一定的奖励,使其能够积极参加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给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应该将人力资源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出来。要主动吸纳一些外来人员,把其转变成可以利用的生产力,进而加快社区教育发展的速度。总之,必须将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凸显出社区教育的作用,这样终身学习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五、结束语
通过对终身学习视野中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了解到将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使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能够让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收获快乐,给社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并且能够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推动终身学习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
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范文5
关键词: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在我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亦是逐渐增多,学校体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迅速发展。而社区体育则是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两种重要途径。它们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之协调发展,对大众体育的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实现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探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是当前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切实而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构建比较完善和谐的全民健身体系,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可以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社区体育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
3.是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方面,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和基础阶段,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延伸。
二、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
1.概念的界定。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实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为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2.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作用。(1)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影响。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主体是社区内所有成员,包括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学校体育是我国社区体育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必须经历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2)学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开展提供人才资源。当前社区体育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而学校里拥有大量的专职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能解决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
3.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1)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社区体育是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学校体育的补充。学生不但要参加校内的各种体育活动,而且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是社区成员之一。因此,社区体育是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2)社区体育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树立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新格局;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学生个体最终要走出校园,成为社区的一分子,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对于保持和延伸学校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区体育功能的研究中,还停留在从体育本身中分析,而缺少从教育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是社区体育理论研究的缺陷。
2.在传统的观念中,研究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相互作用时,缺少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
3.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教育化特征不明显。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1.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作强有力支撑。从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协调现象来看,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比较突出的。就目前而言,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理论研究比较滞后,特别是社区体育未能审时度势地意识到自身体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以及目的的实现。
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民、便民、惠民、富民、乐民为着力点,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完善适应社区建设和社区成员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教育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以社区为依托,扎实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全县每个乡镇均建有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中心,达到省区域教育现代化标准。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推动全县社区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以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农科教示范基地为抓手,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型组织。建立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评估促实效,为实现“人人都要学、处处都能学、终身都在学”的目标提供宽厚的社区教育资源平台,最终形成城乡一体、水平较高、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教育培训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工作。要重点抓好量大面广、受到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努力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抓好社区内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就业能力,指导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工作。对利用打工经验和技术创业人员要给予全方位服务与关心。要做好农村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要通过加强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重点内容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专家讲座、现场培训、远程教学等形式,让更多农民接受社会教育、享受社会教育。要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重视乡土教材的建设工作,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创新培训形式,逐步实现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的社区居民“人人皆学”的目标。
(二)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为切入口,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围绕提高文明程度、丰富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区等内容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的教育培训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围绕道德立家、勤劳发家、文化兴家的主题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热爱学习、文明向上、勤奋工作、兴业致富、邻里团结、生活幸福的社区新貌。
(三)形成完善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乡镇各类培训机构之间,要淡化权属观念、加强事业融合,各类培训统一由社区教育中心扎口管理。要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构建以中专为龙头,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村(居委会)社区教育服务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实施培训、统一考核评估的社区教育模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乡镇、单位都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职工教育。企业职工教育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县人社、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建立职工教育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宏观指导、协调、服务。要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要在加强企业职工教育、提高企业职工个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与引导,使企业成为社区建设的有生力量。
(五)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是指在乡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指导下,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等教育力量于一体,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本区域内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具有社区教育组织管理职能和承担社区教育培训任务的教育机构。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必须突出体制机制的创新,突出基础能力的建设,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益。要坚持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按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认真规划、加快建设。各乡镇要充分利用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现有资源,将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劳保所、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合署到社区教育中心,实行“一块阵地、多个牌子”形式。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必须达到以下标准,即,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教室不少于6个;建有图书室、阅览室,适应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配有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电教设备、音像资料;建有社区教育信息服务网站,开设计算机培训课程,逐步构建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要通过整合和建设,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化、资源配置集中化、设备设施标准化、教育作用最大化、培训实效最优化。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构。县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县分管领导任主任,组织、宣传、农工部、教育、文广体、人社、农委等部门共同参与,主要负责领导全县社区教育工作、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和确定考核评估目标。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工作机构设在县教育局),主要负责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落实县社区教育委员会交办事项和工作任务,协调各个成员单位的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开展工作调研、交流、考核评价等工作。各乡镇要建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乡镇中学、文化站、广电站、劳保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参与。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社区教育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审定培训经费的预算,督查考核培训进度和效果。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由镇分管教育领导担任,负责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任社区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社区教育中心日常工作。县、乡两级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加强协调,同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教育评估督查制度,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本地区社区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做到专职精干、兼职广泛。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农村按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足专任教师。每个社区教育成员单位和社区居委会、村、企业要配备一名兼职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为主体,建设一支热心教育、乐于奉献、结构合理、满足需要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培训,重点加强专职人员的培训与培养。
(三)保障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的“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的要求,将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拨至教育部门专款专用。建立县财政专项,乡镇财政配套,社会筹措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达到创建社区教育现代化要求。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付一点”的办法,努力增加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社区教育中心的校舍建设及必要的设备设施投入由乡镇政府筹措解决。加强社区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与评估,保证专款专用并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橱窗等载体、渠道,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要大力宣传社区教育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倡导“我爱学习”的学习风尚,树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共同建设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