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财务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的财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的财务制度

国企的财务制度范文1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财务 内控制度

一、引言

关于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这是伴随着现代企业而产生的新的概念,这是一种西方“舶来品”,在传入到中国之后,国家层面已经做了多种相关的尝试。就当前的法律制度而言,作为重要的支撑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称基本规范),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现在国有企业的财务控制制度也基本以这个规范的要求来执行。

二、关于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当前情况探析

(一)部分国有企业缺少合理、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的系统性不足

从基本规范中的基本原则看出,其中包括全面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制衡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构建财务内控制度的过程中,对基本规范中的五大原则参考较少,同时有些国有企业也未做深入的调研,以本为本,仅参考基本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而没有结合实际地制定了财务内控制度,犯了本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缺少合理、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的其对流程把控欠缺,其系统性不足。

(二)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力度较弱,监督的弱化带来内控制度的随意性

国有企业的改革大潮使得国有企业在内部监督上有长效提升,特别是一些集团公司在内部审计上有了更为严格的把控。一般来说,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通常是由其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进行的,而这种内部监督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正常的经济损失。在当前国企内部,对于财务监督是比较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体现在内部监督的种类比较少和多重性比较弱上。而从外部监督来看,对国有企业财务内控情况进行监督的部门数量比较少,政府性质的力量未能良好使用起来。

(三)忽视了财务岗位人员的内控目标制定和执行考核,相关的激励和考核执行不够

财务人员是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关键点,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财务人员实现财务内控制度的把关不够严格。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没有将整个企业的财务内控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上,如此,财务人员没有办法将岗位目标与财务内控目标结合到一起,开展内控的效果也不理想。同时对于财务人员缺乏一定的执行考核力度和相关的激励政策,因此财务人员所负责的内控目标执行力不够。

三、学前教育对现代儿童引导性意义分析

(一)重新构建国有企业合理、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进一步深化其制度的系统性

每一个制度的确立都是需要一定的依据和水准的,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基本规范就是国有企业按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依据,就基本规范制定的法律依据情况来看,其中包含了《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虽然随着基本规范的执行深入,有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也充分利用基本规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构建和修改,他们以基本规范为准,在财务内控制度上下了大功夫,但值得一提的是,所使用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值得商榷。

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还历历在目。在公司财务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我们可以看到集团财务管理失控,是造成集团财务巨大风险发生的最为重要因素,其中缺少财务内控制度是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失控的原因。可以说,国有企业在制定合理、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时,应在基本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建立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财务内控制度,进一步深化其制度的系统性,强化有效性。

(二)内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在做好企业内部监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监督手段

只要内部监督,没有做到位,那么整个国有企业都面临着,财务上的危机和风险。我们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来看,其形成的主要动因包括企业发展的需要,鼓励发展的需要,提高l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和应对国际形势的需要。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也需要相应的监督方式。通常来说,国有企业这类的财务监督缺乏针对性,内部监督的权威性和执行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具体来说,以经营部门为重点,加大对应收的账目的管理,将专项清理与案件查处相结合起来,切实将监管落到实处,提高企业的监督力度,其次,以资金为重点,抓好对重大投资的科学决策,弄清大额资金的流动方向,对银行贷款进行有效监督,最后,落实廉政建设,尤其是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的基础之上,加强主管部门对财务领导的责任[1]。

外部监督部分就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着手,政府部门应更为积极的履行监督职责,更明确国有企业的财务状态,抓好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监督。

(三)激励和约束、考核与评估方式的进一步深化,从财务人员的点上找突破口

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包含几个方面,主体是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客体是企业经济业务活动或资金活动,辐射范围是企业治理中的财务决策、日常管理中的制约措施、价值运筹中的制衡机制,构成要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控制状况、预算管理制度、企业风险管理等。[2]作为财务内控中的中心主体,财务人员如果财务内控目标没有达到,那就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甚至使企业“伤筋动骨”。针对此,国有企业应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考核与评估方式与财务人员的岗位配套,将整个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目标分解到财务人员的岗位上,分解到财务人员每一个工作流程上。同时以激励和考核作为促进工具,鼓励财务人员的正确行为,惩罚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考核财务人员是否能按照要求完成财务内控的目标,以此,以人的力量推动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

四、结语

国有企业的财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些企业的“病结”,国企的“病”要治,且治好,那么就需要从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着手。不可否认,完善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抓管理的同时也抓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国企的财务制度范文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传统会计管理体制带来的弊端越发明显,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纪律松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经营者监督失控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产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如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人员不能独立的行使权利等,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经济秩序混乱,加剧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针对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情况,财务总监委派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其他监管制度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财务总监制度是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有序进行的内在要求,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实行两权分离的企业,由企业的所有者委任、派遣主要会计人员代表政府或董事会监督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参与企业财务计划的制定,对重大经济决策与财务收支与总经理联签批准的一种管理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和会计任命制相对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企业的主要会计人员由所有者委派,经营者不得干涉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也就是说,主要会计人员的任用不是由经营者任命而是由所有者委派,经营者不得干预。

一、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施成效

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推行是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的有益尝试,促进了会计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是解决目前我国会计领域出现的众多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加强会计监督和防治,现象的有效举措

各种腐败和贪污犯罪等经济案件大多与企业的财会工作密不可分,都是经营者直接干预具体经济行为的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单纯依靠会计监督是不行的,必须由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力量实施才能标本兼治。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抓住了会计监督这一重要环节,由原来的事后监督变为积极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能更加有效的制止各种违法乱纪、贪污浪费等事件的发生,维护企业所有者的正当权益。

(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财务总监在实际工作中按照派出机构的要求,大胆的发表意见,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效减少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利的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增值。同时财务总监的职能不仅是监督,而是包含在管理和服务之中,财务总监在参与企业预测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营者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相应机构相互制约、各司其职。财务总监作为产权代表派驻企业,赋予其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权的使命,实际上是承担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解决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监督缺位的问题,这无疑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四)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增强了监督力度,降低了所有者的监督成本

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程序和会计行为,增强了会计监督的力度。在会计管理中由分散到统一管理,通过建立统一的会计凭证审核制度、收支审批制度等,形成更加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使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另外,企业监督成本包括所有者为获取内部信息花费的费用以及监督滞后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后,财务总监可以将企业内部的败德行为及时向委托人报告,以便委托人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

二、现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存在的问题

如同市场经济中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在试行的过程中,还不成熟、不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法律依据不足,并且与《会计法》、《公司法》中相关规定矛盾,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协调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出资人的政府按法律规定享有出资人权益,履行出资人义务。因此,许多地方政府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任命财务总监并派驻到国有企业。有些地方直接从具备一定行政级别的公务员中选拔财务总监,委派人员具有双重身份。这一做法不符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导致行政主体干预市场经济、财务总监法律地位不明等问题。

(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会计人员的职责界定不清,业绩难以有效衡量

各地所颁布的关于财务总监委派制的规定都能明确规定财务总监的权利,但相应的职责却十分模糊,有的仅仅将其界定为财务监督方面。另外,财务总监的职责和权限都包含在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限中,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职责重叠,导致多重领导、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目前的制度还缺乏将委派会计的经济利益与其对监督企业的评价结论是否独立、客观、公正直接或间接挂钩的考核机制。

(三)监督对象不明

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监督者和监督对象的有机组合。财务总监由出资人委派而来,应该代表出资人监督董事会的决策行为,由董事会监督经理班子的经营活动。在有些地方财务总监具有董事和财务总监的双重身份,同时从与企业总经理联签的要求看,财务总监的监督对象仅仅是经理班子的经营活动,从财务总监的职责看,财务总监监督的内容包括预算方案、决算方案、投资融资等,因此它的监督对象包括董事会的决策行为和经理班子的经营活动。财务总监的监督对象有三种不同的界定或解释。

(四)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不能超脱关系的局限性

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在表面上能对经营者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采用委派财务总监的做法又产生了新的委托关系,即委派者与财务总监之间的关系,从而同样会产生财务总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被委派的会计人员有自身的效用目标,这一效用目标不可能与委派者的效用目标完全一致,财务总监不可能代表所有者百分之百的行使监督权和决策权。

(五)实际操作困难

首先,财务总监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无法独立。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仅在经济上独立是不够的,避免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是确保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财务总监即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这种安排显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其次,信息传输不畅。财务总监来自外部与经营者有不同的利益取向,财务总监派驻到企业会遭到经营者排斥,经营者会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致使财务总监无法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

三、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完善

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改革应遵循四项原则:依法依规,政企分开,制度安排切实可行,改变思路明确职责。根据四项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进行完善。

(一)加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之处,从法律上给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一个合理的定位。委派制的逐步推行和完善必须取得法律支持,纵观我国的现行法律,尚没有任何一条明确的关于会计人员委派制的规定。因此,政府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委派制的法律,使政府以法律手段而不是以行政命令方式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委派会计应当在《公司法》和有关法规规定的权限内行使职权,应当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明确委派财务总监的职责和权利,建立一套反映责权利关系的目标考核体系,促使财务总监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为保证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工作能取得实效,委派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委派财务总监的职责、权限及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在充分支持被委派单位依法理财、自主管理的前提下,发挥委派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保证委派财务总监能够按照有关规定正确履行职责,而且要在明确委派财务总监的职责和权利的基础上,建立目标考核体系。首先,财务总监应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善于学习,敢于负责,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其次,担任财务总监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企业财务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经济、财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务操作能力。再次,担任财务总监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应变。

(三)国有企业应建立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双轨运行机制

如果仍沿用原来的总会计师单轨运行机制,那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失控等问题就很难解决。如果我们用财务总监制完全取代总会计师制,势必会出现以下尴尬局面:要么是无论财务总监怎样尽心尽责,也将因其身份而无法得到企业领导的接受和重视;要么他事实上又变为总会计师,难以担负起代表国家对经营者实行财务监督的重任。无论怎样,都违背了国家派驻财务总监的初衷。因此,建立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双轨运行机制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四)促进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促使其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将财务总监所承担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等工作分解归并后交由内部审计来完成。内部审计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评价,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要比财务监督宽泛,实际包括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等方面。最为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在企业的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领导的审计委员会,在企业管理部门中设立独立于财务系统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内部审计的工作具有监督独立性,工作范围扩展到公司的所有经营事项。相对财务总监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更了解,从理论上讲财务总监的实施效果比不上内部审计制度。因此,在指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时,应督促企业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国企的财务制度范文3

[关键词] 会计制度 税收制度 协调

一、我国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间关系及问题分析

1.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分离的现状

我国自1993年7月1日起《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引发了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的差异,到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确立了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的分离。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分离最终表现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收益与应税收入之间的差异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收益包括营业收入(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补贴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企业应税收入包括:①销售货物收入;②提供劳务收入;③转让财产收入;④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⑤利息收入;⑥租金收入;⑦特许权使用费收入;⑧接受捐赠收入;⑨其他收入。

会计收益与应税收入的口径与内容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项目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计入会计收入但不能计入应税收入,如财政拨款收入;二是计入应税收入但不能计入会计收入,如企业接受现金捐赠收入;三是先计入会计收入后计入应税收入,如股票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当被投资企业有盈利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确认会计收入,实际收到时确认应税收入;四是先计入应税收入后计入会计收入,如提前收到的租金、利息、使用费等。

(2)会计费用与税前准予扣除项目之间的差异

据统计,会计费用和税前可扣除项目之间的差异项目较多,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会计制度扣除但税收制度不准予扣除,如违法经营罚款、税收滞纳金、赞助支出、超过税收制度规定标准限额的捐赠支出等等;二是税收制度准予扣除但会计不扣除,如附加费用的扣除;三是会计先扣除税收制度后扣除,如预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四是会计后扣除税收制度先扣除,如企业采用平均法折旧,而报税时采用加速折旧法。

2.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过度分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财务会计对国家有关机关(如税务机关)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缺少关注。因此,造成“税会”过度分离,增加了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的难度。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差,不登记、不申报、申报不实,以及通过各种办法少列收入或多列支出现象普遍;现有税务公务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和纳税申报质量不高,同时,缺乏税务等中介机构的强有力支持。尤其在反避税领域,在世贸组织体制下,跨国资本流动极为频繁,监管和反监管的斗争将是国家经济监管部门管理贸易经济的主要内容。跨国公司通常拥有丰富的国际理财经验,绕开东道国法律管制的手法多样,这些都对我国的税收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税会”差异过大无疑会加剧税收监管的难度。

二、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调方式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与协调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二者的协调必然要以其中一种规范为主要参照,进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协调的过程要依照业务性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标准。在我国税收监管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下,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调思路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会计制度应该体现“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中应该利用“税收工作存在很大的会计信息依赖性”以及“税收对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来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必要协调。

1.同时完善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是协调的关键

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协调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会计改革与税收改革总是相伴而来,会计和税收都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经营的现实需要而各自做出相应的调整。但一般而言,会计制度较为先行,尽管由于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协调要求,税收法规在制度层面上应当积极谋求与会计制度的协调;另一方面,会计制度一定要关注税收监管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调中发挥会计对税收法规的信息支持作用。

2.要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之间管理层面的合作和配合

会计和税收的法规制定和日常管理分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在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立法取向的不同,所以两个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是会计和税法在规制上进行协调的一个重要保证。加强两个部门的沟通和配合,设立由两个机构代表组成的常设协调机构,不论在法规出台前还是执行过程中都加强联系,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差异损失,有助于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调,这同时也是加强会计界和税务界相互宣传的一个重要媒介,可以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的有效性。

3.会计要加强必要性信息披露对税收的支持

我国会计制度建设除了要解决具体业务规范制定,还要加快针对宏观管理目标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建设,使会计信息得到全面、充分、准确的披露。建议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涉税交易及事项的信息披露规则》,或者暂时在《租赁》《固定资产》《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借款费用》等准则中增加披露条款。披露方面的不足和缺失,使会计不能为税收提供所需的信息,而税收也不可能及时地将信息需求反馈到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沟通不畅无疑加大了税务部门的信息获取成本。

参考文献:

[1]董再平:论我国税收制度和会计准则关系模式的选择.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2]李心源戴德明:税收与会计关系模式的选择与税收监管.税务研究,2004(11)

国企的财务制度范文4

一、新企业财务制度的变化

与原有财务制度相比,新企业财务制度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其变化主要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首先,针对部分企业滥用公允价值现象,新企业财务制度缩小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并且非正常经营交易过程中只确认损失,不确认收益,更能体现谨慎性原则。其次,针对当前部分企业的无形资产无价值或价值不实情况,新企业财务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定期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转销或计提减值处理。再次,针对原有财务制度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等项目的会计核算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明确,而导致部分企业经营者不重视会计报表所体现的公允性要求,随意虚报经营业绩现象,新企业财务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资本化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资本化金额应当如何确定、什么情况下应当暂停资本化、什么时间停止资本化等,从而有效避免虚减费用、夸大业绩的等不良情形的发生。此外,新企业财务制度还详细规定了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摊销年限,在便于操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后,新企业财务制度将各准则间的勾稽关系充分考虑在内,提升了各具体准则间的协调性,从而推动了各准则地有效运行。

二、新企业财务制度实施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一)优化企业经营理念

新企业财务制度下,企业的会计目标为决策有用观、计量属性为公允价值观、收益确认为资产负债观,这些新的会计观念对优化企业经营理念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首先,对于会计目标基本观念来说,决策有用观的提出是一重大突破,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加强了对未来信息和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引导企业积极地面向市场,主?游?引投资者,并促使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进行互动,从而使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其次,企业会计目标的转变促使其计量属性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公允价值观使企业能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了解到负债、资产和权益等的公允价值,从而适时评估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使企业树立资本保值增值理念。最后,资产负债观不仅能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各项收益的来源途径,而且能关注到不确定的风险及收益,这与企业实现全面价值管理以及深远发展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新企业财务制度实施由于具有变化众多、操作难度大等特点,这就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系统且过硬的财务知识,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新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并促使相关老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力,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直接提升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此外,新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当具备较高的决策能力,从而科学而合理地调整企业预算控制系统,做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使企业财务和企业经营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信息的共享价值。无论是企业相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还是经营管理者决策能力的提高均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其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新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与企业投资行为、融资行为以及分配行为等密切相关,而企业投资行为、融资行为以及分配行为又是企业经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势必会对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证券投资和实体投资是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体现,就证券投资而言,新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反映不同类型金融资产之间所存在的差别,有利于企业管理者选择投资类别,而且能在财务报表上体现高风险投资项目,提高对风险评估预测的准确度,而在实体投资方面,能有效提升企业投资策略和投资效率。其次,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是企业融资行为的具体体现,就权益融资而言,新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能减小会计计量的偏差、降低系统风险、减少资本成本,而在债务融资方面则能有效控制利润波动,使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最后,股利支付是企业分配行为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负债式股利以及财产股利等多种形式,一般来说,股利支付的条件通常以会计收益作基础,新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能够对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据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股利支付,这势必导致相关企业制定激励方案,如:提高行权价格、削减股权激励数量等,从而有效规避负面影响,促使企业的经营行为逐步实现规范化发展。

国企的财务制度范文5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制度 发展现状 构建

一、引言

企业财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同各方面(政府、所有者、债务人、劳动者等)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准则以及办法的总称,是全社会各类型企业包括其相关利益主体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进行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它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 保证社会稳定, 治理经济秩序。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而企业日益面临更加不确定性的财务环境、更多的风险因素、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由此应运而生。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以与财务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堵塞财务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而我国传统意义的企业财务制度已经不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因传统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犯罪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构建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财务制度。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基于财务风险视角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财务制度。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介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有关概念、特征及功能。第三部分描述了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现状,通过巨人集团的案例指出目前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尚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财务风险视角,对企业财务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几点设想。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主要含义

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导致了企业可能会丧失偿还债务的能力,使得投资者预期的收益下降的风险,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企业对于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的消除,只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二)基本特征

1.客观性,风险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偶然性,风险的产生是必然的,然而对于一些特定的企业来讲,它的发生确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可度量性,风险虽然无法消除,但是,人们在从事财务活动之前,可以事先预知所要出现的一些可能性以及结果,通过一定的数学测定,让财务风险的度量成为现实。

4.跟收益损失相连接,风险可能会带给人们额外的损失,也会给人们带来额外的收益,比如说,投资股票有风险,但是也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收益。

(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类型

1.筹资风险

在企业的扩大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短期的资金问题,一般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向政府、社会及股东进行筹资,但是在国内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资金的期限结构和来源机构,极有可能增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与管理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扩展经营范围和提升经济效益,而在本行业或跨行业进行资金投入的行为,但是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其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另外,由于部分企业的投资行为超出了自身的管控能力,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有序的展开,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无形中加大。

3.现金流量及连带财务管理风险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现金流量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现阶段经济收益较为理想的情况下,因现金流量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而引发的企业财务困难。而连带财务管理风险则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固定资产、社会信誉等作为担保,以保证另一个企业经济合同的顺利签订,如果另一个企业届时无法履行合同中的全部条款,则有可能导致本企业承担连带的偿付义务,从而影响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成果。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资金风险

获利能力比较的低,经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成本费用高,利率低,资产的收益水平比较差,投资回报率不高。

2.存货风险

经营本领不强,不良资产比例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资产的质量比较的差,沉积下来很多不好的债权和销售不出去的积存货物,使得资金的周转率比较的低。

3.应收账款风险

债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应该跟快速流动资产保持相一致,主要应用在流动资产方面。

4.债务风险

资金不充足,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过度的负债,信用等级不高,融资能力不强。

(五)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1.外部因素

在企业的长期经营与管理活动中,政府经济政策、会计准则、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引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外部因素。虽然从企业管理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上因素都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见的,其所带来的不利变化必然会增加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外部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之一。

2.内部因素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发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主观认识、风险控制能力、财务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企业的风险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企业总体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枢纽,因此,企业必须注重财务活动与经营决策的有机结合,在保证财务活动有序开展和进行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客观化、合理化。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其经营决策方案是否合理,并且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与相互影响。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现状

(一)案例:巨人集团的兴衰

巨人集团,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亿元,利润近5000万元,员工达2000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不到4年就如同泡沫式的破裂了。在过去几年里,巨人集团的成败产生了各类的分析和论道,如有的归因于决策失误,有的说是管理失误,还有的研究机构将其定义为业务多元化问题等等。许多商界努力去避免类似情况的重演,可遗憾的是仍有许多企业步入后尘,如爱多、飞龙、秦池、三株等等。本文试图以巨人集团的兴衰为例,对中小企业从财务风险视角对企业财务制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答。巨人集团风险源头很多。巨人集团的风险源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巨人集团的衰败,与其风险事件(如表一所示)

1.客观方面是来源于企业集团外部的风险,企业难以控制和把握。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如国际电脑公司引入的冲击,使巨人集团收到重创;二是自然偶发事件,如巨人集团在1993年武断的向房地产这一陌生领域进军,在施工打地基时碰上了断裂带,而且珠海两次发大水将巨人大厦地基全淹,集团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应对这一危机。三是国内的经济环境,自1994年我国宏观政策上增加调控,采取的是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地产降温,而此时巨人大厦正在施工当中,无疑导致了严重的损失。

2.主观方面是指来源于企业集团内部的的风险,包括企业决策机制、经营决策、内部控制、资本结构等。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风险,也是本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现实中,有的企业不顾财务风险追求融资财务效应,而有的企业却轻视财务杠杆,以零负债为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都有可能导致财务失败。1996年的巨人大厦就是巨人集团倒下的原因。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以不求银行自傲,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收款可达3000万元到5000万元,最高突破7000万元。如此高的营业额和流动额,他完全可以以结算为条件向银行贷款来盖巨人大厦,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拒绝走这一步棋,而是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无疑是造成巨人大厦财务危机的致命处。一家高速运转的企业所可能面临的财务困难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缺少流动资金,有可能是无法筹集到持续扩张的资本,还有可能是无法控制开支库存和应收款,这其中哪一项出现短暂的失衡,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当这种危机爆发的时候,即便是一家销售良好的企业,要在很仓促的时间内筹措现金也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代价是巨人的。当巨人大厦的债权人出现信任危机时,按当时的估计只需1000万元,就可以继续施工化解风险,而此时巨人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还在运转,估计各地经销商欠巨人集团的钱约有3亿元左右,史玉柱估算属于良性债权的资产至少有1.2亿元。然而,由于新闻媒体的曝光,法院强制执行要偿还的债务硬性的,而手中的债权是弹性的,不具有及时的可偿还性,支付危机当然爆发。不久集团集体崩盘,就是这1.2亿元的良性债权也没有收回。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财务风险的错误认识,对财务杠杆的不合理的利用在关键时候葬送了巨人集团。

企业积极管理和应对风险的关键,在于评估风险、量化风险,针对风险根源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巨人集团每一次遇到危机时,都没有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进行评估,没有看清楚纯粹风险损失有多大,如何把握机会风险,而仅仅是跟进社会上的热点行业,盲目涉足多元化经营,而导致现金流缺乏,同时缺乏危机意识,最终未能控制好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2008 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暴露了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上。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1.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我国国有企业比重大,现阶段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还不能完全做到政企分开,在管理组织系统中没有设置相应的风险监控职能部门,导致财务风险信息传递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在出现危机后,应对措施不利,常常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而民营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较之其他性质的企业更为突出,产生几率更高,不良后果更大。针对此,很有必要由企业业主、相关业务部门、责任人共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架构。但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虽然能够做到经营者为其财务决策主体,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结构简单,不能应对外部市场变化,常常出现重大财务风险。

2.缺少完善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 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与管理, 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的协调和统一, 对于具体风险, 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 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执行之前, 这些数据并没有被统一集中地处理, 而是散落在各个业务流程或业务单元中。我国企业集团中还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对称问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不能及时地和全面准确地向集团总部提供信息,这必将导致集团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集团甚至提供成员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从而掩盖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集团无法确定各成员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集团整体利益,使得集团整体利益难以保障,给集团价值创造带来很大影响。

3.没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一些大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虽然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但大都没有明确的机构或人员,没有系统化的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大部分企业仅仅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建立了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分析项目,然后将报表存档、上报企业领导、有关部门,没有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观察、计算、预测、评价、预警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

4.财务风险监控系统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内部人控制等突出问题。企业监控机构因委托关系的存在而产生,集团为了避免人道德风险的发生,分别设立了相应的监控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等机构监督总经理。而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一方面,监事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独立性的缺乏使得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我国,董事和管理层的交叉任职比较普遍,管理层利用交叉任职形成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屡见不鲜,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难以行使监督职能。

四、基于财务风险视角的企业财务制度的构建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诊断工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根据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征兆进行预测和诊断。当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有威胁的状况出现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有助于企业集团管理者和弦管财务人员及时财务措施防范风险,将财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针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定期对财务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处理不良资产,合理控制存货,调整集团战略,控制资金投放规模。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应收款项和存货等的周转情况,加速企业集团的资金变现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尽量杜绝或减少坏账。

(二)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力度

企业集团财务监督的实质是股东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集团内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监督重点是财务风险。企业集团财务监督是整个企业集团运营和管理尤其是财务工作的一种保证,因此,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力度对企业集团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措施主要有六点,参见表2。

(三)要加强企业集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企业集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首先,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要密切留意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并把握好其未来动向。对政策变化,要及时调整企业集团战略,避免财务危机。尤其要对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变化和趋势加强关注力度。其次,要提早预防潜在的负面效应,及时采取措施。负面效应可能存在的方面主要是企业集团资金筹集、项目投融资、经营等方面。再者,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要细致到微观层面,严格控制成本支出的增加,预防资金危机。最后,生产和销售要注意衔接,及时根据生产情况调整销售策略,将“以销定产”和“以产定销”相结合。积极开拓销售新渠道和新客户,加速贷款回笼,提高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

(四)规避财务风险中抉择财务管理目标

1.规避风险中企业集团要追求“合理的”利润

无论人的意志如何,财务风险都会客观存在,不会因此而转移。几乎对所有企业而言,追求利润都是其一种本能。企业集团之所以要规避风险,其实是为了更好更长久的追求利润,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然而,追求利润这一动机固然合理又现实,但是最求的利润数额也要合理,不能无度。唯有将追求合理的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集团才能达到风险规避的最优状态。合理的利润不仅不会淡化企业集团的利益追求,也能使其不必冒过大的风险。企业集团倘若能够对市场宏观环境、集团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抵御风险能力,以及资金运营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和决策,那么企业集团将会具有强而有力的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企业集团在运转过程中,需要对各方具有不等利益的主体关系进行平衡,将合理的利润作为财管目标,能够对利益各方的冲突进行有效避免和缓解,从而能够适当减少集团短期行为。

2.对风险进行决策时,企业集团要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正确权衡和决策,制定合理的资本利润率

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总会存在两种不同结果,即能够实现预期财务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财务目标。通常,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反之,收益越小风险也通常较小。也正因为存在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集团要努力改善集团经营和管理,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正确权衡和决策,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在面对财务风险时,集团收益的多少直接取决于风险程度和管理者对风险的回避态度,而风险程度和管理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又紧密相连。因此,企业集团可采取多渠道融资和改变经营模式等方式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集团的资本效益。

参考文献:

[1]蔡海雄,《财务制度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经贸,2008年10月,第29-30页。

[2]付淑云,《浅谈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J],阴山学刊,2004年12月,第95-96页。

[3]郭葆春,《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变迁及现状评价》[J],财会月刊,2006年11月,第71-72页。

国企的财务制度范文6

[关键词]财务制度 创新 现代企业

财务制度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建立现代财务制度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也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现代企业财务制度

从广义上说,财务制度属于管理制度的一种,它跟会计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财务角度上来说,现代企业实行的法人制度,实际上就是企业出资人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一种财务安排。

大型企业的组织一般采用“三会制”。由股东大会掌控,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由总经理负责,而总经理的人选由董事会确定。企业的这种职能划分,包括了筹资、投资、经营的运作,形成了一个资金运作链。资金链的流动,就是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内部的权利划分和组织结构也是企业财务决策权的表现。从广义上说,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实际上包括投资人(股东、董事会、监理会)的财务制度和经营者的财务制度。

从狭义上说,财务制度制度是指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有利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有效分配资源的一种财务安排。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的筹措运作远没有大型企业那么复杂,甚至不存在董事会和监理会,那么,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属于管理制度的一种安排。

论文重点说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问题。

二、当前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财务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企业缺乏有效地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自身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而实际情况是,这个规定由于没有有效地法律制约,根本不具可操作性。而大多企业也根本不会去想这方面的问题。即使企业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也得不到指导。因此,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随意性很大,为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2.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僵化,管理内容不足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制度的支持,如果财务制度更新不足,就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我国已经对资金的筹措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内容作了规范,但是近几年新出的或需要加强的财务业务并没有得到重视。例如企业的财务预算,并购和重组,外资融合没有纳入进来。这使得企业在处理这类事务时,没有可参考的标准,束缚了企业的手脚。

3.我国特有的问题

虽然我们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并且坚定地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但是当中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在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过程中,会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例如员工的福利怎么分配,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怎么算,企业的债务,企业重整后的结构怎么划分。

三、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意义

现代财务制度涉及多个方面,建立现代财务制度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重要意义。

1.通过建立现代财务制度,可以约束和规范企业的重大投资行为,能从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防止高风险投资给企业留下的发展隐患。

2.现代财务制度对各方的利益做出了更明确的规范,可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同时,也保护了企业管理者的能够合理行驶经营权和相应的财务运作权。

3.通过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可以为企业法人制度,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制度的完善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剂,可以起到激励人心,凝聚动力的作用。而在这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科学有效地现代财务制度。

四、建立新型财务制度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财务制度应该具有宏观调整特性,既要对企业的财务行为作出具体的指导,又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最重要的是,现代财务制度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而不是对企业各方面进行限制,抹杀了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宏观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不能对企业有过分细化的要求,不能以行业划分标准,而应该坚持各类平等的原则,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都应该平等的待遇,以为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

新的财务制度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界定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处理好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点,规范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益分配包括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这几种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分配问题,任何一方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的财务制度要求规范企业的财务评价系统。规范企业的财务评价系统,不仅是投资人对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的需要,也是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需要。新的宏观财务制度应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长远效益出发,建立一套科学、全面评价企业的标准和方法。新的财务制度把企业的运行置于透明的地位,社会能够实时监视到企业的运营情况,以便督促企业不断克服自身不足,实现自身的升华。

新的财务制度要全面完善,没有制度上的盲点,没有执行上的难度。制度建立后的最主要作用便是实行,简练高效的的制度本身就会被社会和企业所推崇,并被主动地实施。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且高效执行的制度一定是最优秀的。对于以往那种国家、行业要求含混不清,企业想改善而不知怎么办的情况,一定要尽量的避免。

总结: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大半。这一时期,本应该是我国各类企业突飞猛进的时期,事实上,我国的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自身的突破。

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经济环境要求我们不断保持新的头脑,作为居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财务制度,必须承担起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引入和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是大型企业突破自我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吉全贵.论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