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范文1

摘 要 伴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全民健身的口号愈演愈烈。而传统气功也开始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气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气的内容探讨到对气功的认识,如何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传统气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它,也将它与现代体育锻炼相对比,使广大健身人群更好的去理解和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本文从古籍之中浅析气与气功,并从四个层面探讨传统气功与现代体育锻炼的区别。

关键词 气 传统气功 现代体育锻炼

一、对气的认识

说到气,人们很容易想到呼吸与呼吸之气,因此有人将气功直译为Breathing Exercise――呼吸操,这是不正确的。尽管呼吸在许多气功中占重要地位,但是气功之气和呼吸之气却是两码事。从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气功的理论高度来谈气,应有以下三种主要认识:大自然的气、人身中的气、人之气与自然之气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一)大自然的气

它是构成宇宙和一切物质的基本物质形态。它无形无象,常人看不见、摸不着,充斥在整个宇宙中。可直称为气或元,也可称元气、道气、大极、太一……古人认为无形无象的气是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的本源,换言之,变化万千的繁杂事物,都是气的变相表现。

(二)人身中的气

指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无形无象的特殊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气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

(三)人之气与自然之气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气功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自身之气和大自然之气相互作用与转化的过程。人体若能顺利地摄取大自然之气为自身“服务”就是健康的表现,否则即是病、死。因为人是大自然之气的一部分,练气功就是要把这一过程强化,由此可见,气功中所谈的气,既包括自然之气,又包括人体之气。

(四)对气的整体认识

气,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人们通常都予以肯定,并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称号;作为人体生命运动模式里的一个模糊的要素,人们也乐于接受。通常,人们把气和中国古代的五行、阴阳、古典哲学里的“四大”(地、水、火、风)等同起来,认为那是古人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而提出来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简单的抽象,而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现代科学的框架里找不到它的对应物。

然而,事实并非真的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气功外气物理效应和生物效应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气功外气确实能作用于仪器和试样(生命体和无生命体),使之发生用现代科学理论无法解释但确实存在的变化。

世界上只有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因此,在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看来,现有的气功外气物理效应与生物效应的实验,虽然还不足以揭示“气究竟是什么”这个谜,但却雄辩地证明:气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这对当代气功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综言之:一、气功之气源于我国古典哲学的气论,因此,必须从我国古典文化的整个背景上来理解气功,才有可能得到关于气功的完整、正确的认识;二、现代科学实践证明,气功之气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而且是一种尚未被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新的基本物质。这两点便是全部气功和智能气功科学的基石。

二、气功一词的由来

气功这门学问在中国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气功一词却是首见于晋朝许逊著的《灵剑子》一书,意指通过修炼气术(如行气、运气等)与修德(指做善事),在体内引起的变化已达到了“道气功成”的程度。不难看出气功二字的含义中,虽有炼气与修德的内容,但它没有成为这一含义的代名词。

自此以后,气功逐渐宗教化,气功一词也未在各派气功中发生影响。直至明、清时代,宗教渐趋衰微,武术与气功紧密结合,形成了武术气功,对后世武术气功影响甚巨的《易筋经》,就反复强调了气。

气功一词的广泛应用并为广大人民所熟知是在上世纪50年代。1953年,刘贵珍将自己练功与多年临床经验予以总结,在河北省卫生厅的同意和支持下,把该功法定名为“气功疗法”。而后在唐山筹建了唐山疗养所,稍后在北戴河创建了气功疗养院,并撰著了《气功疗法实践》与《内养功》两本书。刘贵珍倡导的气功疗法,已不是单一功法,而是包括了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行步功四种。气功一词的内涵,刘贵珍先生认为是“概括了静坐、吐纳、导引、内功等修炼方法”。

于是气功一词不仅是养生、治病、健身的锻炼方法的代名词,而且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一门特殊学问了。尤其是中华气功研究会与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的成立,把气功推上了科学的宝座――成了气功科学,它与原来的含义大不相同了。

三、夤Φ亩ㄒ

鉴于上述状况,我们给气功下定义无需对气功一词进行考证或训诂,而应从实际出发,赋予气功以时代的内容。

(一)概括介绍

气功一词既然成了囊括千门百派功法,并作为这门学问的专用词汇,就必须把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作明确的规范。就拿很多人都说的“气”来说,虽然已明确了不是空气的气,但气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科学仍说不出所以然,更何况有的,如佛家的参禅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法门等根本不谈炼气。即使炼气的法门,达到高级阶段,如内丹派在结大丹以后,也就不讲炼气了。因此拘于“气”字与“功”字的解释就做不到“容纳百川”了。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范文2

《辞海》里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套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奥林匹克文化定义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而奥林匹克运动研究员熊斗寅认为,奥林匹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1]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指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切活动、仪式、思想观念等。而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文艺活动和思想观念等。

奥林匹克文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旨、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之下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它不仅强调参与者对于个体自身品行的规范,同时也包涵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准则,并期望以此实现世界整体的和谐与安定。这一思想体系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相一致的,因而奥林匹克精神始终为全世界人民所推崇。[2]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尊敬为基础的。”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人文危机

1.异化概念

“异化”一词是近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意为疏远、脱离、转让、他者化。从施动者方面来分析它有两种用法:一是主体自身主动向另一物转变,也就是事物自身向异于自身的他物的变化;另一个就是主体是在他物的影响和支配下向异与自身的他物变化。在哲学范畴中常用来指“人类的异化”――从主体(人类)分离出来的东西反过来支配主体(人类)本身。

2.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异化表现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

(1)奥林匹克精神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3]但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人性与教育性淡化,对竞技成绩、经济利益的追逐意识膨胀,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4]过度的和不当的商业化运作常常使奥林匹克精神成为一句口号。每当体育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体育利益常常成为牺牲的对象。(2)人的异化。运动员是竞技运动的主体,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载体和实践者。由于受到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和不同影响,原本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教育形式的奥林匹克运动却成为部分人实现和达到个人或部分人目的和利益的工具。这样就致使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兴奋剂泛滥、运动员赛场斗殴、组织者的权力腐败、假球、黑哨等等丑恶现象。这些受到各种利益驱使的异化行为不但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3.产生原因

(1)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民族主义是20世纪国际竞技体育的主要潮流和基本背景。[5]而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环境又加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1916年和1940、1944年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使奥运会停办。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黑九月”成员袭击奥运村、枪杀以色列运动员的事件给现代奥运会蒙上了恐怖的阴影。由于苏军出兵入侵阿富汗,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苏联为报复美国又率东欧国家集体抵制4年之后的洛杉矶奥运会。这种政治的对抗剥夺了人民享受体育的欢乐的权力,奥运会成为国际政治力量抗衡的舞台。(2)体育的商业化。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奥运会的财务就由城市而不是政府来支持,因此历届奥运会都会造成主办城市财政的巨大亏损。到了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财政亏损达到了10多亿美元,给举办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在1978年国际奥委会雅典年会上,洛杉矶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获得了1984年奥运会的承办权。这次奥运会成为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通过采用商业化运作,不但没有亏损,还获得了高达两亿两千三百万美元的收益,挽救了垂死边缘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运作大型运动会从此成为一种惯例。但经济利益的驱动也使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行贿受贿、裁判不公、服用兴奋剂、赛场暴力事件等一系列的竞技异化问题。[6]

(3)运动员的职业化。80年代,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现代奥运会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首先肯定了商业化的积极作用;其次废除了对参赛者业余身份的限制,宣布奥运会向世界上一切最优秀的运动员开放,从而保证了奥运会比赛的竞技水平和观赏价值。职业体育的加盟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将运动成绩和商业利益挂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的,这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互补

1.两种文化的特点

(1)奥林匹克文化的特点。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半岛属于多山地带,气候多变,雨量不足,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希腊人不能单单依靠农业生产,而主要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海外贸易的发展给希腊人的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挖掘了人的潜力,发展了人的身体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古希腊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他们喜欢竞争,但又不失公正公平的原则;他们勇敢好斗,但又向往和平和自由;他们有,但又追求真理,崇尚思考。古希腊人找到了表达他们美好追求与愿望的方式――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但又有适应现代社会的特点。(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和道家两个思想体系。儒家文化主张中庸,安于现状;重群体,轻个体;以和为贵,强调礼让;重文轻武。中国的体育文化明显带有这些思想的烙印。由于人们习惯于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不热衷于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甚至形成一种蔑视竞争意识、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心理结构。但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体系在强调维护人体的生命功能(即养生)方面有独特的价值。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追求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和平衡。

2.两种文化的互补

在政治、经济的参与和影响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变得浮躁和俗套,远远背离了它的精神――参与、竞争、公平、和平和奋斗。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等对于探索解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弊端、克服竞技运动的异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中国传统体育注重内在的修为,以养生为目的,调节身心平衡,有助于人们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平衡。“以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互补。奥林匹克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可以充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其融入到国际体育文化的潮流之中。而奥林匹克文化所表现的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以及运动规则中的经济理性和法治精神等也可以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则更具魅力。

四、和谐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

“人文奥运”理念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精华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1.“人文奥运”: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复归与扬弃

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在国与国的关系上都提倡和平、宽容。这些特征与《奥林匹克》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维护人的和平和尊严的社会”,“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团结、友谊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2.“人文奥运”:奥林匹克新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相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生,这为奥林匹克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中庸之道”强调的是“执其端而用其中”的互补和谐性。这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将起到积极的反思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文化[J].体育学刊,2005,1(12).

[2]郑李茹,林少娜.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与学校体育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5).

[3]刘一民.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0).

[4]郑国祥.奥林匹克精神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成人教育学刊,2006(5).

[5]万晓红.现代奥运报道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与背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6).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范文3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现代价值;发展趋势

我国的体育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关注内外兼修,也关注身心并育,对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积极影响。我国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非常高,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分析

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从传统养生学发展而来,其作为传统养生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的身体有较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起到身心合一、预防疾病以及延年益寿的作用。例如,《吕氏春秋・节丧》当中就提到了养生的问题,其是指人在自然以及社会环境当中保持一种平衡及适应性,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形式有服气、打桩功、行气、易筋经、太极拳,等等。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强调人身体的动静结合,身心共同锻炼,讲究的是静以养神、动以养人。人需要适当的运动,更需要关注身体和精神的协调性。而在西方的运动健身理念中则强调人的身体活动需要达到一定的负荷,要有一定的运动时间支撑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价值分析

我国古代体育养生对现代健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性方面。人在练习太极拳或武术的过程中,人的运动神经、血液、呼吸等每一个器官和系统都得到了锻炼,因而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很多运动都不只局限于外在的形式,还需要关注内在的功力,起到内外兼修的作用,这是其他运动不能代替的。古代体育中的养生方式非常简单,容易操作,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古代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能够在精神方面对运动员起到心理锻炼和素质道德锻炼的目的。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较快,人们压力较大,只有身体和精神同时保持健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抵御多种疾病,这也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讲究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和居养之道,讲求动静结合、形神统一。研究发现,养生运动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以太极拳为案例,锻炼者要比未锻炼者在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性动脉压方面低很多。因此,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三、传统体育养生的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1.关注传统体育项目教育

当前有一些省市已将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对学生进行养生知识的教育;同时完善现有的教学设备,提升师资力量,这对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养生项目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传统体育养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健康平衡,也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统体育养生所倡导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其在关注个体的内涵的同时,也关注个人修为的提升,能够极大地增进人们之间和睦、友好的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生活中有重要价值,我们需要将其发扬光大,让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杜国友,高河永.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类型论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2).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范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9-0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高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通过集体运动和竞技有助于增进友谊、增强团队协作的群体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自2013年3月份开设后,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由衷喜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的开放、协同、共享、时效等特点,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堂和课后自主学习得以融合与延伸,使之有效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习范围窄、缺乏交流等现实问题,让学生课后能够反复观摩演练各种形象直观、准确标准的技术动作,及时通过网络与任课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沟通,解决客观存在的师资不足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空间站”构建设计,希望能为高校?w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特点,筛选与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有代表性、易于本区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整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见表1)。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空间站”构建设计

(一)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龙狮”为核心教学内容,创建课程“空间站”。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导路线,以开发广西区域民族传统体育优质教学资源为中心创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空间站”。突出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为核心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与训练的创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日”的开展、课程中融入职业性体能素质、教学与竞技比赛相结合为一体化的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日的开展,以该活动为载体,不断开发适合大学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研制“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有效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4月30日和2016年4月29分别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今后每年的4月30日为该活动日,活动时间为一整天,项目设置有22人男女绕“8”字跳大绳、一分钟单人跳绳、背篓抛绣球、高杆抛绣球、毽球、滚铁环60米男女混合往返接力、三人板鞋竞速60米、大象拔河、板鞋接力、五人舞龙比赛等10个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每届活动日学校6个二级学院的学生参加比赛。该活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现。在“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构建中,以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为核心内容,从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舞龙舞狮竞赛和表演、微课、项目介绍、训练实践、在线测试、知识拓展和学习交流八个方面内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的研制“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在该网站上增设活动的宣传报道、成绩公布、比赛摄影影集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三)构建立体型“微课”教育与传播功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的整体制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各子项目教学“微课”内容,如舞狮、舞龙、抛绣球、跳竹竿等,他们的微课成果是网络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实现基础,也是“实现教育与传播功能,使生硬、死板的课堂向着生动、丰富及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和网络学习环境”。笔者制作有公开课视频《竹竿舞》,从握竿、跳竿、打竿等方面进行教学;制作《竹竿舞之跳竹竿方法》微课,并于2016年11月10日上午在武汉大学体育系进行展示。图文并茂的微课教学,让“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实现教育与传播功能,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二级学院把竹竿舞、板鞋竞速运用到每年新生的心理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教育“两个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教育“两个体系”具体包括:第一,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和师范实践技能,让学生观摩并亲自练习,教学方法是合作和自主式探究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与创编的方式完成考核。同时在教学中设置了一套职业体能练习方法,随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并进行考核。第二,第二课堂。主要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和观摩微课,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知识、技能、技术贯穿于教学中,促进学生成长。具体如图2所示。

三、以网络课程构建为载体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范文5

一、传统民居在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研究中的借鉴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建筑的发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自然生态、建筑技术角度了解、认识其优秀特征和经验,并对北实质加以提炼,对绿色建筑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布局上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传统民居都注重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其次,在建筑技术与构造、空间设计、平面布局上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传统民居中的许多自然空调通风措施,顺应自然、自动调节,非常值得总结与借鉴。南方民居多房间进深大,厅宽且高,门与窗、窗与窗尽可能对齐,形成“穿堂风”,使空气对流而传走热量。民居一般都采用檐门伸出或遮阳处理,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因太阳直射而引起的热量上升。有时还设回廊,形成凉爽区;南方民居内部、房间之间,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使内部空间开敞、通透,利于空气流通。南方民居多采用天井、厅堂、通廊与侧庭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组织通风。天井既是引风口,又是出风口。风从天井吹向厅堂,进入通道,从后天井或侧庭院回归自然。以上方面既自然凋节了小气候,又不耗能,不产生污染,这是现代人工空调技术无法做到的。

总之,传统民居形式中有很多与绿色的建筑体系相一致的思想、技术及手法,能很好地达到节能与保护环境的目的。他们应从传统文化遗产和生态学思想中发掘其永恒内核。

二、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如前所述,传统民居有很多在创造绿色建筑的方法与技术上的成功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如经济、观念、科技水平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窑洞夏季多潮湿,通风不好;北方民居多以烧煤取暖,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民居居住条件大多不尽人意。

所谓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空调技术)应用于建筑,一般都有耗能大、污染环境的特点。当今社会、时代在前进,生活方式在改变,科技的发展也远非过去所能比拟,这为完善民居的“绿色”形态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绿色”本质,使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入新的“血液”,对传统民居进行充实与提高,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

结合现代技术,使传统民居中的自然空调技术与手法更加发扬光大,节约空调能耗。生土建筑(如窑洞)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壤热容量大而恒温的性能。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蓄能(地冷、地热能)的利用技术(埋管技术、地道风利用技术)。传统民居中很多绿化方法,防止夏季过热,调节小气候,达到了自然空调的效果。我们可考虑利用生物技术,使立体绿化(底层庭院、各层平台、屋顶种植、温室、墙面)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更加完善,容易实现。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手法,自动调节室内气候,应注意加以借鉴。

三、将传统民居纳入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一)注意绿色建筑技术的适宜性、实用化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应该是经济实用的建筑。民居的形成往往受当地经济、材料、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绿色建筑技术,要着眼于实用化,依其使用条件,进行多因素综合优化分析。所谓实用性,即在技术先进的同时,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条件,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使用方便,简单可靠,技术完备成熟,易于推广、施工、管理、维修的,符合低投入高综合效益原则、适应性绿色技术最优化综合应用原则。如在利用地能的埋管技术上,应考虑管道老化,方便经济更换维修等问题。太阳能本身是一种无偿的资源,对其利用的设备也应是经济的。对窑洞的改造,应注意到它有着明显的易施工,价格低廉的特点。如果将其改成大量使用混凝土柱板,在混凝土板上再覆盖厚厚的黄土种植层,大大地提高了板的承载要求(还要考虑种植层中水的荷载),造价和施工难度将大幅提高,偏离了窑洞本身的涵义。这种技术是否妥当值得研究。

(二)注意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传统民居有着特有的艺术形式,这与人们的审美情趣是一致的。在利用现代绿色建筑技术对其加以改造完善时,切忌面目全非,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应将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协调统一,保持文化、历史、形象的延续性。如改造窑洞,应使人们感受居住更舒适,但还是祖祖辈辈居住过的、感觉亲切的窑洞。

(三)强调多学科的合作,完善和提高的途径应是多样的

单一学科的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社会、历史、生态、技术等多学科协助同步,发展才能达到整体和谐。这其中,建筑技术的研究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筑设计是最终的综合反映,我们应把其无穷无尽的自然方法提取出来与现代结合,减少人工化环境,强调设计回归自然。

(四)不能只凭主观构想,还要满足客观情况

应该接触社会,深入现实,多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征求使用者意见,取得第一手资料,使研究的基础更扎实。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范文6

一、现代媒体普及还需时间,传统媒体魅力依旧不减

从学校方面来看,我市很多小学都是农村学校,资金的短缺、设施的陈旧都影响了现代媒体在课堂中的普及。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艺术老师不可能每节艺术课都带学生去那里上,最多蜻蜓点水似的每学期去几次,而且还要和学校其他课的老师做好协调工作。再从教师本身看,随着艺术新课程大面积的普及,全能型艺术教师师资的薄弱,音乐、美术单科型的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部分学校还要求一个教师包下整个年级的艺术课,既要上音乐又要上美术,那样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在工作之余必须花大量时间在提高自身艺术综合水平上。我市很多音乐、美术教师都利用双休日时间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小学艺术教师师资培训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一味追求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每天花一大块时间用于多媒体的学习制作,这是不切实际,很难落实到位的。鉴于以上因素,教师更应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来充实课堂。

传统媒体的运用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书本、挂图、模型、投影、实物等,教师是可以信手拈来,灵活运用的。例如在上一年级艺术教材中《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运用了磁带和录音机播放各种动物的声音猜动物名称,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单纯“听”上。又如在上《我喜欢的玩具》这一课时,实物展示交流肯定要比多媒体来的更合适。玩具是小朋友最亲密的伙伴,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拥有那么一两件甚至更多,老师可以发挥这一有利条件,让学生自带玩具到课堂。学生在触摸玩具质地、欣赏玩具造型色彩等方面的感受会更加真实、细腻。再如运用粉笔这一传统媒体,艺术老师可以现场范画来组织教学,既省事又省力,又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可能有人会说,作画步骤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分镜头展示啊。但如果教师能边讲边画,并针对课堂与学生的需要,灵活控制笔下出示信息的量,随时进行删减修改,与学生的互动就更能体现了,也便于学生一起参与,所以说传统媒体的魅力在现今的艺术课堂中仍不容忽视。在现代媒体尚未普及之时,艺术教师更应发挥好传统媒体的作用,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新旧媒体相得益彰,活跃小学艺术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被周围的一点点小动静所分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设计与学生贴近、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如果教师在这些教学环节中还能适当地使用多种媒体,就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艺术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通过课堂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如何在课堂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合理利用各种媒体呢?以下是我在艺术教学中就多种媒体协同参与进行教学的一些实例: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一堂课中的首次“交锋”,也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能力。组织教学环节除了师生问好等一般礼仪外,艺术课还可以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从视、听觉方面入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的需要,有时我会利用录音机播放一段合适的音乐,与学生在律动中交流问候;有时我会利用自己制作的道具表演小小魔术将学生从课间活动手里争取过来;还有的时候,可以利用投影仪来做游戏。在上一年级《我有十个好朋友》前,我利用投影做出了一只小孔雀的手影来与学生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孔雀,真高兴能来一(1)班与你们做朋友,你们欢迎我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过来了,为本课画手形的练习设置了伏笔。利用多种媒体协同组合后,就能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就产生浓厚兴趣,展开想象,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艺术世界中。

2.导入新课

一堂课的学习能否吸引学生,使学生有继续往下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媒体,使导入更精彩、更生动。例如在上小学艺术第一册教材中《月亮和星星》一课时,因为本课的主角是月亮和星星,它们与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遥远,认知也比较模糊。怎样让学生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呢?我在课前先将火箭的发射过程、地球的卫星图片、月亮的清晰图片和星星的图片一一编入课件程序中。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杨立伟叔叔吗?你们想坐上杨立伟叔叔的飞船去宇宙探密吗?瞧,火箭马上就要发射了,我们赶紧坐好吧!小朋友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坐得端端正正,小眼睛里充满了期待。这时,老师只要轻轻一按鼠标,火箭发射的生动场景便即刻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情景预设的逼真性。接着提示学生火箭已经来到了太空,让我们回头看看美丽的地球,课件立刻展示出地球的卫星图片,学生一下子感觉:“呀!我们真的来到了神秘浩瀚的宇宙了!”学生的注意力仍被牢牢地吸引,同时想继续遨游宇宙的的强烈愿望也被激发。此时,再将月球、星星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再开始本课的新授学习就显新颖、自然了。这些不能不归功于现代媒体的参与,它使学生在意境上、在思想上得到了直观的、感性的、全身心的体验,对艺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急切的心情。

3.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环节是一个容量大、形式多、手法活的教学过程。它包含对重、难点的剖析,而重、难点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知识技能,如果不想办法将枯燥的教学激活,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教师利用好现代、传统媒体的组合进行艺术教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使呆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在上小学艺术第三册《时间像小马车》新授部分时,对各知识点的讲授我做了如下设计:在学习声音远近不同特点时,我利用打击乐器双响筒,让学生闭上小眼睛听双响筒模拟出来的马蹄声来感受小马车的远近程度。这个环节利用打击乐器是很合适的,因为它的节奏感比真实的马蹄声的音响资料来得更强烈,老师操作也比较简单,而且能起到控制作用,可以根据学生听觉的需要随时变动。当学生对声音近强远弱有了一定体验后,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马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FLASH,配合声音再给学生一次视、听觉多感官体验,加深音乐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还可以间接地学习美术绘画因素中“近大远小”的知识。在本课学习新歌时,老师可启用事先编入软件中的MIDI音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改变伴奏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音色,以增加新鲜因素,提高学生学唱的兴趣。这种现代媒体的利用比较适合由单科美术转型到综合型艺术的教师们。能灵活运用新、旧媒体的艺术老师,也一定能变课堂平常为神奇、变教学呆板为活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服务。

三、传统观念要转变,整合发展是方向

采用何种媒体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不同教学方式的选择,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在新课程还没有出台的时候我们音乐、美术教学就已经是公认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学科。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课程的推广,艺术教学手段将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多姿多彩。现代媒体在艺术教学中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但对于艺术教学本身来说,不存在一种媒体和教学手段优于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我们艺术教师更不能抱有极端和偏执的思想,一枝粉笔教到底、一架钢琴弹到尾和电脑在手万事无忧的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现代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是提倡的,也是艺术新课程发展的一种需要,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媒体被否定了,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艺术课堂中也还在大量使用幻灯机、投影仪、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体。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和优势,教学本身、学生实际、教学效率才是选择何种媒体的关键。这就要求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把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考虑他们的有效性,发挥它们的互补作用,加以整合,让它们更好地为艺术新课程的发展而服务,为广大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