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1
【关键词】运动训练;高校教学;创新方向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概述
所谓运动训练原则,就是督促学生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针对运动训练而提出的指导规范,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思考完善操作内容的流程。通过其原则的有效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应用于普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分析学生竞技能力,以及相应提高的变化规律的统计,以便于在运动训练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精神面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三项运动训练原则
通过多年竞技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前人总结出了三项原则,即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三项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从而最终形成有效的训练目的。
(一) 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
专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保障运动效果没目的,从实际出发在训练中提升运动者专业技术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一般训练中,应当遵循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规律,适当开展体能训练,在不确定主体运动目标的情况下,以提升基本体能为训练目的。那么专项训练注重训练目标,而一般训练注重基本体能。
(二) 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为目的的运动原则,是需要根据具体竞技项目进行区分,从而明确运动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而区别对待是指根据不同运动者的运动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要求相适应,就是在运动中以个人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大球篮球运动中,可以将身材很高的运动员培养为中锋,而身材矮小但身体灵活性较好的人培养为小前锋,控球能力优秀思维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发展为组织后卫。
(三)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
健康保障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客观体能规律,进行合理训练,如果超长时间、或者超强负荷、以及超量运动,都会引起运动疲劳,从而导致人体健康指标下降,不利于长期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划。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中,进行导向激励的训练原则是指,人体体能尚未完全发挥实际能力,但本人意志薄弱已经主观臆断无法完成该项训练时,教练员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过程,以便于训练者能够在接近心理防线的基础上超长发挥身体潜能。
三、基于运动训练原则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向
(一)基于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根据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专业运动员培养过程,与一般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计划差别。对于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要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科目,从而提升运动员在所属体育领域内的运动素质提升。例如,体操运动员可以适当开展瑜伽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平衡感、常规项目上的体能耐力、以及应用身体为单位的力量提升等。而对于非专项训练的学生则应当适量降低运动训练的目标,从体能训练为基础的训练科目上进行选择,包括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有氧训练等。那么进行以不同训练目标为基础的训练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科目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善训练计划,从而形成整体提升的教学计划。那么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基于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化,所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高的教学效果。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依据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游泳运动项目的训练上,身体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花样游泳的训练科目。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相应进行短程自由泳的训练。而耐力体能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时段长的耐力游泳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进行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么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出发,根据身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够让学上在普遍的训练科目上能够统一提高。从而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
(三) 基于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应当遵循健康原则,哪怕是最基本的田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那么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有运动疲劳出现的情况下及时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从力量或者时间上进行缩减,避免学生由于训练过量而产生身体不适,影响最为根本的健康问题。在长跑运动中尤为突出明显,很多学生在万米之后体能极度下降,但根本身体素质能够坚持剩余赛段。那么依据这样的运动训练原则,高校也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的控制,可以尤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训练。那么将实际教学权力还给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杨江林(1982-),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丽江,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白曼利(1981-),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历: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2
论文摘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竞技体育与人社会化的关系,得出竞技体育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长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写道:“社会化就是一个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通过社会化,社会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然经过一定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
社会化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个人适应生活的整个过程。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从而逐渐学会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最终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而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能促使人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竟技体育活动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同时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这种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重要,它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引导人们融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给少年儿童分配社会角色,并提供尝试各种机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人格健全发展。
2、社会化内容与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2.1对杜会化内容的不同理解
社会化是个人必须的,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部分。从而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里社会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内化进程。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的文化模式。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从人类最初期行为来看,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与他人的早期接触中形成的。因此,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了准备。
从社会结构来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一定的角色。按照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他将自我分为2个部分,在第二阶段中:“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形式: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这里嬉戏阶级实际上儿童装扮角色,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但并不真正理解所借用角色的意义,却开始重视他人的要求从而为熟知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好担当角色转化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基本冲突。因此他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他认为儿童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虽然受到以后许多人的批评,但我们认为他所强调儿童在家庭中社会经历对儿童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人格的形成是“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协调均衡的发展,一个人才能保持正常和健康。
从以上不同分析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社会化的内容
2.2.1传授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2.2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情感与自我观念的特殊模式。“自我”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艾里克·艾里克逊认为人格发展8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此处理得好会产生稳定的认同,形成完整的人格。这里显然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但实际人格形成受家庭和社会两个最重要方面的影响,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复杂和多元,从而使人的性格多层次、多角度。
2.2.3形成良好社会角度
社会化的内容使教育社会成员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不仅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康的互动。
2.2.4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社会良好的运行,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包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如风俗、习惯、法律等。
2.3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始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竟技性质。由宗教习俗的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竟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仅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竟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竟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竟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人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诸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2.3.1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的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
竟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竟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又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竟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竟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幼儿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5岁左右),对竟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10岁左右)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2. 4竞技体育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特别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材的需要。因此竟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2.4.1竟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
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渠道。
2.4.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竟技体育活动,既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2.4.3竞技体育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竟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竟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制、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2. 5竞技体育对社会角色的影响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对某种角色的承担,都要外显这个角色的特征。因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而竞技体育活动,为学习社会角色提供有利条件。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如足球比赛,每个队员分别承担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各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权利和义务。每个角色有获胜的权利,也有遵守体育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义务。
获得角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育活动中,通过承担各种角色的经验,不仅提高和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有时在比赛中,有意让某人担当超出其本人能力的角色,不仅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个性发展。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必要的社会构成。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对人的社会化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儿童体验到通过个人努力不仅可以成功扮演角色,从而体验到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3.1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的人格的盆要方式
以身体健康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在当代社会化过程中,体育是克服现代文明病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人类进人文明社会后,因文化而获得的高雅,以及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自然。在人们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受损失最大的是人体运动。其结果造成人的片面和非协调发展。而竞技体育能使人身体和精神全部参与运动,充分体验到人体运动的乐趣,为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
3.2竟技体育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必须具备良好社会环境。而竞技体育对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竞技体育是集聚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和信仰的人们普遍接受,为不同的人提供发挥精力的业余活动场所,减少和避免人们把精力用于危害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3.3竞技体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各民族的文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竞技体育总是和国家民族的礼仪庆典活动同时出现。升国旗、奏国歌,还是点圣火、发誓言、敲钟、放鸽群、撒鲜花、授勋章,虽然表面形式相同,但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大型竞技体育活动还要进行团体操、音乐舞蹈表演,这一点与古代竞技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相近,有渊源关系,如奥运会开幕式,融人主办国的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使人产生认同感和‘.自我”感,这一点是其他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
3.4竟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影响
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道德又是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至深的职业道德。竞技体育所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而竟技体育推崇的公正、竞争、协作、团结、诚实等道德观念正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重要影响。可见,竞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些潜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3.5竟技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社会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现代人要求的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用竞技体育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往往容易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结论
(1)竞技体育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2)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3)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4)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青少年从身体、心理、群体等方面发展起来,为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5)竞技体育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产生作用影响人的社会化。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3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体育,是一项能使人身体、心理都得到锻炼的运动,体育中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激励中学生努力奋斗,不断完善自己。所以,体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内涵与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要素等,提出体育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 体育 中学生核心竞争力
一、体育的内涵
体育的类型分为几种,比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等,英国教育学专家洛克指出,体育就是指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体育,而竞技是离开工作休闲娱乐的意思,与体育无关,因此,不是“体育”[1]。在国外,“竞技”被称之为“sport”,而不是身体教育。男矶喾矫胬纯矗体育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体育概论》是一本体育院系的通用教材,这本书对体育的解释是:“体育(从广义上说)是增强人民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社会活动”[2]。体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及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它的含义已经涵盖甚广,不管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它都有着体育的意义,只是代表的体育内容有些许区别。学校体育,它是一种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发育,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以及道德、意志品质的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是供人欣赏、战胜对方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和比赛;大众体育是一种群众体育运动,它是一种以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愉悦身心的身体活动。
二、体育的作用
(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体育,是一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活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太极、打羽毛球等运动,这样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人的各项身体机能水平,预防疾病[3]。
(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意志
体育,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需要人们拥有勇敢、坚毅、果断的心理品质,尤其是一些激烈而紧张的运动竞赛,在面对严峻考验时,需要运动员及时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困难和挑战,通过比赛,可以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心理品质。
(三)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
体育运动是一项技能运动,每种运动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征。我们参与一项体育运动,首先得学会这项运动的基本技能方法。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其方法,参与体育运动也不例外。有些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易会,必须通过专业的指导与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掌握其精髓。
(四)增加生活趣味,具有娱乐性
体育运动是一项欣赏美的运动,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比赛,欣赏优美的体育动作;可以通过跑步、呐喊加油等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得到精神和神经方面的释放感、愉、成就感和舒畅感。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打发闲余的时间,增强与外界交流,以球会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生活的充实感。
三、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形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国家或个体在参与竞争过程中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确定一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要素,它也是在竞争过程中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国家或个体在竞争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部整合的结果,是中学生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素质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的独特的并且使中学生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大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小至一个企业、个体的核心竞争力,这里主要讲个体核心竞争力的类型,并且着重讲述的类型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形成可以包括四大要素:个体的人生定位、资源、能力、个体的行动力。
四、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与启示
(一)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通过对体育及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可以看出体育对于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意义。当代中学生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活跃思维,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核心竞争力讲求的就是在竞争过程中能使自己脱颖而出,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放松情绪,释放自己,增强个人的表现力。
学习体育的学生,心理素质和独立判断能力都比较强,面对困难挫折时会冷静思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也有清醒认识,从而对自己有了奋斗的人生方向,这对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引导作用。体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运动也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交流的媒介,为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供资源储备。体育可以增强人的实践能力,社会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因此,体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的功能意义。
(二)启示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体育也成为人们生活交流的方式。当代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需要全面发展,为了使自己能拥有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育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参与体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增强创新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意识到体育的功能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田雨普.体育沉思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4
关键词:德国学校体育 体育社会化 体育生活化
现代社会,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现出其多功能性。德国体育“体育为人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和需要”的宗旨充分反映出体育是现代人类共有的生活方式的体育价值观。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东德与西德统一后,由于政府和体育团体的高度重视,德国的体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大众体育活动为核心的体育方式逐渐成为倍受人们喜爱的业余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展得很有特色,这不仅促进了德国公众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同时对德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德国体育的发展观
体育在德国是一种受人喜爱的业余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每个公民都有通过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以及旅游来维护自身健康和劳动的权利”,这是德国宪法中有关体育的条款之一〔过去体育被少数富人垄断,如今却已成为人人都可参与的活动,这种凝聚着社会化和生活化的体育活动为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提供了厂‘阔的运动空间,充分体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以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网络为推进德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科学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校体育是德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项目,极力倡导人人每天参加体育活动,以激发师生的体育兴趣。学校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以自助形式极力推行消费体育观念,为所有锻炼者提供良好的运动场所和指导,以满足全校师牛各种不同的愿望和要求,吸引着众多体育爱好者,并为锻炼者日后参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德国大众体育是指在体育方面没有高标准的目标,但出于种种原因而坚持体育活动。锻炼者可以根据自我健身的需要交纳会费参加各种社会体育俱乐部,并成为体育协会的会员。体育协会主要为会员提供运动场所、指导其训练和组织活动,以满足会员各种不同的愿望和要求。大众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广泛,主要是让会员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俱乐部或协会的体育活动。
德国竞技体育是以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尖端竞技运动,‘它是以体育为谋生手段而从事各种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比赛以及相关的体育业务的职业体育活动。其特点是:竞争性强,讲求技艺,按规则竞赛,激烈,具有高度的欣赏性。在德国,凡参加竞技运动的运动员,必须进行艰苦的训练,接受身心素质方面的专项培养,追求最佳运动成绩。日常运动训练和参加国内外比赛活动的经费主要由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承担或资助门随着竞技体育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私人资本的渗入,便产生了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竞技体育和从事运动技艺、谋取经济收人的职业运动员。
二、德国体育的价值观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 公共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76-02
1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项目现状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大学生人数剧增,场地器材供不应求是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而从体育课程设置来看,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各教学阶段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目前排球、篮球、田径等项目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近些年多数高校已尝试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例如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大量新兴运动项目,如瑜伽、攀岩、跆拳道等,但教学中仍很少涉及民间体育活动,除了武术等少量内容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外,绝大多数民族体育项目尚未进入高校体育的教学领域。目前对不同个体传授相同的运动技术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如出一辙,注入式和训练的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缺课现象屡见不鲜,随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浪潮的兴起,在教育个性化观念的指导下,高校体育应体现出人文精神,改革体育课程,使之具有可选择性,使教育过程具有人性化,高校体育课程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2 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2.1确立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编写并统一颁布实施的。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点,可弥补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民族传统体育更适合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进一步确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方案。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教学时数,加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明其理、知其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将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传播与开展。
2.2民族传统体育融于高校体育的意义
文化作为创造者精神世界的客观表现,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摇篮,高校阶段是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特色的身体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功能――身体锻炼,同时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性的文化载体,兼具德、智、美及促进人个性发展与完善等文化教育功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式的代表之一。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高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3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竞技性、观赏性、文化属性浓郁鲜明,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高校体育项目资源是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除了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进行选择,还要在充分研究和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由于各学校的地域差异、独特的传统体育意识和教学资源的参差不齐,各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要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设置,依托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创设符合自己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吸引更多的高校师生关注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江苏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 项目一:空竹
空竹是一种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常进行空竹练习,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各项身体素质,提高锻炼者的健康水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空竹运动符合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1空竹运动形式
抖空竹的动作,看上去似乎是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不然。在抖空竹时,人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以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这些运动又带动身体做前后、左右的移动和转动。经过反复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而且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空竹运动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当人们练习各种花样动作时,眼睛始终要注视着空竹在空间旋转位置的变化,随时反映给大脑,让大脑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双眼和脑神经的功能在抖空竹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起到保护视力、促进大脑发育和提高大脑机能的作用,这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3.2空竹教学内容
健康第一是我们确定空竹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同是应该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理论部分、空竹的起源及发展、空竹的特点及锻炼价值、空竹比赛的观赏性及安全。注意事项。实践部分:空竹的握竿及姿势;空竹的抖动方法;空竹的起动、加速及调整方向;空竹的基本技术动作,抖、抛、接、缠、绕;空竹组合动作。
3.3空竹教学组织
在空竹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分解和完整相结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要精讲多练,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上来。教学形式上应采用先集体教学后分组教学的形式。在分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那些技术动作掌握较快的同学的优势,可以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辅导掌握慢的同学,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基本技术动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项目二:极限飞盘
4.1极限飞盘运动自身特点适合在高校落地生根
首先,极限飞盘运动最早诞生于美国的耶鲁大学,这就使得这项运动与大学校园之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此外,由于极限飞盘运动具有竞技性、观赏性、时尚性、文化性、便于参与性等特点,它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群体在身心两方面的特殊需求。高校丰富的场地资源为极限飞盘运动的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虽然极限飞盘运动不像羽毛球、乒乓球等对于场地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必要的场地保障是这项运动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相较于其他社会部门,大学校园有着丰富的场地资源,这也为极限飞盘运动的开展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
4.2竞技观赏性
极限飞盘运动是一项通过团队协同配合来实现得分的运动项目,协同和对抗、制约和反制约是其重要表现,这就使得这项运动具备了竞技性的特征。同时,极限飞盘运动极其讲究个人技术和团队战术的协调统一,比赛过程中,队员通过娴熟的技术控制实现飞盘的转移,加之多变的战术组合、激烈的竞争氛围,使得这项运动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得到充分体现。
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范文6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93-02
传统武术是主要扎根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名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我国中华名族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文富。然而,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一些传统武术文化特性正在逐渐消失,这给我国名族个性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我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程下,关注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意义重大。
一 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个性,是一个民族独立于民族之林的标志。而当代中国所处的外在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代是西方文化主导的时代,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逐渐影响着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尤其在市场经济引入中国后,对外交流的频繁,国人的思想产生了较为深重的震动。现代人对时尚的炫耀,以及'休闲'、'简洁'理念占据人们的主流思想,使原已复杂、丰富而著称的武术等民族传统武术项目走入人们视野的边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韩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力是不可量化的,跆拳道的风靡,使得中国的武术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瑜伽的盛行让中国的传统引导术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有这些都在凸显出一种文化的扩张,对此现象,广大的武术工作者和传统导引术的传播者应有所作为。我们每一个国人都有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义务与责任,对于我们体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大力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我们要把它们从人们视野的边缘抢救回来。
二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不同于一种器物,不可能像一件古董埋在地下几千年上万年,出土后还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那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所依存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必须要以创新的形式存在,这是防止民族插头体育衰退的重要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繁荣的前提,也是许多研究者的共识。”木兰拳与合气健身操便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武术在当代适应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新的发展态势,这给予了其它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新思路,不能依然靠过去的老套路在当代社会里谋取生存。21世纪是体育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在对自身现代化的改造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融合、嫁接和变异,只有如此在当代社会里才有新的发展空间。
1.体育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及热情。 体育课是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适当加入武术教学内容。项目的开展不能单纯一个套路地枯燥重复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多样化;要充分重视学生想象中的武术和现实武术的反差对比,学生想象中的武术受传统传奇故事的影响和现代影视的陶熏对武术产生错误理解。且武术初始教学又一般都是基本功和基础套路练习,那么,现实武术很容易与学生的“理想武术”现象相排斥,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必须做到: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开始学习武术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因此在刚开始教学时注意暂降低对基本功的要求;基本套路动作要短而少,有代表性,能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作奏感就达到了目的。如弓步、马步练习时,要把几个动作篡编成:马步转左弓步,右脚上步成右丁步,右脚打开成马步,左脚上前成左丁步,左脚打开成马步,如此往复。套路可用五步拳或是拿规定拳、四十二式太极拳中一个分段,去掉较难的动作做为教学等。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体现武术的特点,并同时选择几个有难度的组合或分段表演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学生不容易服输的心里特点,分组进行教学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训趣。
(2)教学内容要形式多样。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有一定武术基础时要立即推出擒拿、格斗、散手的拳法、腿法和组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了解到武术的攻防意义,体会到武术的博大精深。例如,由学生自己提出在平常戏耍中碰到的无法克服抱缠的动作,教师针对抱缠动作进行讲解如何使用巧劲摔倒对方,反败为胜,体现了武术的实用性,同时可减少受“理想武术”的负面影响。
(3)教学手段要多变。 在教会基本功和基础套路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实施不同的武术项目,如文静的学生授以文静流畅的太极拳、长拳;好动、活泼、力量较好的学生授以刚劲猛烈的南拳、擒拿格斗、散手等项目。尽量把学生的个性在项目的特点中体现出来。利用四十二式太极拳做放松运动,改变以往单调的放松运动,增强学生的新鲜感。
(4)思想政治工作要常抓不懈。 思想政治工作是武术生存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也是学校是否支持开展武术教学的最重要原因。斗志旺盛、容易冲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影视的打斗场面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要求教师时刻要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专项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吸收武术礼节,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纪律,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且更有利于帮助学校政教的德育工作,为学校获得了两赢。
2.不断提高教师的武术技术水平。 随着项目的快速发展,师资水平必然受到挑战,要组织教师经常观摩高水平的武术比赛或技术、规则研讨会,提高教师教学教育能力和技术水平、评判水平,进一步提高武术素养,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3.建立比赛制度。 比赛是技术水平的体现,是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设置比赛可以从本校或本运动队小规模开始,使教师和学生的努力结晶在比赛中得到体现。将有力地推动教师和学生更努力去探索,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学生兴趣的调动和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家长、社会的有力支持,反过来又促进武术运动的更好开展。
4.国家政策及国民的需求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全民健身”是传统武术的时代价值。事物要生存,必然要有其生存的空间。并且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过程。目前,尽管我国竞技武术模式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传统武术依然广泛活跃,这是传统武术拥有顽强生命力和发展生存空间的最大特点。从而也为传统武术发展地位的定位指明了方向。
5.科研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解放后,武术这一学科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我们应当看到,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科研工作明显不足。传统武术科研工作严重滞后于武术实践,传统武术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搞好传统武术的科学理论研究工作,才能使传统武术技术规范化,才能真正做到传统武术的继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总之,武术要在学校广泛开展,必须走先体育教育后竞技训练,先调动兴趣后培养,利用成功促发展这些途径,武术运动将很快在学校体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小学武术管理实施力度,加大对中学武术的经费投入,大力培养中学武术师资人才,不断创新教材,积极主动创造武术教学条件,营造中学武术发展空间。②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会讲、会做、会教、会看,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武术学习中来。从自身入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③小学武术教学要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从教材教法入手,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并与实际情况结合,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
2.建议。①加强武术对小学生的宣传力度,介绍国内外武术的发展动态,带领小学生一起关注武术“走向世界、走进奥运”的发展情况。②让小学生观赏各类武术比赛录像带,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中学生对武术运动的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加强武术文化的教学,了解中国武术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武术中的精华,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2005
[2]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