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

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范文1

【关键词】传统蒙学;现实意义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追捧,国学课堂、孔子学院的兴起让我们重新拾起并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听到和搜集来的大多数意见中,有很多声音是对现今的语文教学存在不满,他们认为现今的语文教学并没有为我们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放眼历史上曾接受传统蒙学教育的文学大家大多数都是五六岁就能读文学著作,八九岁就可以写诗做文章,二十岁左右就已经成名。因而,针对现今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人提出应从传统蒙学中吸取精华,改革我们的教育。与此同时,同样有一些声音反对将传统蒙学应用于现代语文教学,他们认为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开放。在这样的热议中,我们科研小组对吉林、山西等地的蒙学课堂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情况简述

1.蒙学班发展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走访了吉林省东辽县、山西省大同市等地方,调查各地是否有蒙学班以及蒙学班的发展情况。经过走访我们得知,大部分地区并不存在蒙学班,而少数地方也只是打着蒙学的旗号办学,并没用很好地实施蒙学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传统蒙学的教学模式。

2.学生家长反馈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听取了他们对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传统蒙学的看法。大多数家长表示:尽管现在语文教学有很多不足,但他们并不想让孩子接受传统的蒙学教育方式。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传统蒙学的教育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教育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思考的空间。也有小部分家长支持传统教育,他们认为传统教育重视学生德育培养,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课外蒙学教育或接受家庭蒙学教育时,家长们皆表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让孩子们学习传统知识用处不大,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尽管大家对传统教育有赞成的地方,但很少有人学过系统的教育方法,家长们自己无法对孩子进行蒙学教育,也不愿意增加孩子负担。

3.教育机构及教师反馈

我们走访了几家打着蒙学教育旗号办学的幼儿园,与幼儿园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了关于传统教育的一些问题。他们表示,现在并没有成形蒙学教材,他们的蒙学教育仅限于对学生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些启蒙读物。对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教学很多家长表示观望的态度,再加上现今一些从事传统蒙学教育的启蒙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研究,使得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因而并没有完成预计的教学目标。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语文教学以儿歌为主,过于简单,没有经典文化内涵,但是孩子压力不大;若改用传统蒙学教材,过重的课业负担可能导致孩子厌学。

我们还走访了一些中小学,与语文教师、班主任等进行交流,了解小学毕业生的语文基础。她们的观点基本一致:现今中小学学生的语文基础大多数都很差,作文语言匮乏、字迹潦草等情况很严重。有老师表示,现今的语文教学应该进行改革,应吸取传统蒙学中的一些精华。比如说,传统蒙学识字量大、古词背诵的押韵、识字的规律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应该借鉴,但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开展一些活跃思想、开发智力的活动,避免传统蒙学中因为死记硬背造成的思想僵化。

4.学生反馈

我们在走访地区进行了抽样实验,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的讲解与传授,很多孩子都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一些高年级学生说,回头来看他们以前背的那些儿歌,虽然简单轻松但是没有什么文化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曾经背过的儿歌都忘记了,也没有太多的用处。如果当初在低年级教学中多接触一些古诗词,会有助于他们更好的进行现在的学习。

但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现今课本中留下的古文极难懂,他们理解的传统教育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丝毫用处,不愿意接受传统教育。

三、传统蒙学在现代语文中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还是一线教师,他们都对传统蒙学有着很大的偏见,基本上都把传统教育与死记硬背划了等号。大多数人对传统蒙学只是一知半解,仅凭着刻板印象来理解传统蒙学,并没有看到传统蒙学的精华。

对于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而言,大多数人并没有接触过传统蒙学的系统教学模式,不了解蒙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无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讲授古诗词与文言文时多显枯燥乏味,同学们兴趣不足,课堂效果较差,学生古文素养普遍偏低。

据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分析传统蒙学在现今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消除社会上对传统蒙学的误解,使传统蒙学能够更好地运用于现代语文教育。

1.文言文的意义

据说,巴金先生在童年的时候读书用功,能够将《古文观止》全文背诵下来,通过《古文观止》他就懂得了文章的结构、布局,并根据所掌握的规律去写文章;茅盾先生能背诵《红楼梦》的许多章节;当代的一些有造诣的大家都有能背诵经典的本领。传统蒙学教材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包括忠信、仁义、孝悌、谦让等,这些信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激励着中华儿女关爱善待他人。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丰富的内涵、显著的特色。

我们现代的教育,是按照西方的教育观念,讲究寓教于乐,围绕着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孩子能理解多少接受多少,老师就教授多少。教材的编写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幼儿园时,教小孩子读简单的识字儿歌,这些儿歌识字量小,韵律极差,对小学的学习帮助不大;到了小学时教一些浅显的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为识字而识字,学两三千字要用五六年的时间,那些小学课文并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例如“春天到了,燕子来了”之类浅白如水的文字,远不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所负载的信息量博大深厚,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精炼的语言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到了初中时要写作文时,小学的课文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到了高考作文,初中课文又是很难用上的,这是循序渐进学习的不足。

2.读经典对孩子的意义

很多家长都认为,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经典已经过时了,再让学生读那些经典是很迂腐的,孩子读经典会加重学习压力,且对提高成绩无益,是会吃亏的。那么,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是否很迂腐、是否会吃亏呢?

让我们看一看孩子们要读的《古文观止》是本什么样的书。《古文观止》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二人,从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选取的,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散文精品222篇。它是一部比较系统的通史选本,以短篇为主,对学生学习古文非常适用,历代传颂名篇,大都收录在内,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北大著名学者金克木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古文观止》中的奇谋妙计、外交辞令、治人治军的方法,经国的方略,为人处世,无所不包,真是一个智慧的宝库。读这样的书怎么会迂腐、吃亏呢?

3.传统文化不应当对学生们创造力低下负责任

当下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虽然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可就是比外国的孩子创造力低,所以有许多人都认为,这些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落后,中国历史负担太沉重了,我们应当甩掉这个包袱。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而中国传统教学的内容已经渐渐的淡化了,这几年偶然才冒出一些私塾教育,随即受到猛烈地攻击。所以,学生们的创造力不高,不能归罪于传统文化作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能给与人们无尽地智慧和启迪:《水浒传》中好汉们侠肝义胆、率性而为、快意恩仇、顶天立地;《三国演义》是军事、政治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社会学的百科全书;《西游记》上天入地、变化多端,创造力、想象力无限。读这样的书是不会影响学生们创造力的。

参考文献:

[1]赵习裕.传统蒙学教育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179

[2]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2).

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范文2

强化培训,打造专业化蒙氏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的许多所谓蒙氏教师并没有经过扎实正规的培养,他们只是蜻蜓点水地学习一些皮毛。因为一些利益因素的影响,急不可待地回去开展蒙氏教育的课堂实践。不难想象,这些所谓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园老师对蒙氏教育的精髓实质能知道多少?而他们所实践的课堂教学又是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吗?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那些培训机构是否都很规范,他们又对蒙氏教育知道多少呢?一些不规范的、片段的,甚至是错误的培训反而把幼儿园老师带入了误区,比如把经典教具当成教育法,以为只要是使用了蒙氏教具就是实践了蒙氏教育,等等。由此,幼儿园和幼儿园老师们只是在教学活动中片段地使用从教具公司买来的可能并非货真价实的蒙氏教具,而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创造由蒙台梭利系列教具构成的“有准备的环境”。这是对蒙氏教育的一种变质的实践,有害而无利。教师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忽视了蒙氏教师的在职教育问题。蒙氏教育传入中国十几年来,我们在运用它的过程中经常“误入歧途”,这与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改革脱节、远离真实教学情境、追求短期利益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蒙氏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高于传统教师的特殊作用,所以对蒙氏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非常专业的,对培训机构的要求也应该是极其严格的。西方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蒙氏教育培训机构,蒙氏教师要通过蒙氏机构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才能获得认证。相比之下,我国虽有许多的培训机构,但多为民办机构,尚无国家权威机构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和认证。按照德国哲学家、批判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观点,蒙氏教师对蒙氏教育的学习要经历技术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解放性学习三个阶段。幼教工作者应该完整接受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和驾驭蒙氏教育,最终成为合格的蒙氏教师。

去伪存真,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面目

若幼儿园仅因教具的使用而收取如此高额的费用,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有名无实的高收费现象是蒙氏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各幼儿园立足自身情况和地方特点创新设计和自由选择课程。因为大多数幼儿园国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有限,所以多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幼儿课程模式。于是,蒙氏教育的很多特点迎合了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如,尊重儿童,给儿童以自由的教育理念,因而推广速度会很快。然而,很多幼儿园开办蒙氏教育,并不以儿童的发展、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而是把高额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将蒙氏教育作为其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同时,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化又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这样一来,幼儿园为了稳定生存、谋取利益,纷纷以蒙氏教育的特色招牌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此,蒙氏教育的高收费问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幼儿教育的公平性。可以说,起源于贫民区“儿童之家”的蒙氏教育,主要为处境不优的儿童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氏教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演变成为面向富人之家的高收费教育,这与蒙氏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我们且拿蒙氏教育在德国实践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否为蒙台梭利教育协会成员,德国学校从不冠名“蒙台梭利”的字样,甚至在学校宣传资料上也找不到这种表述,收费与一般学校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多收取一些教具费而已。蒙氏教育的实践需要有与其相应的一系列教具,较之常规课程,需要更多的保教人员,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每班需多配备1—2个保教人员,因此进入蒙氏班的孩子,除保教费之外,生均每月多收300元左右的费用,属合理收费。但我国幼儿园的蒙氏班,往往生均每月多收500—1 500元,[5]这样就人为改变了蒙氏教育的初衷,将原本产生于平民生活的蒙氏教育贵族化。这样会对蒙氏教育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有关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坚决摒弃蒙氏教育贵族化的包装,还其平民化的本来面目,让中国老百姓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蒙氏教育。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良好的教育应从孩子抓起,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中国的孩子们都能够从中受益。这也应该是我们引进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

合理引导,实现蒙氏教育家园有机结合

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范文3

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重视书写教学,至少从周代开始,书写技能就正式成为教育内容。《 周礼・地官・保氏 》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包括了识字和写字教学内容。

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成熟。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则极大地推动了写字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酷爱书法的唐太宗的倡导之下,书法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楷书中的颜体、柳体、欧体等著名书体,各领,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更是促进了书法的个性化发展。明清时代的写字教学,则更加普及,即使穷乡僻壤,凡有书塾的地方,都会有严格系统的写字教学训练。鲁迅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提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清末三味书屋里的“习字”,就是书写训练。今天讨论现代中小学的写字教学,我们不难从清代书塾严格的训诫教条中得到启示,获得营养。

二、传统写字教育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写字教育中,通过代代相传,无论是官方的书吏,还是民间的塾师都积累了丰富的写字教育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写字的“质”和“量”

书塾里的教学,往往将写字与识字、诵读结合起来,引导蒙童了解所写字的特定内涵,赋予所写字以具体的“质”。比如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在《 论小学 》中说:“凡子弟学写仿书,不独教他字好,即可兼识字及记诵之功。”同时,也注重写字训练的“量”,既要写得好又要写得多,还要写得快。比如陆世仪指出:“先儒教小儿习字,先令影写赵子昂大字《 千字文 》,稍长,习智永《 千字文 》,每板影写十纸。既毕后,歇读书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写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如此一二月乃止。必如此方能后日写多,运笔如飞,不至走样。”当时之所以重视写字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它关系到科举考试。只有写得又快又好,才有可能在科举考试中稳操胜券。

2.讲究写字的规范

传统教育讲究写字的态度,崇尚庄严方正,杜绝苟且轻佻。比如明代《 教子良规 》说:“小儿初就学时,固宜以识字为先,而写字尤不可不慎。古云‘心正则笔正’,笔之不正则知其心之不正矣。”

3.讲究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宋代王日休《 训蒙法 》指出:“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写字时,先写‘上’‘大’二三日,不得过两字。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必笔画潦草,写得不好。”对此,当然也会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学大字还是学小字,都要求严谨规范。清代石天基在《 训蒙辑要 》指出:“字有一定之式,一点一画,不可造次。如省笔字、重叠二点之类,竟不可令之见闻。童而习之,自一一严正矣。”

4.讲究“把笔”教写

“把笔”,亦称“润字”或“手教”,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握笔,先生握着学生的手,带领学生起笔、运笔、收笔,直至完成一个字的书写。“把笔”不仅是引导学生体验书写的全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感悟用笔的方法,包括笔画的起收、顿挫、轻重、转折,各部分的避让呼应、间架结构等。因此,“把笔”不是机械地“扶手润字”,在“手教”的同时还讲解“轻重转折”的要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及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运笔,并加以指导。

5.注重临书的方法和步骤

在通过“把笔”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笔画之后,就开始为学生选择法帖,指导学生临帖学书。学生可以根据家长的要求或自身兴趣选择书帖,也可以由先生根据学生性格气质为之选择临写范本。临书不是依样画葫芦,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按部就班扎实地练习。清代崔学古的《 幼训・临仿本 》总结了教学临书的方法和步骤:“润字稍似,方用墨书。字须方广一寸五分,最忌临小字,致他年有拘促之病。大字稍成,然后于大字下分列两行小字临之。大小字稍成后,画一无字格式,以油纸临欧阳询《 九成宫碑 》,择其绝肖者剪下,粘格式上日摹之。初用笔画少者,一实三虚;次用笔画多者,一实一虚,实则临,需则摹,四角填小字,习至此,必成章矣。然后再用钟王楷法,此由贤入圣法也。”现代学生一般使用硬笔书写,但是方法和原理与传统的软笔书法大同小异。

6.注重细节,指导到位

清代崔学古的《 少学 》,为书塾总结八股文教学方法,在说完“行文变化”后,特地谈到“书法”。因为“书法宜精,故亦附记于此”,所以他共讲了“身法”“手法”“把笔四要”和“作字四法”。例如“身法”:“凡作书,肩背宜直,胸宜去桌三寸许,面宜去背三寸许。”又如“手法”:“用指实掌虚,以大指推出,食指压下,中指钩入,小指衬,无名指抬起,执笔宜紧,竖笔宜直。”而“把笔四要”则是:“虚,手指心不近掌;圆,作背圆;正,笔管正;紧,手指贴笔紧实。”“作字四法”则为:“横清竖直――横宜细,竖宜粗。少粗多密――画字少宜粗,画字多宜密。勾短点圆――勾宜短,点宜圆。空匀横直――空白宜匀,横路宜直。”清代另一位训蒙专家唐彪,也在《 父师善诱法・童子学字法 》中说:“写字重在执笔。执笔之法全在掌虚指活。今童蒙初学书,势必借先生运笔,若不将物撑于童子手中,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令掌虚指活,难之至矣。为之计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否则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难矣。”这些经验之谈,具体到位,能帮助蒙童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终身受益。

三、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势在必行

1.中小学写字教学的意义

今天在中小学开展写字教学,首先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指出:“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初知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事实上,学生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对汉字的表意内涵、构成规律、笔画美感、书写的基本要求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增进学识修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其次是提升中小学写字教学质量的需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对于写字教学,教育部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并把写字纳入课程表中。《 课程标准 》指出,教师要“使学生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学习写毛笔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速度,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能力”。为此,中小学各科教师都应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书写潦草和不按笔划顺序写字的情况,都要及时纠正,真正把写字指导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和每一项活动之中。对中小学学生而言,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认真仔细,规范整洁,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一,其意义不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替代的。

2.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需借鉴传统写字教育经验

当前中小学写字教学虽然安排了教师,落实了课时,开展了各项书法活动,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一些教师不知道应该如何着手指导学生写字,包括如何握笔、如何起笔、如何运笔、如何收笔等。书法课往往变成学生的涂鸦课,每学期10多个课时就这样耗费了,学生写字的水平自然难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