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与素质拓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与素质拓展范文1
本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细化工作职责、创新教育方法、突出职业院校特色等方面提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方法,以期完善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机制。
关键词:
素质拓展;机制;创新;特色
一.素质拓展工作概念
素质拓展工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以实行多领域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第二部分为第二课堂辅助实践环节。
1.第一课堂主要指的是大学公共选修课。指高校在必修课之外设置的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远见卓识、批判性思维、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体现学科交融、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课程。
2.第二课堂辅助实践环节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利用课外时间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科研训练项目、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技术开发、社团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取得学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形式的优秀成果,从而提升个人的素质能力。
二.素质拓展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素质拓展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学生能够根据个人职业规划,选择素质拓展项目,提升素质能力。不过目前高职院校素质拓展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素质公选课课程比例不平衡,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科学类占比较大,艺术体育类和自然科学类占比较小;第二,质量监管体制需完善。目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学生出勤率不高,教师责任性不强的现象;第三,教师对素质能力重要性认识不够。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是决定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一支思想信念坚定、教学质量优良的专间结合、功能互补的教师队伍,是落实素质教育计划的组织保证。
三.素质拓展工作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大宣传。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是提高素质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宣传板、专题讲座、素质能力宣传周等形式加大对素质拓展工作的宣传。
2.细化素质教育机构工作职责。素质教育部是负责素质教育工作的主导机构,只有主导机构明确职责,才能更有效的实现规划管理。该机构的职能应明确为两大块:学科管理和教务管理。在学科管理方面,应成立学科委员会,对各个学科课程、社团的通识教育模式、质量进行把控监管。在教务管理方面,有专门人员负责课程管理、学分获取等教务工作。
3.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学生需求。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同样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素质公选课、实践活动的需求,进而调整工作方案,实现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三方面最大范围的契合。
4.实现素质公选课多元化。联合兄弟院校扩大师资规模。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固定部分选修课,灵活设置其他选修课开课次数。扩大师资队伍,实现素质公选课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艺术体育类课程比例趋于平衡。
5.创新教育方法。开通网络课程、网络社团,使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学习相关课程,参加社团讨论等活动,最后以论文或答题的形式完成考核,获得素质拓展学分。网络课程、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其灵活性、新颖性受大学生喜爱,且节省了空间、人力、财力,但针对学生群体性,部分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不法分子煽动等特点,应指定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的网上活动进行引导、教育。
6.突出职业院校素质拓展工作特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实现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伟大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职业院校也应在素质教育领域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素质公选课中重视职业技能课程建设与质量提高,加强对职业技能类社团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证书,或者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并安排专业老师给予辅导,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夯实基础、狠抓教学质量、培养本土高素质人才”。
四.总结
劳动实践与素质拓展范文2
关键词: 大一学生 素质拓展训练 教学方法
素质拓展训练是风靡高校的具有独特创意性的一种培训课程,通过高峰体验,使参训者不断挑战自我[1]、学会关心他人、懂得投入为先与互帮互助、真正意义上明白团队精神并融入其中,对大学身心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大一学生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并树立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
1.高中到大学角色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人际交往简单型转变为复杂型
高中时期,学生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走出校门的机会不多,受到社会习气的感染的机会相对较少。同学们大多是本市本县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比较相近,大多数学生都住在家里,有父母的照顾,同学之间相处比较融洽。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化,大学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的缩影,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住在一个宿舍,生活在一个班级,产生摩擦也是正常的。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和老师相处,与社会上的人如何相处?
1.2学习时间紧张型转变为宽松型
很多学生都认为进了大学的校门就是进了保险箱、保温箱,学习宽松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许多学生进了大学校园,认为该放松了,可以好好休息了。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需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大学只是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起点,绝不是终点。
1.3生活规律约束型转变为自由型
高中时期,生活规律是单一的,而且诸多事情都是由父母、老师包办,学生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学习。到了大学阶段,终于可以没有父母的唠叨,没有老师的叮咛,学习自己安排,吃饭自己安排,出去玩自己安排,逛街自己安排,等等,太自由了,这种自由来得太突然,而且自由的程度高了些,即使高中时期多么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学生,因为没有及时引导,在第一次转变中就失败了。
2.大一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大一是高中和大学的过渡阶段,大一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差异,主要取决于高中时期及之前的养成,这与高中时期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等都有直接的关系。虽然现在的家庭很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但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未改变,虽然诸多高校都对招生的学生素质有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课程与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但我们可以看到,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这就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事实上还有诸多不利因素,例如:应试教育产生的学习第一,其他为辅,使孩子们长期处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时代觉得累了,开始放松自己。因为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课程学习上,其他诸如人际沟通、艺术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受到了限制。又如:独生子多的现状带来诸多孩子自我意识强,承受挫折能力差,不懂感恩,不懂得勤俭节约。教育者应当看到好的方面,也要正视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并努力改善和解决。
3.科学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的方式
意识到大一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科学地安排素质拓展课程,努力使他们的不足得到弥补,在大学生活的开始阶段解决,纳入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
3.1军训期间开设以爱校、爱同学为主题的素质拓展课
高校开学新生的军训为15天左右,可以利用半天时间对大一的新同学开展一次爱校、爱同学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行体验式的实践性教育。例如:通过组织校园定向越野活动,中途可以设置已学校历史为题目的关卡,既可以让新同学熟悉校园,又可以了解学校悠久的历史,激发爱校热情。也可以通过组织一次团队挑战活动,例如:信任背摔、有轨电车等项目,使新同学们在困境中增进了解,增加同学友谊,互助互爱。
3.2劳动周期间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
诸多高校都会给大一学生安排劳动周,鼓励同学热爱劳动,增强劳动光荣的意识,可以在劳动周内,利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安排诸如强化团队意识、加强人际沟通、个人心理素质挑战等项目,对大一的同学进行针对性的素质教育。
3.3大一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拓展训练课
学生干部的素质拓展训练高校都有安排,但是在大一期间就进行安排的比例大幅降低,其实大一期间对学生干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培训更加重要。就最基本的班级而言,班级的好坏,班干部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他们刚进入大学接受相关培训,至关重要,可以更好地促进班干部威信的树立,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
4.1有效促进大一学生生命教育
高中时期,学校管理严格,学生课业繁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顾及其他,到了大学阶段,完全的开放式管理,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主管理,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大一同学因为刚跨入大学阶段,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一旦遇到问题,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诸多高校是不鼓励不提倡,可事实上,大学生已经成人,法律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那么谈恋爱就再正常不过了。因此,将体验教育模式的素质拓展课程引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之中,课程可以针对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设计[2],让学生在模拟或自然的环境下获得体验,增强抗压能力,增强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采用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让所有学生能更加用心体验各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并积极分享活动的感受,珍爱生命。
4.2有助于大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居重要地位。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他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心理健康的人较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拓展训练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课程是智慧与体能的均衡参与,每个人都是参训的核心与主人公。素质拓展训练以完成挑战项目为准,要求团队成员通过合作、沟通、奉献共同解决问题,特有的体验优势使每位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抒发意见和建议,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建立自信心。
4.3进一步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个性鲜明,团队协作意识缺乏,团队协作能力下降,往往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人多,愿意服从奉献的人少,这给当代大学生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凝聚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参加素质拓展课,有的同学果断指挥,有的同学甘做人梯,女同学得到男同学的呵护,让团队成员深刻地体验到个人与集体之间、队友与队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可以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顺利融入团队。
参考文献:
[1]张会涛.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劳动实践与素质拓展范文3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优化、改良知识结构体系为基础,以培养、加强综合能力为重点,同时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大学生素质拓展意在促进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素质拓展针对大学生已有和尚未开发的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对已经有的素质与能力经过系统的培训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尚未开发的素质和能力经过系统的培训后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强化,可以在后续的生活、生产中得到应用。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理论内涵
和谐的个体要求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健全的人格,能够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美好的相处。个体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与基础,所以要做好个体的和谐发展。
1.保证各方面完整、和谐发展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包括人类个体所拥有的所有自然力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练习、培训与学习所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共同发展。另外,马克思又指出,现代社会的内部分工主要特点是产生了专业与特长,并且产生了职业的痴呆。这表明,旧式的分工与现代分工相比,人们更加趋向于在某一种领域与职业上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类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2.建立在人与社会关系基础上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这个人的社会关系决定。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要使全面发展成为人们发展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同时将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基础,在强调个人独创的同时,遵循自由发展的原则,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扬弃异化的自我个性发展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使人类创造出的劳动产品不在作为个人的产品进行分配和收支,能够最大限度地在丰富的社会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机会,成为了具有正真意义上的自由且具有自我个性的个体。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必要性
大学生素质拓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高校积极应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成长、成才有重大意义,是深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有很大的实际作用。
1.素质拓展教育注重不同教育形式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拓展实施高校素质教育
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堂外的活动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联系,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大力培养人力资源为主,通过不同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实施过程中,通过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和课后进行讲座与活动等方式开展学习,形成大学生自觉参加素质教育、有效整合学校优势、积极动员社会资源投入,利用各种资源与环境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2.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素质拓展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的成熟,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及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可以反映整个时代的特征,是未来生活、生产中的中坚力量,是高新科技的载体,是祖国的希望。今天是一个科学大爆炸的时代,经济文化各方面迅猛发展,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实实在在的科学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
3.素质拓展教育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己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往往是由劳动人民的素质来决定的,各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劣。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给想要进行创业的同学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构建
1.树立新型教育观,创新教育体系
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当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整合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资源,更新思想教育内容,将各个管理单位的日常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做到思想教育工作与党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的完美融合。完善“大思政”的运作体制,有计划地对学生工作处、党团委的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专人的辅导和教学。创新思想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政治继承者和文化接班人。
2.开展文艺活动,培养人文素养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同时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如座谈会、影视展、报告会等,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保持健康的体魄,养成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当代大学生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祖国和人民拥有深厚的情感。定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见解其他人和作品的优点,陶冶情操,培养审美。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均作了积极的贡献,促进校园文艺事业的发展。
3.培育校园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有历史记录以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包括了学校的传统文化、精神面貌、办学理念、学校风貌等。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习惯、处世哲学等。通过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树立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校园文化的陶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良好的实践锻炼,使得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在各个高校中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时代在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今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觉悟,同时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各种生产生活技能,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对一些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里或者生理上的负担,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则会给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在大学校园内建立心理健康知道中心,定期向全体师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进行专题讲座,为个别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建立专项档案。大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活动,正确地认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面对难题,改善了解决问题的心态,增强了自身道德修养,得到身心健康发展。
四、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1.专人组织、专项评价、学分制管理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潜在力量,增强应对社会的能力,而对于内在系统开发则较为复杂。第一,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公正。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为主体,相互监督管理,保证双方的统一性。第二,高校要将素质拓展教育与日常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考核与人才培养计划中。形成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保证教育有效进行的素质教育拓展体系。第三,建立学生取得学分的各类型社团。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和处理事件的能力从而取得一定的学分。第四,高校建立健全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分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等各种重要制度。
2.开展就业指导,提高自主就业能力
素质拓展教育要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或者是自主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大力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的提升。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综合素质提升测定等工作,并最终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素质拓展证书,以素质拓展为载体,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直接服务于当代大学生。开展这门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心里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交流技巧,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相实践应用的转化能力,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有盲目就业到有目的的选择性就业的转变,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此外,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大学生提供了职业选择的资本。事实证明,“职业设计指导”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自主就业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提高社会适应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综合素质教育,在素质拓展教育过程中要与素质教育中心保持一致,始终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实到服务社会当中。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引导大学生融入到社会当中,这也是拓展教育的宗旨。学校实施一定的素质教育究其目的性是为了在大学这样一个小区域中,更多地展现社会中的环境与问题,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能感受到社会化的氛围,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业之际能够快速适应社会。
首先,在校园生活中,要促进学生积极注定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多数的学生包括在青年志愿者体系中,让学生及早的认识社会形态,了解社会形势,针对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有方向的进行训练与提高。
其次,为学生提供展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平台,自主创立或建立一些兴趣社团。通过大学校园建立形色各异的校社团,能够在大学群体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进入社会做了较好的奠定,学生可以在感兴趣的社团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并赢得相应的荣誉与机会,提高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性。
最后,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体会社会化问题与自我体验的感受,也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成才的重要性。
劳动实践与素质拓展范文4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对将“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指导理念颇有微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是:“能力本位”过于强调具体的操作技能培养,不重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提倡“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其实,这是对“能力本位”的误解,在“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关“能力”内涵的理解,已经经历了从“职业技能”到“知识、技能、态度”再到“综合职业能力”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在CBE模式形成之初,企业界和培训界都把职业技能视为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者们发现,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和从业心理等,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一发现反映到培训领域后,原先只注重技能开发的培训领域开始注重受训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同时Competency的内涵也从“职业技能”拓展到“知识、技能、态度”。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从业者不仅要胜任今天的工作,还要能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开始根据这种新趋势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方式,完成了对Competency概念的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综合职业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所谓本位就是某一事物或现象中处于根本地位的东西,是这一类事物或现象得以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对人的发展、人的培养而言,本位即指作为整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的活动的根据。它不是具体的人的活动某一方面的价值尺度,也不是泛指一些特殊的政治要求、道德规范或伦理原则,而是所有这些要求、规范、原则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还要满足作为投资者的学生家长的意愿。但是,按照“能力本位”的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受教育者能力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对学生而言,尽管其人生追求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这些追求、这些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发展这个中心。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而言,尽管其任务、职责是多方面的,但其最大的任务和最根本的职责,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呢?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只有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断地获取和正确地运用新的知识。而就能力和素质而言,虽然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内在基础,能力是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但在教育活动中,能力却是比素质更高、更能显示其优越性的一个范畴。能力与素质相比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素质是内在的,具有不可视性,没有能力的帮助就无法确认和把握,而能力则是外化的,具有可观察性和确证性,易于把握;二是素质并不是一个实践行动范畴,对素质的强调并不一定是对实践行动的强调,而能力却是一种实践行动范畴,对能力的注重实际上就是对实践行动的注重;三是素质的作用和意义必须通过能力来表现、实现、体现和确证,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意向,有其价值导向,它以其现实性、可确证性、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性,显示其对社会、历史、现实、实践和人生的作用及其意义。
另外,在理解“能力本位”时,还要特别注意“能力”一词的英文对应词是“Competency”。Competency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的能力“Ability”,而是职业胜任能力。在当今社会它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从事本专业和跨专业工作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较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缘于科技进步、产品升级换代、行业变迁等所导致的岗位变化的需要。(2)适应劳动力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即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带来的转岗、下岗等情况,主动寻找新岗位,并较快适应、站稳脚跟。(3)现代人生存所必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即在观念更新、价值嬗变、节奏加快、心理矛盾冲突的社会生活中,正常自如地工作和生活的能力。(4)良好的做人道德、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操、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即成为建设法制、文明、富裕社会中的合格公民与劳动者的能力。
劳动实践与素质拓展范文5
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最主要的就是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弘扬陶文化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它让学生深入了解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陶文化是国粹,它涉及艺术、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它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非智力因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让学生从陶文化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精神;以陶文化开发作为实践基地的特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现代教育赋予我们学校应有的责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精神的思想指导下,江都市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把陶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于2004年初将陶文化教育引入实践基地,并开始把陶文化教育纳入正常的活动教学体系。培训专兼职教师,加大推进陶文化教育的力度。并且量力而行,逐渐推进,添置必要的设备、设施,创建了陶艺制作室,保证了陶文化教育、陶艺制作课的正常开展。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陶器的产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它标志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开始。英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陶器最单纯,也最神秘,其形态的基本结构是简洁抽象的几何体,通过这种简洁抽象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陶艺教育有着深邃的文化精神和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说中华民族将她最内在的本质、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精神的心领神会完美地表现在了它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中了。中国的陶艺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学生学习陶艺和制作其实就是学习中国文明史,是对人类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的了解。
通过陶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学生们认识到:在祖先留下丰厚而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面前,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聪明才智,看到了民族的伟大创造,看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精神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灿烂成果之中,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来源,使广大青少年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深深地浸润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感受灿烂文化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人格无疑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
陶艺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还涉及到其它多门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扩大陶艺教学研究的范围,拓展其内涵,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研究其学科能力的建构以及学科能力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内在联系,使之与其它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兴趣的内驱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实现文理渗透,促进学科之间的综合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积极因素。尽管有些研究已有了定论,但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帮助他们体验科研过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开拓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这不仅有量的发生,更有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拓展陶文化教育的内涵,扩大它的内容和空间,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把陶文化教育引入实践基地只有几年时间,国家也没有现成适合中小学生的教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根据几年来的学校陶文化的教学实践,以了解陶文化历史,从激发学生兴趣和基础方法入手,我们运用多媒体,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使我校陶艺特色教育走上了由实践到理论、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由简单到渐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劳动实践与素质拓展范文6
关键词 活动课;德育;历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72-02
1 活动课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学科德育特点
活动课,是指在学科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通过各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具体实践活动。活动课,是当前关于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及培养和提高未来国家建设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更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和深化学校德育内涵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活动课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扩展视野,增长知识,强化能力,发挥特长,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与课堂教学相比较,其在课堂之外发挥着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效应。活动课的培养目标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探索意识,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灵活多样的活动课,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参与性,对拓展德育渠道,深化德育内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历史的本身,就是接受德育的过程。历史学科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从大处着眼,其德育因素涉及国情教育、民族情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等内涵;从小处来看,其德育内容更加丰富细致,如个人修养、文明礼貌、行为方式等,都能够在历史学习和活动中找到诸多的切入点,可谓处处是教育。
2 在历史活动课中探索德育的新内涵
为了更加有效地拓展历史课的德育途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积极探索许多课堂以外的活动课模式和方法。其中“历史剧社”的创设,将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能力,有的放矢地实现德育目标,在深化德育新内涵的探索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2.1 制订有效方案
历史剧社作为学生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必须结合历史必修课的德育目标,在材料选择、排练彩排、演出活动和阶段总结等各个环节中,精心设计出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活动方案。在具体方案设定时,要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易入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在社员的选择和培训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的活动主体作用,使德育工作渐入佳境。
2.2 精炼德育内容
历史学科内容非常丰富,集体研究,精心提炼,在选材上充分兼顾到各个德育点,从养成教育、人格教育、文化传统等各个侧面设计内容和活动方案,将德育的诸多要素逐层分解,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国、爱党、民族情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文明礼仪、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健康人格等,都可以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物或事件中找到切入点。
几年来,陆续创编20多个历史剧,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选材广泛,针对性强,结合学生兴趣点,德育点突出,能力培养要素突出。这些作品在阶段总结表演中,其良好的德育功效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并最终成为德育的受益者,剧社也日益成熟。
3 内化德育目标
在剧社的排练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从材料的收集整理、排练彩排到最后的演出,每个环节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主人翁意识,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1 选材
放手发动群众,让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剧本的创编者和改编者。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更可贵的是,很多社员积极阅读中外名著,自己动手改编创作,最终形成一个个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深刻德育内涵的优秀剧本。有的教师还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网络手段,走出网络误区,既开拓了视野,又使德育目标更加生动具体化。
3.2 排练
在排练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言传身教,加强团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大家共同探讨,认真讨论和揣摩角色。戏份多的学生克服困难熟背台词,而戏份少的学生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也一丝不苟地对待。
在《红岩》剧组,有一名男学生扮演伙夫,他在全局没有一句台词,而且扮相肮脏,但他在每次的排练中都认真候场,并不辞辛苦地为其他演员周到服务,比如装卸道具、拉幕、切换场景、帮助其他演员更换衣服、为同学买盒饭等。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所有演员,大家更加努力排练,剧组上下呈现出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良好气氛。强大的凝聚力使得每一次汇报演出都获得极大成功。
3.3 彩排
筹备演出是最艰苦的过程。剧社不向学校要一分钱,所有的道具和服装都由社员自己动手制作,群策群力,用最低廉的成本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学前专业的学生用包装礼物用的废旧彩纸和树枝制作皇冠和头饰,用窗帘和被单制作龙袍和灰姑娘的纱裙,用废纸盒制作水桶、昭君用的铜镜,用碎纸屑制作漫天飘舞的塞外飞雪,用毛线头制作屈原的长髯,等等,才思敏捷,创意无限。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在劳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社员在实践中体会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体会到节俭的人生道理,很多社员由此改变了以前的诸多不良习惯,养成勤俭耐劳的优秀品质,德育内涵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3.4 汇演
对于每一期的历史剧社的活动,都会形成规模,在学期结束之际,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汇报演出。在每一次的阶段汇演中,都锤炼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现力。每一期吸纳加入到历史剧社的新成员,大多数都没有舞台表演经历和经验,而且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排练和演出中,经常容易表现出紧张、忘词等现象。对此,形成帮扶对子,以老带新。经过不断的训练,他们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能够自如地驾驭角色,并在舞台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不仅在活动课实践中成为德育的受益者,更能够在舞台上和生活中成为德育的倡导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