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的兴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体育的兴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体育的兴起

现代体育的兴起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有丁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能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中国传统教育中《孟子》的道德主体性人格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对当今社会以占有性为特征的主体性人格的重构具有某种内在的启示意义。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人格培养应以人内在价值体现的道德人格培养为导向,以人夕陈价值体现的科学理性人格的培养为主题。

在大自然中,人是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物而存在;随着人的“类”属性的显现,主体性随之而成并随着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主体性就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亦即人的能动性、自主性、超越性。”’而主体性人格所表达的“主要是一种人格理想,以及在应然意义上对主体性人格所作的价值追寻”川。亦如朱汉明先生所定义的:“所谓‘主体性人格’.是指那种从道德主体的人本身来说明道德价值的源泉、自由意志对善恶的选择,而不是把这一切归之于某种外在权威的强制和传统习俗。”红2由此,我们可理解为主体性人格就是从人自身的存在来说明人存在的价值源泉,凭借个人存在的能动性、自主性、超越性来选择行为的善恶和个人的职责。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大自然主体的‘火’,其存在方式亦从单一的人对人的依赖发展到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亦即向能力的依赖为发展方向的阶段阎。作为与人相依相存的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在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作为呢?

以儒家学说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历来重视人格教育,推崇主体性人格的人文精神,强调对“仁”的践履,在中华民族的人格生成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其中,作为儒学经典之,的《孟子》,对主体性人格的论述是最精彩的,其所提出的“大丈夫”人格理想及其培养模式,对今天的人格教育理念依旧有着实然的启示意义。

一、《孟子》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及其教育理念

《孟子》对主体性人格的描述是为践履孔子的“仁”,从人性善的命题出发的。从物质生活待遇、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三大方面,亦即人驾驭自然的主体性一能动性,人驾驭社会关系的主体性一自主性,人驾驭自身的主体性一超越性,对主体性人格作出了自己的价值论断及其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之性的特殊本性,具有天生的善性,所以一切“仁”道的行为皆取决于主体自我,肯定了人人都具有价值自觉的潜力和成就圣贤、担当社会职责,成为“大丈夫”的内在潜能,也就是说《孟子》所弘扬的主体性人格是道德主体性人格其次,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引导受教育者恢复和发展人内在的’‘善端”一仁、义、理、智,旨在引领人之为人,亦即从个体内在心性中去察识、体认社会道德规范和知识的源泉,从而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扩充善端,弘扬自我的主体道德精神。

1.物质生活待遇与“寡欲,,思想的引导

物质的获得来源f人对大自然的驾驭能力,在这一方面,孔孟是充分肯定人在大自然中的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孔子有“火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孟子有著名的“良贵”说,俱强调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能动性。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社会的核心,能实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至尊“天”的价值,认为‘火能理性地适应世界,并能能动地管理和控制自然和社会,使自然和社会有机地在人的精心设计、安排下,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创造出为人类服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充分确认人在大自然中所拥有的主体能动性。

在物质生活方面,孔孟学说从不排除物质需求对人之生存的必要以及对物质财富的正当追求。孔子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以为之”(《论语·述而》)的言论,孟子有要求统治者保障“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物质需求愿望。但对物质的获取方式,孔子认为“临财毋苟得”(《礼记·曲礼》),孟子认为“大丈夫”取物的标准不应在物的多少,而是看其是否合理,做出了所谓“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的人格价值论断同时孟子也认识到,人之“四体”的自然存在所具有的自然本能和物质欲望会或多或少地阻碍每一个个体顺乎人性的发展,彰显其道德的本然,以及善行、善性的保存和发展,从而难以符合“大丈夫”的思想品德要求。故此,孟子主张在教育中要注重从道德心理卜引导人之道德行为的“寡欲”二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认为性是善之本,欲是恶之源,欲多则善少,欲少则善多,过多的物欲追求会使人失去善性。他认为当时社会的弊病和战乱都是人们的“求利”和“多欲”造成的,是“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膺”的结果(《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因此,他提出“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提倡以“寡欲”作为颐养天性的主要手段,培养“大丈夫”清心寡欲、廉洁的心地,使其在处理生活物质问题时能为了正义的事业和自己的理想淡泊名利,不为物质利益所迷,不为私欲所惑;在个人面临进退伸曲乃至生死关头时,能以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为归属,做出理性的选择,彰显主体性人格的特征一自主、自为地凭借自身的存在来选择行为的善恶、个人的职责,从主、客观意义上进行价值的判断。

2.人际关系与推己及人之善端的发扬和培养

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自孔子始就奉行“推己及大,的行为模式,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及孟子,其性善论的提出,从人的“类”存在的发现和自觉上为“推己及大’的人际关系进行了阐释孔子“推己及大’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们进行人际交往时能以己度人,即以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作为对待他人的行为模式。这就逻辑地隐含着人与人之间必须有着共同的善良本性才能使这种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推度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仁、义、礼、智的“善端”说为这一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和实施的可能。

孟子认为人之“善端”的具备如同人所具有的四肢一样,是人人生而固有的,所谓“仁、义、礼、智由外铎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孟子·告子章句卜》)不同的是人之“善端”是先天内在于人心的,需要人们在后天不断地去探索、发现,故而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徒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章句卜》)的论断,表明了人性的道德自觉性,不过他认为人性的这种道德自觉性的充分发挥,需要大丈夫反求诸己式的独立思考和“诚”与“尽心”的习得孟子认为“大丈夫”反求诸己式的独认思考是获得人性之善端一仁、义、礼、智一最有效的途径反求诸己主要是指“爱人不亲,反其仁八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章句上》)亦即一个被称之为“大丈夫”的人,在爱人而得不到人爱时,不要责怪人,而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够不够在治人而得不到人治,亦不要责怪人,而要反躬自省自己的“智”够不够在礼人而得不到人礼之,亦不要责怪人,而要反躬自省自己的“敬”够不够认为人性之善端的开启和获得只有经过反求诸己式的独众思考才能内存于心,才能在实践应用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谓“自币寻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离娄章句下》)主张教育要致力于对主体精神的扩展和大智慧的启迪、孟子认为“尽心”的养成才能对主体精神进行有效的扩张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将“学问”一人之为人之道一归之于对主体的存放,相信诸事做到尽心就可以彰显人之善端,就能以内在于己的本性之善施之于人,做到“推己及火’,外“足以保四海”,内足以“事父母”使人的社会道德本性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之为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厂

3.精神生活方面与“吾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节和独立人格的养成

在精神生活方面,孟子主张,“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应保持自己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提出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孟子认为除了有向善的追求,尽可能地把本然的善发挥出来、为实现善的理想不懈努力,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独立不屈的意志作保证,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对于“大丈夫”人格的培养,孟子认为最重要的是立志或“尚志”。所谓“尚志”,就是,二义而已矣”,(《孟子·尽心章句上》)就是以‘丫二义”为志,所谓‘火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下》)是也,认为只有排除掉人之不当为者,方能集中力量去做当为者,从而自觉地以,二义”为准则去行动,同时孟子也强调“持志”对“立志”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章句上》)才能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使人不管处在何种境地,都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本真和初衷,才能不会迷失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到“居仁由义,大王之事备矣。”(《孟子·尽心章句上》)完成‘火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目标,实现其天赋德性的价值,使得个人价值得以在社会价值中彰显

其次就是浩然之气的养成《孟子》一书,通篇回荡着的就是他那“吾养吾浩然之气”的凛然、刚正之气。何谓“气”?孟子曰:“难言也”,但他认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之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所以孟子的‘浩然之气”具有“至大至刚”、“集义所生”和“配义与道”的特点,也就是说“气”在孟子的眼中具有无可复加的刚性,产生于“义”行的不断积累,并随着“义”行的积累,道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能达到与道德天相配的最高精神境界

其三就是志气、持志、养气相结合便构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志气”。对于“志”与“气”的关系,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意思是说,“志”是统帅“气”的,而“气”又是充于形体之中的〔所以志至则气至,志若专一了,就能推动气;气若专一了,亦能推动志,使志更加坚强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理解为孟子所指的“气”是实际存在的一种不同于理智的心理状态,亦即意念或情感,是“志”见之于’‘情”的体现,或曰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虽不可言,却是可以感知到的。所以,孟子强调对“大丈夫”这一主体性人格的教育需将持志与养气结合起来培养,其目的是使意志与情感能达到统一,从应然意义上完成“大丈夫”与道义相配的浩然之气,实现“大丈夫”的人格价值追求。

“浩然之气”的生成,亦如孟子所言:“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章句仁》)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还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独立不屈的意志做保证。首先,孟子认为“持之以恒”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养成“大丈夫”‘’浩然之气”的重要保证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以“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初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为例,说明“有为者”在学习或工作中都要有不怕艰苦的劳动、不畏艰苦的耐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取得最后成功的决心。告诉人们“持之有恒”是取得成功的要决,同样道理,人之‘、叮’亦要天天用,持之以恒,才能不致堵塞,所谓“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其次,孟子坚信人的道德、聪明才智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的,所以他强调教育中要加强对意志的磨炼和培养。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尽心章句上》)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前提是要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炼,要做到“动心忍性”,才能“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以舜、傅说、胶扁、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为例,说明古代有大成就的人,除了有理智、持志与扬弃的道德意志外,还都经历了思想匕身体上和物质上的艰难挫折和意志的磨炼,才堪以担当“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的重任,才能完成时代赋予人的主体性历史使命,才能在面临人生两难抉择的问题时,做到“知生干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章句下》)才能高扬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人格。

孟子的这种教育理念所培养出来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一方面继续作为道德原则激励人们不为名利地位所引诱,而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孜孜以求;另一方面则向舍生取义的方向演化,连同那种“浩然之气,’,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植根干中华民族的性格生成之中,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历史上惟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具有在强敌面前不畏惧、在险阻面前不退缩、在闲难面前不低头、在逆境之中求生存的强劲生命耐力

二、现代教育启示

《孟子》所倡导和培育的“大丈夫”人格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人生修养和道德行为习惯”’,更成为人之为人自身价值取向的坐标和实践的途径。然而自“五四”运动始,这种以追求自身内在价值的人格培养模式日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教学所模糊,并随着人所拥有的物质条件的日益丰厚,人自觉不自觉地日渐沦为物的附属品,失却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支柱,在道德人格方面呈现出异化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终始从根本上引发了人类存在的某些危机,诸如黄、赌、毒的蔓延,暴力和犯罪的升级,贫富差距的扩大,生态环境的恶化,黑金政治和钱权交易的泛化等等,都困扰着人类社会那么作为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人格教育培养模式应作怎样的调整或重构呢?

1.以人内在价值体现的道德人格培养为导向

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的不同之处,就是人的自我追问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内在标尺诚如海德格尔所言,人不是现存的东西,而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存在中,人不断领会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而只能根据其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其中,“不断领会其本身规定性东西”的媒介我们可理解为就是教育中对道德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模式。质言之,就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所倡导的诸如“大丈夫”人格的体现,亦即通过教育对“人之为尤’一“仁、义、礼、智”的大智慧的启迪和获得,实现内在于人心的“善端”一人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人类精神的内在自律,使得人的主体性能得以深刻展示一打破肉体自身的束缚,使自己的存在获得开放的、应然的性质,从而不断展现、充实自己的本质,彻底摆脱自然存在物的那种封闭、即成、宿命的存在方式而获得人的内涵一从根本上体现人的存在价值。‘火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的”本质7〕使得人永不会满足当下的实然状态,不断地向着一种更高层次的未然状态迈进一这就是创造和追究亦即人欲通过对存在于自身生存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征服来体现自身价值的外在表现,这或许就是最初意义上的科学探索精神。

2.以人外在价值体现的科学理性人格的培养为主题

人类社会经历了二次巨业革命.业已进人了高度信息化的以知识经济为第一推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其中,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这就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创造巨大财富的时代,而致富的资源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这就呼吁着科学理性人格的形成,亦即现时代背景下需要的是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兼备且包容了现代科学精神的精神体系的主体性人格。因为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才能适应以能力竞争求生存发展的社会,才能适应全球大环境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通过创造使得人的外在价值得以呈现,从根本上体现人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创造价值的存在。但是历史的发展也呈现给我们一个事实,人.旦脱离其本体地位和目的性的规定,丧失其人类精神的内在自律,就不可避免地沦为手段性存在、工具性存在,从而扭曲人性的本然发展,不见“何以为大,的主体性“尤’的存在。而这恰恰违背了人类几千年来对‘火之为大’的本体地位和目的性的探讨初衷。因此笔者认为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应是以人内在价值体现的道德人格培养为导向,以人外在价值体现的科学理性人格的培养为主题。

参考文献

[l]彭进清。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人格化[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51一33.

[2]朱汉民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6.

[3]韩庆祥人的依赖一物的依赖一能力的依赖[J]社会科学战线,1999(3):44-51

[4]金鸣娟儒家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5

[5]朱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人格的形成[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27一31

[6]王啸试论主体性教育的人学基拙[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8)8-10

现代体育的兴起范文2

一、经济发展转型及金融信贷支持情况

通过近些年来的积极努力,湘西州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趋向协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24:43.3:32.7调整为2009年的16.5:40.0:43.5;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2009年,全辖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9.8%,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金融信贷对湘西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改善金融服务,强力扩大信贷领域。一是在贷款审批上“放权”。如2006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将县级联社贷款审批权限由200万元逐步扩大到目前的800-1000万。二是在信贷服务领域上“扩面”。2004年以来,辖区信用社突破传统支持的服务领域,在信贷投向上由侧重支持“传统农业”、“小三农”向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支持“大三农”、“新型农业”等方面转变,全面开展信贷客户资源调查和评级授信工作。据统计,至2009年末,全辖信用社评定信用户约36万户,已授信20余万户、评级授信率达56%,授信金额为37亿余元,信用户贷款满足率达83.2%;对小企业评级412户,授信328户,覆盖面分别达20.2%、16%,小企业客户贷款满足率达69.4%。三是在信贷经营上“抓点”。2007年以来,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统筹运作力度,紧扣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大户、中小民营企业等优势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辖区经济发展的转型。据统计,2007年-2009年三年间,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05.93亿元。其中累计投放一产业65.73亿元、占比32%,二产业37.5亿元、占比18.2%,三产业102.7亿元、占比50%。从增量看,“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与国家重点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政策相适应。截止2009年末,全辖农业贷款余额34.22亿元,新增7.76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38.2%;工业贷款余额10.9亿元,新增2.6亿元,占新增贷款的12.8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4.02亿元,新增10个亿,占新增贷款的49.34%。

(二)创新金融产品,着力增强服务功能。2008年来,全州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活动,试点开办了旅游门票收益权质押贷款、“惠农卡+公司+农户”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模式、“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农业贷款模式、林权抵押贷款及商标权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经济发展成功转型提供了保障。至2009年底,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信贷创新产品贷款2.36亿元。

(三)加强金融扶弱,增进经济发展动力。一是突出支持重点,用好政策。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各部门认真落实开办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业务,并创新形式,将其业务拓展到退伍军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工,以此促进就业保发展。2003年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促进就业贷款2.3亿元;二是扩大扶持,用足政策。加大对信用良好、产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充分发挥湘西州比较优势的朝阳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贴息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3-2009年,全辖累计681家民品民贸企业获得优惠贷款利率贴息,贴息总额达1.32亿元,其中2009年获贴息企业家数169家,比2003年增加了85家、增幅达101.19%;贴息金额0.34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倍、增幅达100%。

二、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够大使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遭受“硬约束”。至2009年,湘西州辖区生产总值完成268.97亿元,人均GDP10724元,仅是湖南省平均水平的53%、全国平均水平的42.68%;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仅是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2%。由于湘西州经济总量小,致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信贷投放总量、投放速度受限。截止2009年末,湘西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7.46亿元,仅占全省平均额的1.34%;贷款新增额20.28亿元,仅占全省平均新增额的0.84%;贷款增速18.9%,比全省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导致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投放”。湘西州产业结构单一、初级化,层次不高、链条偏短。主要表现为:一产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产不优,工业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三产发展滞后、规模偏小,现代物流、商贸、中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整体服务水平较差。据了解,湘西州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比例明显偏高,其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2.7个百分点,加之区域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少,如2009年末,全辖仅有228家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8个,且公司、协会和农户之间尚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80%乡村缺少支柱产业支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投放难。据对湘西州2003-2009年各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放量的调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放量中其份额仅占16%。(详见图表1)

(三)增长方式相对落后造成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准入”。湘西州特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耗与污染的刚性较大,尤其是部分锰锌企业不仅规模达不到国家要求的产值,且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带动,使产业单一化、初级化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准入,新增存贷比逐年大幅下滑的现状。据对2000-2006年湘西州GDP与各项存、贷款增长情况及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额的调查统计,其结果是:2004-2006年,湘西州各年贷款增速小于GDP增速,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联度逐步降低,新增存贷比由2000年118%降至2006年的19.5%,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详见图表2);2000-2006年(剔除贷款剥离因素),全州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年贷款实际新增额偏少,且逐年呈现大幅下滑态势,其贷款新增额分别为7.6亿元、6.4亿元、8.0亿元、5.6亿元、4.0亿元、1.5亿元、2.4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新增比重依次为13.6%、10.2%、17.7%、9.5%、6.2%、3.8%、4.3%。这表明:受国家行业难准入和落后的区域增长方式的影响,一直以来发挥着支持经济发展主渠道作用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环境下其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主导作正逐步退出。

(四)信贷政策“一刀切”使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疲软化”。尽管各级各部门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优惠金融政策,但各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层面却没有对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甚至还设置了极高的信贷“门槛”,如商业银行除了落实担保抵押等基础性手续外,还设置季末最低存款余额、股东承担项目担保责任等多种附加性苛刻限制条件,大大降低了货币信贷投放量,弱化了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力度。据调查显示,2000-2006年,湘西州经济与金融相关系数分别为1.04、1.07、1.10、1.11、0.96、0.76、0.68,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自2004年以来逐渐萎缩,银行信贷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降低。(详见图表3)

三、对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一)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优质授信客户。一是不断巩固在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企业中授信主导地位,加强优质客户营销,认真分析相关集团客户持续发展中的问题,调整授信方案,最大限度维护存量大客户的授信份额。二是积极稳妥介入和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土地、水利建设、文教卫生、旅游业等潜在迅速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三是重点跟踪工业经济支撑性的项目,努力衔接州、县城市建设、土地储备等领域项目。四是进一步加大调整零售贷款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个人投资经营类贷款,继续完善直客式营销服务模式,做好传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巩固较高的市场份额。

(二)全面落实金融扶贫困政策。进一步认真落实民品民贸优惠贷款贴息政策,切实做到应贴尽贴,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利用湘西大开发政策,支持更多企业进入省项目库,享受省专项贴息;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信贷服务,金融机构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能力。

(三)加速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据统计,2009年全国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筹资额已经占到融资的11%左右,沿海发达城市为16%,而湘西州目前还不到2%。所有这些都有待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清除金融支持的障碍。一是金融机构要成立中小企业业务部,进一步加大与省、州、县三级担保集团合作力度,以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新模式为契机,加快发展小企业授信业务,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二是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利用开行金融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和先进的项目评审技术,认真做好银团贷款业务。三是广泛开辟融资渠道,积极开办应收账款、知道产权、仓单质押、出口押汇、商标权质押以及股权质押融资贷款;积极探索开办农户住房建设、农村林权和土地流转等抵押贷款。四是加速经营转型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速网点转型,加快网点和电子渠道建设步伐,加大网点装修改造力度,加大ATM等自助设备投入,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95566客服中心等为核心的服务支持体系,为客户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五是完善金融组体系,加快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四)积极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努力在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农村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闯出一条既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的体制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改革规划和政策时,要根据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和需要,赋予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对改革先行先试的自,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推进改革的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深化改革中促发展、促转型。

现代体育的兴起范文3

本文作者:陆国兴韩秋红工作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热潮兴起,全国体育彩票销售量的不断扩大,尤其是篮球,足球彩票热的热起,这已成为在富阳新一轮的热点。目前,富阳市共有电脑体育彩票机8台,分别布点于富春街道、大源镇、新登镇,这为健身场所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资金,也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现如今体育彩票业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承诺正在慢慢得到落实,渐渐成为富阳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球拍生产加工业发展情况良好,网络销售体系完善;赛艇制造业发展情况很好,尤其是“无敌”牌赛艇更是深受广大运动员欢迎,成为国家指定的龙头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体育人口也是与日俱增;体育竞赛表演业逐步兴起,体育赛事不断增加;体育培训业、体育商品经营业逐渐变好,人们的体育需求越来越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育彩票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走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过程中,富阳市体育产业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体育用品和体育商品业发展不平衡,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们的体育观念滞后,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致使体育用品和体育商品业发展不平衡。体育产品的品牌意识较薄弱,体育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缺乏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渠道;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体育彩票业等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富阳市体育产业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如上问题,对富阳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把握总体思路,明确战略目标,把握总体思路,明确战略目标,围绕富阳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富阳市第三产业的总体布局,富阳市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培育功能配套的体育产业,形成具有富阳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体系。(2)坚持培育新兴体育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体育产业并重,坚持培育新兴体育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体育产业并重。既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体育产业,又要积极培育符合富阳特点的新兴体育产业,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体育产业的层次。(3)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加快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着力造就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体育经纪人才队伍。学习借鉴先进省市对体育产业人才的管理方法,通过社会化管理服务方式,鼓励和吸引人才到富阳工作,为富阳的体育产业发展做出贡献。(4)坚持合理利用人文优势,重点发展体育产业,坚持合理利用人文优势,重点发展体育产业。丰富的天然资源与消费群体,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根据山水资源特点,充分发挥人文优势,大力开发水、陆体育运动项目,壮大体育产业规模。(5)坚持“引进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坚持“引进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要主动开放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及管理手段,借助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营销方式及充足的资金,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6)坚持品牌开发,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坚持品牌开发,扶优扶强骨干企业。要打响富阳体育产业牌子,培养一批集研究、制造、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体育用品企业,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现代体育的兴起范文4

一、 培育武术市场的意义

1. 传承文化,促进交流。

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武术消费的娱乐性、趣味性活动中,可以感受到传统体育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促进了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外好者通过练武了解和认识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

2. 培养品德

“尚武崇德”、“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尚武崇德不仅能很好的陶冶情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而且通过武术市场消费,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丰富现代社会的健身手段以及社会生活

当今社会的健身娱乐市场是蓬勃发展的,中国武术体现了修身、养性上。如太极拳、太极剑等项目可明显改善老年人的免疫技能,提高生活质量。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此外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

4. 拓展体育市场空间

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相比,武术更平民化、大众化,对一般体育消费者而言,他不一定需要专门的技术训练,也不太需要苛刻的外部条件,这为大众参与和消费提供了较好条件。

二、 武术市场培育的可行性

1.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体育市场消费

居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应的是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同时体育市场兴起的社会因素为武术市场培育的可行性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结构出现的积极性变化,应该说是体育消费在我国兴起的直接原因。因为,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尤其是城镇居民已达到的消费水平,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而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又证明了这中能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体育消费实践。

2. 国民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意识的提升也促进了体育消费

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生活质量意识会逐步加强。这是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自然增长的需求有了实际的货币支付能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需求的满足主要是通过消费这一环节实现的,其中体育消费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主要消费形式,也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体育消费正是在国际潮流的带动下开始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一种消费时尚,很多人参与体育消费,尤其是年轻人将这种消费看成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

3. 余暇时间增多为体育市场消费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一定的余暇时间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劳动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均有所缩短,余暇时间明显增多。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体育消费产生客观上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二是要有实际的支付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充裕的余暇时间。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居民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为体育消费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不断深化的体育体制改革也促进了体育市场消费的兴起

4. 武术运动及其衍生的资源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

现今许多的社区、厂矿企业等健身点以武术作为健身项目的人群越来越多,以及参加武术馆、社训练的青少年也日益增多,据统计中国的武术人口以近一亿人,此类人群对于武术专用的衣服、武术器材、武术教材的需求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另外武术还可以产生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省以“少林拳”和“太极拳”办起了“登封少林武术旅游节”,吸引了大批旅游者。

三、 武术市场的培育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是比较迅速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也相继走向市场,得到了较大发展。于光远教授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5年下半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无疑对体育工作者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观念,那就是:“发展体育产业,增加体育消费”。启动武术市场笔者认为要做以下方面着手。

1. 青少年是体育消费的主流,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要,将武术运动进一步引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实践,培养武术运动的骨干力量,加强武术运动的普及,

2. 要加强武术运动的宣传,让武术运动深入人心、深入生活,使其从乡村走向城镇、走向机关、走向企业;

3.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武术馆或武术俱乐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人们进行娱乐和消费。

4. 消费者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能给您带来健康和欢悦的体育消费,发展和繁荣民族传统体育市场。

现代体育的兴起范文5

关键词:体育健身用品 居民体育消费 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91-02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体育健身用品得以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体育健身用品的发展及消费已逐步的走进居民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健身用品的发展和居民的体育消费进行研究、分析,并进一步的从较深层次上发现我国健身用品的发展及其对居民的体育消费影响。

1 体育健身用品的界定

体育健身产品市场是指直接用于终健身用品及健身劳务的生产者相关联。它包括体育的健身服装、健身设施、健身指导等。因此,我们所研究的体育健身用品是体育健身产品的一种,主要是指与体育健身市场相关的健身硬件设施等。

2 我国体育健身用品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体育管理体制的转轨,一个新兴的市场――健身市场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沃土上冒芽。从中国经济形式看,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健身用品市场的发展当然不可能脱离这个大环境而独自发展。

2.1 我国体育健身用品的市场前景看好

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带给中国人民自豪感的同时,刺激了我国健身用品市场的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北京奥运会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居民青睐于健身用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健身用品市场将会成为居民享受生活,体验运动的重要的消费市场。

2.2 体育健身用品的高技术含量将进一步提高

我国健身用品的生产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同时又和现代体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其用品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现代化科技成果的综合结晶。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健身用品的开发上的应用,加大了健身用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值得一提是数字体育的兴起,它是体育、科技与时展的高信息技术的产物。

2.3 体育健身用品发展突出了生活化发展理念

杨叔子教授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演中提到,先进技术的发展必将体现“绿色”为前提,即要达到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而从中国体育健身用品市场的发展来看,以2003年10月4日至7日北京第13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为例。该体博会已是继德国慕尼黑、美国拉斯维加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体博会。以“运动健康,关爱生命”为主题的这届体博会集运动健身、时尚休闲、精品展示为一身。陕西的澳瑞特、青岛英派斯、深圳好家庭、北京体之杰,来自台湾桃园的百鸿、等体育健身用品的为这一主题作了最好的诠释。其中青岛英派斯“会呼吸的电动跑步机一负离子电动跑步机”“老年人电动跑步机”等体现了体育健身用品消费的生活化。而作为上海市第八届全民健身节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的上海体育健身用品展览会参展的体育健身用品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新颖的特点。因此,从我国体育健身用品的发展来看,用品的发展理念正越来越近的贴近居民的生活。

2.4 健身用品的开发的注重了适用性、综合性

2.4.1 健身用品的家庭实用性增强

当前健身用品在国外发达国家,适用性进一步增强。如:健身车仍是家庭健身器材的领先用品,跑步机是当今家庭健身器材中最简单的一种,是家庭的最佳选择。有迹象表明未来几年跑步机仍会持续增长。爬梯器在成为健身俱乐部不可缺少的健身器材之后,会很快进入家庭。使用爬梯器与使用健身车一样属于易学的有氧运动,非常适合大众健身的需求,这使得一些分析家认为此类器材在今后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4.2 健身用品的综合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综合性的健身用品也得以快速发展。集健身车、登梯器和滑雪器于一体的“全能体能训练器”正逐渐发展为热门用品,并且,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装有心率控制器的健身车、跑步机、滑雪器及登梯器等。原只有在健身房受欢迎的斜躺式因定健身车,已经开发出以家庭为目标市场的低价位机型。健身用品的综合健身功能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

3 健身用品的发展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

3.1 促进了低消费水平基础上的居民大众健身消费时尚化

目前,我国的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均的体育消费资料数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的体育需要的满足程度。蔡军对我国六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表明,1998年有体育消费的家庭占被调查总数的56.8%,户均体育消费总额199.91元。骆秉全等在对我国体育消费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研究中调查显示我国有67.8%的家庭在体育方面有经济投入;年投入在20-50元之间的占有体育投入的家庭的67.4%,在60~80元之间的占21.4%,在100元以上的占11.2%。我国居民体育的消费水平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比较有较大差距。1998年美国户均体育消费约为800美元(约合6600元人民币)。1993年日本户均体育消费约为7.58万日元(约和5600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总体是比较低的。

但是,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的开展,我国的居民体育消费也得以快速的增长。特别是我国城市社区的健身苑等,在健身用品的市场推动下带来了社区福利健身的新型健身用品的新型配各,大大刺激了低消费水平基础上的居民大众健身消费时尚化。我们通过对上海市部分社区的调查显示,由于社区健身苑等福利性基础上的健身用品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健身用品的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提高,居民的社区体育消费得以快速提升。

3.2 带动了健身俱乐部的兴起,满足了我国居民生活化的体育消费

3.2.1 我国居民有健身用品消费的需求潜力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贯彻实施,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也决定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要突出中国特色,走低消费、重实效的道路。

通过对上海市部分社区的调查,上海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人群组成为:年龄在15岁到35岁之间占到了77.3%,学历在大专及以上占到92.8%。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到56.8%,收入在4000元以上,也占到了18%。因此,居

民的体育消费群体正向知识化、年轻化方向发展,从而也就具有了体育新型消费的需求,包括对时尚健身俱乐部的消费需求。

3.2.2 健身用品的飞速发展造成了我国健身接俱乐部的快速兴起,从而满足了居民对健身用品的消费

由于体育健身用品的市场飞速发展。以目前体育健身用品的市场发展来看,其发展已经走出了单纯健身的界限,主要表现为在了用品价值理念的人文化、休闲化、高科技化。从而带动了健身俱乐部的快速兴起。以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为例:“英派斯Impulse”专业的有氧和无氧全套健身设备以及引进的国际时下最流行的动感单车,带来了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的飞速发展。英派斯健身俱乐部配备的“英派斯Impulse”全套有氧和无氧健身设备,以及专门从台湾引进的国际最流行的有氧单车、有氧踏板、健身球等健身设备也使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形成了多种有氧课程的建设,从而带来居民体育消费的在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环境以及精神各层面的均衡发展。同时也符合了联合国所界定的健康新理念包括: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环境以及精神各层面的均衡发展。而英派斯有氧和无氧用品的出现使居民在体育消费的同时,能建立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氛围。

现代人,在居民消费中,尤其是都市白领,以越来越倾向于配备有新兴健身用品的俱乐部。以青岛市为例,全市有健身俱乐部300多家,投资几百万元以上的高档健身俱乐部也越来越多,如英派斯、伊斯凯恩、阳光海、黛菲等,俱乐部会员的消费都在1000元以上。

另外,北京健身俱乐部发展来看。健身俱乐部所使用的健身器械基本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高档俱乐部消费群体集中了北京的白领、企业老板以及部分官员,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演艺明星出入此类俱乐部,年消费集中在3000元以上;中低档健身俱乐部则主要以一般收入的消费群体为主,特别是学生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公司职员,年消费集中在1000元与2000元之间。从而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体育消费得以不同程度的满足。

同样,健身俱乐部在上海出现始于1996年,最初一段时间内由洋品牌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出入其中曾一度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随着一流的健身器械不断被引进,先进健身理念被更多市民接受,国内品牌的健身俱乐部在近两年也日益壮大。但是中国的体育健身用品的市场相比国际上发达国家,还是刚刚起步,与美国相比,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健身俱乐部会员,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却不到.0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我国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健身用品的发展将随着健身用品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不断的迈向高新技术技术等领域,同时体育健身用品的发展也必将更加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健身体育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高科技的和谐发展。

4.2 建议

(1)体育健身用品的发展在走向全球化、高科技化和人文化的同时,要紧紧依托于居民这个消费主体,因此,体育用品的开发应注意细分目标市场,从而满足居民不同体育消费水平群体的需要,保证体育健身用品的在居民体育消费中持续的影响和对居民消费的导向作用。

现代体育的兴起范文6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法与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也推进了新教育思潮的兴起,终身体育教育逐渐成为国家体育教育的新热点,高中是人自身发育的重点阶段,所以高中体育教育是就成了国家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对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基础和指导作用。让终身体育成为高中体育教育的主线,向高中生传授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一、简述终身体育

1.终身体育的定义

终身体育,顾名思义就是加强体育学习,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思把体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具体的说,就是在人生所有进行的体育锻炼中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在实际的体育锻炼中将其整体化、系统化。

2.终身体育的认识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终身体育的说法,就是要把体育锻炼应该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并贯穿人生命始终,不应该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部分时间都缺乏专业的指导,需要人们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完成体育锻炼和学习。

二、高中体育终身意识的现状

1.忽视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学生发展不全面,运动能力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而高中又处于人生学习的关键阶段,所以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只重视身体和技能的教育,轻视对运动潜能和兴趣的开发,故而,高中生普遍缺乏终身体育意识,不能真正的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

高中处于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但高中又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大,因此学习就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被极具压缩,以助于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者在体育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耐心,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体育课程内容落后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在目前,大多数高中还是以球类和田径运动为主要教学科目,缺乏时代感,如网球、跆拳道、游泳等体育项目会因为实际情况限制等某些原因客观因素无法加入到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教学程序形成了固定模式,老师和学生都学法积极性,体育课成了学生休息放松的实践,没能完成有效的体育锻炼,体育意识的培养更谈不上,就别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了。

4.体育设备不足

老师上课缺乏相应的体育设备,这不仅仅是高中,各阶段的大多数学校的固定体育设施多是单双杠,但缺乏相应的保护设施没法有效的进行利用,部分学校的体育器材虽然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又因为场地有限,教学质量得不到大的改善。就更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1.加强体育意识培养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完善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终身体育的认识水平,体育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手法,结合人体运动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和系统性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真正的锻炼,深刻的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了解锻炼的意义,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加入特色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组织体育比赛,或设立体育节,让学生自主参加,应用自己的体育知识,加深记忆,深刻理解终身体育的作用。

3.改善教学模式

社会不断发展,人也会不断变化,旧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应用开放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建立体育认知构,自觉主动的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坚持不懈,才能奠定实施终身体育的基础。改善过分强调统一的弊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放型教学取消或者放宽了某些限制,既重视学生的主体意愿,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改善教学方法

当代高中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后的体育教学方法,根本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口号,不利于教育方式的发展。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兴起,体育教学也开始应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技术。体育教学方法也随着教育的发展实施了改革,与时俱进,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科技水平。

总结:

高中体育作为基础的体育教育,对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对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建立存在重要意义。在理论教学中强调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其产生体育情感,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