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科技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途径

同志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了优化本科教学,提高本科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走出校门与企业很好的接轨,不断的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本科教学中来,目前这种形式已经在各地方高校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以我们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团队更好的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目前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的形式

为了更好的提高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各大高校都在以各种形式进行着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1)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吸纳大学生参加。

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均是较强的,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吸纳大学生来参加,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知识和科研过程的愿望,另一方面使得教师的科研项目得以完成,可以说是教学科研的双赢。这种方式目前在高校的科研团队中是普遍存在的。

(2)大学生申请属于自己的科研项目。

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某些高校都有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是供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来申报的,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高校公派研究生项目,还有一些大学内部的研究生、博士生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组建科研团队的形式。

(3)各种科技竞赛团队的建立

在高校中各种科研竞赛不断,学生自己从选题,到申报,到竞赛均为独立完成,当然大多的时候需要有指导教师,比如: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大赛、电子科技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等。这些竞赛通常都是团体赛。

(4)各种科研学习小组的建立

为了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很多的高校都鼓励学生建立科研学习小组,比如:外语学习小组、科技活动小组等等,一方面是充实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各种竞赛和科技活动提前做准备工作。所以各种科技学习小组在一些高校也是很有活力的。

可见,科研团队的建设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大学生,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个阵地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在大学生的科研团队中能对大学生进行那些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1)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在自己的科研团队中一定要这样的团队意识:一、我们的协作性不仅仅体现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而且还应该体现实施前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实施前的准备,就不可能真正的胜利。二、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理解与信任不是一句空话,往往一个小误会反而给我们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科研团队是以团队为基础的运作,其工作的效率取决于沟通的有效与否。三、团队必须形成有领导力、决策力、实施力的不同层次上的一个联合体;如果不是最佳组合就难以在竞争中发挥协作性。四、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培养团队灵魂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手段:惩罚和激励。惩罚导致行为退缩,是消极的,被动的,法律的内在机制就是惩罚。

(2)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实践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的大学生从考入大学已经学习了十二年的书本知识,科研团队的这种运作机制会使我们的研究经历迅速丰富,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把书本上的理论更好的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这也符合应用型科学研究的特点就是将理论应用与实际,将理论中的原理、规律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研究资料,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分析问题,围绕着一个实际的问题展开,把自己学到的许多的知识不断的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正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践意识不断被唤醒。

那么我们怎么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呢?一、创设情境培养实践意识和探究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要为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好奇心、求知欲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自然世界是奇妙的,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是迈入科学奇境的一把钥匙。一个的简单的实践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3)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中,更应该注重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古人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科研道德情操与你的科学素养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大学生甘于奉献,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优秀的工作作风。

那么如何在科研团队中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呢?一、用情境教育,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产生,极大部分是受外界影响。而这个外界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几个方面。如果一个大学生生活在良好的社会风气里、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良好的班级中,他会轻松愉快地将自己主要精力用于实现自己美好目标之上。会用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和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准则去认识、去控制、去调节自我内心。所以我们的科研团队要创造这样的情境,让我们的大学生在这样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环境中进行科研活动。二、用知识来培养道德情操,促进道德情感发展。情感是随生活环境,社会影响,后天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4)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知识面要宽,专业知识要扎实,要精通,要钻研得深透,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搞好科学研究的前提。所以在科学团队的研究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使科学研究成为有效的劳动,发挥其作用。

那么在科学研究中要注重提高那些心理素质呢?一、科学研究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人们投入科学研究,会抱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是为了个人的,也可能是为了集体、阶级、民族、国家或全人类的;可以是为了科学的,也可以是为了科学之外的,可以是为了眼前的、近期的,也可以是为了长远的、根本的。二、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事业,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必须敢于坚持真理不怕压,修正错误不怕丑,不弄虚作假,要严谨治学,一步一个脚印。

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在各大高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的载体,但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在初级阶段,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在大学生的科研团队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真正的把我们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米加德,杨爱华.浅谈编辑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J],中国编辑,2010年05期:13-15.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2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冲突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观相对主义和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根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实践过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受到一个社会所主导的价值观影响,代表了一定时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坚持和捍卫一定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互相交融和激荡,建立于传统社会基础上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巨大挑战,其统摄力逐渐被削弱,然而新的价值观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从整体上来看,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互动化、不确定化等特点,每个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可能是多样的,价值观评价方法和评价基础也是多样的。校园作为和社会充满互动关系的教育实体,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价值引领功能不断地被弱化,面对急剧变化的教育实践形势,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时俱进,从而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2.主客体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诱发文化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活动,更是一个师生文化交流、文化适应的互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冲突主要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思想境界、文化背景、信息来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双方的思想对立和行为对抗。主要表现在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主文化就是一个社会所提倡的、全体成员所认同且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主要是指社会当中的主流文化,它强调和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前进方向,属于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化。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不占统治地位的支流文化,指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生尚处于社会化的初期过程,一方面他们选择、学习和吸收成人主流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也受到大众文化或草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师生双方的接触和交流当中,难免会出现教师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与学生所代表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

3.重政治灌输轻感情体验引感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校教育相比,有着独特的内涵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充分的心理情感基础,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情感力量,情感教育理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情感内涵的缺失易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冲突。情感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立场和出发点的差异,教育者的出发点主要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引导社会成员从社会性需要的角度出发,在教育目标定位、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都依循社会的价值期待;而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独特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情感背景的特殊个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特征和期待,其更多地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出发,基于自我对于客观外界事物的评价获得一种肯定性或否定性的主观态度和心理体验,从而形成个体的情感体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侧重和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灌输功能,而忽略了教育中的情感基础,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情感冲突,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消解。

4.制度权威的过分依赖诱致身份认同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基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扬和教育的活动,教育者实际上是一定的“社会代言人”,而且这种“社会代言人”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规定和程序选的,其身上被外界赋予了主体地位和主体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拥有最终裁决权,具有相对或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集中地表现在教师身上所具有的制度权威,教师身份被冠以了“高社会”身份,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倾向于强化和抬高自身的这种权威身份,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统治―服从”关系。更糟糕的是,许多教育者错误地将权力和权威等同起来,认为有了制度权威的支撑,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行使对受教育者的绝对支配权。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面对教育者所表现出的这种高社会的权威身份时,基于一种受教育者寻求平等和尊重的内在诉求,必然产生内在的抵触和对抗,以表达对这种权威的质疑和不认同,从而产生身份认同冲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冲突的社会学分析及策略

哲学认为,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致和冲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冲突既有演化成矛盾并激化的危险,也有转化为一致并达到和谐的机遇。

1.冲突是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应正确看待冲突,给予合理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会存在主客体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大多数情况下,主客体双方的矛盾并未显现,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存在,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来,发展为主客体之间的冲突。人们往往将这种冲突视为不和谐因素,实则不然。冲突是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冲突的发生使得原来潜藏的矛盾得以暴露,人们才能够准确、及时地洞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冲突的发生,促使主客体双方进行必要的对话和交流,促使教育者对自身的反思,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关心和关注,客观上促进了师生的交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科塞认为,“冲突导致双方对本已潜伏着的规则和规范的自觉意识。如没有冲突的产生,那些规则就像两个从未发生过边界纠纷的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界石一样仍然不为人们记起或潜伏着。冲突加强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正是这种对他们行为的规范需求的自觉意识,使对抗者认识到他们属于同一个道德世界”。[1] 因此,表面上的安宁、稳定、和谐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当的冲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它、引导它,能够正确对待,合理解决。

2.冲突是对既存权威合法性的否定,客观上要求弱化制度权威,构建教育者合格权威

权威从来都不是一个单向的强制性权力行使的代名词,而是具有非强制性的特征,一个人拥有职位不一定会拥有权威,权威不可避免地关涉认同。在学校中,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权威的认同,主要不是依据教育者所具有的制度权威和高社会身份,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教育者行为及工作方式的思考,来决定自己对教育者权威的追随行为。丹尼斯・朗认为:“合格权威是一种权威关系,其中对象服从权威的指令是出于信任权威有卓越的才能或专门知识去决定何种行动能最好地服务于对象的利益与目标。”[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冲突恰恰体现和促使了主客体双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觉醒,有利于促进教育者对自身过分依赖制度权威而忽视合格权威的事实进行有效反思,从而能够积极关注、提升自身的合格权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提高思想认识,淡化权力意识,努力形成民主、平等的作风和氛围,努力建构自身的合格权威。

3.冲突是对教育公正的呼唤,应着力提升教育制度的公正性

教育是追求公正的事业,教育必须符合正义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安排必须符合公正价值,从内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公民公平意识和正义感,形成人的正义品格和公正习惯的重要手段,“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人类朝向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3] 可见,教育公正在保持社会的公正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保证作用。罗尔斯认为,教育公正首先是教育制度的公正,教育的社会公正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制度公正上。教育制度的公正主要体现为“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的发展。通俗地讲,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4] 公正的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有必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使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得到合理的安排,进而使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融洽、均衡及和谐的关系得以实现并延续。

4.冲突体现了话语权的重构诉求,应积极有效沟通,赋予受教育者新的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中冲突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有效交流和话语权的缺失,因此,加强主客体双方的交流,实现沟通的多渠道,赋予受教育者新的话语权是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冲突的重要手段。首先,应该建立平等互动的语言交流,“人生活在世界上,是指人生活在语言中”。[5]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其中最有生命力的语言是诗性语言,只有在诗性言说中才能透过有限的存在达致无限的意义世界。另外,要注重精神上的平等与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体,教育者不能将受教育者视为一种简单的对象物,一味地发号施令,忽视对方的独立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以自己真切的、完整的人格来面对对方,强调交往双方共同的在场性,以真诚的心态来融入对方个体的“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冲突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对教育的正常进行影响甚重,充分认识其正向功能,是正确处理冲突的关键,有助于面对冲突做出合理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彰显冲突的正向功能和价值,对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社会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冲突研究”(项目编号:201305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邢伟荣,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任顺元,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36)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功能主要表现为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和松散性给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1]

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有的方式在繁荣校园文化、营造校园和谐、创建校园文明等方面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正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凸显出它的作用和优势。传统的简单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和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活动中验证理论问题,这样才能收到实效。我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社团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越来越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理论学习类社团稳步发展,并不断向系延伸,形成了学校―系―班级理论学习组织体系。二是公益实践类社团拓展迅速,是各类社团数量中的第二大户。不少学生认为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社团的这一功能得到大学生的肯定。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他们要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却又依赖权威;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因而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外界媒体的影响,而且其影响往往令人震惊。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所具有的自发性、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使得社团活动中的价值导向功能凸显。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生社团活动的价值导向,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品位,弘扬高雅、健康、向上的主旋律;要通过开展社团建设工作,依托社团组织实现对社团活动的价值导向进行直接调控,倡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社团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学生渴望知识、期望锻炼的需求;要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演等示范性活动,集中展示学生社团文化,促进社团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营造浓厚的社团文化氛围;要注意加强对讲座、论坛等社团活动的管理,严格把关,防止一些错误思想和言论通过这些活动得以传播;要争取设立一笔优秀社团活动项目基金,实行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对设计新颖、格调高雅、教育效果好的社团活动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经费支持,使优秀活动项目得到经费保障,发挥其在社团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2.环境熏陶功能

大学生最富有激情和创造性,而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兴趣的追求。一批有共同的志向、爱好的学生走到一起,彼此团结一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每个成员在社团内部会自觉行动,自觉维护社团利益,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社团成员逐渐将道德、伦理、惯例、传统等精神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学生社团通过自娱、自乐、自我完善的途径达到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2]

3.实践锻炼功能

学生社团是能够促进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服务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学生锻炼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社团活动除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外,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广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锻炼自我,促进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众多社团凝聚了大量的青年才俊,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学习、实践锻炼的主要阵地和精神家园。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1.组织灵活

社团活动可以经常性地开展,这是由其组织方式的灵活性所决定的。许多大学生在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认同感,在实现社团成员共同的利益和追求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高校可以按照“三自”方针,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教育。

2.凝聚力强

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起了一个平台。一群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在社团这个大家庭里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是使大学生产生凝聚力的源泉。在一个有着共同爱好或者共同目标的团体中,大学生更加容易参与共同事业,积极地掌握知识,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这种来源于一个共同目标的凝聚力,显然要比单纯的班级所产生的凝聚力来得坚实和持久。

3.活动形式多样

高校学生社团涵盖了文化、科技、体育、学术、公益等各个领域,社团类型众多,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如科技类社团的潜心实验和作品展示,文娱类社团的舞台表演,体育类社团的赛场较量,等等。大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中,总会选择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这就是学生社团活动得到大学生热爱和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比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显然灵活得多。

4.实践创新性强

学生社团里聚集了一群充满朝气和热情的大学生,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社团是最富有实践性和创造力的学生组织之一。在这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社会实践和交际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实践,学生社团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同时也接受了实践检验。在随意、自在的文化氛围中,社团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彼此欣赏,共同进步,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渴求认同与尊重的心理需求。在社团活动中,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得以发展,每一个成员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中随处可见,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可能。[3]

参考文献:

[1]于海夫.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飞天巡洋 化育先翔――工业大学学生工作论文集,2007.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社交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38-02

信息技术快速崛起,为课堂教学带来崭新面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利用社交网络信息技术助力思想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选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规范要求: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现代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意识,利用社交网络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一、更新观念,创设社交网络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带来一定冲击,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是信息技术成熟的表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诉求,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

1.网络文化适时介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为广大师生带来严峻挑战。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交平台有清晰认知。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展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质成为重要教育前提条件。所谓网络素质,主要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和网络道德三个方面,大学生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生活习惯,其网络运用技能和知识储备不成问题,需要关注的是网络道德问题,因为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鉴别能力还比较有限,产生一些认知偏差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从网络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开始,帮助学生顺利接受崭新教育理念,顺应网络文化的全面介入。

2.改变师生教学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素,在全面启动网络社交平台教育模式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师生运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意愿呈现一定差异性,学生对网络社交平台有特殊敏感性,参与网络交互热情很高,而教师运用社交平台展开教育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翻转课堂、微课技术、云平台建设等,都为教师参与社交网络教育教学提供机会。在具体发动时,要针对不同师生思想实际作出具体考量和设计,改变师生教育教学观念。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展开广泛讨论时,我们给出了生活事例:有一位大学生,学习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但毕业后,几次工作经历都不顺利,最后选择回乡养猪了。在他艰苦努力下,他的养猪事业有了起色,不仅赚取了金钱,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这个案例中,我们如何看待其“三观”呢?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给出不少个性见解。有人说:学习计算机专业,结果去养猪了,这分明是人才浪费。如果他能够坚持做自己的专业,一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大学只是一个学习成长平台,毕业之后不能仅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工作,而要看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他养猪,他就去养猪,自然可以获得成功。这是最为正确的价值观。从学生讨论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展开自由讨论,思想能够放得开,学习认知更为顺利,学习气氛更为和谐。

二、明确目标,构建社交网络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社交网络媒体,这是现代教育发展大势。让师生明确教育教学目标,精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顺利构建社交网络教学体系,形成重要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1.精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内容,但这些教材的适合度存在一定问题。大学生思想成长具有现实性,而教材编辑常常比较滞后,难以适应学生思想实际需要。我们要注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精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接轨社会现实,对社会、国际焦点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索,对大学生思想基础展开多重解析,对未来社会发展大势做精准预测。在进行网络交互平台构建时,也需要对相关资源展开整合优化活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合度。

2.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社交网络交互平台,还需要学校给出积极支持和帮助。虽然学生有随时入网交互的习惯和意识,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还相对单薄一些,不仅内容单一、互动形式也比较单纯,师生参与度还不是很高,特别是校园网建设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校园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网络载体,只有加大建设力度,对教育教学形成更有力支持,才能让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帮助大学生健康绿色上网,和谐互动交流。

三、规划课程,规范社交网络教学行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固定课程资源,我们要注意整合校本课程信息材料,利用网络交互平台教学设计,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行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塑造健康人格。

1.整合网络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千头万绪,在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展开教育教学时,需要对网络教学资源展开精细化科学化整合优化。网络信息呈现海量,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我们要厘清现代大学生思想诉求,只有明确大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才能给出针对性筛选。展开学情调查,弄清学生思想认同点,这是网络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其次,整合网络信息需要分清主次,学生关注什么,我的教育方向是什么,这是网络信息筛选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最后,规划网络交互平台运行方案,这是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条件。

2.优化思政教学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学习实践需要展开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改革实际,与学生思想成长相契合。在具体操作时,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引导、教学过程、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内容展开优化处理,特别是与网络社交交互平台的多元接轨,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展开全面深度革新,优化教育教学设计方案,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W的科学性、针对性,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提升。

如,网络诈骗现象,已经成为社会讨论热点问题,在对学生展开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展开讨论。校园网开辟防诈骗专栏,让学生展示真实经历,为他人提供前车之鉴。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案例不断展出:我不久前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某市的交警,说我有大量开车违章需要处理,让我提供身份信息。我告诉对方,本人什么都不缺,就缺车了,还有驾照,等我有了这些东西你再来吧。也有学生说:有一个人自称是我们的老师,给我发微信,让我到他办公室去。后来说他不在学校,让我替他给学校领导送个5000元的大红包,等他回来再给我钱,并给了我卡号。我刚开始还真信了,在同学提醒下,我没有上当。学生提供的案例都是亲身经历,具有现身说法的效果。

四、优化环境,提升社交网络教学品质

1.净化网络教育环境

网络信息多而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要直面的课题。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甄别意识,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网络信息呈现开放式,负面影响和危害层出不穷,网络诈骗引诱,各种黄赌毒信息满天飞,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冲击。一些大学生认知存在偏差,也会将不良信息带人校园网内,给网络社交平台带来负面影响。学校要加强相关管理,净化校园网交互环境,对学生信息搜集渠道展开有效干预,帮助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2.拓展思政教育域度

网络交互平台具有开放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广阔时空条件。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品质,我们要利用网络信息搜索引擎,收集更为丰富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更为丰富学习认知。网络信息呈现海量,网络教育也是一个大世界,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直面纷繁的信息世界,从中汲取营养,这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有积极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ARCS学习动机模型;学习动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4-0034-04

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中有16~20%甚至30%的差异是由学习动机造成的。[1]基于动机的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获取学生的“个人控制感和胜任感”,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或自我决定”,让学生能“真诚地认可自己的行为”并真正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激发学习动机是有效教学的应然基点。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争的事实是“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无激情教”。这一方面显示了动机问题的复杂性,[3]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学设计中,动机因素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John M. Keller教授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四类: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简称ARCS动机模型。参照Keller教授的理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要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注意和兴趣;接下来要让学生理解这门课的学习与他密切相关;然后要使学生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最后让他们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在此,ARCS动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来控制和维持动机。实际教学中,如果把教学活动组织成教学准备、内容呈现、学生参与、绩效评价、后续活动等环节,那么在设计教学时要重视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激发学生的动机。[4]

一、吸引注意力――激起认知好奇心

研究证实,当学生对其知识领域有个人兴趣并投入时,他们会对之维持更持久的注意。[5]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改变媒体的呈现方式一般只是引起无意注意,而使学习者面对有趣的问题则会引起有意注意。教学应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6]

1. 知觉唤醒:学生好奇心的激发。教师拿着装有不同品牌饮料的箱子进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到底老师要让我们干什么呢?”(无意注意)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你会选择哪种饮料?请说说你的理由。”(有意注意)适当过渡,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顺着学生的思维逻辑,将话题导入“矛盾”。当从哲学的视角对此进行再审视时,会使学生感到“哲学原来并不神秘”――“原来这就是‘矛盾’啊?挺有趣,我要学!”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想知道“什么是‘矛盾’?有哪些‘矛盾’?”(有意注意)这样能够维持长时间的学习动机,并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新颖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起点定位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注上,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7]

2. 唤起探究:探究者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但只需点拨而非直接帮助解决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尝试提出问题―假设问题―验证问题,或使学生面对适当水平的学习困惑,或提出反论……例如,教师可尝试案例设疑:有一位国王长得很丑,一只眼睛瞎,一条腿瘸。一天,他召集画家为他画像。画家甲把国王画得非常漂亮,国王看后大怒:“善于阿谀奉迎的人必有野心,拉出去斩首。”画家乙便如实画像,国王依然大怒:“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拉出去斩首。”这时画家丙呈上画像,国王看后喜形于色。试问他是怎么画的?这样,学生的困惑与探究过程,即对案例中美与丑、真与假的有意注意过程,对“矛盾”概念的辩证关注过程,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机“拨开云雾见月明”,就不难将话题导入“矛盾”。

3. 富于变化:学生注意力的维持。单一的教学要素会使学生兴趣减弱,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手段,使用形象化的实例或比拟,增加课堂情趣,有效维持学生注意力。教师可尝试采用板图法导入:板书“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有木桶的味道……”,同时在其旁画一个圆,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对圆进行分割。这样将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引起其有意注意,而探究的本能势必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已知概念与新授内容之间的内隐联系,导入“矛盾”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建立切身性――生成认知内驱力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与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相匹配,并因此为其发展提供恰当挑战的活动,人们通常会沉迷其中并从中得到乐趣。[8]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切身相关性,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与其日常生活有关联,从而生成源于其自身需要的认知内驱力。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

1. 执行“先行组织者策略”,寻找“最近发展区”。“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意即在给学生提出正式课题之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更为概括、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的引导性的或背景知识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然后确定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例如在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时,教师可作如下设计:

教师:【展示“白马非马”的故事】“白马非马”扭曲了“马是作为白马、黑马等不同颜色的马的共同特征”这一基本结论。白马与马的关系与已学的哪对关系很相似呢?“白马非马”的症结又在哪里?

学生:【探究、讨论】白马与马的关系类似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与物质的关系,“白马非马”混淆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点拨】非常正确。因此,作为“一般”的矛盾普遍性寓于作为“个别”的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作为“个别”的矛盾特殊性通过作为“一般”的矛盾普遍性表现出来。

教师:“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如何理解?

学生:【探究、讨论】“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意指个别,“俱”强调一般,因此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抓好典型”也是同样道理。

由于教材内在的逻辑结构,学生对教学内容完全陌生的情况较为少见,新材料同过去的学有某种程度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在新授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搭桥铺路”,执行“先行组织者策略”,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己相关,从而小梯度、高难度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新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知兴趣,使其力图通过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通过设疑而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凝聚到教学内容上,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让学生“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9]在上述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1)苏州滨湖新城融太湖亲水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乐居”新城。

(情境2)汶川集大山大水的雄浑与丛林溪谷的阴柔于一身,新城致力于建成岷江河谷农业示范区、羌禹文化体验区。

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两座城市的规划设计师,边表演边讨论:两个规划方案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这些区别的产生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由于设置贴近生活,通过角色表演并引出问题,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使学生生成了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认知内驱力,可谓“一石二鸟”。

三、提升自信心――培养成功诉求欲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失败。要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就要从增强自信心入手。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参与实践,让学生互助合作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等,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10]

1. 学习方式的转换:自我效能感的强化。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积极的学习形式胜于消极的学习形式。因此,采用诸如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掌握、保持和迁移概念、定律和原则。

合作学习可使其成员形成更高效的学习策略,更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复现或用自己的话阐述正在学习的材料,也更容易把教师当作激励者而被接纳。如在教学“主次矛盾辩证关系”时,教师可尝试以“‘作战方案’研讨”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互助合作小组,并帮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而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通过探讨与合作完成最佳作战方案论证并在全班进行展示,使其深刻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满足和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形成追求与活动有关的知识的欲望,激起内部学习动机。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并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例如,组织学生开展“高二年级选科方案论证会”“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民消费重点的变迁的调查”等活动,在加深其对“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理解的同时,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功,领略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

2. 教师恰当的评语:内归因的激发。归因理论认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外部因素,则不会危及自我效能;反之,则能促使其吸取经验教训,进行新的尝试。“智力理论”[11]认为,得到“努力赞扬”(区别于“智力赞扬”)的孩子相信智力是可塑的;失败后,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处理问题的策略失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赞扬固然重要,但批评也不可或缺。研究发现,虽“赞扬组”成绩最高,但“批评组”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控制组”(既没有被赞扬也没有被批评)。[12]由此可见,批评对学生也能产生积极作用,但不理睬将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的言行尤其是评语对学生的成败归因影响较大,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内归因,激发个体的成功诉求欲。

四、获得满足感――强化持续性动机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体验获得成功的满足与自豪感。因此,教学应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让学生获得及时反馈,体验一种“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的感觉,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因为学生通过教学反馈所得信息,能及时调整动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行动方案。[13]

1. 真实问题的有效解决。设置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时,教师可图示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行且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现状,同时列举近年来国家对“促消费”工作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设问“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知识,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认识”。

2. 外在奖励的不吝给予。外在奖励的不吝给予,可以使学生获得他人的认可,成就感、被尊重感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对自身的满足感,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于此次学习动机的内化和持续。例如,学生能根据所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知识正确分析“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等哲学道理,此时教师的一句赞扬或褒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而这源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让学生陶醉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进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ARCS动机模型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只是一个启发,而不是一个处方,我们更不能简单地依赖这一模式。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真正使我们的教育“不是‘成人’化”,“不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逃离生活,而是使他们作为一个完全的人尽情地享受人生”;必须创造出犹如《论语》中所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的育人“土壤”和“空气”。

参考文献:

[1][4]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J].开放教育研究,2003(2):9-12.

[2][9]丘火木、罗富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9):60-97.

[3][5][8]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郑雪明.ARCS模型在远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4(12):60-61.

[7]吴奇.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哲学思维的智慧灵光[J].中小学德育,2011(7):39-41.

[10]邹丽.运用ARCS动机模型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教学,2011(1):97-98.

[11]马艳云.西方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J].教育史研究,2006(1):87-89.

[1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6

一、认清课程的地位

把时事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是一种普遍的教学内容,因此把此类教学内容规范设计与操作形成学科板块甚至校本课程是政治课教学的潜在内容,加上信息技术的普遍掌握和学校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开展好此类课程能够丰富政治学科的课程类型,发展学科课程结构类型,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是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及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需要而尝试开发的学科课程;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所开发的适合深圳本地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学科课程。具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的特点,是本课程实施的双重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确定

1.学科类:即学生对本学科学习中声称问题的探究活动

(1)对社会学科知识的拓展性学习研究。如:学生在法律知识学习后对突发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探究,形成的《谁动了他的生命权?》的问题学习。

(2)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在多学科学习的基础上,从对生活中生成的问题出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学习《诚实的钱,诚实的慈善》。

2.活动类:即给予主题活动的问题解决探究活动

涉及国际问题的理解、生活健康安全、社会活动参与,科技环保、电影电视等诸多方面,这些活动一般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如《乔布斯的苹果与爱迪生的电灯》《南山区高中生教辅材料情况的调查》等。

三、课程过程的实施

1.本课题开展的有效策略就是设置一个“中心问题”即主题,可以是一课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所要掌握的主体内容。这是本课题的焦点所在。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呈现、修改和完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是本课题的活动目标所在。将问题设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做”,掌握了什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第二位的目标。

2.本课程的实施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组内成员要进行分工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工作;或独自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3.“中心问题”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时事热点问题的呈(背景介绍,过程介绍)――提出一组问题――分组回答不同的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小组成果PPT或跟帖讨论)――检验和完善问题解决(讲评或讨论),其中,信息技术是关键性的介入。学生要学会在信息世界里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作用,查找相关的资料,排除干扰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判断其可信性、可利用性和相关性。学会使用适当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结论并且与别人进行交流(多维度的交流)。

4.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如:手抄报专栏园地、文章报告、博客微博、PPT/DV制作等,每次课、每个主题都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信息组织方式和思想水平。

5.时事热点问题和主题不是虚拟问题,而是真实生活中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提炼主题,解决真实生活中学生的思想疑问,为继续现实生活提供思想源泉和动力。这是教师教学功力的展示。设疑置问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四、课程实施的评价

1.所有评价重点落实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因为本课程本身就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获得发展。而不是要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事情或一种事情。

2.无论学生交的是纸质作业还是电子作业,都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记录和评价方式之一,不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和开发,作业是为了表达(记录、呈现)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结果,为记录创新的思想而设计和开发的。学生作业富有个性化,学生主体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重复性,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历程,自我激励与教师外在激励相结合,更兼有学习成果展示与资源建设的两重性。

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地使用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回归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辅助方法,而非学习对象。因而,网络技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如何使用各种网络技术达到最佳效果更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条件下,时事热点问题在思品课与政治课中的教学是一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它是师生共同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探索优化提升精炼的过程。因此,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有的教育教学技术、贴近教学改革的实际是它的特征。

由于时事热点问题的开放性、发展性特点,对问题的讨论从来不会有终极结论,于是,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操作中教研组有一定的计划框架下,每个操作设计者仍有很大的自我创作空间,而每一个问题,作为课程发展螺旋式上升中的某一个节点,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是在所难免。然而这些瑕疵并不能阻挡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附录一:高二3班陈××《谁动了她们的生命权?》作业

1.话题讨论:某国医生资格考试中的一道必考题就是:一个因而拒绝输血的病人面临死亡,医生能否为了挽救其生命而强行为其输血治疗?标准答案是当然不能。

谈谈你对其答案的理解。

我们常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其真正的含义是维护人生存和健康权利的职责。既然是维护他人权利,那么主动权便在于伤者,同时,任何人都应尊重伤者本人的权利意志,就算是医生也不能例外,这其实与道德无关。

2.假如你是一名昏迷多日的危重病人(植物人),请你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受。以下列句子为开头(全做,每段不少于150字):

救救我吧,我还很年轻,我很想睁开眼睛,生活才刚刚开始……

我需要鲜活的生命,需要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实现我生命的价值。只要生命存在,便有着它的意义。只要我还有呼吸,那么我便可以等待光明,坚信生命中一定存在新的希望――世界没有走不通的路。我还很年轻,世界的精彩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生命就是要去听、去看、去尝试、去体验、去创造的!只要我有可能苏醒,请不要放弃。

求求你们,让我离开吧,我感觉很疼很疼,太痛苦了……

我们的生命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来,不因个人的喜好而去。在没有意义再挽留它时,何必如此痛苦地生存呢?在黑暗寒冷没有任何感觉的世界里,空留一颗跳动的心脏滴血,是残忍的。面对此刻的生命,你的救治只能使我更加痛苦,这不是救助,而是折磨!

3.就自己或家人的一次就医经历,说说你对医院、医生、医疗卫生制度、医患关系、医疗制度改革、药品价格的感受。(任选2项)

我家族中有好几个医生,因此对医药行业我是有所了解的。家里人常说希望我能成为医生,原因是现在看病实在是太难太贵。对于我们家来说,看病也许并不困难,但对其他托关系找熟人的人来说,医疗卫生制度实在太不完善,据我了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十分完善有效,就医基本在社区就完成了。同时,他们的医生只为某一社区服务,因此对病人十分了解和负责。再反观我国,单拿医生处方上笔走龙蛇的“天书”来说,连医生的父亲都无法辨认,造成的麻烦不说,无用乱开的药物早就挤扁了劳苦大众的钱包!

教师评语:作业态度认真,显然经过了思考和学习,且能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洞察和批判,言语富有真情实感,能激发人对生命权的继续思考,是一份优秀的作业。

附录二:选修内容《美国校园枪击案的质疑》课程设计

导语

1.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什么?

2.如果要给美利坚民族选一个图腾,你会选什么?

课题:枪――美国的护身符 美国的十字架

内容提要:质疑1:美国的枪支是否该管制?质疑2:凶手的国籍是否重要?质疑3:学校到底有没有失职?质疑4:从误报凶手看媒体的德行。

作业:

1.就美国校园枪击案,选出能表达你心情的词语。

迷惑、震惊、悲情、疼痛、精彩绝伦、解气、紧张、痛苦、鄙视、灾难、浮想联翩、活该、谴责、宽容、冷淡、慰问、幸灾乐祸、反省、以和为贵、无奈、暴力、血腥、惨烈、支援、心寒、令人兴奋。

2.你怎样看待美国的枪支文化?简要说明理由。

3.你会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遇难者的感受?(三种以上)

4.你曾强烈地感受到沮丧、挫折和压力吗?你会选择哪些方式释放这种压力?

5.写一封简短的慰问信。用以下句子开头:

(1)亲爱的赵先生赵夫人(一二组)

(2)尊敬的布什总统(三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