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教育现状范文1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号:12JL10)、江西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基于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视角分析”(项目号:12YB024)和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江西省新型城镇化模式和路径选择研究”(项目号:13JL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现状及路径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6日
一、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现状分析
(一)义务教育经费迅速增长,但整体投入力度仍需加大
1、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来看。生均教育经费既考察了教育的总投入,又考虑了教育发展规模对教育经费的影响,若具体到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则还考虑到了各级财政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程度。如图1所示,2005~2010年江西省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呈快速增长之趋势。2010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470.25元,比2005年的1,003.76元增长了约146.1个百分点;普通初中2010年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3,375.17元,相比2005年的1,074.62元,增长了约214.1个百分点。(图1,数据来源:据2005-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资料整理得出)
2、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析。公用经费是学校用于购买办公用品、缴纳水电费等日常开支,为学校稳定正常运转提供保障的经费。预算内公用经费情况反映了财政对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从2005年至2010年以来,江西省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2005年的103.96元增长至2010年的697.25元,增幅翻了约7倍;普通初中2005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129.73元,至2010年达到1,074.41元,实现了约8倍的增幅。
3、从整体上而言。近些年,江西省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呈快速增长趋势,但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还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江西省与全国平均水平都存有很大的差距。2010年,全国普通小学与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4,012.51元、5,213.91元,分别超出江西省约62.4%、54.5%。另外,在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方面,全国达到929.89元、1,414.33元,也分别超出江西约33.4%、31.6%。
由此可见,江西省各级政府还应不断加大财政投资对义务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推进全省义务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表1)
(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数与在校学生数差异较大,城镇教育规模有待扩大。城镇教育在基础办学条件、教育环境、师资力量和教育经费投入等各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理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服务更多的在校学生,但从江西目前城乡义务教育规模现状来看,情况并非如此。2009年农村普通小学学校数量为11,705所,占全省的89.8%,城镇仅占10.2%;在全省的2,579所普通初中中,农村占据了63%,城镇比例不及1/2。根据表2可看出,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生有50%以上是在农村,城镇比例较小。2009年在全省4,227,464人在校生中,有67.8%在农村,这就造成了较小规模的城镇教育占据着绝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不公平之现象。相比于城镇,江西省农村教育规模庞大但经费投入较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落后的严峻现状,从侧面反映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表2)
二、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路径探索
(一)从教育资源的角度分析
1、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增加农村教师免费培训机会,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1)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的主要因素,因此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师资向农村地区倾斜是重中之重。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为教师解决后患之忧。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对城乡之间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教师实行有差别性的地方津贴、补贴机制,即在越偏远、贫困之地区从教的教师,应获得越高的津贴与补贴;(2)在信息资源与培训机会不对等的情况下,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差距只能越来越大。毋庸置疑,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使其能获得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措施。因此,中央政府应大力增加对农村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投入,同时省市及各地区政府也应加强师资培训机构建设,革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
2、合理均衡分配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建立有效的多元教育投入体系,促进农村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支持,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强力保障。(1)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一直是制约江西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桎梏,因而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教育投入体系,均衡分配城乡教育经费,增加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资额。这也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为此,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必须均衡分配城乡教育经费;(2)构建并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尤其要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仅要足额地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更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经费分担比例,并建立有效经费监管制度与经费投入监测体系。
(二)从教育体制的角度分析
1、构建城乡统一的教育办学体制。在学校层面上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与良性互动,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通过多元办学体制、扩展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整合现有办学资源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用,扩展并促进教育办学资源的增量发展,在确保政府承担教育责任的前提下吸纳社会资源,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根据学校类型和城乡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探索公办学校间合作办学的途径,逐步建立城乡教育互惠互利的办学体制,并通过民办学校的特色发展缓解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2、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打破几乎已固化的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障碍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1)建立健全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即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管理体制过渡到由县乡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并最终发展到由省市统一管理的教育体制。为此,必须强化中央与省市政府的统筹规划职能,强化县政府统筹教育资源之能力,促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构建城乡户籍与学籍统一管理体制,以满足常住人口子女就近入学的目标,减少户籍、学籍制度对城乡学生流动的限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就近接受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玲等.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J].教育研究,2012.2.
城乡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城乡 中小学 现状
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目标。我国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有相关规定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但是“教育平等并不是政治权利平等的自然衍生物,法律条文所确定的教育平等并不意味着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能够受同样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主要从教育公平视角进行多因素、多方面的宏观层面的研究,认为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心理因素;教育制度;政策与落实。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县级以上和周边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针对教育公平现象,查阅有关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章46篇。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关于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发放,共发放问卷280分,回收273份,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6.4%。
1.2.3数理统计法
回收的问卷经审核后,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小学城乡体育教育的现状
从开课节数来看,每周2节体育课在城市、乡镇中学中最为普遍(分别为82.5%和82.8%),但与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市主要是场地器材设施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乡镇主要是由于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中学缺乏体育教师。另外,城市与乡镇分别有49.1%和62.1%的中学在考试前不能正常开课。通过访谈发现,体育课考前开课率与考试的级别成正相关。
2.2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中学能保证每天1小时活动时间的学校只占48.3%(城市中学为53.8%,乡镇中学为37.9%),可见相当一部分学校达不到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3训练和竞赛的开展现状
从调查中显示,陕西省中学建立代表队并能训练的占80.8%,其中能坚持训练的,城市中学占59.6%,乡镇中学占22.4%,城乡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调查结果还显示,58.6%的乡镇中学有校代表队但不能正常开展训练。据调查,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学有一半以上的学校(60.5%)每年都开展田径运动会,其中城乡分别有6.1%和1.7%的中学每年开展1次以上;但仍有17.5%的城市中学和41.4%的乡镇中学从不开展运动会,且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原因在于大多数乡镇中学都是在有比赛任务时临时组队训练,为学校争得荣誉;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投入到体育上的经费更是微乎其微;有的学校甚至教师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2.4师资力量的配备现状
据统计,陕西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超编,而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存在缺编现象。专职体育教师在城乡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9.3%和20.7%,乡镇中学体育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另外,中学女体育教师太少,城市中学女教师占23.5%,乡镇中学占15.1%,女教师的比例不太合理。从师资力量来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乡镇中学初级及以下职称者占58.1%,其中22.9%无职称。由于农村经济困难,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困难,农村对教师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
2.5城乡之间体育教育内容的现状
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好处是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是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日益高涨。然而,有14.9%的城市中学在使用过渡性大纲;同时,仍然有19.0%的乡镇中学使用旧大纲,且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乡镇中学对体育课程改革关心不够,一些体育教师接受培训和进行交流的机会太少,也得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新的资料,这些问题和困难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体育教育差距存在,其主要因素师资力量的配备。即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是造成城乡体育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
3.1.2从城乡之间的体育活动的情况的现状情况来看,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而在体育训练阶段就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体育师资情况、器材配备情况、经费投入,等等。
3.1.3无论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因素来看,城市中学学校体育总体现状要明显好于乡镇中学。
3.2建议
3.2.1摆正体育工作的位置,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
实践证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中小学体育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想把体育工作搞好,必须得到校长的支持,否则学校体育工作举步艰难。当前,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评价制度,关心和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在获奖评优、职称晋升、津贴发放上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另外,要消除“等、靠、要”和“唯条件论”的思想,依靠广大体育教师自身努力和勤奋工作,塑造体育教师职业形象,转变人们对体育的偏见,树立体育教师的地位。
3.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教龄短,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要依靠老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他们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不断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担负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任。再次,各级学校应为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3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
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率较低,兼职教师占的比例较大。这是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加强农村兼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培训,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爹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5-135.
[2]李宏印,等.陕西南部地区中学体育师资与场地设施的现状调衣[J].
[3]张爱梅.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城乡教育现状范文3
【关键词】唐山市;义务教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义务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而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它要求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高水平、高效率地普及义务教育。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所在。唐山市是人口大市,高质量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唐山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唐山市义务教育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
一、唐山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状
近年来,唐山市始终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1)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义务教育资金方面,唐山市生均公用经费执行了河北省定的最高标准,全市小学生均达到638元,初中857元;尤其是在布局调整和陈旧校舍改造过程中,唐山市在全额落实中央和省配套资金的基础上,又从市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偏远山区和薄弱校建设。(2)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自2006年起唐山市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陈旧校舍改造工程,每年改造10万平方米左右。同时唐山市还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普及率达到80%以上,部分县(市)区达到90%,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还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取暖设施改造和农村卫生新校园等工程,使农村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3)撤并规模小、水平低的学校。唐山市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龙头,狠抓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为避免增加寄宿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在偏远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面实施了“免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交通费”的“两补一免”政策。(4)推行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唐山市明确规定各县(市)区每年教师交流数量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的5%,公办中小学教师交流任职不少于3年,教师职务晋升和聘用要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学校任教经历。2006年以来,全市参加交流的教师达到3776人。此外,唐山市还将师范院校学生派往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使被顶替的教师集中到师范院校集中培训。
二、唐山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制约因素
从整体上看,影响唐山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义务教育资源方面。从唐山市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来看,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着不均衡,城乡间办学条件也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城市学校“大班额”和“择校”状况急需扭转。这些成为制约唐山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2)义务教育师资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仍然偏低,教师配备难以实现学科专业化,部分农村中小学尚不能开齐开全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城乡间教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合理流动的机制,城市优秀教师资源在质量方面很难在农村得到有效利用。“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着全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大局。(3)义务教育生源方面。受学龄人口减少等因素影响,唐山市义务教育生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随迁子女问题,该问题主要表现为义务教育在校生中随迁子女规模不断增多,且流向比较集中;择校学生问题,该问题在唐山市市区和县城都比较突出,而农村的生源则是向县城和大乡镇集中。(4)义务教育经费方面。从整体上看,唐山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虽然走在了河北省的前列,但是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致使效率化偏低,经费的不足以及不能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唐山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改善。
三、唐山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针对唐山市实际状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从而推动唐山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进一步发展,进而走向高位。
1、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将义务教育资源优化纳入法制化轨道
义务教育资源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其配置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质量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动,政府有为才能实现。为此,应该坚持做到三个到位:(1)规划到位。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造成了城乡、校际之间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到学校管理的参差不齐。这就需要立足整体、全面规划,把握总体战略方向,明确校际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思路。(2)政策到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在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政策的同时,积极制定实施符合唐山市实际的政策措施。如在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以达到唐山市义务教育资源的整体相对优化。(3)督导到位。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建立严格的督导系统。可以考虑建立市级和县级教育发展督导评估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将评估结果纳入当地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的督导系统。
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责任
确保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保障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所在。首先,各级政府应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必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畴,将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目标落实到位。在经费投入上制定对薄弱学校的倾斜政策,严格管理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将其优先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其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于农村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重点扶持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困难地区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督促辖区内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落实。最后,在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方面,还需要对其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经费督导体系,定期组织督学和有关专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育资金配备状况进行督导检查。
3、统筹教师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均衡配备
首先,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改革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培养课程和教师培养模式,使其教师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增强其他高等院校培养教师的能力,以使全省以师范类院校为主,其他高等院校为辅的综合型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完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发展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其次,建立教师长效流动机制,完善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以区域为单位,建立教师在区域内的流动制度。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师资到农村的支教制度,以将城市中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带到农村,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素质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再者,加强编制管理,配齐配好师资。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依法履行义务教育师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以及调配交流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均衡配置关系区域内的学校师资力量。有关部门在核定编制时应该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需要,逐步缓解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城乡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 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种相对的均衡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学前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社会经济的当前发展水平和群众对教育的需要相符合,因此为了体现社会的公正和当代教育的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均衡由于受经济发展速度、程度和人口数量等不同方面影响,会在不同区域内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在我国学前教育处于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实现是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前提。
一、城乡学前教育的现状
河北地处华北、渤海之滨,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其中山地和高原占56.6%,平原占43.4%,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地理条件不平衡,对教育投入也受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因此河北省的城乡学前教育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一方面,由于近些年河北省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限制新增人口的数量,由此导致学龄儿童的数量在一直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受历史观念的影响和当地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城镇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改变城乡学前教育差距的对策研究
1.政府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把包括城乡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应该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并制定相应的优先保障措施。其次,为了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稳步进行,应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关于城乡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再次,各级政府要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的工资,积极促进示范幼儿园的建设,并保证正常进行师资培训等业务活动,同时资助和发展农村及边远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事业。
2.推行关于弱势群体学前教育免费制度。
首先,实施并开展学前教育免费项目,对4-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幼儿进行免费一年的学前教育。其次,坚持执行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入园收费减免制度,并不断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儿童经所在幼儿园的核实,通过报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免除当期的部分或全部保育教育费,所需经费由当地政府和区县政府共同承担。
3.大力加强公办园建设,全面均衡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公办校园数量的不足和入园难问题是当地各级政府普及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公办园建设,全面均衡地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保证学前教育在教育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调整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以当地政策为支撑平台,通过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公办校园,适当调整关于公办、民办园“民重公轻”的数量比例,改变目前以少带多的“示范带头”的发展路线,平衡各地校园的发展状态,并在土地划拨、教师培训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实现“公民办并举”的发展策略。
4.保障教师等价工资待遇,保证城乡学前教育质量。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普及城乡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城乡教育均衡普及必须以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实现高质量师资配置的基本均衡为前提,尤其是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和非公办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在一定阶段受到相应的培训。其次,政府应努力拓宽教育经费的渠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为幼儿教师和非公办教师提供相应的保险基金社保补助,并制定对农村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的统一规定,积极解决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保险问题。
三、启示
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多方面对学前教育进行持续努力的改革,通过对学前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以及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前教育向规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的目的,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具有普遍且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英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城乡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环境;城乡一体化
中学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推进,中学体育教学也要紧跟这一形势,实现城乡体育教学的协同发展。但是,在现实中,却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中学体育教育资源差异和教育失衡现象。基于此,本文以长沙市为例,在走访了多家城市中学和乡镇中学后,从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基此提出优化策略,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长沙市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现状
(一)硬件体育教学环境差异明显
硬件环境包括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体育教师配备情况、体育教师的结构情况等。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要远远少于、差于、落后于城市中学,制约着当地中学基本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乡镇中学内部的体育教学物质资源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很多学校甚至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利用率也不高,不少器材因为年久失修也无法使用,学校领导在物质基础设施的需求满足上也考虑不周。在体育教师配备上,虽然城乡的体育教师配备都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但城市中学的专业体育教师在数量上还是要比乡镇中学庞大;受限于农村地势宽广等原因,乡镇体育教师的配备弥补不了物质资源上的匮乏。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城市中学的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要高于乡镇中学,尤其是研究生人才队伍更占优势,乡镇中学更多的是大专生的汇聚地。在职称结构上,城市中学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结构,但乡镇中学高级、中级职称比例偏少,初级职称比例偏大,结构不合理。
(二)软件体育教学环境差异明显
软件环境包括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体育教学制度、体育教学文化环境、经费资源等。城市中学对信息化建设和优质教学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乡镇中学,因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远远先进于乡镇中学。体育教学制度主要表现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科研情况的制定、执行和落实等。由于管理、师资力量、缺乏监督等方面的差异,城市中学在这方面的情况较好,乡镇中学则相对较差。在体育教学文化环境上,多是师生关系、课程内容安排、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期望、课余活动和体育活动执行情况等。在课程内容安排等层面,城市中学要优于乡镇中学,但在师生关系与人际关系上,城市中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课余时间辅导现象严重,因此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淡薄,易出现小团体现象,明显不如乡镇中学融洽和谐。以往国家教育经费投资更倾向于城市,城乡中学的教育经费资源分配明显失衡,这在长沙市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二、长沙市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策略
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环境之所以出现明显的差异,主要还是因为政府政策的偏差,城乡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以及城乡体育教师的数量、结构失衡。为此,我们需要对症下药,统筹城乡体育协同发展。
(一)政府政策、监管工作向乡镇倾斜
政府在学校教育投入上的失衡,是城乡体育教学环境产生差异的首要原因。因此,首先要在政策上多向农村体育教育倾斜,避免政府对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不公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农村体育教育环境建设。
其次,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要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监督监管工作,重点关注乡镇、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建设,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优化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的硬件环境
城乡各学校,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好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完善物质基础设施,并配备管理人员,做好维护、管理和修缮工作。其次,在人力资源上,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吸引高学历、高能力、高资历的人才到乡镇中学,并以老带新理念,做好帮带工作,全面建设教师专业化队伍。
(三)优化城乡中学体育教学的软件环境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乡镇中学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保证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视野,更好、更快、更多地获取、吸收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制度和教学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学校首先要摆正理念,不要因为应试教育而有失偏颇,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完善各项教学制度,适时制定、贯彻和落实教学计划、教学纲要;重视体育科研活动并积极组织实施;正视体育活动对文化课程学习的辅助作用,鼓励学生和教师投入到活动中来;引导体育教师强化自己的责任感和重要性,通过激励措施、考核体系、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技能知识,为深化师生关系强化基础,柔化师生关系、学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城乡教育现状范文6
一、现状
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看到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不断涌现,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此同时,我们也对为数不少的学生思想状况差而感到担忧。他们有的懦弱、自傲、散漫,有的依赖性强、不够刻苦、自控力弱,有的不懂礼貌、不讲卫生、不爱劳动、不能吃苦,甚至言不由衷、表里不一、不讲奉献、只求索取……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失误是主要原因。
就学校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吸引力。多数时候,教师用单纯的说教代替基础教育。这两者虽有联系。但却不能等同。说教太笼统,形式单调、内容刻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很难从思想上接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规范性。教师往往大道理讲得多,原则多,口号多,批评多,缺少具体的规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工作流于形式。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虽有所认识。却不能落实在行动中,言行不统一。
三是缺乏实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实质性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往往脱离教育目标,忽视实质性内容,片面强调活动形式。追求宣传效应。这种做法把作为载体的形式变成了脱离实质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空架子。
就家庭教育而言,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必须正视。
一是重智轻德。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智力、气质、性格、兴趣、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一味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
二是作风专制。有些家长平时不闻不问,等孩子出了问题或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又恨铁不成钢,动辄打骂,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变得孤独、怯懦、自卑。以致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拒绝与教师、父母交流。这样,不仅家庭教育适得其反,学校教育也收效甚微。
三是包办代替。有的家长几乎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极个别的甚至代替孩子写作业。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做,使不少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和抗挫能力都比较差,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现实生活。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当前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苍白无力。某些方面甚至是失败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二、对策
造成这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没有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没有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要避免这些不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此项工作的水平和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把握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兴趣爱好广,信息来源多,加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深刻变化的影响,其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科学预测他们的动向,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教师应从强化行为规范做起,从做人的基本品德抓起,不搞大而空的活动,注重小而实的熏陶,经常用身边的事,用学生自己的榜样来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育他们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尊重他人。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求恰当的沟通点,使教学对话有效地展开,实现以今天的生活为切入点,为明天的生活服务的教学理想。
2、创新工作形式,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当代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已由单纯的受教育者变成了受教育与全面参与并重的角色。在学校里。学生已越来越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他们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顺势而变,改变过去那种说教式的工作方式,努力营造一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呼声,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能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使他们真正成为此项工作的参与者和被服务者,而不是受管教者。教师应注重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共通,开展生动活泼的动态教育。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讨论、评价过程中,可以学会与他人分享道德生活的经验,学会合作。同时,在这样的小集体的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生命本色也得以彰显和凸现。
(2)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教师可在具体工作中设置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生活中践行,磨炼意志,积累生活经验,完善道德行为。比如,可带领学生开展春游活动,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同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可在“母亲节”开展“夸夸我母亲”系列活动,共同感受母爱的伟大;可在“五一”劳动节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让他们现场感受工人叔叔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光荣;还可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对优化我们的教育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只有改变工作的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生活中获得自我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成就感,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即点化或润泽个体生命,使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较为完美的统一。
3、加强家校联系,增强工作的合成性和一致性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种教育形态。它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为祖国的明天做贡献。二者必须加强沟通,加强联系,使教育内容、教育要求一致起来。教师要了解家长、了解家庭,要规范家访制度,与家长一起制订孩子的教育计划。
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对孩子的智力、气质、性格、爱好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能主动地学习。这才是引导孩子踏上成功之路的正确做法。
现代家庭应建立新型的长幼关系。父母既不能动辄打骂子女,也不能包办代替,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小题大做。要给孩子讲清道理,使他们明辨是非。平等的长幼关系能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意愿等与父母交流,而这种交流正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好方
式。家长只有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才能更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
笔者认为,要达到上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建立真正的家长学校,要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真正掌握科学的育人之道,以优化家庭教育效果。
4、优化班级管理,增强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学生效法的楷模。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班主任,应有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应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应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应以良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从而真正树立班主任工作的光荣感。增强班主任工作的使命感,真正做到以德育德,以爱育爱,塑造良好的师德和形象。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位情感丰富的好教师。他(她)应把情感作为教学艺术的生命。他(她)要善于以温暖如春的教学氛围和以人性化为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幸福的精神源泉。教师要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理解、宽容,要充满爱心,要用亲切温暖的语言、饱含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班主任要善于激“趣”、煽“情”、移“情”,以情动人,以行导人,以德育人。要勤于读书,勤于观察,勤于了解;要勤于思考,勤于交流,勤于总结。学生深思明理,教师随机渗透,使学生在情感上实现理性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