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育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育的现状

农村教育的现状范文1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家庭教育部分存在“真空”现象。德育建设步伐跟不上时展的节奏,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软肋。因此,建立家长培训的有效机制,合力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方教育刻不容缓。要把德育工作放在落实素质教育的首位,在思想上重视,在方法上求活,在效果上高效,在主客观上促进师资素质专业化的均衡发展,从而解决农村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打工经济”与农村家庭教育力量的衰减。

“打工经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发展经济模式。它使家庭教育的主体发生变化,出现了错位的呈现形式:保姆式管理。无形中滋长了孩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孩子成了爱的奴隶;放羊式管理,在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而错过了挽救的最佳时机;学业荒废,素质趋低,不良的习惯成了他们释放精力的渠道,失去了基本的约束力,更谈不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了。

(二)学校德育建设弱化与精神成长的软肋。

1.囿于理论层面,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把佩戴红领巾作为积分考评依据,让管理代替教育,让积分成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标尺。

2.应试成绩压倒一切,德育地位矮化。目前,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考核评比中,德育建设成绩要么是“打和牌”,要么是权重轻,而教学成绩则独步天下。考评又是悬在校长头上的一把利剑,这一状况就迫使校长、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应试教育上。

(三)追求主课高分与全面发展的虚空。

1.追求主课高分是由主管部门考核导向决定的。现在江苏高考也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上行下效,小学也就只重视这三个学科的考试成绩,甚至发展到,毕业年级的考试成绩权重代表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这样一来,就出现“我的眼里只有语、数、英了”,“考点”就是“教点”,为考而教。

2.全面发展的虚空。由于上述原因,无形中“开全上足课程”这一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定就产生了动摇,音乐、体育、科学、美术等就有可能被打入冷宫,这些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路堵塞了。没有学科课程的开全开足,哪有素质的全面提升?哪还有素质教育的开花结果?

(四)师资配备失衡与部分学科教学质量的难以保障。

大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学科之间不够均衡,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三所学校中,语文、数学学科教师配备基本符合要求,其中英语教师显得紧缺,两所村小学没有一名专职英语教师,更别说其他学科了。任教这些学科的教师也大多是兼课,其专业水准很难符合要求。

(五)虚假专业成长与专业水平的滞后。

1.学历培训的潜在危机。教师个人的学历进修(目前不仅局限于教育这个行业),由原来的知识型逐渐转变为职称晋升服务型。水平还是那个水平,学历变了,其他没变。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学生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专业成长滞后。从学历进修的现状可以看出,基础水平提升的滞后不容乐观。一是教师实践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乡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二是校本培训难以落实。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相应的教科研培训人员,加之课务比较重,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所以个人业务进修渐渐流于形式。

二、对策

(一)建立家长培训的长效机制,致力形成教育合力。

1.社区及学校要共同承担起这项责任。应该说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复杂性,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社区及学校联手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本质上扭转家庭教育力量衰减的被动局面。

2.培训形成机制,保证活动的效率。在政府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培训活动要形成系列,将理论培训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融进时代主旋律,物化德育建设内容。

在思想认识上的再定位。学校要改变一味重视智育,重视考试成绩的做法,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物化活动内容。所谓“物化”就是将道德素质的目标,落实在可操作的实践层面上:一是积极开展班队活动;二是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三是延伸活动。四是建立活动的多元评价机制。

(三)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摆正素质培养的位置。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正确处理学科成绩与素质培养的关系。这本是个不须赘述的问题,可恰恰成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不要把眼光仅仅落在语、数、英的考试分数上,更要把精力放在督查“开足开全”上。学校、教师要充分调动内因,有全面意识,课程体系意识。

(四)转变专业观念,调整充实专业队伍,保证学科教学的均衡性。

变一专多能为专业精深发展,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教育的发展应该是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诉求,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是举步维艰的。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近几年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较其他高校相对较低,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似乎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专业教师的缺额较大,师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

(五)教师专业成长变被动为主动。

农村教育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重点对策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数量缺乏,结构失衡

从我所在的县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看,一位老师至少要上两门课。语文教师除了任教语文外,还需担任思想品德课;数学教师除任教数学外,还需负责英语和科学科目。仅仅两位教师担任了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几乎无法开展。例如体育课,只局限在随便跑步和自由活动的范围内。因为教师短缺造成的学生发展片面,根本无法开发学生潜质的现象,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农村小学生在起跑之时就比县城就读的小学生慢了很多,更无法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同时,音、体、美学科教育资源极度缺乏,素质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二)农村家庭教育面临“无能”与“缺位”的状态,给全面素质教育带来困难

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出外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家庭教育,在农村,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而且孩子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容易造成他们孤独、自卑的性格,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这些感情和交流是学校教育无法给的。而且由于没有科技馆、少年宫,也没有什么夏令营,一到寒暑假,学生们大多窝在家里无人管理,陷入‘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本人,这都是极端危险的。

(三)农村素质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城乡差别造成的,短时期内存在诸多矛盾

从我所在县城的农村教育现状为例,城乡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城市的管理不同,目前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主要是由县教育局代表县政府具体进行的,县教育局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很普遍,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育局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目前;许多地方对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表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另外,农村教师的流动也进二步强化了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 凡是教得好的老师即所教学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很快就调入城里,即使本县不调,也会有其他地方来挖,而所教学生成绩较低的教师只能留在原地,甚至还要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在城市学校中教得不好的教师即所教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教师,也会被“流动”到农村学校。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上述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关爱、关注、关心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真正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改进,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阶段。在教授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也是如此,学生的学法仅仅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循环中今天的教师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明天的学生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的业务素质迫在眉睫。应深入调查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了解新课标实行过程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途径,使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激励机制的贫乏,使得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促使农村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满意感,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吸引更多的农村素质教育人才

从现实情况来看,应着力应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问题,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学院,或者与各高校教育系等建立互助关系,提供比较可行和效费比高的提高自我专业素质的机会。专业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整体提高农村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熟悉和学习,尤其是网络等信息渠道。此外,赠送专业的相关参考书目也是可行办法之一。还可以定期安排农村教师到县城、城市优秀学校观摩优质课程。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应当与思想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这需要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加强宣传和教育,为农村师资注入活力。农村教师问题归根到底是城乡差别造成的,在目前城乡差别仍然还比较悬殊的情况下,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运用国家的法律,运用政策导向,运用人事分配制度的调整,促进城乡交流,促进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轮流工作。使农村教育具有可靠的师资保证。

(三)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良性互动教育机制

由学校牵头,建立以学校为主导,联接基层行政单位、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的教育网络。学校是联络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支点,在教育网络的各种组织机构中参与领导和决策,宣传家教知识,帮助家长提高素质,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和各种组织机构的支持,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以此来统一、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和谐互动,形成有机整合的教育共同体。同时,建议社会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多一些关注,尽量给农民工子弟异地入学多一些方便,让儿童真正拥有本属于他们的父母的爱。

(四)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

农村教育的现状范文3

[BFQ]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的存在使得农村的教育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尤其是在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方面,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有较大的差距。尽管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注重缩小城乡的教育差异,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农村教育技术设备的运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应用不足,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低等现象。因此,研究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运用,对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BF]

2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运用现状

2.1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当前各级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各地学校的技术装备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村中小学都已完成了基本的装备配备。我校近年来不断加强微机室、多功能播放教室、各个学科的实验室装备和各个艺术学科的专业化教室的配备,完善智能广播系统、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良好的教育装备为农村教育提供了发展动力。

2.2装备使用较有成效

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工具,实验室的装备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各种多媒体技能比赛的举办也提升了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运用的水平。

3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运用问题

3.1S护不足

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采购也被纳入到了政府采购的行列,但设备的验收工作必须由学校完成。我校当前缺乏专业化的教育技术装备维护人员,使得有些设备刚投入使用就出现故障,维护困难,寄出去维修的设备,耗时几个月,影响教学计划和进度。

3.2管理不足

管理制度多,落实少。学校每间专用教室的墙上都有相应的制度、细则,但由于管理人员的配备和使用人员的素质等原因,各项制度能真正落到实处的非常少。

3.3资源建设混乱

农村教育受到重视后,学校盲目地配备大量的超前设备,但是很多配备的设计不合理,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一些设备有硬件投入,但无配套的软件资源。音乐、美术、体育等教育技术装备虽然配备到位,却没有增加相应的师资队伍,导致装备闲置,管理混乱。

4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运用建议

4.1统一认识,实施规范管理

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需要大家通盘协力才能做好。功能室的运作主要包括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维护4个阶段。因此,管理也要形成体系,从硬件基础建设到软件资源配备,再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装备的使用维护,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运作效率。

4.2培训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

[BFQ]农村学校教职工的教育技术素养较低,相关装备的建设维护人员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培训,让全体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培训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和厂家合作,或者聘请专业人员等措施,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作,避免设备故障导致教育计划的中断。[BF]

4.3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建设

在教育装备的资源建设中,要重视硬件、软件资源的同步建设,避免“重硬轻软”、“重配备轻管理使用”。

一要制定学校资源建设规划,注重资源的分类建设,使资源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二要坚持“以考促用,以用促配”,在区域内建设完善现代教育资源库,使之共享共用,减少资金的重复投入,实现教学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农村教育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教育资源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撤并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09-03

近年来,教育部门为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及高效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计划生育的全面实施使得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越来越少,再加上许多进城打工的父母把孩子带到城里接受教育,导致农村中小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下降。农村中小学校呈现出办学规模小,分布非常分散,教学经费、教学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极大浪费的现状。教育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我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效率不高,教育公平无从体现。但是,这种以撤并学校为主要途径的整合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水平,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的政策实行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发生了巨大改变。2000~2006年问,我国小学及教学点分别减少6.6万所和3.9万个,其减幅相当于在校生减幅的3倍;西部农村偏远山区小学的减少幅度超过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减幅的5倍,小学教学点的减幅更大。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中,单是2004年我国就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根据广东省教育局提供的资料,化州市2007~2008年共撤并学校321所,占学校总数的37.5%;大埔县7年时间共撤并小学112所,撤并比例为42.3%;而四会市中小学从2001年的175所减少到2009的125所,撤并比例为28.6%。在对湖南省某镇的调查中发现,这个由3个乡镇合并而成、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6.5万人的乡镇,经过“撤点并校”后,以往村村有小学的格局改变了,现在全镇只有11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偏僻山区的孩子要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去上学,而步行十里左右去上学非常普遍。

在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的过程中,存在着脱离当地实际情况一刀切的现象,造成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难。而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滞后,学生吃住的条件难以保证,寄宿增加的费用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无计划的盲目撤并,使得大量农村学生涌向中心学校,给中心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大班额现象极为普遍。2006年全国有325个县的小学大班额比例超过30%;中部地区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更为常见,70~80人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陕西省的调研中,山区初中每班平均有学生67人,丘陵地区57人,平原地区62人。河南省襄城县王洛镇一中甚至出现了近100人的大班,学生都坐到讲台上了,两边三个学生坐两个人的位子,中间六个学生坐四个人的位子,教室里十分拥挤。大班额教学让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增大,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中心学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但教育经费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学校管理建设、后勤服务等跟不上。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违背了教育资源整合的初衷,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带来的问题

2.1 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后,学生每天上学的路途明显增加,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学生,为了按时上学,天不亮就得起床,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给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难免会产生畏难厌学情绪,造成无意义的辍学。而且路途的增加使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有些学生离开父母寄宿在学校,只能在周末回家,有些父母在孩子寄宿后就外出打工,半年甚至一年才会回家看看孩子,这无形中使得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了隔阂。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必要的沟通,一些孩子可能变得孤僻;还有一些孩子,缺乏父母严厉的管教,就变得不听话,不爱学习,慢慢朝“差生”转变,甚至有些还成了问题学生。在学校寄宿生活需要自理,洗衣服,叠被子,这也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压力。

案例:自从学校撤并后,学生每天上下学的路途变远了。很多学生每天乘坐着简陋的三轮车上下学,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没有任何安全保障。2010年12月27日发生在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的一起交通事故,运送20名小学生的三轮车发生交通意外,整车坠入河中,造成14名学生遇难。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借住在学校附近,开始了数年如一日的自我照顾生活,独自洗衣服、买菜、做饭。若学校没有撤并,温晶晶从家到学校只需步行10分钟,而如今从家到中心学校是一条6公里的崎岖不平的山路,每天要步行3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她不得不借住在学校附近独自求学。每周五晚上,温晶晶都要从学校步行回家,晚上六七点独自走在山路上,尤其下雨天,非常危险。

2.2 家长负担加重,

学校不断向县镇合并,孩子到中心学校上学,交通、饮食、住宿等问题加重了家庭负担。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在“两会”上提出,学校撤并后,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要去离家二三十里的地方上学,一年下来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保守估计都要1000元,实际上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一些家长不忍心看着孩子奔波劳累,每天亲自骑车接送,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些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下来陪读,学校周边的房子每个月都要好几百租金,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有些家长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陪读,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每天接送小孩,只能让孩子辍学;还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寄宿,但一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教育蓝皮书《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中部地区每个农村家庭因寄宿而额外增加的费用每年平均为657.3元,西部每年平均是787.8元。

案例:某村村民吴世财说:“学校撤并后,上学费用一下翻了几倍。孩子在村里读书还供得起,在镇上读的话只能不读了。”因无力承担飞涨的上学费用,吴世财的两个孩子被迫先后辍学,女儿转到镇上的学校后,读了七天便辍学,到镇上的陶瓷厂打工,儿子读到初二时,也放弃了学业。去年一年,仅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就有4个初中生放弃了学业,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一位老人说:“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是因为付不起每星期六七十块的生活费才辍学的,要是学校没有被撤并就好了。”

2.3 学校管理和建设跟不上撤并速度

由于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学校撤并容易建设难的现象相当严重,很多中心学校集中办学的条件不成熟,教学经费非常紧张,学校原有的基础设施

跟不上,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极为普遍,一个教室六七十个学生,课桌摆的满满的,学生进出教室都非常困难,更别说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了。教师的工作量剧增,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无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中心学校缺乏寄宿条件,甚至根本没有将寄宿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有些中心学校实行寄宿制,但缺乏管理经验,导致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首先,学校实行寄宿制的条件并不成熟,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小小的宿舍里,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其次,寄宿制学校的安全责任非常重,为了防止学生在课余时间打闹出现安全事故,学校把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密,时间卡的死死的,学生课余自由活动的时间非常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再次,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太累,一天到晚的连轴转。班主任从早到晚的跟着学生转,甚至连下课时间也要到班上转转。

案例:某寄宿制学校,因为学生宿舍不够,临时把几间教室改为学生寝室,里面摆满了双层床,三四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宿舍,冬天寒风呼啸,夏天酷暑高温,但是教室里面既没有降温的风扇也没有基本的取暖设备。而且寝室里面没有洗手间和洗漱台,学生每天必须到外面提水进行洗漱,上洗手间也必须跑到公共厕所。学校实施严格的作息时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中。每天不到六点就起床做早操,晚上九点半熄灯就寝。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以及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就是上课和自习。

3 对策

很明显,要消除撤点并校的整合模式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3.1 政府要加强扶持和指导

对农村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必须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才能少走弯路,顺利有效地进行。尤其是有些偏远农村地区,自身条件恶劣,经济极不发达,很难成功地做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管理上对中心学校进行扶持,并帮助和指导中心学校从社会上获得支持,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财政补偿政策,加大财政补助额和增加透明度,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不因教育资源整合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和使受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恶化。教育部要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中心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各级教育部门要集中力量认真解决好学校撤并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学的突出问题,力争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改进。

3.2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在目前资金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要建设好中心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就必须大力拓展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国家及政府要加大对中心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教育局要有重点的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向中心学校倾斜。此外,还要继续发挥乡镇村各级重视教育的积极性。如提出建设教育强镇的口号,把建设教育强镇的工作情况纳入对乡镇的目标管理,鼓励各乡镇积极行动,制定建设规划,筹集建设资金。号召广大群众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出钱出力。还可设立地方性教育基金,由市政府拨款作为原始基金,再向社会募集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个人捐资助学。对于偏远山区的学校,可借助新闻媒体和舆论宣传的力量,报道其艰苦的办学及生活条件,倡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

3.3 实施多元办学模式

多元办学模式可以缓解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带来的一些问题,既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避免因路程远而辍学。保留和恢复一些必要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减轻当地农民的经济负担。实施一校多点的管理模式,采取补点的方式恢复偏远山区的教学点,由中心学校进行管理,保证偏远山区学生上学的权利。动态管理教师编制,促进中心学校与教学点之间的教师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教学点工作。对于一些因中心学校资源短缺而出现的质量较好的民办学校或乡村自发办起的村校,政府要在政策上和资源上给予鼓励,承认或支持民办村校,引进和鼓励社会力量对偏远山区学校或教学点进行资源投入。

3.4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农村教育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改善 农村初中 英语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教育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及学生的学习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初中英语的教学和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初中生占我国初中生总数的大多数,因此农村英语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国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我们通过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改善和提高农村英语教育。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

农村初中英语的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影响了农村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1.师资力量不强

农村办学条件差,居住环场、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工资待遇等等都不及城市发达。很多院校英语系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在去农村学校工作,这造成了农村地区英语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师资缺乏、力量薄弱,严重影响英语教学。而且农村初中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常常是一名英语教师要担任几个班的英语教学,还有甚至是跨两个或三个年级的英语教学。

2.英语教材与农村环境不适应

我国现在的新版英语教材在词汇、读写、交际句型等相较于旧版教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新版英语教材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新版英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很难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相融合,所以很多农村初中生对其产生不了学习兴趣,从而不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知识结构上,很多农村英语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而所在学校以及相关上级教育部门也没有为其提供必需的师资培训,使得很多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发音方面欠准确,书写不过关,语法使用混乱,甚至对最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也不够了解等等,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他们在课堂教学上照本宣科、教学组织呆板,使整个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上课打瞌睡,无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4.英语教学设备不全

农村初中由于经济和所处环境所限,学校的很多教学设备都难以跟上现代化教学的步伐。很多学校只有简易的多媒体教室或者是根本没有语音室。有些学校的许多设备都已经陈旧老化,无法使用,再加上多数老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不多,只能简单的操作。使得英语教学大打折扣。学校的图书资料是学生闲暇学习的好帮手,学校的图书馆便是知识的仓库。然而,农村中学里由于环境及资金问题,无法配备完善的图书馆,图书、影音资料严重缺乏,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造成一定的局限。在教学过程控制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教学设备,对英语这门实践性和互动性教强的学科来讲,教学基础设备简陋和不全,无疑对英语教学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对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落后局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教学的总体质量。为此,我们以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学教育的投资,针对农村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供财政支持。

首先要提供英语学习参考书,解决农村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其次从硬件设备上予以保证,比如建立影音室、修建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等,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及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再次,在人才引进方面,要下功夫。积极引进社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士到农村投资办学。

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担负起责任,加大对农村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假期举办教师基本功培训、英语听说能力和文化课程培训;选派教师轮流进行外出学习、参加教研会等等;并定期组织召开教研会,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各学校的教师们取长补短,找出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的学校任教或兼职,或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任重道远,本文中已提到的以及无法全部提及的许多囚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其发展。针对这此问题,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学校、教师、家长都必须高度重视,努力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有效地改革农村关语教学体制,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人,尽快改变农村中学关语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郭 萍.周济强调: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204209.

[2]陈贤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3):3.

[3]刘丹云.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 22 (3): 111-112.

[4]陈琳,王 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农村教育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62-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语言,与人交往、沟通思想。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以及我国政治、经济等的迅速发展,英语的交际功能显得尤为突出。然而,就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虽有所改进,但是农村英语教学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正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英语教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农村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英语情况现状调查

2012年11月5日我对我校100名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就英语学习情况和对英语的了解、重视程度展开了调查,同时对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情况做了了解,主要采用现场采访、调查问卷的方式。

1.1农村英语教学基础差、底子薄,重视力度不够。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相对较晚,更严重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小学由于在村级学校就读,学校条件差,英语教师欠缺且重视不够,小学的英语教学就有名无实了。大多数村级小学开课面相当小,开课年级很不统一,有的学校只在三年级开课,有的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课。有些学校却不能够完全按课程表上课,英语课经常被语文、数学所占用。致使小学和初中英语的接轨上"断层",且"断面"层次不齐。由于小学初中很难接轨,初中英语也成了空中楼阁,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非常有限。调查数据显示,100多名学生中有12名学生小学根本没有学习英语,有42名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接触到英语,但由于教师对英语重视不够,致使学生认为英语是副课,从而导致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接受能力差,而剩下的46名学生毕业于我校,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是通过课堂, 老师认真的教学而成为受益者。在这46名学生中,认为英语重要的学生仅占35%,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2%。97%的家长表示他们不懂英语,并认为英语教学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自己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英语。不过,有大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英语很重要,只是条件有限,无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1.2师资匮乏,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农村的学生之所以英语学习状况不好,这和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差别较大是分不开的。就我校,通过对6名英语教师的调查,90%的英语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英语课,其中有3个英语教师不是英语专业,而是在学校专业不平衡的情况下,只能教英语了。尽管这些教师学过英语,但毕竟未受过英语专业训练,语音、语调都较为欠缺,缺乏英语教材教法的培训,缺少英语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少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熏陶,再加上乡音浓重,夹杂方言,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3教学设备简陋,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在农村学校的教室里没有电脑、幻灯机等教学设备,更谈不上语音室、语言 实验室等。学生都居住在偏远的山区,没有好的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缺乏听力训练及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

2农村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2.1更新思想观念,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在农村各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外语的重要性在农村将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农村更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2.2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农村英语教学的成功要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靠集体的智慧不断地研讨,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愉悦课堂,要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课堂气氛枯燥,学生兴致不高。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根据新教材的多功能话题,采取多种方式教学。为保持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良好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活动的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表演、讨论、采访等交际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重视教研活动,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要实现英语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本身要实现三个转变:在教育思想上,由"应试型"教师转变为"育人型"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由"单一型"教师转变为"综合型"教师;在工作方式和途径上,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深入钻研业务,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学研究和在职培训。长期以来,许多农村教师在知识面、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参差不齐,与城市学校教师存在一定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教育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也导致农村孩子很难享受到更丰富、更先进的教育资源,因此,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迫在眉睫。目前,这个令人忧心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一项旨在提高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行动将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受益。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这是加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示范性举措。同年10月,"国培计划-2010 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正式实施,覆盖了我国中西部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有33万多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