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新手教师 逆向文化冲击 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ural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DUAN Run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epting urbanization oriented rural educatio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mprehensive urban culture received baptism rural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s to teach the mother to re-adapt to the culture - culture in the country, suffered a scholar Scheuts (Scheuts) proposed "reverse culture shock" to solve this impact is reasonable or not, will not only affect rural novice teachers' normal working life, forming a good cultural mentality of rural students, or eve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reason for this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mainly rural novice personal knowledge question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chools away from the huge imbalance i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countries united together.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culture adaptation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逆向文化冲击

“逆向文化冲击”最早由学者斯格兹(Scheuts)于1944年提出,原意是针对一些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误读现象。①本文将这个“逆向文化冲击”概念引入到乡村新手教师的研究中来,基于下面三个理由:

第一,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乡村新手教师回乡过程中产生“逆文化冲击”前提。第二,乡村新手教师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接受这城乡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乡村新手教师自小生活在乡村,接受者乡村文化的耳濡目染,虽然接受者城市化取向的中小学教育,对于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想象,甚至有的在城市文化的关照下鄙弃乡村文化,但是由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的严重脱离,让他们对于城市文化并没有深刻的感受,主要还是依托于乡村文化。②进入大学后全方位接受着强大的城市文化洗礼,城市文化才在他们身上落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第三,乡村新手教师受到的“逆文化冲击”,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笔者通过随机对一些乡村新手教师访谈了解到,一些乡村新手教师极为怀念城市生活的美好,埋怨乡村社会生活的粗俗单调,有的沉迷到电脑网络中去,有的则通过考研,公考或是调到县镇学校,以摆脱乡村教师身份。

综上所述,本文将“乡村新手教师逆向文化冲击”概念界定为:出生在乡村,受到乡村文化深刻影响,但接受城市文化趋向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后返乡任教的乡村新入职教师,在重新适应母文化——乡村文化过程中遭受到的不适应现象。并根据乡村新手教师的具体情况对其逆向文化冲击心理变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三阶段说,即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2 乡村新手教师遭受“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

(1)乡村新手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造成的乡村文化再适应过程中不适性。首先,乡村新手教师很少对可能会遇到的母文化的适应问题有心理准备,其次,是乡村文化自身的变化造成与乡村新手教师心中的家乡概念有所差别,再次,是乡村新手教师没有认识高等教育经历对于他们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他们与母文化互动的影响。

(2)乡村新手教师接受的远离乡村的教育,致使重新应付乡村文化无所适从。首先,近代以降,国家权力的下沉,学校进入乡村社区,推行的是普适的科学文化知识,乡村社区以外的文化和知识技能开始取代社区传统,地方性知识被迫退居私领域内,乡村教育不能满足乡村的生产生活实际。③一方面致使新村新手教师难以在乡村教育中学到应付乡村的生产生活知识,另一方面以城市化为取向的乡村教育,漠视甚至贬斥乡村文化,再加上乡民们功用化对待乡村文化,以逃离乡村为目的乡村新手教师,很难有热情学习与乡村有关的知识。

其次,乡村教育这些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致使教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乡村新手教师重新面对乡村生活生产的问题时难以应付。

(3)城市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乡村新手教师在乡村难以找到归属感。在文化进化论的视野下,乡村文化成了城市文化的延伸,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前的落后阶段,新村新手教师社会或者教育中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致信奉这样的观念,让他们难以找到乡村文化的价值,甚至漠视或贬斥乡村文化,因此在他们回到乡村社会时,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难以融入乡村社会。④

(4)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致使乡村新手教师产生的“逆向文化冲击”。即便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城乡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城乡文化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层面,接受过城市文化全面洗礼的乡村新手教师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乡村,在生活交往方式难以适应乡村文化。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育较为落后,乡村教师的待遇福利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生存环境较为恶劣,让乡村新手教师很难安于乡村教育,融入乡村社区。⑤

3 乡村新手教师遭受逆向文化冲击后的调整与适应

3.1 乡村新手教师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可能会受到的“逆向文化冲击”,积极地参入学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加强对于乡村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密切乡村文化与课堂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和引领乡村文化的发展。⑥其次,应该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合理的认识城乡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发展水平之差,但更有发展类型之别,应该尊重乡村文化的价值,这不仅是乡村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观,乡村新手教师还应该把这种观念带入课堂,让乡村学生也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态度。⑦

3.2 乡村学校层面

首先乡村学校可以建立新老教师“师徒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新手教师可以快速融入学校生活以及社区生活。其次,乡村学校可以加强学校与乡村的互动,为乡村新手教师融入社区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再次,乡村学校应该积极关心乡村新手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以温暖帮助。

3.3 国家与社会层面

乡村新手教师遇到的逆向文化冲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乡发展巨大的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教师的工作待遇太低。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高教师待遇,关注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状态,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努力。

注释

① 李晶.逆向文化冲击中文化适应[D].上海:复旦大学,2008.

②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0.

③ 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8(9):73-76.

④ 段会冬.乡村教师文化困境的再思考:对《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文的回应[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40-44.

⑤ 侯中太,蔡永红.农村教师生存困境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32-35.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综合预防;定性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14-03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AIDS)患者以来,AIDS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日趋严重,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有研究报道,我国AIDS患者中15~29岁青少年约占60%[1],在全世界范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4岁青少年约占1/3[2]。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是开展全民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12~18岁)正处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阶段,生活经验相对缺乏,易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中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接触频繁,其言行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笔者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以评价在学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成效和影响因素,为更好地改进对青少年人群的艾滋病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别选取浙江省德清县城镇和乡村各1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4所中学,再从被抽取学校随机抽取12~16名教师,共访谈55名教师,其中科学/生物教师14名,政教处/教导处教师6名,校医2名,其他科目任课教师33名(包括班主任教师20名)。被访谈教师中男性24人,女性31人。年龄23~62岁,其中35岁以下者43人,占78.2%。2所高中被访谈的35岁以下教师分别占76.9%(城镇)和78.6%(乡村),2所初中分别占53.8%(城镇)和100.0%(乡村)。

1.2 内容 根据调查目的,预先编制小组访谈提纲。主要访谈要点包括:(1)在学校和社会开展宣教活动(青春期性教育、防制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参与程度,对待此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2)学生对艾滋病宣教的接受程度和反应、学校领导和家长的配合情况以及目前开展相应教育存在的困难。

1.3 方法 统一培训主持人和记录员,熟悉小组访谈提纲,规范操作方法和流程,掌握访谈技巧。访谈时,由主持人向被访谈者介绍访谈的主题,进行自由和自愿的讨论,且不做诱导性提问和暗示。每次访谈均在征得被访谈者的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同时记录员做要点记录[3-4]。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在访谈完成当天,按照事先制定的标准程序,通过录音资料和记录员现场记录整理访谈资料。然后反复阅读整理资料,对被访谈者不同的观点进行编码、归类和排序,根据其出现的频率确定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最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2 结果

2.1 学校开展艾滋病宣教的形式和力度 目前,各中学对艾滋病的宣传防治比较重视,力度也大。主要方式包括布置宣传栏、展板、黑板报,组织讲座、广播,观看录像以及发放宣传册。城镇中学与乡村中学相比,开展宣传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如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举办知识竞赛等。乡村中学宣教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按照资料讲解,总结和添加的内容较少,开展工作也比较被动。

各中学均从初一年级开始讲授青春期生理卫生,每学期1次,以讲座、录像的形式为主。教育内容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年级各有不同,涉及的内容仅限于生理卫生。城镇初中在讲授性传播疾病时会提到艾滋病的预防;而在乡村地区,即使高中阶段的青春期教育也未提及艾滋病。

在学校中,班主任平时跟学生接触比较多,政教处也会统一安排班主任在班会课讲授艾滋病防制知识;科学和生物教师在上课时会讲授理论知识,因此在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2.2 教师的态度 在各组访谈中,受访者普遍认为艾滋病的宣教在初中有必要且最合适开展。城镇初中和乡村高中的教师还提出小学也可以“简单讲艾滋病就是一种病,对艾滋病有个大概的了解,初中再逐步加深。”同时,也有50%左右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大会涉足到这个领域,县里没有艾滋病感染者”,离他们比较遥远,青春期性教育的问题更为重要。多数教师认为可以将艾滋病教育与青春期性教育结合起来,把青春期性教育作为艾滋病教育的前提。

城镇教师的认识高于乡村教师。城镇教师认识到“(艾滋病)对现在的学生也不是太遥远的事,还是应该加大教育力度的”;“形式发展下去,应该越来越重视”;有必要讲授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但乡村教师认为,现在教师和学生了解的知识已经比社会上的人多了,而且学习任务较重;“总觉得艾滋病离我们还比较远,如果3个途径涉及不到,应该说我们是完全安全的”;“没有必要花很大精力宣传教育”。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相比,仍认为宣教活动比较重要,因为“高中阶段学生有可能接触到性,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宣教的频率,访谈对象均表示每学期1至2次比较合适;“专门的把艾滋病当作一个主题重点去讲,觉得效果不如平时渗透。”

2.3 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反应 乡村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比较保守,如果教师在场,学生不好意思去看相关的展板、黑板报和宣传栏;乡村初中设立的心理咨询室摆放艾滋病宣传材料,但很少有人去看。而城镇的学生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比较感兴趣”,“现在学生不一样了,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方、自然地面对这个问题”。

教师也反映,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会不好意思向教师提问,只是自己上网查资料或在同学之间交流。只有在生物课的时候才会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多,但是不完整”;“告诉学生传播途径,他们也只是了解,真要去采取自我防护的话,他们还是没有这个意识,做不到”;“应该通过活动的方式加深印象”。说明教师和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认识尚需要进一步提高。

各学校访谈教师都不赞成中学开展安全套使用方法的教育。城镇教师认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讲授安全套可以防病就可以了”;乡村初中教师认为“把握不好容易向不好的方向倾斜”,“有时候可能起反作用”,乡村高中教师也认为“社会上对这个不太接受”。

开展关于危害的宣传教育较早,主要形式与艾滋病宣教相同。城镇中学将禁毒教育与艾滋病宣教相结合,工作开展得更主动。乡村中学主要是响应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乡村高中教师认为“到底有多大危害学生不太懂”,“学校的宣传力度还是应该加大”。

在宣传形式方面,学生较喜欢真实性和趣味性强的宣传册、纪录片或广告片。若举办讲座,乡村中学偏爱权威性的医学专家;城镇中学认为医学生、专家或校医均可。如果是讨论的话,乡村中学的教师均认为学生会不好意思提问,“我们中国的思想都是比较保守的”;而城镇中学教师认为进行宣教时应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要他们全部参与进来。

2.4 学校和家长的配合 无论城镇或乡村中学,在生物/科学课讲到艾滋病的时候主要是讲重点,“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更没有时间去了解艾滋病的知识”。城镇和乡村高中教师均提到“可以专门开设一门课,作为常识讲授知识”,因为“学生不能说不懂,但是系统性、连贯性差”。

各学校的家长对学校的艾滋病教育均支持、配合。学生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城镇学校的“家长自己不好意思讲,希望学校能帮他们教育孩子”。乡村地区家长本身对艾滋病知识了解比较少,但乡村初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艾滋病、禁毒的知识讲给家长听,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

2.5 社会的配合 访谈对象均表示目前学校的宣传力度比较大,但社会上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乡村,“没有网络,对新闻也不是很关心,没有人向他们宣传教育”,“学校的力量毕竟有限,要通过政府的力量”。

城镇教师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上参与宣传,搞一些案例或者调查,对全社会进行教育”;“采取行动去帮助艾滋病人,或组织学生到戒毒所参观,对他们的教育更深刻,跟现实更接近,而不只是形式上讲讲”。但乡村教师认为一方面学生自己对艾滋病理解不深刻,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都比较保守,难以接受。乡村教师认为“县里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力度与其他传染病相比太小了”,“县政府、卫生系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3 讨论

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5],在全民中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能够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是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健康干预的重要对象[6-7]。

浙江省是我国艾滋病低流行区[8],但其艾滋病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有报道显示,该省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同时有了解更深层次防治知识的主观需求[9-10]。建议对传播途径采取更加形象、深入的宣教形式;同时加大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宣教力度,从而有利于消除师生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歧视心理。

调查中也发现,中学教师对开展艾滋病宣教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约50%的教师认为艾滋病离他们比较遥远,存在着“发现病人后再进行宣教”的认识。因此,很难真正把艾滋病预防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11]。这可能与当地的艾滋病感染低流行现状有关。调查发现,班主任教师、科学/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工作中担任更为重要的角色,应考虑加大对这些教师的艾滋病知识的普及。

在面对学生的授课内容中,城镇和乡村教师均反对讲授有关安全套的使用知识,这反映出传统的思想观念仍对教师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12-13]。因此,今后在开展艾滋病宣教时,应注意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3

一、背景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道“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

二、措施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正确处理和解决“正科”与体音美等“副科”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状况

一、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但由于诸多原因,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还比较滞后,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部分农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2]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省略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28-01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文章想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惟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此外,乡村中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上一位思想活跃、又有音乐爱好和音乐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音乐课;反之,孩子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这对于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学校音乐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升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音乐只是兼教。如此指导思想,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

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中小学,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DVD机、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

(四)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

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五)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音乐状况,应首先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各极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音乐教师应转变观念,按《教育大纲》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加强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开启学生智力、增强道德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的启迪良友,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浸泡在鸟语花香和民歌民谣之中,对大自然的感受也更为深切。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城市学生所不及。

(二)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三)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击乐、笛子等)。

(四)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对乡村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乡村代课教师 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 实施效果

一、问题缘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推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从而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015年6月,国家颁布《乡村教师提升计划(2015-2020年)》,同年10月,河北省印发《河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提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乡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2012年下半年,河北省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是乡村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入职资质(以下简称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而当前,河北省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由于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城乡资源不均衡和结性矛盾等诸多因素,小学教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当地一些高中毕业或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历的社会人员,在未取得国家认可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条件下,以临时代课教师招聘或劳务派遣形式,与乡镇学区或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临时用工合同(以下简称乡村代课教师),承担起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工作重任。当前形势下,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是其自身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压力和挑战。

正确分析乡村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实施效果,探究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在入职资质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构建适宜的问题解决策略,规范和提高其教师资质要求,并顺利通过入职资质考试是当前加强乡村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时间取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河北省2012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8次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为研究样本,通过电话、网络和现场的非结构化随机访谈,共抽取河北省Q市参加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的乡村代课教师126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对访谈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筛选与乡村代课教师参加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相关因子,做到研究内容、方法和过程、结果的较高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制度已在全国全面实施,乡村代课教师对其认知度低,政策负效应显著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2015年底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实施入职资质国家统一考试,河北省从2012年秋季开始试点。而乡村代课教师对入职资质考试改革的认识,即对这种考试的了解程度、意义以及对其自身的影响等方面认识程度较低。

从了解途径来看,67%以上的人主要来自亲朋好友的“道听途说”,21%左右的人通过报纸、网络、电视新闻等社会媒体知晓,只有不到10%的人来自其参加的县区级以上的各类培训学习活动;对考试报名、考试具体月份和考试次数等基本信息完全了解的人不到14%,知道大概时间的占56%,听说或者不太清楚的人达到30%;对考试标准、考试科目设置表示完全了解的人不到10%,完全不知道的多达75%;而对于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的意义,85%以上的人不知道或不清楚;对其自身的影响方面,98%以上的人担心自己因无小学教师资格证而可能失去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巨大。显然,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对广大乡村代课教师而言,认知度低,负效应显著,自信心也明显不足。

2.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主体由社会学习者向在校学生转变,乡村代课教师面临被边缘、被淘汰的趋势

2012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河北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从2012年暑期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需要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根据当前我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只允许在校大三(含三年级)师范生才可以报考,2014年春季及以前,报名参加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的主体是乡村小学代课教师(无小学教师资格证者)和小部分想从事小学基础教育工作的其他学习者(以上统称为社会学习者),他们原始学历整体程度低、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较差、非师范专业背景占主体,合格率低,2012年秋季到2014年春季的4次入职资质考试中,笔面试一次性合格率平均在20%左右。但从2014年秋季开始,随着在校师范生报名参加考试,在校专业学生成为小学入职资质考试的主体,乡村代课教师在与在校专业学生的同场竞技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通过近几次考试,面临着严重的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的可能。

3.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能力性,乡村代课教师无以适从,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能力性是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中体现出的典型特点,而广大乡村代课教师在参加考试过程中无所适从,凸显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缺失,这也是他们在入职资质考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乡村代课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薄弱,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乡村代课教师学历偏低,缺乏系统的、全面的专业学习背景或职业培训。在研究对象的第一学历结构中,76%的为高中(中专)学历,8%的为大专学历(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初中学历达16%,他们普遍缺乏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日常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育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小学教师职业理念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识等认知程度低。

(2)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对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的研究性学习

乡村代课教师除了日常上课外,还具有兼职(开网店、个体经营实体店等)与兼农(从事农业生产)的双重角色,既要面对平时繁重课业,又要照顾家庭、从其他渠道增加收入,甚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工作生活特点,就决定了广大乡村代课教师自主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自主学习的时间没有保障,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对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的研究性学习能力。91%以上的乡村代课教师认为平时工作太忙,时间不够安排复习备考,81%以上乡村代课教师没有对考纲考点进行专门研究,96%以上的人更是没有对历年考试进行题型结构、考试特点规律,内容重点、热点分析以及预测未来考试趋势等研究性学习。

(3)缺乏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小学教师入职资质国考笔试2科的主观题和面试是整个考试主要内容组成部分,强调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86%的人认为答题没有思路,90%以上的人认为,考题中案例很熟悉或常见,但在判断、选择具体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如何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构建符合当前新课改理念要求的问题解决策略或办法上最困难。

除学历低、缺乏专业背景学习或有效的职业培训是影响乡村代课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和表达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外,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调研,完善考试机制,避免一刀切现象,力求公平公正

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考试机制外,更应积极关注和回应广大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对教师资格的正常合理的现实诉求,通过加强调研,完善考试机制,避免在教师入职资质考试中的一刀切现象,切实维护和保障现有乡村代课教师的基本权益。

2.农村小学立足校本培训,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规范和提高乡村代课教师资质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校本培训是规范和提高乡村小学代课教师资质要求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农村小学立足校本培训,从乡村代课教师自身实际和需求出发,采用行动研究法,灵活采取案例式、经验交流式、情境式、小组讨论式、任务驱动、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开展校本培训,特别是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规范和提高乡村代课教师资格要求的新途径新手段,如e线课堂、微课、移动微课等,在经验反思中转变落后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在行动中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切实提升乡村代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3.乡村代课教师加强入职资质考试认识,以自主学习为主,多途径多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1)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平常心态,做好规划

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的认知,正确认识考试的特点和要求,不轻视,也不过于担心和焦虑。广大农村代课教师学历低、学习基础薄、学习能力不高又缺少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专业知识,加之年龄偏大、家庭生活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对考试往往信心不足,“望而却步”心理普遍。所以代课教师应该树立平常心态面对考试,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询问相关专家、同事或自己上网查询等方式提升自身对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的认知度,从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并根据每年每次笔试面试报名和考试时间,尽早提前1~2个月准备复习,制定为期3~4个月学习计划,备考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

(2)立足平时,依托乡村教师提升计划,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

“万丈楼台始于垒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借阅书籍、多媒体等形式加强自主学习,自觉挖掘自主学习的内生驱动力,主动研究入职资质考试的特点、考点、重点和规律,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这是必然途径。以校本培训为引领,充分利用l村教师提升计划的各类校本教研、国省培项目的培训活动,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内生驱动力,以专业基础学习为根本,夯实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效能。

同时,发挥同伴互助小组在备考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就近原则,与本校或学区参加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的教师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共建学习共同体,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提高备考效率和质量。

(3)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反思教学实践,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表达能力

小学教师入职资质考试突出强调专业性、实践性和能力性,以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科内容和典型案例为题材,考查考生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小学教育现象或问题,并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乡村代课教师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复习中,要对涉及的案例或教学情境进行问题分析,主动联系专业基础知识或理论进行分析,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和日常教学活动,学习撰写学习笔记、教学日志、反思性教学日记等,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中小学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OL].http://.

[2] 李升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9).

[3] 卢文若.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考查研究[J].中国考试,2015(4).

[4] 魏亦军.教师资格制度与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3(12).

[5] 陈秋红.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给小学教师之前培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教师教育论坛,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