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乡村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乡村教育现状范文1
>> 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某二乡镇64名乡村医生麻疹疫苗接种知识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培训效果分析 乡村医生培训教学探讨 乡村医生待遇亟待提高 给乡村医生配电脑莫忘培训 从制约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因素谈乡村医生培训 乡村医生的现状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乡村医生消毒隔离认知情况及培训效果评价 关于提高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我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策略探讨和体会 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 南京市社区医生高血压管理知识技能培训效果研究 基于社区实训评估基地的全科医生培训效果研究 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研究 提高酒店员工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提高培训效果:美国柯氏评价模式研究 基于德尔菲法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效果评价 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效果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1,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
[4]李奎,罗瑞,王净.重庆市乡村医生培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17)1777~17778
[5]刘聚源,李晓琳,黄建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268-1271.
[6]赵凤琴.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7]基层医疗"暑期社会实践--农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调查[D].西安医学院,2012.
[8]张远林.基于信息化的农村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示范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3,3:22-23,26.
当前乡村教育现状范文2
合的方法,对四川省南充市的乡村教师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发现乡村教师的现状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地位低,待遇低,结构性短缺,素质有待提升,后续性学习困难,教学环境简陋等等。要想改变乡村教师的社会现实问题,需从政府、教育、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关键词:乡村教师 问题 对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26
一、导言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教育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的成败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存亡,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基础教育无疑成了影响教育素质众多因素中最关键的一个。乡村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主力军,他们的状态影响着其工作和教育效果,进而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
乡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发展关乎农村发展的未来。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乡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农村下一代的重担,只有农村教育发展得好,农村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以及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南充市乡村教师现状的调查分析。其中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法,结合调查对乡村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视频《山村夫妻教师》,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乡村教师的真实情况,反映出乡村教师的尴尬境遇,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使得调查结果更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
四、乡村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及其解决的
对策
(一)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算的a信度值为0.724,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修订,所以我对问卷进行了改进。第二次发放改进后的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277,有效问卷为254份,回收率92.3%,有效率84.6%。第二次调查结果的信度值为0.821,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所以此问卷具有可信度,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Cronbachs Alpha\&项数\&.724\&.731\&20\&]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Cronbachs Alpha\&项数\&.821\&.829\&20\&]
基础教育的深度改革,乡村教师这个群体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而乡村教师的基本现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改善我国乡村教师的现状,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本研究以南充市300名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文献调查以及实地研究对乡村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二)问卷内容及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调查的结果,发现乡村教师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乡村教师的地位较低
从图1中看出,59.8%的南充市乡村教师认为政府对他们有一点关心,31.9%的认为政府对他们漠不关心,只有21%的乡村教师认为政府很关心他们。从教师的角度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实行结果,虽然国家针对乡村教师颁布了许多法令,但实行的却不是那么彻底,有许多的农村地区并没有感受到政府的关心。
您认为政府关心教师吗?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很关心\&21\&8.3\&8.3\&8\& 一点关心\&152\&59.8\&59.8\&68.1\& 漠不关心\&81\&31.9\&31.9\&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1
2.乡村教师待遇偏低
从图2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72%的教师的工资在1700―3000元之间,低于1700元的有16.1%,只有11.8%的教师是高于3000元的。较低的工资,给教师带来了很重的生活压力,有时微薄的工资甚至难以支撑起整个家庭,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里的两位教师的工资加起来一年只有七八千,他们的女儿现在在读大学,高中时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800元,虽然女儿什么也没有说,但周建波老师说挺对不起女儿的……
你目前的工资是多少?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低于1700\&41\&16.1\&16.1\&16.1\& 1700-3000\&183\&72\&72\&88.1\& 高于3000\&30\&11.8\&11.8\&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2
3.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
从图3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63%的教师都是教2门课程,18.1的教1门课程,甚至还有18.9%的教师教3门课程,繁重的教学任务给教师带来许多压力,而且跨学科教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有不便之处,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你教几门课程?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1门\&46\&18.1\&18.1\&18.1\& 2门\&160\&63\&63\&81.1\& 3门\&48\&18.9\&18.9\&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3
4.乡村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起点普遍偏低,合格教师数量不多,多数是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的现状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代课层层拔高很多,使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他们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这也就导致在提高中小学生教育质量遇到障碍。
5.乡村教师的后续性学习
从图4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乡村教师在时间资金缺乏,少有机会外出学习。然而就算在不多的外出培训过程中,教师的收获也不是很大。“专家们根本不了解我们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的内容跟我们的现实相差好远,这样的培训跟听天书差不多,他们讲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各不相干!”这句话说出了大多数参加过外出学习教师的心声。
学校会组织一些教师培训吗?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很多次\&21\&8.3\&8.3\&8.3\& 几次\&63\&24.8\&24.8\&33.1\& 没有\&170\&66.9\&66.9\&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4
6.乡村教师教学环境简陋
从图5问卷结果中分析得知,有近四分之三的乡村教师反应,学校没有重铸的教学设施,甚至有些还没有充足的教学参考教材;过半的乡村教师也反映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并且学校的体育、美术、音乐都缺乏相应的工具,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教师的教学工作。
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很关心\&21\&9.4\&9.4\&9.4\& 不好\&181\&71.3\&71.3\&80.7\& 一般\&52\&20.5\&20.5\&100.0\& 合计\&254\&100.0\&100.0\&\&]
图5
(三)改善乡村教师现状的对策
了解了乡村教师的现状,如何改善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经过长久的时间,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自身等多个方面共同配合与努力。每一项政策制度的实施,都必须因地制宜,就我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建立乡村教师学习的专项资金制度。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的问题,是制约乡村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教师待遇的切实提高从根本上看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针对当前乡村教育问题,政府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切实解决乡村教育科技事业落后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经费,乡村教育继续教育等政策,使教师能长期在乡村快乐地生活和发展,同时也要通过立法,规定各级政府将教师学习的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渠道。
2.建立乡村学习资源中心和实施校本培训,保障教师的学习资源。为保证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和乡村教师继续学习发展,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当地情况,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开放的教育资源使其可长期从事教育科技事业。
3.建立持续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学校管理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建自主的教师学习文化,让教师根据时代、学生变化和教育内容的变化,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持续学习。
4.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改革,
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独立思考空间,不仅仅单纯是教师讲,学生做,而是让学生相互自己有更多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共同的课堂。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
五、结语
我国乡村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还是相对比较不足的,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还是很弱,然而随着国家对教学科技事业改革的深化,国家也越来越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我国没有少花工夫,包括推出免费师范生政策、实行农村的特岗教师计划等等。我们应努力充分认识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加强教育法的建设和有力的监督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积极措施,彻底解决乡村教育不足和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弱的问题及乡村教师边缘化问题,有关部门要做到一项政策实施要因地制宜,在实施前进行调查,了解接受者需求,实施过程中若出现意外效果,应该及时修正创设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育科技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中华.乡村教师边缘地位的形成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肖丽琴.教学改革中乡村教师的教学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董春英.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D].渤海大学,2014.
[4]周玉丽.生态学视阈下乡村教师师生存境遇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5]张素琪.乡村教师学习机会状况及保障体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6]高小强,王成军.多元文化视野下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108-111.
[7]张玉林.关于当代中国乡村教师的边缘化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5-107.
[8]张济洲.历史人类学视野下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重释[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2-84,89.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青年教师专项教育电视节目编导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XMQN1301)阶段性成果。
附录:
关于乡村教师调查研究
尊敬的老师: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此份问卷。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乡村教师在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您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将成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教师群体教学工作等情况的参考资料。我们会对您的回答予以保密。为了保证问卷统计的有效性和分析准确性,我们衷心地希望您能完整准确地填写本问卷,谢谢您!
西华师范大学
2014年4月
1、您从事教师职业多久了?
A.5年内 B.5―15年 C.15年以上
2、您目前的工资是多少?
A.低于1700 B.1700―3000 C.高于3000
3、您认为教师的福利好吗?
A.很好 B.很不好 C.一般
4、您教几门课程?
A.1门 B.2门 C.3门
5、满足正常的学校的任课老师足够吗?(师资力量足够吗?)
A.不够 B.够 C.有多余
6、您需要跨学科教学生吗?
A.需要 B.不需要 C.其他
7、您一年里外出学习的次数是多少?
A.0 B.1 C.2
8、学校会组织一些教师培训吗?
A.很多 B.不多 C.一般
9、您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充足?
A.很多 B.不多 C.一般
10、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
A.好 B.不好 C.一般
11、您认为政府关心教师吗?
A.很关心 B.一点关心 C.漠不关心
12、您觉得乡村教师职业在农村还受人尊敬吗?
当前乡村教育现状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前元庄实验学校当前办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运用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前元庄实验学校;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自觉实践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大力推进村校结合、三教一体、教科劳兼顾的教育实验,办学成果显著,其倡导的农村教育新模式迅速在我国教育界传播开来,被誉为“学陶师陶”的典范,前元庄也因此成为我国农村教育实验改革成功的典型。
但近年来,前元庄的教育实验和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办学陷入了难以为继的绝境。本文试图结合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分析其办学现状,探讨其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办学现状
(一)青壮年劳力的大量流失,使得成人教育难以为继
从前元庄通向县城的公路已经修好,前元庄的大量青壮年劳力就通过这条公路外出打工。随着金融危机前能源价格的飙升,以煤、焦、铁为工业支柱的柳林县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一夜暴富的神话、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和相距十几里地的县城充满诱惑的世界,吸引着年轻人不顾一切、不计成本、前赴后继地离开村子,奔向县城。随着成人教育资源的减少,实验学校的成人教育面临着无人可教的尴尬境地。
(二)技能培训含金量不高,很难吸引农民参与
由于近年来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跟上,教师没有提高的机会,使得其上课的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科技含量不高,技能培训的内容对农民创业致富的作用不大,已经很难吸引农民的参与。前元庄实验学校一般仅仅在开学前象征性地开上几节培训课,此后就很难再张罗起热闹的报告会。农民种地缺乏安全感,大多认为不如在煤矿打工一个月将近2000元的收入更让他们踏实。
(三)学制恢复了以前应试教育的模式
4年制的初中已于2004年9月初中入学时宣告结束。由于家长不希望孩子在初中多浪费一年时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挤上高考独木桥以改变命运,实验学校的4年制初中又恢复为3年制初中,学校又以升学为主要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向基础教育渗透的时间被应试升学所挤压,三教合一成为以升学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普通教育。
二、前元庄实验学校办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主导产业
前元庄是个纯农村,缺乏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很难持续长久开展下去。前几年,前元庄种过葡萄、核桃、红枣,甚至想过退耕还林,但是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当地的产业发展决定了其教育的走向。主导产业发展了,必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缺乏合适的主导产业,就无法带动前元庄经济的发展,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二)缺乏合格的师资
前元庄青壮年大多没有经过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就外出打工的现实说明,当前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无法为有需要的农民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的关键在于前元庄缺乏合格的、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专业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
前几年前元庄实验学校职业技能培训科技含量不高,实验学校的教师很容易学会,也很容易的教给农民。而一旦职业技能培训的初级阶段结束,农民就需要更高级、科技含量更高、能使他们快速致富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实验学校目前恰恰缺乏这种专业师资,因而也就无法教给农民最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三)办学机制不灵活,办学模式封闭
农村教育的困境,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打破的,它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自身内在的迫切要求,也需借助外界强有力的力量的推动。从目前前元庄实验学校办学的实践来看,其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经济实体,以及当地政府的联系沟通不多,呈现出一种自成单元、自成一体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对外界,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信息反馈渠道不通畅,与市场对接程度不高,办学缺乏针对性和开放性,呈现相对的盲目性和封闭性。
三、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村教育实验改革的启示
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暂时遇挫,是因为其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发展瓶颈。要突破这种发展瓶颈,只有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努力实践陶行知有关农村教育的思想。
(一)中国的农村教育,应该“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
陶行知认为,中国虽然是个农业国,但处在一个西方文明迅速传入与发展的时代,与外部世界沟通与联系日益增多,中国的农村必然受到影响。影响的结果是什么呢?陶行知说:“现代的中华民族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也就是说,现代工业文明是中华民族,当然也包括农村的农民发展的惟一出路。陶行知说:“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要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教育教人创造工业文明,创造合理的机器文明,引导中国这个农业国在合理的工业上出头,最终由农业国成为工业国,农民成为工人。他指出,中国乡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农民认识并创造工业文明,在合理的工业上出头,执工商业之手耳,做机器的主人,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使农业成为工业化的农业,农民成为农业工业化的主人。他强调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出路,也是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 转贴于
联系前元庄实验学校目前遇到的困境,改变现状的关键是怎样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培植自己的主导产业,带动和发展农村经济,使教育围绕产业的发展也能发展起来。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有经济的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三教结合和农科教统筹才有坚实的基础和鲜活的内容。要寻找和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就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要改变目前前元庄实验学校封闭的、自成一体的办学模式,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方式。要主动出击,向上挂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当前应该请专业人员给他们把脉,找寻到解决办法,尽快摆脱眼前的困境;在横向方面,要与有关经济实体,尤其是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向下辐射方面,要依靠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首先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创业致富成功的农户,然后通过以点带面,把整村的经济发展起来。
(二)重视师资培养,实现职业教育生利功能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说:“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就是创造物质财富和增加社会价值。陶行知认为,凡生利之人都是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是职业教育。在这个理论前提下,陶行知提出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的三条标准,即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和生利的教授法。所谓生利的经验,是指直接教授职业的师资必须是能生利之人。陶行知认为,没有生利经验,即使在职业学校教书,也不能算作职业教师。所谓生利的学识,是指来源于生利的经验而又高于生利经验的科学知识。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师资只有把经验与学识结合起来,才有能力对所产事物进行改良。所谓生利教授法,是指职业教育师资在熟悉学生心理、教材性质的前提下采用不同职业特点的教学方法。陶行知认为,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三条标准中,生利经验为最根本的一条。因为即使不具备学识和教授法,只要有生利经验,学生仍然可以模仿教师的经验进行生产,而只要能进行生产,就符合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经验,即使学识高深,教授法也很难适当,就达不到教学生生利之目的,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本旨。所以生利经验是判定职业教育师资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标准。陶行知重视乡村教师的培养。他说:“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的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我们想要达到运用教育改造乡村的目的,必须出代价去培养教师,去培养教师的教师。这是地方教育根本之谋,也是改造乡村根本之谋。”
而前元庄实验学校恰恰在师资的配备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忽略了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有生利经验这一点。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较高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时,实验学校却无法满足农民创业致富的根本要求。因为其师资本身没有生利之经验,因而也就无法向农民传授创业致富的基本技能,其技能培训内容缺乏创新和科技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吸引农民的积极参与。
为此,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要将有培养前途、专业思想稳固的年轻人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成回村担任专业课师资;同时要请外地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村讲授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
(三)职业教育课程应是兼业的、充分生利的课程
当前乡村教育现状范文4
一、面临形势
1、目前对县级党校性质和职能认识上模糊,仍然停留在合、撤、并的错误认识上,讨论多,行动少,口号高,落实少,机构在,重视轻等问题严重,没有把县级党校和行政学校纳入到党委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日程内容,对这一机构的能力建设未引起重视,没有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
2、当前及今后仍然是民生社会作主导,党的方针政策倾向服务农村、农业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上,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保持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如何保持执政党的宗旨不变和党员干部纯洁性,如何走好群众路线,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是解决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关键,他们的认识和能力,他们的立场和品德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民生理念和政策的重要保证。
3、县级党委和政府随着机构改革,县委调研究、政府政策研究室都相继撤销,县级党委和行政学校在职能定位上具有政策调研的职能界定,但因体制未理顺,机构历史沿革未相接,县级以下这一工作出现空白,没有机构承担政策调研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这项任务,致使从群众中来、从基层实践中来这一哲学理念在现实指导中缺失,使理论和政策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来完善的正确路线流于形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
4、当前干部及党员教育提高已迫在眉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传统优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内含发生变化,勤奋、奉献、公正、无私的优良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重视公众评价和社会价值的认识被淡化,如何教育管理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和村级干部的教育,是县乡党委目前应该重点研究和解决的大事;研究和解决当前很大一部分党员干部党性差、品德差、行为差、业绩差的问题不容再放任和疏于监管。
二、主要问题
1、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不够,实际措施和关注方式少,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如何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党委政府研究少,安排部署少,没有达到足够重视,尤其在干部培训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职能界定上存在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2、地方党委、政府对党员干部和执法主体没有制度化、强制性培训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干部和党员培训教育没有纳入重要日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事后查处,而对事前预防、干部教育方面要求和安排灵活性多,计划性少,单位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没有整体安排部署,没有进入考核督办内容,在县乡村三级培训教育工作上没有建立起约束性的纪律要求和强制性的管理机制,党校工作被动局面仍然在持续。
3、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和资金分散,尤其专业部门培训更为分散,各部门各行其是,上报审批培训形式化,部门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党校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削弱了党校职能,也造成国家干部培训资金的浪费,培训费没有实现专项支出的财经要求。
4、县上没有干部培训机构分年度建设计划,党校基础设施差,基本办学条件落后,办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干部教育培训的硬件不全,很多县级党校无法进行多样化的干部培训、教育,仍然是课堂上探讨交流的旧模式,按目前条件,如果有规范化、大规模的培训,党校实际也无能力承办这项工作。
5、队伍建设滞后,班子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科结构老化,县级党校普遍人员流动缓慢,进人更难,无人愿进,选拔和聘用优秀教育培训专技人才没有常态化的机制,单位缺乏活力和竞争性,人员结构和素质不高,在理论研究创新上能力有限,无法提出咨政议政的科学建议,影响力很有限。
6、资金困难,县级党校每年正常办公培训支出项目具体实在,县财政在安排预算时,对干部教育培训预算科目和经费缺乏调研,没有改变当前预算重实事办理、轻常规教育管理的预算理念,因此安排资金少,无法开展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导致党校在工作计划中减少培训科目和批次,缩短培训日期。
三、改革建设
1、县级党校办学体制必须立即启动改革,不能等待国家具体的政策和方案,而应从当前能够落实和解决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开始,逐步改革,充分发挥干部培养教育作用。如果还在具体问题上议而不动,机遇错失,县级党校面临职能瘫痪;
2、成立以党校为主体的县级干训中心,整顿县级培训组织,取消和合并职能,制定党员干部和行政执法培训纪律和奖惩措施,禁止低效能乱办学。合并培训机构,整合行政培训资源,正常行使培训教育职能,经费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具体核定按全县干部人数计算,在人才培养上争取全县党员干部一年平均培训一次以上。
3、组建党校专兼职教师队伍,优化学科结构,明确兼职教师待遇、培训任务和考评要求,形成大课堂、大培训格局。对县乡村党委干部及一些专业户、致富带头人,不仅要进行理论政策培训,还要对农村适用技能进行专业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尤其对农村金融,农村劳务、农村财务、林果技术,种植养殖,高效农业,村务管理都要培训。对党校专兼职教师定期培训交流、挂职锻炼增加适用案例教学的素材和能力,形成人员变动、但兼职教师职能不变的党校教师团队。
4、调整党校行政职能,加强其在干部管理培训中的关键性职能,延伸培训内容和对象,应该建立一个行政学力凭证获取制度,对后备、提拔和聘任高一级技术职务的党员干部,都要经过严格培训和能力认可程序,达不到县、乡、村三级党校培训学力要求的,应在这一标准达到标准后再行选聘。
5、党校教师可选拔一批优秀人员兼任县委、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党务、政务研究员,参加党委、政府重要会议和决策,参加县人大、县政协的调视察活动,参与部门一些关系国际民生项目的可研和实施调研,对一些政策实施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呈送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参考,尤其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和社会评价进行定期、分行业调研,提出培训教育和具体问题整改的计划,纳入到干部管理教育权限进行落实。
当前乡村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价值 现状 对策 教育教学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当前,启蒙阶段的化学教育现状很难实现化学教学的价值,也很难减轻学生的负担,很难使化学教育与社会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我们的化学启蒙教育不得不进行改革。
一、 审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教学的价值
化学是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文明与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解决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坚实支柱。所以化学教学一要强调学生适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科技、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二要从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出发,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求和实践活动情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怀疑、敢于批判和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三是规定学生所要达到的最低水平,要求学生“建立初步的科学物质观”、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二、 察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乡村中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现状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教育”制度的制约
考试制度的简单化、单一化成为实现化学教学价值的绊脚石,升学压力、评价体系、考核制度只能导致学生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只能导致化学教育脱离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只能导致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导致“讲、记、背、练”重复循环的应试教学方式。
(二)化学实验仪器的严重匮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册的序言中就明确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然而乡村中学的实验仪器与药品的严重匮乏,严重地制约着化学教学,很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导致学生不善于置疑、不善于观察实验、不善于合理推导、不善于归纳总结,更谈不上设计实验,这本身就违背了化学教育教学的规律。
(三)落后的考核评价制度
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是教学成绩,是升学人数。教育教学的价值趋向,不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科学务实的态度,不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学、勇于探索精神,不是培养学生耐住寂寞、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而是追求学生试卷上的高分与竞赛中的荣誉、折合分的排名,进而导致考核成落后。
因为“精讲、强记、硬背、多练”重复循环无疑是提高学生试卷高分的最有效手段与最直接手段、最成功手段。相反,多组织学生置疑、设计、探索、创新的教育教学在实际的评价体系下显得吃亏。所以即使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探索的想尝试的教师也不得不新教师与老教师相结合,公开课、观摩课大显教育教学改革,将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平常课堂上、课堂下无不是“强抓、硬记、多练、多讲”。面对重点高中的升学压力,学生的减负不过是句空话。
面对上述现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得不进行更彻底的革命。
三、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教学对策
为了最大程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价值,我们不得不彻底改变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教学的现状,笔者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与同仁共探讨。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考试制度必须改革
我反对放弃考试,推荐升学的政策,但是考试制度必须改革,考试要按照学生的发展,分为基础考试、选拔考试,考试要多注重过程,少涉及结果。
基础考试可分为试卷考试和社会实践考试,注重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察学生初步形成的物质观与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世界观;考察学生是否运用这些基本技能,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科学种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回收等一系列的社会实际问题;考察学生是否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考察学生是否树立了依靠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考察学生是否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运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选拔考试则注重考察学生的科学探求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考试形式要分笔试与实验相结合,考试要注重选拔有勇于怀疑、敢于批判、善于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要考察学生是否有探索疑难问题的勇气,是否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有浓厚的实验兴趣,是否有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否有改进实验装置的创新精神。
(二)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必须改革
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可将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所占比例定为40,注重教师如何创设生动、多样地科学探求和实践活动的情景,注重教师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将教师的论文与课题研究所占比例定为30,注重考核教师联合学生的获奖情况与选拔情况。
将教师联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后,社会反馈的评价材料所占的比例定为30。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情况。
(三)教与学的方法与态度必须改革
教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减少“讲、记、背、练”循环重复,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
当前乡村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审美教育;彝族乡村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51-0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最能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是美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乡村,常常忽视音乐在美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彝族地区西泥沟村小学音乐教学为例,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彝族地区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路径。
一、音乐教学对美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教育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但音乐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音乐是开启孩子们艺术视野的一扇窗,音乐教学则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欣赏窗外的美景。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感知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不断地体验、比较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音乐是审美教育的最佳媒介,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技能训练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感受音乐语言,探寻音乐之美。
二、彝族地区乡村音乐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彝族乡村孩子的审美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在于: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重文化课轻艺术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音乐技能的培养,致使教育内容乏味;加之物质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都属于副科,不在考试范围内,学了反而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多学校和家长都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学好文化课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可能会迫于上级部门的监督,而开设音乐课,但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停留在“听―学”这一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上,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二)重技能传授,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域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在音乐教学中更多关注对音乐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学生的兴趣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被动接受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音乐的解读也是如此。学生个体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音乐传递的情感与内蕴,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用心揣摩与回味才能真正领悟,否则审美教育难以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三)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缺少民族性
当前的音乐教学内容多以经典歌曲为主。经典歌曲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内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无法理解,自然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不利于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对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不足,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彝族具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利用好这些民族音乐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四)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
彝族地区乡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因此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不完善。大多数小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甚至没有可供上课的音乐器材,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更是遥不可及。多元化的教学因素难以融入音乐教学,致使教学手段单一、机械,无法满足音乐教学的基本需求,不利于彝族地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限制了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的发挥。
三、彝族乡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路径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通过乐谱的巧妙组合表现出来的。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最基本因素,其审美教育是通过师生共同品味、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基于彝族地区乡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音乐审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要提高彝族地区乡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彻底转变传统观念,需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出发。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按照音乐教学课程标准安排文化课与艺术课的比例,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来规划课程体系,决不能顾此失彼;在家长和学生中间进行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广泛宣传,转变他们对音乐教育的错误认识,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音乐审美教育创造得以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音乐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从音乐教学硬件方面看,物质条件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标准化、规范化音乐教育的建立以及先进音乐教学设施的完善,都需要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学校在提高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音乐教育设施,优化教学环境,让乡村的孩子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感受音乐之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即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彝族地区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专业技能不足,音乐教师的匮乏限制了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吸引专业人才,需要提高专职音乐教师的物质待遇与生活条件,从而使更多的专业音乐教师能够扎根农村,为彝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对音乐教师要进行轮流培训,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乡村音乐教师能紧跟时代教育步伐。
(三)精选教学内容,传承民族文化
结合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彝族地区独特的音乐教学资源,积极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规避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彝族音乐之美。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辅相成,少数民族音乐是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少数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而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少不了音乐教育,要通过教育这个载体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学生通过调动审美想象,将民族声音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与意境,在民族音乐中获得审美欣赏。
(四)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方式是否适当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单纯的唱歌技能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影响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丰富音乐教学形式,结合彝族当地乡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并重,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学生美好心灵上的作用,提高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感受音乐之美,不仅靠听觉,更需要多感官的配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由“境”到“形”,由“形”触“情”。这样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美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符合小学生心理及思维特点,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去体会音乐的真谛,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情境的创设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进行选择。彝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无法借助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情境创设。我们发现大自然是一种最原始纯净的音乐情境,可以通过自然回归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自然氛围中,感受音乐与自然相融合的美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进行音乐鉴赏学习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实现音乐与美术双学科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自己感悟到的画面付诸笔端,形成作品,并在班内进行交流。
四、小结
音乐课不是简单的歌唱教学,更应将其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塑造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彝族地区乡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虽不容乐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教学的政策倾斜,音乐教育状况一定会有所改善,越来越向着科学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梅枝.试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J].教育探索,2008,(09).
[2]赵梅.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施途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8).
[3]周惠玲.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解析[J].音乐时空,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