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范文1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综上所述,中专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推动伦理学的发展,对于克服我国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强化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范文2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对其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既能够拥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又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 :中职教学职业道德校企合作
人力资源部门及招聘网站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如今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极为关注,甚至成为衡量员工是否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关键因素。然而反观中职院校而言,多数学生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高,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对一线工作的思想准备不足,造成自己期望与工作实际不相符,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规划。
一、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需求
从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视角来看,中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发展而联合企业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从理论上讲,最终受益的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而在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运行中,由于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学生职业规划不明晰,造成最终的受益方只有学校和学生,企业并未获得期望的利益,进而使得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烈,最终是校企合作偏离了本质目标和期望。校企合作偏离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对接,职业道德培养的缺失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二、探索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中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并迅速适应企业岗位,在适当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这就使得中职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和企业环境。社会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评价和认同,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舆论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社会要从各方面增加对中职学生的认同感,给中职教育提供足够的便利,对中职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重视和关注。
作为直接培养就业者的教育机构,中职院校要加快自身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对接,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个体了解,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所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他们具备初步的职业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企业与中职院校建立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学生、企业之间建立明晰的互助关系,一方面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辅助完成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提高校企合作下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首先,借助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人的道德素养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需要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才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产生实质的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院校老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能够将具体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职业素养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产生内心体验,有助于学生将职业道德自觉地转化到职业行为中,内化成为学生正确的职业信念。比如企业聘用人才的标准、优秀员工的评审标准、企业规章制度等,都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其次,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强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道德培养。中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其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将校企合作引入更深层次,将学生的理论学习、技术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经历,使他们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构建正确的职业道德体系。
再次,采取多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互动式的培养模式,实现双方合作的共赢。一方面师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教学与工作,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工作经验。要体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从学校方面,可向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支持、定向培养学生、提供企业员工培训和深造等;从企业方面,可向师生提供实践工作机会、向学校推荐优秀员工进行职业教育等。
因此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校企共同制订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二是增加校企人员来往,相互感受、接受企业道德要求与企业道德教育;三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地体验职业道德要求;四是增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五是校企合作制定学生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并作为学生毕业、企业入职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素梅.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探索[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5).
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范文3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不断成熟。不仅全面开设正式课程,制定评价体系,而且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范围更广,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课程开设及评价普及方面,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美国约86.7%的医学院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式课程,53%的医学院制定了明确和严格医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对象广度方面,受教育对象不仅是医学生和医务人员,还包括健康保健人员、律师、牧师、非医学专业学生等。在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多样化方面,医学院中实施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只是美国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一小部分,更多方式的医德教育是在医学院之外完成的。
二、美国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介绍
1.入学选拔制度。
从美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制度看,非常重视考生的道德考核,把医德素养作为选拔医学生的必备条件,而且淘汰率较高,通过率很低。学生进入医学院除了需要通过国家统一入学考试(MCAT)之外,还要经过面试环节。在面试过程中,招生制度要求非人文社科的学生一定要必修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考官特别注重对学医动机、奉献精神、交际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的考核。
2.课程设置形式。
美国医学院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美国医学教育的始终,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形式也有所区别。在校学习阶段主要通过常规课程和其他教育途径进行。常规课程包括选修课、必修课。选修课是美国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设置与医学职业道德相关的医学人文、医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比如一般的医学教育概论、医患沟通、病人关怀基础、社会医学以及深入聚焦特定伦理问题课等。必修课作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在美国的少数医学院校中存在。除上述常规课程外,美国的医学院校还提供很多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大致包括:医学院校内的人文学院、学生辅导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其中,人文学院开展的项目内容相对宽泛,主要囊括了与医学相关的历史、宗教、哲学、法律等内容;学生辅导中心是学校的道德咨询部门,通过上课、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先由老师讲解、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咨询中并跟踪案例。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以通过现场指导、个别谈话、小组讨论为主,运用心理学等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伦理、社会道德的疏导。例如,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定期在教学医院开展小组讨论,内容围绕诊疗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此外,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也提供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及相应的研究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如“科学—社会”等跨学科或部门联合负责开展的医学职业道德课程。
3.奖励、考核、评价和继续教育机制。
美国医学院校把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同奖学金评选挂钩,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影响奖学金的评选结果。同时,设有奖学金分别奖励学生、教师和相关人员。1998年成立的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对医学职业道德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奖,奖励在教育中关心学生的导师,以及在临床上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生和讲授伦理学、提供服务的人。美国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医学生的每次测评息息相关。执业医师考试、课程和技能考核等都将职业道德的考评内容融入其中,并且非常注重实践和积累。比如临床实习阶段的考核要求医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具备专业的态度,并且把日常的讨论会、素养训练、社会义工等实践积累列入考核内容。美国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地结合,具有鲜明的广泛性。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患者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测评方式,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对医学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反馈结果。美国已经有学者综合近年来医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医师职业素养测评》。医学生在完成院校的基础教育后,大部分毕业生要到医疗机构进行毕业教育,继续接受专门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从入学选拔,到院校教育,最后到毕业后教育。而且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求,并赋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奖励制度,以及考核要求和评价机制。
三、启示和思考
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建设,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硕士教育体系,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由于我们起步较晚,尤其在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美国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1.入学选拔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医学院校研究生招生制度采用全国统考,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全国统考首先对考生进行选拔,然后再对已经上线的考生进行复试考核。针对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巨大的国情,上线考生基本都可以进入硕士教育阶段学习,因此,建议改进医学研究生的入学机制,以保证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基础。建议完善招生考试内容,在笔试中增加医学伦理学的试题,在面试中增加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选拔医德高尚的精英人才。面试考核可以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充分考虑应届生、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委培或定向考生特点,调整医学职业道德考核内容。
2.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参考。
目前,各高校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学制为2~3年,一学年是理论学习,二三学年根据专业不同到科室实习的时间长短略有差别。医学研究生在医疗基地实习主要注重技能掌握,较少涉及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校内或临床基地虽然也设有人文教研室、科教人员、心理健康中心等但更多的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的教育。建议在科室实习阶段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学,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拟定职业道德教育计划,通过个别谈话、小组讨论、疑难解答等实践活动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医学仁爱精神。
3.激励机制值得我们研究。
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范文4
【关键词】就业 大学 计算机
伴随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了其他学科和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很多院系均开设有与各自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如地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经济类的电子商务、SPSS等。电子类的电子CAD,文科类的办公自动化,艺术类的电脑音乐基础、电脑美术等等。所以在大学教育中,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教学模式更加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更加灵活多变,教学效果要凸显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应该时刻以就业作为重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社会对人才是实际需求出发,从而在课堂的教学中进行有效改革,突出就业导向。
一在大学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就业目标之间存在脱轨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学当中,对于计算机的教育目的不纯,有很多的弊端,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使得学校的培养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当前的市场经济主要是知识经济,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要求非常高。因此高等院校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对操作能力的培养。当前的高等院校中,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方便缺乏对岗位和专业方面的有效结合,培养的目标和质量之间不匹配,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掌握过硬的技术,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二)课堂教学和学生就业之后的实际应用背道而驰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学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对实际的应用技能很好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只能以低知识、低技能的水平步入社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对高应用能力、高创造能力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的一些老师更加偏向于机械的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只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会考虑对学生主体思维能力的培养。至于学生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是否愿意主动学习,所有的这些都不会考虑,从而将计算机课程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还有一些老师,他们本身就没有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经验,长期的执教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并不注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和当前社会、企业的具体工作需求相联系,从而导致教学模式更加单一、呆板,无法真正适应当前社会的就业发展需求。
二、在实际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突出就业导向目标
(一)课堂教学设置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设置方面,应该紧密联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针对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真正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要和当前的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考虑,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将自己的个性真正体现,在计算机的专业特色下满足学生的升学愿望,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并培养学生继续深造的兴趣。对那些需要就业的学生,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学好必要的基础课程的同时,把某一两门应用课程学精,增加就业资本。还可让他们选学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 以便于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关系,强化技能训练。对于理论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实际的操作需求,按照具体的就业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强化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等院校的具体培养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终目标,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首要目的,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优势。综上所述,学校在课程设置方卖弄,市场需求、就业导向是最终的引导。同时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政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将学校的设备和资源充分利用,为学生的培养设置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彰显任务驱动特点
“精讲多练”中“练”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任务驱动”实现“练”的最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任务驱动”分为两个部分,目的驱动和实用技能驱动:
目的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知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使之明确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其专业的影响。
实用技能驱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知识点划分,每个知识点提供具体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完成各个任务中完成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
(三)构建功能完善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及时的掌握各知识点,也可以帮助老师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平台”包括应该以下功能:学习资源下载、各学习阶段的任务、作业上传、及时评分、在线练习、师生互动、学习论坛等。
三、结论
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是社会中多种能力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学措施。只有在就业的导向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才能为社会提供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晓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48-50;
[2]赵尔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7(2): 3- 4. 2007(10): 59-61.
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范文5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极具实践性和专业性的学科课程,课程的老师必须向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1]。因此,构建一支富有正能量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该课程改革的主要改革方向。教师在课程中发挥着指导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在毕业来临的阶段,对未来茫然、未知,若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在通向职业生涯的导航明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化的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咨询平台,该模块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也缺乏,大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主要是由大学的辅导员或大学的团委书记兼任。因此,可以通过多方途径,扩充教师队伍,可以聘请学校就业中心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教辅教师,提高他们教学能力,发展成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或者通过邀请社会专业的人力资源专家,给学生开展多次课程讲座。
二、课程内容的改进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内容关系着教学的质量,也关系着学生能否从中受益匪浅[2]。首先,设置本土化的课程内容。立足于本校、本地区,建立区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能使课程内容更接地气,发挥本校学生的专业优势。学校对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不断在更新优化中,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也需要紧跟课程的形势,做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同时,学生对本优势专业的知识理论的实践性并不强,因此,需要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在进行职业生涯课程指导中,多提供工作實践模拟环境,保障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实践性教学。其次,优化课程设计,重新规划和审视课程内容的构成。根据现实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需要,应丰富课程的内容,并结合教学目标,将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的几个部分。其一,自我认知。学生要踏入社会,最主要是对自己的定位要明确,自我评价体系要完善,对自我在社会扮演的角色要明晰。因此,课程安排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价值观、兴趣爱好、技能特点等等为主,通过心理测试或游戏环节认清自己的位置,或者运用专业化或标准化的职业测评软件以及评估工具,更能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其二,职业认知。职业探索是增加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教师在课程中要发展学生个体在职业发展的活动。学生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通过家人朋友等关系网了解对相关职业的浅层认知,在课上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好职业调研,确定好个人的定位目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人物案例或者职业生涯访谈的视频,增加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其三,人职匹配。人职匹配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每位学生能结合自己客观实际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岗位,并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上分析自我与岗位职业的差距,从而端正态度,认证谨慎地向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完善自己。其四,决策和行动。这部分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学的模拟实践而言,增加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师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必要时可以针对性的一对一教学。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无趣,也是当今大部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常见的问题[3]。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是该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第一,被动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相结合。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是门充满未知性和不确定性的课程,被动式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此门学科的关注度,学生在对职业的规划形成一种压迫感。而主动式的学习是目前主要推崇的学习方式,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对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堂的分组讨论或者课前的视频教学引导,提高他们对就业岗前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引入案例的教学法。最适合引入的案例就是同学校毕业的学姐学长的求职经历,学生能够形成感同身受的想法,还能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第三,课前课后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的学习阶段,而非临近毕业才开设此门课程,课后多举行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方式,丰富学生课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载体,学生能在课后的活动中增加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第四,课堂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是动态的过程,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并实时地动态跟踪,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也不间断地补充,紧跟社会形式完善教学模式。
四、寻求社会资源丰富实践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经课程,是学校与社会关系纽带课程,该课程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学生越能提前进入社会的角色,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性。第一,引导学生多走出社会,通过采访毕业的上届学生,进行职业访谈,或进行社会岗位需求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匹配能力。第二,带领学生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或部门单位参观学习,寻求社会途径提供学生实践实习的机会,检验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第三,开发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激情。自主创业需要强烈的动力和强烈的社会需求认知,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主成才。
五、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学生在课堂下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是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学校不仅仅要提高师资软件水平,还要提高硬件设施设备,建立完善的信息获取平台工具。学校可以设置咨询专线电话,并提供在线咨询解答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由留言,教师则在线上为学生解答疑惑。因此,构建完善的、科学的、专业的、系统的、全面的就业服务中心系统,并配备一支强大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打造信息全面的网络咨询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加强自我的学习的积极性,线上与教师的沟通可以帮格内向的学生打开沟通的突破口,还能为学生快速自由地获得职业和就业信息资源。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是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必须全面性和个性化相结合,多方优化整合,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舒琦.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青春岁月,2015(14).
职业道德教育计划范文6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呈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将超过700万人,如果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和压力将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高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进行相关的指导,然而,在课程开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课程的重视
个别学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开不开,什么时候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并未能真正重视,在课程的设置,学时数上没有规范化。课程开设的时间普遍放在毕业年级,对象仅局限于毕业生,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也未能充分重视,认为就业指导课就是一门指导自己如何找工作的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工作已经或者即将落实,认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多余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仅仅局限在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方面的讲解和指导,忽略了自我认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等内容。实事上,就业指导课应与学生的学业、专业、职业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仅指导学生如何就业,还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潜能得以最大化,最终实现完美的职业人生。
(三)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就业指导课原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灌输法,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少有与学生的互动,缺少模拟应聘、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环节,讲授的过程枯燥,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收获并不大。
(四)缺少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公共关系、礼仪、职业指导等内容,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是,目前的就业指导课多由高校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承担,没有形成专职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这类非专业人员没有参加系统的培训,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理论知识,缺少个案咨询技巧和职业测评技术,仅仅把就业指导课当成思想政治课或行政管理工作来做,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得一份工作,更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开发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求职目标,最终在职业过程中实现自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的优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使人生有目的、有方向、充满意义,同时能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减少盲目性、从众性和急功近利,实现“人职匹配”,减少就业后出现频繁跳槽、内心失衡等现象。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里的重要内容,缺少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课必然是不完整的。一方面,学生只有了解了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自己尽早做出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自我认知、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后,就业指导才有了目标和归宿,课程的作用和效果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只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作用,高校才能在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做出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一)建立全程化、全员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不应仅仅功利的以毕业年级学生为对象,而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别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就业指导课的全覆盖和全程化。大一年级的课程目标应主要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了解专业特点,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课程内容应注重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介绍,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走出“天之骄子”的误区。另一方面,课程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准职业定位。通过建立导师制等途径加强学生与专业老师的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走出“迷茫”的误区。大二、大三年级的课程目标主要围绕培养职业修养、提高职业素质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非专业知识的准备和运用,完成就业的知识准备。逐步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如: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完成就业的能力准备。大四年级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达到“人职匹配”,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角色转变。教学内容主要是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就业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就业政策的宣讲,求职技巧,挫折情绪的管理,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
(二)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积极地探索多渠道的教学途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课除了采用传统的灌输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模拟式、经验交流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模拟具体的环节,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职业测评,让学生把握各种职业特征,衡量自我情况与职业的匹配度,并进行相应的职业设计;通过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行业专家来校介绍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求职经历,了解行业、专业情况,树立就业的信心;通过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招聘会,提前让学生感受招聘的氛围,了解招聘的流程,知晓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把握自身努力的切入点。
(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行业需求,思考如何在校期间提升自我,打造出适合企业所需要的特质;通过假期兼职、寒暑假实践、社会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并加强实习期间的集中指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同时,实践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识,职业认知,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教学过程中将“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结合起来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个性”的特点,仅仅强调“共性”内容,课程的效果必然会深受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将“共性”指导和“个性”指导结合起来,对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理论等具有共性的内容,采用集中的讲解和指导;对于人格分析、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过程修正等内容则采用个人咨询、专人谈话、个别辅导等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如: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取向等内容应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做好人生定位,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的丰富,会出现与之前职业生涯规划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教师针对个人情况给与专门的指导;针对特殊学生,比如学习困难学生、生理异常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心理异常学生等个别情况,也需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专门的指导。
(五)建立专职化的教师队伍
就业指导课内容涉及广、专业性强,为确保教学效果,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具有较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必不可少,因此,应加强专职化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扩大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师资队伍范围。除了辅导员和从事就业指导管理的相关行政人员外,还应将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主管、人才市场的管理专家作为就业指导课的特聘指导教师,从专业知识、工作实践、就业市场的角度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做好职业定位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讲座等服务。其次,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过程中培训、实践培训的方式,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新教师的工作理念,培养出一支具有实战经验,能够给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咨询与指导的教师队伍。再次,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成立就业指导教学团队。采用教师集体备课,开设公开课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一个集体研讨,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师技能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彦军,王锋.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