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

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范文1

一、有效使用教育读本,在实践中规范养成教育

对于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刚刚起步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较为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读本就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载体。

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利用既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实践操作性的《德育读本》和《成长手册》进行教育实践,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制定并检查学生的成长情况,利用《成长册》中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成长过程篇――学会做人《讲诚实》中,同学们通过学习名言、介绍自己一周以来说话、做事是否讲诚实进行自评、互评的有效方式,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体化。当同学们总结自己的表现时,各个跃跃欲试。通过《成长册》从低级到高级的行为养成评价体系的引导,使他们改掉了坏毛病,真正尝到了遵守规范的甜头,渐渐的他们也与以往不爱和他们打交道的同学交上了朋友,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丰富活动载体,在活动中推进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重在平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活动创造一个意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事情,了解自己的班集体和学校,了解自己的家庭,从小就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

一是寓养成教育于班集体活动之中。班集体是社会的缩影,孩子们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格和行为习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私、依赖、懒惰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少、模仿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我通过“班队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感兴趣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扮演一个独立的“角色”,学习一个崇拜的“楷模”,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体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明白道理,学会本领。这样从接触、实践到强化的过程,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家校互动强化养成教育。七八岁的小学生往往表现为学校和家庭两个样,而且自理、自立能力较差。根据这一存在于学生中间的通病,我以家政服务为主题,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好家长”、“我是小主人”等活动,要求他们主动承担家里一天的家务劳动,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等等,使孩子们亲身体验当家长的不易。活动后,我还鼓励学生们写感想和体会,请家长写出反馈表和孩子的表现记录,使每一名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受到爱父母的教育,提高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重家长的优秀品质,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抢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良好习惯。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范文2

一、正视“死板”,循循善诱

我们农村小学地处偏僻的乡村,见识事物有限,学生课余生活不如城市里小学生那样多姿多彩,没有听过大型的音乐晚会,没有看到过人目眩的高楼大厦,没有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繁荣商业要道,没有参观过这种那种变化多端的展览……因为见识不广,他们往往在“不知其所以然”中生搬硬套,致使文不对题。记得班上有一个中等生在写《记一件感人的事》中写到他的爸爸如何在做科学实验中烫伤了手,并在文未还点到他能拥有这样一个科学家的父亲而感受到骄傲,这样的文章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可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诸如此类的词句却是数不胜故。这时可引导学生去发现爸爸在生活中是如何关心你的,而这样的例子很多,应该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样一引导,学生很快就“下笔如有神”,交上比较满意的答卷。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不得不让人深思:农村小学与城市相比较又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它有城市里小朋友向往憧憬的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忙碌丰收的景象,能在果实缀满枝头的果园里摘果子,父母在细雨中抢收谷子……如此美丽,如此富有情调的农村生活学生怎能视而不见,弄得没话可写非要东挪西凑,还弄出许多“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来。这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体验生活意味,为学生习作积累深深的文学素材,厚积而薄发。

二、把握契机,因地制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亲身的体会,也就没有心中澎湃的激情,所见的只不过是过往云烟。不可否认我们农村小学的家长不及城市家长明理,交上三、五元钱便会怨声载道,故而我们教师想多搞些活动,很多时候都是“拟好了计划却未能按原计划进行”。这就使原本阅历就少的小学生来说,作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记得在写《记一次劳动》的作文中,起先很多学生不知该写什么。后来我就让他们趁着现在的农忙的季节参加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把劳动的过程及体会写下来,结果很多同学都写得不错。再有一次作文题目是《秋天的田野》,题目一出来,结果居然见一大部分学生“嘴咬笔杆、抓头挠腮”,脸露“无从下笔”的惆怅,我见状,心诧异:农村的孩子却写不出田野景物!方才记起:何不利用我们山村的优越性,带学生到实地一游呢?于是,在布置了作文题目后,我便带全班学生到田野观游,在观游过程中引导学生按地点变换的顺序,抓住秋天田野的两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把它们的特点写具体,结果百分九十的学生在实地观察后行文流畅,而且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因此,我们要利用乡村的优越性所在,把握好每一次可以争取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假期亲自参与劳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流汗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接近生活,在生活中摸爬,代替空洞的说教,在一点一滴中领会父母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当然具体活动也要作一定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拾稻穗、晒谷、搬柴禾……以这样的形式,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个人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堂”。

三、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多看多记,注重积累。站在21世纪的讲台上,不但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还要积极探究教学方法,大胆进行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用课本来学习,而且还要学以致用,从书本中吸取其精华,积累好词佳句,这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写作途径之一。所以,我们教师除了在实践中多鼓励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对书本中一些优美词句多抄多记,积累好词佳句,建立“作文仓库”。

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范文3

我国的儒学之道提倡“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精神,又有韩愈在《师说》里面强调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文”和“道”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语文教育有其作为人文科学的特殊性,自然也强调“文”“道”合一,文即语文知识,道及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1]。当前,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面,提倡素质教育,如何有效的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从根本上讲,语文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的课程。小学生处在形成个人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前期。同时,他们也处在资讯发达,信息多变的世界里,因此对他们的思想培育尤为重要。没有良好思想修养的人,也是很难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纵观世界,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即人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另外,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良好的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将德育融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和学校的生活,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诸如演讲会、辩论会等,以及戏剧表演、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甚至是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2]。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为融合德育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小学语文知识和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一)通过课本立意进行德育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不可能单纯的以点到面的思维来理解。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识教学中寓意德育,德育反哺知识,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以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父亲的菜园》为例,这篇极为优秀的记事写人散文,可以将语文知识性与亲情,家庭教育完美结合起来,过程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弄清楚文章大意。这是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内容,因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交流和倾听,而阅读和理解则是基础。就《父亲的菜园》而言,和学生分步骤进行探讨,得到结构如下: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而知识点则需要强调,作者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这是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描述的语句不华丽,非常朴实,但是非常感人,语调舒缓,娓娓道来,蕴藉隽永。

2、重点提炼。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在该节,知识的提炼应不仅仅局限于语句描写本身,而应结合当时具体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引导学生从“普通的农家” “总也盛不满的菜碗”“婴儿断了奶”“我们四处拾粪”“我们在山坡放牛”等词语,分析和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条件。这样,将语文知识拓展到历史、语言、背景等刻画上。

3、知识中孕育德育教育。首先应强调父亲的坚强、执着,家庭的友爱、和谐。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环境的影响,他们受到过分宠爱,唯我独尊,不可能体会到文中作者一家失去菜园生活的艰难和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这是教学上的难点。因此借助《父亲的菜园》,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他们的父亲、母亲,或他们尊重的人的背景进行描述,并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如“父亲为了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内涵等。通过这种让学生进行回忆,讨论的方式,体会家庭温馨,认识到父母所付出的爱,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堂非常有价值的伦理课。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的菜园》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德育教育应该是成功了一半。

又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在知识目标上可以强调以下几点: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时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母亲的事例;熟悉刻画人物性格的一般写法。而在德育内容上,则在字里行间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作者浓浓的爱,以及深深的期望。这篇文章和《父亲的菜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语言的朴实,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

(二)将语文课堂教学积极融入生活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是与社会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离开生活。以二年级上册的诗歌《悯农》为例:在该篇诗歌教学中,完全可以将教学资源扩充到城市以外的乡村田野、古代特定的历史空间等。这首诗歌从知识层面上讲,可以注重以下几点:写作诗歌的年代及背景,可以让学生重温历史画面;如何朗读,领会,品评和鉴赏诗歌;体会诗作中诗人表达的感情等。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由此可见,对诗歌的鉴赏本身也是对人的品格能力的检验。《悯农》本身是德育教育重要的载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因此,这篇诗歌德育精神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社会制度的不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是和谐社会,教师应当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尊重劳动人民、珍惜拥有的一切。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还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脱离了思想性的语文教学,是纯语言的教学,这背离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文道统一”的思想指引下,我国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很多课文,都体现了一种人文思想,如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立场,或表达作者人生体验,展现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等。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本 “是传播社会学理论的启蒙本,灌输文化史知识的普及本,同时又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趋势,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郭小娟.语文教学还应倡导文道合一[J].文学教育(下) .2007(6):87

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范文4

如东县饮泉中心小学,黄永祥

我对学校一年级120 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了解到: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占58.3%,早晨自己穿衣服的占 3.2%,自己叠被子的占1.6%,用餐时自己盛饭的占14.1%,自己每天步行到校的占5%。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而今中国一大批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如此进入充满 竞争的21世纪,将会惨遭淘汰。尤其是当今农村小学生的劳技教育已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何针对农村实 际,对小学生加强劳技教育呢?

1.学习讨论,明确意义,形成共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劳动课教学大纲》,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 到:第一,不爱劳动的学生并不是天生懒惰,而是“日久成习”,要培养学生真正爱劳动的习惯,要给予热情 地引导、及时地鼓励、不懈地督促。第二,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学生为自己做事,如打扫办公室、批 改作业等。有时还要带头劳动,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学生一起劳动,能空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第三, 切忌将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用在学生的身上,如犯错之后罚擦黑板、摆桌子、扫地等,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 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2.重视劳动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的主阵地,在每学期初,学校就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制订教学计划, 并认真组织落实,保证做到:劳技课,课表上有位置,行动上不被占挤。另外还要求广大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 点和编排特点,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 性,挖掘每课内容和思想内涵,创设劳动教育的愉快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树立 劳动观念。如在手工制作时,播放一支精选的音乐,营造一个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实 践操作。其次,加强先进导向,进行技能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几个精致的手工制作,让学生进行观赏,激 发学生浑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愿望,然后,指导其手工方法,让学生自己操练。再次,展示劳动成果,让学 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3.开发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

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五个结合:

与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 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 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洗手洗脸 、剪指甲、订钮扣、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

与学校服务劳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 除劳动,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植树浇花、冲洗厕所等。

与家庭服务劳动相结合 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应该关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帮手,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

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范文5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小学生劳动实践体会范文6

要想搞好作文教学,还必须从习作根本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丰富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有物可写,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生活的反映。

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教学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在学习、运用课程标准这一思想指导学生时,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指导学生深入生活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紧扣现实生活开展活动,这样才能丰富、生动,这样活动才具有感染力。二、指导学生活动要深入持久,作为经常性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从根本上丰富作文内容。那种为某篇习作就组织一次活动,被动应付式的实践并不能丰富学生生活内容,也难以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作用。三、指导学生活动要有大语文、大作文的教学观。丰富习作内容要靠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受某一习作要求的局限,机械地为习作而活动、为习作而习作,否则就难以真正丰富生活内容,最终也写不出内容丰富的习作来。教师应从大处着眼,把习作教学同广泛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同其它目标的培养、其它学科的活动教学及观察、阅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素材。四、要经常及时地依据不同年级的训练要求进行指导。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也使学生把自然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意识化的写作素材。

在指导三年级学生深入自然、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时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经常要求学生随大人干各种农活及其它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小学生身处农村不知农已成为当前农村小学生的一种普遍弊病,作业过多、教育思想的不端正等原因导致了小学生脱离生产劳动实践。事实上,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夏管理,各种作物所涉及的各种农活都是一门学问,既要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让小学生随大人去实践,学到了知识、技术,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爱劳动的思想品质。因此说,让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需要,也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经常要求学生回家要帮助大人干些农活及其它劳动,并作检查,了解学生参加劳动的情况。小学生随大人干活时,学到了知识,受到了锻炼,丰富了生活内容。

二、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我们一直坚持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通过活动,既让学生得到了休息,享受到了学校生活的乐趣,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生活内容,也为习作提供了富有情趣的素材。可通过一下几条途径开展活动:1.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游戏项目组织学生游玩。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活动随便,深受小学生喜爱,具有许多积极作用。课间空余时间及活动课上,同学们兴趣十足地玩各种游戏,我则指导推动活动的开展,许多有趣的活动被学生写进了习作。2.依据山区农村的特点,组织学生爬山等活动,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的熏陶。3.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养鸡场、塑料大棚菜园、木工厂、砖场等地方参观、学习、调查。

三、指导学生看电视、报刊

现在小学生家基本上都有电视,据查,周末小学生每天晚上都看电视,但由于许多人思想陈旧,都一味地反对学生看电视。事实上应当正确地看待学生看电视的问题。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政治、经济、自然风光、天南海北无所不有,且内容健康、导向明确,是求知欲极强的农村学生了解外部世界、认识现实社会、开拓知识视野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情趣的课堂。

小学生看的节目一般是少儿节目、新闻联播及其它知识性节目,时间一般为一个多小时,要求学生不能影响休息。每次开家长会要向家长讲讲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适当看电视的好处,并要求家长予以指导。还可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谈看电视的印象和想法,以此让学生能正确地更好地理解电视节目,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每天可抽出半小时让学生读书,通过读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文化知识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全面深刻的了解社会、关心社会。

四、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