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教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教育的作用

乡村教育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生本教育;化学教学;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引言: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思想核心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学习的本质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对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农村化学教学现状

1.1农村化学教学课堂现状

观察农村化学课堂现状,不难发现很多化学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维持课堂秩序,而学生们仍旧在小声说话,玩无聊的小动作。这说明农村化学课堂的纪律并不是很好;农村化学教学受到条件限制,很多实验内容只能由教师一人完成,不能足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也显得苍白无力。

1.2农村化学教师现状

农村教师的平均教学水平不如城里教师,而教学和化学课程的标准却是一样的,这使得教师们必须将教学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因此大多数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也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

1.3农村学生化学学习现状

农村学生化学学习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兴趣指向偏差的特点:实验课上,学生们都十分积极,因为实验课上总能看到新奇的东西,学生们以此为乐;对于非实验课,学生们就比较懈怠,觉得“没意思”。可见,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指向“取乐”而不指向知识和技能。学业测验现实,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更谈不上自我全面发展。

2.生本教育在农村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及作用

2.1教学内容设置体现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要求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化学教学新课程标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即使教材编制的合理,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一刀切”,仍不能达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因此,建议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多层次的,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切实的解决问题,切实体会到“学到了东西”,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学习兴趣由“取乐”变为“获得知识”。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知识也应该被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和之外应该增添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验证”和“求真”的化学科学精神。例如,给学生可以随意使用的实验室或者提供他们在家进行“创造性实验”的环境。但是由于这些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教学条件的支持,也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也需要社会人士的理解和关心。目前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只在“成绩提高”上,社会人士要求学生局限在学校,学生的求知欲实际上是受到打击的。

2.2教学方法使用体现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重视学生自身发展对知识获得的作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元认知”,即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建构知识的体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将整个学科的构架全套塞给学生,不给学生使用元认知的空间,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探究式或谈论式的教学,将知识化为问题,促使学生去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就能够达成学生的内部自我发展。举个例子,在学习物质的物理变化的过程中,教师拿出一杯水,给学生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速冻设备、玻璃片等,让学生以一杯水为材料,使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去发现物质的形态变化并了解水的物理变化特征,从而比较水的化学变化特征,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必然比教师口述灌输来得生动、牢固,而实验的基本技能,也就在实践中被掌握了。但是,有些探究教学的内容学校没有条件满足,如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的化学实验室,很多农村学校都没有。由于化学实验室修建造价高,化学又不是“最重要”的科目,很多校领导不重视,因此,要改换教学方法实现生本教育还存在阻碍。

2.3教学评价中体现的生本教育

教学评价也能够体现生本教育的思想,由学生评价自己、评价教师,正是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的自评则是教育者对教学负责的表现;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学生和教学的评价是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重视体现。但是,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多是农民,平时工作很忙,对教育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孩子考试成绩好”仍是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唯一要求,这与生本教育的原则不符合,可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不能马上调和家长评价与教学效果体现之间的矛盾,生本教育的效果家长看不到甚至不认可,社会人士对农村学校不那么热心,使农村学校化学教学中的生本教育推行显得困难重重。

3.生本教育对农村化学教学的影响力及建议

3.1生本教育对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影响

生本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增强、对化学的学习态度改善,积极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使课堂秩序更好、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牢固,无论是在学业测验中还是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能够主动运用所学,这是教学有效性提高的表现。

3.2在农村化学教学中的生本教育需要多方努力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因此,应该为学生成长提供学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并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目前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不足,家长没有能力参与到合理的教学评价中来,学生走出学校去调查和探究得不到社会人士的理解和支持,成为生本教育开展中的阻力。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加倍重视化学教育、教师应该更加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家长应该尽力配合,社会人士要理解和支持,才能够体现出生本教育对化学教学的实际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化学教学中存在课堂秩序稍显混乱、教师教学水平有限、学生兴趣指向偏差等问题。生本教育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建议农村化学教师通过设计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评价等方式实现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对农村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重要影响,而要达成生本教育,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通力配合。

参考文献:

[1]丁晓琳.浅谈生本教育对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影响[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06):36-38.

[2]杨小强.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6-7.

乡村教育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教育 治理困境 突破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学生大量外流、学校大量撤并等诸多挑战,如何保障乡村儿童就近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是乡村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

1.1治理价值取向的偏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逐渐走向了衰落,乡村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逐渐沦为了城市教育的翻版,出现了“乡村教育城市化论”的价值倾向。该观点认为,伴随着“新派”教师充实到乡村教育中,城市取向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使得传统的乡村教育逐渐丧失了乡土本色;大量乡村学校、教学点的撤并,使得乡村学校存在的空间场域发生了位移,随着大量乡村学校向城镇的集中,乡村学校存在的本土之根和文化场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伴随着现代性知识对地方性知识和乡土知识的控制和侵占,城市取向的知识选择机制导致在教学知识体系中,乡土知识被无情地淹没和遗忘。因而,无论是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还是整个校园环境都与城市教育别无二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论取向以“城市教育是现代的,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乡村教育是落后的,是需要着力改造的对象”为前提假设,本身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乡村教育的历史基础、乡村社会的客观事实以及乡村教育的本体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破坏性的后果。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觊觎,人类主体性的丧失、精神世界的荒芜等使得人类开始反思现代文明的价值,并在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中寻找治愈现代性后果的处方。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乡村文明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底蕴,以及乡村教育之于乡村社会乃至人类世界的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乡村教育特色论”的价值取向,即认为城乡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实背景是不同的,乡村教育具有不同于城市教育的天然资源和独特优势,乡村儿童的生长空间和个体经验也不同于城市儿童,因而乡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应有别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发展必须以坚守传统乡村文化为前提,审慎利用现代文明和技术。

1.2治理主体的单一化

一方面在乡村教育治理过程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是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商议和合作的意识,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群体并未进入管理者的视野,遑论参与乡村教育治理。另一方面,作为乡村教育的真正实施者、受教育者以及利益直接相关者,教师、学生和家长亦没有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乡村教育治理,这不仅缘于其缺乏一定的治理能力和支持条件,更在于其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教育主体地位,也尚未萌生过参与乡村教育治理的主体意识。为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单一化管理和垂直式管理成为了乡村教育治理的客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讲,乡村教育治理主体的单一化有助于相关政策的传达和执行,自上而下的政策下达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然而,由于主体的单一化,势必造成视域的狭窄和思维的封闭,导致对现状的掌握和问题的剖析不够全面和深刻,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负面的后果。

1.3治理力量的碎片化

1.3.1乡村教育治理力量条块分割,较为分散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乡村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监督和评估,各类乡村学校则是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按照教育部门的政策和文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乡村社会组织很少参与到乡村教育活动中,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则成了乡村教育治理的现实“他者”,远离乡村教育治理实践。因此,由于乡村教育治理主体的缺位,导致了乡村教育治理力量的碎片化。

1.3.2乡村教育治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持续性

乡村教育治理不仅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完整的框架体系,而且要求相关政策的执行具有衔接性和连续性。然而,由于治理力量的碎片化,导致在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现象和问题导向的线性思维,缺乏对乡村教育治理的整体性考量和系统化设计。

1.3.3乡村教育缺乏协同、商议与合作

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导致在乡村教育治理过程中,各类教育主体的视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隅,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仅仅关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类学校组织则将重心放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上,社区机构则几乎不参与乡村教育治理。此外,在乡村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过程中,由于各类教育主体缺乏协同和互动,导致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撤点并校运动之后,大量村小和教学点被停办,留下了大量闲置的教育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于乡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是,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各级管理机构的分割和教育组织的封闭,导致这些闲置资源并未获得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突破路向

2.1乡村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

(1)乡村教育治理的法治和德治理念是乡村教育治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乡村教育治理必须遵循国家宪法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德治的作用,促进法治和德治的有机融合,发挥法、理、情的整体功能。

(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元治”理念,主张在乡村教育治理过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简政放权,减少对乡村教育治理和改革的过多干预,为乡村教育治理创造更多自主的空间。同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发挥“元治”作用,对乡村教育治理及其未来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引领乡村教育治理方向;协调乡村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和冲突,实现主体之间利益的最大化;加强对乡村教育治理的宏观监测和评估,提升乡村教育治理的整体质量。

(3)多元主体的“共治”理念旨在突破过去单一的政府控制理念和“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方式。通过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组织、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协同作用,提升乡村教育治理力量;借助多元主体之间的民主协商、合作互动,优化乡村教育治理方式,增强乡村教育治理效果。

(4)乡村学校的“自治”理念,旨在强调乡村学校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主张给予乡村学校充分的自,“让学校摆脱对政府的依附性,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凸显学校的主体性,增进学校办学的专业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5)专业组织的“他治”理念,重在突出在乡村教育治理中,适当地引入第三方机构,借鉴其专业的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教育治理效果。由于第三方组织不是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备专业化的能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其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2乡村教育治理目标现代化

(1)角色定位目标。只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才能形成合理的角色认同。乡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村落教育和乡镇教育。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享有平等的权利。基于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角色目标在于城乡教育的平等、均衡与公平发展。尽管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应该正视乡村教育治理的角色,尊重乡村教育治理规律,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

(2)时展目标。当前,我国乡村教育治理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现实场境。在此基础上,乡村教育治理的时代目标在于抓住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契机,以西方发达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教育发展的经验为借鉴,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技术,推进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再次是价值定位目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有助于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是有助于构建和完善乡村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儿童健康发展;二是通过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三是通过乡村文化进学校、进课堂等形式,传承、传播和创生乡村文化;四是疏通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有机联系,通过二者的有效互动,促进文明乡村社会、新型城镇化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在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教育治理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构建符合乡村教育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彰显乡村教育的战略意义,提高乡村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使之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从而在政策上为我国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3乡村教育治理主体现代化

(1)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包括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乡村教育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领导者、设计者和决策者的作用,旨在通过对乡村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估和对乡村教育发展趋势的研判,制定乡村教育发展政策,监测乡村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担当着乡村教育“元治理”的角色,重在对乡村教育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把握。

(2)乡村学校是乡村教育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政策执行者和效果展现者。乡村学校认真领会相关政策的精神和要义,依据有关教育政策和实施纲要对学校的发展做出具体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乡村学校健康发展。

(3)广大教师和学生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教育的活力所在,是乡村教育治理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实施者,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相关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教师的亲力亲为。学生是乡村教育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乡村教育治理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精神成长。在乡村教育治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现实状况、利益诉求,发挥师生的积极能动作用,促进相关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

(4)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家长是乡村教育治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由于广大家长具备不同的素养和能力,因而是乡村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力量。在乡村教育治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家长的积极作用,如组建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通过家校合作,增强乡村教育治理的整体力量。

(5)社会组织因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专业能力,因而是乡村教育治理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教育治理过程中,如通过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对乡村教育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更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乡村教育治理的效果,诊断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3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把乡村教育问题摆在一定的战略高度加以设计和谋划,乡村学校的规模可以小,但乡村学校的水平不应该差;乡村学生的数量可以减少,但乡村学生的发展不可以忽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保证乡村学生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乡村学校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乡村教育的作用范文3

只是,这个时代的文明让我们遗忘了什么。或许,我们在被经济利益熏染的今天,很少会记起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和向往,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在央视有部热播的电视《乡村爱情》,让许多人体验了久违的乡村情结,其中那种淳朴的亲情、乡情、友情、爱情,无不让人感动莫名。乡村的情单纯、朴素、简单,却又浓的化不开。当我们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幸福,酝酿甜蜜的时候,那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甜蜜。但村支书和像刘小蒙、刘一水的村民,他们头脑中的新农村愿景仍是围绕着“致富”这一目标来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正是我们当下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的和终极的目标。在此目标之下,如何吸引外来投资、如何开发乡村致富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思路。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的扶持和发展则被定位于以加大经济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关键是,现有的乡村教育竟遗忘了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乡村的人文教育。

相比于城市而言,乡村社会处于一种极度微妙的弱势地位。因此,乡村改革似乎成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其结果便是:传统的乡土社会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将是种种现代技术产物以及整体移植过来的现念。乡村教育的改革上也同样如此,全盘的城市化。然而,事实表明,这种颠覆性的改革存在的弊病实在太多太多。

“乡土”之根,我认为便是乡土文化。如今,乡土文化被破坏、流失。乡村物质文化是指以乡村物质形式作为意义的符号载体,如通过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建筑风格以及农作方式体现出来的文化。乡村规范文化在实体上由乡村的行为方式、制度或社群构成,具体表现为乡村社会的习俗、舆论和文化观念等。村乡表现文化是指通过乡村语言、信号、图像、色彩、音调和姿势等体现出的文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城市文明对乡土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乡村文化的破坏与流失,使乡村教育处于精神荒芜的境地,乡村教育急需精神食粮的抚慰,而在城市文化的巨大吸引与充斥下,乡村教育不得不融入到其体系中,接受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

作为乡村教育基本要素的乡村教师要“活”在乡村、“活”在农民之中。《乡村爱情》中的小学校长皮长山,就是典型的代表。乡村教师对于乡村生活不仅仅是教书匠,它能动员和发动农民,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乡村教师是人文重建的唯一的有“生命力”的因素,保护和培养优秀的乡村教师,努力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村落文化型共同体,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在乡村的知识核心作用。

不管怎样,已经有人走在途中。我很想与其并肩走着,与其一同沉静地去

乡村教育的作用范文4

名师是教育的品牌。它以其声誉名望、品位质量、凸显的特色,曾经而且一直给教育以深刻影响;它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所起的示范、推动、辐射作用,始终倍受关注。这种名师品牌,对于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促进教师队伍的梯次发展以及推动教育教学与教科研的可持续发展,都无疑可成为强大动力,因而意义深远。

事实上,名师辈出也的确一直发挥着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人嫌名师之多,以为大有“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之势;也有人说:“名师在都市,远离乡村。”我们以为:若果真为名师,那么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名师多一点不好吗?至于后者,打开网页就应该能够看到:虽名师满目,确实多为城市所产;出于乡村的本来就寥寥无几,也一般出自乡镇中学,而留在村小的几乎没有。是的,“野里乡村”,由于生存环境、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而难出名师,也可以理解,而要留住就更难,翼丰而高翔嘛。然而,城市小学所出名师如繁星璀璨,而乡村——尤其是村小如此,却也令人诧异。

那么,村小就不产或不可以打造名师吗?这对于师范生为什么不愿意来村小,尤其是偏远村小,对于乡村教师为什么职业理想缺失、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以及乡村文明的延续等,都有思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深山未必无宝玉之藏,泽畔也会有埋没之珠,即使僻远乡村,怀藏美玉宝珠之人未必没有。即使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不也可以打造各自的品牌吗?村小教师虽不擅都市大班之“正规”教学,但村小教育也未必皆为都市名师所专,应是各有所长吧。所谓名师,也不见得皆具普遍意义的通才——纯粹的通才,恐怕任谁也不敢自诩。而乡村教师,虽出身寒微,却也有以较厚实的文化底蕴、得心应手的教育智慧等而突显特色者。他们有足够的乡村教育经历、草根经验;他们熟悉乡村生活,尤其是熟悉乡村的孩子生活,乃至那绿色的山坡、清澈的小河、马牛羊、鸡鸭鹅……娱乐圈可以出草根明星且更具轰动效应,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打造乡村草根名师呢?

这又不仅使我们想到《郭隗说赵王》的故事。燕昭王欲兴国而招贤者不得,郭隗讲道:“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得。涓人自请求之,三月而得千里马之骨,以五百金买而报君,君大怒。涓人从容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马至者三。今王诚欲招致天下之士,先从我开始;隗且用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尊隗为师,乐毅、邹衍、剧辛等贤者至,士争趋燕。

话说回来,“野里村夫”也许不如都市名师,但效郭隗之说,或曰,“矬子里拔将军”,打造一二乡村名师——或如“死马之骨”,难道不会致“千里马”而收名师效应吗?于教育事业也当有百利而无所害吧?

乡村教师,尤其是村小教师,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就无出类拔萃者吗?况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师也非天生。陶行知、叶圣陶也是经乡村历练走出的教育家,我们目前当然需要——却不可能很快出现如陶、叶之大家,但总会有在区域内可以有影响的或可使之有些名气——而不一定必要走出去的优秀教师吧,推出这乡土草根名师,可以为具体榜样之引领激励。如此,在乡村,名师辈出也会指日可待。志犹未已的,更会老有所为;年富力强的,更当砥砺奋发;风华正茂的,亦必争相崭露头角……可以成为不同年龄段的榜样。于是,乡村也会出冲霄雁、凌云鹤,也会引得雁落平沙,有鹰翔云岭而盘桓,莺歌燕舞之祥瑞。

今日之乡村,撤并后存留的小学,虽如星辰寥落,但却覆盖或影响着我国广大地区、众多人口,乡村要有琅琅书声,我们要延续乡村文明,那么就要有优秀教师。而为了抑制优秀教师资源以及学生的外流,刺激乡土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需要打造乡村草根名师;另一方面,“客家”教师不断加盟,确为乡村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了他们能愿意留下——哪怕一部分,或愿意留较长一段时间,更需要这样含更多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所有乡村教师都需要一种职业憧憬,需要某种成就感的期待,而打造乡村名师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最终还为了乡村孩子,为了乡村教育、乡村文明。

那么,谁可为此名师呢?必是谙熟乡村教育的,有真才实学、有业绩或术业专攻之特出者;必是有独特教育风格、科研型的优秀教师——不是发一两篇文章,而是能较长期坚持的、有相当数量科研成果的教师。他们名副其实,并不比都市名师逊色多少,或许还有独到之处。

不过,冠以乡村草根名师,就应该至少或一定要有村小教育经历,不是一年半载,总要几年以上,多则可以加分。倘更与评估晋级挂钩,那么还愁“浅水养不住大鱼”吗?还愁留不住一部分师范生吗?还愁优秀的本土教师不愿守巢吗?而有志投身乡村教育的,还会觉得没有奔头吗?

乡村草根名师可与其它名号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也可将有村小经历的与在乡镇“扎堆”的优异者按比例、不同性质之年限加分评估,以乡村名师推出而各得其所、实至名归。

乡村教育的作用范文5

(1.怀化学院成教处,湖南 怀化 418000;2.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湖南 沅陵 419600)

【摘 要】通过对沅陵县52所乡村园校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教育中存在:教师资源分布不合理、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骨干力量薄弱、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乡村教师专项培训项目过少、培训经费欠缺等问题。借助当前“国培计划”大好环境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针对问题,科学解决;内外结合,系统建设;高屋建瓴,引领发展。

关键词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系统建设;引领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3419)与怀化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01308)“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实施调查与发展思考——以怀化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斌(1972—),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培研究、文化传播与乡村政治传播。

李枝红(1967—),高级讲师,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站站长,研究方向为教师培训。

准确的需求调研是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制订的重要前提,也是培训管理和实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2015年,在上一轮“国培计划”成功实施基础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明确提出“各省要根据本地乡村教师培训整体需求,合理确定本年度项目区县覆盖范围及支持年限。”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和“国培计划”项目县申报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表示,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主要面向乡村教师。在此背景下,沅陵县教育局委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52所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1 调研基本情况

沅陵县是湖南省县域面积最大的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是湘、鄂、渝、黔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开发县。全县人口67万,有乡村中小学 52 所,农村专任教师 3162 人。为了全面了解全县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5月13~16日,县教育局委托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外地专家组织了10个调研小组,在网络调研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深入乡村调研,这次调研共发放《乡村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表》2896份,回收2875份,1051位教师参与了座谈。具体情况如下:

1.1 问卷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与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紧密相关的几大问题调研情况如下:

培训时间:你最愿意在哪个时段参加乡村教师培训?

图表显示乡村教师培训以安排在寒暑假为最佳。

培训方式:最适合你的乡村教师培训方式是什么?

图表显示“送教下乡”是最适合乡村教师的培训方式。

培训天数:一次培训的合适时限是什么?

图表显示乡村教师培训训期需求为5~7天为宜。

培训内容:你最需要的培训内容(可多选)

图表显示培训内容需求首为“课堂教学指导”,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培训形式:你最期待的培训形式(可多选)

图表显示当前乡村教师最期待的培训形式是“外出学习考察”和“现场观摩”。

专家团队:你最喜欢的培训教师(可多选)

图表显示最受欢迎的专家团队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

问卷19 您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乡村教师培训?

送教下乡首选、网络远程培训次之。

问卷20 您希望乡村教师培训为您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技能技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卷21 您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为您参加乡村教师培训提供哪些支持和保障?

尽可能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实现培训资源和机会均衡,提供培训时间和经费保障,完善网络远程学习的硬件设备。

1.2 教师座谈情况分析

根据学科、年龄结构、技术职称、性别、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等按校教师总数1/3的比例确定座谈对象,共与1051位教师进行了座谈。主要围绕乡村教师整体状况、乡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和乡村教师培训条件保障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以“乡村教师对项目设置、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专家团队、培训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情况”为重点开展工作。座谈情况与问卷调查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项目设置。村小教学点偏远落后,年轻教师不肯去,本土老龄教师又难以“出来”, 应针对此类乡村教师设置村小教学点教师专项培训;同时,希望多增加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使更多的乡村教师能有培训机会,实现培训机会与培训资源均衡;在项目设置时多考虑乡村区域间协作培训;针对乡村教师一人多头、专业不对口现象可设置适刚培训;针对当今留守儿童、独生子女问题较多应设置留守儿童教育培训。

2)培训时间。绝大部分乡村教师希望能够安排在寒暑假期培训,这样可以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培训期限以5~7天为佳。

3)培训内容。乡村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方法优化和班级管理等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培训内容需求上,首要的是课堂教学指导,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4)专家团队。乡村教师对授课专家要求有:专家的思想理念、学科理论应立足乡村教育发展,针对乡村教育教学现状和特点;培训课程既要有经验介绍、还要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演示、具体问题的解决技法传授。因此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成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选专家。

5)培训方式。送教下乡是乡村教师培训的首选方式、名校跟岗观摩次之。其原因之一是乡村学校远离县城,交通落后,部分教师身体状况欠佳,外出培训困难,此类教师渴望通过送教下乡的培训方式来获取新理念、新知识、新模式和新技能;原因之二是年轻的乡村教师长年工作在乡村教育的最前沿,希望到名校跟岗观摩培训,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和现场观摩感受名校氛围、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2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及存在问题

2.1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

根据对52所乡村园校的实地调研,综合问卷和座谈信息,结合网络调查情况,沅陵县乡村教师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

1)项目设置应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凸显乡村教师主题,突出实效性。

2)培训时间安排:集中培训安排以寒暑假为佳、期限为5~7天;送教下乡以安排在工作期间为佳、期限以3~5天为宜。

3)培训内容应围绕乡村课堂教学主题,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中的突出问题,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4)乡村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团队以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为主。

5)乡村教师培训方式首选送教下乡,次选名校跟岗观摩。网络研修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2.2 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一是教师资源分布不合理。全县教职工总量富余,城郊学校教师超编,但边远学校师资缺乏,留存的村教学点存在无师愿教的现象;另外,乡村教师中年龄段35岁以下为727人,36~45岁为998人,46~56岁1416人,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45.06%,年龄结构层次存在老化问题。

二是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数教师富余,英语及音体美和学前教师严重欠缺。一些乡村学校部分教师是学非所教,急待转岗培训;全县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仅18人(其余均为聘请或兼职)。

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任教师虽然学历结构基本达标,但原始学历达标率偏低,高级职称比例少,高水平师资偏少,缺乏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严重,知识性错误发生率偏高。

四是乡村教师参训机会少。国培、省市培训、县培指标都有限制,无法满足教师培训需要,教师能力提升平台缺乏。

五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现场调研发现,乡村学校基本上只有1~2间多媒体教室,结果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达到新课改预期目标。

六是乡村教师参培积极性非常高,但培训机会少,尤其是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项目过少。数据显示,全县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1140人次,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36.28%;参加市培的396人次,平均8人才有一次机会;参加县培3668人次,从未参加过培训的250人。5年来完成全员培训,修满学分的只有387人,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12.3%。

七是交通经费问题严重制约培训的开展。从调查的沅陵县情况看,最边远的乡村学校到县城都要4个小时的车程;交通不便,给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另外,作为国家贫困县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县,沅陵县县域经济欠发达,师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师训工作的开展。

3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则离不开高素质乡村教师的培养。如何借助当前“国培计划”大好环境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3.1 针对问题,科学解决

一是,针对边远山区乡村需求,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培训方式,积极改善网络平台运行条件,加大远程培训力度。

二是,项目设置应体现乡村教师培训的特点,做到学科齐全、兼顾年龄、层次分明,设置项目应把师德、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纳入培训内容。

三是,增设培训项目,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平台,创设培训机会。

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应该提高培训经费预算,加强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及其他硬件建设。

3.2 内外结合,系统建设

乡村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需要加强系统的协同合作。虽然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培计划”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但从根本来看,还需加强乡村自身的内部建设。

一是,地方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要努力克服困难,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二是,乡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山村的老龄乡村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参培学习的有效性。

3.3 高屋建瓴,引领发展

国家实施“国培计划”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目的是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同时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从“国培计划”的宗旨来看,重点是促进教育改革,培训一批“种子”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能力”是广大乡村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最大需求。

乡村教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档案;乡土教育;乡村记忆;民俗档案

从古至今,档案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资政”“存史”和“教育”三个方面。档案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是在1789年法国之后,随着档案的开放才逐渐面向大众的。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这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本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造成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种形式,我们应当加强国民的乡土教育,提高人们的爱乡爱国情感。乡土教育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就已经发展起来了。1844年,德国人芬格创立了乡土教学,1872年,德国规定在地理学科前十课应为乡土研究。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进行教学改革,效仿欧洲进行乡土教育。我国在清末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式,也效仿日本进行教学改革,编制乡土教材,进行乡土教育。如今,我们更应该重视乡土教育,档案的真实性,形象性的特点也有利于开展乡土教育,并且档案的乡土教育需要以丰富的档案资源为依托。利用档案来开展乡土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意识,也可以加强人们的品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推进档案的开放利用。

本人对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档案网站进行统计,将其中的文化板块单独列出,按照与本文有关的地方名人档案,民俗档案与乡村记忆工程将文化板块进行细分,希望从中找出档案网站进行的有关乡土教育的介绍,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档案网站都有档案文化这一板块,仅有极少数的省级档案网站没有,例如青海,。而文化板块中对地方名人和乡风民俗的介绍也占大多数,有的网站就算没有档案文化的板块,也有地方名人的介绍。而关于乡村记忆的介绍,仅仅只有浙江省的档案网站。本文拟从与档案乡土教育有关的“乡村记忆工程”,地方名人家谱档案与民俗档案三个方面来阐述利用档案开展乡土教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 “乡村记忆工程”与乡土教育

今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继城市记忆工程之后许多地方开展了“乡村记忆工程”。其中开展的最好的两省市山东和浙江,从图中也可见,只有浙江省网站有乡村记忆的板块。浙江省在2011年就由档案局开始带头实施有关“乡村记忆”的各种项目,而山东省在2015年由文物部和宣传部带头实施。作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其开展内容多为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建立乡村陈列馆,博物馆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乡村的记忆传承下去,例如将各种有代表性的石磨,锄头等农具保护在乡村风馆中,几十年后,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些实物找回父辈的记忆,乡村的记忆。不论乡村的人走到哪里,但是因为有这样的记忆在脑海中传承,就会使人们产生对家乡的眷恋,对乡土的热爱。可见,加强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是进行乡土教育的好方法,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第一,各个省市都有自己传统的民居,古村落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传统乡村文化,其他省市也可以参照鲁浙两省的先例,由档案部门等联合各方共同合作,深入挖掘本乡本土的乡村文化,传承乡村记忆。第二,要加强档案部门在“乡村记忆工程”中的作用,档案可以构建社会记忆。曾经的城市记忆工程,档案部门就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在乡村记忆中,档案部门要主动结合自身优势,为乡村记忆留存史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2 家谱档案与乡土教育

王鹤鸣对家谱的概括为:家谱,或曰族谱,系对诸如家乘、家牒、宗谱、世谱、房谱、支谱等的泛称。它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2清代章学诚也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一义也。”意思是说,家谱作为地方志和国家历史的补充,他们的作用是一样的,既有记载历史的作用,也有教育的功能。首先谱牒中的族规家训对后人有约束作用,例如《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比如《颜氏家训》和《曾文正公家训》从做人,道德,求学,治家,处事各个方面告诫后辈,让人受益匪浅。这些族规家训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相辅相成,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其次,家谱中记载的祖先名人事迹对后辈有榜样的作用,例如被誉樘煜碌谝患移椎摹犊鬃邮兰移住罚因为有孔子榜样作用,孔子的后人会以是孔子后人而自豪,同时也会以祖先为参照,思考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辱没先辈的地方,从而形成一种约束作用。山东烟台的《牟氏家谱》中对牟氏各个时期考取功名的记载,对后人发奋读书也有榜样作用。最后,家谱还是一种维系血缘的纽带,可以增强华人华侨对家乡的乡愁,对祖国的眷恋。尤其是当前的台海关系,做好福建地区的家谱工作,可以以史为证,增强两岸的亲情认同,从而增强两岸的交流,增强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利用家谱档案开展乡土教育,一方面应当让人们重读族规家训,宣扬先辈事迹,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为以后的人们提供一份怀恋家乡的凭证。

3 民俗档案与乡土教育

薛金玲教授对民俗档案的下的定义为:民俗档案是指区域地区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反映民间风俗习惯原始信息的各种形式或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如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字记录及旧居遗址遗物、音像照片图画等。3档案学界至今没有对民俗档案的定义达成统一的共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民俗文化,在地方志中也有一部分叫做民俗志,2014年,有的学者还提出要专门修“民俗志”,将其提高到与地方志同等的地位。无论如何这都体现出民俗文化档案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民俗档案具有教化作用,例如婚葬风俗中有教人孝顺父母的作用,哭嫁风俗是我国汉族,土家族等的古老习俗。旧时在四川流传的《训女哭嫁》就有一小节叫《哭爹妈》的,歌词是“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劳心劳力成虚晃,枉自爹娘苦一场。”旧时风俗女孩出嫁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对比现在结婚闹伴娘的丑态,真是令人汗颜。再比如周朝时的饮酒风俗,在快要喝醉时就要主动退出来,避免丑态百出。并且在朝廷专门设立了酒监一职,提醒喝醉的人自动离席,避免道德败坏,即“醉而不出,是谓伐德。”4相比于现在职场上的劝酒行为,“将醉而出”是不是更值得提倡呢。民俗档案可以用来进行乡土教育,我国自古就有以民俗来教化一方百姓的说法,例如《周礼》中就有“以俗教安,而民不偷”,“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说法。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地方民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起到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而我们现在利用民俗档案来重拾古时候的乡土民俗,不仅可以保护民俗文化,而且可以利用民俗档案来教育一方百姓。

参考文献

[1].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7.

[2]王鹤鸣.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J].图书馆杂志,2007(2).

[3]薛金玲, 赵继臣. 民俗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1(6):104-108.

[4]扬之水. 名物新^之六――《小雅・e之初筵》[J]. 中国文化第15、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