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教育现状范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关注小学美术教育,也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但是,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改变这种现状,刻不容缓。
一、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学科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不可否认,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迅速,尤其是东部城市,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迅速,体系完善。但是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城市还是有少数领导、部分教师的观念陈旧,认识不到美术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认为美术学科只是语数英等的附属学科,常常利用美术课学习、复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另外,美术教材教具的配备不足导致很多的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更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美术课在教育教学评价上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学校对美术教学在计算工作量时只相当于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70%,美术教师在评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待遇都低于其他主科教师。这些都是造成美术教师教学随意散漫的主要原因,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专职美术教师不足
城市小学近年来在美术教师的配备上取得很大的进步除少数城市边缘学校外都能够足量配备教师,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学校常常将美术教师挪为他用,由其他学科教师或年老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兼职教师驾驭教材能力普遍偏低,教学水平相应较差。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没有专业老师指引领导,没有研究氛围,导致美术课成了放松课,自由活动课,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没有教师的专业指导。
(三)教材无法因地制宜
近些年,教育部鼓励各地自编教材,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发展不同,中西部城市的教材编写很难通过教育部的验收,就导致中西部城市学校只能选择通过验收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多是结合本地的情况编写,不适用于其他城市,我们学校使用的是湘版教材,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却使用的是南方教材,有些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南方城市,当然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使得课程的教授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同时本地特色美术由于没有编进课本,学生知之甚少。
(四)必要的教学设施缺乏
东部城市发达,美术设施的配备齐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城市有的学校无专用教室,即使有美术专用教室,距美术教学的办学标准还有较大的距离。教室里只有几块画板,美术橱柜内只有几个石膏模型,教师常用的必备示范工具、材料微乎其微。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是不尽如人意,由于没有电化教学设备,美术教材自带的教学资源无法使用,更谈不上教师去开发新的现代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一句空话。就算有,许多时候还是用做摆设,并不能真正充分地发挥作用。
(五)学生绘画工具和材料得不到保证
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无疑让许多的小学生家长对美术学习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是有部分小学生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学生连最起码的美术学习用具都无法配备,更谈不上按照美术教材的要求,配齐其他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使得一些教学内容无法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阻碍了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我所带的三年级里就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湘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有一课是拼泥板,需要学生准备陶泥,但是好多家长不重视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给孩子准备陶泥,结果这节课只能变成欣赏课了,作为教师的我只能给全班同学讲一讲制作的方法并让学生欣赏书中的作品了,无形中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体会陶泥制作的机会,作为教师也深感遗憾。
(六)校外美术活动少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大型的小学生美术作品展览,但是仔细看看大多是一些发达的东部城市,和一些比较发达的中西部城市举行的大规模的学生作品展,目的是提供丰富的机会使学生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作品水平上不难看到,美术交流、美术活动频繁的城市,孩子们见多识广,作品有新意,技法水平高。美术交流、美术活动不是很多的地方的孩子们作品缺乏创意,技法水平也不高。
二、改善城市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改善城市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责任首先是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增强依法治教意识
各级小学,尤其是西部城市小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美术课程,按照要求足量配备专业的美术教师,并保证专业美术教师能够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校督促美术教师严格按照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任何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都应该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自觉执行教育教学法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美术教研员的配备,对美术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及评职、评优、评先都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尽量做到评价的公正、公平。同时,要对美术教师像对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一样经常有到发达的东部城市学习交流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学习交流,美术教师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发展情况,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才会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全面健康发展。
3.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展览室,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美术教学及活动器材,确保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4.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有些省份在美术教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甘肃有世界著名的莫高窟,甘肃地区可以因地制宜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欣赏本土艺术;听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客观的形式美过渡到其客观内容的美,从而把美的事物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使学生深深体会到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创造也来源于生活。
(二)作为专业美术教师来说,更要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来改善自己的美术课堂教学。
1.引导学生配备必要的学习工具和材料
按要求主动准备学习用具和材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而学生对美术学习有兴趣,自然会记得带齐学习用具或材料。因此,在每次上新课之前,要花一定的时间并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以此培养学生准备工具和材料的兴趣和意识。比如,在我教湘版三年级上册教材《花手帕》一课时,我先在前一节课剩下还有十分钟的时候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调色盒和彩色墨水还有方形生宣纸,打开多媒体开始用浸染加点染得方法制作花手帕,虽然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的制作,但是我的学生们却时不时的说出“哇,真漂亮!”的话,做完之后我说你们也想制作漂亮的花手帕么?学生们异口同声:“想”。然后我向同学们说了一下要准备的工具材料,下节课我上课发现全班同学竟然都带了工具材料,我很愉快并顺利地上完了这节课,学生们也在轻松的氛围中上完了这节课,让我感到合适的方法会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欣赏课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欣赏、了解名家的绘画技巧及表现手法;欣赏儿童画与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将儿童画和这些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特色;欣赏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知道美术有很多样式,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重绘画学习,轻手工制作学习的认识偏差;欣赏中国美术、西洋美术与民间美术,让学生体会书画艺术、建筑艺术、工艺制作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
3.合理利用多媒体
计算机的发展应用使我们的美术课更丰富更有趣了,但是近年来多媒体的应用出现了过度的现象,就美术课而言,当你去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不难发现教师的课件花里胡哨的,十分炫目,但是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都被多媒体代替了。比如,我曾经听过一节湘版教材《家乡古建筑》一课,教师精美的课件加上教师犹如播音员一样的朗诵让人如痴如醉,但是本课是一节绘画实践课,教师的示范是事先画好做成的课件,少了教师现场示范的过程,学生作品生硬,很难理解画法。所以,有时候教师要明白适度原则,教学方式再好,但是过度了就不好了。
4.艺术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描绘生活
城市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留守幼儿;发展需求;心理健康
学前阶段是幼儿成长发展、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与父母的聚少离多,使得他们在心理、行为、情感、个性的发展中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一些缺陷。对于留守幼儿,不论乡村、城市,不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家庭、校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关注、共同关爱,给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成长环境。
一、留守幼儿教育带来的影响
1.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留守幼儿多由祖辈或亲友照料,因此易形成以下情况:溺爱、娇宠,幼儿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个性任性、霸道;祖辈大多年迈,体力、精力不济,孩子在生长过程中的种种需求(生理与心理)得不到很好的满足;由保姆或亲友非直系亲属照料,孩子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2.家园教育理念不协调。留守幼儿的父母大多与教师无法正常交流,父母往往无法获得孩子成长的第一手资料,在教育理念上较难与教师达成一致。祖辈、亲友等人往往只注意到孩子的衣食暖饱,往往忽视孩子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的培育,以致他们的身心成长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二、留守幼儿教育策略
留守幼儿身心幼稚,在情感上长期得不到安全与满足,易形成冷漠、孤僻;自控能力差;胆怯、拘谨;霸道、娇纵等种种不良的个性特点。
1.主动出击,与父母或监管人形成育理念。利用校园网站,将留守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用文字、照片、视频的形式上传在校园网站的班级频道中,让在外工作的家长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到孩子的最新动态,明白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和表现。家长在教育幼儿时碰到的问题与困惑,也可以通过网站的家长信箱直接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或者通过短信、电话、QQ等多种便捷的联系方式,帮助教师与家长之间彼此达成一致的幼儿教育理念。同时,做好祖辈、亲友等监管人的工作,让他们明白幼儿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个性的塑造、情感的满足、品行的养成更是幼儿将来幸福生活的关键,要多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用日常的接送时间、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不同表现特征,共同细心观察、耐心引导,利用孩子的最近发展敏感期,放大孩子的优点,弱化他们的缺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更好的成长发展。让留守幼儿的父母或祖辈亲友结对子,给他们介绍班上的优秀父母,推荐优秀的教育节目、网站、杂志,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教育资讯,学习他人的育儿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好的聆听幼儿的心声,用适当适时的方式教养子女。
2.发挥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创造一种温暖、宽松的氛围,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温柔的抚摸、一句温暖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浓浓爱意。多制造机会让留守幼儿表现自己,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促进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自我暗示“我能行”,以点带面积极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城市教育现状范文3
一、近年来我市城市交通发展状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东联、西进、南拓、北移”的发展思路,加快城市交通建设,使我市城市交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一)城市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近几年是我市历史上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最多、速度最快的时期。改造了津河路、北园路、宁阳路、宁城路,新建了环城西路、人民路、世纪大道,拆迁建设了山门南路、中溪中路,使城市主干道进一步拓宽,城市道路脉络逐步连通,城市外环道路框架初步拉开,基本形成了“八横四纵”的城市路网体系,同时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防护栏、路灯、绿色隔离带等基础设施也逐步配套,大大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条件,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挠我市城市交通的瓶颈问题。2003年,我市城市道路长度达53.2公里,面积0.872平方公里,较2001年分别增长8.8%和21%。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较快。我市公共交通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自身发展来看,我市公共交通车辆已发展到454台,其中公交车118台,出租车336台。从横向比较来看,与面积大、人口多的临安市相比,我市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分别多出70台和120台左右。我市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尤其是公共交通车辆经过数次更新换代,提高了城市品味,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三)城市交通整治成效显著。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大量农用运输车、摩托车也进入了客运市场,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市客运市场秩序,带来了诸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安全隐患,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我市城市形象。为此,今年市委、市政府对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农用运输车及摩托车非法载客现象基本得到了有效治理,为客运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当前我市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城市交通状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三年两个一流”目标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一是城市道路网络不完善。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建设尚未启动,城市内部路网也未彻底连通,车辆分流难以实施,各类车辆混杂无序。二是尚无大型停车场。机动车辆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公共场所随意停放,使本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为狭窄和拥挤。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仅为0.85‰,与全国文明城市2-2.5‰的标准相差甚远。除城市中心几条主干道路外,大多数道路的机非隔离仅用交通标线区分,机动车道分行也仅用隔离墩进行分离,安全系数不高。部分交叉路口未设人行横道线、减速标志,少数交叉路口或未设信号灯,或信号灯不完善,或信号周期不科学,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公共交通市场管理不规范。虽然我市公共交通车辆处于基本饱和状态,但由于公交线路设置不科学、公交班次间隔时间过长、公交站点不足、人流高峰期班次频率不高、夜间营运时间短等原因,造成市民乘车困难。市民平时候车时间长,人流高峰期公交紧俏,夜间公交车踪难觅,无形中降低了市民对公交的热情。另外,公交公司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司乘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突出表现在出租车行业上。部分出租车车容车貌不清洁、车内环境脏乱差,少数出租车在营运过程中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三)城市交通管理人力不足。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道路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城市交通流量也日益加大。目前各类城市机动车辆已发展到25000台,过境外地车辆每天约2000台次,尤其是宁阳路平均日车流量高达8000台次。然而,我市城市交通管理队伍却相对薄弱。尤其是城关交警二中队,现有交通民警32人,其中具备执法资格的正式民警仅有4人,警力严重不足。尽管该中队近年来不断调整思路,创新管理模式,但由于受警力不足的局限,而未能彻底改变交通管理局面。
(四)全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尽管近年来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与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车辆司乘人员随意停车、违章掉头、强行超车、超载超速行驶、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等情况普遍存在,骑自行车穿越红灯、与机动车辆争道,行人不走人行道、横跨交通隔离栏等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市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市民对交通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服从,极少数机关团体及企事单位干部、职工不仅不带头遵守交通规则,而且经常性地出现违章行为,给我市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关于我市城市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当前,我市城市交通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要达到“三年两个一流”和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要求,仍需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公共交通。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前提之一。建议市委、市政府确立“城市公交优先”原则,将公共交通发展成为市民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同时在全市倡导优先选择公交,礼让公交的良好风尚。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规范公共交通。一是要提高公交营运质量。根据城市居民区的布局和人流聚集情况,优化调整和适当延长公交线路,加大公交线网密度,增加和改造公交停泊站点,缩短公交班次间隔时间,延长公交夜间营运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乘车需要。二是要提高公交车辆质量。逐步将现有公交车更新为现代、舒适、环保型的“大公交”,时刻保持车容车貌清洁、美观,加大载客容量,提高城市品味。三是要提高公交行业管理质量。公交公司要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司乘人员的驾龄等多方面资质严格把关,加强岗前、岗中培训,实行规范化服务。此外,要继续加大对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非法载客的整治力度,为公共交通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城市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城乡 中小学 现状
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目标。我国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有相关规定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但是“教育平等并不是政治权利平等的自然衍生物,法律条文所确定的教育平等并不意味着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能够受同样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主要从教育公平视角进行多因素、多方面的宏观层面的研究,认为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心理因素;教育制度;政策与落实。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县级以上和周边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针对教育公平现象,查阅有关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章46篇。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关于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发放,共发放问卷280分,回收273份,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6.4%。
1.2.3数理统计法
回收的问卷经审核后,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小学城乡体育教育的现状
从开课节数来看,每周2节体育课在城市、乡镇中学中最为普遍(分别为82.5%和82.8%),但与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市主要是场地器材设施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乡镇主要是由于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中学缺乏体育教师。另外,城市与乡镇分别有49.1%和62.1%的中学在考试前不能正常开课。通过访谈发现,体育课考前开课率与考试的级别成正相关。
2.2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中学能保证每天1小时活动时间的学校只占48.3%(城市中学为53.8%,乡镇中学为37.9%),可见相当一部分学校达不到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3训练和竞赛的开展现状
从调查中显示,陕西省中学建立代表队并能训练的占80.8%,其中能坚持训练的,城市中学占59.6%,乡镇中学占22.4%,城乡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调查结果还显示,58.6%的乡镇中学有校代表队但不能正常开展训练。据调查,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学有一半以上的学校(60.5%)每年都开展田径运动会,其中城乡分别有6.1%和1.7%的中学每年开展1次以上;但仍有17.5%的城市中学和41.4%的乡镇中学从不开展运动会,且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原因在于大多数乡镇中学都是在有比赛任务时临时组队训练,为学校争得荣誉;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投入到体育上的经费更是微乎其微;有的学校甚至教师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2.4师资力量的配备现状
据统计,陕西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超编,而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存在缺编现象。专职体育教师在城乡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9.3%和20.7%,乡镇中学体育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另外,中学女体育教师太少,城市中学女教师占23.5%,乡镇中学占15.1%,女教师的比例不太合理。从师资力量来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乡镇中学初级及以下职称者占58.1%,其中22.9%无职称。由于农村经济困难,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困难,农村对教师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
2.5城乡之间体育教育内容的现状
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的好处是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是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日益高涨。然而,有14.9%的城市中学在使用过渡性大纲;同时,仍然有19.0%的乡镇中学使用旧大纲,且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乡镇中学对体育课程改革关心不够,一些体育教师接受培训和进行交流的机会太少,也得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新的资料,这些问题和困难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体育教育差距存在,其主要因素师资力量的配备。即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是造成城乡体育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
3.1.2从城乡之间的体育活动的情况的现状情况来看,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而在体育训练阶段就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体育师资情况、器材配备情况、经费投入,等等。
3.1.3无论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因素来看,城市中学学校体育总体现状要明显好于乡镇中学。
3.2建议
3.2.1摆正体育工作的位置,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
实践证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中小学体育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一所学校要想把体育工作搞好,必须得到校长的支持,否则学校体育工作举步艰难。当前,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评价制度,关心和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在获奖评优、职称晋升、津贴发放上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另外,要消除“等、靠、要”和“唯条件论”的思想,依靠广大体育教师自身努力和勤奋工作,塑造体育教师职业形象,转变人们对体育的偏见,树立体育教师的地位。
3.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教龄短,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要依靠老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他们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不断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担负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任。再次,各级学校应为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3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
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率较低,兼职教师占的比例较大。这是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加强农村兼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培训,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爹校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5-135.
[2]李宏印,等.陕西南部地区中学体育师资与场地设施的现状调衣[J].
[3]张爱梅.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城市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失地农牧民;安置;问题;对策;青海共和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47-02
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征用土地,周边农村变成了城镇。失地农民是在这一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失去了以土地为基础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1 失地农牧民基本情况
近几年,共和县城郊耕地才开始开发利用。恰卜恰镇城北新区建设征地主要以恰卜恰镇的东香卡、西香卡2个村为主,城北新区一期征地162.55 hm2,其中耕地147.13 hm2、林地2.73 hm2、宅基地13.35 hm2、草地9.76 hm2,征地涉及失地农民241户940人,其中完全失地146户553人。城北社区一期拆迁户共计129户478人,其中东香卡村96户346人,西香卡村33户132人。所有被征用的土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青海省关于公布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规定标准进行补偿。征地补偿标准为39.15万元/hm2,并一次性发放,共发放征地补偿款共计5 915.661 2万元。
2 失地农牧民安置现状
根据《共和县恰卜恰镇城北新区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及群众安置实施方案》,失地农民每年按人均180 kg标准发放面粉,人均不足0.02 hm2的按每年100 kg/人标准发放面粉,人均在0.02~0.03 hm2的每年按75 kg/人标准发放面粉,东香卡村、西香卡2个村失地农民口粮已从2011年5月开始发放。根据方案对已拆迁的拆迁户发放房屋补偿款一次性给予2 000元奖励和5 400元过渡费,对于失地的农民,镇政府和民政局正进行入户调查,符合条件的将纳入城市低保。
住房安置方面,签订拆迁协议并完成拆迁工作的东香卡村88户农民,根据本人意愿,分别在城北新区居民小区(造价约1 350元/m2,政府补助645元/m2),2010年恰卜恰镇保障性住房(造价1 500元/m2,政府补助800元/m2),德吉滩居民小区(群众自建,政府补助24 200元)3片进行安置,其中新居民小区45户,保障性住房14户,德吉滩居民小区平房29户。目前,失地农牧民生活经济来源主要靠在县城及周边地区务工为主,就业状况不稳定,失地农民的生存危机感有所增加。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策宣传滞后,造成政府与农民沟通不畅
绝大部分农民不知道征地补偿有关文件规定,在征地工作比较集中的村未设立规范、统一的征地有关政策及标准的宣传牌、宣传栏等。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造成了征地时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不畅,埋下了征地纠纷隐患,造成了征地工作中矛盾较多。
3.2 征地补偿费偏低,补偿金与近郊土地价值脱节过大
政府征收土地是一次性补偿,补偿费不足以补偿农民的损失,补偿费与农民所受的损失难以相提并论。因此,被征地农民的抵触性大,特别是那些种菜技术好或年龄偏大、已习惯依赖土地的农民抵触情绪更强。
3.3 保障措施跟不上,失地农民的危机感增加
征地中的安置补助费不足以维持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而且由于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合作医疗仍存在报销比例偏低等因素,失地农民的生存危机感有所增加。
4 近郊失地农民安置的对策
4.1 完善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失地农民保障工作
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对顺利推动征地工作,维护失地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有关部门认真解决每一个被征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就能产生好的示范效益,更进一步推动征地工作顺利开展。当前,政府要在满足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方面落实具体措施。首先,应制定《被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农业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办法》和《关于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相关制度,通过政府财政、征地受益开发商、村集体和失地农民个人的“四个一点”社会保险参办方案,从就业促进、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落实到具体措施上,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4.2 保障就业,使失地农民重新拥有“可持续性生计”
一是提高就业能力。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状况均较难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建议在这些方面加以引导和培训,如引导其参与职业培训,协调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在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时向失地农民倾斜,增加其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鼓励失地农民拓宽就业渠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1]。二是广开就业渠道。因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农民推向社会竞争就业,对改变生活状态的农民而言显失公平,建议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我国现行失地农民的安置模式主要有货币安置、招工安置、农业安置、划地安置、住房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等几种基本模式[2]。共和县结合实际,可把就地安置、招工安置、投资入股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征用农民土地的新建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置失地农民承接属征地范围内的建设、绿化等工程项目,承接落户单位保洁、保安、维修等工作。三是消除就业障碍。应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发展专业市场型、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等特色市场,积极扶持第三产业,将其作为扩大就业的重大举措[3]。根据就业情况,再加以引导,使社会各界像关心城镇下岗职工那样关心支持失地农民的就业,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4.3 信息公开,保证政府与失地农民信息交流通畅
征地中的许多矛盾纠纷,都与信息沟通不畅相关。由于被征地农民与征地部门之间信息量不对等,农民将对征地政策的不理解转化为对基层征地工作人员及政府的不信任,容易导致对立情绪。因此,要加大对征地有关政策、程序、补偿费标准、集体与个人分成比例等关键信息的宣传力度,力求使征地信息公开,保证征地过程透明及征地程序合法,发放补偿费公正、公平。只有政府与农民在征地信息量上对等,在交流渠道上畅通,才能更好地推动征地工作开展。
4.4 合理安排,有针对性地展开各种培训
组织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必须在深入了解农民就业欲望的基础上,按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也可探索签约式培训[4]。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如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要组织他们学习企业经营及相关法规,引导他们扩大生产,增加投入;对文化程度较高,年龄较轻的农民要多组织技术性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4.5 平等对待,真正使失地农民成为城镇居民
从制度上保证失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平等,让失地农民真正融入城镇生活,需要社会各界平等对待失地农民:一是消除失地农民的就业障碍,努力化解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差别;二是在教育上赋予失地农民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待遇,并在政策上向失地农民有所倾斜;三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使失地农民的生活更有保障。
5 参考文献
[1] 张雁荣,史正保.甘肃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初探[J].发展,2008(10):101-102.
[2] 邱宪黎.城镇化与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发展战略,2014(3):16-17.
城市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师流动;对策思考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体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指标。我国2010至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提出"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等相关内容,将教育公平提高到了至关重要的核心位置。
一、兰州市城乡教师流动现状分析
(一)教师流动呈单向性
目前,城乡教师的流动基本上属于无序的、不对称的单向流动,即从条件一般的学校流向条件较好的学校,从乡村到乡镇,从县镇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中城市。单向流动使农村学校或一般学校陷入了"弱者越弱"的恶性循环。"有些优秀的教师走了,我们当然很寒心,有些学生在知道他们的好老师要走的时候跟老师偷偷写信等方式来挽留,实在留不住的走的时候学生哭得很伤心,有些班级对走后替换的老师很长时间都有抵触情绪,我们校方也很痛心,我们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升学率就靠这些优秀的老师带动的。"一位教导主任接受访谈时无奈地说道。这样不仅造成了大量农村教师的流失,也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剧了教育不公平以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二)城乡教师对推行教师流动制度所持态度不同
调查显示,对于教师定期流动制度,镇区和农村学校的教师持赞成态度的占大多数,远远高于市区学校。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满意度有关,这其中包括了教师当前的月收入,教学工作量和自身专业发展等因素;镇区和农村学校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量超负荷的比例远远高于市区学校,除了工作量超负荷这一因素外,农村学校和市区和镇区学校的教师相比,工资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市区教师向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流动的意愿比较弱,而作为对比,镇区和农村学校的教师向上流动的意愿就比较强烈。
(三)农村学校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
从年龄结构看,所调查的农村学校流失的大多都是一些中青年教师。一位接受访谈的老教师说:"我们学校原来有几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教了几年后感觉实在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跟他们同样毕业在城市当老师的同学早就评上了职称等等,于是就各谋出路,留下我们这些年老的因为家庭在这,加上年纪也大了才愿呆在这。"农村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流失势必造成学校教育质量的两极分化,薄弱学校因得不到师资力量的及时补充而越来越差,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影响。"教师的大量流失使得我们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经过各方面努力抽调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有的学校我们只好请代课教师,有的学校还迟迟开不了学,学生家长怨声载道,而留在学校的教师也人心思动,现在城乡教师差距实在太大,我们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时也没有办法。"访谈中一位教育行政人员如是说。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表示"如果有重新择业的机会,将不再干教师工作。"
(四)学校管理的不到位导致部分教师的不满
管理不善是导致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对于城乡学校的差距教师认为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方式,教育理念,接受信息的渠道,收入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一位被访教师谈到:"不管是不是班主任,有没有带班我们都得坐班,一周五天除了上下班是不能随便离开学校,我们学校上下班都要打卡进行考勤,有时候甚至要出入学校都要校长亲自批条才行,否则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教师职称评定机制也不合理,重点学校的教师职称晋升的机会就要比一般校、普通校的教师要多得多,这样,水平相当的教师之间在进行比较的时候自然会由于在职称评定上差距太大而造成教师的心态不平衡,职称评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教师的流动。
二、城乡教师流动的对策与思考
为使城乡教师流动回归合理有序的轨道,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的理念,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对策思考。
(一)加快教师流动政策与制度建设,规范有序推进中小学教师流动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想使教师流动合理化,就要加强人才流动的政策法规建设,完善相关配套的制度体系,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良好市场环境。相关法律与制度的缺失会导致教师流动的无序,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损失,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比如中国需要一部《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流动教师权益保障法》等,以法律形式做出明确而细化的规定,恐怕要好于具有政策性导向的"支农、支教"活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定期性、人才流动范围,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二)转变观念,做好宣传工作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首先要解决流动的认知,使教师认识到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义务教育师资队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要树立基础教育整体发展观,重视师资的合理布局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应借助各种媒体的舆论作用,让全社会都关注、理解并支持教师流动问题。使教师能够理解教师流动制度的意义,以及自身在轮岗制度中应负有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消除流动顾虑,使健康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尽快建立起来。
(三)推进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地区间、校际间教师待遇的差别以及由于教育投入不足产生的区域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目前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强化政府行为,通过政府调控,建立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保障机制,确保薄弱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其次,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投入。实行同工同筹制度,缩小城乡师资的收入差距,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为在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供相应津贴。加大对农村教师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补贴,为城乡教师流动奠定经济基础。
(四)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需要是一个人产生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一种主要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的行动积极性的原动力,有需要才有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因此教师的合理需要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并使教师需要的满足成为一种激励因素。无论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管理者,都要从制度,资金支持等方面拓展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和观摩的机会。其次,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和荣誉称号来体现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尊重和承认,为教师热心本职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要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专业发展的氛围,注重其潜力的挖掘,建立多元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建国.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创建的制度阻力探析[J].中国教育报,2008.(4).
[2]陈坚,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3]刘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文化解读[J].中国教师,2005,(11).
[4]汪丞.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促进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一种思路[J],中国教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