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感悟

劳动实践感悟范文1

为顺利开展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工作,使企业及主管部门在检查、处理问题时有章可循,特对大检查中发现的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关于减人不减工资问题

挂钩企业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的原则不变。具体处理意见如下:

1.企业安排富余人员去企业主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工作,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但是企业的某个部门或单位成建制划归企业主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应核减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总额并相应核减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工资基数及合理调整效益基数。

2.企业联营或产品扩散以后,本企业派出职工(包括技术骨干)到联营企业支援工作,工资可由受援企业支付,从受援企业挂钩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列支。派出企业要求核减效益基数的,相应核减工资基数和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基数。派出企业不要求核减效益基数的,可以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3.企业多余人员在企业间(含企业与所属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间)开展劳务性输入输出,输入企业应按双方合同或有关规定向输出企业支付劳务费,其中用于支付劳务人员工资性收入的部分,应从输入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输出企业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4.企业挂钩后,自行将内部某个部门、单位划出挂钩范围,从收入中另行发放工资的,应从企业工资总额中核减划出人员的工资总额和相应核减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基数,并合理核减效益基数。不得将由于划出这些人员而少发的工资总额,作为“空额”用于其他职工,已用于其他职工的,要纠正,并从过去的结余或今后的工资总额中扣减。企业无权自行改变挂钩范围。因情况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挂钩范围的,必须报原批准挂钩的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并相应调整工资总额基数、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和效益基数。

5.企业的一部分人员、设备划归“三资”企业,应调整工资总额基数、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效益基数。如企业效益基数不变,则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不核减工资总额基数。

6.企业使用计划外用工,其工资经核入挂钩工资基数的,因企业减少或不再使用计划外用工,如计划外用工的工作由企业职工承担,则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如计划外用工的工作由企业外人员承担,企业从成本、费用中支付加工费、劳务费的,必须核减工资总额基数和计征工资调节税基数。

二、计划外用工、临时工工资列支及离、退休人员补差工资列支问题

1.计划外用工、临时工工资支出,必须按京劳资发字(1988)468号文件规定执行。即:“挂钩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内的计划内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的工资性支出,均应由挂钩工资基数内列支,不得再列入其他费用或成本”。根据这一规定精神,凡在核定挂钩工资基数时已把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核入工资基数,而企业又将这部分人员工资列入成本费用的,要予以纠正。已列支的工资要从企业成本中冲出,现由企业工资基金结余、奖励基金结余列支,要相应调整计算所得税、工资调节税、能源基金、预算调节基金的基数,结余不足的,在下一年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

2.企业挂钩时没有使用计划外用工和临时工,后因生产需要报经市劳动局、市计委批准使用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并办理了录用手续的,可按批准使用人数(实际使用数小于批准使用的按实际使用数)一次性核增企业挂钩工资基数,同时相应核增计征工资调节税的工资基数和效益基数;未经批准使用的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其工资一律在挂钩工资总额中列支,不核增工资总额基数。

3.企业在挂钩前已经使用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因漏报未核入挂钩工资基数,目前企业生产又需要继续使用的,应按实际需要,从严控制的原则,由区、县、局、总公司向市统计局行文申述漏报原因及处理意见并办理补报手续经市劳动局批准使用人数后,一次性核增挂钩工资基数由市税务局相应核增计征工资调节税的工资基数,这些人员的工资也必须从挂钩工资中列支,不得从成本或费用中列支。

4.企业原则上不得将正式职工与企业所属劳动服务公司、第三产业等企业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混岗生产。已混岗生产的企业所属集体企业职工、临时工、计划外用工工资必须从挂钩工资总额列支。

5.企业原则上不得聘用离、退休人员从事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确因生产需要而聘用的,其工资补差应从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不得另外在成本或费用中列支。但在统计上不计入工资总额项目之中。

三、超过两个基数,一个比例多提工资问题和从其他渠道列支工资问题

1.企业必须严格按挂钩办法的规定提取工资。企业改变税种,不能从财政退税额中再提工资,已多提的工资应从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核减;多提部分已核入下年挂钩工资基数的,应核减挂钩工资总额基数。

2.实行销售合格产品全额计件办法的企业,未按销售额计提工资,而按生产额计提并多提了工资的,应从成本中冲减,并相应核减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数额,结余不足以核减的,由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中核减。

3.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后,局、总公司应对企业的辅助考核指标认真考核。企业辅助考核指标未完成,应扣而未扣的工资数额,必须从奖励基金结余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扣除,结余额不足以扣除的,由下一年度工资总额中扣除。

4.企业应在挂钩工资以内支出的工资项目必须在挂钩工资内支出。已在挂钩工资以外从其他渠道列支的工资总额,应从历年奖励基金和工资基金结余中扣除,结余额不足以扣除的,由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中扣除,并按规定补交工资调节税。

四、工资基金管理中的问题

1.漏税问题

凡经税务部门核实应补税的企业,均应照章补税。

2.统计工作失误,漏报工资总额问题。

职工人数、工资的统计范围应严格遵守国家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各工资构成项目指标的统计均应以报告期实际发放数额为准。凡因统计工作失误而漏报工资数额一律不再补报。企业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杜绝漏报、错报现象。

3.未严格按规定使用《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问题。

各级劳动部门,银行和企业应严格按规定使用《工资基金管理手册》。企业支取的工资超过《手册》中核定的数额。但没有超过应提挂钩工资总额的,上级主管部门应予批评。各单位向银行提取工资性现金时,必须携带《工资基金管理手册》。银行必须按规定手续验册支付,对于发薪日时间紧,业务量集中的矛盾,可采取事先预约办好审核手续的做法,坚决杜绝“事后补办”的现象。开户银行应加强审核,支付给企业的工资,严格控制在上级在工资手册中核定的数额之内,超过核定数额的,坚决拒付。

劳动实践感悟范文2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乡土特色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往往内容空洞、语言平淡。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人、事、物熟视无睹,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如何让农村孩子作文写出乡土特色?作文教学中,应巧借农村生活之“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描绘自然风光,在细节比拼中学会观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农村有着广阔的田野、错落的村舍,有秀丽的山水,生长着各式的果蔬。随着农时变化,便形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四季美卷。描绘农村美丽图景,是农村作文写作的首选题材。

1.布置习作任务

进行写景类习作时,有很多学生会立刻回想起曾经的旅游经历,作文往往画面模糊,内容空洞。因此需事先拟定有针对性的话题,要求具体,如“我家的麦田”“门前的小溪”“家乡的那条河”等,宽泛自由的话题如“家前屋后”“菜园里的……”“……的早晨”“那一片……”等,以此把学生的知觉和感觉严密组织起来,指向和集中于要观察的景物。

2.激发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近距离郊游、踏青,教师实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观察兴趣。回教室后开展多种活动,如“比一比”,看谁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更细致;“辩一辩”,怎样进行景物描写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在比拼和思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3.养成观察习惯

鼓励学生写“观察笔记”,随时记录观察所得,方便日后进行整理和总结。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就能不自觉地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观察得越仔细,写得就越多,也越会有写作的欲望。

二、展示风土人情,在思维碰撞中懂得感悟

农村的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农村的风俗更加传统、更加丰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也在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习作时,如果能把握住它们的精髓,自然能使文章的主题提升层次。

1.确定主题,展开调查

首先让学生明确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农村仍保持的很多城市己经遗忘的风俗,乡村的辉煌历史,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等。

逢年过节,组织了解民俗,如大年三十晚的“守岁、接财神”,年初一的“穿新衣、拜年”,还有清明、端五、七月半的“鬼节”等。可以了解家乡的过去、如今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村中的古桥、古树、古建筑等人文景观的渊源,收集民间传说、优良传统等。

主题确定后,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梳理家乡的习俗,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习俗或人文景观,进行深入调查,记录下相关故事及寓意等。

2.交流讨论,感悟深义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为了扩大民俗风情对学生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相关民俗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结合时节,举办有关风土人情的故事会,如“我眼中的除夕”、“又到端午”、“何时的月亮最圆?”等,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生活中的故事与同学分享,丰富每个学生的体验;针对民风,召开民风发展趋势辩论会,如“明天你还会包粽子吗?”“土灶台真的该退役了?”“月饼还有中秋味吗?”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农村的认识,丰富写作内容。

三、再现生产劳动,在生活实践中丰富体验

“实践出真知。”要想写出乡土味十足的作文,必须要亲自投身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如今农村的孩子也缺乏劳动体验,写作时便无法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把播种浇水、喷药治虫、收割庄稼等生产劳动,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他们定能在火热的劳动场景中长见识、增才干。

1.感受场景,激发动机

带领学生欣赏以农村生产劳动为题材的画作,如凡高的《种土豆的人》、《两个挖地的农民》、《播种者》、《捆麦秸者》、《劳作中的休息》等,揣摩其中的人物感受。或利用课内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实地观看劳动场景,如插秧季节,将孩子们带至田头,让他们真切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劳动的是你,会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亲身体验的欲望和动机。

2.集体劳动,初尝滋味

实践活动中,若不加以指导,学生往往带有盲目性,难以抓住对写作有用的信息。因此教师必须提前明确活动的方式、途径、目的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如:学习植树,先跟着老师做,边做边问不同树的种植方法、过程。学生掌握了植树的要领,文章也会变得有血有肉。

3.自主实践,写出个性

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一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时也用作文课时间。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选择乐意参与的生产劳动,如插秧、锄草、晒谷等。亲身经历后,每一个劳动场景都让他们历历在目,深有感触。习作时或是写劳动趣事,或是反映劳动艰辛,或是写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劳动实践感悟范文3

走进自然,感悟自然,以托物言志见精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是最富于变化万千的。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河流山川、花鸟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这一切的个体皆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本色、彰显自己的生命,才造就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与鬼斧神工。这与学生的作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鲜活有个性方能打动人。

大自然鲜活的个性需要我们零距离地去接触、去感悟,去挖掘其中无穷无尽的最新鲜的作文素材,用心去揣摩、思考、感应,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将其中所蕴藏的情感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是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水的柔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山的诡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春花出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荷花争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草的顽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木的萧瑟。正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大自然从不欺骗人类,因而来自大自然的情感总是真实而朴质,真切而动人。只要我们走进自然,留意观察、感悟,与山水为友,与花草为伴,以此为契机,寻找作文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并能巧妙地借助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某种特点、情态与人的某种情感,或者社会的某种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寄予人的情怀,表现人的思想,或者针砭时弊,或者褒扬真善,或托物言志,或以物喻人,或借物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属性只要做到了然于心,就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从中而来。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高中生在三点一线的校园里,学业又繁重,语文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园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明代学者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声,觉耳中别有所不同。”更何况校园里有花草虫鱼、鸟语花香,有的还有假山池沼、亭榭楼台。春天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夏季骄阳似火,绿树成荫;秋天金风送爽,玉露生寒;冬季腊梅盛开,寒风凛冽。这与校外的大自然其实也没有多少两样,我们何必舍近求远?“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更容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此说。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带领他们感悟校园一草一木,“静观万物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了解掌握这些自然事物的时令属性,其中的春华秋实,天寒地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随时留心观察、记录,然后从横对比、交流讨论,寻找契机,让草木说话,让山水表情,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为一,由表及里,披情为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其主动探讨的积极性,发挥其群体智慧,又能积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活素材,避免作文矫揉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高品位高人格。其次要走进课堂内外,引领学生学好学透语文课内外的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名篇。许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名篇都是名家们感悟自然精心奉献给人类的精神食粮,学好它们是我们直接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名篇无不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味之,品鉴之,品悟之,只要了然于心,作文能不信手拈来流光溢彩?

融入社会,感悟社会,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因而优秀的学生作文必须跟上社会的脉搏,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学生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取材社会。

首先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高中生学习任务虽然繁重,但一定的劳动实践是必要的,那是为人之根本。在学校做值日生、劳动课劳动;放假在家,正是农忙或春种时节,教师与家长联系安排一定量的田间劳动,其间产生的种种苦辣、愉悦,都是自己劳动直接感受得到的,是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铭心的。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就会珍惜劳动的成果,珍惜学习的机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磨练了身心,磨难凝成了财富。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会情动而辞发,其间流露的情感自然是真实感人的充满泥土味的气息,纯朴而久远。

其次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可选在学校放假之前,利用主题班会课调研,选定调查报告的主题内容要适合、调查对象要清楚、操作程序要简便、分工事项要明确、时间安排要紧凑,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走进农村和城市,学会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收假回来要按时上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并定时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报告会,讨论与交流心得体会。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阅历,而且能资源共享,拓宽作文素材,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一组学生负责收集春节的对联,光在县城区就收上来近几千条,整理、归类、查找资料,讨论、整合之后,他们撰写了《从对联看大化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因材料翔实,观点新颖,论证充分,行文有序而深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再次就是利用媒体网络,了解国内外大事。现在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高中生绝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国内各行风情,世界风云变幻,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作文材料。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统筹安排,每周由教师引出一个或几个话题,利用每周两节信息课和每周放假时间上网查找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我们学校装置了一台大型的屏幕,每天中午放学后都播放当天时事要闻,下午学后播放一些专题片,或于丹讲《孔子》,或傅佩荣讲《孟子》,或易中天讲《三国》,或王立群讲《史记》,要按时组织学生观看,聆听专家解读国学经典,陶冶情操,营养心灵,丰富知识。亦可以早读或晚读轮流读报,对热点新闻可让学生讨论,增长知识,增长见解。借助凡可以利用到的媒体网络来帮助学生或了解当今时事要闻,或学习经典,并能根据新闻特点做一些比较或新闻调查。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地震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的7点3级地震,同在地震面前,我们人类既有英勇顽强,又有不知所措。有大勇又有大悲,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这些新闻背后的信息,将新闻信息分点分条,引向纵深,凝练成新颖的作文素材,这既能提升我们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能树立他们远大的社会责任感。在拥有了这些素材的同时,既在写作上寻找突破口,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又不断更新这些素材,使这些“源头活水”永远前沿而新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作文新天地,这样一来作文还能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打不上时代的烙印吗?

自修内省,自我提升,情动于衷发于外。

我们向来主张学生作文“我手写我心”,学生内心真实了,作文方真实,内心浮躁了,作文也会浮躁,没有体验,就会“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试想一个内心富有的学生,他的作文能不真实丰富?如果说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是让学生外在接近生活、体验人生,让他们的写作真实感人,那么自修内省就是让学生内在感悟生活,自我提升,让他们的写作深刻丰富。那如何让学生内心真实丰富呢?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内心生活富有的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行为的种子。鲁班被带齿的野草叶子划破手指,联想生智,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苦苦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殊不知那笔尖流出的血和泪则是真情的写照,我思故我行。学生能自觉将获取的素材,比如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非曲直、生老病死等等这些自然景观、人迁现象,在教师引导下细心观察、体会、讨论、思考,思到深处,知微见著。情动于衷就自然会发之于外,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语言旨意都做到胸有成竹,流出笔尖的将是有深度、力度,洋溢着浓厚的思辨性与哲理性的作文。三思而行,这是学生获得真知灼见的行为方式,是真实成熟的体现,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常伴学生左右,成为他们固定的学习的常态,充实内心,受益终生。因为学生学会了思考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做一个纯粹的人,会坚强、自信、有为,他们的生活因学会思考而丰富多彩,从而实现写好文提升到做好人的转变。

劳动实践感悟范文4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既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基本体现,同时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作文却有着畏惧心理或者厌烦情绪,“作文难”是他们的普遍心声。另外从教师的角度讲,很多教师也都认为作为教学无从下手、收效甚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进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采取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实践经历,让他们记录自己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作文水平,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作文 教学 策略 经验

一、首先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入手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往往是作为一项学习任务进行布置的,而学习任务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写作自主性与积极性不能得到实现,也就造成写作不能有效的进行,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入手,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明确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在他们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作文教学的引导,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

童话故事是中小学时期学生喜欢的一个文体,所以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想像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二、其次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践经历入手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项目,也是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项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不同的实践经历以及不同的基础能力,在面对相同的事件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与体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式的作业布置。

比如在写作的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多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者感想,只有亲身经历的学生的感知才更为丰富,写作起来也就更容易上手。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真情实感的内容,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进行“编造”,“假大空”横行,这在中小学时期的作文训练中的要不得的,要指导学生进行及时的改正。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新的作文体系。而不是将学生的写作模式封死,抹杀他们的创造性。比如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电视或者童话小说的内容来进行内容的改编以及续写,拓展他们的写作内容,给他们更多的创造空间。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三、再次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生活是作文内容的源泉,同时生活实践也是学生作文写作的最终归宿。作文归根结底是一项语文技能,也是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来引导他们的作文写作,使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一面,进而激发他们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四、最后作文教学也要做好科学的评价工作

教师的作文评价对于学生的作文既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启发,是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的一个态度。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简单的一个“阅”字将学生打发。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的主角,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我们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学习,就会促进他们的不断进步,实现他们作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感悟范文5

1.留心观察生活

留心观察生活是成就习作本领的第一关。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周围事物往往熟视无睹,而等到写作文时又没东西可写,对此,教师要着力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让学生观察什么呢?① 观察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比如说校园生活,通过留心观察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课后文体活动和校园环境等,学生会发现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② 观察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像万花筒,五光十色。学生不仅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情,而且还要观察当地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这样才能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2.亲身体验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既是他人生的财富,也是他习作的宝贵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把看似平常的生活变成有意义的生活呢?我认为,需要学生对生活抱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① 积极参与校园生活。如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文体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② 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如家务劳动、邻里交往、上街购物、探亲访友、休闲娱乐等,从中学会劳动,学会与人打交道。③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到福利院、敬老院、医院等地方去探望需要帮助的人,学会帮助他人。④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等形式,接触各种工作岗位的人,让学生亲身去感受社会的发展和人间的冷暖。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精彩。

3.品味感悟生活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如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品味和感悟生活呢?我认为,教师可在课堂上搭建一些平台,让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精彩内容拿出来分享。展示平台的形式主要有:① 多媒体展示。教师可以收集各种适合学生学习和了解的社会信息,将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开拓视野,感悟和品味多姿多彩的生活。② 课前3分钟演讲。教师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每次语文课前让一名学生用3分钟时间上台演讲,演讲的形式不限。学生要做好这3分钟演讲可不容易,平时要经常看书、看报,了解各种时事新闻;上台时还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收集来的资料,谈出自己的感悟。轮流上台,能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大家把自己有感悟的内容拿出来分享,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在交流中感悟了生活,开阔了眼界。

4.练笔描绘生活

通过留心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和品味感悟生活,学生心中已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思想情感,此时再拿笔来描绘生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对小学生来说,在他们刚开始练习作文时,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谋篇构段的技巧,只需要让他们回忆课文,进行简单的模仿即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领悟作文的章法技巧。另外,在写作内容上,也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限制,让他们把自己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向往和追求,把参加各种活动的感悟和体验写出来即可。让学生对作文有了一定的感悟后,教师再进行写作上的具体指导。对于写得不错的学生作文,教师可以把它们推荐到班级的学习园地、学校的广播站等地方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同学学习和欣赏,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劳动实践感悟范文6

[关键词]高中音乐 ;互动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更强调教与学的互动统一,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共同进步、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促进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有效提升高中音乐教学质效。

一、注重音乐情境中互动

高中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音乐专业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养成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主音乐欣赏能力。如在欣赏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狮子》时,教师可在大屏幕上用艺术体写出狮子二字,看到这两字后,学生的脑海中顿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狮子形象、神态——慈祥的、威武的、凶猛的……教师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作品的节奏变化,乐器演奏表现的音色、音区,然后想象下此时狮子的形象是什么?它在做什么?并鼓励学生扮演成狮子,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律动,实现感官刺激到情感体验的飞跃。在初步理解作品后,教师接着帮助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规律,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在这首曲子中当“主旋律:6333|4323|176712|7-|”一出现时,聆听者仿佛能从互动教学在高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钱晓慧音乐的节拍和大提琴的低沉、浑厚的音乐中,可感受到狮子威武、雄壮地走出来的形象;从低音区半音阶的快速弹奏中,似乎听到了森林之王的吼叫。再结合音乐作品的狂欢两字,想象狮子的行为表现,当旋律6333一出现时,就可感受到狮子是在跳舞,而吼叫声就转换想象为歌唱,作品中××××的节奏逼真展现了狮子在兴奋地抖动头上的长毛。从而将作品的欣赏水平引向了更高层次,掌握了音乐作品欣赏规律,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欣赏素质。

二、重视师、生、文本间互动

音乐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来实现的。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多想多问多说,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音乐欣赏中,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养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思维特征。如在欣赏看图式标题的音乐作品《百鸟朝凤》、情节性强的音乐作品《龟兔赛跑》、情感体验式的音乐作品《二泉映月》等时,教师应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对话交流,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品的表现技巧,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还有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体验音乐,让学生通过眼、脑、手、耳等多种器官来感受作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对作品的理解深度。这种互动、平等、尊重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音乐教学转换为形象、有趣的情感体验活动。既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