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短期支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短期支教范文1
关键词:短期支教;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13-02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很多高等院校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号召,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实施支教活动,扶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短期支教活动具有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课外发挥其自身知识优势,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发展,因此近年来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投身到支教活动中。但短期支教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遭到诸多诟病,短期支教的志愿者大多来自高校学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缺少社会阅历,支教组织团体在招募、选拔、培训、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大学生短期支教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短期支教组织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使得短期支教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快速发展的短期支教活动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引起媒体的关注和学者的思考。
一、短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严格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志愿者招聘是各支教社团获取所需合格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有效招聘是一个双赢过程,无论对于支教社团还是志愿者都有积极意义,因而建立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各支教社团却缺乏志愿者招募制度,对志愿者的选拔没有一个严格的筛选测评过程,基本上都是宽口径录用,志愿者队伍也是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欠佳,没有仔细了解短期支教的本质,也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根本不能胜任短期支教工作。尤其对大学生社团来说,学校希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受熏陶,因此前期招募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短期支教一般都直接来自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群体,他们空余时间较多,热情度较高,但由于他们年轻,缺乏教学技巧和经验,从而使支教的效果并不乐观。而选拔志愿者的组织者在招募过程中,对于支教者的教学经验、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等考察并不严格,没有建立完善的招募选拔制度。事实上,多数支教团队自身对于人员招募测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也十分匮乏,因此很难有效招募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团队。
2.缺乏系统有效的志愿者培训制度。培训是给志愿者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正确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通过有效培训,可以使志愿者岗位技能大幅提高,并向志愿者传送短期支教的本质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使志愿者真正成为一支高素质的短期支教团队。然而目前部分大学生支教前只接受了简单的培训,没有经过系统有效的培训。大学生缺乏对支教当地的认识,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风俗、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了解甚少。同时,部分支教大学生专业技能不强,教学方法不当,这些体现出培训工作的缺失。调查显示,大部分支教团队在支教前期准备往往不足半月,支教地点变更快,有80%的团队每年更换支教地点;支教内容临时决定,65%的团队采用边教边备课形式。部分支教团队对于支教前的技能培训仅仅限于“学长学姐指点和评价”,而所谓“学长学姐”的经验来源即是该支教团队前几批支教者去山区支教后获得的经验,没有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教授,而是粗放式的经验教育。由此可见,部分支教组织对于志愿者的培训等支教前的准备并不充足,尚需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3.缺乏合理有效的志愿者考核制度。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是维持组织健康良好运转的保证,但目前大多数短期支教团队都缺乏这一点。据笔者采访得知,目前多数支教团队的制度十分简单,支教组织一般主要负责支教团队人员的组织安排和被支教点的选择,其他方面的管理大多都交给各支教点志愿者负责人来做,基本上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支教组织和学校社团只重视前期活动的宣传和组织,活动结束后只是在校内报刊或学校公共场所张贴一些活动照片和报道,缺少对支教活动的实际效果评价,缺少对大学生支教的跟踪评估,无法及时解决支教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对大学生支教进行及时的改善和调整。由于机制的不健全,对于支教者完成工作的情况并没有实际考核评估,也缺乏相应的激励,使得支教者的工作没有及时得到组织上的认可和鼓励,影响到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基于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短期支教对策分析
短期支教活动中的人员安排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志愿者的质量和有效管理决定着短期支教活动的成败。因此,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能够为短期支教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促使短期支教活动更好地开展。
1.建立有效的支教志愿者胜任素质模型。对于支教团队来说,招募志愿者是支教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了高素质的志愿者,才能保证支教活动的有序进行。胜任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研究显示基于胜任素质的招聘能够吸引更多具有优秀素质和能力的招聘者,使招聘过程更加有效,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首先支教组织机构选拔志愿者时要对组织发展战略、岗位工作职责、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高绩效志愿者的绩效标准;其次支教组织机构对高绩效志愿者进行分析和比较后,以志愿者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和动机为基础建立初步的胜任素质模型。最后对建立的志愿者胜任素质模型进行验证,将此模型应用到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以保证能够招募到合适的人选进行支教工作。
2.建立有效的支教志愿者岗前培训和评估机制。在短期支教活动中,高质量的岗前培训能够大大提高支教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在对支教者的培训中,有以下三点必须考虑到:①志愿者心理建设。短期支教所选择的支教点大多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长期生活在都市的志愿者们对于山区的硬件设施、艰苦的生活环境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以确定自己能否适应当地的艰苦环境,是否适合志愿者这项工作。②志愿者教学技能培训。短期支教的志愿者们将要承担的是“教师”这一项工作,因此支教团队需要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来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教学知识的培训,让志愿者了解教师这项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与学生的沟通技巧、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③志愿者教学内容培训。短期支教者能够教授的课本知识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带给被支教地学生的更多是外面世界的精彩,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个人习惯等都需要对志愿者加以培训,同时还需要对志愿者培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等内容。同时,在充分做好岗前培训之后构建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也尤为重要,培训效果评估是通过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以提高培训质量的过程。对支教团队来说既可以检查志愿者培训效果的实际情况,又可以为支教活动把关,只有培训考核合格的志愿者才能加入到支教活动中去,这是对被支教学校和学生负责,保证支教活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认知、技能、态度和动机几个层面进行评估。首先了解支教者在培训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样的知识技能,通过让志愿者写培训心得等方式来进行考量。第二考察志愿者的技能成果,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说课。让志愿者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志愿者和组织成员,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三在培训过程中观察了解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动机、态度和思想状态,以确定志愿者是否真的适合这项工作。
3.建立有效的支教志愿者考核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支教志愿者考核评估制度,是支教组织机构和学校对志愿者评优表彰工作的基础,既能使志愿者支教考核工作标准一致化,管理统一化;又能充分提高大学生对支教的认同感,调动他们参与积极性,有利于传播支教精神,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短期支教的组织和开展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大学生志愿者是支教活动的主力军,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短期支教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缺陷,特别是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各种支教活动、支援西部活动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短期支教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也将不断发展完善,为短期支教活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志愿者支教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4).
[2]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5).
[3]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6).
[4]楼俊君.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27).
[5]黄炳超.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大学生短期支教范文2
【关键词】支教;大学生;成果;问题;对策
随着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的深入,近年来的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倾向于支教的比例开始攀升。仅苏州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就有10个支教团队奔赴祖国各地。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对于暑期支教的重视,也折射出这种方式在实践课题中的受欢迎程度之高。简单以大学生支教的组织程度,支教时间的长短为标准,可把大学生支教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其中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短期支教活动,此类支教有一定的组织性,支教的时间、地点一般是固定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显然属于短期支教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至今日,支教活动开展的作用和意义在各种运作模式和环境下仍是良莠不齐的,面临的困难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学技巧、教学计划的缺乏、安全保障不足、缺乏体系保障等仍然制约着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发展。虽然同属于短期支教,针对大学生暑期支教这一模式的相关文献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成效和现存问题进行调研,旨在深入分析暑期支教实践,为完善大学生暑期支教模式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取得的成果
暑假,当代大学生尽自己所能把知识文化带到农村,这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负社会责任的重视,同时也是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以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暑期支教调研在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可以把知识与实践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暑期支教实践对大学生自身、当地教育系统、当地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对于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身处大都市的大学生来讲,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支教地区艰苦的环境,在支教地区的生活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建设农村的热情。大学生支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服务农村的理想,为建设农村贡献力量,同时解决部分大学就业问题。
同时,到贫困地区生活一段时间,体会生活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砥砺自己的品格。同时,团体行动有利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通过实地跟踪调查苏州大学的两支支教团队,笔者了解到,志愿者们都深刻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不易,深深领悟到“有些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回忆却是一辈子的。支教是苦的,回忆却是甜的。”
2.对于支教地区的学生的影响
不同于城市里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孩子假期生活比较单调,大多数学生整日在村内外游荡,或者看看电视,很少有自己的假期生活。调查中,许多小学校长和家长表示,十分欢迎支教队伍的到来,暑假既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学习新知识。不然,很多学生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并无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性的教育,课程单一,模式固定化,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补充他们在课堂上缺失的内容,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上属于知识分子形象,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考上大学意味着一生的改变,其意义非同寻常。大学生的榜样力量有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3.对于支教地区、学校的影响
大学生暑期支教团队的到来对于当地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就是提升学生的素质。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拓展他们的眼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可以基本实现提升部分学生的素质的目标。这些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功不可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提升升学率贡献力量。
而伴随着大学生暑期支教团队的一般都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这部分资金一般会用来为学校增添教具等硬件设施方面。在贫困地区,不仅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也是比较落后的。而大学生支教团队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的沟通,可以逐步改变部分落后的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存在的问题
据人民网一项关于大学生暑期实践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表示认同;而有3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与想象中是有差距的;认为社会与预想中完全一致的只有12%。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类似于“自发行动”,缺少系统性与体制性保障。
1.支教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
据笔者调查了解,对于大多数支教团队来讲,他们的成员都不完全是,甚至大部分都不是师范专业学生。作为非师范类本科在读学生,支教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组织和控制能力欠缺,往往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进度,甚至会出现各种教学失误,影响极其严重。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由于支教成员的知识体系、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欠妥,广泛存在安排课程过满、过多的现象。区别于普通的教学模式,暑期支教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在课程设置、内容修订、教学理念上都有所不同。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贪多嚼不烂”的现象。
3.教学时间短暂,影响教学效果
大学生暑期支教仅仅利用短暂的暑假时间,少则五六天,多则一个月。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由于对新事物天然的好奇心,固然喜欢大学生支教团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但是支教结束,学生还要再去适应以前的教学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中国日报》2011年8月23日《“败走”深村大学生支教模式新探索》一文认为:大学生暑期支教本可以把一些好的思想和理念带到山区,可这样做的结果是,你花20天的时间养成了孩子自由、自主,我却需要开学后再花两个月时间把他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教给我们增添了许多麻烦。
4.支教双方的安全性无法保障
对于支教大学生来说,支教地点往往离家较远,需要跋山涉水到贫困地区居住。这中间的交通安全、住宿安全等都没有制度和体系上的保障。夏季的高温、汛期,山里的野兽、泥石流等各种安全隐患成为支教团队不得不面临的客观问题。
调查中,也有部分成熟的团队为队员购买了保险,这一定程度上为活动保驾护航。以苏州大学为例,学校集体为全体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两万多名大学生购买了保险,要求不得“上山下水”。尽管如此,几乎每年的暑期支教活动都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的安全问题。
三、大学生暑期支教问题的对策
短期支教因时间要求较为灵活,更适于在校学生参与,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面对诸如教学技巧、教学计划的缺乏,教学内容不连贯等问题,支教组织者应采取对策,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使“支教”实现其所设想的社会效益。
1.完善支教组织架构与保障体系
一个成熟的支教团队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保障团队的顺利运转。支教组织者应形成自己的组织架构、支教的体系和自己的独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并使之贯彻到每一年的支教活动中。
组织者应严格按照选拔标准选拔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所支教的中小学校的沟通,配合学校的常规计划制定以学期或学年为期限的支教教学计划,让支教大学生每次都能做到“有的放矢”,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在支教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记录在案,互相讨论经验得失,记录成册,为下一次支教活动提供经验积累,以提高教学质量,避免重复错误的产生。以此保障教育理念的延续性。
2.改变教学目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传统的大学生支教仅仅是学生正常教学的补充,但却要含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实质利益也不长久,应改变这种传统思维,教会当地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将课堂延伸至课下,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理念的贯彻,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平时的学习。
为了克服时间短,不连续等问题,可以协商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这样有利于延长支教时间,实现长期合作,形成熟的合作模式。2011年苏州大学推行“惠寒精神”以来,已经在暑期与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联系,挂牌“惠寒小学”,为支教拓展了许多合作空间,值得推广借鉴。
3.集约支教时间,完善安全保障体制
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应尽量节约时间,压缩支教的时间成本。时间越久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就越多,成员的安全意识也会有所下降。同时建立相关的安全保障体制,例如成员的各种安全保险的购买,成员活动条例的制定、课堂操作标准等都应该纳入到安全保障体制内。
2006年8月,新疆就启动实施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的大学生到基层学校实习支教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习支教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实习支教师生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研究制定了《大学生实习支教安全管理职责》,值得参考。
4.沟通社会与贫困地区,取得社会支持
调查发现,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教团队到底能给当地带来什么是很多团队出发前考虑的问题。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化作持续帮助也是团队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一个支教团队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学生支教团队自身的经费都很难解决。为此,支教团队要做的应该是沟通贫困地区与社会的桥梁,将社会上的资金吸引过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服务。
事实上,很多支教团队已经在沟通社会方面做出努力。以作为全国十所连续十年参加西部支教服务的高校中山大学为例,该校支教团累计工作超过11.44万小时,为服务地捐资捐物逾100万元,资助、奖励西部贫困学生超过5000人次。
近些年,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在中国广泛存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支教大学生在支教态度及认识上的缺陷,因而支教效果并不显著。大学生暑期支教效果的提升,需要支教的组织者、支教大学生、接受支教援助的中小学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暑期支教质量的提升也最终会使三方共同受益。而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给予大学生暑期支教以制度和机制的保障,规范并强化大学生暑期支教行为当时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
事实上,少数支教团队已经在学校层面实现制度保障,将组织程序规范化、课堂教育正规化、心音社会资金、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对当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将形成一股持续发展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子龙.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支教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0(06).
[2]兰善清.支教:变思路、重创新、求质量[J].中小学管理,2006(l):16.
[3]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务,2010(3).
[4]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5]楼俊君.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思考[J].高校讲坛,2010(27).
[6]李昕怡.西部计划志愿者职业发展规划调研[J].经营管理者,2010(08).
作者简介:
大学生短期支教范文3
【关键词】暑期支教 英语教学 反思
一、支教简介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一腔热血,抱负满怀。在校园内林林总总的社团中,看到“支教”二字总能让我们精神振奋。我们总想要进入暑期支教的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但是我们真的对支教有所了解吗?支教到底是什么呢?
支教就是非教师职业者(大学生或者非教师行业的工作
者),一般是到偏远落后地区支援教育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支援教育者没有任何报酬,甚至需要自己负担一定费用的公益活动。广义的支教定义是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培养当地师资力量。狭义的支教定义是去到实地的支教行为。
二、暑期支教利弊分析
凡事都有两面性,大学生暑期支教也是如此。我们在看到他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带来的弊端,并想办法解决产生的问题甚至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来防止问题的发生。
1.大学生短期支教之“利”。
(1)开阔受教学生视野,为留守儿童带去不一样的温暖。青海加汝尔村经济落后,地区闭塞偏远,大量青壮年人群外出务工,多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孩子们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接受的思想教育及生活方式都比较古板陈旧。我们去此处支教,能够为受教学生带去新的思想和事物。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课程能让孩子们提前体会到新课改下的教育魅力。支教老师对孩子学习、生活和情感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不一样的温暖,并为孩子们平淡无奇的生活注入新鲜感。
(2)为支教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支教老师利用有限的教学水平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带去的笔记本电脑,认真准备的讲课所用的教学素材,完全不一样的教育风格及课程,这一切不仅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对学习有了新的体会,也对当地的老师及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和当地老师之间的交流也为当地老师以后的教学带来新的启发和思想。
2.大学生短期支教之“弊”。
(1)支教志愿者动机不一,且水平参差不齐。在众多的支教志愿者当中,不乏动机不纯之人。促使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想换回个人的荣誉,甚至只是想体会下异乡旅行和团队生活的快乐。在这样的目的下,支教这一活动成为个人获取荣誉和经历的一个渠道。另外,支教老师多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且本身的水平就参差不齐。无法准确的量定支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2)支教时间短,缺乏监管和传递机制。支教时间多为暑假或寒假,时g较短。短期内孩子们接收大量新鲜的东西。可这种短期支教多为孩子们带来情感和生活上的冲击。目前缺乏有效地传递机制能够保证该地区支教长期存在。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教学方式需要被监管和体系化。
三、英语教学反思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支教生活,笔者发现,青海农村地区的小学对孩子英语教学不够重视。学校里过度强调语文数学的学习,但是对英语的教学没有同样的重视度。所以在这个学校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五六年级的孩子对三四年级就应该掌握的内容在提问时还显得十分陌生。这一现象引起笔者对英语教学深深的反思。
1.当地教育水平及师资力量受限,英语教学步伐落后。受教地区多为经济落后,位置偏远的地方。当地的教育水平及教学条件和城市存在很大差异,尤其体现在英语这门科目上。六个年级却只有三个英语老师,每位老师需要对接两个年级,老师教学压力大。且由于英语老师的匮乏,老师水平也参差不齐。通过课堂教学,孩子反映支教老师和当地老师教授的英语发音有所不同。甚至有的学生对S和Z发音分不清。笔者反思,可能因为当地老师的口音所致,发音不够纯正。因为当地条件受限,导致英语教师匮乏且教学存在缺陷。
2.经济落后地区对英语不够重视。笔者所支教的青海加汝尔村,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英语的教学并不够重视。通过家访发现,有的家长甚至只过问孩子的语文、数学成绩,对孩子的英语成绩并不重视。甚至有的家长表示,孩子没有机会出国,英语没有什么用处,学不学都一样。通过与学校校长的谈话中了解,由于老师的匮乏,学校对孩子英语的学习确实缺少重视,现在只能让他们先接触下,具体的内容只能等孩子们到县里上了初中高中再慢慢学习。
那上述两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孩子们没有办法接触额外的英语学习和辅导,学校是孩子获得英语知识的唯一来源。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小学是学生对事物产生正确认知时期,此时介入英语教育对孩子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将英语放在与语文、数学同样重视的程度。当地老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加强自我学习,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水平及教学水平,为孩子们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应该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并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老师与家长携手,提高孩子对学习英语的重视,如此才能真正将当地小学英语的学习提升到新的高度。
大学生短期支教范文4
身边的许多人就会摩拳擦掌想去山区体验一把血泪人生,都天真地认为这是锻炼自我的一个好途径,
回来后又有大把吹牛的资本,还能在心中为自己记上大大的一笔——我做好事啦!
可是去了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你只给你自己带来了满足,你不觉得这对孩子们自私到了残忍吗?” 这是我从网络上看到的一段话。
说到大学生暑期支教,近年来讨论颇多,其中负面评论不少,而且渐多。但这种一棍子打死所有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个问题更多出在志愿者的招募遴选以及后期培训上,与暑期支教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用这种情况否定暑期支教活动存在的意义并不成立。
大学生群体想要参与支教,不利用假期是不现实的。同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各个公益组织控制自身运营成本,还可以培育更多公益的火种,何乐而不为?暑期支教活动没有错,错在缺乏正确的引导。如果可以进行一些健康的引导,暑期活动会成为平时支教活动的良好补充。成功的支教活动都源自于之前数月的设计和准备,因此我们在3月来谈这个话题不算太晚。
下面以我参与的榕树根公益项目(项目小站)为例,谈谈如何做好暑期短期支教活动。榕树根公益项目(项目小站)在云南省德宏州致力于景颇族文化保护和儿童教育的工作,扎根当地已经三年,组织过几次假期大学生支教活动,项目现在实行当地常设志愿者+暑期特别活动的运行模式。
对落后地区的孩子来说,比起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在相处中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更有意义。所以在项目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把建立“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思想贯穿始终。外界捐助的资金,我们用来修建活动中心,购买活动材料,利用自然教育、艺术课、表演课,包括举办城里娃与山里娃共度假期的夏令营等手段,帮助当地学龄儿童认识自己擅长的领域,建立学习兴趣。外界捐来的书籍、文具等,我们不直接发给学生,而是建立图书馆、书画室,建立借阅制度,志愿者引导带领孩子学习使用。方方面面,我们都主动避免直接资助的情况产生。做互助者,不做施舍人。对孩子们技能与知识的教授是学校老师与长期志愿者的任务,如果把暑期支教活动定位在“提高学生数理化成绩”,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
既然是短期支教,时间不宜太长,孩子们假期都要休息,时间以一两周左右为佳,对志愿者和孩子都比较适宜。
2011年暑期,我们在云南省德宏州营盘小学举办的为期一周的自然生活暑期活动非常成功,我以此为例,讲讲如何具体设计、准备、组织一次暑期支教活动。
首先,志愿者的招募必须至少提前半年进行,并进行数次与活动相应的培训,活动设计也需要结合志愿者本身的特点而改进,以保证活动和志愿者可以配合得天衣无缝。现在基本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志愿服务组织(我指的是一些诸如“志愿服务中心”的高校服务机构,例如:北语志愿服务),这些组织往往与一些公益组织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大学生由于缺少经验、资源和人脉,很难组织一次成功的支教活动。比起组织者,大学生更适合担任志愿者。大学生如果想参与一次成功的支教活动,想从中真正地得到些收获,最好选择靠谱的公益组织。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产生负面评论的支教活动,本身错在缺乏正确的引导,只有靠谱的公益组织才能正确地引导志愿者。
如何找到靠谱的公益组织,我最推荐的方式是“熟人介绍”,你可以请做过支教活动的同学帮忙推荐你到相关的公益组织。对于公益组织而言,熟人介绍也是招募合适志愿者最好的方式。可以选用同行介绍的朋友,以及通过老志愿者介绍的新志愿者,“代代”相承,一般来说比较好用。
我们此次活动在开营之前的半年开始招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基本都是熟识的朋友推荐的。我们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每月两次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为讲课,把设计好的课教给志愿者,之后再一起改进,再设计活动内容,进行课程试讲等工作,如此循环半年。活动开始前一周,在云南昆明集合,由长期志愿者进行当地生活的辅导,并最终确定项目流程。
其次,活动内容必须经过设计,最好有较强的娱乐性。假期活动不要每天都呆在教室里,不要做违背孩子天性的事情。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总是很短,所以在安排紧凑的课程之间穿插有趣的游戏必不可少。在游戏后总结讨论中适当引导,还能培养孩子善于思考总结、表达和陈述自己的感受。
我们为期一周的活动紧紧围绕娱乐性这一大前提进行。第一天,开营仪式,随后孩子们和志愿者相互认识、分组,进行破冰游戏,孩子们带着志愿者去自己的村寨游览,志愿者学习各种植物的载瓦语(当地景颇族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说法,孩子们学习植物的学名,并且采集一些好看的树叶和花瓣,下午利用这些树叶和花瓣进行手工课。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通过手工制作,他们可以尽情展现与众不同的自我。
第二天,摄影活动。我们设计了“小小摄影师”的课程,志愿者带着自己组的孩子去学校周围的山上拍照,教会当地孩子数码相机的简单操作,拍下“我眼中的家乡”,用景颇孩子们自己的视角展示景颇村寨的真实画面。
第三天,在学校周围捡各种塑料垃圾,清洗干净,传达垃圾分类处理的概念,最后再带着孩子们一起把五颜六色的垃圾碎片粘贴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四天,休息日,总结前三天的活动,对后续活动进行针对性调整。
第五天,用谷歌地球软件带孩子们看看家乡和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志愿者也展示了自己的家乡。最后带着孩子利用谷歌地图绘制一幅学校周边的手绘地图,留待第二天寻宝游戏使用。
第六天,寻宝游戏(类似定向越野),每个志愿者负责一个点位,标注在每个小组的地图上,设定好顺序。孩子们必须按照地图的指示按顺序寻找藏在学校周围的考官们,考官会检验孩子们这几天活动中学的内容,比如植物名称、手工、摄影等等,通过的小组获得一个标记,集齐所有标记并最早返回学校的小组获胜。当然,大家全都有奖品。
大学生短期支教范文5
关键词:研究生;支教;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26-02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该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要求,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年~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在本科直接升硕士的研究生中选拔了近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分别到云南省元谋、四川省李庄以及甘肃省定西等地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用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受到了服务地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可。
一、研究生支教团的特点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特点:现阶段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都是“90后”青年,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性,一般个性都比较张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比较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服务地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对当地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研究生参加支教,都有自愿服务的志愿,对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有认同的广泛性、积极的参与性,有奉献和利他精神,是一种无任何外在压力的自我选择,是大学生们追求崇高境界的一种自主自为的行为,体现了参与者动机的纯洁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计算机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课件的制作,可帮助服务地教师学习、运用、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问题:“支教”从字面上看,即支持、支援教育之意。“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支教教师,课堂授课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授课,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时间的听课见习、教育实习环节,有带队教师的指导,对课堂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掌握、板书、课堂气氛的合理调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等,会掌握得比较好。
目前,开展支教的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类院校。以同济大学为例,虽然学生都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都有在院、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综合素质较高,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支教团成员的课堂教学经验和能力、教案的准备和利用方面相对比较弱。当然,支教内容并非仅课堂授课而已。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德育工作、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青年工作、团的建设,爱心助学、文体活动的开展等等。
为了弥补非师范院校大学生支教团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变被动为主动,同济大学根据本校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学校的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了服务地的欢迎,得到了服务地肯定,支教团成员也从开始每年的3人~5人到2013年的15人。
二、支教团管理工作思路探索
1. 管理观念的转变
支教团的管理分为选拔、前期培养和支教管理三个阶段,将近两年时间。针对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以岗前培训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目标管理(MBO)的方法,从而实现选拔、培养、支教三个过程一体化、多个目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细化目标,以目标进行领导,从而实现团队的总目标。研究生支教团的总目标是为服务地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包括了教学、教育管理、德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此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从基于目标管理的支教团管理观念而言,根据所设立的支教目标,进而实现选拔阶段和培养阶段的目标过程管理,再根据对支教团目标实现情况的测评,向过程管理提出反馈,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同时,在目标管理过程中,有别于传统的岗前培训,更注重于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导,从而充分调动支教团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支教团管理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部地区支教,首先应树立一种服务精神,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参与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济大学在支教团的管理中,注重实践过程的锻炼,尝试了将培养体系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因为青年基层工作既为学校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及大型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又为支教团成员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个支教团的凝聚力,这也使得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能够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做好爱心助学、服务地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工作。
青年基层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助理挂职。在校团委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目的在于熟悉学校办公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机制,为参与服务地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二是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例如组织支教团成员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学院学生自发公益组织“千里草”负责人董亚宁的《大学生短期支教路往何方?――以千里草助学计划项目的实证研究为例》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参加上海市团代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等,旨在培养服务精神,锻炼组织、协调能力。
3. 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领
参与支教工作需要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引导的意义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支教团成员全心全意地为服务地服务。同时,兼顾到对服务地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辅导的需求,也要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观、心理素质以及沟通能力进行锻炼。同济大学在这方面采用了多种渠道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中学对接。学校组织支教团成员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习、见习活动,到中学听课见习,学习中学老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加强对支教团成员教师技能的培训。在中学听课见习的同时,主动参与到中学生的主题班会中去,与他们沟通、交流、做朋友。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特点等,以便到服务地后更好地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
二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2006年,承办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培训暨出征仪式,来自全国72所高校的488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参加了培训。2009年,承办了“春暖浦江”2009年上海市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场。
学校定期召集西部服务期满回校的同学在全校举行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宣讲会、主题交流活动、经验总结分享活动。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微信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吸引同学们与服务地志愿者线上互动,实时了解西部计划支教所在地情况、分享志愿服务经历和体会,使志愿者工作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升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支教的同学们还对西部服务地的建筑、人文、风土人情以及民间艺术进行调查研究,拍摄制作纪录短片,介绍给校内师生,帮助今后有志于参与支教的同学尽早做好相关准备。
三、支教团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展望
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的管理尽管不断得到完善,但也还有改进的空间。如在管理过程中除目标管理外,还可考虑其他的现代管理方法,并对效果进行比较;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奖惩机制,对支教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突出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教团的服务地应分布多个地区,对于不同服务地的自我管理和整个团队的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宪峰.短暂的停留[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Dean Tjosvold,粟芳,万洁平.合作与竞争理论的实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2(07).
[3]江勇,李步峰.建立基于建设性冲突的组织管理机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3(04).
大学生短期支教范文6
【关键词】广东省;大学生公益组织;发展困境;发展建议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日趋多元化,民间公益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大学生公益组织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对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自身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发展受阻。本文从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公益组织出发,重点探讨其在资金和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公益组织指:由在读大学生创办,主要成员为在读大学生(两人以上),主要依靠成员出资或社会资助自主运营,无偿服务社会的公益性组织。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广东省大学生公益组织为调研对象,重点探讨大学生公益组织在组织运营、团队管理、资金渠道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公益组织的看法,本课题组对广东省内31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4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为95.1%,其中,重点本科院校占70.1 %,二本院校占26.8 %,三本院校占3.1%。为了更深入了解广东省大学生公益组织的运作,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采访、QQ采访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省内15个大学生公益组织的运行情况,采访了这些组织的负责人及业内的专业人士,深入挖掘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促进大学生公益组织发展的建议。
二、广东省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大学生公益组织数量较少
本次调研一共涉及广东省内31所高校的69个公益组织,但符合“大学生公益组织”定义的只有15个,其余的可分为三类:或者由校方或社会人士创立,或者直属于校党支部或团支部管理,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校方出资,或者兼而有之。中山大学在全国排名前十,也是广东省公益气氛最活跃的大学,却一共也只有7个大学生公益组织(分别是“启明星支教队”、“有爱慈善商店”、“微乐益公益成长中心”、“蓝信封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新光科学公益团队”、“兰芽计划”、“心葵计划”),省内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公益组织的数量就更少了。此外,在一些非重本高校中,大多只有学校党支部、团支部的志愿者协会,根本没有大学生自发创建的公益组织。
(二)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弱
由于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创始人及大部分成员均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在做公益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学习与就业的压力,因此在组织的宣传推广方面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大学生所能掌握的社会资源有限,所以,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并不大。调查数据显示,66.33%的受访大学生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公益组织,只是偶尔会参加一些诸如为贫困儿童捐献物品和义教之类的公益活动;69.7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公益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大。
(三)大学生公益意识强烈
大学生的教育水平程度整体较高,思想较为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热衷公益,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调查数据显示,86.05%的受访大学生做公益的出发点正是“社会责任感”,91.2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公益无大小,只要力所能及的都应该积极参与,有利培养公众服务意识”。如“启明星支教队”,出于对广大山区中小学生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去支教,最后成功发展成致力于广大山区中小学义务基础教育的公益团体,从2009年到2012年,“启明星”支教队的志愿者达502人次,服务总时长达183840小时,直接受益学生累计2500余人;此外,调查数据显示,70.9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参加过支教和社区服务之类的实践性的爱心公益活动,74.4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向慈善组织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帮助,65.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的一些同学或者朋友都会参加大学生公益组织,进行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强烈,公益活动参与度也很高。
三、广东省大学生公益组织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公益组织面临的一大问题
符合本次调研对象要求的15个大学生公益组织中,53%的大学生公益组织表示大部分的活动经费都直接或间接地由组织成员或志愿者承担,尤其是在发展初期,组织知名度低,难以获得社会资助。47%的大学生公益组织表示企业赞助是他们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中,小部分的赞助是由企业主动提供的,大部分的赞助还是主要依靠组织成员对企业的游说工作。40%的大学生公益组织表示社会热心人士的善款是他们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数额有限,且不具有稳定性,难以维持组织的长期运营。
(二)组织成员专业性欠缺,阻碍公益活动的有效开展
大学生公益组织自兴起以来也不过10年,国内尚无发展成熟的组织及体系作为参照,在科学管理团队和运营项目方面都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这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公益组织只能在自我摸索中缓慢前进,公益组织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通过对15个大学生公益组织的调研发现,组织的正式专职人员基本在10人以内,大部分成员常常身兼多职,而由于大学生身份的局限性,即使是专职人员,专业性也有所欠缺。本次调研的15个组织中,66.67%表示组织的指导老师配备不足,成员在公益活动开展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欠缺。社区服务和支教之类的公益活动要求成员具备一定的技能知识,只有这样,活动的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由于组织成员自身专业性就有所欠缺,对公益活动志愿者的专业化训练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这些都导致了活动形式的单一和开展活动效率不高。
(三)项目组成员流动性大,增加管理难度
本次调研中的15个大学生公益组织均实行项目制管理,每一个公益项目的开展除了需要组织内部成员的参与之外,也需要大量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而在校大学生又要兼顾自身学业与其他方面的事务,参与公益只能依靠自己零碎时间的拼凑,所以基本都是选择短期的公益项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52.7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时“时间、精力不够,会和学习产生冲突”。如中山大学的“启明星”支教队,每支队伍大部分成员均为在校大学生,但由于学业和工作等因素,成员一般只参加一两年,至于其他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就更大了,多数志愿者表示活动时间与学习或工作时间的冲突大大降低了自己坚持一学期甚至一年的可能性。因此,支教队的老师每年都要对项目组成员进行重新招募和培训,这无疑加大了组织成员的工作量以及工作的不稳定性,也加大了组织对每个项目组成员的管理难度。
四、促进大学生公益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吸引企业赞助,寻求社会支持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企业赞助将会玷污公益组织的纯粹性,这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组织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这一观念已经渐渐发生改变,调查数据显示,约7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公益活动推广平台的建设也需要经费,企业赞助可以提升活动的影响力,这并不会改变活动的公益性质。大学生公益组织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应该学会用优秀的公益项目策划去说服企业,获得赞助,并在商业和公益两者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此外,大学生公益组织还可以寻求社会公益热心人士的帮助。如“爱心中国行”,它得到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领导的赏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免费为他们提供南方都市报,让他们义卖,义卖所得全归“爱心中国行”所有。这样的资助形式,既能帮助公益组织自力更生,又能为公益组织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值得提倡。
(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保证活动有效展开
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公益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首先,大学生公益组织应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组织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组织的人才梯队,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制定有效的培训机制,定期邀请业内专业人士、老师、或有经验的老成员开讲座,进行技能培训等,以此提高组织成员的专业性。最后,建立对志愿者的反馈、归档制度,每个公益项目的负责人应向组织及时反馈该项目志愿者的表现,将优秀志愿者的资料记录在案,并鼓励他们继续参加下一次活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志愿者的流动性,也为招募和培训省下不少功夫。
(三)促进南方地区大学生公益联盟的建立
据了解,在2010年成立的中国大学生公益联盟所涵盖的71所高校中,只有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肇庆学院5所高校的公益组织属于广东省。根据联盟章程,只要高校的公益组织“有独立稳定的合法组织机构,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积极热心开展公益事业”便能加盟,而很多广东高校的公益组织都没有或没能加盟,前者是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到公益联盟的重要性,后者则是因为它们欠缺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以广东省这样一个经济发达、人员众多的大省为中心,建立一个南方地区的大学生公益联盟,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省内各大学生公益组织的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还可以引起南方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发达地区上流社会对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关注,大大提升大学生公益组织的影响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