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1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质量困境 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关系到民生利益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基础教育在人口众多、面积广大的农村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仍在困境中缓慢前行。现将农村义务教育存在质量困境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首先,是教育投资的分配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教育政策优先甚至只反映城市人的利益,他们凭着政治上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利益。从教育投入的结果来看,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很小。应当切实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以真正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为尽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农村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施简陋,图书器材严重不足。并且在农村这些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又低,实际起作用的效率就更小了。再者,农村师资力量较差,教师的结构分配不合理,从教师的结构来看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大多数农村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基本没有专业教师,教师大多身兼数职。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与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加之农村学校的管理模式缺少人性化,不利于激发教师扎根农村的热情,教师毕竟要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都有自己的打算和追求的。他们会考虑到自己的家庭以及未来的发展,这样就使得农村学校中有才能的教师流失。他们或者改行从政,或者向县城,乡镇中心流去。农村中优秀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
二、农村家长的思维方式
1.学校的工作得不到家长的有力支持
教育是学校的事,学生学好学坏关键在学校、老师,这是我家访时常听到的。带班近三年,只有一名家长给我打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除了每学期开学家长来的稍多一些外,平时几乎没什么家长主动来找老师交流。相反,老师打电话家访的情况比较多,学生没来上课、成绩下滑、在学校表现不好……自己有时往学生家里打电话。令人惊讶的是,孩子没来上课,家长知情。家长回答的令老师哭笑不得:“我们家孩子忙,帮家里干点活。”家长操心生计,对孩子学习和心理的关注比城里家长少得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手推给学校,责任全交给了老师,在农村实属主流思想。这使农村学校教育孤掌难鸣,教学质量的提高难度大。
2.“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由于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和打工思潮的冲击,有“读书无用”的论调。先前,读书是山里孩子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很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想孩子金榜题名,那是一件摆酒席庆贺的好事。心想自己的孩子光宗耀祖了,终于让孩子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自己也有可能跟着享点福,走到哪儿都觉得自己脸上贴金了。现在,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进城虽然没有改变他们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很多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认为打工也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道路。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也很难找到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有些父母甚至会在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多了父母所描述的、或者他们已经亲身体会过的外面的花花世界,致使这种“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高,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极度盛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当前的微薄收入。“攀比效应”使这种现象大有蔓延之势。农村的孩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打工去了。以后他们又要成为人夫人母,这样的思想将成为恶性循环,农村的教育不容乐观。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小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一步一步凸显出来,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就已经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人事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了新一轮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其中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等等。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使得农村小学教育远远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将严重拖累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眼下能够完全适合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而且质量不高,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经成为约束村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村级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遗缺和具体协调、措施引导上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相对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3.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比较突出。4.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尽管在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的纷纷重视,而且也得到省、市、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
国家的各级政策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资源建设如何能够弥合和跨越理论与实践断裂的深深鸿沟?这些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到现在以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难题问题。教育教学资源能否真正的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益,也仅仅只有在现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必须要明确看到,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长期规划建设并不是最终目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真正实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能够有效地去促进农村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应该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的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且反复实践,不断完美完善,才能精益求精。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诸多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目前我国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以解决儿童集中就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质量管理,大力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现在的农村小学的教学规模萎缩症结。解决这个问题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应当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这样才可以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五是加强农村小学教育宣传,大力宣扬农村教育所作出的新成绩,宣传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有益的教师或者学生,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事迹得以宣扬,品德受到歌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的目的。六是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
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师资力量薄弱
1.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法落后。村级小学教师并不能任教于自己所学的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完全的发挥和施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来的教师教哪一科。村级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性没有选择权,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在文化知识上面的提高。教师如果适应这个新的专业课程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实实在在的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普遍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实际文化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汲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村级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不充分,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处在中下,教师队伍并不稳定。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之低是有目共睹的。就工作环境而言,社会各种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的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非常贫瘠状态。待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质量。虽然我校自2003年开始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当中,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年龄结构完全畸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小学中,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根本就不愿根植于农村,而是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还是进入县城。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村级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教师工作量也非常大,就教学效果而言,效率很低,效果也差。而且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根本就没有专业对口的老师,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一人多职的,即便是有了专业老师,因为教师队伍的严重短缺,也变成了一人多职。专业教师不足既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
四、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作为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根本就无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农村小学的种种原因也无法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也愈演愈烈。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切实的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农村教育一直就是在落后中步履蹒跚的前进,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羸弱的农村现状,但是农村的小学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片刻时间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帮助扶持。作为一个小学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参考文献:
[1]高平叔.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3]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7―01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留守儿童正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家庭固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亲子关系失谐,导致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面对这一严重局面,学校承担着艰巨的使命。然而,在发展落后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措施不够得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1. 地方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少关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留守儿童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关注。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的教育态度不是很明确。很多地方虽然要求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要求每年基础教育汇报里对留守儿童人数做出详细统计,但在规范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行为方面,没有制订详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根本没有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当中。
2.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力。(1)学校只有制度而没有行动。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部分学校在中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援助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在课外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2)学校缺乏经费支撑。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面临生源紧缺的状况,学校经费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已捉襟见肘。如果再加上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开支,这就使得本身比较贫瘠的农村学校教育难释重负。(3)学校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农村学校校舍建筑紧缺,除供教师办公和学生上课外,几乎再没有其他室内空间供学生从事课外兴趣活动。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开展。学校人均图书偏少,自然科学实验仪器老化,药品短缺,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 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考评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为标准,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只有学生文化课考试取得好成绩,将来才会有出路。评价机制和社会要求的双重影响,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发展对策
1. 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不管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农村学校,都要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改变以往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简化考评制度。评价机制要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特长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全面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有益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
2. 加大师资配备力度。促进学校教育专业化发展师资短缺和专业教师缺乏是制约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扩大编制配备教师,确保教师教学工作量适度,教师才能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精准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也才能对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给予支持。
3. 学校要办好家长培训班。通过家长培训班对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家教培训,让其明确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传授必要的教育管理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把握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培养方案。
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4
关键词:中国大陆;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1-0141-04
人力资本主要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具有时效性、可累积性、和可增值性。在劳动者的生命周期中,其人力资本价值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以及自身的健康程度下降等因素出现贬损,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劳动者进行投资,改善其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其生产效率,从而使得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得以提升。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应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先导,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主导者,他们通过促进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发展,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行其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毋庸置疑,在千头万绪的农村教育问题中,针对目前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贬损,提升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
一、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之表现与后果
我国农村教师整体而言来源基础比较差,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虽然他们很多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国家认可的学历,取得了教师资格证,曾经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出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所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思想和方法根深蒂固,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普遍缺乏,教学方法落后,教育信息化水平严重不足,科学素养较差,创新及科研能力等更是无从谈起,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相对于城市教师,他们存在着更加严重的人力资本贬值问题。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主要通过其劳动产品――农村学生来体现,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贬损,教师劳动效益低下,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其劳动产品没有出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学生升学无望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还有一部分甚至中途辍学、退学),能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不高,升入高中最后考入大学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调查显示,在重点高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仅为828%,而农业劳动者在社会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为5311%。[1]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高中教育的直接延续,据2009年1月23日《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30年来农村学生比例下降近半。当然农村学生升学比例降低,深造无望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不单单农村教师素质不高一个原因所造成的,然而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是造成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进城务工就业无门
学生在农村接受完基础教育后,除小部分学生得到升学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流入社会成为农民工。城市需要的是大量有知识、懂技术、专业性强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然而农村义务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的教育无法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这些农村学生毕业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技能的准备,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很好地在城市创业和就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最多只能从事二、三产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三)回乡务农致富无术
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又因为缺乏专业技能,进城打工无门,只好回家务农,然而他们所学的知识回乡之后没有用武之地,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动手能力正是他们所欠缺的,这让回乡的农村学生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挑粪不如妹子”,他们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更不用提立足家乡创业致富。
“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被称之为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大症结,[2]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贬损虽然并非造成这三大症结的罪魁祸首和根源所在,却是形成这三大症结的一个直接因素。
二、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之成因分析
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严重,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对称性
教育投资是获取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然而社会对城乡教师的投资并不均衡,这使得他们享有的教育资源具有非对称性,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对称性,直接导致了其收益的非对称性,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相对于城市教师更加严重。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所处位置偏僻,科技信息落后,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他们只能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固守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从需求方面来说,农村教师更需要进修培训的机会,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他们的工资待遇差,进修机会少。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农村教师享受教师教育资源的机会本来就少,交通地理因素使得他们的进修学习的成本相对城市教师也更高。在农村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方面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农村教师为了更好生活,或者说为了保证基本的生存,他们除了学校的教学任务,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间劳动,缺少用于提升自己人力资本价值的时间成本。即使有机会进修培训,他们也不得不在这一问题上患得患失,左右衡量,即使学习培训,很多老师也只能以自学考试、函授进修为主。虽然国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学习机会,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增加对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但是由于在政策制定方面国家政策与农村基层教育实际的脱离,导致了政策执行上农村基层教育政策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背离。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乃至教师个人用于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始终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即使通过投资,一部分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提升,这部分教师也很容易向人力资源更丰富的地区转移,即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非对称性,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外溢”,[3]直接后果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也表现出非对称性,最终从整体来讲,农村教师人力资本的贬值程度远甚于城市教师。
(二)城乡教育的异质性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外延有了扩展,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不仅仅只是正规的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区域内劳动力所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而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也是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考虑到这些要素的存在,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丰厚利润,也不难明白农村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对称性是导致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严重的直接原因,然而其深层根源却是城乡教育的异质性。先生早在1947年就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4]对于当下,“乡土中国”这一概括依然体现着中国社会的基本内涵。然而现代化是一个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追求的进程,“现代教育与城市文明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同构性”[5],这使得卷入现代化洪流中的农村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取向,当下的农村教育无论是在目标的制定还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都与城市教育毫无二致。而事实上,农村和城市无论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还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情感经验等方面有着多样的差别,在不同的农村地区更是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城市化取向的农村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乡土文化缺失的教育,疏离了中国的乡土社会。除了少数学生能较好适应现代教育所提供的机遇,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被排除在外,徘徊在城市文明和乡村社会之间,既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生活,也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顿下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改善农村的面貌。在城市化取向的农村教育中,农村教师对于农村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三)教师理念与行为的背离
农村教育以城市化为其价值取向,势必农村教师教育培养的也是城市化的农村教师,这样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其自身行为之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是造成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教师劳动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是传递理想文化的场所,然而学校传递的这种理想文化与真实的乡村文化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矛盾,理想文化遭遇到农村的文化传统的现实泥淖,又增加了学校理想文化传递的困难,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脱离了深厚的乡土文化根基,使得很多老师陷入行为选择的两难境地。比如一方面强调教育为农村经济文化服务,一方面又存在着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一方面强调教育要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为了升学率又不得不分快慢班。农村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但实际上农村教师只是关注了课程标准上面的要求,忽视了农村学生土生土长的生活环境,排斥了课本之外的乡土生活,农村教师不能承担起服务乡土的文化使命,也不能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而当大部分人升学的希望成为泡影,所学的知识在农村不能发挥作用,农村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四)独立个性和创新品格的缺失
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研究教育问题,有其自身的缺陷,那就是容易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而农村教师恰恰是常常处于教育改革边缘的一个群体,在对教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更是缺乏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在城市化导向的农村教育中,城市教师和大学的专家教授控制和支配着话语权,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产生冲突,逐渐丧失了他们对于农村的特殊价值,也逐步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农村教师已经习以为常地把城市教育作为标准,认为城市教育要比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能站在农村的历史、文化立场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创造性的批判,对于学术研究缺乏参与意识,即使有一少部分农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甚至获奖,也大多模仿权力话语,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和书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也缺乏独立创新的环境,农村教师处于学术研究的边缘,还没有正规的学术刊物为农村教师的发声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客观环境也使得他们只顾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进行教学,进一步丧失独创的主观性。这种独立个性和创新品格的缺失成为阻碍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提升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之途径
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农村教育又成为农村现代化的瓶颈,而农村现代化恰恰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瓶颈。因此,解决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问题,提升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成为打破农村教育困境乃至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社会观念的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走出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的困境,提升农村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首先需要全社会转变农村教师观念,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的格局,把对农村教师的投资当作生产性投资。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该切实重视起农村教师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和财政预算上加大对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师的扶持力度,在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进修与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至少不低于城市教师,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地方政府更要合理制定本地的农村教师发展规划,并统筹好农村教师经费的发放和使用。当然也要认识到,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是具有迟效性的,在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方面要注意连续性。政府还要发挥好对市场的调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教师教育,引导大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与农村中小学开展合作。
(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劳动者的潜在生产能力。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体系,并没有单独的农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建立适应农村教育的农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农村教师教育的目标与城市教师教育的目标有共性的部分,地方也要根据本地方的特殊实际,根据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农村教师教育的目标。教师教育机构应该走出书斋,组织专家深入到农村中去,根据农村教育的特殊目标共同开发农村的乡土教育资源,设计适合本地农村的教师课程体系。开发农村教师所具有的与乡土联系的知识,地区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要开设适当比例的反映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的课程,并建立起以农村学校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模式。改革城市化的教师教育评价方式,对农村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考核要有乡土知识及课程开发能力方面的内容,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相结合。针对农村教师基础较弱的现实,将农村教师的培养由职前培养为主,转变为职后培训为主。[JP]
(三)农村教师理念更新
观念性因素是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农村教师价值的提升不仅仅在于学历的提高和知识的丰富,他们需要树立起切实为农村服务的理念,对农村要有发自内心的亲近与热爱。农村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化,农村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承担的任务和使命,在理念上要融合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现代化的价值。这不仅要求农村教师学历的合格,更重要的是要求农村教师能够关注乡土文化、农民生活,成为本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农村教师需要真正理解农村、理解农村学生,扎根农村社会,吸收农村社会的教育资源,他们要能够引领农村的孩子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让农村的孩子不仅仅生活在对未来走出农村的想象中,而且更好的生活在当下,亲近他们当下的生活世界。
(四)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的提升
农村教师是农村知识分子的主体,农村文化的传递者,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其应该具有的品格,也是农村教师的理想品格。农村教师只有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不向权利话语低头,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真正发现农村教育的规律,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当然教师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的提升也需要学校和社会为其提供相应的环境,建立起教师自我学习的激励机制,减轻农村中小学的应试负担,改变传统以成绩和升学率为主的对农村教师评价方式,鼓励农村教师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等。
总之,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承担起提升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责任,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农村教师人力资本价值,体现农村教师之于农村教育乃至农村现代化的特殊价值。
[参考文献]
[1]樊未晨.重点高中农村娃比重缘何下降[N].河南日报(农村版3版),2009-03-30.
[2]孙承斌,李薇薇,张景勇.我国农村教育三大症结[EB/OL].http://wwweducn/20030922/3091503shtml.
[3]侯风云,邹融冰.中国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非对称性特征及其后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刘铁芳.乡土的选择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5
关键词 农村 社区矫正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02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社区矫正制度概念剖析
学术界对社区矫正概念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社区矫正无疑是刑罚的一种,但是却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监禁刑罚方式,其通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安置于社区之内,由专门的社区机构、社区公益组织、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协助接受矫正的犯罪分子改正心理及行为上的不良习惯,使犯罪分子无须经过监禁惩罚即达到改过自新的效果,从而顺利回归社会。亦有学者认为社区矫正仅仅是将监管场所定位于社区之内的一种刑罚措施,在社区范围内对犯罪人实施刑罚惩戒和教育矫正。2012年由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公安部共同签署出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指明,社区矫正是秉持社区自治精神、注重社区建设理念的大背景下,由政府交予社区的一项公共事务,一种区别于传统监禁改造的刑罚执行活动,是一项将经由司法机关认定符合条件的犯罪人置于社区内,通过法定国家机关、社区组织、社会志愿者等形成的合力协助,帮助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生活的一项法律制度。
农村社区主要指的是区域内居民以农业劳作为生的小规模区域,该区域的明显特征即为:人口较少、生产力相对落后、熟人社会、居民法制观念淡薄等。农村社区矫正即是将符合条件的犯罪人置于农村社区之内,通过农村社区内的专门机构、农村民间力量的作用,帮助犯罪人在司法裁定的时间限制内纠正和改良身心不良习性,使得犯罪人在矫正期满后尽快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法律制度。
2农村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2.1农村社区矫正人才匮乏
(1)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薄弱。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稀少是社区矫正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共性困难,据统计,平均一个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为1-2人,其中不乏一些全体工作人员仅1位的“单兵部队”,作为农村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力军,又同时承担着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民事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教育等工作,其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极具复杂性、交叉性的社会矫正工作难免抽身乏力。亦是因为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涉及心理教育、犯罪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性、繁复性、系统性工作,不仅要求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精力投入,更要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而实际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基层司法所人员,大多数只具备大专学历,且学科专业仅局限于法学这一领域,单一的知识结构、有限的专业水准、难以保障的工作时间及精力投入,导致目前的继承司法单位无力应对繁杂的社区矫正工作。
(2)社会组织、志愿者力量无法延伸至农村。面对基层司法所人力匮乏的不正事实,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理应在农村发挥积极作用,已填充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工作人力不足的窘状,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农村受限于交通、食宿等客观经济条件制约,城市社会力量无法延伸至农村。广大农村地区仍处于传统的“民间社会”阶段,无意识亦无能力整理农村自有资源,少数依附于国家供给的农村社会服务组织,普遍存在服务能力差、公共管理经验不足、缺乏自主性等“硬伤”。城市社会力量无力延伸至农村地区,农村尚且无法实现由“传统民间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换,导致农村整体处于社会力量空白状态。
2.2农村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之间衔接不利
我国法律并未授予司法行政机关任何强制性执法权力,如遇接受矫正的犯罪人拒不配合,不服从监管,甚至公开挑衅对抗矫正工作人员的情况,基层司法单位无法采取任何强制手段以示威慑,只能依仗批评、沟通等方式教育矫正对象,但这种方式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甚微,这时候亟需派出所通过训诫、警告等有威慑力的方式,配合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管工作。但是目前司法所与派出所之间缺乏任何法律依据、协调制度实现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
2.3落实矫正任务的质量难以保障
(1)矫正手段单一。农村地区社区矫正机关多采用集中教育、定期汇报、个别谈话、定期访查以及外出告假等手段矫正犯罪人,这种形式化的矫正模式多强调刑罚执行性,而忽略个案特殊性。农村地区矫正对象居住分散、相距较远,加之交通不便,基层司法行政单位很难做到定期走访、随时监控矫正对象心理状态,造成执行过程流于表面、敷衍了事,起不到社区矫正应有之作用。
至于心理方面的辅导教育,囿于心理咨询师匮乏,更是无法落到实处。研究发现,接受矫正人员在初进入社区服刑期间易产生自卑孤僻、仇视社会、易怒等心理问题,加之农村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环境造成居民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认同感低、防范甚至排斥矫正对象,使得农村社区矫正工作更需要心理方面的安抚与帮助。
(2)监督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变了农村原有以农业为生的生存方式,据调查,县级社区服刑人员多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使得农村地区“有档无人”大量存在。针对这一状况,县级社区工作人员多通过异地委托管理、定期电话了解等方式对服刑人员实施监管,但囿于委托管理制度发展尚不成熟,覆盖区域有限,服刑人员随工作流动,居无定所,电话联系困难等实际状况,造成部分服刑人员脱离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监管。
(3)农村地区家庭帮扶不到位。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最基础单位,是个人寻求物资支持、精神帮扶的最重要平台,家庭关系恶化、破裂会直接导致服刑人员心理创伤甚至疾病,走向背离社会、重新犯罪的可能。受限于农村文化环境的传统性、禁锢性特点,服刑人员回归家庭往往会遭遇家人及亲友的冷漠、嫌弃、疏离态度。
(4)经济困难、再就业及社会适应方面帮扶不到位。据了解,农村地区接受的社区矫正人员按照犯罪类型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逐利性犯罪呈集中化分布趋势,农民主要犯罪形式为抢劫类、故意伤害类、纠纷解决类以及盗窃类。农民本就是经济弱势群体,利益驱动往往是农民犯罪的最大诱因,进入社区服刑不可避免会陷入生存困境,若生存得不到保障,极易引发其再犯罪。农村地区面临财政拨款难以到位、困难救济资金匮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申领困难、责任田难以落实等困境,难以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有效经济救济。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村镇企业规模有限、工作机遇匮乏导致社区服刑人员再就业困难,加之农民犯罪者本身文化水平、专业素养匮乏,农村社区矫正再就业途径逼仄。
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社区服刑容易遭遇因监狱服刑期户籍注销而造成的户口无处挂靠,因服刑期间婚姻关系破裂、家人及亲友不接纳而导致的居无定所,以及家人冷漠、朋友断绝来往、周遭人歧视而带来的社会关系本崩断等境遇,造成服刑人员无法适应社会,诱发再犯罪可能。
3农村社区矫正困境的解决对策
3.1扩容农村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3.1.1构建农村社区矫正新模式
乡镇司法所应继续担负主体责任,全力推进农村社区矫正工作向多元化、高效率方向发展;乡镇政府应担负牵头、协调、引导责任,整合乡镇帮扶小组,全方位配合、协助基层司法行政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乡镇各个职能部门应协作联动,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资源、提供便利、解决困难;乡镇派出所担负训诫、威慑服刑人员职责,在权限范围内全力配合司法所顺利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教育工作;村委会、社区调解组织、基层法务工作志愿者、服刑人员家庭等力量也理应担负起营造宽松、和谐环境氛围之作用,积极配合农村司法行政单位开展社区矫正,以期形成“小问题村内解决,大事项司法所协调”的有序、高效、联动的农村社区矫正新模式。
3.1.2扩充农村专业型人才
首先,对基层司法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开展专业性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业务水平,使之成为兼具法学、心理咨询、管理等学科知识的人才。具体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考核、服刑人员评比、岗位目标责任落实到个人等管理手段评估;其次,科学划分县域内社区矫正人员数量、工作人员数量,病兼顾区域文化、环境因素,避免工作人员闲置浪费,可考虑市级行政单位向象征派驻临时矫正员的方式,协助农村地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3.1.3引入社会志愿者力量
首先,以立法手段保障社会志愿者力量全面深入农村社区矫正工作当中,包括政府依法建立社区矫正帮扶工作的资金支持制度、合理的奖励激励、政府与社会志愿者力量顺畅沟通协调机制、志愿者在农村社区矫正工作中收到伤害的保险保障制度等,为城市市民力量涌入农村提供制度、资金、安全方面的保障;其次,整合农村现有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可考虑通过培训教育、资金扶持等手段提高农村志愿者的积极性、觉悟性,为农村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支持。
3.2加强司法所与派出所的配合与衔接
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服监管、排斥对抗工作人员,基层司法行政单位威慑力不足的情况,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一定执法权限的司法警察队伍,专科负责非监禁刑罚的执行任务。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安人员,因工作需求其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但行政划分上应与一般警察无异,通过县级司法行政单位招募方式予以组建,考核标准可参照一般社区民警至规定,在符合刑罚统一性要求的大前提下,保障农村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公安机关亦当积极配合基层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工作,对不服从监管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训诫、警告方式予以威慑,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威慑力。
4高效落实农村社区矫正工作任务
4.1转变“重刑主义”,营造救助氛围
“重刑主义”一直占据我国传统刑法的主导地位,即对犯罪分子道德、人格、尊严的全面否定,认为一旦犯罪即是罪恶的象征。据北京市2013年针对社区矫正制度抽样调查显示,拒不接受社区服刑人员的居民之中,近25%的居民认为:“罪犯服刑于社区,有损于法律和刑罚的威慑力,以后就没人把刑罚当回事了……”。尽管尊重犯罪人个人意志与尊严,已成为当今刑法理论界之共识,但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仍旧难改对犯罪人的憎恨、鄙视与打压。农村教育宣传工作应把“社会人责任意识”灌输给农村居民,让其认识到社会环境是诱发犯罪的因素,因此社会有责任担负教育、帮助犯罪分子回归社会的义务,变“重刑主义”为“救助帮扶”,农村社区矫正工作困境才能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4.2落实社会适应、生活保障方面的帮扶
首先,强化农村最低保障制度申领管理,确保最低保障补助金真正发放至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手中;其次,应创新社会救助制度,理顺就业与最低保障金之间的关系。我国低保制度规定,低保人员一旦就业,即不再享受最低保障救济,但社区矫正人员中的经济困难者,往往难以寻求一份待遇可靠、足以维持生计的工作,最低保障金依旧是他们生存的最重要依靠。因此政府有必要创新低保制度,使得低收入人员依然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光勇.社区矫正人员帮扶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04).
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6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困境;出路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因受到乡镇经济与落后观念的制约,体育教学开展难度大。学生体育运动达不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一个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感觉到为这一困境找到出路的的紧迫性。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困境分析
困境一:器材缺乏与师资短缺
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最大困境就是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短缺。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上篮球课应该达到两个学生玩一个篮球,然而,这个要求离农村中学学校的实际情况显然太遥远了。大部分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的,即使在某所中学有个别专职教师,也不能保证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也被忽略,加上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其他授课教师低,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自尊和积极性。
困境二: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体育教学功能的丧失
在广大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了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1]包括大部分老师在内的,人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把分数和智育放在第一位。这种观念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学校体育很难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困境三:体育观念的落后与淡薄
体育的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2]其社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大多数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与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具体执行者,并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部分教育部门领导与农村中学负责人承认也体育的重要性,令人尴尬的是现在社会和上级领导评价一所学校标准就是升学率或能考几个省重点,体育及其他活动开展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各学校间的考试竞赛成为制约了农村中学体育运动的开展的最大障碍。
困境四: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未形成有效的体育教育管理体系,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大多数农村中学的体育教研室形同虚设,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体育场地以及器材的建设、体育教学的目的等系列要求非常模糊。农村中学领导者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
困境五:教师业务素质低,专业教师少
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配备非常不合理,而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则更为突出。据调查,一般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能最多两名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没有一定认识,更谈不上改革创新。其次由于外出教研学习机会少,信息相对闭塞,体育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二、走出困境的出路的探讨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学校要教育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大量的宣传,以提高群众的特别是体育意识,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使广大家长和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期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感受到,通过体育训练,不但可以促进自己身体结构和肌肉更好的发展,增强自身体质以及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以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情感、情操以及审美价值观。[3]同时,我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自己成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更好服务的合格人才。
2、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职能,将在其教学成果上有显著的改观。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者要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相关部门制订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行管理,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中学体育的教学更规范,更科学。
3、提高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的意识
加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4、学校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农村中学领导者应认识到加强农村中学体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不但是增强农村学生的体质的重要举措之一,还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增强民族素质,改善农村生活方式以及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各农村中学要向教育管理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改善对体育教师必要的待遇。我们可以做的是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发挥各自学校的特点,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
5、大力加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优质教育的前提,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综合水平。“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通过各种培训班、学习班、观摩课等形式提高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为兼职教师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完善体育教研组功能,通过研讨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方法。”[4]
关于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的出路的探讨并不至这些,以我们湘西为例,可以开设具有民族地区的特色体育项目。比如练习武术,学习苗鼓等,既对场地要求不高,又能有效地缓解体育教学资金不足的压力,同时也是对民族技艺的有效传承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曦.对发展农村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乌蒙论坛,2007(6)
2 林翠鹃.论中国农村体育的出路[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