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教育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 教育 教育装备 一体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短短的20个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乡风文明对农村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内涵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多方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小学生的教育情况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形成。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对如何开展教育工作,笔者做了深入的思考。
一、我县中小学资源利用不均
1.农村学校分散,学校学生数量较少
我县地处重庆西北,以丘陵地貌为主,县城人口集中,农村人口分散。乡村土地面积广阔,但人口集中度很低,百余人的村子多见。由于历史原因及地理原因,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小学校,造成学校分散。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国策的严格实施,使得农村人口急剧下降,现在的学龄儿童数量为20世纪80年代的25%左右,因此,我县农村小学在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减少。同时,村落之间地理位置距离较大,道路以坡路为主,低成本交通工具――自行车无法使用,校车无法正常行驶,邻村学校的合并失去可能性。因此,农村校舍不能够充分利用,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2.县城学校有限,在校学生集中
我县为人口大县,人口数量90余万,县城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一半左右。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人口城市化趋势出现。农村学生数量剧减的同时,县城学校学生数量锐增。致使县城学校校舍无法满足日愈增多的学生的需求,教室、宿舍、食堂等超负荷运转,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破坏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教育水平不高
1.因为经济的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劳动力的分布出现差异。农村的相对落后促使年轻劳动力普遍涌向城市。留守儿童及异地求学现象严重。其中,我县60%以上的农村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老人抚养孩子现象普遍,这一特殊年龄的组合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老人体力下降,无法给予幼儿良好的照顾与教育,使幼儿起步教育滞后;老人教育观念落后,致使孩子得不到正确引导,所受教育受到限制;重男轻女促使女孩小升初比率下降;异地求学儿童同样面临种种问题。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工作普遍繁忙而收入不稳定性巨大,因此,给予孩子的教育投入较少,在同等教育环境中,因为缺乏后期的教育投入及正确的心理指导,往往会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落后,信息不足,不能很好掌握及处理学习信息,甚至出现沟通障碍。
2、由于农村学校建设较早,学校情况不容乐观
众多学校还为老式桌椅与破旧黑板的组合。同时,教室状况也令人担忧。很多校舍为“生产队时代”遗留下来的大队办公场所,不能够承受重大自然灾害的破坏;县城学校因为学生的增多,急需扩大校舍面积。因此,很大一部分教育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教育装备的引入相对缺少。最终导致教育设施单一,教育手段单调,信息传达量也受到限制。面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特征,采取行而有效的方法,提升教育水平,配合、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配合城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学校
1.城乡一体化建设在重庆地区已经拉开帷幕
伴随着一体化建设的开展,一体化建设的优越性逐步体现出来。集中居住增加了商业活动的频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密集的人口使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卫生设施、健身设施、交通设施的充分利用……无一例外地显现出一体化的优越性。笔者认为,教育建设也应借助这股“东风”,加快“一体化”学校的建设。“一体化”学校建设应做到三个“统一建设”,即:校园统一建设,教师队伍统一建设,教育手段统一建设。
2. 校园统一建设
要做到三个“一步到位”,即选址一步到位,校舍建设一步到位,教育设施一步到位。选址一步到位是指学校建设应本着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及普及,综合考虑交通、商业、医疗、人口数量等因素,选择合理位置,做到一劳永逸。避免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而发生校园的重复建设,规避因为交通、商业活动等因素而影响校园学习环境,保证校园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校舍的建设上,应该着重考虑宿舍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以便吸引更多学生,逐步淘汰学生数量不足的学校,适应将来教学的发展。在教育设备的选择上,努力实现一步到位。若客观条件不允许,也要做长远规划。
3.教师队伍统一建设
由于城乡人口的集中居住,部分乡村学校将会重组。由于不同学校工作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重组后必须对学校教师队伍进行统一建设。教师队伍的统一建设不是指教师队伍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深层次的改组过程。校领导的增多,老师水平的参差不齐是重组过程中必须严肃考虑的问题。对于学校管理者,应该采取竞岗、考试的方式,综合考核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行政管理能力……避免因形式民主而造成错误选举。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复杂,乡村教师授课水平较低,一人兼多学科教学任务情况普遍,老教师传统教育思维严重……因此,重组后,应该对教师进行单科教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单科知识考核,教师讲课水平考核,将二者分权重计算,累计分数,确定人员。
4.教育手段统一建设
是指学校在重组以后,加强管理,避免因管理疏忽而出现各自为政、小团体主义等情况。农村部分教师由于接触信息量少,容易固步自封,因此,学校必须要对持有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进行引导,组织深入交流。不同教学方法、手段相互碰撞,摒弃落后模式,鼓励教学创新,激发教师对教学手段革新的积极性。学校落成后,在校内征集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经验,以校长为带头人,组建教学方法研究小组,针对不同教学方式进行研究,选出优秀教学手段,并组织交流学习,充分发挥教学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将创新与经验结合,全面提升教师水平,实现“1+1>2”的效果。
四、增加现代教育设施的建设
1.设备建设
设备建设包括设备的采购建设与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现代教育装备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在其建设过程中,情况复杂。部分设备使用需要数字、模拟等信号的传输,涉及建筑隐蔽工程。因此,这部分建设应该与教室等场所的建设同步,避免二次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同时,部分教育装备的功能的充分实现需要配套设备的支持,因此,在采购过程中,应统一招标,保证设备的使用深度及节约成本。因此,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教育装备发展方向,在主观教育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科学开展工作。
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数量管理与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制度建设以设备管理权责制为指导原则。权责制是指将设备管理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由学校主管校长与财务部门对其定期检查、测试、盘存;同时,对设备使用者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由管理部门制定设备使用登记簿,明确登记设备使用前情况与使用后情况,避免因教师错误操作而造成设备损失及扯皮。设备管理人员结合设备运行情况登记簿,对设备进行维修;对设备质量进行定期分析,结合设备采购合同,明确供应商责任。
2.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包括设备的使用培训及维护培训。由于乡村发展的相对落后、乡村教师对现代教育装备接触甚少,造成乡村教师对现代教育装备的陌生。因此,在进行设备建设的同时,必须保证教师队伍的培训,避免设备的闲置。教师队伍的培训应采取定期、定向、定考的原则。即固定培训时间,根据教师所教学科定向培训设备使用、培训一段时间后定期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确保教师设备使用能力及设备功能的发挥。
维护培训包括对设备管理人员的维护培训与使用者的维护培训。设备管理人员应根据设备的种类、数量、功能等定期与厂商交流,掌握设备的运用规范及设备维修的操作标准。同时,设备管理人员应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使用者掌握设备的基础维护知识,基本维护操作规范。学校配合设备管理人员,明确设备使用者的维护责任,要求使用教师严格填写设备运行情况登记簿,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使设备问题得到预防与及时解决。
五、增加教师职能,改革教师考核指标
关于教师的考核,教育部门有明确的规定。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细化落实。随着时代的进步,考核内容也应该差异化、先进化。明确教师的职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师者,授业、传道、解惑。古人的这一论述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及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的发生,这一标准也需得到相应的发展。新时期教师的职能除相关文件的定义外,还需与各地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县农村留守、异地求学儿童数量众多,为了保证留守儿童与异地求学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一体化后的教师应该承担起原学校所在区域的学生入学率,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把这三项量化,作为指标,并入教师的考核体系。同时,也应定期举办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改变农村老人的观念,加强对家长的精神熏陶。
六、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针对农村的全方面的建设。这一建设涉及面广,需社会各界的全面配合。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能简单界定。教师作为教育的载体,其职能与作用不能传统化、单一化。为加强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教师不能只对学生授课,还需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重担,同时,教师必须面对群众,面对社会,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张鹏,张子茉.用智慧和美德为学生插上成功的翅膀[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2
[2]潘逸阳.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求是,2005,12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2
我国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一到节假日人们便开始策划去旅游,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又不是太多,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经常在旅游中所看到的景象,旅游区拥堵,人们摩肩接踵,同时也给当地的交通造成了困扰。旅游景点门票虽然不是很贵,但是由于城市之间距离较远,人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坐车这一环节,而且长途旅行开销比较大。所以有必要发展乡村旅游来缓解旅游区的拥堵问题,由于距离近,人们可以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欣赏美景,感受乡土气息上,乡村是一个没有喧闹、可以充分释放工作压力,享受恬淡静谧的好地方。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问题,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加速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拉动农村经济来建设小康村。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旅游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互动所产生的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一,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经济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启动。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6年发展预测》蓝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比2014年分别增长10%和12%。消费者近年来在旅游上的消费与日俱增,乡村旅游成为拉动旅游消费升级新的热点。因此乡村管理者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通过挖掘潜在的古文物吸引游客观光,大量游客来到农村旅游,对农村的饮食、交通等就有了很大的需求,从而促使农村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大项目,不仅需要物力,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这就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纵观世界经济,旅游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的意义也尤为重要,其在未来将成为拉动我国消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数据显示,市场经济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总共约144个,其中直接相关的约24个,间接相关的约1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创业者,能够提供6-8个就业机会,这就大大的吸收了社会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第二,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发展旅游业,乡村管理者就必须策划和建设充满游览价值的景点,传统的仅是一些普通农业观赏是留不住现代游客的,而且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不论是在卫生方面,用水方面,道路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解决这些基础问题。
第三,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建设,有利于文明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同样对文化建设提出要求,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作为旅游胜地,就会有各地的人们来旅游,所以对本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他们学着开始说普通话,学习外语,学习电脑知识等,所以村民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整个村庄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
第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基本收入,所以有利于村民引进新技术,推动了农业、畜牧业以及养殖业更好的发展,从而丰富了旅游产业。
第二,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设施作为实现旅游发展的前提,它的好坏影响着游客对旅游产业的整体评价。据国家环保总局信息显示,我国每年农村产生生活污水80亿吨,垃圾1.2亿吨,畜禽粪便达25亿吨,因此农村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就是文明乡村的建设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不仅调的是乡村的外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增加对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了新一代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才也正是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主力军。
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建议
第一,大力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是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重要机制。我国与世界对比数据显示,我国的第一产业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1%,而第三产业水平却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大约31%。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虽然能解决人们衣食问题,但是这已不再是我国面临最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走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路上,而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国家应该注农业经济与旅游业经济均衡发展,将第一、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共同发展。
第二,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宣传作用。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在技术上予以指导,加大乡村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完善对农村的管理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三,努力在旅游产业中融入文化知识,增加文化气息,充分提升旅游的价值。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之后,总会通过一些景物与文物感受到一个地方特定的人文气息,学到一些历史知识。
第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密不可分,二者在乡村改变容貌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形容。所以应该正确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支持乡村建设工作,指导村民积极投入建设当中,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为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经济基础。
三、结语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3
个别教学单位在实际组织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农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实践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足或建设水平不能满足当前需要,造成学生深入开展相关技能训练的需求无法及时满足、能力培养无法全部实现等问题。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属于成年人,鼓励在业余时间内进行学习和互动,师生间、学生间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习过程相对独立,这种情况易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加之部分教学单位对课程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缺乏正确引导,造成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三、实训室和实践基地使用不到位
教学单位用于建设校内实训室项目的资金普遍投入不足,未能及时提供完备的实操平台,再加上企业的市场化驱动,提供的实习岗位愈加有限。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机会,相当一部分课程实践环节操作训练流于形式。
四、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组织、过程管理、考核形式和成绩评价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教”与“学”的需求不能有效反馈,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组织教学的热情。
五、课程实践环节设计的策略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的基本原则为:要以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来指导实践教学改革,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1.优化设计农村教育实践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针对农村教育的特点,以《养殖业基础》课程为例,对其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程序重新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对课程实践环节程序进行系统性分析,一个完整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三个部分:理论教学、基础训练和课程生产实习。理论教学部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学生进行相关技能性操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经验总结能力;基础训练部分作为课程实践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养殖技能的基本操作程序,对具体的操作细节进行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所表达的内涵;课程生产实习部分是课程实践环节的核心内容,主要通过完成指定养殖任务来实现教学任务,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检验养殖技能的操作效果。以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劳动力向生产力转化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优化后的实践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提高和综合应用三个阶段,学生从第一个阶段开始,到综合应用阶段结束,完成全部的课程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定操作技能经验积累。
2.构建师资保障体系,推动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首先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教师推动,农村教育专业的课程不仅由本部教师承担,也要发挥系统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系统教师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学资源的作用,聘请高校教师参与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最后要建立行业联盟,邀请农村经济生产中的技术人员、业务能手等参与我们的实践教学。开放大学系统教师、高校教师、技术员、村镇主管干部、致富带头人等从三个维度共同构成师资保障体系,为农村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3.明确资源建设地位和作用,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质量
课程实践教学资源是师生交互的基本内容,它不仅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有关,还与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数量和质量直接相关。没有适用的资源,实践教学很难开展;教学模式不改革,实践教学要想上一个新台阶也很困难。
4.建立校内外实(验)训室管理制度,提供优良的实践环境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实践教学开辟新领域。虚拟实训室运行的基础包括实践平台和实践内容。在积极开发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网络实验的云环境。
(2)实践基地是完成农村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主要包括与养殖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与农村养殖致富带头人签订养殖培训基地协议、与村镇建立人才定向培训合作协议等。建立农村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家庭式的养殖活动和参加村镇的集体养殖等。
5.建立农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为优化后的课程实践环节提供保障
为保证优化后的课程实践环节能够落实执行,有必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这是实现农村教育目标、培养合格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可靠保证。完善的农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明确的培养目标,推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建立不同层次、类型多样、学制灵活的教育体系,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建立推广优秀学生和成功经验事迹的宣传平台等。
六、工作设想
在综合分析课程实践环节组织开展过程的同时,还要对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保障开放大学农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持续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改进学生学习环境
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硬件设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合理的教学活动安排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
2.进一步鼓励教师进行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关注内容设计,加强宏观管理
对课程教学大纲做出统一规定,应有配套的实践辅导教材和作业册,同时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按照精品课标准制定网络课程,提供配套经费支持。
3.定期调研涉农区县的经济发展需求,创新实践环节考核机制,合理设置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
建议根据课程实践教学特点增加“半开卷”、“网络化”等考核形式。通过合理配置师资、加强课程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联性或改革相应课程的终结性考核方式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4.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支持各类仿真实验软件和模拟实验室建设,鼓励各类实验、实践等仿真模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交互能力。
5.继续巩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农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
针对农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新农村人才培养规划要求,严格落实教学及管理要求、监控措施、评价机制和安全保障制度,优化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6.认真落实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
与相关企业或农村致富带头人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由企业提供实践场地。帮助学生熟悉、掌握生产操作流程,积累工作经验,有效缩短学生就业后的过渡期。例如:某教学单位在开设《养殖业基础》课程时,充分考虑到“边教边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实地参与,通过现场教学与直接观察,结合羊群的实际饲养过程,现场解答学生问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7.促进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相结合
通过理论教学、实际操作两个环节的考核和必要的行业认定,使学生在获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技能证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8.建立健全毕业生继续支持服务机制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高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72-04
继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后,“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愿景,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其关键所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践性教学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重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把整个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咨询服务等紧密结合。可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布和社会化服务内容基本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来说,高职教育因其更贴近、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新农村建设为高职教育带来机遇
1.1 当前高职教育自身的困境
1.1.1 生源减少 目前,我国高考录取时遵照的顺序是先本科后专科,本科录取处于招生链的最上层,对于招生生源数量方面无需特别担心,其竞争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生源质量。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处于招生链的末端,尤其在1999年各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显得较为被动,加之近几年呈延续态势的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状况使高职教育的生源问题突出。
1.1.2 竞争激烈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在整个高考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竞争较为激烈,在未来自主招生时代高职院校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内涵建设,须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模式及品牌学科专业。
1.2 新农村建设为高职教育带来庞大的需方市场
1.2.1 新农村建设需要依托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学有所长、专业技能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和新农村的建设者。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使用新型农业机械、运用现代经营手段等,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化大市场,而是国际社会化大市场,农产品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如何应对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农业人才,而高职院校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及时培养一大批到农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力研发和推广一批应用型农业科技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2.2 转移与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高职教育承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会相应加重,迫切需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必须进行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的手段就是加强岗前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并及时输送到有需求的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而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来说,社会上一般的培训机构受到师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而高职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如多年技能培训的经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等,因此,利用高职教育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尤显重要。
1.2.3 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需要高职教育满足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因此,政府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收入问题。高职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3 当前涉农高职教育相对滞后
虽然目前国家对高职涉农专业大力扶持,对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但是高职涉农专业还是出现了持续低迷态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职涉农专业本身建设情况来看,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涉农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往往仅局限于农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缺少农业管理经营、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设置,但这恰恰为高职院校探索一直以来比较薄弱的涉农类财经、管理等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机遇和后发优势。
2、新农村建设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成人教育、中专或大专院校转成,所以高职院校依然沿袭传统的学历教育本位思想。而在新农村建设中,除学历教育需求外,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也很强烈,所以,应该也必须将两者相结合。
2.1 对学历教育的需求
首先,大量农村生源需要学历教育以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知识、技能储备,满足相关职位对学历的要求。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业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及农业科技项目,这就需要建设好有特色的涉农专业,培养出合格人才。
2.2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职业培训有强烈需求
涉农生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新生代农民工,三是农村基层干部。这三类生源有不同的诉求,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任何技能与工作经验,他们所需要的首先是一门立身之具体技能;二是有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并已经掌握了一门技能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所需要的是技能的提升以及管理、财经类科目的培训。第一种情况更适合短期技能培训,第二种情况则体现了对职业培训的持续性、渐进性需求。2-3高职院校具备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条件
首先,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才构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培训包括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功能和服务范围。李岚清同志曾指出:“要把职业院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升学、就业准备、更新知识、增强技能的多种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历教育是一种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培训则是一种短期、单项、专题性的职业教育”,二者最终都体现了“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也就是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因此,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在本质上、规律上、观念上是一致的,这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
其次,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合进行短期或持续性培训。目前农民工的培训主要由私人培训机构或大型企业自身来做,但是往往受到师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而高职院校在软硬件条件方面得天独厚,可充分利用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管理资源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优势,大力培养和培训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已经依托自身优势,开展了诸如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但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3、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高职办学模式建议
3.1 针对学历教育
3.1.1 专业设置方面 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两个作用:一是担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的技能掌握,二是培养涉农专业人员。因此,从转移剩余劳动力角度而言,应主要设置制造业、服务业相关专业,如农业化学、农业机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高科技蔬菜种植等;从涉农专业人员而言,应注意培养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策划人员、农产品连锁经营人员、农产品国际贸易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农村物流配送人员等紧缺型人才;从涉农专业设置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技能性或者说农业服务性专业欠缺,可以考虑设置如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农产品连锁经营方向)经纪与专业(农产品经纪与方向),还有物流专业(农产品物流方向)、财务管理专业(农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向)等。
3.1.2 教学模式方面 高职院校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开放办学,拓展办学思路,深入到当地农村,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可采用“订单培养”和“委托培养”等方式,按照专业岗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农村建设人才,这是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当地经济,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促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教学手段方面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上网和看电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业余活动,在业余时间经常上网和看电视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占到46.9%和52.1%。针对农民工喜欢上网和看电视,在教学手段上不妨充分利用互联网开设远程教育。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院校教育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开发和研制符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符合农民实际需要、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教育培训课程,还要应用现代通讯技术,丰富教学渠道,使信息网络成为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推广、科技中介、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的“绿色通道”。
3.2 针对职业培训
3.2.1 跨专业的综合培训 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诸如专业培训公司或大型生产企业等培训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学科门类丰富、呈科学体系,因此要发挥该优势进行跨专业,多学科的综合培训,例如农学、管理学、营销学、法学、金融学等学科融合进行从农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5
关键词:社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生存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受到该疾病的困扰。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全身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高血压疾病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上升[1]。高血压疾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坚持长期服药为患者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同样为患病家庭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情尚不明确的血压升高疾病,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明确,血压表现为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高血压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其中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在众多并发症中的死亡率也最高。因此高血压患者须坚持长期服药,控制血压,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最终减少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2]。下面主要探讨社区老年高血压加强健康教育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前来社区门诊就诊的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对照组中男性患3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57.3±4.3)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59.3±2.3)岁。90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人数23例,合并心肌疾病43例,合并肾病6例,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19例。90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SBP)≥140 mmHg,舒张压(DBP)≥90 mmHg,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90例患者均已确诊为高血压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法如下。①健康行为益处教育:告知患者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采用现代媒体、发放相关资料,或集中对患者进行健康讲座,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及有效控制。②健康行为可能性教育:鼓励和监督患者执行健康行为,控制饮食、调节饮食结构、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③健康行为督导:经常督促患者积极治疗,坚持长期服药,制订个体化行为计划,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给予患者鼓励,监督患者行为。
1.3统计学资料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药物不良反应、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日标值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合理饮食方面,观察组不合理例数为9例,对照组为32例;适度运动方面,观察组不合理例数为12例,对照组为44例;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产生例数为14例,对照组为40例;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日标值方面,观察组不合理例数为16例,对照组为39例;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并发症例数为1例,对照组为11例。
3讨论
血管被堵塞,变得狭窄,血液流动不畅,导致血压升高,形成高血压,中医理论中高血压的实质是"血流不畅、畅则不高"。由于高血压由于病情特殊,发病时往往无症状可寻,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逐渐恶化,随着病情不断的发展。所以在高血压发病时做到有迹可循不仅能够及时预防该类疾病的发展,也利于疾病的及时治疗。高血压伴随许多并发症,高血压患者发病时脑部表现为头痛、头晕,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长期高血压会导致高血压患者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等症状。高血压患者还会出现心功能代偿,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4]。
本次研究表明:社区老年高血压加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指数,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芳,王晓珊,李静音.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7): 1107-1108.
[2]申华平,赵新娜,张淑芳,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病人知识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32): 2919-2921.
乡村教育建设范文6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形成以后即开始了对如何解决乡村问题的具体思考。1923年春,他在山东曹州中学演讲时即借用章行严的说法提到了“农村立国”的话题。梁漱溟认为办学不仅仅讲习知识技能,更要顾及学生全部的人生道路。1926年到1930年是其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梁漱溟转变了对村治主张的怀疑态度,其乡村教育理论也从初创进入基本成熟阶段。随着中国革命运动在南方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他越来越觉得不能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应采用“柔性”的办法替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走”。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乡村教育的目的。梁漱溟所认为的乡村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组织乡村”,带领大家“齐心学好向上求进步”。他决不仅仅把乡学、村学作为一种教育机关来对待,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教育的功能,希望以乡学村学的教育实践,助其完成乡村建设的任务,并重建乡村社会新生活。乡学、村学虽然担负着一种对乡村民众传递知识,沟通信息,开发头脑的功能,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只是一种伦理情谊化的乡村组织,且其学与教的真实涵义均非字面上的原初本意,而是糅合了中国自古以来所就有的“乡约”精神,是将民众组织在一种具有伦理情谊化的组织内而互相劝勉为善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乡村教育的办学原则和方法。梁漱溟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中,将其内容分三个部分:1、开放的教育观: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学校教育乃狭义教育,是把受教育者“从社会里面抽出来进到这学校的特别环境”。而广义教育是除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社会生活,主张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实际能力。2、教育宜延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其一,现在社会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不是仅凭儿童时期就能学完的。其二,儿童时期远离社会,社会上的东西需要成年后来学习。其三,社会变革快,要想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学习。3、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乡村教育的作用,从近期看就是为了改造乡村,救济乡村,以使乡村有希望,中国有希望;从长远看则是为了文化的承续与进步,也就是他所说的“积极地创造新文化”。
(三)乡村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制定的《设立村学乡学办法》规定,乡学村学的工作主要包括甲乙两项,甲项工作为学校式教育工作,乙项为社会式教育工作。村学乡学的真实用意是“推动社会,组织乡村”,所以梁漱溟在设计其教育功能时,不仅考虑其狭义的教育功能,还兼及伦理、行政、教育、互助合作等多重功能的组合。
(四)乡村道德的基本规范。作为一个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深刻体察的思想者,梁漱溟力图融合东西方两种道德价值。首先,把私利的实现寓于公共利益的追求中,让农民在获得现实的经济、技术、安全方面的利益的同时,又因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合作而发生横向联系,产生公共观念。其次,将“尊重对方”的道德原则作为处理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新伦理。再次,在团体生活中,通过协商、合作的解决问题方式,培育公民意识,让大多数人成为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者。最后,公德的生成主要源于民众对团体生活中公共规则的自觉认同,而不是官僚体制的干预和灌输。
三、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析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进步性。首先通过教育改造农村,进而实现救亡图存。梁漱溟认为:“农村兴盛,整个社会才能兴盛;农村得到安定,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安定……中国农村有办法,中国才有办法。”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因为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还是农民,而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其次以乡村教育为突破口,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乡村卫生、乡村保卫等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面改造――这是乡村教育派一共识与举措。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与建设相结合。在乡村建设中,梁先生重视的是增加农产,树立自治,提高文化。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梁漱溟“一生心思力气之用恒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是中国问题。他的乡村建设是要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即培养中国人的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实质上就是造就新的人格。他认为:“中国教育除非无办法则已,如其有办法,必自人生行宜教育之重提,而后其他一切知识技能教育乃得著功;抑必将始终以人生行宜教育为基点而发达其他知识技能教育焉。”因此,在他的乡学村学的教学内容中,关乎人生行谊的教育比有关科学技能的教育更受青睐。
(三)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经济效应。梁漱溟认为,村教育的总目标不仅是培养新农民,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革新能力,即具有“参加现社会并从而改进现社会之生活能力。”在主旨思想的指导下,实验区的教育机构十分注重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推广,使广大的农民掌握一些农业知识和技能增进他们的科技兴农观念。这对改善农村状况、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例,该院把传授先进的科技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向农民推广先进的农耕和畜牧技术,力图促进农民生产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四)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乡村教育派的见解有些夸大教育功能,存在以教统政的问题,乡村教育与所谓的全面改造实际上也不可能把病入膏肓的中国彻底拯救出来。梁漱溟期望用教育的方法来建设乡村的愿望,也并未能实现。梁漱溟关于教育的具体措施,其间也有许多不合适的地方。如他“政教合一”的设想,实际是上行不通的。再如他在乡学村学的具体规定中,要求校董、学长必须有乡里的“齿德并茂”者担当,而称得上“齿德并茂”者无一不是乡村的地主或豪绅。梁漱溟这种规定,实际上把教育与受教育的权力交给了地主阶级。由此可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达到其振兴农村、振兴国家之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邵艳.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